安承悦读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合集17篇)

admin
导读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文化建设: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崔慧霞,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01,3.地域文化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隋琳,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1篇

司法案例中,因被挂靠人涉及与第三人的债务纠纷,挂靠船舶被查封、扣押甚至被拍卖执行的情况时有出现。因挂靠船舶登记在被挂靠人名下,一旦出现扣押执行的情况,会给挂靠人会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其中,挂靠船舶“死扣”11的影响最大,“死扣”会导致挂靠人无法运营船舶,且船舶长时间滞留港口,还会产生大量的费用支出,更可能会因恶劣天气等因素对船舶安全造成影响。“活扣”12在形式上限制了挂靠人对船舶进行买卖转让、光船租赁、办理抵押等,虽不影响挂靠人的挂靠船舶营运收益,但被挂靠人的债务纠纷本身与挂靠人并无关联,该限制行为还是对挂靠人产生了不必要的影响,若挂靠人不知晓“活扣”情况或因其他原因未能及时提出异议,在后续法院执行中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挂靠船舶因被挂靠人债务等纠纷被第三人申请法院查封保全后,挂靠人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72条13的规定,向法院申请复议,也可以向法院提出案外人异议。若挂靠船舶因被挂靠人债务等纠纷被法院强制执行,挂靠人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7条14的规定,提起案外人异议,若法院裁定驳回异议,挂靠人可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另,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对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能否对挂靠且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营运的船舶予以强制执行的请示》的答复(复函号2013执他字第14号)中明确:若有证据证明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船舶的实际所有权人与被执行人系挂靠经营关系,即实际所有人与船舶登记所有人即被执行人不一致的,不宜对该船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鉴于此,挂靠人无疑会因挂靠增加讼累,但也不得不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其作为案外人提出异议时,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搜集提交证据:(1)证明挂靠关系存在的证据,包括船舶挂靠经营合同、船舶挂靠费缴纳凭证等;(2)船舶长期由挂靠人运营的证据,包括船舶修理合同、船员工资发放证明、船舶加油记录凭证等。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2篇

挂靠经营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船舶经营,还存在于机动车经营、建设工程资质等方面,挂靠经营在特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其特定历史阶段的贡献应当予以肯定。但因船舶登记备案制度的不完善,引发了各类复杂的海事、海商纠纷案件,同时给行政部门的监管以及市场秩序的稳定也带来了难题。

目前,我国的船舶登记只能体现船舶所有人、光船租赁等信息,对船舶是否存在挂靠经营的情况还无法体现。能否考虑在我国现有物权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增加对船舶挂靠经营情况的登记备案或登记公示制度,赋予船舶挂靠公示的效力,减少挂靠船舶交易后的矛盾纠纷。例如在房屋等不动产权登记制度中,若房屋存在抵押,一般会在登记簿的附记栏中备注该房屋已设立抵押登记。故在现行的船舶所有权登记制度中,可以考虑在被挂靠人形式上作为登记船舶所有人的情况下,增加备注栏或者登记栏,备注该登记系挂靠协议下的船舶所有权登记以及备注船舶的实际所有人。另对船舶挂靠协议、船舶委托管理协议、船舶实际所有人等具体信息还应进行登记备案。一方面,便于第三方交易时,可以全面清晰地查询、了解船舶的实际权利归属、实际经营主体、实际营运状况等情况,充分考量交易安全后再进行交易;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登记所有人(经营人)与实际所有权人(实际经营人)不一致的问题,以及有效解决因现有船舶登记制度不完善所引发的船舶运输合同纠纷、船舶权属纠纷、船舶侵权纠纷、船舶扣押执行纠纷等,且能够从源头上明晰和厘清原本复杂的法律关系。此外,对船舶登记备案公示制度在挂靠经营方面的完善,亦是对我国现有登记对抗主义和善意取得制度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海事审判中准确认定责任承担主体。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3篇

船舶挂靠并无明确定义,《指导意见》对其表述为:没有运营资质的个体运输船舶的实际所有人,为了进入国内水路货物运输市场,规避国家有关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的管理规定,将船舶所有权登记在具有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的船舶运输企业名下,向该运输企业交纳管理费,并以该运输企业的名义从事国内水路货物运输活动,是国内水路货物运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挂靠经营方式。

在船舶挂靠经营模式下,挂靠人与被挂靠人一般通过签订船舶挂靠管理协议约定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被挂靠人不直接参与船舶营运,船舶由挂靠人实际掌握和经营并支付相关费用,并由挂靠人自行承担船舶营运中发生的经济、法律责任,被挂靠人对于挂靠船舶产生的债务不承担责任。[1]船舶挂靠经营行为不仅影响航运安全和航运市场秩序,亦存在着巨大的法律风险,通过对当前法院审理的船舶挂靠案件的审理思路和现有法律、法规规范的调研、总结,找出问题并提出对策,希冀对今后该类型案件的办理有所裨益。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4篇

天津市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顺应全球海洋大开发潮流的需要

随着全球陆地资源的大量消耗,海洋在21世纪全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然而,纵观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海洋资源粗放开发、肆意挥霍浪费现象严重,沿海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海洋经济发展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发达的西方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得也仍然不够[19]。因此,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经济,是一个引领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有关研究显示,海洋不仅具有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广阔空间,而且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因此,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已成为实现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必然选择,它既是对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矫正,又代表着新兴海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超大型沿海直辖市的天津,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发挥沿海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协调好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持续快速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力争尽快使天津进入海洋低碳经济强市行列。

2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需要

当前,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滨海新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项目的落户投产,使能源消费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导致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大大增加[20]。在滨海新区的经济结构中,海洋经济占到了滨海新区国民经济的50%以上,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海洋产业范畴,滨海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也意味着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预示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必然成为滨海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战略选择。如果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海洋低碳经济,滨海新区经济总量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正相关性将长期存在,必然会使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走入低碳时代,对于滨海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引导沿海产业区进行低碳化改造,才能增强滨海新区综合竞争实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变海洋优势为经济优势,确保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3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促进天津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天津海洋经济的发展仍存在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现象,相应的产生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09年天津市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0.2∶61.6∶38.2[5],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传统产业比重较高,其中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都会增加碳排放,例如围填海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填海造地占用滩涂湿地,干扰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港口、码头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疏浚泥沙入海,港区内船舶含油废水等污染物的不适当排放,均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恶化,减弱海洋的固碳能力,使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由此加重海洋经济的高碳倾向[21]。此外,海洋物流业、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以低碳为特征的现代海洋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新兴海洋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海域使用缺乏生态保护考虑,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沿岸有限海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近海渔业资源遭到了破坏,近岸海洋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因此,面对严峻形势,发展海洋低碳经济为天津海洋经济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是时代的要求和未来的趋势,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海洋领域中植入低碳发展模式已迫在眉睫。只有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符合低碳理念的海洋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推动天津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海洋经济成为天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力军。

天津市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式

1加快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新能源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因此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和保证[22-23]。众所周知,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源,除海洋石油、液化天然气等传统碳基能源外,还蕴涵丰富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包括潮汐、海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多种形式,因此,对海洋可再生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重点。如果能将这些可再生的海洋能源充分开发利用,提高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但可降低化石能源使用率,进而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24],还可使潜在能源资源得到开发,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达到调整优化现有高碳能源结构的目的。因此,实现海洋低碳目标首先是加速海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按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总原则,积极探索海洋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的开发利用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开发一批以海洋能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积极推动海洋产业中各种节能技术的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此来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量和排放量[25]。

2积极发展海洋碳汇渔业

海洋拥有丰富的碳汇功能,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因此,作为沿海城市,应充分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存储二氧化碳的特性,积极发展“蓝色碳汇”,全力抢占蓝色低碳经济的技术高地,力争发展现代化的海水养殖业,对于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①大力发展海洋植物养殖。最主要的是海藻养殖,由于海藻本身具有固碳、低碳性质,产值高,产量大[26],因此,对于天津沿海乃至整个环渤海区域,在沿岸尚未开发利用的滩涂地区种植海藻,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海洋微藻能源,不但可以减少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量,同时能利用其特点生产生物柴油,这也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手段。近来研究表明,燃烧海洋微藻可以发电,且不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净增加,因此,大力发展经济藻以及产油的能源藻是消耗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的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②大力发展海水动物养殖。在天津海域,增加投放人工鱼礁的数量,积极发展生态系统养殖模式,大力开展鱼、虾、贝类等多种生物的工厂化养殖、增殖,通过增养殖达到海洋生物种类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推动海洋增养殖生物固碳、汇碳。特别是贝类,由于其特殊的滤食性,能够大量吸收、凝聚、汇聚二氧化碳,且无需人工喂养,因此拓展贝类养殖区是发展碳汇渔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3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

作为天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海水综合利用已在“十一五”期间崭露头角,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海水综合利用虽不是直接进行固碳,但能减少能耗,节约资源,达到间接固碳的目的。目前,天津海水淡化能力全国名列前茅,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与发电、制盐等关联产业进行配套,形成产业链,将用于发电的冷却海水进行淡化,生产的淡水作为城市用水的重要补充来源,同时将淡化后的浓海水进一步综合利用,用来制盐和提取化学物质等,不但实现了能源的梯度利用,也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了海水的综合利用效率,达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此外,海水直接利用前景亦十分广阔,目前特别是在工业化直接利用方面成果显著,以北疆电厂为代表的现电厂采用海水作为冷却用水,使本来淡水资源相对紧张的天津缓解了巨大压力。因此,未来如果直接利用海水能进一步在更广阔领域和重大项目中得以顺利应用,那么将节约大量淡水资源和能源,间接达到了低碳的目的。

4构建沿岸湿地生态网络体系

湿地是吸收二氧化碳的天然宝库,构建沿岸湿地生态网络体系,对于发展低碳经济不可或缺。在发展海洋低碳经济过程中,要把构建沿岸湿地体系作为增加碳汇潜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沿海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本来自然岸线资源较少的局面更加紧张,随之而来的是滩涂资源的日益匮乏,沿岸生境的不断恶化。因此,对滩涂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如此现状,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正确协调土地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关系,集约节约利用沿岸的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植物和土壤的固碳能力,通过其特殊的生态功效保护沿岸生境,改善沿岸湿地的生态平衡,实现低碳的沿岸开发模式。同时,结合天津盐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沿海盐碱地的综合改造利用,大力引进培养本地适生、环境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对盐碱地进行改良绿化,开发利用其特有的功能价值,以充分发挥其固碳能力。

天津市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深化海洋低碳发展理念,将低碳经济纳入发展规划

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进入低碳发展时代已是大势所趋,对于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将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指南。发展海洋低碳经济,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项目引进、技术推广、人才战略等方面进行支持和引导,培养深化具有可持续竞争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理念,研究制定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出台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以低碳经济理念指导海洋产业的发展,开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为基础的海洋产业发展模式,营造在海洋领域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氛围,将海洋低碳经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同时,将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纳入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在规划中突出体现低碳理念,把“低碳化”作为天津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引天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科学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海洋经济能够健康快速蓬勃发展。

2开展海洋低碳经济研究,大力发展海洋低碳新技术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在海洋经济中的体现需要科技进行支撑。为了更好地践行低碳策略,需要积极开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低碳经济方面的基础研究,充分利用科技兴海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海洋低碳经济的新思维、新观点和新理论,研究制定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不仅作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管理海洋经济事务提供有力支持。对于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海洋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操纵杆。因此,充分发挥天津海洋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和涉海企业,着手开展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海洋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从生产源头、过程中和末端全方位开发应用于不同海洋产业的无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的低碳技术,加快对二氧化碳捕捉、储存及再利用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海洋低碳技术体系,尽快形成强有力的海洋低碳技术储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于海洋低碳技术的研发当中,加强涉海企业与涉海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之间的合作,依托科技力量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天津海洋低碳经济产、学、研、用相结合,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海洋低碳经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创造科技效益双飞跃的良好局面。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5篇

航运信托最常见于新加坡,其作为一项政府主导下的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是解决船舶建造的融资问题。从投资人的角度说,新加坡海事港口局(MPA)出台的海事金融激励计划(MFI),为新加坡的航运业和公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金融投资工具。从信托机构的角度说,其投资的对象较为确定,募集资金投向的是实物投资而不是股权,目标是新建船舶和二手船舶,一般以购买船舶资产并以该资产在长期租约下运营的稳定现金流作为收益为目的。[11]而从船东和解决船舶挂靠经营的角度出发,其较为关注的两方面是资质问题和收益问题。关于资质问题,委托人就信托财产(船舶)与受托人达成契约后,受托人有权选定船舶管理公司,并与之签订船舶管理协议,将船舶交由船舶管理公司运营和管理。关于收益问题,信托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委托人的财产安全或避免投资风险的同时取得高额收益。特别是信托财产的隔离保护功能,即信托财产形成的风险隔离机制和破产隔离制度,在船舶运营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与个人船东运行相比具有无法与之比拟的优势。此外,由于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一般债权人是不能追及信托财产的,一般也不得对信托财产强制执行,这有效避免了船舶在挂靠经营模式下因涉及被挂靠人的债务而牵涉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委托人在设立信托契约时要明确是管理信托、处理信托还是管理和处理信托,因一般信托财产具有物上代为性,即在信托期间内,由于信托财产的管理和运营,信托财产的形态可能发生变化。如信托财产设立之初是船舶,后来出售后变为资金,后又以资金买成债权,债权再变为现金,呈现出多种形态,但它仍是信托财产,其性质不发生变化。而管理信托是以保护信托财产的完整和现状为目的而设立的,其不具有物上代位性,如受托人可以将船舶出租给有资质的船舶公司获取租金收入,但不可将船舶售卖或换成其他形式的财产。其实,无论是管理信托还是处理信托,探索设立航运信托管理制度,都会对解决船舶挂靠经营现象大有裨益,同时还可以促进航运业的良好有序、繁荣快速发展。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6篇

关键词:路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

党的_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报告把文化建设工作第一次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趋势的新认识、新总结、新概括,科学地揭示了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文化建设在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说是如此,对一个地区来说同样是如此。因此,弘扬先进文化,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建设文化大市,是提升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路桥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背景。近些年,路桥区经济高度发展,在文化领域建设较慢,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对路桥区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及意义,那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如何加强文化事业建设,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如开展“文化强区”建设,重视。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等载体。

1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分析

每个国家有其自身的文化,所以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这和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基于对人的影响,受某种特定文化影响的人群将拥有一种基于此文化的思想和观念,而这种思想和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指引这一群体沿特定方向发展。分析目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经济特征,即一些民族文化的特质正在成为一些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力量,并主导着一些行业和产品,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一流或第一,而这些都跟人的因素有关。

从中观角度分析

每个国家有自己统一的民族文化,但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也有其自身的区域文化,从而使各区域存在差异,发展也不尽相同,特定的文化能促进区域的特定发展,同样也促进区域特定的创新趋势,如果能准确把握好区域文化,沿特定的方向发展区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浙江,有着比较浓郁的区域商业文化传统,其显著特点是讲求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由于国家的宏观控制力度较小,浙江的非国有经济比例一直很大,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较少,这就磨练了浙江的企业家与境外强大对手较量的能力,培育具有创新思维方式和。敢为天下先。、勤奋耐劳的企业家,形成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迅速发展的地域优势。

从微观角度分析

现在人们[论文]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发展战略中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了文化因素,但由于对文化的认识还不透彻,在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比较普遍的倡导就是。借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这种提法不错,但几乎都是在做表面工作。不管是发展旅游业,还是进行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销售,这些都是区域特有的文化产物,不过都是属于浅层次的物质文化。我们在发展区域经济时,除了要注重区域物质文化外,

更重要的还是要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抓住区域的精神文化,以这种文化来带动区域内的人群,激发人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从而从根本上带动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

2路桥区经济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必然涉及到各种现象和文化问题。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必须摆脱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真正认识自然经济规律和计划经济间的传统弊端,对制约路桥老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性因素要彻底改革。这就需要认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观念。

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增长方式上转变,即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这离不开文化观念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仅是在一定的经济系统内部的制度安排,在现实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也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讲,粗放经营方式是计划经济观念的必然产物。由于资源配置上长官意志的影响,导致在经济建设上脱离实际,无视区情和原有的基础和资源的状况,追求高指标、大项目,摊子越铺越大,在实际运行中完全是凭主观意志办事,给路桥老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从主观上看,落后的文化环境也是其滋长的土壤条件。比如在文化观念上,有的人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人惟我独尊,我行我素;有的人自私自利,化公为私;有的人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有的人不守信用,制假售假。他们那种以利己主义为文化内核的观念,使得路桥老区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人心涣散,纪律松弛,企业生产不景气,产品粗制滥造,没有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路桥老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转变文化观念,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才可为路桥老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在路桥[论文之家]老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必须在文化观念上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和平均主义的惯性。路桥在文化观念上有很多好的东西应当继承和发扬,但也严重存在着平均主义、等级森严的价值观,中庸无为、墨守成规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心理积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常规陋习,以及“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意识。这些传统文化观念如果不彻底改变,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会遇到习惯成自然的强大的本能的抵触,经济的发展就会步履维艰。_曾经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必须从文化观念的转变开始,加强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已经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因此,从文化观念的转变入手,建设先进的区域文化,是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路桥区经济发展对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实现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努力适应这种客观要求,是路桥老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路桥老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确立市场经济的现代观念,需要重新塑造新的文化品格

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市场经济的一些重要原则,如平等原则、价值原则、竞争原则、效率原则、法治原则、诚信原则、科学原则、民主原则、智能递增原则等等,都体现着新的崭新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树立现代的健康的文明的先进文化观念,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及道德体系,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尊法守信、开拓创新精神,发挥社会舆论对市场的监督作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条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树立人才资本的文化观念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在路桥老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取决于全体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本的培育。过去路桥老区粗放经营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其根源很多,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不高。加强文化建设,可以给经济增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路桥老区的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21世纪,人才资本越来越发挥着最主要和决定性的作用,知识生产已经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推动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产品的生产、价值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增长都主要通过智力因素来实现。因此,作为智力经济核心的人才资本的开发愈显重要。物质资本与人才资本不同,物质资本是被动资本,属于递减型的消耗;而人才资本是主动资本,属于递增型,在开发利用中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增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把人才资本作为一种经济战略资源,用人才观念的优势来创造人才的优势,就不能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教育的基础地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路桥老区经济社会[论文网]的发展,不单纯是一种超社会的经济行为,而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要使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不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中,要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如果我们只讲物质资料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忽视甚至贬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那么,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即使在某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只能是短暂的。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我们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繁荣。

4以文化的繁荣推动路桥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文化建设,转变文化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可以带来文化自身的繁荣,而且可以为经济的发展牵线搭桥,为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抓好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不能就文化论文化,就经济谈经济。必须将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的文化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加大文化复兴的力度,对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在路桥老区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牢固树立文化立区的新理念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从建设区域文化中心的需要出发,正确认识文化的功能、地位、作用,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文化大发展。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要进一步确立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观念,破除“先经济、后文化”、“经济是目的,文化是手段”和“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的思想,跳出文化建设文化。领导干部要重视个人的文化积累,不断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营养,使自身的文化意识达到先进文化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担负起领导文化建设的重担。

坚持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要实现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赶超型发展,必须着眼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借鉴和吸收一切先进的文化,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了挑战和变革的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永无止境。伟大的实践迫切要求我们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区域经济理论、体制改革、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文化进步的创新方面,不断扩展新视野,使路桥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总之,通过文化建设的开展,使老区人民树立起现代意识和竞争精神,进而在路桥老区形成良好的现代化社会的文化氛围,才能使路桥老区在市场经济大潮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决策管理能力

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领导,在于经济决策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决策管理水平的高低。路桥老区各级领导机关和决策管理人员,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氛围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应该说,是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的。但是,也还存在着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能同步的问题。除了思想方面的原因外,文化素质和决策管理能力不高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有许多人不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缺乏现代科技知识,在素质上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县乡和长期亏损企业,由于领导者文化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贫乏,不是盲目蛮干,浮夸虚报,就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因此,我们既要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着重提高经济决策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思想觉悟高、文化素质好,讲政治、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的决策管理队伍。

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要加大教育投入,巩固和发展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在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选拔和重用高、精、尖科技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提高现代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践证明,凡是文化发达、科技普及、劳动者素质高的地方和企业,集约型经济就发展,劳动生产率就高,社会生产力发展就快;凡是科技不兴、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的地方和企业,经济发展就缓慢,经营就粗放,劳动生产率就低,社会生产力发展就不快。路桥老区部分农村贫困的根源主要还是教育普及率低,有技术、有文化的劳动者比重低。因此,我们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进行科技输血,帮助劳动者提高技术本领,使他们增长智慧。超级秘书网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法制文化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剔除落后封建糟粕;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路桥的诗词、楹联、山歌、调声是路桥特色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悠久的传统,是传统文化中的奇珍瑰宝,要光大发扬;建祠堂、做斋,搞宗族宗派活动是封建糟粕,要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积极推进文化的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

市场经济与小农经济的重大区别在于:小农经济是以人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则是以法治为基础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把法制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要使法律从外在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变成人们内在的自觉的意识,自觉的行动,就必须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法律进万家、领导干部学法讲法、村民自治试点村庄全面普法等活动,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只要长期坚持下去,灿烂的法律之花,必将结出丰盛的经济政治之果。

参考文献

1.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伦秀海,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5/03,

2.杭州特色区块建设和各种经济文化活动的发展导向,杨正宇,_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04,

3.地域文化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隋琳,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4.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台州市体育场地调查与分析,方爱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5,

5.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成都市新都区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农民快速增收的成功探索,黄蔚,城市发展研究,2006/01,

6.文化建设: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崔慧霞,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01,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7篇

(一)农村基层政府职能不够清晰

建设新农村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项十分重大的历史任务。它不能只是依靠农民群众自身进行孤军奋战,而是必须要有党的正确领导、政府部门的积极扶持。然而,部分地区基层政府在职能划分与转变上依然具有大量问题。村可以说是我国农村行政的最基层单位,但是如今还是有相当多的村干部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农村公共管理不够了解。与此同时,政府对农村基层村干部下达了过多强制性的任务,比如,计划生育、收定购粮和别的当地中心工作,以至于让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进入到恶性循环之中。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政府,其职能的定位与管理上尚无法适应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要求,而政府部门公务员所具有的官本位意识较强,在政府管理中通常使用行政命令却而不注重于使用法律、经济等方式来管理公共社会事务,以至于影响到了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良性协调运转。

(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呈现出城市化的倾向

公共事业管理的显著特点之一即为扶贫性,而最为贫穷,生活水平最低的还是农民群众。但是,因为国家对于农业和农村的公共事业投入比例始终偏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之所需。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生产性、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也不够健全。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所进行的投资主要被用在了农村电网、水利、道路以及退耕还林等生产、生态建设上和农民群众生活紧密结合的公共设施投入还不够多,大量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尚未得到显著改进,比如,一些地方饮用水和污水处理等公共生活设施建设滞后,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我国涉农公共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历经多年以来的持续努力,我国已建立起公共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然而,当前能够直接破解我国农村公共管理中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冲突的法律法规处于空白状态,也没有合理的市场准入以及政府管制等方面的政策,缺少规范化的政府授权企业以及大量群众参与其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诸多企业往往会因为害怕出现纠纷、冲突而对投入农村公共产品抱有望而却步的心态,即使有投入的也往往会出现中途退出的现象。

(三)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如今,农村人才资源的稀缺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的重大瓶颈。在政府给予农村以大量政策性支持的新形势下,各地农村的面貌虽然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改善,但是在软件设施,也就是人才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还是十分薄弱,农村地区的人才资源始终处在贫乏状态之下。我国农村的滞后状况在社会成员们的头脑中显得根深蒂固,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在选择就业地点之时大部分人才依然会选择留在城市中,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供需差距非常大的状况下,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生源,多达70%以上的学生愿意在城市就业而不愿回农村就业。

2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强化公共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加快农村基层政府治理结构的变革

农村基层干部一定要取得农民群众的充分信任,这是农村公共管理的重要前提。农村的基层选举已经为村干部们进行工作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为此,应当积极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村民选举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的普及。与此同时,为了能够给村干部们提供更好的外部工作环境,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减少硬性任务的下派,并且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笔者相信,假如能够给广大村干部提供更加多的支持与帮助。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传播村级公共管理的各种经验,教授给村干部们以民主管理的方式方法,这样一来,村级公共管理状况必然能够得到改善。我国乡镇政府管理应当切实加快由传统型政府行政管理往现代型公共管理进行转型,而政府行使之权力则是广大公民所委托的一种公共权力,其源头是对公民权力进行让度,而人民才是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公共权力之终极指向是公共利益,政府一定要向人民群众负责,并且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实现农村公共事业主体的多元化

运行我国农村公共事业之所以落后,其源头就在于投入并不够,因此,积极发展我国农村的公共事业,首先就一定要强化国家对于农村公共事业之投入,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之重点全面转到农村地区,从而让公共财政能够真正地惠及广大农村地区,而重点则是要持续增加对我国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要着力向_三农_加以倾斜,新增加教育、卫生以及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要用在农村地区,并且要不断增强中央财政支持的力度与管理。

(三)注重公共转移支付

促进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首先是要不断优化我国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结构,大力缩小各个地区之间的财政差距,切实改基数法为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全面压缩专项转移支付的幅度,并且有效增加一般性的转移支付,从而确保广大农村地区居民能够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其次是要切实规范一般性的转移支付。要健全完善依据标准收入、标准支出所核定的各地区标准化人均财力机制,对于低于标准人均财力的欠发达地区,应当运用一般性转移支付加以补偿。最后是要持续健全完善现行的预算法规制度,切实确定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框架以及具体形式,对于转移支付所具有的资金源头、核算标准、计算公式等应当进行合理的规定,并且通过法律形式加以固定,从而切实有效地消除转移支付所具有的随意性。要重新调整财政分配的格局,有效加大农村投资占有之份额,我国各级财政预算每一年用在农业支出上的增长幅度应当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所增加之幅度。要切实明确各级政府在支持和保护农业上的相应责任,使用立法手段来制约省内各级财政部门所具有的支农行为,有效保障支农资金得到合理地增加、及时到位以及专款专用,切实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之中的比例。

(四)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制化要加快制定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尤其是要加快我国司法独立之进程。要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来保障非政府组织建设新农村公共产品之权益。前几天,我国已颁布实施了《物权法》,这肯定会对农村地区公共事业的多元化发展产生正面而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还应当在这一基础之上制定出更加细致、更为具体、和广大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化投资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投资者们能够切实消除顾虑,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并且产生更好的投资预期。

(五)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工作

如今,我国农村社区群众的总体文化素质并不算高,即使村干部也是年龄偏大,整体文化层次不高,大学毕业生更是稀少。有鉴于此,应当在农村地区开展人才培养工程,重点是要强化党政人才队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队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等三支队伍的建设,从而为我国农村造就出新一代的高素质农民。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将城市之中的人才、科技引入到农村地区,运用优质人力资源来全面支持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而教育、卫生、科技等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出具体的面向农村基层的人力资源对口支援措施。要积极探索与尝试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工作。近些年来尤其是_中央关于鼓励与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出台之后,各地均结合各自新农村经济建设之实际,大力探索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职的办法以及途径,并且在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与农村就业的基础上,为我国的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与保障。

(六)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

要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调整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布局,切实优化农村教师的资源配置,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并且在切实有效地巩固与提升我国农村目前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切实扩大初中、高中教育的规模。县城高中教育应当在目前的基础之上不断扩大招生的规模,而乡镇与中心集镇则应当着重点建设初级中学,而有规模的村镇则要重点建设好一所小学,并且撤并那些在校生人数偏少、办学质量不佳的农村中小学校,切实形成县、乡(镇)、村等相互联系的三级教学体系,有效满足我国农村地区适龄人口在教育上的各类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改进环境与提升待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地区教师队伍,致力于实现农村地区教师生活的城镇化,使其能够安居和乐教,从而切实解决好广大教师的就医、保险以及养老等各类问题。

3结束语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8篇

缺乏优质的工程设计方案

一些承包商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建设项目的情况下,所设计出的工程方案必然是粗糙的,而使用粗糙的工程设计方案盲目地开展工作,就会造成重大的工程失误。工程设计是一个比较繁杂的、系统的过程,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目的性的脑力劳动。所以,在缺乏约束和监督的条件下所完成的工程设计是不达标的。工程设计的优劣关乎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我国目前的公路工程设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健全,经验也不足,这样就很难产生出优质的工程设计方案,脱离了实际,造成了施工困难。

缺乏对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

注重对公路施工过程的管理也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环节。目前,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下:施工方的施工进度缓慢,施工效率不高;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分配以及使用不合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不规范,缺乏一些紧急的防护措施;没有处理好与施工现场周围居民的矛盾等。还有,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缺乏应变能力,从而延误工期。

缺乏公路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优质的材料和设备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原材料的采购是由承包商自己负责的,而地方材料的选择范围较窄,所以相对而言比较缺乏。而其余部分的原材料缺乏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料场管理人员的疏忽致使材料的材质受损,造成浪费;或是工程的施工进度太快,对材料和设备的需求也就随之增加,导致材料和设备供不应求;或因材料供应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以次充好等。

缺乏完善的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主要采取一种宏观管理的手段,这就导致在法规、行政以及经济等领域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来进行管理。目前,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监管队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监管专职人员太少,监管力度不够;监理的设计人员大多是临时聘用,其掌握的业务知识不够全面等。另外,再加上建设管理经验的不足,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盲目推行,造成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这样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缺乏对公路工程后期的维护

公路工程前期的建设很重要,其后期的道路维护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公路工程后期的维护,也是对公路工程质量的维护。而事实上,我国对道路维护的管理机制不够重视,导致缺乏一个完善的公路养护管理制度,所以,随着公路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公路后期维护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国家拨款的公路养护资金必须经过繁杂的流程才会到达地方部门,这种形式的效率很慢,这样就满足不了目前的公路养护需求。而且,由于有关部门的不重视,致使公路养护手段落后,缺乏专业化的措施,这些因素都是阻碍公路维护管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2强化公路经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

强化公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可以避免返工现象的发生,使公路工程施工顺利,这样不仅节约了资源,还节省了劳动力。其次,它可以减少一些因设计施工问题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总而言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应该重视公路经济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全面落实质量责任,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3强化公路经济建设工程质量的措施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公路工程是一个庞大的项目,它所涉及到的领域很广泛,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也很多,譬如设计人员、采购人员、施工人员以及监管人员等。因此,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重视起来。先从业务素质方面进行提高,让其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学会不断地创新,并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再者,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以及思想教育,确保他们个人素质的提升。

保障设计方案的优化

在设计公路工程建设方案时,设计人员不能只局限于表面的资料来进行设计,而且还要结合实践经验,考虑一些地质灾害问题,全方位的来设计,使设计方案更优化。设计方案是整个公路工程的施工依据,只有科学的研究,严谨的设计才能使公路工程更好、更快的完成。

建立完善的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承包商依照完善的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来开展工作,是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的关键。下面是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图。公路工程的质量监管部门按照这个质量管理程序来展开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查工序情况,还可以对原材料进行一定的控制,这样就有利于在各个环节把好质量这一关,也使得工程的每道工序都归纳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保障施工材料的质量

性价比较高的施工材料,不仅可以保障公路后期的安全性,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公路工程的造价,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采购人员要严格杜绝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另外,特殊路况要对所用材料进行专业检验,以满足需要。

保障施工过程的规范严谨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就是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防止施工人员施工错误,偷工减料,保障公路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有效避免返工的情况。严谨规范的施工过程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协力合作,做到不盲目,不懒散,一切以工程质量为先。

切实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一直以来,施工单位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工程的高质量只会影响工程的实际效益,因此,为了获得更好效益,施工单位就不注重工程质量,缺乏高质量意识。但其实,高质量与高效益是不矛盾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工程质量强化了,就会减少后期的返工,这样也会节省工程的造价,提高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因此,工程质量监督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要把提高全员质量意识落到实处就需要不断地宣传,让其更具体化,从而深入人心。

4结语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9篇

设立专业船舶管理人或许是未来船舶从不规范经营到正规化运营改革的方向之一。船舶委托经营管理模式与船舶挂靠经营模式存在本质的区别,船舶委托经营管理主要解决的问题即是船舶挂靠经营的“名为委托,实为挂靠”问题。

首先,专业船舶管理机构需要具备水路运输经营资质,可以从事内河水路货物运输经营。与船舶挂靠的不同在于,船舶挂靠经营模式下,船东或者承租人仍参与到船舶的实际运营中,而船舶委托经营管理模式下,船东或者承租人完全从船舶的实际运营中退出,由专业船舶管理机构指派专业的船舶管理人进行日常的船舶管理和运营。其次,在船东或者承租人(委托人)与专业船舶管理机构(被委托人)建立船舶委托经营管理关系后,当遇到水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船舶碰撞侵权纠纷时,责任的承担应当是双向的,即可用合同法中关于委托合同的相关规定调整委托人与被委托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最后,随着船舶逐渐成为投资人(船舶所有权人、光船承租人等)盈利的工具或渠道,专业船舶管理人除了将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从繁忙的船舶运营中释放出来时,还可以提供更加多元化、多方面的服务,例如,船舶买卖、船舶维修、船舶融资等。

对船舶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实现船舶运营由船东自主经营模式向专业船舶管理人委托经营模式的转变,改变内河普遍存在的“夫妻船”运营模式,不仅有利于水路货物运输的规模化、集约化的有序发展,实现资本利益的最大化,还可以保证内河航道交通运输的安全、有序,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在船舶出现不同状况下的责任承担问题。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10篇

船舶挂靠经营产生的法律后果和责任,既复杂,也不稳定。挂靠船舶的所有权一般登记为被挂靠人所有,但实际上其属于众多个人股东所有,每条船后面跟着几十人、上百人,多的甚至几百人的小船东,挂靠人通过船舶挂靠进入航运市场牟利,而被挂靠人几乎不用付出劳动就可以定期向挂靠人收取一定的挂靠费,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双赢”,实际上一旦出现纠纷,责任由哪方承担,在审判实践和执行过程中不时会出现争议和不同做法。因船舶挂靠并无法律的明确规定,故在司法实践中对船舶挂靠经营类案件处理在法律适用上面临不统一性问题较多。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11篇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只能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这是已经为实践所证实了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该怎么走?这个问题并不是从建国之日起就搞明白的。当时有一句十分著名的话:“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等人终于认识到,中国搞建设,同样要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探索,是从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的。这一历史功绩,使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我们常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重要决策。

第一,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建国以后,我们提出的是工业化目标,以后逐渐改称现代化。1957年3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里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P268)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表明党对工业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了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1959年底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里,初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2](P116)按照原来的估计,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大概需要五十年时间。

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又做出一个新的估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2](P302)从五十年推迟到一百年,这不仅是时间上的调整,也是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调整。这一调整,使现代化建设变得比较稳妥,变得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根据的提议,在三届_一次会议上代表_中央郑重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审阅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加写了一段话,比较系统地概括了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行赶超战略的基本思路:“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2](P341)在这里,把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作为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很有眼光的。1963年12月,他在听取_关于十年科学技术规划的汇报时,还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2](P351)实际上,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就已经开始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又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过近十年的曲折探索和曲折反复,_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才终于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这是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最高成果,也是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部经验的总结。

第二,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中国工业化道路。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就指出:“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1](P24)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里,又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角度,再次提出这个问题,要求引起全党的关注。经过“”的严重挫折之后,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前期提出:“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过去是重、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核心是“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2](P78)从以重工业为中心、农轻重并举到以农轻重为序,这是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所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至今仍然在起作用。

第三,吸取“”严重失误的教训,明确了综合平衡的思想。在“”中,由于片面追求完成不切实际的钢产量指标,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1959年6月,在同外国来宾的谈话中提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比如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钢、铁等种种东西,缺一样就不能综合平衡。”[2](P73)他在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指出:“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说了两条腿走路、并举,实际上还是没有兼顾。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还说:“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2](P80)1964年5月,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时,强调: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按客观规律来办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建设也是客观规律,搞多了不行,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还说:必须留有余地。留有余地,过去讲是讲了,但没有做。这几年留了,要坚持下去。财政收入,你们不要打得太满了,打满了危险。过去我们吃过亏,把收入打得满满的,把基本建设战线拖得长长的。

第四,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总体发展目标的构想。在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P44)他把这称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_八大的主题。从这个基本方针出发,在1957年又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_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总题目是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和正确地处理敌我矛盾。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派生的方法是党内党外在一起开一些有关大政方针的会议,公开整风,党和政府的许多错误缺点登报批评。”[3](P543-544)这个总目标的提出,可以说是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一次重要尝试,成为中国_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纲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中间出现了“”和“”两次全局性的严重失误,特别是后一次失误,更是给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带来了一场灾难。但是,经过20年的建设,中国初步具备了比较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拥有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尖端科学技术的研发能力,为以后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仅此一点,也是可歌可泣的。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三农”问题仍然是现代化中的基本问题,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依然是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中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共同富裕还是我们在继续探索的一个课题。现代化的使命,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些问题,这些都决定了当年的探索和思考。这些论述,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际,就庄严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然而,十分清楚,要真正取得国际上的尊重,取得与中国的身份相称的大国地位,还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谋求中国的大国地位的努力中,以为首的_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做出了一些重大决策。第一是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还正在恢复,就面临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这是美国强加给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场战争。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首先使美国人认识到:解决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必须有中国的参与;中国人说话是认真的,算数的。其次使苏联人意识到:巩固社会主义阵营,中国的作用是巨大的;在远东地区同美国抗衡,中国是潜力巨大的战略力量。同时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感到:中国是谋求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新兴力量,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特别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后,中国的周边紧张局势有所缓和,同西方关系也开始出现某些松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审时度势,对建国前后确立的外交方针开始做必要的调整。在1954年7月召开的一次__会议上,提出:“现在,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我们要对许多国家,比如英国、法国、加拿大这一类国家,比如印度、缅甸这一类国家,凡是有可能的,都要进行工作。甚至像泰国这样的国家,它在我国附近,也是怕我们的,也要进行工作。同时对美国要使它分化,使它孤立,孤立以后它总要分化的。”

第二是在中苏关系中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紧张以至破裂,起源于中苏两党在国际国内一系列问题上的意见分歧。这本来可以通过正常渠道交换意见来解决。但是,苏共领导却不断以撤走苏联专家、中断在建援助项目、加紧偿还债务等手段来施压,甚至发展到在兄弟党会议上组织围攻、在边界上制造事端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等党和_不畏强权,不屈服于要挟,决不听命于苏联老子党的指挥,在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斗争中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尽管中苏论战对于我们国家的自身发展,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摆脱了许多束缚,赢得了新的朋友,这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巩固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是成功地加入了核大国的行列。早在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就宣告:“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4](P395)不久,做出了关于要搞一点_的历史性决策。从1955年到1958年的短短几年内,又相继做出了要研制导弹和“搞一点人造卫星”的重大决策。从此,中国紧跟国际尖端科技发展的步伐,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_,1966年10月27日又成功地完成了带核弹头导弹的发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展示了中国迅速发展着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战略上占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先机。这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以为首的_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做出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第四是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50年代,多次说过:“迟几年跟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为好。”“我们跟美国建交,可能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也就是说,要经过十八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总有一天,美国要跟我们建交。”[5](P280-281)这一天果然被料到了。从1969年起,美国通过多个渠道,向_表达了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愿望。立即作了积极回应。他在1970年12月18日同美国记者_谈话时表示:“如果_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做旅行者来谈也行,当做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5](P593)正是在的正确决断和指导下,1972年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揭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美国总统在没有正式国家关系的情况下,到一个东方大国进行访问,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仅此一点,就足以表明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谋求中国的大国地位的过程中,还为中国外交确立了基本方针。第一是独立自主的方针;第二是和平共处的原则;第三是反霸和不称霸的原则,即中国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永远不称霸。这些至今仍然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当今,美苏冷战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但霸权主义还在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课题,如何为中国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我们制定外交政策和决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指导方针的许多论述并没有过时,问题是我们如何正确地领会它和积极地发掘它。

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945年在延安会见民主人士黄炎培的时候,就曾经谈到,中国_执政后摆脱兴亡“周期率”要走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6](P610)从这时起,就在思考中国_成为执政党以后如何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的问题。1949年3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在_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

(P1438-1439)从这以后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思想始终是激励我们党在巨大的成绩面前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精神力量。在曲折中建设时期如此,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更是如此。1956年苏共_揭露了_时期的一些问题以后,更陷入深深的思考。在他的主持下,__先后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重要文章,被人们统称作“两论”。“两论”实际上根据苏联的经验教训,特别是_晚年所犯错误的教训,集中地探索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即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取得_以后,如何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巩固和增强自己的执政地位。其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党和国家的任何一个领导人,当他不是把个人放在党和群众之中,而是相反地把个人放在党和群众之上的时候,当他脱离了群众的时候,他对于国家的事务就会失去全面的洞察力。只要是这样,即使像_这样杰出的人物,对于某些重大的事务,也不可避免地要作出不合实际的错误的决定”。超级秘书网

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探讨如何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从而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科学著作。他明确指出形成这部著作的初衷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1](P216)然而,在1957年夏季“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以后,逐渐改变了_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逐渐发展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偏离了巩固执政党地位的正确方向。在“”中间,这一思想更是发展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历史已经判明,“”不但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反而被_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9](P375)即便如此,这个时候的“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10](P763)在探索解决巩固中国_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中,最终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导致了“”的全局性失误,教训是深刻的。在他的身后,依然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未解的难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继续解答,这就是如何长期保持中国_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如何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这对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来说,是绕不过去也躲不过去的问题。当前的腐败问题,官僚主义的问题,激化矛盾的问题,说到底,都和这个根本问题有关。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不能走“”的老路。那样走,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要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才能取信于民,才能扎根于民,才能谋利于民。这是我们执政的本钱,执政的根基,执政的根据。超级秘书网

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的理论发展、理论创新,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_理论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就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已经把巩固和扩大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的问题,特别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提到了日程上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我们创造了多么辉煌的建设业绩,也会由于社会不公正问题、腐败问题和失信于民等问题引起新的不稳定,甚至亡党亡国。对此,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有忧患意识。“俱往矣”。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迎来了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总结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巩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始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坚持全面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始终保持在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真正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手中。只要我们坚持做到这两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文集[M].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建国以来文稿[M].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文集[M].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外交文选[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6]年谱(1893-1949)[Z].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选集[M].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12篇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经济主体的参与和推动。民法典通过将民事主体法律化,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资质和条件,赋予其特定的资格和权利,从而实现市场的有序化和规范化。但经济生活的极端复杂性,使得法律难以对各类民事主体的范围作出清晰界定,挂靠经营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资格借用”现象,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体制转型时期法律和政策对不同的经济主体作出了不同的规定,迫使一些个体或私营企业寻找法律的空缺,以“找婆家”的形式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船舶挂靠的出现亦是如此。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为了扭亏为盈,将企业所有的船舶出售给员工,虽然这些船舶在出售后属于个人所有,但在实际运营时仍然采用公司的名义。这样一方面达到了为企业融资的目的,解决了转型时期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员工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船舶经营的效益。[2]1987年_颁布的《_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现已失效)明确规定了从事水路营业性运输,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应当经交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该条例在1997年、2008年两次修订后,仍然坚持对水路运输的营运资质进行审批。2013年_颁布的《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2016年第一次修订,2017年第二次修订),更加提高了个人水路运输市场的准入门槛,一般情况下只允许企业法人并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才能申请经营水路运输业务,虽然规定个人可以申请经营内河普通货物运输业务,但在航道选择、经营范围、船舶吨位、船舶检验登记、船龄及船型技术标准、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均有严格限制。因此,个人若想参与激烈的航运市场竞争,就不得不挂靠有资质的企业。[3]另外,2013年的《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还明确规定了出租、出借、倒卖行政许可证件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行政许可的罚则,严重的会被处以吊销许可证件。个人申请经营内河普通货物运输业务条件如表1所示。

表1 个人申请经营内河普通货物运输业务条件

表1 个人申请经营内河普通货物运输业务条件

实际上,从2001年开始,原_在调研船舶挂靠经营问题后,就发布了[2001]360号文3,要求对所有个体运输船舶经营户(含已挂靠在航运企业经营的个体运输船舶经营户)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实现企业化经营,但有例外,即经营内河普通货船除外。换言之,所有海运船以及内河危险品船、危化品船、旅客船等都需企业化经营,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海船以及特殊船舶的挂靠现象,但也迫使经营内河船舶的个人不得不去找寻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挂靠。虽然之后,原_又分别于2006年4、2008年5多次发文,三令五申严禁船舶挂靠经营,但时至今日,船舶挂靠经营仍然是普遍现象。涉及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的规定如表2所示。

针对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的问题,从行政法规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对船舶挂靠经营一直持否定态度,交通运输部多次发文开展挂靠船舶专项整顿工作,但效果并不明显。挂靠人与被挂靠人私下签订船舶挂靠协议,导致主管部门实际上难以查处,且挂靠船舶在表面形式上是符合经营资质管理规定的。但在挂靠经营模式下,被挂靠人对挂靠船舶管理松散,允许挂靠人以被挂靠人名义开展和组织货物承运,计收运费,而只要挂靠人定期向被挂靠人缴纳管理费,其他情况一概不过问,致使挂靠人与被挂靠人的相关权利和责任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落实,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4]

表2 涉及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的规定

表2 涉及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的规定

从民事法律的角度来看,首先,船舶挂靠经营方式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必须承认其法律关系的客观存在;其次,船舶挂靠协议虽然违反了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但该类协议并非一律无效,应当加以区别。只有违反行政法规的效力规范的合同,才应当被认定为无效。而若只是属于损害当事人利益的取缔规范的合同,并不会必然导致合同无效;[5]再次,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船舶挂靠协议的内容是挂靠人和被挂靠人的一致的真实意思表示,应对双方均产生约束力。

从司法实践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_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4条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_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_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所以,各级法院在审理船舶挂靠经营的相关案件时普遍支持船舶挂靠协议的有效性,而对其是否违反了交通运输部的《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等行政规章并不作审查。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_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5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_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54条规定,“以挂靠形式从事民事活动,当事人请求由挂靠人和被挂靠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该挂靠人和被挂靠人为共同诉讼人”。此规定亦从诉讼法的角度肯定了船舶挂靠行为的合法性。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建;企业文化

0引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经营观念、企业精神及团体意识,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形象,体现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之中,其可以激发员工动力、凝聚企业力量、约束员工行为、助推企业发展。长期以来,企业文化建设一直是企业和学者关注的热点。对国有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更为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肩负经济职能的基础上,还肩负着公益职能和某些行政职能,其不仅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繁荣和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抗衡国际跨国公司、保障国民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行政性和民族性,完善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国有企业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引领员工意识形态,提升企业竞争实力,进而维系国民经济稳定繁荣。党的建设简称党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_实践工作的相互结合的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党建也是中国_和中华民族长期斗争、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优良传统。国有企业是中国_领导下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探索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相互融合之路势在必行。

1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相辅相成

1.1目标一致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统领思想、约束行为、建立统一价值观念,以实现企业生存发展。党建工作具有同样的诉求,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要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约束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为实现企业健康发展并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两者在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致性。

1.2内容交叉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长期以来不同的学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不同的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艾伦·肯尼迪的五要素说,即“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容也较为宽泛,它围绕党员覆盖全员,立足组织面向意识,正确引导预防错误等,党建工作的内容同样要涉及企业环境的打造、企业价值观的树立、企业榜样的挖掘、企业文化网络氛围的营造等。两者在工作内容上可以说是相互交叉的。

1.3方式相似

二者工作开展的方式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晨会、夕会、总结会等各类会议是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各类会议也是党建工作的宣讲平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互评、思想总结等是提升员工意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定期进行思想总结也是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先进典型、权威宣传、领导人效应是通过“个体”宣传树立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树立榜样和典型也是党建工作的常用手段;文体活动、企业内刊、企业故事、新媒体打造、企业环境氛围营造等是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抓手,同时各类活动、各类媒体、企业环境氛围也是企业党建的主战场。

2国有企业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2.1引领企业文化建设高度

如上文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经营观念、企业精神及团体意识,其具有被动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单位,其价值观念、目标诉求往往强调经济化。这就会影响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过分经济化和利益化,这不符合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定位和担当,这种现象很难通过企业文化自身发展得到改善。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可以将我党的价值观融入和改造企业文化,将奉献、担当、责任成为企业文化的价值诉求,引导国有企业为社会发展搞服务、为人民谋福祉。因此国有企业将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

2.2提升企业文化实践水平

在企业文化实践中,引导价值观念、约束员工行为、凝聚企业力量、激发员工动力、调适企业关系是企业文化的作用,也是其存在的意义。党建工作具有同样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具有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将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之中,充分会发党建工作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基础,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引领企业价值观,通过党建引领和党性修养约束员工行为,通过党建工作的团结拼搏精神凝聚企业战斗力,通过党建工作的奋发图强精神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党建工作的团队意识、大局意识调节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将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文化的作用更有效果,有效提升其实践水平。

2.3健全企业党建内容要素

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党管一切。党建工作统领企业文化建设,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是坚持党管一切的重要体现。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是统领一切的“灵魂”。对国有企业而言,同样要坚持“四个自信”,其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灵魂”不能脱离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国家的理念追求,将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用党的文化和理论统领企业文化建立文化认同,将国有企业和我们党和国家凝结成价值、信仰、理想相一致的共同体。这不仅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党建工作的基本诉求。

3国有企业党建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议

3.1转变观念提升认识水平

观念和意识是行动的内在驱动,实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工作就要转变原有工作理念,把握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认识障碍,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都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理解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一方面应加强企业的信仰建设,从全面出发逐步完善国有企业高层、中层和基层的信仰建设机制,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企业文化的导向的观念信仰系统。落实党管观念、党管干部、党管企业的大局理念,着力培养一批政治观念强、能力素质硬的国有企业领导队伍和懂政治、有技术的员工队伍,进而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应探索观念转变的途径。定期举办“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题研讨或会议,鼓励国有企业正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的困境,学习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另外,还应举办相应的培训,通过课堂学习结合个人感悟、自我提升等多种方式逐步提升员工认识水平。

3.2完善组织机构

实现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互动,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其重要前提条件。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应有作用。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发挥着引领和管理职能,国有企业通过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引导国有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和目标向社会诉求相统一,引领国有企业为社会搞服务、为人民谋福祉。二是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是与员工接触的最前沿,是党建工作的主阵地,完善的基层党组织是国有企业党建融入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目前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应该严格落实党的相关规定,逐步完成党组织的全覆盖,完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的设立。三是加强国有企业组织机构改革。国有企业组织机构是国有企业运行的基础,结合党建工作要求,对党员管理制度、员工学习制度、民主审议制定、领导干部选拔机制等都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3.3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持,国有企业党建融入企业文化的成效如何,人才资源同样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应注重招聘专业人才进入国企队伍,让既懂党建又懂企业文化的人才进入国企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并逐步培养进入领导岗位。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从事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相关人才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迅速提升现有人才能力和认知水平,以适应企业党建融入企业文化的现实需要。培训可以采取定期的形式,形成学习制度,保持人员学习动力;并选拔能力较强、积极性较高的青年人才采用异地锻炼、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培养。另外,还应加强人才交流。国有企业一般来说规模较大,各部门之间、各分公司之间以及各兄弟公司之间应该加强人才轮动,通过人才轮动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让更合适的人干更合适的事。

3.4充分发挥榜样力量

榜样就是典型,通过树立典型激发大家向典型学习,把自我和榜样的主观相统一。通过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动作用,激励大家向榜样学习提升大家的积极性是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党建融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将党员的责任担当、拼搏奋斗、奉献精神与国有企业的文化相结合,发现典型树立榜样,通过榜样将党建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同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以党建工作为立足点,开展一系列评先树优、荣誉争创的活动,诸如“优秀党员”“党员班组”“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等,通过活动开展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3.5落实保障制度

落实国有企业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工作的过程中,涉及“人、财、物”的保障制度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方面在国有企业各项制定、规定的制定过程中要注重对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倾斜,要认识到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使两者的工作做到位、做充分,为两者的相互融合和有效互动提供坚实基础。一方面国有企业应支持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提供在人力资源、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有效支持,促进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国有企业还应探索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工作突出、做出贡献的员工和团体进行物资、精神奖励,激发员工对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工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傅子健.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6):232-233.

[2]于芳.新常态下强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J].财经问题研究,2016,(S1):78-79.

[3]_,殷建瓴,刘静,.中国企业文化70年:实践发展与理论构建[J].经济管理,2019,41(10):194-208.

[4]马琴,孟勇.企业文化、环境战略与企业竞争力[J].财会通讯,2021,(12):93-95+110.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14篇

(一)以人为本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供电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供电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本身的重要要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对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工作理念、工作态度等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而要想建立成功的有效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以人为本”,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第一,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企业员工的主观意志,要多收集员工的意见、看法,充分总结员工在工作上的表现和对文化建设的诉求,在以企业发展为核心的基本精神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文化建设措施。第二,,“以人为本”还要求尊重不同员工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部门、不同个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式,保证供电企业的文化建设取得最佳效果。

(二)制定符合供电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价值标准

企业文化价值标准是确定企业文化基本形态的重要依据,因此,供电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供电企业的特点。我国供电企业的特点是服务性和社会效益性,作为国有企业,供电企业文化的基本基调应当是为人民服务,并且在当前电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供电企业的发展又呈现出注重企业形象建设、公益价值要求提高等特点,而这些都是供电企业建设文化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制定供电企业文化的价值标准时,应当对供电行业的行业属性、供电企业的员工特点、供电市场需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制定出符合供电企业特点的文化价值标准。换句话说,供电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文化价值标准。符合实际的企业文化价值标准是供电企业彰显优秀企业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效率、强化企业文化员工认可度的重要基础。

(三)提高供电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建设意识

供电企业的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而员工的企业文化建设意识则是有效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的基础和观念。因此,要想成功有效的建立企业文化,必须提高供电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建设意识。强化员工意识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要让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员工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种是,从企业领导文化角度提高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意识,供电企业领导个人的精神文化层面和职业道德素质表现能够对员工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采取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感染企业员工,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转变、工作效率提高和工作方式创新等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

(四)设计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

供电企业员工的工作比较辛苦,尤其是供电企业的基层员工,不仅要保证生产安全,而且还要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而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能够放松员工的心情、调整员工的工作状态,对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设计文化活动的时候,不能一味的强调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要将娱乐与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体现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二、结语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15篇

在涉及船舶抵押纠纷案件中,被挂靠人私自以挂靠船舶向银行办理船舶抵押借款也尤为常见,那么在未经实际所有权人同意的情形下,被挂靠人私自设立的抵押能否成立?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交通运输工具进行抵押,“有权处分”应当被解释为拥有所有权或处分权,而被挂靠人本身不应当对此享有“有权处分”的资格。但由于挂靠人与被挂靠人将船舶所有权作了与实际不符的登记,对第三人产生了对抗效力,在这种情形下,善意第三人基于对公示登记的信任,与被挂靠人签订了抵押借款协议,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那么抵押合同就应当被认为有效。[6]物权法第188条规定了“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了善意取得,即使被挂靠人无权处分该抵押物,也应认定船舶抵押权有效。产生纠纷后,只要第三人能够证明自己是善意的,在获得抵押权时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抵押人不是真正的船舶所有权人,那么就应当获得登记公信力的保护。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16篇

关键词:新时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文化内涵分析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内在凝聚力,其是企业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积淀形成的,是企业全体职工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可分为三种,即理念层、制度行为层和符号层企业文化。这三种企业文化各有特点和优势,都是与企业共存的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从特点上来看,企业文化具有稳定性、无形性、客观性等显著特征,是企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缺乏规范化制度管理

有的国有企业领导者,还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不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导致企业文化相关的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完善,使得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强力的依据,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存在脱节。这样,不但阻碍了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也使得基层管理人员上行下效,轻视或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应用。

企业文化建设流于表象化

从具体实践来看,在不少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存在流于形式、不够深入等问题。例如,有的国有企业只是在小范围内开展文化活动,职工参与积极性低,参与人数少;有的也定期开展文化活动,但只停留在表面宣传上,未将企业文化建设真正与生产实践连接起来,没有有效地将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等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导致职工不能从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涵养和提升,影响了企业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

企业文化的思想潜能未得到真正释放

国有企业文化集中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独有和极具特色的东西。同时,企业文化也具有强大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功能,是企业全体职工戮力同心的砥柱。但是,在当今很多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都没有立足实际,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思想潜能,降低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

3新时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有效对策

提高管理层企业文化建设意识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管理层必须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当思想成为先导的时候,企业文化建设才会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得到贯彻执行。企业管理层要从上到下致力强化企业文化宣传,使全员从思想意识上自觉地了解、支持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要率先垂范,积极在企业内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全体职工的参与积极性。此外,还要大力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案例,有的放矢地发展自身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建立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国有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过程中,要对发展机制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以便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发展实践的重要保障。同时,还要结合实践开展制度建设。将企业发展章程制度化,并且通过制度来将企业文化建设规范和落实。此外,还要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对企业文化建设状况进行定期评价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保持持续性。

积极促进企业文化与生产实践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无根之木,必须要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体现其应用价值。国有企业可结合生产实践,定期开展有奖知识问答竞赛、结合生产实践合理安排文体娱乐活动等,这样可增强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凝心聚力,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生产经营氛围,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此外,还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职工,使企业文化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快速发展的精神保障,在当今转型升级发展的道路上,国有企业要积极转变理念,因企制宜地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举措,用企业文化来激励全体职工积极奋斗、努力奉献,推动企业实现提质增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威.论国企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6(03):10-15.

船舶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第17篇

2019年12月6日至2020年7月6日期间,南京海事法院共计收案838件,其中民事诉讼案件619件,行政诉讼案件59件,其他类型案件160件,涉及船舶挂靠经营类案件51件,占民事诉讼案件的,如图1所示。

图1 民事诉讼案件中船舶挂靠类案件占比图

图1 民事诉讼案件中船舶挂靠类案件占比图

涉及船舶挂靠类的51件案件类型及数量分别为船舶碰撞致人身及财产损害纠纷15件,船舶权属纠纷12件,船舶委托经营管理纠纷9件,船舶买卖合同纠纷5件,船舶借款、抵押纠纷4件,船舶建造纠纷3件,船舶劳务纠纷3件,如图2所示。

图2 船舶挂靠案件类型及数量分布图

图2 船舶挂靠案件类型及数量分布图

2019年,武汉海事法院共新收一审海事海商案件1 657件,其中船员劳务合同纠纷186件,海上及通海水域货物运输合同纠纷366件,船舶抵押合同纠纷159件,船舶建造合同纠纷51件,各类案件涉及船舶挂靠约242件,占比约。2

涉及船舶挂靠类案件的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1)船舶碰撞致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被侵权人要求挂靠人与被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2)因被挂靠人不配合办理船舶年检,挂靠人要求确认所有权;(3)被挂靠人擅自以挂靠船舶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挂靠人要求确认借款合同无效;(4)因被挂靠人负有债务,挂靠船舶被法院查封保全,挂靠人要求确认所有权及赔偿损失;(5)被挂靠人擅自出卖挂靠船舶,挂靠人要求返还卖船款;(6)隐名合伙人要求确认对挂靠船舶享有一定份额;(7)挂靠人要求被挂靠人协助办理挂靠船舶的变更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