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必备9篇)

admin
导读 [9]郁达夫编选。 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 1917 -1927) [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在了解到了这些信息点之后, 我就在思考关于六盘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5]胡新光。 杭州茶叶发展史略[J]. 中国茶叶加工,1997( 3) :45- 48.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第1篇

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应该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地域文化”的分析联系起来,将地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具体细节之中,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媒介,灵活运用教材内容,通过语文教学来弘扬地方文化,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文化的情怀,实现语文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的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白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宋代的范公堤穿镇而过,是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首义之所,也是文学巨匠施耐庵著作《水浒传》的挥毫之处、_军、八路军会师圣地。是江苏省文化名镇,镇内的施耐庵纪念馆和_军八路军会师纪念碑是盐城市重点旅游景点。那在八年级第一单元《长征》专题中,带学生去会师塔看看,或请老红军干部给他们讲讲以前的故事。再如,读名著《水浒传》时,也带学生去施耐庵纪念馆和张士诚的故居看看,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了解文本内涵,也激发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打造乡土文化育人底色

收集地方资源,作为教书育人的底色素材,积极探求地方文化同作文教学、习惯养成的结合点。指导学生留意身边的资源,如家乡的变化、农务农活农趣等,白驹具有地方特色的串场河和施耐庵、_军等人文景观。捕捉到优势资源后,再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兼顾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把地方文化和作文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家乡名人的故事、革命者的事迹,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品性、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请老一辈革命者、老红军到学校来给学生开讲座,将革命故事。

三、构建地域文化校本平台

编写校本课程资源读本,如《藿场丰碑》《白驹采风》,并开设文化阅览课,为学生提供各种阅读的条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根据校本课程,有选择地寻访、考察家乡优美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文化名人的故居及其他人文景观。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立足地方,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让同学走出校门,亲身感悟体验传统文化的灿烂悠久。如三腊菜,因何得名,翻开白驹的镇志,原来它是因主要原料野麻菜的麻辣,芥子的辛辣,腊月天制作最佳,而辣与腊同音,由此而名,等等。

四、拓展地域文化育人阵地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第2篇

在来六盘水之前,对六盘水的了解就是“江南煤都” ;认识了几个朋友,吃了几餐饭, 对六盘水的印象就是老城烙锅,羊肉粉;多呆了一段,对六盘水记忆就是交通“三条线” ,凤池园,玉舍。

直到听了这次的课,才系统的对六盘水市地域文化有了一个系统认知。

六盘水是一座美丽而富饶的新兴工业城市, 它以煤炭工业为主, 因此被誉为“江南煤都” 、“高原明珠”;同时这里也是一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历史悠久。

六盘水市是国家确定的 “攀 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国土资源重点开发的地区,国家西部大开发南、贵、昆经济带中的重要结点城市。

就地质文化而言。

六盘水是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好的地区之一, 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填坑,有世界上最深的竖井,有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还有“贵州屋脊”韭菜坪、老王山等高险雄奇的山脉,有牂牁江、水城河等磅礴逶迤的河流,有北盘江大峡谷、狗跳桥大峡谷等壁立千仞的峡谷,有麒麟洞、碧云洞等千姿百态的溶洞。

特色地域文化 因宜人的湿度, 凉爽的气温,和畅的清风,凉爽滋润的气候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城市” 、“十佳环保标志性城市”称号。20__年8月荣获“中国凉都”称号。

就自然风貌而言。六盘水山奇水秀,气候宜人,容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风光为一体的旅游别具一格。喀斯特自然风貌、古文化遗址、30多个民族灿烂的民俗民风和民间文化,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这块乌蒙大地。在六盘水市中心区,有“地海浮山”之誉的麒麟洞公园; 在六枝江风景名胜区,有夜郎古国遗风、亚洲仅有的生态民俗长角苗博物馆,有北盘江峡谷奇山异景;竹海风景名胜区,有记载人类起源、进化和环境演变的全国重点文大洞旧石器遗址,有以半部藏经闻名的丹霞山,有徐霞客游记记载的岩溶幽景,有提供古植物演化过程 的妥乐千株古银杏、县大大洞旧石器文化遗址、高原草场、、老厂万亩竹海;水城野钟黑叶 猴自然保护区、天生桥,红军第二第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以及南开苗族跳花节、玉舍和普古彝族火把节、坝湾布依族“郎节山”等。加之优越的地理环境,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的气候条件,为展现六盘水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天时、地利生态旅游是六盘水旅游的一大优势。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和罗咪期生态旅游度假区,能领略到莽莽林海的魅力,只觉整 个森林就像一台巨无霸的自然空调,吐纳着沁人心脾的空气, 使人在正午最闷热的时候竟感 到和夜里一样的幽静、芬芳、凉爽。

就历史文化而言。六盘水有如下四大文化:

1、古代文化遗址。主要有水城硝灰洞、六枝桃花洞、盘县大洞、水城燕子岩、新街黄江洞、钟山区龙凤地宫、六枝店子敞口洞、南极山肖家洞以及钟山区麒麟山文化遗迹、黄土 坡汉代灰坑等10多处。

2、夜郎文化。

《史记》记载:

“夜郎者,临牂牁江。

” 牂牁江即现在流经古郎山脚下的 北盘江.有的民族学者认为古“夜郎”一名来源于六枝特区境内的夜山、郎山,夜郎都邑在六枝特区茅口或郎岱一带

3、水西文化。水西是明清时期彝族在我省建立的地方_,地域包括现在毕节地区大 部及六盘水市部分地区,始于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 终于清康熙三十七年 (16) ,是我省历史上建制最早、世袭最长、占地最广、影响最大的彝族土司_,在六盘水地区留下了如安家大屯、妈陇胯屯等多处文化遗迹。

4、古代建筑等文化遗迹。现存主要有水城老城观音阁、狗场营古城垣、普安卫古城垣、高家渡铁索桥、毛虫河竹竿桥、普安州文庙、盘县碧云洞、普安路路治遗址、水城玉舍钱家印楼、六枝岩脚万灵寺、盘县凤山书院等

民族民俗文化 六盘水市有汉族、彝族、苗族、白族、布依族等30多个民族,与全省其他市(州、地)相比,人口众多且相对集中、传统习俗保留得比较好的主要是彝族和苗族。彝族以钟山区竹女(又名新华) 、玉舍、月照等为代表;苗族则以六枝梭戛、钟山马坝等为代表。梭戛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就美食文化而言,六盘水的老城烙锅、凉都羊肉汤锅一条街、水城羊肉粉酸菜肉沫小豆粉等在省内外极负盛名。

在了解到了这些信息点之后, 我就在思考关于六盘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

现提出 以下四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本着对祖先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文化资源开发提上日程、摆上案头。

(二)创新机制,实现文化产业投资多元化。首先,要转变文化投融资体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其次,要积极引导,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良好对接。认真研究并积极抓好历史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把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人绝技等文化产业资源按市场化手段物化出来,融入项目开发建设中,形成集群发展态势,突 出比较优势, 不断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 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

(三)多措并举,着力文化资源保护不力、研究不深、利用不足、宣传不够的问题。一要不断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力度,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二要高度重视发掘研究工作,由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课题开发组,专项负责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资源 结合的研究、策划、包装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培育等工作。

三要整合放大品牌效应。

六盘水市文化资源较为丰厚,地域特征也十分明显,但也有其局限,总体上显得零散,档次不是很高。比如,红色文化不如遵义,民族民俗文化不如黔东南。因此,必须从品牌定位、人文内涵、区域关联等方面,进行充分整合,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文化品牌的内涵。四要丰富宣传推介载体。由宣传、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牵头,与文化开发、文化投资等公司合作,广泛宣传推介;借鉴黔东南等地推介旅游的运作方式,将彝族年苗族跳花节等加 以规范组合,举办民族风情节,邀请省内外的摄影家、音乐家、艺术家等前来采风创作。五要加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将工业产品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转化开发成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景点及城市人流量多的地方进行销售,扩大影响。六要大力培育文化传承人。对濒临失 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 加快培育新一代 艺术传人。

(四)突出重点,做好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整合开发。制订全面科学的发展规划,打造特色线路,将分散的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依据各自特色和地理位置划分成若干区域,组建多条线 路,可“并联 ” ,也可“串联” ,构建整体旅游框架。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简单式包装,坚持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多角度地进行立体开发, 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区别对待, 探索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优势和价值。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第3篇

(一)地域文化能够突显广告品牌设计个性

作为广告传播的切入点,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习俗、传统、生态以及民俗等特征都是广告鲜明的个性,因而地域文化也就成为了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沟通纽带。如伏特加的广告“城市系列”就是以世界上不同国家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作为视觉符号来设计的,这一设计灵感结合伏特加酒瓶透明、短颈和圆肩的包装,通过地域文化极其巧妙地渲染了品牌的个性。从中不难发现,当下现代广告设计的发展与创新的一大关注点应该投放在地域文化这一广告视觉平台之上。

(二)地域文化能够帮助广告捕捉受众注意

21世纪是读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图像,大家对于信息的获取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图像。尤其是在视觉信息更新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在广告中运用图像能够更为迅速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也便于不同语言、不同环境的人们对于广告内容进行更好地理解。读图时代的进步让人们开始通过图片来争取和吸引更多的关注。因而,广告中的地域文化也应当以图片为基础,通过图片传播广泛的特征,并将广告文化与视觉信息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对地域文化中的视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以此实现广告设计的新理念与新策略。

(三)地域文化能够增强现代广告设计的特色

尽管广告设计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通过设计的语言都能够互相进行沟通与理解。设计的语言还能够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品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内在追求。如德国的广告设计就十分重视整体风格的把握,无论是在色彩运用还是图形文字上都给人一种浓厚的严谨意味。又如美国的广告设计则多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注重个性特征的表达,其设计风格就格外张扬和简洁,充满文化韵味。这些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的广告设计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地域文化背景下,突出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将会加深人们对广告的印象,并提高广告的传播度。

二、地域文化给现代广告设计带来的启示

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外在呈现形式以及多元化的内在结构,其给现代广告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与能量。

(一)创新地域文化,以形传意突出文化特征

在现代广告设计当中,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应当要能够与设计对象所传递的信息相贴合,保证信息传达的准度。因此,设计需要选用有代表性特征的对象,并适当的添加新颖的形式作为载体来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通过受众对图像元素的联想心理来选择适当的图形符号,达到以形传意的目的。此外,地域文化中推崇的顺应自然的理念也影响到了现代广告的设计,如贵州古井贡酒的广告就配了一首《桃花曲》,并呈现出古井贡酒采用无极之水和原酒精华、纯手工酿造等特征。其中的“桃花曲”“无极之水”“手工酿造”等都是同归自然的一种体现,从而突出了古井贡酒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二)贴合地域文化,以义达言产生文化共鸣

广告设计必须与民族传统价值观相吻合才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文化色彩、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广告设计本身是对商品的解释过程,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深度验证,受众通过广告接收到信息,并通过自身感知来验证这一信息,从而产生共鸣并达到互动的效果。如果在广告中选用共性的元素,以义达言,则更容易拉近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差异隔阂,使受众对广告中的元素产生共鸣。如高炉家酒的广告就通过竹的“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内在含义来体现产品“以天下为公”的文化内涵。广告设计中竹子的形态所要表达的除了产品,还传达了做人要以家、国为重的追求。又如云南制药厂的广告语“捧出一片爱心,献给千万老人,这是云南制药厂的奉献”。这条广告语中的“药”所表示的不仅是单纯的商品,更多的是表示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传达出对于老人的关爱之情,同时还体现与弘扬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精神。

(三)展现地域文化,以情动人激发文化情结

广告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不仅仅是刺激消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习惯。因此,广告品牌在投放社会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新颖的形式,标新立异地来突出展现地域文化情结,进而达到宣传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在地域背景中根植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若能够对其进行再设计必然能够出现新特性来唤醒消费者的情绪。而关于利用标新立异的方式展现乡土情结这一做法,KFC无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从极具中国风味的老北京鸡肉卷到广东地区口味的咕咾鸡肉卷,从奥尔良烤翅到新疆自然烤翅等,KFC从未停止过产品的创新,并针对国人口味不断推出刺激味蕾的新产品。特别是早餐系列的推出,更是让人感觉到KFC似乎要通过全方位的渗透来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如早餐油条的广告中通过年轻男子的视角到江南水乡中走街串巷地寻找记忆中的美味这一创意,就极其巧妙地指出了在国人生活中地域文化情结的重要性。

三总结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第4篇

摘要:

地域文化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到应用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城市的地域文化性。在城市雕塑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性风格可以充分展现出该城市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脉和民俗习惯。本文旨在以合肥市某一城市雕塑从主题的选择、空间的放置、色彩的运用、形态表现等各方面如何体现出合肥的的地域文化性。

关键词:

公共艺术、合肥市城市雕塑、地域文化性

一、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性

公共艺术是一门动态系统的综合艺术,它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既具有时间性又具有多变性,它与周边相融合,以美化环境为宗旨。公共艺术就是面向大众,满足大众需求为目标,通过调研、构思、制作为公共社会服务来实现艺术的创造活动。本文研究的公共艺术范即指那些置于公共场所的由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具有艺术风格的公共雕塑,因为它们具有美化环境、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表达文化气息的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中一种日趋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是展现城市风貌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公共建筑、公共景观以及一些城市雕塑等构筑物,一件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美学审美功能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展现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与精神风貌。它的创作以及表现形式需根据外部世界相联系,融入周围的文化环境氛围,包括建筑、房屋、街道等,地域性公共艺术是指某一地域内公共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性特征。不仅是视觉传达还是精神的传递,地域性公共艺术本身就需具有展现所处地域特色的重要功能。从创作理念上来说公共艺术在创作时不能脱离外部世界,必须根植于自身的文化环境之中,建立在周围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之上。从政府作为来看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的诞生还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做保障。

二、城市雕塑的地域文化性的表达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造型多样,内容丰富,以特定的形态向人们传达设计师的思想感情。它体现出这个城市环境的自然景观以及和周边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某一城市的地域特色。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应具有独立的审美观赏价值以及雕塑自身所表达的精神价值。成功的雕塑无论从创作的题材还是表达的意蕴,具有严谨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它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它作为一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

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创作要进行实地的`调研,明确它在城市环境中扮演的角色,考虑与环境的空间关系,雕塑自身的造型要素等是否与周围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像吻合,是否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特色、城市文明和城市的历史。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大众审美欲望,更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首先明确雕塑在环境空间中的作用,与周边的建筑、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景观;其次城市雕塑需注重纪念、教育与传播,使它能跨越时间空间,突破国家和语言的障碍,传播某种思想、意志;再次,城市雕塑也不应是高高在上,让人被动的接受,而是注意与这一城市市民的参与与互动,起着梅花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目的,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它的代表意义重大,既可以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也可以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三、合肥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性表达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雕塑的一部分,它和群众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对城市风貌影响也是最大的,旨在公共环境空间中建立美化和装饰环境的雕塑。

合肥的城市雕塑起步较早,初步统计,目前合肥共有城市雕塑百余座,既有数座高达10米以上的大型雕塑,也有几十座体量不到3米以下的小型雕塑;合肥雕塑不仅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圆雕、浮雕和透雕等不同样式,同时合肥也拥有不同功能的雕塑类型,既有纪念性的雕塑,也有环境雕塑、公共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等多种类型。这些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各类雕塑大多都集中在市中心和长江中路、淮河路步行街及南淝河两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有:环城公园动物系列雕塑、九狮雕塑、步行街系列雕塑、和平广场系列雕塑、胜利广场“中国结”雕塑及逍遥津公园内张辽像等。这些雕塑作品不仅装点和美化了合肥的城市环境,提升了合肥城市形象,丰富了合肥的城市景观特色,也满足了合肥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让市民感受到合肥城市文化的气息和跳动的脉搏,也更能体现合肥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质。

政府新区天鹅湖畔边的几座雕塑坚持主题多样性与风格统一性的有机结合,让我们通过以下两组雕塑来简单认识这座城市。一是具有地标性的典型代表作品“鱼水情”,二是具有深厚生活气息的场景雕塑。

在天鹅湖东北角,一座高18米雄伟而巨大的“鱼水情”大型雕塑矗立在天鹅湖畔。整座雕塑以火红色调为主,采用不锈钢板焊接而成,体现合肥“双拥模范城”军民鱼水情深。此座雕塑在形式上采用了抽象塑形的方法,以“鱼”为基本设计元素,进行概括与提炼,高低造型的节奏感,曲线的韵律感,比例的协调感,点、线、面、体构成要素的对比,符合调和对比的形式美规律,增加整体视觉美感,都让整座雕塑灵动起来。红色的流线造型,利用自然光线的变化,调节出丰富层次的光影效果,清晰的明暗关系,将原本金属质感的雕塑又塑造出了红丝带般的飘逸感觉。鲜艳的红色与天鹅湖碧蓝的湖面相衬,高纯度色调的对比,让整体环境生机勃勃。穿插的圆孔等设计,既像是鱼的眼睛,又表达出军民互相渗透的情感,点与线的呼应,给作品添加了时尚的跳跃感。从整体形态上“鱼水情”雕塑作为新时代政务新区的代表性建筑,充分体现了合肥城市的时代感和现代感。

从内容上来说,此雕塑创意来源于“军民鱼水情”,充分体现了合肥作为“双拥模范城”的意义。鱼与水相互依存,军与民相互扶持,军民一心,共建新时代的大合肥。政务新区作为合肥政治的中心地带,在此环境下用这样的主题贴合,恰如其分。所以无论从形式、造型、色彩、结构,还是从周边的环境、地理位置、民众的欣赏水平、宣传的理念各因素,“鱼水情”雕塑作为合肥政府新区典型的代表性的雕塑,很好的展现了新合肥的新面貌。

我们再来欣赏在天鹅湖畔公园内非常具有生活文化气息的场景雕塑。整幅作品以自然色,具象的人物姿态为主。写实的表现形式,精湛的塑形技术,生动的人物形象,可爱的造型,生活化的场景与环境浑然一体,为公园增添了一抹生动气息。让市民可走上儿童巧渡独木桥的动态场景,让公共雕塑不再冰冷,与这个雕塑作品互动,使人们的活动与环境、雕塑成为一体,给雕塑注入新的生命和情感。

结束语

我们在创建城市雕塑时首先需保护化境,而不是破坏环境,是城市的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这是雕塑家必须考虑的后果;其次我们要尊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添加这座城市这个时代的新创造以及对城市雕塑的个性化表达,对民族传统、城市特色和居民特色的把握。

一座成功的城市雕塑将会成为某个国家,某座城市或是某个时代文化的记忆点,它将成为传承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不可否认,目前的合肥的城市雕塑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构思或是布局规划都需要进行加强和管理,缺乏精品力作。在合肥这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中,我们呼唤新思想、新观念,运用新材料、新手法,采用新形式,新语言创造新雕塑,能够体现出合肥市的蓬勃发展以及大城市时代新风貌。

参考文献:

1、鲍诗度.城市公共艺术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第5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 地域文化 企业家精神 根植性

基金项目:湖南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

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经济的腾飞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对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关系认识不清,导致了我国一些地区产业集群不能很好融入当地文化环境,文化因素对集群影响甚微。鉴于集群与地域文化之间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与集群关系的深入探讨,就集群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不断向广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关于文化的定义,较为著名的有英国文化学家泰勒于1971年在《原史文化》中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罗柯亨认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我国《辞海》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为“文化”下了定义:“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文化,即包含社会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两个子系统。社会系统包括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主要表现为各种人际关系,如社会关系、亲缘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教会关系、职业关系、娱乐关系等;意识形态的系统由思想、信仰、知识构成,它们是以清晰的言语或行为倾向形式表现的。地域文化就是指某个特定的地域以上各种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总和,其重要特点是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既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稳定性,又具有随时间和空间变换而变化的动态性。

二、地域文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产业集群的发展遵循着生命周期规律,即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各个时期,地域对产业集群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集群的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塑造作用。一般来说,集群由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时,集群便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地域文化对产业集群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便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地域文化对产业集群产生的影响:即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的萌芽期、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的成长期、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的根植期。

(一)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的萌芽

产业集群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纵观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它们的分布具有典型的空间性: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一般分布在学术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如美国“硅谷”;而以劳动力数量需求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多分布在人口密集,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如我国江浙,广东,福建等地区的产业集群。影响产业集群空间分布的动力因素有四类:社会资本优势、外部经济性、价值链分工、集群网络效应。其中,社会资本优势所包含的企业家资源,信任合作,创新文化,以及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都是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是形成产业集群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的产业集群首先出现在珠江三角洲、浙江宁波、温州等地区,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地域文化加给人群特定的经济和商业元素,表现在特定地域的人群上就是一种精神气质。产业集群的行为主体是企业家,在产业集群萌芽阶段,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和政府的政策对集群能否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制度是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随着产业的发展而逐步转化为内生力量。企业家的精神和气质培育来源于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人群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地域个性,如江浙人具有现代素质和经营思想,表现出观念开放、精明灵活、乐于纳新、尚富重利、有文化涵养等特色。岭南人则表现为创业欲望强、敢于冒险、追新求变、崇尚实利等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地域群体的个性特征,使人性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任何经济现象、经济模式的生成背后总有某些历史、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一定地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由此催生着各种经济现象的形成。

(二)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的成长

产业集群的成长需要集群拥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大量的供应商、用户和专门人才,并逐步形成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职能所形成的网络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竞争使得各企业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而合作与交流带来的知识外溢效应使得集群的整体层次不断提高,获得外部经济和范围经济,竞争优势得到强化,竞争地位得到巩固。在这个阶段,创新与协作成为集群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1.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集群成长的动力

谁是创新的主体?熊彼特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灵魂”,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之所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家具备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亦叫做‘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1)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和甘冒风险的大无畏精神;(2)企业家的‘成功欲’;(3)企业家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4)企业家的精明理智和敏捷;(5)企业家的事业心。企业家本身的素质决定了他自始至终是实施创新的人。正是在他们的支配作用下,不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而且通过其影响产生了一批追随者和模仿者,从而带动区域经济从低水平的均衡陷阱中摆脱出来,从传统的自然经济走向现代的工业经济”。可见,企业家创新精神是推动产业进步最主要的动力,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企业家创新精神来自何处?20世纪初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每个时代和地域的“精神” ,都与其特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存在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

2.社会资本能有效促进集群协作

产业集群形成和正常运转的内在机制是产业集群内部的人文环境,而这种人文环境的核心是以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和承诺为主要内容的协作精神,因此,人文因素是产业集群成长的深层内因。

由于地缘的接近性,产业集群环境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为集群内企业的协作提供一个基础平台,从而促进创新的发生。虽然编码化的知识易于在更大的地理空间上交流与扩散,但是,大部分决定创新能力的是隐含经验类知识,这种隐含类知识蕴藏于人的大脑之中,具有较强的个人属性,而集群内企业、机构人员通过地理接近性和相似的地域文化,有利于利用私人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迅速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协作效率和创新速度,克服了正式交流渠道时滞性的缺陷。此外,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关系网络的形成,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用风险,促进专业化分工都有积极的作用。如广东东莞作为著名侨乡,与台商在历史、文化上具有亲和性,亲缘、乡缘等社会关系网络为台商在大陆投资以及台湾企业家与大陆企业家的交流奠定了文化基础,使之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和我国最大的国际性对外加工基地。

3.地域文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集群商业文化氛围

地理、文化、制度上的相似性将导致特殊的门路,更亲密的关系、更好的信息、有力的激励措施和其他生产率和创新优势(波特,1998)。集群中有限的地理空间中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互动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商业文化氛围是由企业家精神、乡土文化、家族制度与政府政策等方面共同营造的,良好的商业文化氛围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在同一文化氛围中长期运营与合作,有助于群内知识转移主体之间开放性和诚实性的提高。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对产业集群成长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环境和氛围,包括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强创新的原动力,以及促进互动的氛围。

(三)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产业集群具有地方根植性,其含义是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地方根植性的存在会逐步孕育区域社会资本,增强区域的凝聚力和归宿感,使已有的企业深深扎根于当地区域,并驱使外来企业本地化,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说,产业集群的绩效大小,稳定性的高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主要看其根植性的强弱。

1.产业集群的社会关系网络镶嵌于地域文化网络之上

产业集群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是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具有生存和竞争能力的企业必须凭借当地文化网络构建其竞争优势。文化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连接成“一张网”,这张网既是网内行为主体实现资源再组合的工具,又使其行为无法超然网外,因为一旦超脱,那就意味着他将要放弃这一宝贵的社会资本。企业被锁定于特定的网络结构中,文化成为集群优势的根本,文化的性质成为地区产业和集群发展的最深层的原因。同时,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社会资本)在经济活动中是一种具有稀缺性的经济资源,又是一种具有要素配置功能的特殊资源,在中国这样一个由人缘、地缘、亲缘关系交织而成的网络社会中,这种社会资本在经济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可以说,本地文化和社会资本与企业的关系资本交融在一起,共同促进本地的繁荣。

2.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构筑在产业集群社会关系网络根植性的基础之上

本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集群在其成长过程中,沿着特定的方向产生并演化,依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形成的,与集群的技术、结构、文化、价值观等独特性质有关的,呈现出独特性、衍生性、学习积累性和路径依赖性等特征的互补性、整合性知识体系。它是指集群内企业组织和相关机构在社会网络体系中对学习能力、知识积累、社会资本、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能力。一个产业集群具有竞争力实质上是产业集群拥有深厚根植性的外在表现。

三、产业集群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就像常规和惯例一样,在冲突和斗争中不断地得以创造和再创造。产业集群根植于地域文化这一母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着持续的信息交流,改变着对方元素的组合。积极的企业文化和集群文化能给地域文化注入新鲜的营养,潜移默化地滋养并提升着集群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创新精神等意识形态,从而改变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行为,甚至使当地社会网络体系发生改变。同时,企业文化和集群文化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改变当地的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制定更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使地域环境得到优化。

四、结论

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是两个深层联系,相互贯通,相互增强(弱化)的系统,这使我们在思考经济发展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相关的社会发展的问题,反过来也是如此。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人类文明和人类自身进步的重要方面和保障(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途径,社会发展是终极目标和归宿)。具体到我国现阶段的产业集群发展和地域文化建设,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点启示:

减少产业集群的强制性培育,培育产业集群必须结合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给产业集群以准确的定位;积极搭建起产业集群经济体与当地社会关系网络密切联系,经常流的网络和平台,鼓励交流,协作与创新,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集群主流文化氛围。

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积极发展和优化当地文化:一方面要弘扬现有文化中积极和先进的部分,改造和摒弃落后的部分;另一方面要使当地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吸收积极的时代元素,为经济活动创造出既具有吸附力,又具有“营养”供给力的优质“母体”。

企业和集群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考虑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要实现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促进产业集群的地方化过程,以增强产业集群的根植能力。

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在尊重各区域特有文化传统和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来进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传统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意识形态,因此,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方式和做法应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只有在人与人和谐的前提下,经济与社会才会出现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李康化著,文化经济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2]鲁开垠著,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钟坚著,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第6篇

地域文化室内设计论文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应用中的原则

(一)坚持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

曾有著名的建筑学家曾说过,当今世界建筑就像一个古来的大树,其中的各种枝桠就是各种建筑流派或理论,但是其主干只有两支,一是物质技术,二是地域文化。由此可见,影响室内设计发展的因素只有物质技术与地域文化。其中物质技术并不受地域限制,只有地域文化才能使室内设计带上地域的情感与特征。若是室内设计无法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那么设计就会出现“全球化的统一”,从而失去了地域文化多样性呈现出的精彩纷呈。

(二)坚持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有机结合

现代室内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还应该拥有精神功能,换言之,就是要坚持室内设计的一体两面。使用功能与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既要满足其实用性,又要满足形式性。具体指的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室内设计要满足功能的实用性,又要运用形式语言来表现出其情感、主题与意境。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首先要强调室内的结构与形式的完整性,其次要追求地域文化、物质技术与室内空间表现的精确性与深度。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域文化在长期地发展与积累中,为人类创造着独特的价值与文明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故而,在室内设计中,不能将地域文化简单的当作形式符号进行利用,而是要提取出地域文化的特有的`价值与文明,吸取其深层次的蕴涵。具体来说,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要引导消费者进行适度消费,要在设计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不能盲目跟风或复制。无论是西方古典建筑或是中国传统建筑,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室内设计时,不能笼统进行继承传统,过于片面强调地域文化,而是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把握住室内设计的创意核心,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

二、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应用中的基本方法

(一)符号法

符号是人类的特有的创造物,从人类出现至今出现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的符号。室内设计中就应当通过将复杂多变的地域文化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提炼与演变,从而使其变成一种具有代表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传达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及信息的传达能力,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最终,提升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进行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时,将我国“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当作文化符号,将屋顶的吊饰做成圆形造型,与方形地面或床相互呼应,既不失简洁、大方,又不古意韵然,从而将地域文化很好地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并展出了中式设计风格的简洁凝练。

(二)抽象法

室内设计实质上也可以将设计看作是对线条、色调、色系等要素的设计。因此可以利用抽象法将室内设计中要素看作抽象的点、线、面、体,在保证形式美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同时加入本地地域文化的特征。例如,中式风格的设计过程中,电视柜、墙面、橱柜等整体上要以直线和平面立体为主,同时为了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在电视柜上可以加入黑、红、白色体现浓厚的地域色彩;在墙面上点缀由窗花演变来的花纹,展现独特魅力;在橱柜上可以增加犹如古代门栓的把手。这样的室内设计,不仅富有时代现代抽象主义,又蕴含强烈的地域特色。

(三)因地制宜法

实际的室内设计过程中最不能不能脱离的便是地域环境的影响。故而,除了要开发出本地的文化资源外,还应当充分掌握并提炼出现有的地域文化,以确保设计能利用地域内的地理环境等特征,最终保障室内设计的因地制宜及其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结束语:通过对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可以得知,地域文化的应用必须要坚持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有机结合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并运用抽象法、符号法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才能促进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延续。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第7篇

这是一份来自崇左市政协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报告。主要分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历史、规模、特点及社会功能

1.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在我市境内,有称“歌坡”“侬垌”“陇峒”“富坡”“旦圩” “巷单”等多种称呼。我市的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以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左江岩画中,就以粗犷有力、朴素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先秦壮族人民聚会欢歌狂舞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我市壮族歌圩习俗的汉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清道光年间龙州举人黎中产就写有“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的诗句。每年春秋两季是我市壮族歌圩最盛行的时节,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于山脚、水边,或汇合于城厢村寨,或簇拥于指定的会场,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随着歌圩文化的流传、演变,壮族歌圩成为壮族人们相互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的娱乐 场所。

2. 我市壮族歌圩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

我市是壮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是广西壮族人口最集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人称“中国壮都”。自古以来,我市壮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各地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圩”流传,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下面是调研组了解到的我市_年壮族歌圩情况的数据,列表如下:

从统计表看,全市共有各类歌圩点349个,分布在全市的57个乡镇254个(社区)屯,可谓壮乡到处有歌圩。歌圩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每年1—4月份新春季节和8—10月秋收季节。活动规模在1000人以下的占,1000—10000人的约占57%,10000人以上的约占4%。大新县下雷霜降歌圩、天等县向都霜降歌圩、宁明县纳利坡花炮节、龙州县伏波诞、江州区左州金山节、壶关歌坡等均超过3万人。

3. 我市壮族歌圩活动丰富、民族特色鲜明。

一是歌圩中“传歌择偶、绣球传情”最具壮族文化魅力。原生态的歌圩中最热烈、最吸引的是对唱山歌、抛绣球活动。姑娘小伙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开展情歌对唱,以歌谈情、挑选意中人,最后姑娘们把绣球抛向她看中的小伙子,如果他中意,便能把礼品绑在绣球上,抛还女方,五颜六色的绣球来回飞舞,这是我市歌圩中 最有诗意、最具魅力的活动。

二是歌圩中饱含丰富情感的山歌对唱,美妙动听,耐人寻味。山歌调虽然是基本固定 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演唱方法为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高亢激昂的大新高腔山歌、多情浪漫的宁明明江山歌、朗朗上口的天等西部山歌、神奇飘逸的龙州山歌等尤为动听,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美、比兴美;一挥而就、出 口成章的流畅美;整齐严谨、朗朗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很多山歌已经成为现代的民族文化经典作品,世代流传,久盛不衰。

三是歌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多、趣味浓。在我市歌圩中,抢花炮、打陀螺、赛龙舟、打尺子、掰手腕、打扁担、壮拳表演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仍保留较完整的有30多种,其中壮拳在许多地方已失传,只有龙州一带还有传人,被称为壮族一绝。仍广泛盛行的抢花炮项目堪称民族体育的经典,有东方橄榄球的美称。全市目前有6个歌圩是逢圩必有抢花炮。赛龙舟也是我市壮族歌圩的传统项目,在扶绥县的龙头乡凤庄村、江州区的驮卢镇、龙州县的上金乡可谓年年歌圩赛龙舟。现在的壮族歌圩还增添了篮球、足球、气排球赛等体育项目。

四是歌圩中的祭祀、法事等原生态民俗活动最具民族特色。各种祭祀、祭祖仪式、祈福水源的法事往往最能吸引人的不仅是这些活动充满神秘的民族和宗教色彩,而且也是壮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凝聚族人人心的途径。现在的歌圩里仍有32%保存有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活动。

五是歌圩中的民间艺术大放异彩。歌圩中,还有贺茶歌、春牛舞、师(道)公舞、麒麟舞、庆丰年、彩调剧等丰富多彩的民族器乐、歌舞、戏曲文艺节目,这些节 目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有的已经成为世界民族艺术的瑰宝。比如龙州的弹天琴唱天谣,壮话称为“鼎叮”的天琴灵巧轻便,为左江流域壮族最有特色的一种古 老弹拨器,音色圆润明亮,尤其是伴着壮族方言的演唱,清新、幽雅,又富于神秘色彩。在_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壮族天琴的一曲《唱天谣》一炮打响后,应邀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远赴欧洲奥地利萨尔茨堡、德国汉堡演出,古老的天琴艺术走出了国门,奔向世界艺术殿堂。

4. 我市壮族歌圩社会功能多、价值高

一是宣传教育的功能。歌圩的各种活动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多是比较客观的壮民族生活,其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都是壮族人民自己所熟悉的,它能够感染人、鼓舞 人,具有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山歌演唱、文艺表演等形式,把传统民族文化与各种国策民规宣传相结合,使各族群众在歌圩活动中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

二是文化传播、陶冶情操的功能。歌圩是集各种壮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人们自愿参与,自娱自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同时,歌圩蕴含丰富的 民族事象及祖辈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生活知识等,在歌圩中用方言把民族文化口口相传,世代传承,是传播壮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是人际交往、促进和谐的功能。由于地理环境所致,左江流域壮族人们居住分散,而约定俗成的歌圩给人们提供了这个机会,人们不约而同前来参与,认识不认识的人在歌圩的气氛中,通过对歌或其他方式来互相沟通感情,交流经验,以此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协调关系,促进和谐。

四是凝聚人心、民族团结的功能。共同的语言,共同心理特征和共同的习俗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而歌圩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正是壮族人们共同意识 的反映。歌圩里,人们会穿上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尝本民族特色的饮食,开展本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增进民族感情。同时,赶来参加歌圩的兄弟民族,与壮族人们同欢共乐,加深彼此的情谊和团结。

五是商品荟萃、繁荣市场的功能。古时的歌圩,姑娘们做新装、缝绣球、纳布鞋;小伙子们购买头巾、梳子、绒绳新线;家长们则准备五色糯米饭、棕粑、备好酒菜。歌圩日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在的歌圩仍以它特有的方式刺激城乡经济的供需两旺。大的歌圩,商品交易额达600—800万元。

二、我市传承和发展壮族歌圩文化的措施及成效

新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文化,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我市的歌圩文化,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1. 抢救性挖掘整理壮族歌圩文化。组织了民族、文化、文史等部门人员及老民间山歌手等,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编撰工作,其中的《民间歌谣集》共收录壮族山歌近4000首,系统地汇集了全市壮族山歌的各种唱法唱腔。编印了《崇左壮族山歌集》。还把山歌资料拍摄整理,录制成光碟,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壮族山歌文化。

2. 开展节庆壮族山歌赛会,利用崇左市花山文化艺术节、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天等指天椒节、扶绥县文化旅游美食节、龙州天琴艺术节等节庆开展壮族山歌比赛活动,给节庆活动助兴,融进歌圩文化元素,将壮族山歌展现给八方来客。

3. 举办山歌大赛。从_年以来,我市举办了两届全市性的壮族山歌大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今年三月三,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局、市民委、市群众艺术馆承办“三月三”壮族山歌擂台赛,主题为“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推进经济发展”。400多名山歌手参赛,分为专业民歌比赛(专业组)和原生态山歌(业余组)比赛,参赛曲目多为民间歌手原创作品。

4. 让山歌当好各种宣传和广告载体。我市充分发挥山歌强大的宣传优势,让山歌在政策法规宣传、行业宣传、企业广告宣传或多种重大活动中充当宣传载体,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我市首届壮族山歌大赛中,新创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山歌50首,新农村建设山歌50首。在“花山杯”铁路护路法规宣传山歌赛中创作山歌30多首。大新县山歌大赛创作廉政建设山歌40多首。市电力、环保、水利、通讯等行业相继举办山歌宣传活动,创作脍炙人口的广告宣传山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行业形象,助推壮族山歌文化发展。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第8篇

一、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域文化和地区经济存在紧密的联系。地区经济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基石,给文化构建供应物质基础与保障,地区经济的运作情况对当地文化的构建和出现具有支持的影响。而且,地域文化条件对地区经济运作也会造成较大的能动性,不同特点的地区经济整体会表现各个类别地域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的构建在地区经济运作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价值。

1、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地域文化的发展

因为具体方位、气候、资源等要素的作用与约束,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与架构存在不同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别。各个地区经济的运作情况对文化运作具有支持的影响,对地域文化运作程度、运作架构、类别与特性具有较好的影响力。但是,地域文化的运作存在他们自身的独立特征,不但会遭受经济要素的作用,也会遭受历史传承、文化演绎等众多要素的作用。某一区域之前的经济较好,但由于众多因素使得经济出现滞后,他们的文化作用能力也会由于历史运作的原因存续较长的一个时期。例如,现在西安或者关中,经济运作条件尽管赶不上东南部沿海,然而他们的科技与教育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依旧位居国家前列。但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初时期,通常会存在文化匮乏与知识不名一文的情况。现在,基于整体视角考察发达企业,如广东文化的时候,就会看到其表现为二元并存的架构,存在经济较为放开但意识形态层面较为保守的情况。这一二元并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在文化领域的直接推动影响,让地域文化显著的滞后于经济水平。

2、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现在,经济与文化表现为一体化态势,文化力逐渐变成地域经济运作的巨大推动因素,在总体经济和社会运作层面具有主要的影响。地域经济的运作情况在地区文化构建和运作阶段具有支持与基石的价值,各个差异化的地区经济与特征可以形成差异化的地域文化。此外,某一区域的原有地域文化历经人们的共同挑选之后,最后出现在这一区域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一区域民众特征与民族性质的文化秉性。这一秉性比较巨大且较为平稳,一定能对这一地区的经济运作形成较大的推动影响。所以,不同特点的地区经济常常表现为遭受各个类别地区文化作用的社会痕迹,形成晋商、浙商、台商、徽商、粤商、闽商、港商等类别的地区角度。新制度经济学者指出,意识领域与文化理念于削弱市场费用支出、推动经济进步、确保社会平稳等层面存在重要的'影响。经济进步会给文化全方位兴起打下前提,文化的繁荣也会推动经济不断飞速进步。

二、地域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地域文化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先导

现在,全球经济逐渐迈向基于创造要素促进的新的发展时期,创造变成促进经济进步的主要推动因素,于地域经济运作与创造行为中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创造的理论基础在于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于地域经济文化,其对创造的影响是很直接与具有本质作用的。由于地域经济文化形成公司管理者这一人群,使得各个创造方式持续存现。经济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对经济运作具有决定性影响且比较关键的是创造精神。和创造精神存在紧密关联且具有差异性的界定为创业认知。创造和创业表现出企业家精神。创业认知是一类企业家精神,其主要力量为企业家,但企业家精神实质或说较为关键的层面即为创造。创造为企业家的基础功能。硅谷为基于创造促进经济进步获得顺利发展的主要代表,尤其是基于高级科技创造作为其先驱,对其给予一定的机制创造给予辅助,如股票期权激励、市场开放、资本风险投入等。硅谷创造方式将创业与创造联系起来,这为企业家创业品质不断提升的表现。

2、地域文化创新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文化和经济之间存在较好的互动作用,怎样提升地区经济的运作能力,和文化创造存在紧密的关系。不管是提升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抑或是提升整体创造水平,全部需要地区文化的创造与提升。创新文化主要体现为创造精神与创造思路等层面。创造精神,即放弃之前的事情,形成新的事物的自主毅力。创造思路即为一个思维认知,体现在个体针对各个事物存在差异化的认识形式。智力的长处逐渐代替之前自然资源与技术方面的优点。未来,拥有较高科技水平且存在创造认知的个体,才会具有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发展时期,基于创造的高科技行业不断的要得到创新文化的帮助与支持,文化创新继而给地区经济运作供应智力层面的帮助。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地区运作是否顺利依靠地区竞争核力的多少。文化创造能够推动地区创新体系的运作与健全,进而实现社会资源的累积,降低市场活动成本,培养地区竞争核力。而且,借助文化创新,在地区创造行为的宏观作用要素与微观主体层面发挥作用,进而强化地区竞争核力。即,经济文化可以体现创新水平,形成企业家精神,借助激励制度,挖掘市场主体的创造认知。经济文化可以构建一类渗透体现,作用企业家作出决定与推动公司运作机制的变迁。经济文化可以体现标准化影响,作用经济运作的软件条件。现在,中国经济迈向关键运作阶段。出于使创造与创业变成地域经济运作的主要内驱力,一定要进行文化创造,促进经济文化再塑水平。文化不但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竞争中心,还为推动落后区域迈出落后圈,实现经济再次繁荣的主要非经济因素。针对经济落后区域来说,绝大多数的经济变量制约没有张力的环境中,基于非经济变量内发现提升要素,强化地区文化创造,推动地区经济进步,存在较为关键的战略价值。人们不但能够借助地域文化作用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作用经济活动,还应关注地域文化作用地区运作的方式,使他们构建差异化的地区经济类别和特征,从而借助竞争、市场与机会等认知层面的进步,让地域文化变成地区经济运作的推动因素与来源。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第9篇

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水平、经济潜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及双边经贸关系、双边学历互认等因素对留学生来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其祖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等因素有显着的负面作用[1].因此,在来华留学生增多,但文化差异对其学习造成一定困扰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体现中国文化、地域文化,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当地社会,并能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中国人的生活。这对促进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使留学生知华友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需求

近年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 年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 17039 人,同比增长 ,其中长期生 14745 人,同比增长,占总人数的 86. 54%; 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8113 人,同比增长,占总人数的.从分高校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在杭高校数量相对较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外国留学生都在杭州学习、生活。

杭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工作,成立了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印发了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出台了《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 2015-2017年) 》。《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各国华裔青少年来杭游学,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世界各大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教育国际化常常成为对城市国际化有着长远、深度影响的助推器。研究表明,国际大都市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与世界互动,在全球范围寻求各种资源,进行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的交流[2].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在附近集聚了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产业。

站在我国及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整体布局中来看,杭州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在杭高校都是吸纳来自各国人才的重要蓄水池。而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留学生来杭州学习的机会,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杭州地域文化因素,引导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杭州地域文化,既能使其更好地适应杭州生活,也能实现中国文化、杭州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利用留学生来杭州学习、生活的机会,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实现杭州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提升杭州国际知名度的一项有力举措,可以推动杭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杭州特点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这两个方面的情况,为我们在来华留学生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中国文化、杭州地域文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需求。

二、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实践

( 一) 文化地理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_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西湖、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距今有 5000 多年。自秦设县以来,杭州已有2200 多年的建城史,五代吴越国和南宋在此定都。元朝时,杭州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这座城的庄严和秀丽,的确是世界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3].杭州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的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4],有着丰富的文化地理资源。这也是吸引留学生来杭州留学的重要因素。

在使用杭州文化地理作为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的问题上,可以根据留学生自身的文化差异、汉语水平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首先,文化实践活动组织过程中,介绍杭州文化地理知识时,可以根据留学生汉语水平,并结合汉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文化实践活动的情景中讲解汉语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如,杭州的“杭”字,取自“大禹舍舟登船”,古义为“方舟”、“船”等等,体现了杭州的历史根源。

初次来到杭州的留学生,对“杭”字是什么意思,常常很感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根据其汉语程度,选择合适的语言媒介,介绍杭州从良渚文化以来,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可以帮助其理解城市深层的文化底蕴,建立对杭州的最初印象。

其次,顺应留学生对中国手工艺的兴趣,介绍以茶艺、丝绸工艺等为代表的杭州地域文化。杭州茶文化历史悠久,据传陆羽在余杭径山撰写《茶经》[5].《茶经》里写到,“杭州临安、於潜两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 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 睦州,生桐庐县山谷; ……与衡州同”,是杭州茶文化的历史见证。杭州有西湖龙井、径山毛峰、千岛玉叶、雪水云绿、天目青顶等茶叶品种,历史上留下了“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烹煎黄金芽,三咽不忍漱”( 虞集) ,“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 乾隆) 等与茶有关的诗句。在留学生文化实践中,留学生对杭州茶农采茶、制茶、售茶的生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饶有兴致地观看制茶机工作场景,惊叹从天然树叶变为绿茶的神奇过程。同时,也可以择取关于杭州茶文化的诗句,选择其中留学生能理解、接受的部分,配上适当的解释,介绍给留学生。

杭州丝绸文化同样历史悠久。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先人就已经养蚕缫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中写道,“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清代厉鹗记载,“杭东城,机杼之声”[6].明、清在杭州也设置了织造机构。

留学生对杭州的丝绸也非常感兴趣,回国要给亲人、朋友带礼物时,茶叶、丝绸常常成为他们的首选。参观位于玉皇山麓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时,其所展示的种桑、养蚕、缫丝、纺丝、染色等过程,给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各个朝代的丝绸制品,也显示了杭州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亲身体验丝绸印染工艺,在手绢上染出亲手设计的图案的方式,留学生们非常直观、真切地体会了杭州的丝绸文化。第三,开展跨文化对话时,既要站稳立场,又要尊重对方文化背景,需要从文化接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互动。比如对佛教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可以较多地介绍杭州的灵隐寺、净寺、径山茶会等佛教文化,而对_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则可推荐凤凰寺这样的_文化遗存等。

( 二) 共读文学中的杭州

杭州不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地理景观荟萃,同时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的情境就在杭州。穿越历史与文字的障碍,带领来杭州求学的留学生们与文学中的杭州相遇,其实也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更有历史深度和人文底蕴的杭州的窗。

在历史小说方面,张慧禾认为,“在今存宋元话本中,杭州因其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成为宋元话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小说场景……受明代中后期话本集整理刊行的影响……杭州不但出现了以地域命名的西湖小说,明清两代长篇章回小说和文言小说也与杭州密切相联”[7].在这两个时期的小说中,可以选择部分与上文所述的杭州自然、人文地理资源密切相关,适合留学生接受的文学资源,用留学生可以阅读、理解的方式,进行介绍、呈现。比如“三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卖油郎独占花魁》,“二拍”中的《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等等作品,经过本地化地选择、处理后,可以提供针对留学生的鲜活的国际传播内容。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有很多作家写下了描写杭州的美文。例如诗歌方面,研究者指出,“忧伤又悠长的‘雨巷’成为书写杭州的一大成功意象……有别于古典杭城的明媚秀丽,却突显了江南都城的细腻、绵长、蕴藉的精神气质”[8].故乡杭州的精神内蕴,被戴望舒用现代诗歌的形式,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作为现代汉语运用的典范之作,《雨巷》不仅是中国人学习母语所熟知的文学经典,同时也可以成为留学生学习、体会汉语魅力的生动范例。因为,诗的情感是他们所熟悉的,诗中的场景传统的小巷、诗人的故迹,在杭州犹存,是留学生们生活其中的,可以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而诗的文字又是亲近而利于他们掌握的。

在散文创作上,钟敬文的散文集《西湖漫拾》、《湖上散记》,就是其在杭州期间出版的。描写杭州的《西湖的雪景》收入到了郁达夫所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9].在钟敬文的笔下,冬日的杭州“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对于有着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来说,要读懂这些描写杭州的美文选段,难度主要集中在个别书面语如“兀立”等上。俞平伯与杭州有着深厚的家族渊源,其在散文作品中表现了多生活侧面的杭州。相较而言,虽然俞平伯文中也有对留学生而言较难的书面语存在,但是如果选取其中的杭州日常生活描写片段,对留学生而言,则会有更好的接受效果。如《清河坊》写了与家人逛街、购物的场景,《城站》回忆了从上海坐夜行快车抵家的情形。《湖楼小撷》所表现的居住俞楼的生活场景,在今天游览孤山时读来,则给人以一种穿越历史而来的心灵冲击感。结合留学生阅读经验和能力,及其对杭州的直观了解,在此基础上补充文中所涉及的较难的书面语,就能将留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带向更高的层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了行知结合的学习态度。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专业学习,也需要秉持这样的态度。一定的汉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留学生用汉语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基础。而对中国文化、地域文化的了解与熟悉,则更有利于其深入中国人生活,领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起自身更加丰富、深邃的语言生活,更能顺利地与中国开展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宋华盛,刘莉。 外国学生缘何来华留学---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4( 11) :31 -38.

[2]易高峰,刘莉,蒋莉莉。 国际大都市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互动发展---以纽约市为例[J]. 教育发展研究,2009( 23) :71 -75.

[3]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4]_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杭州[M]. 杭州: 杭州出版社,2012.

[5]胡新光。 杭州茶叶发展史略[J]. 中国茶叶加工,1997( 3) :45- 48.

[6]余同元。 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J]. 史学月刊,2007( 11) :53 -61.

[7]张慧禾。 古代杭州小说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2007.

[8]陈力君。 现代文学中杭州形象的解读与反思[J]. 中国文学研究,2006( 3) :74 -78.

[9]郁达夫编选。 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 1917 -1927) [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