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合集17篇)

admin
导读 [2]任多伦.《论中国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10,第140页。3._.2008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新思维与全程策划操作范本大全[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3)学习《现代企业管理》,从中明确企业要制定好自己的发展计划,完美的计划将有助于企业蓬勃发展!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1篇

(一)企业金融涉及公司的治理

企业金融中涉及到公司的治理,公司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的治理问题,一个企业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如何治理好公司,以及怎样的治理才能够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如何才能够是企业治理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积极的,有利的影响,这是企业治理,以及企业金融必须要特别仔细的考虑的问题之一,企业金融在企业治理问题上,要尤其的注意,尽量的是企业金融对于企业的治理,在最大的程度上,最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企业治理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在企业金融对企业的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格外地小心谨慎。

(二)金融危机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近年来金融危机的时有发生,企业金融对于企业发展作用的弊端也就凸显出来了,金融危机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而金融危机有的时候又是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必然会对企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严重的时候,金融危机对一个企业造成的影响,还很有可能是致命的。有不少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破产。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引起了大家对于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关系的重视,如何预防和应对,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二、企业金融与企业发展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科学合理地资源配置

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在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金融要充分利用好企业丰富的客户资源,企业的客户资源,无疑在企业金融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客户资源在企业金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所以企业的客户资源在企业金融中也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金融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优势,重视资源的分配,对企业的客户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争取使企业的客户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使企业金融在企业发展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企业金融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企业金融必然会影响到公司的治理

由于我国的企业并不能够直接地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就需要对公司进行治理,通过一定的企业金融组织来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就必然会涉及到公司的治理,只有有效地治理,使企业金融组织能够更有效率,更好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才能使企业金融能够不至于在企业的发展中拖后腿。这样才为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供机会。要想使企业金融能够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进行治理,对企业的参股对象,以及集团的控股,都要进行严格地治理,以保证企业金融组织更好地发展,同时还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重视,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使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企业金融有一定的风险性

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人们意识到了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努力地,尽可能地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企业金融中要尤其的注意,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这就要求降低风险,利用企业金融的分散功能,尽量地是使风险分散开来,要想降低风险,通常情况下,就要降低回报,所以在企业金融中,一定要将究平衡,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回报,这样的话,就会使风险性增强,而风险性的增强,就加大了导致危机的可能性,所以企业金融一定要衡量好。而企业金融要想尽可能地避免危机的发生,就要尽量的降低风险,而降低风险的有效的措施,就是分散风险,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会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而风险的降低,也为企业营造了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安全,更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企业金融和企业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三、总结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2篇

摘 要:仓储管理是仓储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高效合 理的仓储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的整合,调节供应和需求,降低库存成本,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并可以实现对物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为及时结清每笔业务和货物流动情况,保证企业生产用料以及货物的安全性,企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做数据的记录和统计工作。特别地,对于管业企业来说,如果能通过优化管材的调拨来减少废料的产生,那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仓储合理化就是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仓储的功能,进行仓储合理化设计是物流行业中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 仓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 仓库数量大,但布局不够合理。由于各行业各部门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纷纷建立自己的仓库,导致仓库数量众多,他们都在经济集中地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仓库,以至于仓储布局极不合理,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

2. 仓库的储存空间设计不合理。储存空间包括物理空间、潜在利用空间、作业空间和无用空间,即储存空间=物理空间+潜在利用空间+作业空间+无用空间,物理空间即是指货品实际上占有的空间。在大部分企业仓库中,它的物理空间占了整个仓库的75%以上;潜在利用空间占10%左右;作业空间占10%左右;他的无用空间占5%左右。从整体上看该仓库的空间利用率不高,存在一些拥挤的现象,特别是当产品销售旺季时,仓库就更显拥挤了,直接导致产品的装卸效率降低,不能保证产品的先进先出原则,当产品堆放不合理还可以导致产品的脱落、碰撞以及破损。

3、货位管理混乱。仓库里的产品品种繁多,但是每种产品的存储并没有严格按照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同一生产日期的产品存放在不同的货位,因此仓库里产品的存放位置显得混乱,哪里有货位,就把产品存放在哪里,不管产品的品种,不能保证产品的先进先出。

4、很多企业对提高仓库作业自动化、机械化的认识不足。一些大型企业的现代化仓库拥有非常先进的仓储设备,包括各种先进的装卸搬运设备、高层货架仓库等。而很多仓库作业仍旧靠人工操作。这种仓储技术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严重地影响着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

5、仓库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作业人员的安全。由于仓库一些装卸工人对卸下来的产品随意堆放,对产品的货性关注一般,随意堆放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堆得太高的产品在再次搬运时上面的产品可能会随时掉下来砸伤人或砸坏产品,而其随意堆放的产品易成为搬运其它货物的障碍。在用叉车对产品进行搬运时,尤其是经常作业的区域,有撞坏其他产品的现象,有时也会撞伤人。而且由于人为原因,装卸工人往往没有做到先进先出的原则,人员责任意识淡薄,随意堆放的产品严重影响作业效率,也影响人员的安全。

6、对人才的培训不够重视。自动化机械化的仓储设备的使用需要一批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的管理技术,熟悉设施设备,办事能力强还要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由于不注重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操作人员缺乏,使现有装备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在新建设备的时候没有考虑后续的维护和开发,限制设备的使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外部维修人员来修理,这样反而会增加管理费用。

二、采取的措施

1、利用ABC原则,制订ABC分析表,提高储存空间利用率。可以根据各种产品的品种、特性以及需求量,我们可以对其仓库中的不同种产品进行划分、归类,然后再对每个区域的产品按品种、生产日期分类存储,这样产品摆放整理,也能够保证先进先出。根据各个品种产品平均每天的需求量,给仓库里的产品分区分类存储。需求量大的相应的库存也要多,其所需的货位也要多,需求量小的其货位就小,这样可以充分有效利用储存空间。

2、提高仓储管理人员的素质,降低安全隐患。仓储管理是把仓库内的人、财、物等各种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使之能够正常地运转,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这就要求各岗位人员成本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赋予仓管人员一定的管理权力。因此,要建立起严格的仓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履行的职责和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分工,各司其职,责任清楚,职权明确,不断地改善仓储管理,提高仓库的作业效率。

3、引进相应的配套设备,提高仓库的利用程度。配套的设施设备不仅可以减少货物的丢失的情况,还可以加快货物的流通,货架的使用则可以充分利用仓库的垂直空间,增加仓库的存储量。

4、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储存定位的含义是被储物位置的确定。如果定位系统有效,能大大节约寻找、存放、取出的时间,节约不少物化劳动及活劳动,而且能防止差错,便于清点及实行订货点等的管理方式。

5、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实现仓储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在于人。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愈来愈进步,机器设备的数量和品种也越来越多,人在操纵现代化生产设备中的作用也就越大,要求有一大批既懂管理,又懂专业知识,并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三、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对公司现有仓库的改进,可以极大地节省了空间,可以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压缩总库存,解放被积压的资金,加速在库商品的周转,缩短商品在库时间,提高库存周转率,使库存结构合理化,节约管理力量;

可以提高仓储管理水平,创造商品仓储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还可以提高公司的物流服务水平,充分调动生产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3篇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们的社会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前进,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环境,而企业也在这样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科学知识成为了企业最大的资本,它在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知识管理的概述

1.知识管理的定义

一直以来,就知识管理的定义而言,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他们不同的立论角度给出了自己对于定义的不同理解,这些观点为后面我们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纵观所有观点,我们可以将知识管理定义的内容总结为以下四点:第一,知识管理的对象:知识、与知识相关的人、物以及活动。第二,知识管理的目标:让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能够进行知识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对于知识的创造力,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知识,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第三,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制度、组织文化以及组织结构等。第四,知识管理的手段:信息基础设施,它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2.知识管理的内容

针对知识管理的内容,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讨论活动,并提出了诸多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内容:第一,知识的获取管理:主要包含知识的获取、组织、检索、传递以及测评等等。第二,知识的共享管理:通过一个好的环境的创设来促进知识的共享以及交流。第三,知识的创新管理:在上文的定义中我们也介绍了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的创新,知识在组织中的创新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转化过程,其中需要显性和隐性知识共同作用才能够达成。第四,建立学习型组织:不管是对于企业自身,还是对于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来说,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自身的能力。这其中需要企业管理者发挥好作用,明确企业员工在不同环节中具体的学习要求和内容,懂得如何提升员工的学习效果、如何激励员工学习等一系列的问题。

3.知识管理的方法

(1)知识库

顾名思义就是指装载知识的仓库,用于存储与流通知识。知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呢?其实一般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可以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我们在上文的知识管理内容中也有提到,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所谓显性知识一般是指较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它也更容易使用诸如文件、报告书、录音、手册以及记录等具体的方式进行存储和流通;所谓隐性知识则与显性知识恰恰相反,它是一种主观的同时不容易进行形式化的,诸如一些习惯、经验、技术、印象以及文化等等,此类的知识很难进行形式化,顶多也只能够通过一些故事性的描述和条例式的原则来表现出来。在企业中最宝贵的知识通常是广大员工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所积累下的经验,因此企业应当尽可能的将这些宝贵知识归入企业的知识库中,对于实在无法归入的知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渠道的方式鼓励员工进行直接的互动。

(2)知识地图

经过长期的搜集与积累,企业知识也会十分庞大、繁多,因此上面提到了企业知识库的建立,这也是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第一步,而知识地图的建立则是为了在浩瀚的知识库中让知识的寻找者能够准确、快速的找到相应的知识。实际上,知识地图是知识库的目录,通过它可以将知识的分布进行合理的标识,帮助搜索人员找到知识的来源。同时,在知识地图上显示的知识来源可以是部门的名称、文件的名称、专利代号、专家名以及参考书籍代码等等。此外,企业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在企业员工中进行已知知识的搜集,并且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整理,同时将知识分为入门、基础、独特以及全球四大类,这样可以方便知识的分类查询工作。

(3)知识社区

知识社区指的是由企业员工组建的以分享知识为目的的团体,该团体是建立在成员间的信任、交情以及兴趣爱好之上的。同时,实体知识社区和虚体知识社区是知识社区的两种存在形式:实体知识社区顾名思义是真实存在的,运用开展培训班、企业知识讲座、印发企业刊物以及开展内部交流学习会等形式存在;而虚拟知识社区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的BBS,企业员工有登录权限,在遇到工作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登录来寻求相应的答案。

三、知识管理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1.知识管理促使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在企业中对于知识管理这一环节上,要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生产、传导、共享以及使用的规则制定。首先,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定知识流转的保障制度、保障体系。其中主要包括知识投入、知识沟通等相关体系。对于知识管理方面要注重资金的投入,促进知识管理在企业内部的流转、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要做好企业硬件方面的建设,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全面的推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推动企业的全面的发展。其次,为全面推动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建设,制定严格的知识绩效考核,对于企业员工的所提交的知识管理方面的成果,要经过严禁的评审,知识绩效考核主要以知识成果为主。进一步提高知识奖励,促进企业对知识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的提高。

2.知识管理推动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

在一些传统的企业中对于新的知识结构、新的知识不重视,更谈不上与时俱进的思维,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社会、市场的变化,对于一些出现的新问题不能灵活的处理,至于那些更为复杂的前瞻性就更无从谈起了。依照知识管理的特征,企业只有实现本身组织结构的科学变化,才能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首先,一个发展向前的企业确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的领导。企业确立知识管理的领导,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企业重视知识的力量,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型人才的发挥其才能,为企业知识积累、知识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促进新的知识出现,推动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组织,鼓励企业员工的自主学习,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学习氛围,在企业中减少阻碍知识传播的各类障碍,提高知识在企业中内部普及。知识管理需要采用扁平化,这样有助于缩减层级,为知识的在企业的推广提速提供方便;对企业内部之间的通过加强协作,平时在工作中注重彼此间的交流,排除种种不利交流障碍,互相借鉴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便利;增强企业对外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向一些在知识管理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借鉴;另外,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要求做到决策透明化,民主化,进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发展。

3.知识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文化创新

一个企业的文化将伴随着这个企业始终,也是决定企业特质的重要因子。在知识就是生产力的今天,个人通过其自身的知识与企业中其他人之间的知识融合,才能为其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保障。企业文化为个人的知识提供了企业本身基础,又为个人的在企业内部的学习和知识创新提供帮助。开放性的文化把个人的知识结构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内部人员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企业最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当前,在注重知识结构的今天,企业文化既要做到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又要体现其自身发展完善的包容性,同时还要做到与时俱进的自我完善。企业文化有很多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员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为其自身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又可以鼓励员工的知识创新;同时着种文化,还能在为企业在员工内部建立起较为直接的信任机制,为企业稳定与发展提供帮助,在困难时期帮助企业团结一心共同度过难关;企业文化在更为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尊重每一个员工,为每一个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平台,从而达到增强每一名员工奉献的意识;企业文化对于增强企业队伍建设尤其独到的地方,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精神凝聚力,保障团队协作,合理的利用企业资源,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员工想象力,为企业员工创新提供必要的帮助,最终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发现知识管理已经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在未来必定会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标准,与绩效管理一样,它能够代表着企业管理的主要思想,成为企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说,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顺利实施,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大潮中稳步前进。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4篇

整齐化一的红黄标识、标准统一的红色工装、安全健康的行为习惯、谈吐文明的行为举止、严格明确的规章制度成为辨识是否是石油工人的基本方法。由于人类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形象标示成为大致区别人们工作性质的手段。企业标示是一个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是向社会和大众展示企业管理是否成功的旗帜。因此,企业要展现自身良好的经营状况,展示优良的精神风貌,扩大社会影响力,并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请从塑造企业的整体形象开始吧!

二、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社会中,文化以其对社会历史的巨大作用力,贯穿、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第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文化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重大社会实践之中,而且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释放着巨大而无穷的能力,以其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影响着每个员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公司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中国石油了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其核心价值观是: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是中国石油人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具体体现,闪耀着中国石油人“特别能创造、特别能奉献、特别能负重、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卓然风采,鼓舞着一代代中国石油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为祖国献石油”不仅是中国石油人矢志不渝地担当保障我国石油安全这一历史责任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石油人内心深处炙热的情感和神圣的使命。在新时期,百万中国石油人坚持油气发展不动摇,共同为打造绿色、国际、可持续的中国石油,建设忠诚、放心、受尊重的中石油,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质能源。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企业成长的可持续关键是它追求长治久安的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又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这样就能使核心价值观在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得以继承和延续。虽说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文化的企业就好像没有灵魂的企业,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灯塔”,就无法获得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因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不断奋进的号角。

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能否引进优秀人才,并留住优秀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内地知名医院专家来油田进行一个阶段的技术援助后,他的一段告别致辞使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一直以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在中国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真情,但今年我在新疆、在油田上找到了,找到了我童年时才有的美好的环境和氛围。从此,这位原来极不愿意来疆的专家,成为年年主动要求来疆进行技术援助的先锋。他所带来的国内最新的医疗技术和诊治方法及最新药品,为在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油田员工和家属带来了福音。可见,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是多么的巨大。每个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其拥有的员工是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生存+发展。这个事业目标既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利益吸引,也是对大家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企业文化是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建立在员工对本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认同的基础上,既具有特色,又比较实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是全体企业员工对企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的认同过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逐步开始摆脱以单纯金钱报酬或计划经济下家长式管理模式。在劳动合同约束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走向简单的工作关系,员工普遍存在对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没有归属感,员工跳槽频繁,企业一般不敢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对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而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员工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四、结语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5篇

[1]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340页。

[2]任多伦.《论中国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10,第140页。

[3] (美)彼得德鲁克.《企业战略与企业目标》,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2005,p68。Productivity Is the First Test of Management’s Competence. How well are resources utilized and how much do they yield? Without productivity objectives, a business does not have direction or control.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s are the best measure for comparing managements of different units with an enterprise, and for comparing managements of different businesses. The first measurement of this crucial factor is productivity that is, the degree to which resources are utilized and their yield. The continual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is one of management’s most important jobs.

[4]那国毅.《经理人与组织(案例)》,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2006,第28页。

[5]这也是减少培训和职业实习费用的支出。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很多技术工人也是世代相传,如德国、日本等,他们的国家很多年轻人高中毕业就去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技术学习和实践,所以他们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一流,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6]章梫.《康熙政要》,北京:xxx中央党校出版杜,1994,第375页。

首先感谢公司领导的关怀和培养,有幸获得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这次培训学习总得感觉是把实践的东西又回到了理论中,并有所提高,团队中的一些凝聚精神的训练有所体验。

具体地说,通过对企业管理与精细化管理及绩效考核理论的学习。初步有了一个框架结构知识,一些概念的理解,从理论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如“责任”。一些理念有所感悟和触动,如结果提前,“自我退后”,很有哲理,大家对此的感悟立竿见影地表现在,整齐化一的三声击掌中,一些新的管理模式,如“5S管理”,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新知识。

企业文化与团队建设的管理艺术,也是给了一个粗线条的讲解,但感觉有不少东西通俗易懂,也便用,如德才之间的关系及运用上的七点归纳,和借助领导权威推动工作的方法,以及对待挖掘“建议领袖”潜能等,都是一种很好地处理矛盾的艺术手法。改变那种粗暴地,视其为“难剃头”、“红胡子”,而将其敌对化的态度。

商务礼仪部分,基本涉猎了一些基础性知识,很贴近日常工作,便于实用,边学边训,对“个人礼仪”、“交际礼仪”、“公共礼仪”基本分类和初步知识,有了一些初浅认识,很遗憾的是对待国家领袖的不尊重,不应该出现在礼仪课上,一个不尊重领袖的公民,能谈的上爱国家爱民族吗?一个不合格的公民,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员工吗?我觉得应当深思,应该在今后的活动中引以为戒,美中不足吧。总之这次培训收获很多,希望能将这种培训活动逐步的连续和持续下去,使受训者通过学习能够由浅入深,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不妥处请各位领导给于批评指正。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6篇

一、优秀企业形象的塑造

物流企业本身要想成功的塑造自身形象,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科学的做好企业形象的定位。对于一个企业的形象塑造来说,准确地进行定位是塑造过程的重要核心。物流企业本身要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对企业形象的基本模式与方向进行确定,突出企业形象的差异化与个性化。举例来说,著名的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其奔驰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成熟、理性、条理分明的成功人士,而宝马汽车给人感觉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物形象。其次,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对于一个物流企业来说,其物流服务是企业的重要商品,而价格因素则是商品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属性。很多企业选择在发展初期,通过低价销售的模式,迅速的占领市场。但是这种行为对于企业来说,其从长远层面上看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物流企业本身的服务,其价格因素固然重要,但是更要关注其商品的服务属性。一个商品的品牌形象,不仅仅包括了其商品的质量,其更与消费者的价值体系和消费观念有着更加直接的联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之一。一个物流企业如果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那么企业的营销工作开展则可以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渠道进行。再次,公共关系的树立。作为企业的各类关系中,公共关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位的特点。公共关系的加强,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进行宣传,让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让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可以更好地得到社会支持。通过积极开展各项公共关系活动,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可以更好地树立自身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这是企业实现长效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其形象的塑造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明确目标。最后,人员素质的提高。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人员自身的素质形象与企业的整体形象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可以更好地约束员工行为,让企业的员工具有更加规范的工作行为,进而对企业的的形象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企业形象的提高也可以让员工获得更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现代化的物流企业来说,一个优质的企业品牌形象,可以更好地发团结员工,并且像一块磁石一样,把广大员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发挥员工的聚类效应不断挑战新的高点,不断创造出企业新的辉煌。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现代物流企业来说,其企业的实际形象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优秀的企业形象可以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且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影响效果具有多面性的特点。与此同时,物流企业的企业形象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的实力。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7篇

1.招聘配置方面的应用。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管理者可以利用九型人格理论在招聘环节增加以下的几种程序,可以利用该理论制定组织内部人才的岗位分配,按照岗位与人员性格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优先匹配,例如在售后服务岗位上可以优先录用2号助人型人格,在销售岗位上可以匹配3号成就型人格。利用九型人格理论建立人事档案。在行政管理中应用九型人格理论首先要明确人格无好坏之分,在职位的应聘中如果认为7号人格过分乐观和活跃而放弃7号人员担任企业的会计职位是不明智的选择。在岗位的招聘中将九型人格理论作为筛选的标准和依据,而不是一定要按照九型人格理论中的内容来选拔而无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人才的实际情况。运用九型人格理论可以进行团队的配置。企业在团队匹配上要将团队中每一个人长处都发挥出来,实现团队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在团队中发挥每一个人的价值。例如团队中6号谨慎型的人容易在工作中保守,而7号乐观型人思想比较活跃,因此在团队的配置上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提高团队效率。

2.培训发展方面的应用。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要想实现人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要运用九型人格理论因人而异的培训,发挥人员的优势,挖掘人员潜藏的能力。九型人格理论中的6号为谨慎型人格,因此在培训时不需要重点加强对风险意识和细节方面的培训,如果过分注重风险和细节方面的强调,会导致培训资源的浪费,影响培训的最终效果。又例如3号成就型人格,在培训中针对性地强化风险意识,弱化人员的目标和专注感的培训,提高培训的效率。

3.薪酬福利方面的应用。九型人格理论关注的是人的价值观念,也就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动机和需求,因此可以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应用该理论对员工进行深度的激励,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激励,挖掘员工的内心需求,通过挖掘动机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例如针对3号成就型人格当该职位的员工取得了良好业绩的时候,必不可少了的对该职位的员工进行鲜花和掌声的奖励以及相关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或者可以建立庆功舞台等,这样综合提高该岗位人格的动机,发挥人员的最大价值。但对于6号人格的员工如果对该员工实施公开的表扬,那么会使得该职业的员工内心感到不安,甚至惶恐,因此可以在私下对其进行奖励,增强该职位员工的积极性。针对2号人格类型的员工可以在奖励的时候开联谊会,认可其奉献和付出的精神,这样的激励效果会更加。

4.化建设方面的应用。企业的文化建设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反映出一个企业领导者的人格。例如一个企业在2号助人型人格的领导下,那么这个企业的文化将会逐渐趋向于热情、互助方面。目前市场中的企业文化中领导者3号人格比较多,文化更加趋向于竞争、进取的精神品格。因此领导者的人格会影响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因此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九型人格理论的内容。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想要开放自由,那么就可以大力吸收7号和4号人格类型人才,增强团队内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活跃度。如果企业想要变得积极向上,就要大力吸收3号成就型人格类型人员。如果企业的文化更加重视规则和秩序,那么可以吸取1号类型和6号类型的人才,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严谨性。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平衡多数人的性格和少数人性格之间的关系,在多数人性格的影响下,少数人的性格可能会感觉到被压制,因此在这时需要关注的是员工的个性价值观念。每一种人格都有其优势,避免企业中同一种人格类型过分集中,可以在企业的发展中吸纳不同类型人格的员工,实现组织的完善和发展。

5.员工职业规划方面的应用。在员工职业规划中应用九型人格理论能够在岗位配置中发挥每一个员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提高员工与职位的适应性。在职位的分配中,要根据员工个人的特征、价值观念、态度等综合考虑。其次要为员工的职业规划服务,尽可能将某一类人格的优势于岗位相匹配,做到岗位和人员人格之间的契合度,从而发挥该岗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8篇

企业组织结构分形

企业会形成自组织的分形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实现企业的自我满足,而且对于企业发展目标以及战略实施十分有利,企业能够通过自我转化实现新型分形单元。这就是说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必须重视流程,通过企业资金、信息、物流等方面进行自我考察,对关注企业内部团队、并行组织等工作的情况,尽量简化企业管理层次,做好自主控制,强调企业的生产安排。在物流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考察产品的装配过程,优化企业产品运输结构,对于资金方面应该通过对企业成本、引进资金等方面实现单元控制。企业应该保证分形之间的信息有效。企业对于整体结构应该根据外部环境以及自身条件进行相应的协调,做好管理工作。

企业经营过程分形

企业经营过程的分形主要是由企业自身的组织机构形式决定的,这也说明了企业自身结构发生变化,企业经营过程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说结构分形的运行结果能够直接反应出分形单元的发挥情况,这对于企业组织者来说也是一个直观的展示,这也关系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在运行分形管理时,必须保证所有系统都是在一个目标作用下,企业也会根据生产情况对分形元进行调配,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保证生产流程保质保量的完成,实现企业的最佳运行状态。作为企业的结构层来说是十分复杂的,企业经营和生产过程的层次结构必须能够展示出相似性。这种情况具体的体现在以下方面,企业分形层次都能够展示出企业的具体运行情况。而且企业的运行体系都是有人参与的,人的理性以及主观认知都是有限的,所以说,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人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倾向。

企业功能分形

系统功能即指系统和其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二者互动时的功效、能力、性质的展露,属于系统之内比较平稳的组织次序、联系方式和外在表现形式(时空形式)。作为拥有特定权限、智能的自治体,协同、自律为分形企业分形单元间所注重。企业整体目标中,所有分形单元凭借组织及其互相间的协作体系,迅速回应环境变化,其所有机构依据市场规律配置组织内部资源,实现资源使用的充分合理。所以,所有机构作用比较雷同,企业整体功能、部门功能同样有类似趋势。

2.实施企业分形管理

分形管理模式主要就是把数学上的分形几何思想运用到实际的企业管理当中,这种管理结构主要就是把企业当中的每个成员作为分形元之一,也就是由这些员工组成了整个企业,通过分形元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够互相启发,并逐渐形成一种动态结构,帮助企业领导者更好地做决策分析。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也应该适当地调整分形元,同时动态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企业在使用分形管理模式的时候,划分分型元的主要依据就是相似性原则,主要就是针对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把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接近的员工分为一个分形元,这样整个动力结构都会保证是最新型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划分分形元

上面已经简单地提到了企业在进行分形管理时划分分型元主要依靠的就是相似性原则,这样就能够保证企业在功能上趋于完善,在结构上更加完整。

分形元运行方式

在划分完分型元之后就需要采取合适的运行方式。分形元机制是企业运行分形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据,分形元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权限以及智能体等。一方面,作为分形元必须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认同,而且绝对地服从,这样分形元才能够有效而且能够整体有序。另一方面,作为分形元必须具有一定的决策权,而且有比较自由的活动空间。这两方面都表明了分形元不仅仅是执行体而且还是企业的决策体,能够对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行优化。

分形元间沟通机制

要想稳固分形元结构,就必须采取分形元沟通机制,分形元之间相互沟通,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随着时间的增长还能够让决策者对企业自身的内部组织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进而调整分形元的活动空间,健全分形元内部结构,进而构造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动态结构。如何开始分形元沟通机制主要取决于相似性,每个分形元的价值观念以及结构形式等都必须保持高度的相似性,这样才能够提高沟通的效率,方便动态结构的组建。企业通过灵活的分形管理模式能够迅速地对运营情况进行检测,并根据既定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企业文化的建立、人力资源配置等都具有很好的管理作用。使用这种管理模式,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也能够做出更准确更快速的反应。

3.结束语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9篇

现代的竞争,资源不是优势,钱不是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结构、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公司制胜必须发挥激励的作用。没有创新的工作是没有成效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的干部不是优秀的干部。公司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管理创新奖励实施办法,把“超越自我、创新求优”确定为公司核心价值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围绕主价值链再造,进行了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把“做强做大,打造一流企业”确立为公司的共同愿景。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10篇

一个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才,在于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使其为企业服务。

3)学习《现代企业管理》,从中明确企业要制定好自己的发展计划,完美的计划将有助于企业蓬勃发展!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的当代大学生,在经济体制转轨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体察到企业改革和管理创新的脉搏,了解国际管理发展趋势,找到现实差距与当代管理“接口”的途径,把握管理创新可行和适度的进程,努力创造推进

总之,一个学期的现代企业管理学带给我很多心得体会,我也将会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中,取得更多的收获。

一、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困境

1.教师层面。

(1)教学理念把握不准。由于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盲从,以案例教学贯穿整个“管理学”的授课过程。这些教师完全颠倒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主次地位,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不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2)案例选择不当。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它既是案例分析的出发点,又是案例分析的归宿。如果案例选择得不恰当,相关因素处理得不好,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授课教师应结合课程所讲授内容及学生受众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应用与掌握,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3)教师素养欠缺。案例教学是管理学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对授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但部分教师因为受传统“师道尊严”的思想的影响,害怕授课过程中出错,从思想上不乐于接受案例教学方法。另外,案例教学法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我国时间尚短,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足。再加上目前高校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多为经济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从学校毕业即到学校工作。他们虽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从事过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普遍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难以采用创造性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

2.设施层面。

二、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困境突破

1.建立健全案例教学相关制度。

(1)激励制度。激励机制是否合理,直接会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案例教学需要授课老师比理论讲授投入更多的精力,编写或选择案例、备课、组织开展案例教学等。因此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以体现对教师劳动的尊重,从而激发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教学评价制度。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因而从评价体系上应区别于理论教学。因此,从学校层面上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相应制度。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可以在该制度的引导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3)考核与考试制度。案例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主要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完全依赖于最终的考试成绩,而更多地应关注和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的参与主动性、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性等方面。因此,应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与考试制度,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加大考核成绩在最终考试成绩中的比重等措施,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加大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1)软硬件设施。软硬件设施是教学的媒介,直接关系到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效果。目前,大多数高校软硬件设施比较薄弱,因此应该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完善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有条件的高校应建立专用的案例教学场所,比如“管理学案例教学实验室“”管理学模拟实验室”或“管理仿真模拟室”等,同时完善和更新多媒体演示设备、录像演示设备、幻灯片演示设备和案例教学用具等。软件方面购买或鼓励教师编制多媒体授课软件,购买管理定量分析软件、企业管理相关数据库等。有了良好的软硬件设施的支持,就能使学生不出学校,模拟仿真企业的运营过程,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案例教学的效果。(2)教学案例库。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直接效果。因此,鼓励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构建教学案例库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工作。案例库可以是电子形式,也可以编写案例教材。目前寻找的案例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种从国外引进管理案例,第二种是近年来国内编写的案例教材,第三种是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摘录改写的实例。这三种案例,各自有优缺点。国外案例比较成熟、比较经典,但有文化环境不同的缺点;国内案例大多来自于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和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三大中国案例研究中心,但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缺点;第三类案例在兼具紧跟时代,把握管理学实践与理论前沿的优点的同时,也具有因时间紧、编撰不全面的缺点。因此,教师在构建案例库选择案例时要考虑案例的本土性、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实用性、适应性、理论性和启发性等特点,以使所选择的案例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

3.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案例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成败。但高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走出校园就走上讲台,成了授课教师。学历虽然很高,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且许多讲授管理学的教师大多数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毕业,不同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接受过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在授课经验方面也比较欠缺。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多途径培训教师,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可以组织进行教学观摩活动,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可以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进行短期的培训学习;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还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4.创造条件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阅历,导致对案例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努力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首先,学工办和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种校园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合作精神;其次,利用寒暑假期,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再次,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途径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虽然目前本科生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诸多困境,相信通过学校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等措施,一定能突破目前的教学困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取得较大的成效。

摘要:管理学中有一句话,“在企业内部,只要有成本,处处都可以降低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班组成本管理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针对于当前企业班组成本管理的现状,应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以便实现班组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班组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安全质量的标准,同时也要考虑到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班组成本管理的理论内容,提出了当前实践中班组成本管理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旨在增加读者对班组成本管理现状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班组成本管理;理论;实践;现状

一.引言

班组成本管理是在段长或班组长的领导下,以工段、班组经济核算为中心,把职工组织起来进行全员管理。它是工厂成本管理组织的最基层。所有在班组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均是班组的组成部分。在班组成本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矛盾,如理论与实践的不符,班组成本管理是一项实践先于理论的项目,实践是理论发展的源泉,理论又是实践发展的先导,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故班组成本管理的发展呼唤着班组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在我国,对班组成本管理的研究中,大多以各行业经验人员文献较为突出, 2012年,郭惠敏,沈少帅,李令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发表的《浅析生产班组成本管理》,主要就生产班组日常工作和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从完善班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落实降本增效工作,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的刘振涛在2012年“会计之友”上发表了《基于动态数据采集的班组成本核算系统设计与实现》,主要讲述了班组成本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为班组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数据的采集及数据加工与共享提供了可能。文章从班组成本核算系统的相关技术入手,结合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给出系统分析设计方案。从生产装置仪表中获取动态数据开始,按照不同装置、产品成本核算要求,分班组进行成本核算,最终实现对班组考核的需要。2010年,王伯林在“现代商贸工业”中发表的《化工企业班组成本核算工作探析》中,主要描述了随着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化工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化工企业必须开拓思路、扩大信息、调整战略、突出优势, 确定本企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措施, 把成本控制和提高总体效益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发展的目标。阐述了班组成本核算工作在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增收节支过程中的作用。并探析开展班组成本核算必须搞好的有效措施。

三.班组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

1. 班组成本管理的概念

班组成本管理是指班组成本中心对其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可以控制的成本费用与投入产出进行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管理活动。

2. 班组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核心。企业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它包括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四个环节,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核心,核算、分析、考核环节是为成本控制服务的。班组成本管理活动,也是以成本控制为核心,包括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完整过程。企业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现代成本管理已经向设计、采购、销售、使用环节延伸扩展,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但是,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动态控制仍然是企业成本管理基础性的重要环节。

3. 班组成本管理的意义

(1)生产者及其管理组织成为成本管理主体

泰罗的“动作――时间研究”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开篇之作,产品直接生产过程中动态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历史起点。但是,班组成本管理活动不是简单的历史回归,这是因为生产者及其管理组织已成为成本管理的主体。企业成本管理历来都是管理者的工作,生产者只是成本管理的对象要素。西方企业全员管理理念,我国的主人翁精神,使班组成为成本管理的主体,生产者参与成本管理已经成为班组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

(2)实现了产品直接生产过程的动态成本控制

班组是企业最小的基层管理组织单位,班组是产品直接生产过程的管理主体。管理的空间是生产现场,管理的过程是产品直接生产过程,管理的客体是生产装置机器设备,管理的内容是安全、质量、成本、产量四大因素,管理的结果是产品直接生产过程的效率、效益。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核心,炼化企业班组成本管理实质是对产品直接生产过程中可控成本与投入产出的动态控制。

四.班组成本管理的实践问题

1. 班组成本核算经验缺乏一般指导作用

班组成本核算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来在石油炼化企业广泛推广,目前它已成为炼化企业班组成本管理的基本模式。从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的差异比较来看,班组成本核算在经验水平上还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尚存在着缺乏系统化标准化流程化管理和缺乏统一规范的成本控制方法的缺陷。

五. 加强班组成本管理的措施

1.注重班组成本管理的实效性

为了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班组成本管理工作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制度来开展工作。同时,在班组成本管理的实施中,也要抓住管理的要点,并要充分考虑到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2.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

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并要避免由于计划或目标的不合理导致员工在生产中的浪费。通过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同时强化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

3.强化班组的成本管理意识

只有强化了班组全员的成本意识,才能提高员工对成本管理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可以保证班组成本管理的质量,同时也能够提高班组成本管理的效率。由此可见,强化班组全员的成本意识在加强班组成本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注重班组成本核算分析的细致化

为了加强班组成本管理的控制,应以成本的发生点为核心,注重成本核算的细致化。作为班组成本管理的班长,应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并全身投入到寻找成本发生点的工作中。

六.总结

参考文献:

[1]刘振涛,基于动态数据采集的班组成本核算系统设计与实现,会计之友,2012

[2]郭惠敏 沈少帅 李令, 浅析生产班组成本管理,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3]王飞,加强班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国经贸,2012

[4]洪飞,加强班组建设 提高企业活力,中国科技财富,2011

[5]王伯林,化工企业班组成本核算工作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

[6]武朝晖,加强班组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时代经贸,2009

[7]崔庆威, 在实践中探索班组成本管理理论体系, 中国培训, 2007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11篇

(一)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的首要作用就是对员工产生内在的凝聚力,它一旦被员工认同后,就会形成一种精神引力而将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因为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内动力,通过帮助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增加员工彼此间的沟通和信任,使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目标,从而团结企业上下员工一致努力,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凝聚功能使员工在获得物质回报的同时,还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进而使有着不同事业追求、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卖力工作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公司发展带给其精神层面的满足。而这种凝聚力,也更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和企业内部的和谐。

(二)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既然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它就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对员工进行约束和规范。相对于企业规章制度的硬约束,企业文化所营造出的组织氛围和群体行为准则属于一种无形的软约束,是从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上对员工的软性约束,同时它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得企业员工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这种软约束不仅能弥补企业规章制度等管理硬约束上的不足,甚至有时候比硬约束更加有效。因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可以使员工的价值观逐渐向企业的价值观靠拢,这样在价值观一致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企业管理员工产生的摩擦。此外,企业文化的“软约束”可以减弱硬约束对员工心理的冲击,缓解其产生的不平等、被约束的心里不适感,从而使企业内部达成协调和统一。

(三)激励功能

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达成共识,在共同的企业目标指引下,员工会自觉地为他们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从需求理论来看,未满足的需求会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需求的最高层次,这种满足对于员工个人而言是强大的激励。企业文化通过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在制度层面形成良好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斗志,使员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将员工的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是员工自我激励的深层次动力,具有长效的激励作用。

(四)辐射功能

企业的存在最终要面向市场,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光靠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等硬实力已经远远不够。必须借助文化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和企业形象,并用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影响市场。从辐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通常以企业产品、广告和模范人物等为载体,将企业的价值体系反映到外界去,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力。一个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组织,不仅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稳定地发展,同时对于本地区、本行业乃至相关行业的文化理念、生产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保障功能

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文化作为一定时期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企业目标等文化要素的总和,对促进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传承性,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文化的某些方面会有所变动,但其所传承下来的基本理念并不容易改变。因此,相对于多变的市场,企业文化可以保障企业拥有稳定可靠的长期发展战略。同时相对于制度层面的约束而言,制度一旦制定则变动起来成本较大,所以不易轻易变动,但这又使得制度的安排不能够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动。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文化这种软约束,则更有利于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作用的实证分析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12篇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并购及流程再造等各种变革,使得企业与员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忠诚度,员工工作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进而心理契约管理逐步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本文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野——心理契约概念,在介绍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为线索表明了如何发挥心理契约的积极作用,及共建心理契约型人力资源文化的实现和意义。

【关键词】

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Argyria等人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构成员工和组织之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管理心理学专家Schein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的内涵,即“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最早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本文中,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期望和承诺。

心理契约理论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除了存在正式劳务合约之外,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和企业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对企业的情感投人度,进而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流动率都和心理契约息息相关。

一、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突出的原因

(一)管理方式的变化:人事管理从刚性化到柔性化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等阶段,从本质上讲,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这两类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不同的时期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刚性管理来自于人类的理性存在,正是在理性推动下,人类在近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以及人的世界观。但是也正因为理性的局限性,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非理性存在应运而生,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的反应。

人类的理性追求和非理性追求在管理实践和理论中表现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

前者以生产为中心,本质是理性的,后者是以人为中心,本质上是情感的。以理性为主导的刚性管理是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获得效益和效率的直接手段。但是,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刚性管理缺乏人情味,将人置于与机器设备同样的地位,贬低人性。柔性管理正是为了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讲,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一致的,即通过柔性管理手段同样达到刚性管理或甚至刚性管理达不到的目标。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方占有资本与劳动工具,因此可以支配雇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情况不同了,原来的强制与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像“盟约关系”。因此心理契约的特征更被看重: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正是为适应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所起到的就是柔性管理的作用,是一种凝聚的作用,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作用。

(二)所处环境的变化:员工流动从静态到动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才流动的机制基本形成,打破了对工作单位转换的限制,改变了过去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论感觉如何也要坚持到退休的情况。在一个单位感觉合适就留,感觉不合适就走,员工和企业有了一种双向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就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硬性的管理制度和有形合同以外,还要有更多无形的东西需要表现出来,如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性格、态度等,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细节之中。

如果管理不规范,对员工工作和成长环境缺少考虑,或虽有制度但执行过程中不到位、不人性,仅靠待遇,仅靠正式合同,还不能做到长久留住有用人才,被吸引来的人才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找不到感觉,体现不出个人价值,或看不到希望,或得不到尊重,也会“另谋高就”。

心理契约在管理中的具体表现,是企业能力的较量,是企业管理水平、管理制度、人才机制的较量,是企业能否为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实力的较量。这里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是彼此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因此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留住优秀人才,并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价值,实现企业的利益,就必须既要注重有形合同的管理,更要注重无形合同——心理契约的管理,全方位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心理契约的兑现具有积极影响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纽带,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Shore等人认为,心理契约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一是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因此,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雇员与组织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组织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

二是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以组织对自己所负的责任来衡量自己对待组织的每一行为,以其作为调节自己行为的标准。员工会将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责任进行权衡,并根据权衡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是可使员工对发生在组织中的事件产生情感性的反应。Baker指出,心理契约在员工愿望(如角色、社会、经济等)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员工的心理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心理契约得到了兑现,那么就会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满足感,从而员工愿意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超出组织期望的投入。同时,员工的流动率的降低、劳资纠纷的减少以及员工生产力的提高,都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绩效,使企业获得高于所花费成本的回报。

三、发挥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作为联系员工和组织的心理纽带,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减少人力资源风险,企业应当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构建和维护心理契约。

组织是员工的活动蓝图,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员工来提供特定的活动,这种蓝图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组织的第一个、也许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招聘员工,怎么按照组织需求去培训员工,怎么对员工加以激励来诱导组织期望的行为绩效等一系列活动。

(一)在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信息以构建牢固的心理契约

招聘过程是员工与企业的初次接触,也是构建心理契约的重要过程。企业如果不实事求是地向应聘者介绍本企业的相关情况,就会使应聘者对企业和职位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应聘者成为正式员工对企业情况有所了解后,就会感知到心理契约与现实的不一致,产生心理落差,严重时就会导致破坏契约。那么,真实地向应聘者提供有关信息就成为构建牢固心理契约的基础。招聘人员应向应聘者客观介绍组织发展现状、劳务合同的主要内容、员工的职位和职责等,让员工对企业和所要从事的工作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估价,降低期望与现实的冲击,从而提高工作忠诚度,降低主动离职意愿。

另一方面,个人也不能为了获得职位歪曲、编造个人信息,否则,会造成动机和态度与组织要求相隔甚远、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碰撞。结果是员工匆忙到岗后,理想与现实产生了落差,个体本性与组织精神不符合,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给组织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且对应聘者职业生涯带来挫折,自然就无法达成组织与个体之间的默契与和谐,更谈不上心理契约的建立。

(二)在工作调整阶段修正和维护

心理契约预防危机的产生。当员工处于进入企业和达到正常工作状态之间的调整过程中,开始进入企业时的兴奋、幻想、热情都会慢慢淡化,此时员工会对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估。面对这样一个惯常的适应过程和心理契约的危机,企业是应该有所准备的。企业可以让一个与新员工职位有关的中间层员工参加面试小组,由他和新员工通过谈判、协商形成更为具体的心理契约。有这样一位对新员工负责的中间层员工的加入,可以及时修正和维护心理契约,使形成的心理契约更加明确合理,从而缩短员工的适应阶段,使其尽快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

(三)在正常工作阶段加强双方沟通促进心理契约明晰化

员工与企业对心理契约的认定都是建立在各自的主观感知上,那么就会发生当企业认为已经兑现了所有的承诺,但员工却觉得企业在某些方面食言了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双方对契约的理解不一致。所以企业应该向员工提供更多的与企业的沟通机会。

通过双向沟通,一方面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员工的期望和企业存在的问题,听取员工的改善意见;另一方面,员工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期望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企业根据双方的期望与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地提供承诺方案,可使员工在受到尊重、增加自信心的同时,使组织的问题得以解决,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形成融洽的关系。

(四)建立培训与开发体系来发展心理企业内容

由于现代企业面临着一个环境变革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虚拟企业、战略兼并重组等组织变革,使得员工与企业传统缔结的长期固定的忠诚和努力工作可换取回报的模式正逐渐被以职业适应力为核心的新型工作模式所取代。那么,在工作调整阶段以及正式工作阶段,企业都应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开发人力资源,这是发展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心理契约的关键。

建立企业培训体系,首先要依据企业战略目标为基准,以形成全员学习型文化、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的。实施中应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管理层次人员,采用适合的培训方法,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体系设计、培训课程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环节的控制,形成符合员工和企业双方需要的提高工作满意度、成就感和忠诚度的心理契约新内容。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实现心理契约的保障

激励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寻求工作满意感这种需要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如生存需要等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等方式加以满足。员工通过签订雇佣合同,可以获得金钱,用以换取生活必需品。然而,在雇佣合同这类正式契约中,很少涉及与较高层次的满足有关的内容。而只有这些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并最大可能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这种满足是心理契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如果对员工的需要、目标、兴趣、职业生涯期望、工作价值观等无动于衷,眼光仅仅停留于员工个人激励方面,或者说仅仅注视企业的条件和习惯做法,自然无法取得恰当的激励效果。在激励机制的构成上,企业应多设计满足心理较高层次需求的方法,如: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提倡参与式管理,满足员工心理上被认可信任的需要;设计员工持股或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把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提高忠诚度,降低离职意愿;考虑实行自助餐福利计划,满足不同员工不同工作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等。

(六)共建企业心理契约型的人力资源文化

“心理契约”的无形约定能使企业内员工之间在动态的条件下能不断的保持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充分把自己视为个人价值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从而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公司文化。也就是说,共建“心理契约”的意义在于它是实现了企业自主的学习与成长,避免企业与员工个人之间由于拥有的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缺失。因此,有意识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公司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员工虽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更重要又存在着一种利益“共生”的关系。

从现代意义上讲,企业是经营管理、员工生活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员工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场所,企业的目标是企业成长和员工发展双重目标的统一。如果一个企业只单纯考虑企业经济利益,而不管员工的成长,那只会是短命的企业,其存在是不可能长久的,优秀的员工迟早会“毁约”,愤然而去。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一个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是保证员工产出高水平的“内激力”和承诺(表现为高能量、延长作业时间、愿意多干和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

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的实现,在于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文化作为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健康向上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能在企业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

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文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特指有益于企业人的合理生存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精神实质在于倡导企业员工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为企业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员工把自己的工作自由与权利交给企业安排,是因为他们相信企业的代理,企业家能实现他们的预望,能提供与之工作绩效对称的发展。

否则这种平衡是不能维持的。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给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设良好的氛围、空间,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企业与员工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

因此,这种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应为职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氛围,换言之,它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企业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还要求每个企业员工把能力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并积极为此而努力。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领导与员工上下同欲,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实现人与事的理想结合。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法律思维 现代企业管理 规则性思维 平衡性思维

摘要:本文阐述了法律思维的内涵,分析了法律思维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并探讨了法律思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包括规则性思维下恪守规范、平衡性思维下倡导平等、程序性思维下维护秩序、基准性思维下果断决策。

法律思维的内涵

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指生活于法律制度架构之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深层次看,法律思维始终为维护法治而存在,有学者将法律思维概括为:通过程序进行思考;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的对待情感因素;只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判断结论总是确定的,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等。虽然法律思维过程难免有非理性因素,但从其总体要求和规定性来看属于理性思维。

本文理解的法律思维内涵有四:其一,法律思维是诸多思维中的一种,它以法官或律师的思维为典型代表,是指根据法律进行的思维,目的是探索事物的法律意义;其二,法律思维是在决策中以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透视所遇到的客观情况,作出特有的法律判断和法律推理,是按法律逻辑思考、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模式,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其三,法律思维是根据既有规定,通过推理、判断、程序和自由心证,也即通过法律方法给争议双方一个解决问题的结论,注重对法律事件的公正处理;其四,法律思维由专业训练获得,源于法律思想和法律逻辑,表现为思维人意识、观念或态度的自主性,是法律品性对人的思维产生抽象、概括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法律思维与处理法律关系的考察因素密切有关,表现为重证据、讲事实、守程序。其中,重证据是指法律思维下处理问题时以证据为根据,证据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从查明案件证据和正确运用法律两个关键环节入手;讲事实是指法律思维下以事实来支持所获得的结沦,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这种事实一般是公开的,而且具有一定说服力;守程序是指以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时,严格执行程序,程序是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以严明的程序保证处理结果的公正。

法律思维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

企业发展的差距在一定意义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我国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域外法先进的法理念导入我国,正如庞德所说“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调控的手段”,已不仅仅是惩治的代名词,而更多体现的是倡导平等、恪守规范、诚实守信的原则,发掘法律作为社会调控手段的深刻内涵,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在企业管理中渗入法律思维,能更好的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目标。

传统企业管理主流理论—泰勒的“分析式”科学管理理论及连续因果链条管理思维,缺乏对复杂环境涨落的响应能力。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法律思维,在价值取向、基本原则、战略重点选择上规则而理性,直接导向企业管理目标的及时应变。

(一)法律思维以减少企业法律风险为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有一个重要的潜规则,即机遇与挑战共生,经营和风险并存。忽视法律风险的存在,单纯强调企业生产流通销售业务,其结果必然达不到企业预期管理目标。另外,企业风险承受度与预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是企业管理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企业如果一味过度强调控制或者回避风险,可能造成商业机遇丧失和管理成本增加。法律思维能够平衡企业法律风险与经营收益的关系,将预警、揭示、识别、降低、化解企业风险视为作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取向。

(二)法律思维以预防为主、救济为辅为基本原则

法律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警示,其中包含强制性、责任性的信息给人以威慑和教育,帮助企业提高责任意识,防患于未然。现代企业管理中,法律思维关注企业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引导企业识别管理后果,警示企业对管理事务作出合理安排,预防事故发生。法律思维倡导和突出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基本原则,强调前瞻性防控理念,防微杜渐,一旦出现无法预防事故后,引导企业迅速补救及妥善处理。

(三)法律思维以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为战略重点

现代企业是具有高度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企业,只有规范化管理,才能将企业意志统一,形成合力。法律思维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和流程优化,以法律思维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制度化,保证企业内部管理业务的有效性,继而通过企业管理规范化流程,合理分配任务,建立企业内部轮廓清楚的矩阵结构、自上而下的驱动机制,法律思维始终视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为企业管理战略重点。

法律思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表现

法律思维蕴含规则性、程序性、平衡性、基准性的特有知识、价值和方法,将其中法理逻辑渗于现代企业管理事理逻辑,提升企业理性思维,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管理科学性、决策果断性,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其应用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规则性思维下恪守规范

法律思维是一种规则性思维,“法律是使人们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以法律规则为标准。法律思维的规则性强调三段论推理的表现形式,强调三段论推理的逻辑是合乎情理的,对决定理由进行说明和论证,推出法定结论,这种结论出自理性,具有说服力。规则性思维是以事实与规则认定为中心的思维活动,在判断行为和事件时,要求逻辑缜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

现代企业管理中,会面临各种利益冲突,规则性思维要求思维者注意规则的存在,帮助企业预设标准,并在处理问题时尽可能遵照已有规则,不任意改变已有规则和原则,对管理冲突中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判断。继而当该思维成为企业管理习惯性思维后,引发出如何协调管理矛盾的日常考究。规则性思维发挥作用的另一情形是约束企业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层通过向员工传达稳定性、可预测性的规则,表达企业管理决策理念,通过规则性规范指引,增强员工对经营行为的预期,引导员工从事企业激励行为,避免禁止行为,这就意味着管理中首先要服从规则而不是听从情感,也意味着规则必须重复使用,不能轻易更改,以有利于企业管理长期有效机制的构建。

(二)平衡性思维下倡导平等

法律思维是一种平衡性思维,集中由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具有极为丰富的价值内涵,诚信原则将各种利益维持在合理框架内,平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维护平等和公正。对于不论是产生于个体与社会之间,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纠纷和冲突,法律包容主体间的利害冲突,尽可能将冲突和平解决,一旦发生特殊争议,则交由权威的法庭解决,将失衡社会秩序恢复到平衡状态。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平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倡导平等,体现在管理上,即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行为要信守诺言,这样的诚实守信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行为对员工的单一义务,而是互动的原则,以平衡矛盾及倡导平等。通常,平等包括结果意义上的平等和机会意义上的平等,企业管理中,由于各部门、各员工个体职责、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可能有所谓结果意义上的平等,企业管理强调机会平等的积极意义。从管理实效上强调机会意义的平等,意味着企业为每一部门、每一员工搭建统一平台,提供平等竞争机会。在客观条件存在差异情况下,平衡企业各部门与员工差异带来的机会不均等,调动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使其相互配合,达到机会平等的理想状态,衡量企业管理的成功度也应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的综合评价。

(三)程序性思维下维护秩序

法律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法律程序是实现公正的重要手段,是法律内部生命力的表现。程序性思维表明特定政治或社会组织为防止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而确立某种适于生存与发展的有序形式的努力。

现代企业管理中,程序性思维引导企业行为的有序状态,它对管理的启迪不仅在于手续、步骤上的要求,更触及管理的核心,因为任何程序相对于内容而言,无疑更具灵活和易变的特性。程序是实践内容的前提,规范的程序下,即使管理结论未必让人信服,也具有很大的可接受性,程序性思维引导企业如何管理,拟定的管理方案如何实施等。随着社会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企业管理可能会出现局部性调整,尤其经济变革或者转型时期,企业与社会环境联系越加紧密,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信息传递日趋迅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复杂而矛盾的问题,企业原有管理程序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会有“妥协”或者“能动”,此时更须保持程序性思维,以惯常使用的程序,防止过度自由化而导致权力滥用的危险。

(四)基准性思维下果断决策

法律思维是一种基准性思维,以合法性思考为前提,注重事实,实事求是,以既定标准评判确定特定行为的合法与否。法律基准性思维评判结论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强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最大、最佳的政治、经济、道德效果。

现代企业管理中,基准性思维出发点是把握客观标准,将权利义务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通过权利义务关系分析,检索企业主体各项权利义务后,寻找连续的因果链条,再进行推理。复杂的企业管理环境中,抓企业管理中主要问题,通过因果链上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对企业管理中各种利益、请求、期待做出评价,依据因果逻辑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理由,纲举目张的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基准性思维以既定标准为决定依据,以此判断并保障特定管理关系的稳定性、管理行为可预见性、管理发展进程连续性,保障企业管理决策明确化、公正化和稳定化,避免模糊、随意、不确定和不稳定决策的产生。

结论

社会转型和法律制度的变迁,使各种法律问题日益突出,现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中,法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企业管理中兼容法律思维的优异功能,吸收其合理内核,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企业管理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法律思维帮助把目标实现过程做得规范,法律思维应用于企业管理,预示着和谐和利益的统一,效率和公平的均衡,成本和效益的最佳,资源和边际利益的最大化,帮助企业机构设置、岗位职责、流程设计规范。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普遍忽视法律思想、法律逻辑的借鉴意义,在法律思维尚未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情况下,在我国走向市场、走向法治的进程中,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在实践中将法律思维贯彻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决策、管理、激励、监管、执行、裁处过程中,逐渐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恩吉斯.法律思维导论[M].法律出版社,2003

2.葛洪义.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3._.2008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新思维与全程策划操作范本大全[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14篇

一、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1.管理体制、经营观念、商业模式较为滞后

管理体制、经营观念和商业模式不够先进的原因,一是国内管理创新氛围不浓,二是部分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发展很快。大部分企业都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管理观念,引入了现代公司架构,也不断追寻国际脚步前进。但是,国内企业在很多方面发展还比较滞后。尤其是国企和从国企脱钩改制的一些企业,这些企业中,论资排辈的晋升体制和铁饭碗的事业编制,使企业缺乏活力,体制比较僵化。外部政策的复杂性也使企业的很多决策都受到约束,整体效率低下。传统行业企业应用信息能力差,不注重分析市场,不注重获取外部信息,导致闭门造车的现象。而互联网行业虽然信息获取较多,但是容易忽视可能出现的风险。2000年左右,以新浪、搜狐、网易等为主的站陆续登陆美国市场。在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攀升到5048,网络经济泡沫达到最高点。到了2001年,泡沫全速消退,上述中资上市公司股价一度跌停。

2.创新观念和创新动力不足

由于创新大都需要较大投入,周期长、风险高,成本与回报很难在短期内达到一致。因为企业“代理问题”等一些原因,企业管理者往往更注重短期收益。多数企业的管理仍以生产为核心,单纯追求高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更多的时候是在谋生存、而不是谋发展。企业往往采取“被动式”的管理,缺乏对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的洞察能力,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和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2003—2008年,航运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中国远洋作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五的集装箱货运企业,2008年租入船舶228艘扩充运力,租船协议分为3年期和5年期两种,前者的日租金为8万美元,后者为万美元。与此同时,中国远洋还在期货市场购买了大量的远期运费协议看多头寸。2007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六年间,中国远洋巨亏三年,今年更是面临退市风险。除了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企业自身的过于乐观和风险管理能力差,也是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在管理上固步自封会导致破产,创新和发展才会保持活力。

3.对信息网络认识和利用层次低

过去,企业应用的IT技术主要集中于管理软件,如办公自动化软件、财务软件、销_等。企业只是简单地将人工劳动替换为IT软件。没有意识到对信息网络的应用其实可以更高层次、更高效率。

4.企业人力、技术、资本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企业的人力、技术和资本不足以应对云经济条件下的外部环境。管理者的认识层次和管理水平比较有限,不能灵活应对云经济下的外部环境变化。人才水平不够,不足以支撑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发展信息技术,提升技术层次。企业间技术水平不一,大企业占据技术优势,挤压小企业生存空间,两极分化严重。在新技术的开发上,资本投入不足,导致部分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依旧落后。

二、基于云经济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1.提升管理理念,运用先进技术

企业应该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建立科学高效、人性和谐的管理机制。企业应该积极更新管理观念,接受和学习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层次。企业要能灵活面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各类风险,主动调整企业内部的商业模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等。企业应该根据行业特征建立适应自己的商业模式,或“技术至上”、或“产品之上”、或“顾客至上”。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机制作用。在运用先进技术方面,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前瞻性,清晰地认清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做出有利决策。尤其是云技术,企业管理者要能够具有战略眼光,及时布局,提早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云经济。企业管理者还要清楚认识到,怎样建设企业自身的数据库,怎样合理运用云端的数据库。企业管理者要能有效利用数据库信息,分析企业市场情况,做出战略性决策。

2.建立数据系统,合理规划布局

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并租用云端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工具。企业通过跟踪分析产品,能够准确分析市场、准确定位产品;供应链管控环节上,也能做到低库存或零库存,减少了资金占用;内部管理中,产品能够按及时配置到位,提高了内部运行效率;风险控制方面,也能够合理预测市场走势,积极调整企业应对风险策略。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的选择也尤为重要,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库的选择以及不同种类的云服务这些都要深思熟虑,不同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行业,结合自身需求来对上述几个重要方面进行选择。

3.改进组织模式,提升内部效率

先进的组织模式往往会大幅度提升企业的效率。我国企业以往的组织模式是垂直型的层级制,由于层级较多,行政命令的传达和执行的效率都比较低。借鉴先进的企业组织模式,目前多数企业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组织模式的改变会直接带来行政效率的提升。在云经济时代,行政效率的提升意味着信息的更快速传递。目前,很多国际大公司采取的事业部制就是扁平化体系的一种。1996年,海尔集团开始实行事业部制。1999年,海尔公司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巨大调整,成立了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推进本部及海外推进本部。物流管理实现了全球范围的采购和配送;商流实现了资源的整合;资金流保证了资金的充足和统一。“三个流”本部的建立使海尔集团更好地实现了与国际接轨,适应了发展要求。

4.重视人才建设,做好外部保障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掌握先进技术、运用先进技术的主体,人才会带来企业的理念变革和技术革新。“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更能激发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机制更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企业需要加强人才建设,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为了更好的适应云经济,企业不仅在人力资源上要配合,也要在其他方面做好配合。国家层面上,为了促进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更为可靠实用的云服务设施,包括宽带、电力、数据中心、高效的通讯设施。而企业也需要做好长期规划,更新软硬件设施,建设数据系统,做好对接。由于云计算发展阶段的限制,企业在使用云计算服务进行管理创新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企业需要做好保证自身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外泄;企业需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防止在数据处理分析过程中发生丢失数据等情况。

三、结论

云经济时代才刚刚开始,企业应该积极提高信息化程度,建立自身数据系统,运用云数据为企业服务。企业应该在云经济的新形势下,把握发展脉搏,及时更新观念,才能够不被时代所淘汰。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15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体制、主辅分离、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阶段,缺乏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积极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我们所独有的国情、民情,使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在我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目前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关注于中国自身的特点,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具有别于别国的特点。但是,目前,仍然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随着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细分和专业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广大管理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众多的智能。如何将这些智能抽象出来,融纳到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站在中国的土壤上观察问题,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己任。

多年以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管理研究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中心,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随着世界各国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以及中国的崛起,中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鉴于转轨国家企业管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此,我国必须着手全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企业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近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研究文献对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外企业管理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被忽视。不同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引起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87.

[3]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16篇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企业对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备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其进行生产的主要物质技术基础川,它们的运行状态、维护、保养等环节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更先进的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本文着重探讨设备维修管理决策和设备故障诊断决策两类核心决策问题。

【关键词】设备维修 决策支持系统 故障诊断

该系统中包含多个决策模块,按其功能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决策问题:设备技术状态等级决策、设备维修管理决策、设备故障诊断决策、备件优化库存决策。该系统可以辅助设备维修管理人员进行泵站设备的维修决策。一般一个DSS的核心是模型库系统,其作用是管理各种决策方法、模型,设备维修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包含了多种决策模型,如线性规划、模糊决策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等。这些模型及其组合可分别在几个功能模块子系统中得到应用,如设备技术状态等级决策中用到模糊综合评判法,设备维修管理决策中用到了逻辑综合决断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设备故障诊断决策中使用了模糊诊断理论、专家系统等。以下将着重探讨设备维修管理决策和设备故障诊断决策两类核心决策问题。

1.设备维修管理决策

对设备磨损(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的补偿方式有维修和更新。维修可分为事后维修、预防维修和状态维修三种方式。这里的更新概念是指以全部的设备来代替旧设备。因此设备维修管理决策问题可分为:设备更新决策、设备维修方式决策、设备状态维修决策和设备维修周期决策等。以下主要讨论设备更新决策、设备维修方式决策。

设备更新决策

设备更新是修理以外的另一种设备综合磨损的补偿方式,设备更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相同的设备去更换有形磨损严重、不能继续使用的旧设备;这种更新只是解决设备的损坏问题,不具有更新技术的性质,不能促进技术的进步。另一种是用较经济和较完善的新设备,即用技术更先进、结构更完善、效率更高、性能更好、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更少的新型设备,来更换那些技术上不能继续使用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旧设备。这种更新不仅能解决设备的损坏问题,而且能解决设备技术落后的问题。在当今技术进步很快的条件下,设备更新应该主要采用后一种。

对设备实行更新,不仅要考虑促进技术进步,同时也要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于一台具体设备来说,应该不应该更新、应在什么时间更新、应选用什么样的设备来更新,主要取决于更新的经济效果。设备更新的时机,一般取决于设备的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

有些设备在其整个使用期内并不过时,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还没有更先进的设备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同样避免不了有形磨损的作用,结果将引起维修费用(特别是大修费用)以及其他运行费用的不断增加。这时,即使进行设备原型替换,在经济上往往也是合算的,这就是原型更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分析设备的经济寿命进行更新决策。

设备原型更新的模型可按其费用函数分为低劣化模型、最小年费用模型等。这两种模型都是以追求设备寿命期内的费用最低为目标,当设备的费用最低时的年数也就是设备的设备维修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辅助决策研究最佳更新期。

(1)低劣化模型①

t=t其中,t:设备的经济寿命;

B:设备原值;

q:设备的低劣化数值(即每年增加的使用维护费)。

实际分析时,考虑到资金利息,会进行适当的修正。当使用年限超过设备的经济寿命时,一般考虑更新,而不再考虑维修。

(2)最小年费用模型②

如果设备的低劣化值每年变化率并不相同则可采用最小年费用模型计算设备的最佳更新期。

Ct=式中,ct表示某一确定年份的年平均费用(元); cp表示某年设备的使用成本(元);k0表示设备原值; kc表示设备残值;t表示某一确定年数。ct最小时的年数就是设备更新的年限。

设备维修方式决策

设备可划分为重点设备、重要设备和一般设备,并根据设备的特点和状态,确定最适宜、最经济的维修方式: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或状态维修。因此维修方式决策的目标是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转的基础上,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益最高,具体来说,就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设备维修费用和运行成本。

维修方式决策的总原则为:对于故障有发展过程且可监测、维修成本高的重要设备实施状态维修;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的、故障属于寿命型但不易检测的设备采用定期预防维修,此时需要优化维修内容和间隔期;而对故障危害性较小、故障率恒定且故障不易检测的设备实施事后维修;并针对具体情况见缝插针的实施同步维修和改进维修。

设备维修方式决策的适用对象可以是整机,也可以是某一个子系统,甚至是子系统的某一个子系统,也就是说,维修方式的决策对象可以是所有的泵站系统、子系统,也可以是其中一种设备,甚至是主机的某一个零部件。不论是哪一级的维修对象,使用的决策模型都一样,以下介绍两种决策模型,分别是逻辑综合决断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l)逻辑综合决断法

“逻辑综合决断法”首先把设备分类,然后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就设备性能指标提出一系列逻辑问题,最后根据答案决定建议实施的维修方式。“逻辑综合决断法”主要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其分析步骤为:

第一步,确定企业实施不同维修方式的比例。由于设备、检测能力和维修人员素质等的差异,不同企业实施状态维修、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的比例是不同的;

第二步,按照下图所示的流程回答问题,确定设备的维修方式;

第三步,根据步骤一确定的比例关系,调整设备的维修方式,同时考虑其它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水电部门对某些设备实施维修方式的限制,最终确定设备的维修方式。

可以看出,逻辑综合决断法简单易行,能在时间短、开支少的情况下,对设备分类,还可充分吸收专家和使用人员的意见,逐步完善分析过程。

(2)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模糊综合评判法决策的基本原理是认为设备特征参数与维修方式之间存在模糊关系:B=A。R ,其中A为设备特征参数模糊集,B为维修方式模糊集,R为识别矩阵,“。”为模糊算子,根据设备特征参数的隶属函数和识别权矩阵可以得到设备的评价集,然后依据一定的决策原则就可以进行设备维修方式决策“。”③

决策好维修方式是实现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策略的基础,以上两种决策模型各有优缺点,逻辑综合决断法比较简单,但只能利用设备的定性信息;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某种程设备维修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辅助决策研究度上能够反映问题的本质,但自学习能力要差一些。对泵站设备而言,维修方式的决策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有时因不能量化,忽略了某些因素,得到的决策结果不准确,失去辅助决策的意义,因此本系统偏重于采用逻辑综合决断法。

2.模糊理论在设备故障诊断决策中的应用④

作为一门崭新的数学学科,模糊数学的出现与发展,对许多领域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这些领域不断出现新的成果,从而加速了这些领域的发展.设备维修管理就属于这样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有些设备的故障原因和现象是明确的、清晰的和肯定的,即模式是明确的、清晰的和肯定的,而大量的诊断对象的模式带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属模糊式的设备故障诊断及维修管理的问题。

模糊数学为复杂设备的故障诊断及维修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学工具。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设备不断复杂化。根据模糊数学创始人Zadeh提出的“不相容原理”,当系统的复杂性增加时,精确而有效地描述系统行为的能力就减少,当达到某一闽值时,精确性和有效性变得相互排斥,因此,设备的复杂程度越高,其系统的模糊性也就越强。运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处理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及维修管理中遇到的模糊信息,将为设备的维修管理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总之,设备维修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将减轻设备维护过程中决策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设备运行率及可靠性,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概括论文范文 第17篇

企业文化英译为CorporateCulture,又被称为公司文化,传入我国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自从企业文化传入到我国之后,就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重点话题,因研究不断地深入,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也有较多的定义。在学界中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培育、自觉遵守的,具有企业自身价值特色的物化精神的总和。物化精神主要包括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产品。从企业文化的构成方面来看,主要由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组成,所谓的物质层就是指企业所有员工共同创造的产品、设施等,主要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所谓的行为层就是指企业行为文化,主要是由企业的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等方面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的精神层,就是指企业在制度方面体现出来的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两个方面。

2企业管理制度相关论述

在研究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的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站在广义的角度上来说,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的相关标准、文化特色等方面。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管理的标准、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等,主要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的、以书面表达的形式来归定企业经济情况、产品、生产情况等条例、规则的集合。企业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一定时期的管理目标,并且能够维护员工的共同利益。

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上文中曾经说到,企业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这是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关系的一种体现。具体来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包括的方面较广,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虽然是外在的一种表现,但是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自身的文化价值。②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能够体现出企业的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做出规定,因此可以从这里发现企业信奉的价值观念、处事风格等,是企业文化的展现。③通过企业制度管理的方式,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怎样去做,能够将企业文化推行得更加深入。另外,企业员工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需要表达的企业文化,并且能够继承优秀的文化,淘汰劣质的文化,能够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吸取先进的、优秀的文化。

4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融合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