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共9篇)

admin
导读 [1]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2.[2]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1]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教学 英Z教学 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内涵概述

素养,顾名思义,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的基本知识、社会技能,同时包含了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只有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够成为一个利国利民并且能够为国家建设及自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人才。对于学生而言,核心素养应该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具备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基本素养。之所以被称为核心,就在于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水平与技能水平,同时能够由此发展更多优秀品质。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是要重视能力与品德两方面的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与根本任务。如何将这些抽象化的概念渗透于日常教学工作,就是我们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与研究力度。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几个关键

“核心素养”这四个字,可以分为智商、情商、品德三个部分。具体来说,首先,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如何实现对各种信息的及时筛选、加工、利用,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用信息,实现积极利用,是提升学生智商水平的一大关键。其次,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其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加强这两方面的思维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创新,实现主动学习、有方法的学习,从而成为具有突破性思维、严密性思维的高智商人才。在情商培养方面,应试教育体制下,这一直都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多为具体知识,很少能够实现感性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得到更多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让课堂失去了感性及人文的色彩,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情商发展。再次,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的人,不仅是具有高超技术及生产能力的人才,更是具有大爱精神与高尚品德的贤才。品德培养正是核心素养的最核心部分。但从目前的教学环境来看,除了思想品德课程以外,学生很难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有效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与素养境界。所以,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与研究力度的重要方面,让各学科的教学能够为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提升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三、高中英语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

英语是一门重要学科,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学好英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学习、工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英语学习都备受重视。然而,英语的工具化趋势加强,也在某种程度上将英语学习演变为一种功利化的行为。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内容只集中于具体知识的传授、具体技能的掌握,而极少涉及与考试无关的其他内容,老师们也几乎全凭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这虽然能够集中力量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但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此阶段正是学生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期,如此功利化的学习模式,不仅不利于正确三观的培养,还容易让学生形成唯能力与竞争至上的偏激思想。所以,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教育模式,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走进高中英语课堂。

四、加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思考

前文我们就核心素养的含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以及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其中的问题是突出的,问题的解决是迫切的。笔者认为,要实现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中学英语 课堂境界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即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经合发组织(OECD)于新世纪之初开展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研究,将核心素养体系概括为“人与工具”、“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三个方面。而刘润清教授又在“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一文中提出“无论大学老师还是中小学老师,每次去上课心里要有点什么追求。”而在此文中,刘教授将这样的追求由低到高划分为了五个境界:(1)起码要充满信心;(2)尽量让信息都真实;(3)最好把事实放在一个系统中成为一门知识;(4)更理想的层次是让知识充满智慧;(5)最理想的境界是把智慧上升到哲学。那么在这个入门级的中学英语课堂上,在核心素养的体系下,怎样体现这个五个课堂的境界,使中学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法和阅读的堆叠,而更应该是道德情感、文化素养、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引领呢?

1核心素养体系下的中学英语课堂“五境界”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苏姚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个体应具有的起基础和支撑作用的素养。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不能说成是学科核心素养。因为核心素养指向人本身,人才可以用素养与涵养水平来衡量,它不能衡量或修饰学科。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

充满信息(information)

那么就英语这门学科来说,尤其是在中学这个学段的入门级英语来说,除了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有用信息之外,肯定或多或少都会从道德情感上、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上作出额外补充,否则一堂课上尽是死板的大纲要求词汇、句型的掌握,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会让老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的位置。而在中学的英语课堂上,大部分阅读材料的引入也都会提及补充背景文化知识,否则一味盲目进行阅读之后能收获的也无非还是那几个大纲词汇,转个三五日便成为不具备任何意义的东西抛诸脑后了。

真信息(facts)

老师们在课堂上所列举或者补充的信息虽不可能全部都是我们所能见过的,但是可尽量采用来源可靠的信息,这样使这些才接触到英语这个学科的学生们产生信服力并且有实际具体的行动力,否则在学完6年的英语之后发现唯一会的却只是在一个虚拟语境下用得相当生硬的“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 And you?”,实则不具备任何语言交际的能力。毕竟在打基础的入门阶段多听多练真实语境的材料才是硬道理,那些所谓的“三个月速成”无非也就是个骗术骗钱的幌子。

一个系统中的一门知识(knowledge)

有人说外语老师们有有先天不足,那就是缺少百科知识。其实这样的误解随着老师们的不断成长和发展依然是被粉碎了。语言是文化和知识的承载体;人是智能动物。除了具备这样的百科知识,外语教学的理论知识也不仅仅是作为进入教师行业之初的一个考核标准,虽然在中学阶段不会要求老师给学生教授应用语言学,但是这些知识却可以帮助老师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而不是说学生问“为何这样教”的时候,为人师者的却只能无奈地回答“你记住就可以了,这就是这样规定的”。这样没有根据的回答是得不到学生的信服的。因此具备这样的知识是语言的内在要求,也更是核心素养体系下时代的要求。

让知识充满智慧(wisdom)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智慧胜于知识。”在现今这样的网络时代,我们会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和以前是不一样的,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太多样化了,那么知识的来源和可及性便大大增加了;然后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革新的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了。英语高考的改革可谓是太值得称赞的探索,除去那智慧几乎为零的四项选择,增加的是对学生智慧加工,信息素养的培养。

充满哲学的英语课堂(philosophy)

哲学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哲学在希腊语中的意思为“爱智慧”。作为外语老师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哲学,尤其是中学的英语课堂,是是相对不现实也难以实现的,但是语言这样的一种存在,它是物质的?是精神的?到底是思维控制着语言还是语言决定着思维?这些或许在课堂上无法一一清楚明白地讲给学生,但是可以让学生去思辨这些问题,培养他们的主动性与自我导向,这是一种思维品质。初学英语时,可能会惊讶于它与中文的巨大差异,可是学了很多门语言之后,又会惊讶于语言间是多么相似,因为从具体走到抽象的高层次了,这是作为中学入门级的英语课堂应该为其奠定的基础。

2小结

核心素养意义深远,不仅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能够引领老师的课堂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不仅仅四说教学效率不够高,知识的获得量不够多,而是一个质的改变和深化。在中学,在中学英语的课堂上,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要求或者目标,更要的课程理念、资源开发和课程评价上去花功夫。而在核心素养体系下,中学英语课堂的这“五境界”便是改变的行动力和大目标。

参考文献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 第3篇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高中生学习文言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流利诵读课文,经典名篇熟读成诵;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从而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和学习习惯,这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扩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该看什么书,学会理解和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从生活中引入“活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当我们翻开语文教科书时,会发现生活始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不竭源头。语文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用来反映并服务于生活。语文学习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生活素材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语文不仅是要我们把课文里的文章背得多么熟练、记忆得多深刻,更重要的是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习的形式上看,今天的语文课堂应变得开放、自主、和谐,让学生在愉快和合作中学习,在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感悟中培养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关注,学会联想,善于迁移。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 第4篇

一、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顾名思义就是语言运用能力,它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素养,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用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更是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基础与综合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曾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规定初中生应“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基础。“对母语能力的高度重视已呈国际化趋势,母语能力是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指标。”[2]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从图表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制定核心素养时把母语运用能力作为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遗憾的是,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考试方式的受限,导致对语用能力的考查受到了影响。因此,在语文学业成就的评价中应坚持语用能力考查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弱化学生的语言知识体系的考查,强化言语应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要在中考和高考中体现出来。

二、思维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备“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的人,而非储存知识“图书馆式”的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思维能力发展,看下表:

从图表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都把思维能力作为本国的核心素养指标,尤其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国际共识的。

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内涵的丰富性。语文被赋予更多的教育功能。“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3],“只有语文学科,既不能脱离语言去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脱离思维去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在二者的统一中去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共同发展。”[4]在言语的信息传递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离开了思维这个“加工厂”,信息的传递就会出问题。“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一切言语交际的中心环节。”[5]从语文的智育功能来看,语言文字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文本阅读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文写作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感性,理性思考不足。因此,语文在学科本体性知识上有待开发的空间较大,尤其需要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因此,在语文学业评价中应把思维能力的评价放到重要位置,但在传统语文学业评价中,因思维能力的隐蔽性不易被评价,多数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及考核的标准和办法。因此,思维能力的评价在中学语文学业评价中被弱化。把思维能力作为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核心,可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评价的一致性。

三、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发现美、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人们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了愉悦,自我个性得到完美发展。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美育和德育、智育和体育相提并论,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人,而人的能力又分为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人的精神能力包括三个部分:“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之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6]蔡元培认为:完美人格的完成,非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就可完成,而需美感教育来最终完成。“美育可以促进道德的完善。”[7]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而审美能力是在审美教育中获得提高的。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割裂不开的紧密关系,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数是长久流传、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它们反映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人性美,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丰富的情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达到以美悟真、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扬善之目的,最终使学生形成成熟、健全的优秀品质。

1999年《_中央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把美育提到一个和德、智、体一样重要的位置。在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和新加坡也都把艺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如下图所示:

从图表内容可以看出,新加坡把“能够欣赏美”作为自己公民的核心素养,欧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把“艺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来对待,足以见证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在传统的语文学业评价中比较关注显性的知识和技能,对审美能力的考视不够,如果把审美能力作为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评价中突出它的重要指标,势必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一国家公民必备的品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把文化素养作为核心素养列入培养人才的目标当中。如下图所示:

从图表上看,新加坡把“能够进行跨文化合作”、美国把“跨文化技能”、芬兰把“文化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艺术”作为本国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可见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和文化的关系,需要从语言文字的产生谈起。语言文字是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作为文化的符号系统和信息载体而产生的,从其产生的源头可见,它天生包含两个部分即符号系统和文化意义。因而在进行语文学习掌握语言文字自身符号的同时,文化教育已悄然进行,而文化素养主要在文化教育中形成,但我们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忽视了这一点,导致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依然不知什么是文化教育。因此,贯彻文化教育是今天语文教育应当树立的理念,也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而非人为强加。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其民族文化的教育。因此,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掌握本民族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职责,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它是民族存在的生命力,在内化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提高自己文化的竞争力,也是民族文化长盛不衰的源泉。作为一位炎黄子孙,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发展传统文化的需求驱动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业评价上发生了很多改变。重视文化传承是母语教育的固有责任。文化自觉是时代的要求,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世界一体化中能够形成世界各种文化多元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把文化素养作为中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成就评价的一项内容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内容的构建不仅顺应了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满足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更契合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符合时代的要求。把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作为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内容,符合语文教学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充分体现了语文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扮演了中介的作用,学生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使其内化为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民族文化,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中,形成自己的人格品质。

总之,语文学科的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民族语言和作品内容的人文性,使其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有先天的优势。学生在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方面得到了提高,自然语文的核心素养就得到了提高。因此,从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四个方面来构建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评价内容,为语文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式的确立和评价工具的开发找到了依据,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2]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卫灿金,武永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占馥.思维与语言运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 第5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创新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作用

1.促进完美人格的塑造

2.丰富审美素养

中职语文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挖掘审美因素,启迪审美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使学生透过美的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是一个有着显著特色,且不受困于升学率的学校,没有了升学率,就没有了压力,学习就没有了动力。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中对语文学习有兴趣的几乎没有。从学习目的看: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语文没意思,一提作文就头疼;还有学生认为,我们在初中已学过语文,早会了。从学习基础看:多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能力差。表现为:错别字普遍存在,不重视也不太会使用标点符号,听课抓不住重点,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三言两语,逻辑性不强,阅读能力差,似懂非懂,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写作水平低,多空话、套话,有的文不对题,词不达意,各种文体弄不清楚,有的干脆抄作文选。从学习习惯看:多数学生学习浮躁,边学边玩,心不在焉,学习不入门,自学能力差,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养成认真读书、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是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三、创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化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指的是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性,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奠定基础”。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和特殊性,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就不能等同于普通高中,从生源比较来看,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过去大幅度下降。虽然中职学校招生的对象要求初中以上的学历,但据初步估计近年来中职新生中有很大比例不具备初中毕业水平,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中职语文教育具有低起点的特点。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在重视学生个性、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学科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宣泄的人文目标,但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那些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价值的,最基本的知识,掌握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职业要求所必需的知识。由此可见“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理清中职教育的内涵,重新解读中职语文的性质,确立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导向。

转贴于

2.创新教学内容

一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文本为中心,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作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风格和人文内涵等,从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二是在重视文本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发挥与拓展,将哲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加以渗透与融通,借以开阔学生视野。三是在对文学作品分析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尚情操。四是要充分融进社会生活要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除了讲解课本知识外,还要融入社会、生活内容,借以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五是要重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把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置于重要位置,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尽可能地安排应用写作、语言训练等语文能力训练内容,确保大学语文“学以致用”。

3.创新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时数也不一样,这就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选讲教材中的某些篇目,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还要以语文智育为主干,把德育、美育、智力因素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的训练中。以文学欣赏为主,发掘作品中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教师还应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有效的途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能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

4.创新考核方法

现阶段单凭一套试卷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有限的。在考核过程中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考核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闭卷、开卷笔试以及口试都是常用的考核方式。如对于必要的理论知识、文学作品的欣赏、应用文写作等,可采取笔试。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可要求学生写赏析性文章。这样虽然会增加阅卷难度,但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一定的作用。笔试以外,口试对于考核学生的读、听、说的能力很有效。高职大学语文考核不应该杜绝口试。如在平时开设的口语训练中掺入考核,能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热情。考核的形式很多,如读报、演讲、讨论等。通过考核促进平时的训练,激发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不同专业其考核形式亦可不同。如旅游管理专业的考核,可侧重理论基础知识与口语相结合的测试。教学离不开考核,好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高职大学语文应该不拘一格,尽量遵循“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变一元化为多元化,全方位地动态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使考核方式不仅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比较准确、科学的标尺,更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1]罗毅.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A].第十届全国大学语文学术年会论文[C],2004.

[2]程丽丽.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1):13.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 第6篇

一、课堂教学需要下的核心素养解读

素养一词由来已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十数次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有研究者在梳理了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素质、能力的关系之后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开放概念”,这意味着对语文素养的理解可以是动态的、变化的;著名语文研究专家王尚文认为语文素养是“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的能力)”。这样的理解显然既具理论高度,同时又满足了实践的需要,应当说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笔者在教学中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出发,抓住其中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关键词,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同时基于当前对语文素养相对认同的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出自己对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解,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基于文本的师生交流,让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上面获得新的理解,进而提升自己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运用人文观点感知世界、明辩事物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样的理解中,既兼顾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需要(即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需要),同时又强调从素养角度生成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观察事理的能力。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是适切的,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可行的。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源自一个重要的基础,那就是生态课堂的打造。

二、生态课堂提供核心素养培养土壤

自特级教师赵谦翔提出“绿色语文”以来,生态课堂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使用的概念。笔者在实践中坚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坚持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出发,对生态课堂的理解主要形成了三点认识,下面结合《辛德勒名单》一课的教学来说明。

其一,生态课堂是尊重学生认知的课堂。语文课堂上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具有多样性,这是由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辛德勒名单》作为一个主题相对严肃甚至是沉重的文本,其在学生的解读中会出现哪些观点,这是值得教师观察与研究的。课文开篇即说“天空中笼罩着一层浓重的黑雾,一群波兰儿童在街头无忧无虑地玩耍”,这样的表述起什么作用?在具有开放性的课堂上,学生的观点不尽相同:有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对比,也有学生认为这就是写实。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思考哪种观点正确,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必担忧的,因为学生既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恰恰就反映了他们思考的出发点不同,前者肯定已经走入文本之境,因此其感受到“浓重的黑雾”与“无忧无虑”的鲜明对照,而后者则是从自然环境与人的角度“简单地”看的,自然就认为这是写实。尊重这样的认知基础,可为后面的文本解读奠定基础。

其二,生态课堂是面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辛德勒名单》一课的主题无疑是明确的,那就是“人性在复苏”,学生只有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对“人性”的认知,才能真正把握这一主题,而这一主题显然就是本课教学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因此当让学生继续沿着自己的认知去解读课文,显然,当学生读到“那不是什么雪,是骨灰”时,自然就会思考其原因,于是焚尸炉的情形就开始让学生触目惊心,而当读到辛德勒以钱作为工具做高斯的工作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又有所不同,因为大部分学生原本想的是“义正辞严”,这样的认知失衡会让学生认识到,在那样的一个严峻的环境里,其实只有最现实、最直接的手段,才能让辛德勒名单不断延伸……经由这样的解读与理解,学生形成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就是对世事的洞察,就是对人性复苏的理解,用有的学生的话说,“人性本就不是一个轻松的命题,轻言人性往往是不懂人性的,只有在具体的甚至是严酷的情境中,往往才能看到人性复苏的难能可贵”。笔者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评价时,忍不住拍案叫绝,在笔者看来,这就是核心素养,这就是语文课所能达到的用文本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的最佳境界。

其三,生态课堂是用人文触角感知世界的课堂。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能够站到人性最高处,《辛德勒名单》恰恰又是历史留给人类的一份宝贵文本,在这样的文本解读中,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不断地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有各种形式的讨论,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真正读懂“人性在复苏”。这是一个用人文观点感知世界与人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是生态的,无疑也是指向最核心的素养的。

三、核心素养在文本意义建构中形成

在笔者看来,核心素养从来就不是也不应当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更加不是粉饰自身教学观点与研究成果的一个工具,核心素养是指向学生的,是指向学生对世界判断的目光并影响自身行为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那就不是真的核心素养。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只能在生态的课堂上才能够实现。生态课堂中,文本解读是核心,文本解读的目的在于建构对文本的理解,在于把握文本的意义。笔者一贯认为,意义一定不是教师机械施加的,而必须是学生自然解读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会因人而异,但只要学生的方向是正确的,那意义早晚会形成。因此,《辛德勒名单》一节课的教学,绝不可以对学生的不同层次的认识任意拔高,最恰当的办法或许是在多次素读课文之后,对故事情节有一个清晰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果我是辛德勒,如果我是其他人物,我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这是语文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的一种走入文本情境的最基本的手段,也只有沿着这样的思路,学生才会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让学习过程生态起来。在此过程中形成的J识,终会成为催化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素。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 第7篇

【关键词】语文;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所说的“核心素养体系”一词,郑重提出研究各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任务,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终身的和必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定位,是提升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1.核心、核心培养的概念、意义和内容

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在今天主要是时代教育的需求,现代年轻人的特点两个重点问题;

本世纪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式,主要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这已经是一种世界趋势,也是我国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探索之路。

2.甘肃省会宁县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与基础

甘肃省会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虽然“干苦甲天下”,但是也是“西北高考状元县”,这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加之会宁县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文尚德、人才辈出。

随着全世界“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动与发展,我国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甘肃省会宁县教育系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理论指导下积极主张、探索和研究,根据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指导“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研究。

时展、教育改革、社会需求,那些“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的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3.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包括的“核心内容”

信息素养:网络时代,对于网络的获取、利用与创造的能力,对于重要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对于培养运用网络文化知识的学习、分析于写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维素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当代高中学生不可缺少的核心培养内容;

人文素养: 向着文明方向发展的人文素养目标培养,实现当代高中学生民主与法制、人人平等、正义与诚信等等;

专业素养:让新时代的高中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实现做人和生活的价值取向。

4.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实施的策略

文教材的认真教学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高中学生(包括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文化和文学知识的“精品”,因为,语文教材是在浩瀚如海的“文学”资料中精心选编而来的,有外国的中国的、有古代的现代的、有各种体裁的,包含着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和用好语文教材,把握好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落实好语文的教学关键、培养好语文的学习能力,着重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教给学生字、词、句的来源、含义和运用,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语文教材的强化阅读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二: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扩大阅读数量,这个“扩大”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具有选择性地实现阅读,当然包括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

课本阅读是在教师本着培养高中学生各种素养的基础之上积极的、有效地、科学性阅读,是教师利用课本所含有的文化和精神素养的积极有力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达到语文学习、语文教育和语文培养目的地“重要材料”。

课外阅读的高中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所“圈定”的范围内进行阅读,让高中学生阅读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素养性”的课外读物,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基础是提高思想素质,从而加强语文素养的有效果、有顺序、有质量的课外阅读。

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可以采取阅读“汇报”、读书“数量”和文章“成果”的预测和衡量,比如:阅读书籍(文章)的题目数量、写作发表文章的数量、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的记录数量等等。

语文教材的灵活方法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教育方法问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得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在备课、授课和总结中渗透语文素养:

――1课前准备:在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

――2上课环节: 上课过程中可采取很多种方法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积极融入互动;主要方法有:

――3课后总结:总结是经验的来源方式,教学是总结的基础,高深的理论来自于教学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为下一次更好的教学作好基础。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 第8篇

关键词:语文 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 教学内容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所谓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究其本质是新时期所需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本标准。那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综合各大教育学刊的理论,概括为听说读写思,是知识积累、思维能力、审美品质等的有机整合。如何将核心素养这一理论体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值得当下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定了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积累整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言语体验,使其能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交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工具性”又着重强调交际工具,这就把语文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锁定在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上。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思维能力与思想水平的提升。要求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和文学形象产生直觉体验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感悟、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运用基本的语言逻辑规律,分析归纳、概括整合获取的文学信息,丰富自己对生活和文学的感受与理解,并自觉反思和重建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对于审美客体的情感领悟和欣赏评价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美,鉴别赏析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风格的文学名作,汲取其中蕴含的思想以及语言特点,并运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而其中的人文性就包含了文化。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同、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理解、借鉴其他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文化意识,根据已有的言语经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开阔文化视野,包容和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同时在传递本民族文化的时候能够增加或者摒弃一些东西。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重视阅读

文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材料主要以课本为主,切忌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要从某一点切入,深入下去。譬如读《春》,就让学生感受富有韵味的语言;读《爱莲说》,就让学生W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读《背影》,就让学生体会父子情深。教材中涉及课外的地方教师要做好拓展延伸的工作,若是能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更是可收“一石多鸟”之效。例如在学生学过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引导学生去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如此长期坚持,对于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二)重视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的课堂,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学生的有效思考。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假问题、浅思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掌握不到位,或者课时少、时间紧,便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甚至小组合作学习等也只是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讲清楚,又不能全都讲清楚。“求异”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语文学科中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若过分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就会打击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重视表达

语言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随着学生知识视野的逐渐开阔,他们会迫切地想运用丰富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抓住此时学生“想说”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也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读写结合,如课上的续写仿写等。

三、结语

总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教师要在领悟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创设健康轻松的语文情景,帮助学生扎实文化基础,健全思维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5.

[2]何方.论“语文素养”[D].浙江师范大学,2005:16-17.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背景:国家倡导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之教育理念,为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课程要承担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国际理解”功能,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出发,培养学生面向全球化的视野和理解多元文化差异的能力。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高中英语课堂的建构,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教学中,注意高中英语课堂的建构。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和内涵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体现了英语学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要求,又囊括了其作为一门普通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语言能力是指借助语言以听、说、读、写、看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应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的一种品质。笔者尝试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教学中,建构唯美,情景和活力的课堂。

二、建构唯美课堂,激发学生交流兴趣

一个优秀的、唯美的课堂建构,不仅能够将所要教授的知识完全自然的融入其中,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收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知识点,让学生们从心理上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来进行接下来英语学科的学习。例如在教授高中英语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的节日,如Double Ninth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这些节日都是著名的一些节日,老师可以选择Spring Festival作为例子,利用课件给学生观看一些有年味的图片,建构起一个唯美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学习乐趣。之后,让学生以写关于不同节日的话题作文,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类比的方法,话题为纲,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兴趣来进行英语的学习。

三、创设情境课堂,拓展学生语言空间

一个好的课堂,离不开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只有将课堂以更好的姿态呈现出来的时候,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才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课堂,将语言的运用以多种方式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拓展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平。例如,在Wildlife Protection 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用多媒体放映关于动物图片的PPT,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设置问题:“Do you know Top 10 most endangered animals in China? And what are they?”然后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What’s the problem of these animals commonly facing?”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相关的情境之中。读完课文后再思考:“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wildlife should be ? can we do to 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和阅读结合,既掌握相关的课文材料,又拓展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好的拓展语用的空间。

四、关注活力课堂,彰显语言交际魅力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充满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活力课堂,多组织相关的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们的才能得以彰显,帮助学生积累英语学习和交流的经验,为以后英语的学习和发展中奠定更扎实的功底。例如在教授Music这个单元的时候,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和原因。用Have you heard about the famous bands in the world ?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问题作为讨论的引导语,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旁给予学生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不会表达的词汇,让学生能够在表达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表达,更真切的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语言能力运用起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如何将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落实到课题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的有效结合,使核心素养真正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