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语言学导论案例分析范文(热门7篇)

admin
导读 [3]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_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_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语言学导论案例分析范文 第1篇

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内学习和课后拓展。

1.课前准备

课前学生完成网络资源搜集与教师布置的任务。围绕单元主题,布置前置任务,营造思政学习语言环境。

. Let Ss watch the pictures to know culture-inherited information of Chinese names.

. Group discussion:

(1) What is the composition of a Chinese name?

(2) What is the meaning of a Chinese name?

The natural realization is that grammatical analysis alone is not enoug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ammatical analysis and pragmatic analysis:

Grammatical studies look for rules while pragmatic studies look for principles. Rules are black and white, . you are either right or wrong.

2.课内学习

整理、总结学生的小组讨论,选择2个优秀观点点评,引领学生切入主题,进入思政学习语境。

以中国汉语名字为融入点,讨论后挖掘思政元素(承袭民族文化、提升爱国情怀inherit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patriotic feeling),引出“语用学言语行为分析”主题,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Pragma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use or the study of meaning of language in context.

Micropragmatics

Phenomena such as reference, deixis, anaphora and presupposition, are the topics in this field.

Reference

Referential and attributive uses

60年代,Donnellan 在其名作《指称与确定性描述语》中提出确定性描述语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用法,即归属性用法(attributive use)和指称性用法(referential use)。

做指称性使用时,说话人用确定性描述语这一方式来指称某一个特定的人或物,而确定性描述语作归属性使用时,说话人是在把某种特性或属性归诸某个符合该确定性描述语的人或物,描述此人或物是如此这般的。

例1. Shakespeare takes up five feet of my book shelves.

例2. Where’s the cheese sandwich sitting?

例3.---我以后一定要成为富贵的李太太。

---李先生正在等着你。

Chinese in particular place a great importance in names to an otherwise common surname to create a wholly unique identity. Chinese names comprise of surname and given name. The character for surname姓,is a combination of two other character女and生,从女从生,meaning “born of woman”. An ancien Chinese name often included four parts: first the family name,followed by the given name, the alias, and then the “style”.例如诗人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名(白),是幼年时父亲所起,供长辈呼唤的符号;字(太白),是成年后供社会上的人呼唤的符号,以受人尊重;号(青莲居士),即别号或绰号,可以不受家族、宗法、礼仪或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抒发情趣和标榜志向,所以文人雅士都喜欢给自己起个号,青莲居士就李白表述自己清正雅致。

汉语姓名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脉,即文化的脉络,它有严格的规范传统,中华民族把正确呼唤姓氏看做理应遵循的礼节。

“姓”首先具有“明图腾“的文化蕴涵,甲骨文“姓”画的是一个女人双膝跪地,欲抱双臂高举的小孩,即“母亲所生而得”。 此时的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 这是人类开启蒙昧,走向文明的开端。它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曙光的民族。

“氏”具有“辩贵贱”的文化蕴涵。甲骨文“氏”像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代表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贵族才有氏,平民无氏,氏起着“辩贵贱”的作用。

例3中的“李先生”如果属于归属性用法,则指具有句子声言意义的同属李姓分支繁衍的男性。

Deixis means “pointing via language”.

Mr. 王富贵finished his work half an hour ago.

Chinese names indubitably have more meaning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an the character meaning. Names contained the invisible fate and the visible meaningful characters. Fate was something intangible and hard to predict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the hidden material”, on which the Western scientists are working hard to find out. Names functioned far more than just a code for every specific person. Therefore in the past, when elders named a new born baby, they took several factors int full consideration: the astrological principles(卜算),the birthdate(生辰八字), the five elements(五行) (metal,wood,water, fire, and earth).

例4中的“王富贵”就被赋予了“钱财丰富地位高尚”的含义。同理,“赵淼淼”也可能是此人五行八字中缺水而用“六个水”补足。

3.课后拓展

完成学习通平台配套的单元测试之外,督促其完成含有思政元素的作业。

课后作业:Read the passage Chinese Names: Understanding, Using, and Choosing Them.

语言学导论案例分析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国际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日渐重视。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要求将跨文化交际列为主要内容;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4)则明确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在以上3种大纲的指导下,跨文化能力成为了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2012年,跨文化研究正式列入外国语言文学下列的二级学科目录。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讲解中西文化纵论、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语言运用与文化差异等内容,在我国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史。目前,大多数英语专业都设置了跨文化交际课程,部分大学英语也开设了后续课程。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网络所具有的不受时空限制、信息量庞大、互动性强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与活动,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构建的案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高校。结合我校的网络信息特色,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积极探索如何结合信息化网络平台推进教学改革。本课程以多媒体与网络为支撑,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小班化、互动讨论式课堂,将课内讲授学时压缩1/3左右,用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合作学习等环节。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实践一体化建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另外,构建新型评估体系,扭转传统考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局面。

1.课堂教学模式

多媒体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与教育资源(课程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都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平台下跨文化交际课程课堂授课模式的特点是,依托多媒体和网络,让学习者最大程度地学习和体验各种不同的文化;教师组织和指导学习者进行跨文化学习和交际体验,并引导学习者进行讨论、反思,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达到培养学习者与不同文化群体进行交际的技能目标。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习资料的互动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所在。

在课堂上,本课程充分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资源与网络资源,结合围绕小组活动展开的任务型教学法、关键事件分析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三种主要教学方法,多维度、多视角、多模态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促进学生跨文化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例如: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以网络为媒介收集跨文化交际真实案例,同时借助国际互联网走进真实的话语场景、积累跨文化体验,并且以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的形式与同学、教师就案例和疑问在课堂上交流分析,最后结合所学理论和知识以及课堂讨论,对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进行反思,撰写“跨文化学习日记”。布置任务―实施任务―课堂讨论―总结反思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和情感理解。此外,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直观的特点,它们与任务型教学法、关键事件分析法和体验式教学法融合,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2.课外自主学习

3.新型评估体系

培养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但跨文化能力本身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导致文化测试和评价的设计和实施极为困难,不论是定量或定性的测试法都很难达到客观、公正和有效的评判标准。本课程在经过多年探索后发展出了以网络平台贯穿始终的“课外跨文化体验报告”、在线跨文化能力发展评估体系、“跨文化学习档案”三维一体的新型评估体系,旨在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该评估体系中过程性评估和期末考核两者比例为6:4,其中过程性评估(60%)包括上课出勤、课堂表现和参与网络论坛讨论情况(10%);课外跨文化体验报告(20%),即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外通过亲身经历或国际互联网进行跨文化(跨国)交往,记录过程,撰写心得体会,总结跨文化体验的感受和收获;在线跨文化能力发展评估体系(IDI)(30%)。本课程引进跨文化能力发展评估(IDI)在线测试体系,建立跨文化能力测试网络平台。该评估体系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Hammer与Bennett教授开发,在全球有30多个国家的10,000余人参与了测试,一系列研究表明该测试工具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IDI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使用课程前、后对照研究方法评估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发展阶段,能比较科学地评估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有效性。期末考核(40%)来自于跨文化学习档案,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媒体、网络或现实生活收集跨文化事件、个案,通过不同的跨文化体验,逐步积累建立自己的“文化档案”,定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分享,并讨论、分析背后的文化因素。期末将平时的积累归纳上交,教师根据“档案”的质量和数量给分。

4.课程效果评估

本课程还引入悉尼大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教学情况进行测评。该评估体系共12项,每项最高分为5分,这12项内容分别为:(1)课程内容及目标明确;(2)教学令我的学习有效率;(3)技能得到提升;(4)作业量;(5)评估体系能帮我巩固知识;(6)对所学专业的贡献;(7)对学生反馈的反应;(8)师生交流;(9)提纲准确概括了内容;(10)评估体系效果;(11)学生小组合作;(12)对课程总体满意程度。该课程评估体系与我们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整个课程体系的架构是高度吻合的,因此能够有效检测课程各个环节的实施效果,有利于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实现教学目标。

三、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对教师的新挑战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授课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推动者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他们需要具备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课程设计能力。其次,他们要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实施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组织各种活动、准备各种素材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巧妙结合多媒体和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长效学习能力;对学生课内外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问等及时进行反馈并给予合理的指导和点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设计和组织科学的测评方法等。因此,面对新的教学环境,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实施高效教学。

四、结束语

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强调多媒体与网络平台,全面促进了教与学的重新整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得到强化;互联网把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在国内语言和文化相对单一的环境中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的契机和学习材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新型的过程性评估和在线评估体系起到了促进教与学的作用。这一课程体系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以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_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_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_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王海波.外语网络教学与数字语言实验室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8):5-8.

语言学导论案例分析范文 第3篇

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课程思政评价的三大原则,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

结合学习通平台的统计数据,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模式,多主体U共同参与,对所有教学活动进行多元化、多维度、及时性的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可包括仪态、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展示时长等。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及时给出有针对性的反馈和评价。

学生普遍认为“三段五步”线上教学设计帮助他们系统掌握了语言知识,提升了语言理论的应用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度思辨能力。

语言学导论案例分析范文 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 案例分析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

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途径主要有:

1.影视案例。在课堂上欣赏影视,案例的内容选择要有利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可根据某一特定场景,剪切影视中符合要求的片段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激活相关本国文化的框架内对西方文化进行诠释。例如,电影《阿甘正传》一直披视为原版经典.也是语言课堂教学的极品。尽管阿甘是个弱智者,但处处彰显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美国文化认同个人的努力,“傻子”阿甘获得很多人的尊重,而在集体主义文化取向的等级森严社会中,很难想象让一个傻子作为集体的代表,独揽所有的荣誉,借助于这两种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解释更多的文化现象差异。在这部影片里,可以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随处可见.教师可根据需要对影片进行有针对性的剪切和讨论,进而在感性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取抽象的理性知识。

2.文学作品案例。文学作品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从中得到对于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在社交场合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目的语使用者产生的心理投射。间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切身体验案例。目前国内高校的涉外专业大都聘有外籍教师,教师应充分利用外教和留学生资源,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以青岛理工大学每年一届的外语文化节为例,在为期近两个月的文化节中,通过组织文化差异专题讨论、各种庆祝活动、赴外企实地参观等活动,将学生与外籍人士交际中遇到的冲突总结分析,进而达到消除障碍,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赛事志愿者的参与经历也可以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

五、结语

对于大多数没有在西方国家生活经验的师生来说,仅仅依靠课本的知识是不足以提高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文化差异实例分析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缺乏目的语语境的情况下,跨文化案例分析法教学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Don with Westerner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常俊跃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3]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陈建平.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113-115.

[5]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语言学导论案例分析范文 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交际;社会文化情报;企业“走出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在国际层面的合作不断取得突破,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国家战略,开始积极“走出去”。企业国际化不断取得喜人成果的同时,企业层面国家意识、社会文化情报意识薄弱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一些企业及员工跨文化沟通能力薄弱,英语或当地语言能力不足,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雇佣当地劳动力时也面临跨文化管理问题。

1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是在交际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在对交际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是使人有效运用语言的知识和实际上使用这些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使人能有效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1]。Canale和Swai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特定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强调避难点、简化表达,应付交际失误等策略技巧的应用[2];许力生[3]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语法能力和策略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聚焦于语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如培养模式及模型[4-6]、培养策略[7-8]、测评体系[9]等。比如,王立非认为外语教学中对于交际策略的运用原则应为既不完全依赖交际策略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不完全排斥交际策略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比如,代礼胜[5]认为对跨文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为树立“超越文化”的意识,形成“相互适应”的理念,以克服思维定式。跨文化商务交际指围绕跨文化商务活动进行的沟通[7]。目前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也集中在教育板块,比如,柳超建[11]在提出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及路径。截至目前,鲜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研究,更未见有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企业层面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进行的实证研究。

2 社会文化情报

能够被五官所感知的即为信息[13],当信息被接收者用来做出某种判定、判断或决策的时候,信息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情报,即信息经过分析、综合、解读和评估,被用来减少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佳答案,经历这一过程后,信息便转化为了情报[14]。根据蒋飞、郭继荣和王宁武[15]提出的社会文化情报框架,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信息包括静态和动态两方面信息,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与族群、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五种静态信息和社会热点、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三种动态信息。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商务交际,根据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特点,笔者将动态部分调整为行业信息,即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行业需求、行业问题和行业热点。

3 企业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社会文化情报意识与能力案例

在实际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面对的情况不尽相同,市场也随时发生变化,故而企业和员工在应对具体情况时也应该因地制宜,在分析实际情况后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措施。当然,能进行有效分析的前提是“走出去”和准备“走出去”的企业具备社会文化情报意识。本文拟从社会文化角度切入,以湖南某车企参加IAA展会(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博览会)使用的《意向客户问卷调查表》(下称“调研表”)为语料,对应《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社会文化情报意识内涵框架》分析企业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会文化情报意识与能力,同时试解答“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如何进行社会文化信息搜集?”。该调研表使用英文进行表述,共计四部分,分别为:市场背景(MarketBackground)、项目基本情况(B)、车辆运营环境(V)、所需产品情况(Product)。具体每项与《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社会文化情报意识内涵框架》对应情况为:(1)社会结构调研政治经济环境,车辆总保有量、政府结构,进口关税、气候与温度、应用环境等;(2)风俗与习惯调研车辆认证及应用标准;(3)行为方式调研驾驶习惯(左、右舵),采购车辆是否需要招标;(4)价值观念调研现有车辆品牌和类型,项目的驱动力,其中驱动力主要调研项目的初衷,例如电动车采购是为了促进环保抑或是为了节约成本等;(5)行业需求调研车辆使用地点、项目采购数量、期待的合作方式、日运营里程、最长线路长度、线路最大坡度、产品类型、最高速度;车长、载客量及座位数、动力类型、系统产品认证需求;(6)行业热点调研竞争对手、资金来源;(7)行业问题调研车辆法定使用年限、进口方式与关税。从调研表内容可知,该表覆盖了《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社会文化情报意识内涵框架》中除“宗教与族群”项外的所有方面,可以支持企业了解潜在市场的政治、经济、文化、行业等具体情况,帮助企业判断该市场或项目与己方能力和期望的匹配度以决策是否具有持续跟进的价值,这样一来,这些社会文化信息就转变成为社会文化情报。比如,当地车辆是左舵或右舵,使用什么样的法规,车辆的法定使用寿命等信息,能准确地帮助企业定位已有车辆与当地市场要求的匹配程度,判断后续沟通是否存在跨文化的“相互适应”[5]可能性。反过来说,在车辆行业想拓展一个市场,跟进一个项目,这些基本的信息调研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最终目的始终是在消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发展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融合[16]。当然搜集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搜集也可以是口头咨询,也可通过网络查找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宗教和族群信息是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的,这一话题在某些地区或民族是敏感话题,需要在会谈或沟通中回避。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这种搜集的意识及将信息“情报化”的能力。

语言学导论案例分析范文 第6篇

学生在了解中国汉语姓氏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一方面,反映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促使教师更加深入细致地讲述中国姓氏文化的源远流长、宣传中国历史文化、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英汉文化对比知识,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研究,对教学设计理念、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目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教学效果评价及反思等方面的分析可见,教师、教法和评价这三大要素在《语言学导论》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语言学导论案例分析范文 第7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一、前言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理论二十世纪中叶兴起于美国。随着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也随之发展,新理论、新流派不断涌现。目前,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的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就是一个维、汉、哈、蒙、柯、回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占据新疆人口大部分的族群关系直接影响着新疆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新疆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在新疆多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直都存在跨文化交际活动。

案例一:

我们维吾尔族的生活习惯非常严格,比如说维族人认为水是很圣神的,认为流动的水是干净的,洗过手以后,手上的水是脏的,不能到处甩。但是一些汉族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在洗手的时候就会甩手,这个习惯太不好了,让人接受不了。有一次我刚洗涮完,准备转身离开时,有个学生刚从卫生间走出来冲冲了手,边走边甩手,把手上的脏水甩得到处都是,还甩到了我脸上,我当时真是恶心极了。还有就是有的汉族学生当着别人的面前剪手指甲,那个剪下来的指甲迸得到处都是,现在想想都觉脏极了。对了,还有呢,好多汉族人不分场合的擤鼻涕,在安静的教室里,自习室里只要听到擤鼻涕的声音,我就知道那一定是汉族同学,甚至吃饭的时候都会擤鼻涕,真的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我都接受不了,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也很犹豫,到底要不要直接告诉他们,但每次都不好意思开口直说。

问题:

在维吾尔文化里,流动的水被认为是洁净的,而被污染的水是肮脏的,将脏水泼到人的身上是非常恶劣的行为,维吾尔文化规定禁止在外人面前剪指甲和擤鼻涕。而在汉族文化中却没有这样的行为规范,文化对一些非言语信息的规则有着不同的要求。交际双方对彼此的非语言信息的缺乏,可能引发双方的误解和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解决:

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及禁忌习俗文化,首先要从理论着手,深入理解概念,结合客观事实,加深印象,有针对性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门应该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行为进行积极地引导,开展有关本地区多元文化知识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或生活礼仪等有关知识讲座,做好有关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学生持续交往,不断减少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非语信息信对于跨文化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如果双方交往中对彼此的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都会受到彼此的欢迎和尊重。

案例二:

我家(是)在南疆的喀什农村。我们那里没有汉族人,大部分都是维吾尔人,还有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到了这里(乌鲁木齐)以后,觉得汉族女生与维吾尔族女生很不一样,她们和男生打打闹闹,非常亲密。我觉得女生就应该有礼貌,尊重男生,不能这个样子,女孩子么就应该有女孩子的样子,和男孩在一起就要检点!还有就是一到夏天,校园里的汉族女生一个比一个穿的暴露,有一次上公共课,身边就坐了个汉族女孩,穿的超短的短裤,上衣也穿的很暴露,那一节课让我很不安啊,我真的接受不了,可是我是个男孩儿,也不好意思开口说她,要是说的话,人家肯定会误会的。

问题:

认识上的误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应该和自己一样。民族学生认为汉族女孩热亲奔放,和男孩子还打打闹闹,穿衣服也很随便,很暴露,这样是不应该的。

分析:

该学生认为,在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女孩穿着都很传统,也比较保守,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更注重自己的穿着,比如校园,教室等。而汉族女孩不仅穿着暴露,还和男孩打打闹闹,不懂得尊重男孩,认为女孩不应该这样。这是因为该学生把自己民族文化规范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正因为这样,加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障碍。

解决:

跨文化交流理论认为,在特定的多元文化语境中,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双方都将经历一个接触“他”文化,并不断涵化得过程。人们在异文化的环境中,不断地与异文化环境交流,那么涵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而且此涵化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案例三:

我觉得你们汉族人很搞笑,见面了就问:“你吃了吗?”、“你要去哪儿呢?”这是我最常听到的,这是你们的问候语么?汉族人都是这么打招呼的,可是,我并没有觉得你们这样的问候很有礼貌或是很亲切,反而只会让我觉得很搞笑,我们维吾尔族同胞见面了会很热亲地打招呼,男士之间会相互握手,女士之间会热亲的贴脸拥抱。

问题:

“汉族人都是这么打招呼的”这一思维定势就成了阻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因素,因为跨文化交际双方忽视了交际对象的语言习俗和文化。

分析:

从简单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语言的差异。汉语的问候语体现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在汉语中,“你吃了吗?”、“你要去哪儿呢?”人们在见面或相遇时都有问候或打招呼的习惯,而维语中常用的是:,因此汉族维吾尔族人们在问候语或招呼语习惯上有着很明显的差异。这两句话不能用于问候,更有甚者会导致交际冲突因为,如果跟一个维族人如此打招呼,他们很可能会以为问话者要邀请他吃饭。

解决:

为什么招呼语会有如此的不同呢?“你吃饭了吗?”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问候语。为什么一见面就要问“有没有吃饭呢?”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社会,长期以来吃饭问题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影响深远。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浅析,我们不难看出,两个民族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际生活的行为中都深受两个民族的文化影响,这些文化影响深刻的反映在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等中,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交流,这就必然会接触到自己民族以外的文化,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反映了两个民族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思想行为,差异并不是意味着文化的冲突,这种差异正好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站在了解对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品味不同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