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工程公司管理体系范文(共5篇)

admin
导读 针对物资生命周期进行的管理只包括了物资的一小部分,尚未涵盖全部的油田物资。另一方面,应用在物流管理中的软件在集成化方面非常薄弱,这导致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域的物流信息无法彼此继承或共享,削弱了整体的协调性。

工程公司管理体系范文 第1篇

(一)管理缺乏协调性

针对物资生命周期进行的管理只包括了物资的一小部分,尚未涵盖全部的油田物资。另一方面,应用在物流管理中的软件在集成化方面非常薄弱,这导致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域的物流信息无法彼此继承或共享,削弱了整体的协调性。

(二)决策缺乏数据支持

目前使用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在统计各个环节的统计数据时有很强的滞后性,这导致了能提供给管理者的数据非常混乱,系统化的数据分析基本不可能做到。

(三)技术缺乏科技创新

RFID技术的应用过于稀少狭隘,只应用于油田管理的个别部门,既未形成多部门的联网,也没有完成整体的统筹化。这种情况令RFID技术的效能无法完全发挥出来。

二、油田物资管理中RFID的应用

(一)应用了RFID的物资管理应具有一体化特征

以RFID技术为基础建立的管理平台要将不同的部门、地域、行业连接在一起,令油田的物资需求、物资消耗、物资回收、资产管理等一系列相关工作都能够一体化进行,实现整体的统一管理。

1.跨部门的RFID物资管理

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必然涉及多个部门,这其中包括了物资需求方、采购供应方、生产管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因此,使用了RFID的物资管理系统需要将这些部分统一起来,令物资的供应信息在集成和共享上能实现全方位化。

2.跨地域的RFID物资管理

大型的石油企业普遍具有跨地域的特点,这种广域性为物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跨地域的物资调配由于物资信息的不统一性与滞后性很容易产生混乱,这就需要RFID统一、即时的物资信息功能。以物资流向为依据进行项目设计,把不同区域的统购物资全部纳入管理系统,实现资产管理和物资管理对物资供应的全域化跟踪。

3.跨行业的RFID物资管理

油田的开发需要多个行业共同参与和辅助才行,因此其物资管理工作也要将这些行业全部包括在内。无论是勘探、测井、钻井、录井、采油等主体行业,还是后勤辅助、后期作业等辅助行业,所使用的物资都要以RFID进行联网记录,再进行优化管理和合理分配。

(二)应用了RFID的物资管理应具有全面化特征

油田的物资管理必须要全面渗透进每一个环节,这种全面性体现在周期和过程两方面。从过程上来说,首先由生产单位将自身的物资需求通过FRID反映为相应的电子数据,物资供应部门接收各个生产单位的需求数据,对这些需求进行平衡,然后订立采购计划并进行招投标,采购到的物资在入手的同时以RFID进行标识,之后以这标识为依据进行分类存储,接着依照最初生产单位提供的需求数据进行一一对应的物资配送,生产单位接收并使用物资的情况也需要通过RFID回馈给管理中心。从周期上来说,全部物资都应在RFID的电子标签上标明购入时间,使用或报废时同样要利用RFID即时将时间报告至管理中心,令管理平台能掌握全部物资的生命周期。

三、结语

工程公司管理体系范文 第2篇

(一)知识管理对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呈现出区域创新主体要素集聚的特征。通过自主创新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要素。首先,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区域内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过程是隐性知识再现的过程,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体现在知识的有序化、反馈的监控和保持竞争优势等3个主要方面。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并通过创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优势。其次,知识管理强化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链接。通过对知识在流动过程中有效引导、反馈,可以提高知识吸收和应用能力来优化创新过程,有利于创新主体增强知识创造能力,提高“知识溢出”效应。政府通过及时获得最新科技资源,强化区域创新体系知识链接。第三,知识管理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创新过程中知识的存量与分布、知识流动的规模和效率、知识收集与处理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运行效率。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还取决于知识配置力(KnowledgeDistributionPower),即一个系统向创新者及时提供渠道,使其获得相关知识配置的能力。系统的知识配置力比知识生产更为重要,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配置力影响创新者获得知识的速度以及社会资源浪费的程度,进而影响到系统的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影响到知识在各创新组织之间的配置,从而最终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优势。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分析

大学、企业、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3个基本要素,它们以知识流动和配置作为纽带而组成一个整体。一般来说,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3个基本阶段。科研机构和大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知识源,企业同样是科研机构和大学知识创新的信息源。政府是区域创新的宏观管理者,为创新主体的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管理是以知识的创造为起点,以知识共享为传播方式,同时以知识应用为目的。知识创造是知识管理的起点,通过技术知识市场向创新组织提供原材料;知识共享是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过程,也是知识应用的必经阶段;技术知识市场是知识应用的交易平台,是运用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要素进行创新的必要手段。

二、基于知识管理三阶段的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知识创造阶段的运行机制

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在知识创新以及使知识的载体————科研成果进行转让或产品进行销售过程中,会发生知识外溢现象,从而创造出新知识。组织知识创造过程涉及组织内部员工与企业团队层次的互动,最终形成区域层次的知识互动与反馈。对于区域创新体系而言,知识在个体层次组织层次和区域层次被创造出来,在各个层次都存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存在知识创造的螺旋。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包括个体、组织与区域3个层次。个体层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个人知识的增加、个人新思想的出现以及个人发明或技术改造,创新个体是知识创造的来源。组织层次的知识包括已经形成文字的显性知识,也包括存在个体之中的隐性知识。随着组织个体知识不断积累,知识增加到组织知识库当中。创新组织的知识创造行为一旦导致知识溢出效应,组织的知识就会扩充到其他创新主体之中。知识创造以区域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以多个创新组织知识库为基础的区域知识库。区域知识库是一种整合性、结构优化的知识库,使得区域内任何创新组织都可以共享区域层次的知识库资源。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知识创造机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增加了社会知识量,同时也是区域持续创新的根本。

(二)知识共享阶段的运行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是知识共享的基本途径,创新主体能够通过这种共享机制来获得创新所需知识。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共享机制包括开放的信息交流机制、互动的学习机制以及基于效益的激励机制3个方面。其中,组织之间通过区域知识库、网络等技术来交流,使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流机制化,它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前提和基础;组织间的互动学习是区域层面的学习,可以通过组织之间的知识合作,或者是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移等等;区域知识共享的效益来自于各创新组织最大程度利用知识所获得的价值,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获得重要创新资源,科研院所通过知识与信息共享了解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政府通过知识共享有针对性地协调区域创新的发展。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分享,也包括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传播与应用。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区域内知识传播与知识共享,在此,本课题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共享机制。

(三)知识应用阶段的运行机制

知识作为生产要素意味着以一种价值的载体进行交易和扩散,也就意味着创新知识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参与市场交易,从而发挥知识在创新中的最大价值。区域知识应用机制保证创新知识在区域创新主体之间自由转移。其中,政府制定有利于区域知识应用、技术转让的相关政策;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知识的使用者,也是知识的主要“购买者”,从相关知识的“供应者”处购买知识。下面分析知识市场的构成要素。

1.“知识购买者”、“知识出售者”与“中介组织”“知识购买者”通常是对知识存在需求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它们从其他创新主体那里购买知识寻求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知识出售者”是区域创新体系中所有创新主体,它们需要通过知识资本的共享与交易来获得收益,这主要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等等“;中介组织”是连接“知识购买者”和“知识出售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例如专利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法律咨询机构、知识产权咨询机构等,可以扩大知识的流通范围,促进创新知识的流动速度。

2.知识库知识库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知识汇集和积累的场所,以充实知识市场的知识交易量。同时,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市场微弱信号收集机制,作为创新组织来说是一种创新刺激因素,促使创新组织能做出有效的、及时的决策行为。

工程公司管理体系范文 第3篇

在人才培养和人才教育的导向理论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供给导向、需求导向、经济导向、就业导向、能力导向等观点。一些教育经验丰富的西方国家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课程体系。我国学者分别从市场需求、就业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需求等方面来研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但是笔者认为仅以行业或岗位需求为导向会导致教育有 “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倾向于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可能会有利于人才的短期就业,但是对人才的长期职业发展不利。因此笔者认为 “需求导向”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基于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需求导向,本文对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 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教育层次

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层次既要有别于深厚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型教育,又要有别于重视实践能力的职业技能型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要有别于高职高专的“够用、重服务”的教学原则,要坚持“扎实、全面”的教学原则;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有别于高职高专以技能操作和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在培养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2. 明确服务应用型的课程目标

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到底是职业经理人还是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应用性本科人才可分为四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其中服务应用型人才,主要指在第三产业中工作 , 即从事服务业一线工作的人才或技术人才等。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管是专、本、硕哪种学历,通常都要先从事酒店的一线岗位,这是酒店行业的用人规律。因此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是倾向于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兼备基础管理知识。基于此,课程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两个意识”和“三个能力”为核心,“两个意识”即服务意识和职业认同意识,“三个能力”即职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

3. 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高校的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基本上是由通识课和专业课两部分组成。根据课程目标可将专业课分为专业素养课、专业岗位课(大二开设)、专业综合课(大三开设)和专业实习(大四开设)四个层次。具体课程的开设如下表所示。

4. 采用经营性的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集中在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是在仿真客房、模拟餐厅之类的场地,虽说仿真但是并没有真实的顾客和运营环境,所以学生只能掌握死板的服务程序,并不能了解对客服务的精髓。专业实习是提高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往往时间有限,并都集中在大四,那么怎样让学生更早接触真实的岗位呢?笔者认为学校自建咖啡吧、茶艺室、小酒吧、休闲餐厅等经营型实训基地,创造一个完全真实的实训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专业创收。

5. 调整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工程公司管理体系范文 第4篇

全面预算考评体系的基本原则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原则性,预算考评工作当然也不例外,通常来说,预算考评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战略性原则、可控性原则、预警性原则、分级考评原则、公开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指标选取针对性原则、时效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全面预算考评体系的工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以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为实现长期良性发展的综合业绩评价方法。这种方法从四个不同的维度建立起了考核框架。其中:财务维度是最重要的组成内容,通过财务数据可以直接反应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也可以直观的体现,财务维度衡量指标通常包括营业收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资产收益率等;客户维度反映出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及客户满意度,客户维度的核心指标包括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等;内部业务流程的考核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此维度考核指标包括设备利用率、产品返工率、新品开发率、废品率等;学习与成长维度要求企业全员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考虑的是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学习与成长维度考核指标包括员工流失率、员工满意度、员工技能培训次数等。

全面预算考评体系流程

预算考核评价的整个流程可以概括为:成立预算考评专门机构——明确预算考评对象——收集考评所需相关资料——执行考评——分析执行与预计差异原因,形成预算分析报告——计算得出各责任中心和责任人的考评结果,并将考核结果——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实施奖罚。

2目前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考评机构,整体考核氛围也较差

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考评机构来保证预算考评工作的顺利实施,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没有设置专门考评机构的企业还有很多,相关工作多是由人事部门或财务部门完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此外,企业内部没有一个严肃的预算考评氛围,企业员工对预算考评也不敏感,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企业管理层不重视,部分企业管理层将精力放在了预算的编制、执行上,严重忽视了预算考评环节,管理层的忽视必将使预算考评失去严肃性;第二,沟通不到位,部分企业的预算考评工作不透明,执行中也缺乏对员工意见反馈的分析,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严重损害了员工对预算考评的配合度;第三,考评者缺乏相关技能,企业不注重对考评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使考评制度制定、考核指标设置都存在很大问题,考核结果很难令人信服。

考评对象类型划分不合理,责任不能落实到人

部分企业存在考评对象类型划分不合理的情况,例如:某企业将预算考评对象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费用中心、投资中心等几个类型,并将销售部门划分为利润中心。但对销售部门了解后发现,该部门虽然被划分为利润中心,实际上却仅能对销售收入和销售费用进行把控,产品的生产成本却由生产部门把控的,可见将该部门作为利润中心考核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考评责任不能落实到人,有些企业仅仅把考评的重点放在经理及部门负责人身上,对基层员工却缺乏有效的考评,这样的方式实际上会使考核覆盖面大打折扣,很难调动起全员的积极性。

考评周期过长,不利于考评实施

企业预算通常是以年度为周期来进行编制的,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年度目标分解为季度、月度指标。部分企业仅对年度指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周期过长,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首先,考核周期拉的过长使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责任完成情况已经变得模糊,最终只好根据主观印象进行评价,这使得考评的有效性丧失;其次,过长的考核周期不利于对预算达成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即使发现了问题也来不及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导致问题年年积压、年年重复发生;最后,考评周期过长必将使考核人产生“近因效应”,只对近期的事印象深刻,很难全面的对整体业绩进行考评,考评工作因此会失去公平性。

预算差异分析不深入

企业对于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计划目标之间的差异应该进行仔细的分析,发现差异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目前,部分企业在预算差异分析环节做的不深入,缺乏对差异原因的深度剖析,管理层对此也要求不高,预算分析报告形式化,预算中明显反映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预算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效果均不佳。

指标设置不全,缺少过程控制

考评指标设置不全面,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首先,缺乏对预算编制质量的考评,预算上交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得不到保证,一些部门为了能够轻松的完成预算任务,上报的收入偏低,成本却偏高,预算明显松弛,激励性、鞭策性均难以发挥;其次,缺乏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考评,这导致企业很多部门在预算编制后就松懈了下去,预算责任人对预算执行缺乏关注度,显然这样的预算管理将流于形式;再次,缺乏对预算调整情况的考评,企业中的一些部门频繁对预算指标进行调整,打乱了原来预算的计划和要求,没有严肃性,预算控制失去了实际意义,不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最后,缺乏对预算报告质量的考评,预算报告不能按时提交,预算报告内容错误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使得管理层无法了解企业预算真实的执行情况,不利于准确的制定重大决策;此外,非财务指标的设置不全面,不能完整的反映出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资源优化配置难以实现。

考评激励形式单一

部分企业仅在每年年末对预算考评结果实施奖惩,激励形式也主要体现在工资和奖金的浮动上,其他的奖励形式很少,激励的力度也不够,这很难引起被考核人的足够重视。此外,对于一些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单纯的薪金形式奖励难以满足被考核人精神层面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薪金奖励也会影响公司的资金流,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奖金奖励的周期性也不会太长,更无法提高员工的归属感。

3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建议

设立专门预算机构,创造良好考评氛围

企业上下应努力构建良好的考评氛围:首先,企业管理层应该给予预算考评工作高度重视,设立以企业负责人为考评小组组长并由财务、审计、计划经营、工程部、物资部、人力资源部等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预算考评小组,树立预算考评的严肃性,向企业全员传递对预算考评工作的态度;其次,考评小组下设考评办公室来负责制定考评及奖惩办法、召开考评会议、审议预算考核目标、收集考评所需信息、协调考评矛盾等工作;再次,考评人应该注重与被考评人的沟通,悉心听取考评工作中员工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以求达到上下一心、全员参与的局面;最后,企业应该定期对考评人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形式可以考虑聘请外部管理咨询公司,考评人接受培训后可将所学知识传授给企业员工,并在实践工作中实时给予下级指导。

准确划分考评对象类型,将责任落实到人

合理划分考评对象类型,才能为其制定更科学的考核指标。例如:如果将销售部门作为利润中心,那么就应该考虑到其不能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在考评时要去除生产部门业绩对销售部门的影响;又如:不宜将生产部门简单的划分为成本中心,这容易使生产部门仅仅关注于成本费用的控制,而忽略了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要素,这也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企业要将各责任中心的责任进行细化分解,使责任落实在每一名员工身上,避免出现问题相互推诿,阻碍预算管理有效执行,更要避免一部分员工有考核,一部分员工没有考核情况的出现,这样企业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目标一致。

缩短考评周期,实行动态考核

企业可结合实际生产经营状况、预算目标动态实现情况,对责任主体实施预算动态考评,对于动态考评结果也相应的给予动态奖惩。这实际上就是在每期预算执行完毕后均对结果给予评价,对于预算执行偏差做到及时发出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动态考评也是要有周期的,企业可以考虑实施月度考评、季度考评、年度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不同的责任主体也可以设置不同的考评周期,避免一些短期行为的出现,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利益。

深入分析预算差异

企业应该明确预算分析思路,将预算分析流程化、制度化、标准化,预算分析首先要发现企业整体差异主要原因,然后再顺着这个方向查找具体问题的根源,落实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建议企业在进行预算分析时先给差异设定一个警戒线,这个警戒线可以是预算目标的正负10%,如果偏差在警戒范围之内则说明相关业务可以被预算控制,如果偏差超过了警戒范围则应该及时查找差异原因并寻求解决措施。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企业要完善指标考评库,引入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指标,加强对预算问题的事前及事中控制,除了对预算结果进行考评外,还要加入对预算各阶段的工作质量考评,从源头上降低预算目标不能实现的风险。例如:企业可设置预算目标准确度、预算报表规范性、预算上报及时性等反映预算编制质量的考核指标;亦可以设置预算执行态度、预算达成效果、执行手续完整程度等反映预算执行过程的考核指标。此外,企业要增加考核指标的维度,不断丰富指标类型,切不可忽视对非财务指标的运用,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客户满意度、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指标。

预算考评激励形式多样化

工程公司管理体系范文 第5篇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适用于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等。《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是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制剂配制的全过程。《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作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经营药品的专营或兼营企业。《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是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实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是药学和农学结合的产物,是确保中药质量的一项绿色工程和阳光工程。

2.药品质量管理理念的现状

在药品GMP实施20年的今天,部分药企理念仍处在“检验论”阶段;更多的企业能够自觉实施药品GMP,仍处在“生产论”;很少“设计论”;提升到“风险论”的企业更是少的可怜。如果企业提高风险意识,“博雅”,“完达山”事件或许就不会发生;齐二药,华联,佰易事件就可能避免。介于每种理念都存在局限性,药品质量管理理念在继承原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设计论”虽然不仅局限于药品研发,但是侧重点还是在于药品研发设计;而“风险论”就是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贯穿了药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目标是在形成药品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都要实现风险管理,因而,其更接近药品质量控制的核心,更能保证药品质量。我国的药品质量管理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形势不容乐观,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任务艰巨。

3.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健全

比如新版《中国药典》的颁布实施,企业是按照注册标准执行还是按照药典执行,要求不清楚,要靠企业自己去判断决定,不好把握。再者,从《药品管理法》可以看出,只有_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典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利制定药品质量标准,可是新药的质量标准还有一些补充说明申请的标准,通常是由申报单位自编自制,然后交付药品评审中心、国家局进行审查和批准。药品质量管理标准只有国家药品标准和炮制规范,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并非如此。进一步健全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还是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发挥作用,使药品生产企业积极提升质量管理的理念并建立更有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

药品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药品生产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已经比较完善,我国在2010年版GMP第二章第四节中,虽单独提出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药品召回管理办法》中也有融入这个理念,但是之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将此方面考虑在内。建议在修订其他相关法规的同时考虑更先进的理念。国家管理部门需要使用法律的手段加强药品生产企业提升药品质量管理的积极主动性。

药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更上一层楼

2010年版GMP提出:“与药品生产、质量有关的所有人员都应当经过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与岗位的要求相适应。除进行本规范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外,还应当有相关法规、相应岗位的职责、技能的培训,并定期评估培训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的队伍建设,对改善药品质量管理的现状也起到了作用。作为药品监管的执行者,不能缺少专业知识,不能只凭感觉解决问题,要依靠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药品质量管理人员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树立法律意识。

有待建立更加严格的药品分类标准

进一步规范药品的分类,也是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的途径之一。药品分类的混乱给药品质量关管理工作平添出很多的困扰。国家药事管理部门规定,药品名称应该遵循“一药一名一方”的基本原则,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某些药品在省级甚至部级标准中都存在同名异方,同方异名的问题。比如板蓝根冲剂,1995年版的《中国药典》已经收载,但一些省份仍然用“某某省方”。这就使不同处方的板蓝根同时在药品市场上流通。为了使减少药品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制定有效严格的药品分类体系,也显得尤其重要。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