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现象总结初中物理 第1篇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实验现象总结初中物理 第2篇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现象总结初中物理 第3篇
在7月15日至7月20日,我作为物理教师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物理实验教师技能培训活动,活动由教育局领导主持。首先,局领导说明具体安排,然后由新华中学徐老师做具体的培训介绍,最后由新华中学张爱文老师把实验经验做了全面地介绍。对于新华中学实验室建设感触颇深,走进这所学校实验室看到摆放井然有序常规实验器材和药品,再仔细看一下实验桌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在与实验员交谈中我们得知他们是专职实验员,但他们不是很空闲,因为这所学校实验开设率很高。通过这次学习我有很深刻的体会。
物理学是建筑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实现的。教育研究资料表明: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绝大多数是从视觉通道进入的,也就是说,人的大量知识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科学思维,借助实验中生动的、直观的鲜明的效果能将学生引入五彩缤纷的物理世界。实验在中学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实验能够创造真实的、排除干扰的、较单纯的认识环境。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发展创造性能力的基本途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观察、测量,获取感性认识,形成概念、规律,并把知识应用与实际。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理解实验原理、操作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到初步的锻炼。
通过培训,我更觉得实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做实验,有的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趣,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常常安排许多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例如:在组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教学时,在课的开始要安排用“纸锅烧水”这个实验。学生凭自己的经验认为一点就能燃烧的纸,折成小纸盒装入水放在酒精灯上烧时,纸盒肯定会被烧破。考虑到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趣,我决定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当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实验“纸锅”真的把水烧开而并没有被烧破时,他们在惊叹的同时也对本课的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课接下来的“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中,他们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时候都出奇的仔细和认真。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学好物理这门课的保证,兴趣和爱好就要靠为师来培养。做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个专题讲座,正是我平时中知识薄弱之处。通过张老师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讲解,顿时茅塞顿开,又给自己充了电。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平时注重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提高物理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物理实验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之外,还应掌握熟练地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
另外对于新华中学实验室建设感触颇深,走进这所学校实验室看到摆放井然有序常规实验器材和药品,再仔细看一下实验桌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在与实验员交谈中我们得知他们是专职实验员,但他们不是很空闲,因为这所学校实验开设率很高。正像有位实验员所说的:作为实验员虽然没有像一线教师那样有学生成绩可以来衡量,但真正要做好一名实验员同样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一线教师服务。
所以我接下来的工作是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与学科教研组密切配合,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开展课外实验和科技活动。加强软件建设,完成实验室建档工作,形成全面的常规工作。
虽然短短6天时间的培训很快结束了,但是培训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却是非常深远的,实验员的首要任务是协助授课教师做好实验,当然要熟悉教材、大纲,懂得仪器的使用常识;还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预见实验目的是否能达到或成败,还要系统指导、检查、帮助学生完成实验过程,取得实验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当今探究型新课程,实验多、仪器需要也多,如果利用现有设备,努力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尽最大努力发挥学生的个性、乐趣,培养他们的聪明才智。还要努力创新,改革完善实验仪器、实验效果,还要管理好实验室,维护和维修实验仪器,保持实验室、仪器室的整洁有序。
实验现象总结初中物理 第4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职责越来越不是单纯地教,更多的应该是导。
教师角色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突出一个“学”字,引导学生学得主动,学出效果。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人的能力中最关键的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这种能力的获得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而物理实验课正是这些最佳途径中的一种。
学生的实验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型方法和策略,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课前指导。鉴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所掌握的知识未成系统,因此每做一个实验,都必须做课前指导。如从网上搜索,查阅有关实验项目的相关信息资料
2.分工合作。实验方案确定后,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分工合作,如实验中遇到障碍,应当有的负责查资料,有的负责请教师指导等,做到人人动手,个个进入角色。一遇意见分歧,心平气和地分析、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然后带着一系列新问题再查阅、再思考、再组织,如此反复、滚动,使学生扩大阅读面、知识面,最后达到实验的学习目标,形成小组的实验总结报告。整个过程,生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
3.成果展示。步骤一是对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选。教师先让各组代表对自己的总结报告自评,然后各组互评,最后由教师作出综合评价,并作书面鉴定。评判以“实验方案是否科学,装置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目的,是否具有合作精神,报告语言流畅与否”等五个方面作为标准。让学生享受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
4.反思。展示之后,教师应让出一定时间给各实验小组讨论,总结每次实验的经验,成功在哪里,失误在哪里,并提出弥补的方法。这样,让每个参与者在课前查阅时扩大知识面;在实验中充分展示自我,得到发展,在课后增进团结合作。这种具体反思使学生能总结得失,认识协作精神在实验中的重要性,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物理实验课给学生提供了研究性合作学习的好场所、好机会,它让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动手动脑,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在平时实验课中应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