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国外旅游文化节目综述范文(精选9篇)

admin
导读 2、王志涛,司林胜.西部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渗透[J].科学管理研究,2003(2).在现代社会,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导致旅游地文化变迁的最主要动因:[3]《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国外旅游文化节目综述范文 第1篇

以发展绿茶和旅游业闻名省内外的XX村在“文化乡村”方面做得怎么样呢?眼前的一幕幕让人惊喜:“农家乐”前,一群着民族服装的村民正在为客人们表演莲湘、划旱船,一名 70 多岁的退休教师正在激情指挥,一群妇女正投入地歌舞,用歌舞描绘着乡村的生活与劳动,唱自己,唱孩子,唱家人,唱政策,唱腔、走步、动作、表情,一招一式都散发出淳厚的气息,洋溢着农民特有的热情与直率;而另一侧,一群村民正和游客们体验农事,磨豆浆、打糍粑、杀年猪、做农家饭、祭祖,最后,村民与游客对歌敬酒,亲如一家人,一支支极具辨识度和传唱度的恩施民歌在主客之间传唱。面对此情此景,我忍不住率先为之鼓掌,理由如下:

一、将“旅游”与“文化”结合是“五位一体”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怎么才能同步发展? 其中,“旅游”与“文化”结合涉及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对于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提升乡村的文化水平,推进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实现“五位一体”目标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将“旅游”与“文化”结合让乡村更有魅力。“旅游”是一些乡村经济发展的翅膀,而“文化”是众多乡村的灵魂,有灵魂的乡村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才能让游客从心底被打动,才能弥久愈香。一方面,在旅游发展业中,挖掘传承传统文化,能让这些文化滋养当地人,起到自娱自乐、自然教化、陶冶品性之作用,另一方面,又让当地人的才智与真挚在“文化节目”中得以传递给游客们,从而引起游客的心灵共呜,让游客在传统文化中产生愉悦的感受。

三、将“旅游”与“文化”结合是打造农村文化阵地的重要方式。农村的经济在发展,道路修好了,新房增多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村民在劳作之余也有了较多的休闲时间,如何引导、鼓励村民开展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是乡村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农村文化阵地如果没有正面引导与扶持,就有被人利用的可能。在目前的形势下,各地需要考虑健立健全扶持乡村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要把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提并论,设置专项资金鼓励村民以村、组、屋场为单位开展文艺表演活动,选派专业人士或民间艺人予以辅导,并适时开展表演比赛,打造各地的农民“艺术明星”,促进村民崇尚科学、科技、艺术,崇尚自强自立,崇尚和睦相处。

四、培植“文化元素”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十指出,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乡村的文化事业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在广大城镇,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类广场歌舞犹为吸引人,为什么呢?广场歌舞将娱乐与健身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有场地,有音响,有教练,人人可参与,人人是主角,人人可受益,心情得到陶冶,身体得到锻炼。广大农村也应该形成这样一种局面,用传统文化节目将娱乐与健身结合在一起,必能受到农民的喜爱,必能使广大农民从中获得快乐与健康。

国外旅游文化节目综述范文 第2篇

城市文化特征应该考虑两项基本内容:时间和空间,即历史性和地域性。无论精神特征,还是社会特征,或者制度特征,基本脱不出这二者的范畴。时间性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其内涵历史性则涵盖每一时间段的文化创造。每段文化创造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不同。一般说来,早期历史文化决定该城市文化的特征,最具有文化价值,常常成为城市文化的标签。空间包括自然地理空间和社会地理空间,其内涵地域性体现在独特的自然地域风光和该地域的独特地理位置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区域核心作用。因此,城市文化是一种原生文化。探讨原生文化,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城市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虽然也称之为文化,但其实质首先不是文化,是一种商业行为。一般来说,是近现代工业化之后逐渐兴起的以经营为主的商业活动,其后,为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的文化形态。当它借助于城市文化时,就成为城市旅游文化。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特征首先是基商业性,其次才是文化性。因此,城市旅游文化是一种衍生文化,其定位应是城市特色文化下的商业文化。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内涵解读

城市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多数城市并不像专家学者所论述的那样,在所有方面都具有可观瞻性,都具有规模意义,都具有被外界所关注的价值。如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黑河、满洲里、苏州、蓬莱,等等。这些城市被关注的内容或特色,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其城市文化内涵不可能涵盖社会、自然、人文的所有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在建设城市文化时,往往选择该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文化特色及积淀的部分代表城市文化。如古城、古园林、古建筑、古都,等等,以及自然方面独步全国的特色,如桂林、阳朔、昆明、五大连池,等等。当然,也有超大型城市具备各种典型综合城市文化特征,如北京、上海等。只是这样的城市是少数,不代表广泛性城市文化意义。解读城市文化内涵应该从城市特征入手,而不能从广义城市文化概念开始。否则,将陷入概念繁琐的陷阱之中,无法有效认识城市文化的特征及内涵。城市旅游文化既然是衍生文化,其文化内涵自然要追踪溯源,探寻该城市旅游文化产生的本源,这是根本性的。另外,某一城市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外界所关注的内容直接相关。通过外界的关注,某种可能不受当地人重视、没有纳入本地城市文化的文化,而被作为城市旅游文化的内涵受到重视,成为地方城市文化的内容。但无论怎样解读,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具备商业开发价值这一根本性特征。

二、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的关系

从上面关于城市文化和城市旅游文化特征及内涵分析中,可以明确二者的关系。城市文化为母,城市旅游文化为子,或城市文化为源,城市旅游文化为流。当然,母子关系或源流关系,并不完全代表双方一致。历史各个阶段的文化创造之“源”并不能全都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如中原地区众多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其普遍性而没有纳入城市文化标志性内容之中。而“流”有时也例外地选择“源”之中非城市文化的内容作为开发内涵,反客为主,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要内涵,逆向丰富城市文化的内容。如丽江纳西古乐就是在外界关注之下,成为丽江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黑河知青文化,也是在大量知青回第二故乡的潮流推动下,成为黑河大力开发建设的城市文化。

三、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的功能

功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另一种是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一种是主动性质,一种是被动性质。这两种性质的功能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芒福德非常重视城市的文化功能。“他形象地将城市比喻为,‘容器、传播者和流传者’。其论据是,城市的出现与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以及手书草字等这类永久性的记录方式的发生时期吻合,还与数的抽象概念以及口语词汇同期出现,也就是说,城市凭借象征性的书写符号,‘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社区边界的浓缩作用和贮存作用’;‘一个城市的级别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功能发挥的程度’。他把‘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称为‘城市的三项最基本功能’”。实际上,芒福德的城市文化功能理论自身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文化贮存”、“文化创造和发展”具有城市文化的主动性质。但芒福德的功能理论虽然强调了城市文化建设的人文性,却没有把城市文化的主动性完全包含在其理论要素中。城市文化的规范性和导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阶段性作用。城市文化功能主要以主动性为主,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有利作用的重要基石。城市建设核心思想的制定、城市建设规划的制订、民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城市建设的方向、规范人的品德、提高人的素质等,皆有赖于城市文化。“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兼具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主动与其他区域城市文化进行交流,是在发挥城市文化的主动性;与来访的城市进行文化交流,则是以被动方式传播和交流文化。而规范性和导向,贯穿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每个阶段,在技术、建筑方式、建筑规划、管理模式、人文内涵、生活方式等方面,通过城市文化主动性的规范和导向,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基本框架,并基本上左右着城市文化的走向。城市文化的主动性,主要体现于城市的内在文化建设。

当然,真正意义的功能的被动性质,主要是某种事物能够满足某种需求。在城市文化中,实际上,这种功能主要由城市旅游文化来承担。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功能体现的主要是被动性质。大量消费者到旅游目的地,主要是体验异域文化,他们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基本上是城市旅游文化,即城市精选出来供旅游消费者消费的城市文化。这些文化从各种不同意义上满足消费者复杂、各具个性的需求。所以,城市旅游文化的被动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外向文化建设。

四、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在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适应各自不同的特征,针对不同的群体,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功能,达到相应的效益。关于城市文化建设,学术界的研究和设计成果极多,但大多偏重于总体设计与规划,以及全方位文化思考。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情况,王立曾经做过详细综述。对于大多数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如若摊子铺得过大,考虑过于全面,则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因此,对于这类城市,应根据城市历史和自然的特征,适度开发与当地民俗相表里的文化内容,尽量避免受现代文化影响而与大多城市相雷同。以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导向。例如,黑龙江省黑河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秉持黑河城市建立发展过程所独有的历史文化痕迹,包括民族文化(以达斡尔、鄂伦春文化为主)、俄罗斯文化(俄罗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关内大量人口移居黑河)、中俄商业贸易文化(黑河城市兴起之源)、知青文化。以“民族”、“移民”为主线,打造黑河城市建设,组织人力研究黑河城市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概括出黑河城市文化的内涵,设计黑河城市文化的象征标记,推进黑河特色城市文化发展。

作为有特色的城市,自然要大力发展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城市旅游文化,是加快城市与外部世界接轨,加强城市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要根植于城市文化的主要特征,并结合自然因素,以价值开发为基础,从城市文化中衍生出城市旅游文化。因此,价值开发是城市旅游文化建设的基本导向。如黑河城市旅游文化的开发建设,应以俄罗斯、达斡尔、鄂伦春文化为根基,以观光、避暑、冰雪自然地理特征为纽带,借助于五大连池和俄罗斯阿穆尔州航天城的独特资源,形成以黑河为中心的旅游文化辐射区,南走中国广大内地,北走俄罗斯阿穆尔、远东、俄罗斯欧洲腹地,极具价值开发的旅游文化圈。

国外旅游文化节目综述范文 第3篇

(一)历史文化资源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物质以一定的历史遗存为载体传承下来,这种人类历史遗存即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可见的遗址、古建筑等人类历史活动遗迹,也包括与一定地域有关的历史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的记忆。秦皇岛市(下简称秦市)拥有古国文化、古建筑、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历史人物事件关联文化等类别多样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具备和旅游文化形成良好互生关系的基础条件。

(二)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民俗、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特定地域旅游文化的特点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对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满足。现代旅游理论认为旅游业必须具有大力开展旅游文化建设。形成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旅游文化形态,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三)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与旅游文化的互生关系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与旅游文化二者相互影响,包括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这里的互生关系指的是二者间的积极的相互推进的作用,这种推进作用包括拓展与深化、加速、生成新的生发点等多个方面的正向作用。以往人们对历史文化研究旅游业的推进作用有一定研究,但对旅游业对历史研究的作用有所忽视。下面从这两方面分别加以探讨。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对旅游文化发展的推进作用

(一)旅游产品数量增加独特的历史遗存、历史记忆都有可能生成旅游价值。历史文化的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会增加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总量,为生成新的旅游产品提供契机。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2010年初,河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将蔡家坟村的北岭确定为商遗址,后经多方考证,发现北岭还曾被称为“孤子城”,并曾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石器等,加之蔡家坟就在距今县城南的12里,且靠近玄水(青龙河)和濡水(滦河)两河交会后的河道,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相合,判定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存续千年之久的孤竹国国都所在地,即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从而带动的“孤竹文化”研究的热潮。这一历史遗址的发现及相关研究直接推动“孤竹国文化遗址”旅游产品的生成。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相关研究的支撑,这一旅游产品很难存活。

(二)旅游产品质量提升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更新的过程,历史不是死去的过去,而是在研究中不断重生,从而给历史遗存赋予新的灵魂。早已享誉海内外的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孟姜女庙、秦皇求仙入海处、鸽子窝金山嘴、老虎石、北戴河名人别墅及长城和沿长城一线的各处文物古迹等,在日益拓展深入的历史研究中,内涵不断深化。依托碣石文化、求仙文化、观海文化、韩愈文化、近代革命与抗日文化等形成昌黎县碣石山、五峰山旅游热线。秦皇岛军事史方面的研究,如历史上本地的军事地位、历史上的战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长城文化涵盖下的山海关、老龙头旅游、长城旅游等增加新的内容。

(三)历史研究会议对旅游业的直接推动作用每年大量召开的研讨会议对宾馆业、餐饮业、旅游线路等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四)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为地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导向提供理论支持秦皇岛旅游定位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而又活力四射的滨海新城”,以历史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为特色,活跃而成果丰硕的历史研究使得这一定位更具理论底气。不断丰富的孤竹文化研究、历史遗址研究、历史文化名人研究、长城文化研究,一道道历史文化大餐使得东道主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迎接八方来客,更加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三、以旅游文化发展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一)旅游资源引来文化研究力量的聚集,提升了地方历史研究层次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历史研讨类会议在秦市召开,为地域历史研究提供便利条件,提升了地方相关机构的研究层次。如中国现代史学会2014年年会暨“中国现代思想史”学术研讨会、全国徐福文化与传承研讨会,“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即将召开的第三届北戴河国学论坛等等,不胜枚举。并有一批直接涉及地域文化研讨的会议召开,如燕赵文化精神理论研讨会、首届秦皇岛地域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对于这些会议,本地研究机构或有便利条件参加,或为会议的组织者,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工作的水平提升。此外,历史类研讨会后一般会安排一定的考察,历史研讨类会议考察的组织者往往煞费苦心,寻找旅游与历史的结合点,开拓具有旅游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线路,为新的历史文化旅游奠定基础。由于优越的旅游资源,这里是人员往来的活跃地带,因此经常有机会在一些卓有成就的人员游经此地时,通过邀其讲学等方式叩问真经,可谓不出门而观四方人,闻四方言。列入中国宜居城市的秦市也使一些才俊订居此地。

(二)旅游业发展使历史研究的价值获得再认识,从而得到更多的支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转型,文化旅游渐成强音,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价值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即使在经济导向的发展策略下,历史研究因其对旅游业的间接推动作用而获得实用性价值,从而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历史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和理解。

四、结论

国外旅游文化节目综述范文 第4篇

关键词:旅游业 旅游地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是西方人类学理论学派提出的理论,起源于人类学家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外界文化接触的研究,是人类学家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于文化变迁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并应用到了旅游业上。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些交通闭塞的旅游地,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旅游者所带来的异文化冲击下,旅游地文化变迁从物质层面开始,逐渐渗透到精神和制度文化层面,最后促使整个旅游地民族文化趋同于现代化城市文化,导致许多传统文化遗失。而真正吸引游客眼球的往往就是这些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一旦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可能导致当地旅游业的萧条甚至停滞。因此,从文化变迁理论出发,研究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动因和策略选择,不仅是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也是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文化变迁与旅游地文化变迁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变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表现在技术、工艺、食物、服装等方面,包括价值观、习惯和社会关系。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则常用“社会变迁”来指代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其中包括价值观、习俗、制度和社会行为。本文所指的文化变迁侧重于指较为明显的变迁——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下产生的文化变迁。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地文化变迁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旅游者涌入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旅游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在多种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和整合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势差的客观存在,使得客源地文化较多地“流向”目的地,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影响旅游地文化,使得旅游地发展成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文化形态。文化变迁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文化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于暂时的文化变化,当暂时的文化变化逐步改变原有的文化形态,就产生了变迁。

二、旅游地文化变迁动因分析

在现代社会,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导致旅游地文化变迁的最主要动因:

1.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接触的不对等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的接触是短暂且有限的。旅游者在一个接待地的逗留时间是短暂的,与当地居民实际接触的时间有可能更少。而且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他们所接触到的多为旅游接待人员,双方分别扮演的是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旅游者难以通过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但是对于旅游地居民来说,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游客而是旅游者群体,是长年累月地同文化反差很大的旅游者群体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所以说,尽管旅游文化传播和交流是双向的,但却是不平等的。旅游者给接待地带来的影响远比他们接受接待地的影响大的多。

2.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性

客观地说,区域间的文化传播无沦采取哪种传播形式,都是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向较后进的地区传播为主导的。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游客所携带的强势文化的冲击,在文化交流融汇中更多地居于一种被动性的地位。比如,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一个在休闲,另一个则为这个有钱的休闲人忙碌;一个在台上表演,另一个则在台下欣赏、拍照、录像,双方形成一种明显的非对称性关系。由于经济上的不对称,使旅游活动变得不单单是旅游经历的买卖,还会给当地人带来金钱等观念的改变,从而使当地人改变自己去迎合游客,沦为“被旅游者”,影响到当地人的文化表述及文化认同,然后在不知不觉当中慢慢地发生文化变迁。3.文化传播、交流中旅游地文化相融区间的扩展

任何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范围会较一般情况有很大的扩展。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必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价值取向相悖的东西。有的学者将其称为“虚意接受”,即当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别是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抵触的部分,但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就会有意识地作出让步,甚至主动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接待地的“虚意接受”,最初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意接受”的东西便会逐渐扩散,潜移默化地使本土文化发生变迁。

三、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具体表现

文化的变迁是永恒的现象,有些在表面上,直接看得见,摸得着,而有些文化现象,是在深层发生变化的。一般说来,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而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

1.物质文化变迁。指那些外在化、具有明显的数量结构或物质形态的变化。直接由于旅游业发展而引起的生计方式、居住习俗、生活方式等的改变,都属于这一类变迁。例如,九寨沟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五绝闻名于世,其内原有居民以前主要以耕作、畜牧和传统的手工艺为生;1984年九寨沟对外开放,部分居民开始经营旅游业。至2002年,景区内居民都彻底停止了耕作和畜牧,基本都从事旅游经营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

2.非物质文化变迁。指因旅游活动产生但无法观察到其直观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由于旅游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旅游地居民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属于非物质文化变迁的表现。例如,四川与云南交界的沪沽湖地区是摩梭人聚居地之一,其文化是植根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母系文化。改革开放后,摩梭人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游客,沪沽湖很快成为旅游胜地。外来不同文化形态人群与当地人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对摩梭母系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母系家庭小型化,妇女在家庭中的传统地位开始下降,出现固定专偶走婚,家庭管理实权开始由男性掌握等。

国外旅游文化节目综述范文 第5篇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_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_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_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_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_等。仅_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_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再以被奉为道教崇拜的神--妈祖为例,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以台湾最为突出,总要抬着妈祖像回来探亲、进香还愿。

当然,由于的不同,宗_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传招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增收创汇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_教的古尔邦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颇具魅力。

宗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特别是佛教音乐、基督教的圣歌圣乐都深受信徒的欣赏,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八仙过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随着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其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显示出准备投资的饭店以某一国家或某一者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那么投资的饭店必须有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供应,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和风俗匀惯有所违反和触犯。所以,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应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资建饭店接待_教信徒,而饭店没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也会引起客人的不满。总之,针对不同的游客,应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如对_来说就不能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对佛教信徒就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人粥;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贸卡等小礼物等等。

宗教文化不仅对硬件--饭店设施有影响,而且对软件--管理与服务也有要求。在承担接待宗教信徒任务的饭店中,员工应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这样管理者才能针对不同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确的接待方案;服务员才能对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导游也才能为客人作更好的导游讲解。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过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宗教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峨嵋山金顶,198l年旺季时游客蜂涌而上,一些年轻人竞劈床板,扯草垫来烤火;食堂的饭碗也被搞得一个不剩,三天之内,仅金顶一处就造成直接损失一万元。游客造成的火灾使峨嵋金顶被焚于一炬。再如驰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画也由于人数的大量增多,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学作用而引起大量剥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遗产不只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有的宗教名胜古迹已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在宗教旅游区范围内禁止乱扔乱涂乱刻行为;禁止游客烧烤、野炊、砍伐树木;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禁止对各种宗教雕塑、壁画摄影;限制游客人数等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不能“保”了旅游,而“丢”了宗教文化遗产。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都起到促进的作用。旅游活动是人们需求层次提高的一种表现,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宗教文化知识,陶冶性情、修心养性。到宗教名胜古迹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有一般游客,更有朝圣者、宗教信徒和专家学者。因此旅游活动的发展也是人们传播了解、探讨和研究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古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明代外国传教土利玛窦来华传播基督教。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桥梁。如来华的游客中,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专家学者;有的更组成了宗教文化考察团,而国际上还有专事宗教旅游的旅行社。1991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他们所到之处,就提出对宗教名胜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通过游览、考察和研讨等活动,促进了各国各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再者,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宗教节日、仪式、用品、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当然,旅游活动的发展对宗教文化也有一些冲击,如一些宗教独有的教规、仪式等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特性,有的甚至变成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

三、旅游业与宗教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我们知道,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插宗教文化和发展旅游业双重意义,对此应按照_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_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_文物保护法》认真执行,严格区分正当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的性质,不能让非法宗教活动在宗教名胜古迹区内得以进行。

国外旅游文化节目综述范文 第6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秦皇岛实践

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是未来一段时间河北省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将旅游业作为立市产业发展的秦皇岛,近年来在通过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方面表现突出。如何进一步巩固优势、进一步拓展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渠道成为摆在秦皇岛面前的新课题。

一、旅游与文化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这不仅来自于它自20世纪90年代就超越钢铁、石油等行业跃居世界第一大产业,还在来自于它对餐饮、零售等行业的拉动作用,但是经济属性并不是旅游业的全部。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旅游的文化属性日益凸显。

第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初级阶段看山水、中级阶段看文物,高级阶段看文化”。从山水到文物再到文化的阶梯式递进体现了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的心理变化,从物质的、表层的到精神的、深层。所以,旅游从形式上是感官的满足和体力的消耗,从深层看是文化的体验,满足的是精神需求。特别是随着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文化日益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活动。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第一资源。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年接待游客人数在280万人次以上的景点都是文化类的旅游景点,尤其是在吸引境外游客方面。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故宫、兵马俑就不言而喻了,近年来兴起的比如丽江古城、山西晋商大院等也是如此。所以,无论是从文化需求还是文化资源的角度看,文化都是旅游的灵魂,是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连接文化的纽带”是2011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世界旅游晴雨表》显示,2011年我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5760万人次,继续排名世界第三;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7025万人次,是2002年的4倍多。可见,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口的跨境流动带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碰撞和文明的对话。不仅如此,旅游业还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推波助澜。旅游业几十年的发展使我国数以千计的古城、古镇、古村焕发新的生命力。许多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旅游得到积极挖掘和展示,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和旅游品牌。

人类自从有了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正因为两者之间这种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才奠定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的基础。

二、秦皇岛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现状

自21世纪以来,旅游业全面融入了国家战略体系。位于“京津冀地区”、“首都经济圈”和“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三大政策的叠加区域的秦皇岛无疑面临着绝佳的发展机遇。秦皇岛市近年来在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四方面的尝试。

首先,地域特色节庆活动异彩纷呈,逐渐形成品牌。鉴于旅游节庆活动在扩大旅游城市影响力、拉动相关产业收入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秦皇岛近年来组织节庆的力度逐渐加大,每年都定期举办山海关长城文化节、望海祈福文化节、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昌黎干红葡萄酒节等。不仅如此,节庆活动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形成地方品牌。我们的节日・七夕――中华爱情节荣获2011年中国十大品牌节庆和2011年优秀民族节庆称号,北戴河轮滑节获得2010年首批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称号,中国秦皇岛国际葡萄酒节获得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称号,望海祈福文化节获得第三届节庆中华创意奖,秦皇岛市也获得中国节庆杰出典范城市的称号。

其次,传承百年旅游文化,文化旅游成气候。文化旅游是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最直观、最直接的体现。目前,秦皇岛市共有8所博物馆: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北戴河博物馆、鸟类博物馆、中国航标展馆、轮滑博物馆、山海关王家大院、青龙民族博物馆、玻璃博物馆。前7所博物馆年均接待中外游客35万人次,已经成为展示我市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2012年开馆的玻璃博物馆,不仅是国内第一家国有玻璃专题博物馆,也是我省第一家依托工业遗存建设的博物馆。这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砝码,也成为我市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城市魅力的文化动力。

最后,文化产业园聚集,文化创意产业初现端倪。按照《河北省沿海地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要求,秦皇岛发展定位除了“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还有“文化创意之城”、“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等目标。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秦皇岛市逐步规划、培育和确定了一系列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探索旅游与文化融合新路径

文化是一笔宝贵的地方财富,是一笔无形资产。虽然秦皇岛在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但是依然存在诸如融合层次有限、探索比较初步等问题。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关键还是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寻找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新路径。

首先,以文化需求为导向,坚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齐头并进。按照世界各种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人均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出现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了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特别是秦皇岛所处的环京津区域,人均GDP远远超过5000美元,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增长。所以,面对如此旺盛的文化需求,秦皇岛必须依托原有观光旅游发达的优势,更多的开发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的项目,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其次,以特色文化为依托,持续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并转化为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旅游行为是一种差异化的文化体验,所以地域文化能够作为异质体验的突破口。悠久的历史给秦皇岛留下了诸多地域文化,滨海文化、长城文化、孤竹文化、港口文化、玻璃文化、桥梁文化等在全国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充分挖掘这些地域文化内涵,积极开发、整合、包装文化资源,打造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是秦皇岛从众多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的增长点。

最后,以新兴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强化地域文化外化和对外推介宣传力度。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远近闻名和常兴不衰,固然有资源优势的重要因素,但文化宣传和包装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近年来以新兴视觉媒介为代表的文化传播形式易于人们接受,无论是大型旅游文艺演出还是旅游微电影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应重点考虑借鉴和使用这些新兴文化载体,同时积极通过传统方式增加秦皇岛曝光度。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_,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3]《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国外旅游文化节目综述范文 第7篇

一、梵净山文化旅游发展与乌江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1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现状与旅游文化及其开发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面积41900公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主要有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具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植物种类丰富,古老繁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明显,为我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区内有植物种数2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脊椎动物有38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等14种,并为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区。梵净山不仅是珍贵的生物资源库,也是我国历史上佛教名山之一,自然风光奇特,人文历史遗迹保存较多,是一个集人文、民俗、生态等文化资源的旅游胜地。

梵净山,佛语之名,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历史的、传统的与革命的、现代的相互交织,地上地下的文化遗迹世世代代流传着动情的故事、传说、童谣、山歌等地域民俗文化文学,传承着地域的文化精髓。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随着对梵净山的开发,世人对梵净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梵净山的佛教文化逐渐让世人崇尚,让到过梵净山、了解梵净山的人们有了无佛无山与无山无佛的感悟,以及灵魂深处呐喊与沉思,精深的佛教文化带动了梵净山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多年来,到梵净山旅游观光、资源考察的人是一波又一波,多少仁人志士凭借对梵净山的研究,成了这样大师,那样学者、专家。梵净山的知名度也声传海内外,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旅游文化品牌效应让世人向往,旅游文化资源得以开发,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2 乌江思南旅游文化现状及其开发

乌江,贵州省第一大河,也是贵州的母亲河,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发源贵州香炉山花鱼洞,流经黔北及渝东南,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六冲河汇口以上为段,汇口至思南为中游,思南以下为下游。地形以高原、山原、中山及低山丘陵为主,喀斯特地貌独特。由于地势高差大,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

乌江流域两岸汇聚了丰厚的民俗风土文化。中下游的思南县城是乌江流域上一颗亮丽的“明珠”,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地灵人杰,传承着乌江文化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文化,活跃了乌江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丰富着乌江文化的人文内涵,是乌江文化的典型集聚地。

思南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古商贾云集,航运亨通,经贸繁华,是乌江文化汇聚于中下游的商品集散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典型和集中地。

乌江思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风光旖旎,乌江博物馆、乌江腾龙峡天然巨龙、长坝石林、郝家湾清代民居、四野屯楠木王、思南府文庙、旷继勋纪念馆、白号军起义遗址一岑头盖、荆竹园……山水相依,冷热互动,资源互补与排他性,丰富了思南旅游文化发展的高地,放射出独特的神韵与魅力。

陆上交通的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乌江文化渐渐沉淀了下来,昔日的辉煌与地位逐渐消退光泽,有着乌江文化深厚底蕴的思南经济昔日的辉煌成就也在缓慢中落后其他地区,延续着上古千年的巴蜀、土司文化也悄然遗失。

二、梵净山旅游文化与思南乌江旅游文化的互促

梵净山旅游文化与乌江旅游文化共同彰显了铜仁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与丰富,为铜仁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形成了铜仁旅游文化资源交相互应的裙带网络。

在文化殊途同归的使命上,文化与资源的碰撞,使梵净山旅游文化与乌江旅游文化有着同质的互促关系,共同彰显着铜仁旅游文化的丰富内容。

一是奇妙神韵的天然景观。梵净山的主峰高拔2572米,保存着十多亿年前冰川时期留下的自然奇迹,“蘑菇石”、“万卷书”使游人流连忘返,云海、佛光与日出牵挂了多少人的如期而至;乌江川流不息的涓涓流水向东而去,气势磅礴,汇集成清澈透明的乌江水系资源,加上两岸的自然景点古朴秀丽,如诗如画,一道天然神笔令人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二是丰富的生态资源。梵净山气候多样,是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繁衍着5000多种动植物,珙桐、黔金丝猴等40多种被列为国家保护对象,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和“人类的宝贵遗产”,成为部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乌江历史久远的天然水系,繁衍了一个有着“小重庆”、“山城”、“江城”、“梯城”等盛名聚集一身的思南,妆扮了思南土家姑娘天然美艳姿色,还有那乌江腾龙峡天然巨龙、最大的天然石林景观、省内少有的古村寨郝家湾清代民居、贵州最大的四野屯楠木古树等等,点缀了乌江上这颗美丽的“明珠”。

三是丰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梵净山作为佛教名山、“弥勒道场”早已声名远播,诸多景点如太子石、万卷书、说法台等都与佛的传说相连,处处显现佛教文化的气息,“拜揭梵净山,回报吉祥平安”,已成为今天广大游客的美好心愿;而巴人文化沉淀于思南,还有那周家盐号、盐油古道、乌江号子等文化资源跳动着思南乌江的文化脉搏。

四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梵净山、乌江周边聚居着苗、土家、侗、仡佬等众多个少数民族,长期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土家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苗族“四月八”、侗族“赶坳”节、土家摆手舞和肉莲花、仡佬族“敬雀”节以及“思南姑娘大脚板”等民间文化文艺丰富了乌江民族风情。

“梵净来兮,山喜;乌江来兮,水乐”。山、石、树、花、兽、风、云、水、庙、光点缀了梵净山的十大“神奇”,梵净山绝美而奇特的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悠久、丰厚底蕴的佛教文化那肃穆而神奇的奥妙,令人魂萦梦绕,令人心醉忘归,既向往目睹它的神韵,也让人有望奇而怯的心境。乌江的精灵是水,湖、瀑、溪、河、滩、谷、崖等连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千姿百态,多彩多艳,高低错落的群瀑高唱低吟,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蓝澄澈,水映蓝天、峰谷、绿树、红叶,一步一色,变幻无穷,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长,花树开在水中间。

正在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良好的旅游设施构筑起了铜仁这个旅游大市场,形成了以梵净山为旅游龙头,以自然和水文并聚的乌江和锦江旅游为两翼,以佛教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为内涵的“一山两江四文化”的铜仁旅游文化大格局。

三、梵净山旅游文化发展与思南乌江旅游文化发展的思考

梵净山旅游文化与乌江旅游文化有着地域的同归感,但独特的文化个性,自思南失去政治、经济中心地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乌江文化不被强调的命运,思南乌江旅游业只能缓慢爬行。

一是地理区位差异。地处武陵山脉主峰的梵净山,是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的集结点,得三县的合力发展,成为黔东北的旅游龙头,其独有的地理优势进合国“生物保护圈”成员,丰厚的佛教文化传承着神奇的典故与传说。乌江流经贵州的沿河、思南两县及渝东南,在重庆涪陵汇入长江。处在乌江中下游中心地的思南,虽然曾是盐油古道航线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但乌江文化的分散与流动性,在乌江两岸上、中、下游以及其他地区都在为“乌江”这张旅游品牌竞相争夺,分散的市场竞争使得乌江文化旅游开发就没有梵净山那样蓄力待发了。

二是交通瓶颈的制约。贵州的落后主要原因仍是交通基础设施的薄弱,交通不便成为旅游文化开发的一大制约因素。思南乌江处于黔东北,铜仁西部,乌江中下游,虽然占据乌江航运的优势曾是商贾云集、经贸繁荣。但陆上交通的发展,使水运航道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与优势,逐渐沉寂、消退,乌江思南旅游文化的发展只能蹒跚而行。梵净山虽地处三县交界处,但有着交通位置的先天优势,特别是山正面面处江口,地势平坦,到地区城市及与周边经济发展较好城市距离较近,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大量的吸引外来客源,带动了梵净山旅游文化迅速发展。面对交通上的闭塞和落后,地处乌江中心地的思南,随着即将打开“两高一江”的交通大格局,思南乌江旅游文化必将刷新历史,重展昔日辉煌。

三是经济发展的滞后。贫困与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贵州思南更是一个以喀斯特地质地貌为主体结构的区域,在经济发展上相对滞后。在乌江文化这个品牌上要打造出亮点,必须改变经济滞后是文化发展后腿的现状,在文化发展与经济有着不完全一致的可用性中,以突破文化的发展来带动思南经济的腾飞。视看梵净山虽位于三县交界处,但在梵净山旅游开发上三县集于合力,梵净山这个有着历史盛名的景点受到国家、地方的高度重视与投资,为梵净山旅游业的发展与开发提供了经济与政策保障。

国外旅游文化节目综述范文 第8篇

关键词:文化;旅游;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突出地体现了第三代生产力的特征——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的文化化,是指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新世纪“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定局。从旅游供给一隅来看,经营者的目的是经济盈利,但他必须提供文化享受才能实现盈利;从旅游需求一隅来看,旅游者希望得到文化享受。因此,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以及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因之上。由此可见,旅游业的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早在1981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就在《旅游与文化》一文中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作用。”到了九十年代,喻学才等旅游文化学专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一)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

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包涵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都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此外,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对文化的追寻,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

旅游主体出游的目的无非是出于乐生的需要、养生的需要、健身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这些需要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属于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人们对充满异国他乡情调的城市文明、田园风光、民俗风情满怀着好奇心,满怀着憧憬和期待,这是人类求异心理的典型反映;人们总是希望在奇险幽野的山岳景观中获得美的感受,在壮阔雄伟的江河中获得美的熏陶,这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唤醒与律动;人们总是期待着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在人类文明的河床上获得智慧,这是人类求知、启智需求的体现;人们总希望通过投身自然忘却烦恼,获得快乐,通过参与异国他乡的民俗活动洗去尘渍,获得愉悦,通过旅游团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忘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是人类自生的本能反映;人类通过跋山涉水可以强身健体,通过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工作压力,这是人类健身养生的需要。上述需求的满足都需要文化的参与,同时也是文化的体现。

(三)文化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一个必定会被市场无情淘汰的企业。旅游企业也是如此。一个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企业对内可以团结员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吸引顾客、获得效益。

(四)文化交流是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就社会效益而言,文化交流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就经济效益而言,文化的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有利于促进客源地和目的地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是挖掘文化内涵和实现文化功能的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

(一)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挖掘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功能已愈来愈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林洪贷(1990年)指出:“仅对旅游业作经济上的定性和表述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分析无法衡量旅游业在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无法阐明这些影响对于经济的反作用,因此需要以经济分析为基础,逐步采用经济分析与文化分析相联系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于士英认为:“七五”以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以经济为生长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我国旅游业应在高起点上发展,它的生长点是文化,调整的任务就是要逐步使经济型的旅游业转化成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到了21世纪,文化成了旅游业竞相追逐、竞相挖掘的对象。云南的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就是通过特殊文化的发掘而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挖掘文化。

(二)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丰富文化

旅游业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行业。其创造的核心是文化品位的不断的提升、文化内涵的不断升华和文化底蕴的不断丰富。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源于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电影,20世纪50年代建园之初,只有米老鼠、唐老鸭以及睡美人城堡、海盗船等少数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乘坐过山车、乘坐飞碟、过时间隧道、看水幕电影、看四维立体电影等现代高科技和人类幻想成果在迪斯尼乐园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迪斯尼乐园的文化内涵。深圳在20世纪80代以前还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可以说是一片文化的荒漠,然而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人文景观的建设,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潮流的领跑者。

(三)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文化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无论是原始景观,还是人造景观,吸引游客眼球、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总是那些合乎美学规律、给人以美的联想、美的感受、美的体验、美的启迪的景观。因此,一位优秀的旅游规划大师,景观设计大师和旅游产品策划大师总能够对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进行美的设计、美的提炼、美的升华,从而不断优化、不断提升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功能。桂林的山固然很美,桂林的水固然很迷人,桂林的民俗固然风情万种,然而如何在短短的行程体验、感受桂林的美,却并非易事。可喜的是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印象刘三姐》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该剧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留给人们印象中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成功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整部作品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对桂林山水文化和人文文化的高度提炼和系统优化,是熔铸于山水人文景观中的又一崭新的文化景观。

(四)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文化

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对文化的抢救过程。对于绝大多数旅游开发项目,人们都注意了文化的渗透和文化的保护。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代表——故宫在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后,已经毁损严重,为了更好地对国内外的游客进行开放,国家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修葺,现已基本完工;我国藏族建筑的瑰宝——布达拉宫,江南的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文化遗产大都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得以修葺和保护。

参考文献

1、郭丽华.略论文化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2、王志涛,司林胜.西部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渗透[J].科学管理研究,2003(2).

国外旅游文化节目综述范文 第9篇

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缺少了民族文化,旅游文化便显得有些枯燥,无从体现内容上的丰富性;缺少了旅游文化的大前提,民族文化也没有加以广泛宣传的平台。因此,将民族文化有机融入旅游文化,才能推动武陵山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二、影响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的消极因素

武陵山区的旅游业是推动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重视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有效结合必然会促进经济的深层发展。然而,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有效结合仍然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难易实现预期目标。

(一)政府宣传力度有限,无法突出民族文化的地位

武陵山区的旅游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在强调旅游文化的今天,当地政府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职能,致使宣传力度有限。一旦宣传上呈现弱势,民族文化的地位便无从体现,民族文化的信息便会被搁浅,影响了文化旅游的推进。

(二)景区领导思想意识狭隘,未能重视民族文化的作用

目前,武陵山区景区的领导未能真正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他们普遍认为,景区只要做到景色优美就完全可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殊不知,很多旅游者更喜欢通过旅游来增长阅历,开拓视野,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品位。最终,民族文化因素过少,单纯的自然景观无法赢得旅游者的认同。

(三)民族文化载体过于雷同,不能凸显宣传特色

目前,武陵山区的很多文化宣传载体都较为雷同,比如纪念品,非常大众化,并且形式非常统一,没有新意。这样,过于雷同的文化载体无法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宣传。过于雷同意味着武陵山区的当地民族特色为得到彰显,明显不利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四)导游素质有待提升,民族文化得不到深入讲解

在旅游过程中,导游的有效讲解,对旅游者及时的了解民族文化有着非常现实的作用。否则,对于初来者的游客们而言,不可能较为全面的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然而,很多导游只是发挥着跟随导向的作用,对于民族文化的讲解不够深入;另外;民族文化的宣传内容也较为有限,不能有效填充内容。

三、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的途径

武陵山区需要以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有效融合来实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分析问题,并采取有效的途径,来提升武陵山区的民族文化氛围,并实现其与旅游文化的互相促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一)加大政府宣传力度,突出民族文化的地位

首先,武陵山区政府的领导要及时厘清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及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关系。这样,民族文化才能真正走进旅游文化,使旅游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领导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管理意识和发展能力,也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平台增强自身的领导才能,以便深刻认识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并以此来与旅游文化实现友好然后,促进旅游业经济的不断进步。其次,当地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将武陵山区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良好的宣传手段来加以宣传。这样,政府的宣传影响力必然会得以凸显,从而使武陵山区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加切实的推广。宣传立地上去,宣传效果自然会好。

(二)景区领导要转变思想意识,重视民族文化的作用

首先,武陵山区旅游景区的领导要转变思想意识,不能单纯思考通过旅游业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还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长远途径。这样,民族文化才能具备被挖掘的可能性。景区的景色优美是景区必须具备的经济发展条件,而除景色外,还要依靠有效的民族文化来积极参与,否则,旅游业的发展目标过于狭窄,不利于旅游业的全面前行。其次,景区领导要细心琢磨民族文化的形成基础,民族文化的宣传价值,民族文化的潜在力量等问题。如此,民族文化才能被公众所深刻认知和认同。最终,民族文化才能与旅游文化实现有效衔接,从而使民族文化大放异彩,实现游客对武陵山区景区的深层认知。

(三)创新民族文化载体,凸显景区宣传特色

首先,景区要及时创新经营理念,从细微之处入手,做好民族文化的宣传,使民族文化的踪迹被时时刻刻感觉。比如,针对景区的纪念品,可以拓宽强化各种形式,强化视频光盘、书籍等形式,开展当场问卷调查等形式,让民族文化从细微之处走入游客视野。其次,民族文化之间也有大量重合的现象。因此,景区要格外注重对地域内特色民族文化的有效宣传。这样,武陵山区景区的不同之处才能被公众所格外关注。最终,他们就有可能以此作为亮点向更多的人进行宣传介绍,来带动更多的游客来欣赏旅游。再次,武陵山区的景区建设离不开优良设备设施的投入。旅游设备设施往往渗透着许多民族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设备设施是旅游文化的一种有形载体。因此,要格外重视设备设施的更新维护和运用。最终,景区要与政府进行有效协商,加大资金投放力度,确保景区内设备设施的完善。如此,民族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彰显,才能有效从事旅游文化,才能及时依托旅游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

(四)着力提升导游综合素质,深入讲解民族文化

首先,武陵山区的当地导游是引导游客全面了解武陵山区的一个重要元素。因此,导游的综合素质对于游客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景区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景区领导要格外重视导游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他们积极争取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实现显著提升,使他们的个人魅力更加明显强大,以此来增强游客对武陵山区景区的好感。其次,导游在进行讲解时,要适当强调民族文化的地位,将民族文化带给更多的游客,让更多的游客在民族文化之间寻找到认同感。如此,他们的增长阅历的愿望被满足,他们开拓视野的需求被满足,他们的旅游才能体现出出行的目标。最终,他们才能从整体层面认同武陵山区。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