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推荐18篇)

admin
导读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1篇

我国的经济**和市场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力上。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二、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公有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①必要性: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形式都可以利用。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②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③意义: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5.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①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不能说是_****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_)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8.我国现阶段的经济**:

①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必然性: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具体原因:Ⅰ、****性质:坚持公有制作为****经济**的基础。Ⅱ、****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Ⅲ、“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前提——****公有制,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2篇

制取氧气

1、实验室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二氧化锰)、加热氯酸钾(加二氧化锰)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

3、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4、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表示法:AB=A+B)

5、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

6、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同时注意不能与空气或水反应)

(1)气体的溶解性:凡是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用排水法收集。

(2)气体的密度: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7、氧气的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密度比空气略大);排水法(因不易溶于水)

8、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9、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如果复燃,则证明已满。

10、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加入药品(3)按顺序装配仪器(4)加热(5)收集(6)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7)熄灭火焰。

1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图注意事项:

A、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遇冷成水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受热不均炸裂。(即防止冷凝的`水倒流回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B、铁夹应夹在试管口1/4—1/3处,便于加热,松紧要适度。

C、导气管伸入试管内只要稍露出橡皮塞即可,以利于气体排出。

D、装药品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E、药品要下铺在试管后部,开始加热时要先预热试管,然后将灯焰集中在有药品的前部加热,再逐步向后移动。

12、制取氧气时注意事项:

A、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刚产生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放出时再收集。因为开始的气泡是空气,若此时收集氧气不纯。

B、当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再撤去酒精灯,目的是防止试管内温度骤然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水倒吸到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C、如果KMnO4 加热制氧气时,试管口还应塞一小团棉花,目的是防止加热时氧气流把高锰酸钾粉末带入导管。

13、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原理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的沸点低,方法蒸馏。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3篇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4篇

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 “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二、 固体药品的取用

1.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 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

3. 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4.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三、 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1. 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b. 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c. 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d. 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

2. 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c. 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3.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 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

b.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时若仰视,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仰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多;倒液体时俯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少】。

初中化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3)

——初中化学常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实用三篇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5篇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人口发展模式人口特点: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率,高自然增长率(**:尼日利亚)

过渡型**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发展**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6篇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7篇

1、描述大气与地面的热量传递过程(图)

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3、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热低冷高(高低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画图(海陆风)

注意:实验及步骤

5、三圈环流:(重点是气压带与风带)

季节移动:7月北移、1月南移。

6、东亚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陆地:1月是亚洲高压,天气:寒冷干燥;

7月是亚洲低压,天气:高温多雨

7、亚欧****气候差异:会考纲要

8、热带雨林:受赤道低压**(上升气流),

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则终年湿润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的交替**,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

冷空气强大

大风、下雨、降温(锋后下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暧空气强大

连续性降水(锋前下雨)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相当

如5、6月份长江:梅雨天气

10、气旋(低压):气流辐合上升,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压):气流下沉辐散,天气晴朗

11、台风(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频率强度;灾害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农作物易遭冻害

12、全球气候:历史时期(1万年)气温是波动上升,近代时期气温升高(近50年来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低纬农业减产,高纬农业增产;影响水循环过程。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8篇

1、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视力的延伸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地面**部分―地面**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9篇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亚欧**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3、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人口增长。

【问题思考】

1、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贺兰山、秦岭,南部有青藏高原,这样来自东南和西南的夏季风湿润气流对本区来讲,或是强弩之末,或受**难以深入。

(2)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则将已经长途跋涉的西风气流**在外。

(3)本区的北部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大山地作为屏障,就使得冬季来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导致气候异常干燥寒冷。

这样,西北地区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极端干燥的情况下,荒漠广布。强大的风力作用吹蚀地表,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并发展扩大,广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初中化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6)

——初中物理电学的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1份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10篇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时收集气体的方法

1.排水法:

(1)难溶或微溶于水,且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一般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尽量用此法,因为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纯度大,但含一定的水蒸气。

2.排气法:

(1)不与空气发生反应,且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的气体,都

可用排空气法收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2)排空气集气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但所收集到的气体纯度不高。

A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伸入集气瓶口即可,这样便于操作;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这样可充分排净集气瓶中的空气。

B.集满气体的集气瓶,盖上毛玻璃片后,是正放在桌面上还是倒放在桌面上,取决于气体的密度,为了减少集气瓶内的气体向空气中扩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集满集气瓶后,盖上毛玻璃片,要倒置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在正放在桌面上。

二、收集气体时验满的方法

(1)排水法:

集气瓶里的水要装满,瓶口 处不能留有气泡,倒立在水槽里,到集气瓶中的水完全排出为止。

(2)排空气法:

要把验满的工具放在靠近集气瓶口处,不能放在集气瓶内。

三、气体的干燥与除杂

气体的干燥原则:

浓硫酸、固体氢氧化钠、硫酸铜固体、氯化钙固体作干燥剂。

(1)选择干燥剂:选择干燥剂要根据气体和干燥剂的性质,干燥剂不能与**燥的物质反应。

(2)选择干燥装置:干燥装置由干燥剂的状态来决定。干燥时,装置要么是“长进短出”要么是“大口进、小口出”。

气体净化除杂原则:

不减少被净化气体,不引进新的杂质。除杂方法:酸性杂质用碱性试剂吸收,碱性杂质用酸性试剂吸收,或者用能与杂质生成沉淀或生成可溶性物质的试剂。除杂顺序:一般来说,除杂在前,干燥在后。

初中化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4)

——高一**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菁选2篇)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11篇

制取氧气

1、实验室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二氧化锰)、加热氯酸钾(加二氧化锰)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

3、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4、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表示法:AB=A+B)

5、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

6、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同时注意不能与空气或水反应)

(1)气体的溶解性:凡是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用排水法收集。

(2)气体的密度: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7、氧气的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密度比空气略大);排水法(因不易溶于水)

8、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9、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如果复燃,则证明已满。

10、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加入药品(3)按顺序装配仪器(4)加热(5)收集(6)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7)熄灭火焰。

1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图注意事项:

A、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遇冷成水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受热不均炸裂。(即防止冷凝的水倒流回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B、铁夹应夹在试管口1/4—1/3处,便于加热,松紧要适度。

C、导气管伸入试管内只要稍露出橡皮塞即可,以利于气体排出。

D、装药品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E、药品要下铺在试管后部,开始加热时要先预热试管,然后将灯焰集中在有药品的前部加热,再逐步向后移动。

12、制取氧气时注意事项:

A、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导管口刚产生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放出时再收集。因为开始的气泡是空气,若此时收集氧气不纯。

B、当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再撤去酒精灯,目的`是防止试管内温度骤然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水倒吸到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C、如果KMnO4 加热制氧气时,试管口还应塞一小团棉花,目的是防止加热时氧气流把高锰酸钾粉末带入导管。

13、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原理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的沸点低,方法蒸馏。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12篇

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1)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3)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地位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13篇

1.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使水倒流,试管破裂。

2.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

3.倾倒液体时,掌心没有对着瓶上标签,试剂瓶盖没有倒放在桌子上。

4.用量具(量筒和滴定管等)量取液体时,视线往往在上方,量出液体的体积比实际体积大。没有掌握“量具上的刻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读法。

5.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没有将导管先插入水里,或插入水中太深,气体无法逸出。

6.使用滴管时,将滴管口伸入试管并触及试管内壁。

7.在做实验时,试剂瓶塞张冠李戴,如将盛氯化钡溶液的滴瓶管放到盛稀硫酸的滴瓶上,或者相反,造成试剂污染。

8.药品用量太多,如硝酸与铜反应,铜量太多,生成大量的毒气,既影响健康又浪费药品。

9.用玻璃棒蘸取一种溶液后,没有用蒸馏水洗干净就去蘸取另一种溶液;或用药匙取粉末药品时,没有用纸将药匙擦干净,就去取另一种药品,造成严重污染。

10.试验氨的溶解性时,用湿的试管收集;检验试管或集气瓶是否充满氨气时,红色石蕊试纸没有用水润湿。

11.做中和滴定实验时,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了后又用待测试液洗,使待测溶液的实际用量大于用移液管所取的量,使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量增多,造成误差。

1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没有用棉花堵住试管口,使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污染水槽。

1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将集气瓶倒置在水中,集气瓶没有灌满水或者根本没有灌水。

14.实验结束时,没有将所用玻璃器皿洗干净,桌面也没有整理好,影响下一节课的实验。

15.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用手拿着酒精灯或者酒精灯的位置不当,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14篇

一、电路

A.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电源: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提供电能);用电器:用电来工作的设备(消耗电能);开关:**电路的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元件的导体(传输电能);

B.电路的三种连接方式:串联:电路无分支,各用电器在一条路上;并联:电路有分支,每个用电器单独在一条支路上、干路没有;混联:电路有分支,干路、支路都有用电器;

C.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处处相通的电路;断路:某处断开的电路;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端连接。若电路为串联连接,某处断路将导致所有用电器不能工作,采用电压表去检测,电压表有示数则表明电压表并联的位置断路;若电路为并联连接,支路某处断路,不影响其他支路用电器正常工作。

D.电路图:电路图的目的是完整准确地反映电路的组成,电路中各元件需用**规定的器件符号。器件符号安排合理的位置,分布均匀,不要将器件画在图拐弯处,画成的电路图应清楚美观。交叉相连的导线上要画上实心圆点。

E.等效电路图:等效电路图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分析电路,一般只需画出用电器(即电阻)的连接方式,并标注电压、电流等物理量的关系。

F.家庭电路: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各用电器并联连接。安装家庭电路时,从进户线到用电器之间,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按顺序连接。另外需注意连接插座时,左零右火上接地;开关一端接火线,一端接用电器。

二、电流

A.不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电荷定向移动就能形成电流。金属导体一般是**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酸碱盐水溶液一般是**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B.形成电流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电源,二是闭合回路。电源提供电压,电压是电荷定向移动的原因。

C.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在电源的外部,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的内部,电流由负极流向正极。

D.电流的符号为I,电流的单位为安培(A)。1A=1000mA

E.电流的大小可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表需与用电器串联连接,选择电流表量程时,一般是用电源电压除以用电器电阻求得最大电流,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接线柱。如果不能确定电流的大小,需进行试触。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电流表一般选择0—的量程。另外需注意,电流表要确保电流“正进负出”,否则电表指针会反偏,打坏指针。

F.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大小的规律: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即I=I1=I2)。②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即I=I1+I2)。③并联分流,分得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G.电流大小的计算:电流大小可以根据串并联的电流规律来求,也可以利用含有电流的物理公式来求,比如已知灯泡正常发光,可以利用灯泡的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求得额定电流,即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电流的大小一般通过欧姆定律I=_求解。另外,对于电路的变化,两个状态电源电压不变,那么两个状态对应的电流之比等于总电阻的反比(即I1:I2=R2总:R1总)。

三、电压

A.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B.电压用符号U表示,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家庭电压为220V,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36V,干电池的电压为。

C.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来测量,测量时电压表并联在用电器两端。判断电压表测哪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只需看电压表的**极与哪个电阻的两端并联。电压表量程的选取与电源电压有关。

D.串并联电路中电压大小的规律:①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电压相等(即U=U1=U2)。②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即U=U1+U2)。③串联分压,分得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即U1:U2=R1:R2)。

E.电压大小的计算:电压大小一般根据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计算,也可根据含电压的电学公式计算,如已知电阻的大小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即可求出电阻两端的电压。

四、电阻:

A.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同的导体导电性能有一定差异,即电阻率不同。对于同种材料,电阻的大小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在材料和横截面积一定时,长度越长,导体的电阻越大;材料和长度一定时,横截面积越小,导体的电阻越大。

B.电阻的符号是R,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C.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的。

D.滑动变阻器的作用:①基本作用: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处于阻值最大处。②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作用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使之成倍变化(增大)。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作用是:更换电阻后,调节滑片,使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作用是:调节滑片,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多次测量。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作用是:调节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电压达到、低于和稍高于额定电压,多次测量。

E.滑动变阻器的连接:一上一下。全部接上面的接线柱,相当于接了一根导线;全部接下面的接线柱,相当于接了一个定值电阻。

F.电阻箱:

G.电阻大小的计算:电阻大小一般利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式来计算(R=U/I)。也可利用电路中电流、电压、电功率比例关系,求得电阻比例关系进而求解。或者也可以利用含电阻的电学公式求解电阻的大小,如已知灯泡的铭牌,即可根据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求得电阻的大小。

五、欧姆定律

A.欧姆定律的应用(一)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即R=R1+R2),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即1/R=1/R1+1/R2)。

B.欧姆定律的应用(二)电阻的测量:测量电阻最基本的方法为伏安法,即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出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然后利用R=U/I计算出待测电阻的大小。若只有电压表没有电流表,则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需间接求出,然后再利用R=U/I计算出待测电阻的大小。常见的做法是让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与待测电阻串联,用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即可算出电流。若只有电流表没有电压表,则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需间接求出,然后再利用R=U/I计算出待测电阻的大小。常见的做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让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与待测电阻并联,那么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就可以求出电压;第二种是让已知阻值的电阻与待测电阻串联,待测电阻两端电压等于总电压减去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将待测电阻短路即可求得电源电压),进而利用R=U/I计算出待测电阻的大小。

六、电功率

A.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或者理解成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B.额定功率是用电器正常工作(额定电压下工作)时消耗的功率,利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可以求出用电器的电阻和额定电流。实际功率是用电器实际工作时消耗的功率。对于小灯泡,实际功率的大小决定着灯泡的亮暗,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比如将两个额定电压相同,额定功率不同的电阻串联,由于额定功率小的灯泡发光比额定功率大的要亮。这是由于额定功率大的灯泡电阻较小,分到的电压较小,实际功率较小。

C.电功率的计算:电功率的基本计算公式是P=UI,特别是总功率的计算一般选用该公式,此外总功率还等于各用电器功率之和(即P总=P1+P2)。其他电功率的常用公式为P=U2/R和P=I2R,另外功率还可以采用功率之比与电阻之比的关系来计算,串联电路**率之比等于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即P1:P2=U1:U2= R1:R2),并联电路**率之比等于电流之比等于电阻的反比(即P1:P2=I1:I2= R2:R1)。

D.电功率的测量,一般原理是P=UI,但是在只有电流表或只有电压表的情况下,需采用P=U2/R和P=I2R来测量,测量方法与测电阻方法相似。

七、电功与电热

A.电流做功的过程即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如果用电器是纯电阻,那么电能将全部转化为热能。

B.利用电能表可直接测量出使用电能的多少。电能表的参数一般说明使用1kwh电能电表转动的圈数或闪烁的次数。

C.电能的符号是W,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在家庭电路中电能的单位常用千瓦时或度。其中1kwh=1度=×106J

D.焦耳定律告诉我们,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电阻的大小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即Q=I2Rt。对于纯电阻,W=Q,对于非纯电阻,W>Q。在验证焦耳定律的实验中,我们通过比较煤油温度升高的度数,或者管内液柱升高的高度,或者气球膨胀的大小来比较电热的多少,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八、电与磁

A.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B.磁场的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磁场有大小有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C.为了形象的描述磁场引入了磁感线,磁感线是理想化的模型,并不是真实存在。磁感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大小,磁感线切线的方向反映了磁场的方向。磁铁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磁体内部磁感线由S极回到N极。

D.奥斯特实验证实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小磁针转动是因为小磁针收到了磁场力,磁场力是通过磁场传递的。

E.电流产生的磁场,磁场方向可以通过右手定则来判断。对于通电螺线管,四指环绕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为N极。对于通电直导线,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四指环绕的方向为磁场的方向。

F.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为:线圈匝数、电流大小以及有无铁芯。电磁铁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电流的通断来**磁性的有无,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来改变磁性的强弱。

G.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受力的大小与磁场的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通电导体受力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电动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H.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为:闭合回路中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如果回路没有闭合,一定不会有电流。如果是整个线圈放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也不会产生感应电流,所以必须是部分导体切割磁场线。利用该原理可以制成发电机。

I.电动机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电磁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九、电磁波

A.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光也是电磁波。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15篇

1.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

(1)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一时不强的表现。

(2)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的神圣一票,是公民**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透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选举的预期目的。

2.公民参与**决策有哪些方式?

社情民意**、专家咨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社会听证**。

3.公民为什么要参与**决策?

地位:

公民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化的重要决策。

意义:

(1)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族,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2)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3)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4)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和决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地 **责任感。

4.发展基层**的意义?

(1)利于扩大基层**;

(2)保证人民群众**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3)是******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4)也是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5.我国公民行使**权的方式有哪些?

信访举报**、****联系群众**、******、**听证会、**评议会、网上评议****。

6.实行****的意义?

(1)利于消除**现象,克服****,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3)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7.有序与无序的**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

(2)是否**行使****,履行**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和义务。

8.我国**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1)保障人民**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经济建设的职能;

(3)******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

9.我国**的作用?

(1)管理人们的公共生活;

(2)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初中化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5)

——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实用六份

化学初中常考总结 第16篇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D�D磁场�D�D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D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D�D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D�D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

②判断热量带,

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性气候:全年受**性气团**,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D�D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架的原因:

①这�Y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D�D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

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