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棒素养课总结 第1篇
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而非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普通的艺术素质教育变为专业化的培训,反而起不到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从范围上看,把“艺术教育”只作为学校的任务,学校又把“艺术教育”当作几节艺术类课程的任务,把“艺术教育”理解得太具体,使其范围渐趋缩小,达不到真正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效果。高素质艺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严重缺乏,结构严重失衡财经类高等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1)数量上严重缺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按国家规定的正常艺术教育编制来看,财经类高等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常常是有上万人学生的学校配备的艺术教育教师才5、6个,师资严重缺乏。(2)结构上严重失衡。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公共艺术课教师队伍在教师年龄的梯次结构、职称的合理搭配、专业的有机补充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高学历、高职称的艺术教师比较缺乏。据有关资料显示,公共艺术课教师本科学历占大多数,而其中的教授、副教授职称者更是居于少数。艺术素质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备总的来说,各高校加大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投资,设施有较大改善。目前多媒体教学逐渐普遍。部分艺术素质教育办得好的财经类大学甚至也建立起艺术教育的专业活动场所。但是,从多数财经类高等院校来看,许多院校对艺术器械的使用仍然较为局限,对艺术专业活动场所的设置较为缺乏。总体来说,基础的教学设施还不完备。艺术素质教育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艺术方面的科研课题一直比较少。目前研究的课题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课题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不强;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研究方法比较陈旧,仍然以经验总结为主。教师在职称评定和科研能力上都明显落后于其他专业教师。因此,艺术素质教育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艺术素质教育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专业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教育以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而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它是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重在培养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艺术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在思想认识上解除发展艺术素质教育的障碍。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平衡师资数量和质量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以提高艺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本,从而实现艺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要求,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素质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着眼点。在年龄结构方面,老、中、青年教师人数搭配要科学合理,避免人才断层,要发挥人才队伍的长线潜力;在学历结构方面,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教师人数的比例关系要合理,人员分布要相对科学,以形成整体良好的学术梯队;在职称结构方面,具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教师人数的比例关系要适中,人员分布要相对均衡,使师资队伍整体阵容整齐;在学缘结构方面,教师来源应尽可能地多样化,以形成开放的用人格局。采取有效措施引进、培养和稳定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在补充教师时要注意来源多元化,尽可能地从校外补充。
完善教学计划,艺术教育实现“一主多辅”体系,开设一门综合性艺术类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开设门类丰富的艺术选修课财经类普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要坚持全方位的美育观。因此,必须健全和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要完善教学计划,把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一门综合性艺术类课程(比如《艺术导论》等)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开设门类丰富的艺术选修课(如美术、音乐、书法、影视、戏剧、戏曲、舞蹈等),并力求做到课时、进度、考试、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如此,才能使学生对艺术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了解,对艺术的各门各类、形式特点、风格流派以及社会作用等获得较全面的认识,并从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积极的精神营养。完备财经类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先进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为高校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丰富带来了可能性。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最普及的辅助教学方式,但这远远不够。比如,开设《中国民族器乐欣赏》课程,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悠久、形态各样的民族乐器有个初步认识,但一般仅限于平面图片的认知和有声材料CD/VCD/DVD的接触。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购置有门类齐全的各种民族及西洋乐器,能够给学生当面演奏和让他们亲手接触乐器,让普通的学生亲手试一下,他们对于艺术的心理距离就会大不相同。此外,还可以根据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安排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和艺术陈列室,凸现艺术教育的高雅色彩,同时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得到第一手的艺术体验,必将成为高校教育的一大亮点。建立学生艺术团体,普及高雅艺术,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在开设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学生艺术团体,积极发挥学生艺术团体的力量,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普及高雅艺术,为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情趣提供一个工作平台、教学载体和实践机会。为此,财经类普通高校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各种艺术社团组织,如合唱队、乐队、书画社、摄影社、诗社、文学沙龙等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健康的审美活动,如音乐会、演唱会、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书法比赛、绘画竞赛等活动,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艺术素质教育。
油画棒素养课总结 第2篇
一、巧用动漫元素,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与方法,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角度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由此可见,美术造型在美术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造型是美术的基础,对学生的基本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同时,美术造型也是检验学生想象力和艺术天赋的重要媒介。动漫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美术造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些动漫角色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造型,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物品上的花廊”一课,这一课是初中美术新课标“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重点课程,同时,这一课也具有强烈的“造型表现”元素。结合该课的特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设计”与“造型”紧密联系起来,利用动漫形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课堂开篇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国产动画片《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人物模型,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四个人的动画片段,继而提出问题:归纳这些形象的特点,说一说是哪些因素才使他们如此传神?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模型后,总结动漫人物特点,并让学生对比动漫形象与真实的人物形象,说一说两者之间具有哪些差异。创设情境后,再次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用总结人物特点的方式,对一些植物花卉的特点进行总结?随即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牵牛花、菊花、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当学生发现总结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总结植物花卉的方法是想通的,即对形象的分析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最后笔者再次以问题引导:同学们能否借鉴动漫形象的表现方法,任选一种花卉,用夸张的手法画出它的动漫形象?
严格来说,动漫造型是一种艺术形象,它在课堂教学中仅起到了媒介的作用,重点不在于学生是否画得像,而是在于学生能否画出个人特色,掌握美术的灵魂。因此,以动漫元素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关键在于“造型”,而不是动漫。
二、巧用动漫元素,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
兴趣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两种需要都极其强烈,但生活和学习中富含了太多能够激发初中生兴趣的元素,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然而,动漫正是很多初中生喜欢的艺术形式,其以生动、活泼、夸张的造型,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乐趣。结合初中生对动漫的心理需要,教师应当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潜移默化地转移学生注意力,将学生对动漫的兴趣转化为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动漫是以美术为基础,我国有许多动漫作品也很好地融合了美术元素,如《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牧笛》,是与中国画的结合;但也有一些动漫作品是与民间艺术结合,如《葫芦兄弟》和《海螺姑娘》,则是与剪纸相结合。如此,这就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要,在学习中,也给予了学生不同的选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动漫元素,来调动学生创作的欲望。如“情感的记录”一课,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葫芦兄弟”和“海螺姑娘”喜、怒、哀、乐的表情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图片是如何用动漫元素来表现情感的;继而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是怎样表现喜怒哀乐的,这些情绪与动漫形象有哪些差异?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再次为学生布置绘画任务:模仿动漫形象,每人画一组(3张)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不限体裁,不限形式;最后由师生共同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油画棒素养课总结 第3篇
本学期的社团活动课已经结束,虽然参加的学生比较少,但大多是对美术感兴趣的同学,所以在活动过程中相对比较积极,纪律也较好,取得的效果也很不错。以下就活动中关于素描的教学做一些总结,以便今后更好的开展好各类活动。
素描教学的观念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怎样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我们的教育者应该思考的。
一、素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在现代社会趋于多元化的观念下形成的。
我们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古典艺术是在封建制度下形成的,艺术家是为皇帝或上帝服务的。进入现代社会,艺术家要通过艺术表现自我,艺术的精神在于创造。艺术家发现了潜藏在生命里自由的欲望以及发现与创造的欢乐,造型艺术再也不仅仅是宗教的图解和宫廷的装饰了,要求艺术和文学并列,造型艺术和文学是同样崇高的艺术形式。素描的多样性是在人的认识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是在尊重个体人的创造才使素描的多样性成为可能。素描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素描教学的应更宽泛些,素描不仅是技巧与能力的训练,也应是思想与观念培养。
二、在实践中把握素描教学
(一)素描教学应解决的
首先说是该解决认识问题,其次是表现问题。但素描教学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是造型问题。复杂了说:素描教学应解决在色彩之外文字语言等其他媒介无法表达或表达无力时所需的视觉图形语言。运用视觉图形语言去思考、去表现视觉感受以及引导视觉感受是素描教学的核心问题。
1、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是基础教学的出发点。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力是首位的。
2、人的普遍视觉需求。人的视觉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两个方面,研究具体阶层人群对图形的感知能力是素描教学的重要课题。
3、在具体的素描作业中画面的组织结构是第一位的,我们所说的造型离不开特定的画面空间。画面的组织结构与构图经营位置有相通之处,不同的是“组织结构”更强调画面图式内在的有机联系,强调视觉形式具有生命的整体构成。
4、形象感觉的表现与传达。包括形象特征、形体结构、质感与量感给每个人相同或不同的感受。这里既有视、知觉的训练也有表现技巧的训练。
5、工具材料的运用与发现,对材料工具的敏感是当代家的重要特征之一。素描的工具和材料是朴素的、相对简单的,正因为简单才留有发挥我们想象的空间。
6、了解与传统。对中外历史与传统的了解与掌握是素描的重要途径之一古今中外的素描大师是我们学习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二)素描教学应有针对性
素描训练是有针对性的。这是由教学的阶段性不同、专业的性质不同、思想观念的不同决定的。
1、针对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首先是了解学生的生理年龄及专业年龄特点,以避免重复教学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浪费有效时间。
2、针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为将来的艺术实践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不是先入为主的风格样式的训练,而是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同时能加以的引导。
3、针对特定课题的训练。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要求,将素描艺术的形式因素分解剥离开来,有针对性的分别训练,以强化对视觉形式要素的感受力。
4、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感、知觉技能训练。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了解专业特点首先是教师的必备素质。要让学生多了解不同的造型艺术特点,了解各种造型艺术语言的经典与素描的关系,以避免学习素描的盲目性。
(三)素描教学的技术训练
前面谈了作为基础的素描教学一开始就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精神的表达。将素描作为人的精神表达方式,就需要涉及到技术性问题,所以“技术性”是素描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常说的艺术教学是教技术还是教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是要有清醒的认识。
1、看的。视觉艺术离不开“看”,“看”本身并不需要技术,用心去看就可以了。但是,人的知觉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的缘故,“看”就发生了变化。能够用“心”去看,也是需要一定方法的。看是人的知觉重要组成部分,人接受信息的80来自视觉,基础教学就是要唤醒人的知觉。
有些人对“色”敏感,有些人对“形”敏感,有些人喜欢粗线条的大关系,不拘小节;而有些人则喜欢细节的罗列,不厌其繁。“整体的看”与“比较的看”,在教学中如何引导既是观念的问题也是个技术性问题。
2、工具材料的运用。一方面要多尝试运用各类干、湿性材料,以便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方便的、耐用的、持久的工具和材料,为能充分表达自己做好物质的准备。教员就似个大师傅将各种菜谱摆出来,学生可以自由挑选,当然大师傅还应该是个营养师。
3、知识的运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描教学就是最初的结合点。透视学、解剖学、人体工程学、视觉心等都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在素描教学上的运用体现了极复杂的技术性,应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开设实践课程,有重点的进行实际操作与演练。
(四)素描教学的实验性
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实验性。在教学中探讨素描表现的可能性是贯彻教学。
实验精神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一方面是视觉心理接受的可能性,从这两方面入手可以大大拓展我们的视觉空间。另一方面是材料应用的可能性;素描作为基础教学是有其相对稳定性的,但是,作为艺术教学,创造意识的培养是教学主要目的。没有实验精神就不会有所突破,墨守成规的技术训练谈何创造?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艺术,开放的艺术需要开放的思想。实验性是向未知挑战,是面向未来。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应该体会的是思想、是创造精神。
总之,在我们这个开放的时代,艺术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素描教学的观念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一定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美术社团活动总结二
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美术教学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获得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及身心和谐发展。在本学期我根据学校安排,和李业雯老师一起开展了美术社团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常识,学习素描,理解透视、构图技法知识;学习剪纸技法、感受剪纸的魅力;学画儿童画,学习油画棒技法,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具有爱美、追求美的意识。
二、在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他们的思维表现特点。着重培养四个能力,即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社团活动内容:素描,儿童画,剪纸。每周一次,让有美术兴趣及特长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地学习,提高他们的兴趣及技能技法。
四、开展的活动:元旦来临之际,我们收集较优秀的学生作品,将它们张贴在美术展板上进行展示,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都非常开心。12月至元月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少儿美术作品大展,相信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里,会有好的成绩。
五、活动开展的不足:对学生的考勤不太规范,虽然点名,但没有做好签到记录;有个别情况需要调整时间,没有及时地通知学生,需要改进;另外,我在低年级的儿童画教学所选的内容,有些画较丰富,构图较难把握,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
美术社团活动总结三
经过这一学期的社团活动,社团里的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每个人都有了不错的成就,各个小组都发挥了团队精神并且积极配合课题组的需要。我们涂画视界这个社团正在蓬勃发展,社团活动已经逐渐变得精彩。严谨有序的社团规章制度和社团成员们的努力使社团工作能够顺利完成。这一学期即将结束,对于本学期的社团活动开展我们做如下总结:
1、特色活动:
本学期我们社团开展了素描基础训练、POP(波普艺术)、画板涂鸦等社团特色活动。并且,我们社团本学期承办了温二中第九届艺术节系列活动——美术、剪纸比赛和温州二中校服设计大赛,为同学提供了艺术实践的舞台,严谨有序的活动现场和沉浸于艺术气息的比赛为我校2008年的艺术节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课题活动:
上一学期,针对我们提出的课题“教室总动员”(最后改名为《我的教室我做主》),我们做了深入的研究,激烈的讨论,并展开了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项目。并在这个学期进行统计调查问卷、动手制作、成果展示等,最终在规定日期前完成了结题报告并按时上交。我们课题的预期成果有结题报告、小论文、心得感受、图片资料、PPT、模型展览、图片展示等。我们的课题涉及的相关学科有室内设计学、审美学、心理健康学、美术。开展这个课题能开拓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与工作能力,对于今后在社会中工作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3、社团成果:
本学期我们在6月份如期完成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在这里为我们的课题组成员说声辛苦了,高云霄等在县现场书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4、社团交流:
本学期中旬,原曲中学的同学来我校参观社团以及了解我校开展的社团活动。非常荣幸地,原曲中学美术社的同学来我社交流参观。社长及社团成员都积极向原曲中学的同学介绍涂画视界的教室布置和社团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目的。另外,我们还向原曲中学美术社的同学,展示了我们制作的POP(波普艺术)作品展。让外校同学更好的了解我社,而我们也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他们的社团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双方都获益良多,这次两校开展的社团交流还是相当成功的。
油画棒素养课总结 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素质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已扩展到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在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制造质量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创新设计已成为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许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已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现代化设计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拟针对这个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国内外相关现状分析。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较早,创办于1919年的德国建筑与实用美术学校一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所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专门学校,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方面既注重艺术教育又注重技术教育。该校建立的“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广泛采纳。现在,包豪斯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其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时至今日,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设计院校还在参照包豪斯模式组织教学。同时,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欧美、日本等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新的改革探索,进行学科的改造、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对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此前仅有工艺美术教育)。当时。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刚刚从传统的美术中分离出来,还很不成熟。而艺术设计教育则更是落后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逐步被引进,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为满足社会对于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从总的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正如有的业内专家所说:“仅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拿不出一个自己满意、社会满意、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明确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以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近年来,虽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专家就相关问题做过一些探索,发表过一些见解。但就艺术设计本科教育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等根本性问题,却仍鲜见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设有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具体情况和办学条件不尽相同。尽管也有一些学校在此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人手,探索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与改革成果尚属罕见。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讨,敬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2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为了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首先,应当使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展的需要。根据《_中央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提出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综合考虑相关行业对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具体要求,首先,我们明确了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既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又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具体情况,我们对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国际文化视野”、“市场经济视角”的应用型本科层次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1)素质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该素质结构设计方案的特点是,不像传统的艺术教育那样仅侧重强调文化、艺术素质。而是注重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核心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创新型设计人才还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特别是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作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及其最新发展趋势。德国著名建筑家“包豪斯”(Bauhaus)的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厄斯(Waltergropius)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曾指出。现代设计是“艺术和技术,一个新的统一”。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一方面艺术与工程(材料、技术、工艺)的结合日趋紧密;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给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设计人员,必须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努力掌握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情况,从而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成功的现代设计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2)能力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构成的核心能力。二是与人合作共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等基本能力。该能力结构设计方案既突出强调了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明确了能力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又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能力指明了方向。设计创新引领产品的创新。是产品形成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设计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设计创新的实现途径可以有多种,既可以通过设计上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来实现
设计上的创新:还可以在学习借鉴传统或外来的精神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和创新,或者将不同领域的成熟技术(或成果)组合在一起实现“集成创新”。由此可见,设计创新能力的养成,不但需要加强和提高艺术素养,而且需要以必要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基础。马克思和_在《_宣言》中明确提出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概念。后来,马克思又在《经济学手稿》中进一步提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概念。显然,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皆属于精神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艺术设计也是生产力。因此,如何将艺术设计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既是艺术设计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正因如此,将工程实践能力(亦即。将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列为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无论是要实现设计创新,还是要将设计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都需要设计者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对于相关的要素和条件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策。此时。设计者所具备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依赖于设计者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而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设计创新水平的重要前提。
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而且应当是一种创业教育。这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无论是作为就业者还是创业者,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设计管理、产品规划、成本核算、市场调查、消费心理研究等方面的经营管理能力,具备推销自己的设计方案以被客户接受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具备以团队精神和宽容、共赢意识为核心的与人合作共事能力。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无疑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于现代设计人员而言既是构成其设计表现能力的要素之一,也是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二、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内教学。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等),都必须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革。例如:《设计构成》课程,将二维构成和三维构成的教学内容相整合,既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又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构成了理论讲授、个性化辅导、教学互动、课题设计、汇报展示等多个环节综合而成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又在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目前,该课程已被评为天津市的市级精品课程。
2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制定了毕业设计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和工作规范,并且大力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的科研课题。亦即: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始,即:为原创性的设计奠定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已有98%以上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科研课题。在选题时,注重了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需要,且具有一定的前沿应用价值。实践表明,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仅以2007年的毕业设计为例,不但毕业设计选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科研课题,而且有18件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有8件作品参加国内设计大赛并获奖。还有10件作品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如:《儿童电吉他》、《可视对讲系统》、《“青花摇曳”电吉他》等一系列设计作品都受到广泛好评,并很快被企业采用和转化成产品。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如:设计《儿童电吉他》的同学,不但其本人被采用该方案的企业所录用,而且还促成该企业另外录用了其他几位同学。
3讲求实效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与课内教学活动一起构成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我们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总体设计。一方面,努力强化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为此,不但将学生社团活动、校内外专家的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课外活动列入第二课堂的培养计划,而且将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中国北方自行车创意设计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列入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努力实行开门办学,尽量组织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任务或参与各种高水平的设计大赛。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与了天津市出租车标志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日本大阪国际设计大赛等许多重要的设计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天津市建城600周年纪念标志设计大赛,共提供了220幅作品,在由市民投票产生的30件优秀作品中,就有我校提供的14件作品,占4617%。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的设计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一般课内教学难以收到的成效:这种实践经历不但使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涌现出不少优秀学生和优秀作品。例如:以作品《健康风扇》获得第12届日本大阪国际设计大赛银奖的曹大伟同学,在与国际上众多高水平的专业设计师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为自己的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向国际设计界展示了中国大学生的水平和实力。
三、结束语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重要前提,“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是所有学校、任何学科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中国,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生产活动的历史还比较短。艺术设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领域起步较晚的一个分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对于本科高校而言,明确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须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希望能够对业内同行在相关领域的研讨有所裨益。
油画棒素养课总结 第5篇
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趋势一致,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也取得了极大成绩。表一列出2007年与2010年教育部的与高等艺术教育相关统计数据对比,通过表中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无论是学校数量、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学生人数,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有目共睹,高等艺术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产业推进做出的贡献,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置身于高等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之下,一段时间之内处于快速、超常的发展阶段,尽管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招生录取的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分数低。艺术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要比非艺术类专业同层次学生低很多,这与艺术专业本身的特点有关,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全国高校中设置艺术专业的学校太多,一些院校为抢生源而大幅度降低文化成绩甚至专业成绩。各校艺术专业单独招生考试浪费学校和考生的精力。基于艺术专业考试的特殊性,各艺术专业院系往往采用到各招生地区设点进行招生的方式,而一名考生若要报考多个学校则需多次参加考试。因此,这种方式不仅浪费招生院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耗费了学生的精力,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并且也容易导致专业招生中的腐败行为。
2.专业设置设置艺术专业的院校过多。近几年不仅专门的艺术类院校数量有所增加,设置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院校数量更多。比如2009年全国艺术专业共招生421803人,其中艺术院校招生93079人,仅占艺术招生总数的22%,其余78%学生进入了各类非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设置艺术专业的院校太多,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一些院校缺乏足够的师资和设施,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培养和艺术教育水平的质量。艺术专业学科设置欠科学性。艺术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过于看重艺术的技巧、手法等技术性环节,忽视艺术基本理论和素养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即表现为:技术性课程设置多且被强调,艺术理论课程设置少且不受重视。造成学生缺乏基本的艺术理论素养,无法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影响了艺术技能提升到更高层次。另外,在与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接轨方面,艺术专业学科设置没有做到灵活与稳定的平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大,缺乏艺术学科在建设、设置、教学评价与评估体系上的合理构建。人文学科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少。无论是艺术教育机构还是艺术专业学生,都忽视了人文学科其他专业课程,忽视了非本专业的艺术专业课程(如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美术专业课程)、哲学课程、美学课程、文学课程等等,缺乏通识教育,造成艺术专业学生在艺术思想、观念和判断力方面培养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的观察领悟能力。因此,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文化艺术视野尚需扩展。
3.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不明确。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对于培养哪一类型的艺术人才、采用哪种教学大纲进行培养、需要给学生传授哪些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需要哪些素质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等等与培养目标相关的问题,缺乏准确认知和明确界定,因此造成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混乱。培养目标缺乏层次化。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缺乏对自身师资力量、设备设施和本校艺术学生专业素质的正确认知,缺乏对艺术教育结构化、层次化方向的把握,也缺乏对艺术人才市场变化的敏锐反应,使得各艺术专业之间教学大纲雷同、专业课程相似、培养目标单一,专业高等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高等职业艺术等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出现应有的层次化和差别化。
4.师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高级职称人员不足,生师比高。以2009年为例,各类艺术专任教师总数占全国各专业专任教师总数的,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占全国比例的4%,而当年艺术专业在校生人数占全国各专业在校生人数的;生师比方面,艺术专业生师比为17∶1,全国各专业生师比为20∶1。可见,艺术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在全国各专业专任教师中的比例低于艺术学生数量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其中高级职称比例尤其低,而且艺术专业生师比太高,与艺术专业教学特点完全不相适应,“大大超过国际上通常的比例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比例”,从根本上影响了艺术教育质量和艺术人才的培养。专任教师素质需要提高。部分艺术专任教师敬业精神不足,把精力放在考前培训班、私人学生、艺术工程等个人创收活动中,对本职工作却极度忽视和放松;另外,专任教师在开阔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开展艺术科研等方面也急需加强。
5.教学设施设备学生数量扩大,许多艺术专业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无论是教室、排练厅、画室、琴房、工作室、实习车间及文献资料等都存在较大的缺口,不能适应小班式的艺术教学需要,这种情况在一些非艺术院校中尤其明显。
二、建设艺术大学对于解决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现存问题的作用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高等艺术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声誉,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解决。其中,艺术大学的建设着重于以大艺术观的办学理念,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构建科学的艺术学科课程设置、进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以此弥补艺术教育现存问题的不足,因此,能够为解决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现存问题提供直接支持。
(一)有助于解决招生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极大成绩,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在此大环境下,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艺术教育的需求也大为扩展,一方面表现在业余艺术考级规模不断扩大,成人艺术教育市场繁荣;另一方面表现在高等艺术教育报考学生不断增加。如黑龙江省2011年全省艺术考生19468人,广东省2011年全省美术和音乐专业考生万余人,分别比去年增加17%和。高等艺术教育考生的增长,需要高等艺术教育在确保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规模,而建设艺术大学就是保证艺术教育质量、扩大规模、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教育更多需求的举措。艺术大学由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或其他办学条件较全面的院系发展而来,它们自身拥有较优秀的师资力量、相对丰富的教学设施设备和比较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整合了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创设了更加先进的教育标准。因此,能够在保证甚至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接收更多艺术类学生并为其提供优质的艺术教育服务,满足更多人群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