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范文(合集8篇)

admin
导读 1、应注意和家长的信息沟通,了解孩子们在家中的真实表现,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董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坚持素养导向,丰富学科实践,探索项目化学习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将课堂指向“育人”,走向“深度”。商榷点: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范文 第1篇

听了张老师的《学习伴我成长》这一课,收获很多。下面谈谈一些浅薄看法。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两年来学会的本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从而鼓励学生攀登新的高峰,将自信心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为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但是,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这对刚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孩子们刚刚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这一时期若不注意引导,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对于很多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学习”的概念还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是终身学习,更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周围大人们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成长。

因此,本课重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懂得学习是人成长的需要,并且需要终身学习;引导学生理清学习的概念,理解并树立新的学习观,懂得学习的空间、途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活处处皆学习。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范文 第2篇

一年级学生的自控力较弱。在生活中,学生觉得没必要时刻都精神,那样会感觉很累。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两点,第一,有精神的生活和学习是健康的表现。第二,当自己看到别人不精神时的感受是什么,换位思考,当别人看到自己不精神的时候,又会有何感想。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好理解有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动力坚持。

课堂上教师尝试着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给学生充分的空间,适当点拨,适当引导,同时介绍一些生活小技能、小窍门。在演示生活的情景中学生绽放出美丽的火花——明白了有精神的孩子人人夸,有精神的孩子更自信,有精神的孩子是健康的表现。自己应该每时每刻把最美最精神的样子展现给大家!

首先通过PPT展示正确的坐姿、站姿,让学生自己纠正自己的坐姿,并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的关系。然后观看错误坐姿、站姿带给我们的危害及“国庆六十周年阅兵”视频,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们选择正确坐姿、站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且感受良好的精神面貌带给我们的震撼。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都有很深的感受,每个人都能自觉尽力做到最好,但是问题就是不能保持。

小学生就是喜欢动,让他们一节课保持一个姿势也不现实,因此要求他们在写作业、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不仅对我们的脊柱生长有益处,更能保护我们的视力。在走路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抬头挺胸。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做好可以,但是坚持做好就有很大的困难,因此要想真正的能应用本节课的知识,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通过比赛,看哪个同学能够一节课都保持正确的坐姿,让同学感受正确的写字姿势,并且保持一段时间,先让大家充分体会这个过程,然后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醒,时间久了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好的习惯,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的坚持,也需要老师的坚持。

不足之处:

1、应注意和家长的信息沟通,了解孩子们在家中的真实表现,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课外延伸评价应加强督促指导,并进行持续跟踪,将学生在课堂内的短时实践转化为课外的持续践行,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人长期坚持的仪态仪表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范文 第3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爱因斯坦和_宁等伟大的人物,为我们阐释了兴趣的价值和作用,这足以见得兴趣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学习领域同样如此,如果学生能够对未知事物保持探索和学习的兴趣,那么他们自然能够达成既定的目标,取得超越预期的学习成果。基于这一论点,教师可以将激活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通过创设直观化的情境,在课堂中导入趣味,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共同作用下,激发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在创设直观情境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智能教室等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历史典故、新闻片段、趣味故事等资源,通过直观化的形式,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在感官的刺激和情境的引领下,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例如,在“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片段作为创设直观情境的素材,寻找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资源,让学生从具体的言语和行为中了解“社会规则”的概念和实际价值,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范文 第4篇

(一)及时修改教案,完善不足。一个好的教案不是备出来的,而是经过课堂实践的多次锤炼改出来的。设计再完美的课,在实施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教师课前对学生的预设不一定总是准确的,只有经过课堂洗礼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在课后修改教案,完善不足。

(二)勤写教学总结和反思。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养成勤反思、勤总结的好习惯,切实做到每课一反思,写下成功的经验,记下失败的教训。事实证明,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有利于教师获得第一手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进步。设定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提炼的重难点是否准确,选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课容量大小如何,知识的密度、梯度是否合理,这都只能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逐一验证。教师课后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总结,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下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它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要求远远高于传统。为了适应高效课堂的要求,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认可高效课堂的现实意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教学素养、文化知识素养,以及语言能力、组织设计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地做好备课、上课、反思,撰写教学论文、坚持教改等工作。实现高效课堂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时间的洗礼,经过课堂实践的锤炼。

教研室刘艳琼老师点评:

董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坚持素养导向,丰富学科实践,探索项目化学习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将课堂指向“育人”,走向“深度”。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范文 第5篇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范文 第6篇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涵盖的公民基本权益、人际关系交往以及个人品德相关知识内容都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存在紧密联系,是初中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落实的。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切入点,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同时这也是弥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教学空缺的主要途径。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应当合理规划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均衡实践和理论教学时间分配,分析学生知识实践应用的客观规律,联系实际生活科学设计实践性知识学习活动,促使初中生将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实践应用,逐步提升个人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实践应用的经验,达到实践性学习加深学生知识掌握深度,密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目的。

例如,在进行《我与集体共成长》教学中,这一课知识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得以客观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集体生活中,为建设班集体贡献属于他们的精神力量。而教师则可以围绕以上的知识学习核心要素进行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班干轮值”模式,要求每一周进行一次班干的自动轮值,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班干参与到班集体建设活动中,为建设更好的班集体出谋划策。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班干轮值中逐步培养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并在和其他班干交流合作建设班级中强化个人的团队意识,学会如何有效地与班中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推动本班基础建设工作的开展,为班主任以及其他教师减轻班级管理的压力。而教师也透过实践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于“我与集体共成长”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使其掌握具体实践的有效路径方法,实现实践教学活动建设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范文 第7篇

教学评价能够引导学生回顾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整体过程,反思自身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得失,同时这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身知识学习情况、纠正道德与法治学习错误、弥补个人道德与法治知识漏洞的主要举措。对此,道德与法治教师须构建综合性的教学评价机制,结合学生不同个体的实际道德与法治学情动向予以科学性教学评价,客观反映不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为学生后续针对性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促使全面均衡地发展个人的知识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丰富教学评价的主体,邀请家长、其他教师以及学习小组成员等组成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予以综合性的学习评价,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并引导其朝着自身知识能力发展个性特点开展侧重性学习活动,以此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针对性,推动高效课堂构建工作的开展。例如,在进行《少年的担当》教学中,为帮助不同学生找到提升个人素养的方法路径,教师便可合理利用教学评价,通过予以不同学习评价帮助学生找到提升个人素养的具体策略。如部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发展有所欠缺,教师便可透过学习评价,委婉地指出学生这方面的不足,引起学生对于强化自身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视,导向学生侧重性提升个人的实践创新素养。再如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强烈,教师则需要灵活地运用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发展个人社会责任感的主观意识,促使其主动参与到个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发展中。这样教师就通过教学评价的灵活运用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个性发展,推动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建设实施。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范文 第8篇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_,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点: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③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环节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罗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