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守文化自信论文范文 第1篇
摘要:针对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以《艰难的跋涉―从图书馆工作到图书馆学理论》为例证进行分析与研究,指出文化学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
一门科学从萌芽状态到形成与发展,往往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从自在至自为的过程,即从经验描述至自觉探求其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而达到理论认识的过程,不断向更深更高、更反映本质的方向发展。
图书馆学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当它从各个环节工作经验的描述推进到从总体上进行理性认识的时候,人们自然要回过头来探求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大众文艺出版社于2010年6月出版了河南大学尹鸿博老师的图书馆学著作《艰难的跋涉――从图书馆工作到图书馆学理论》。这个书名,初看上去不像严谨的学术专著的题目。然而,细细品读则不难发现其内容确实是一部图书馆学方面的专著。从篇章布局到内在结构,都有着严密的逻辑关联与合理的编排。虽然涉及从图书馆工作到图书馆学理论的方方面面,却浑然一体,和谐统一,丝毫没有零碎杂乱的感觉,反而是精心构架、观点鲜明、逻辑严谨的理论之作,反映出对系统性的自觉。
大凡是自成体系的理论著作,都应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那么《艰难的跋涉――从图书馆工作到图书馆学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被当做理论基础、又如何支撑起图书馆学的理论大厦?这正是本文需要阐明的问题。
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会清楚地感受到,文化学是这部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本书构筑起的图书馆学理论大厦的理论基础。
1文化与图书馆密不可分
此前很久以来,图书馆学界对于图书、版本、文献、目录,乃至信息、知识的研究,并没有超出文化的范畴。甚至正是围绕着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文献是正式的情报源,人类文化的积累与传播主要是通过文献的方式。图书馆是人类文化最伟大的创举之一,是人类文化的物化,是人类文化的保存形式和传播形式。
文化传承离不开图书馆
人类祖先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被世代相传,成为一种文化遗产。这种文化遗产以文献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主要在图书馆里。
图书馆对于文化的传播,是通过向读者提供阅读场所和图书资料的方式实现的。
用语言形式来表达文化内容分为两种方式:口头方式和书面方式。书面方式有手稿和印刷品,被大量地保存在图书馆里。也就是说,图书馆保存着大量人类的文化符号。而图书馆对这些文化符号的保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人类对于前人文化的继承,一方面是通过口耳相传,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书面方式,通过看书学习。可见,图书馆对于文化继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记忆离不开图书馆
图书馆从其产生起,就是作为人类记忆的工具而存在的。图书馆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克服遗忘。
文化创新离不开图书馆
正是图书馆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保证和加速了人类文化的累积。在这方面图书馆功不可没。
图书馆收藏有大量外文原版图书和大量翻译作品。对于这些图书的利用,肯定有利于外来文化的借鉴。
既然图书馆对于文化累积和对外文化借鉴都有着巨大的作用,那就可以推导出,图书馆对于文化创新具有巨大的作用。
王瑞芬: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探析――以《艰难的跋涉》为例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
图书馆是学习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主动地学习,也可以被动地感受到图书馆所营造的文化气息,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所以说,图书馆是文化交流的理想场所。
图书馆是举世公认的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以自身独特的方式,默默奉献着自己的资源和智力成果,为“文化人的塑造”贡献力量。
总之,文化的积累是图书馆的最基本的价值。图书馆所以能发挥各种职能和功能都是从这里开始,又落脚到这里。社会利用图书馆进行超越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又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知识成果为图书馆所收藏,进而投入新的交流,如此循环不息。从图书馆的发展史来看,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史。从社会发展来看,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缩影。
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必须从认识社会文化的规律开始。
2文化的概念与信息的概念整合成文化信息的概念
信息科学是在70年代末传入我国的,仅数年时间,就从学术界蔓延至社会各领域。图书馆学研究者从80年代初就对信息科学给予了极大关注,他们敏锐感觉到:信息科学的两大部分内容,即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必将对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推动作用。而且事实发展证明,信息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横断学科,它的许多理论观点对图书馆学都发生了重要启示与引导作用,被图书馆学界引入本学科充当自己的理论基础。1984年,况能富发表文章建议图书馆学界关注并使用“文献信息”这一概念。此后,“文献信息”成为图书馆学论文中高频使用的词汇。1992年,黄宗忠、朱建亮分别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文献信息学》与《文献信息学引论》,两书都认为应该建立一门能够覆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图书发行学的综合性学科“文献信息学”。“文献信息学”属于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文化信息”这一概念。
文化信息的定义
文化信息是人类能够认识和把握,以及人类能够创造出来并广泛使用于横向交流和历史承接的,包含有知识内容的,借助于某种载体可以保存和传播的,人和人造的机器设备能够识别和利用的,并且可以用来认识并改造世界的,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社会物质及精神财富增长和繁荣的一种存在形式。
文化信息是信息的一种类型
文化信息不同于自然信息。自然信息是不经人类加工制造的、纯天然的信息。而文化信息却是经过人类加工和制作,打上人类烙印的信息。
文化信息的外延
文化信息包括各种图书期刊登载的内容,各种档案收录记载的内容,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展示的内容,各种技术标准,专利说明书,建筑、美术设计的图纸等。
文化信息的研究对象
以文化信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发行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史学、文学、文化学、法学、新闻学、广告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美学、哲学等等。这些学科都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牵涉到文化信息的各个侧面。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对文化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图书馆的文化信息功能。图书馆在文化信息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阻力、出现各种问题,也就是说图书馆在对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冲突,这才是图书馆的主要矛盾,也是图书馆的特有矛盾。
3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对文化信息的保存与传播
构成图书馆核心价值内部结构的元素有:①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②科学精神。③人文精神。④公共意识。⑤平等意识。⑥民主意识。⑦自由意识。⑧学习与探索精神。⑨责任意识。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四个基本点:①无私奉献,甘为人梯。②追求卓越,永不停步。③勤于收藏,兼容并包。④乐于传播,迅速及时。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关键点,或者一句话表述是:图书馆核心价值是以服务于文化创新为目的,对文化信息的保存与传播。
4文化学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中外图书馆学家,都是把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这就反映出图书馆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如陈源蒸所说:图书馆是“社会文明的柱石”。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历来有“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交流系统说”、“图书馆活动说”、“图书馆事业说”等。但不论多少种说法,最终脱离不了图书馆、图书馆活动及图书馆事业。归根结底,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图书馆。
本书中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图书馆的文化信息功能,是图书馆对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图书馆是一个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文化信息的系统。
图书馆学的定义。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图书馆文化信息功能的科学。
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图书馆学分别隶属于文化学和信息学。
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图书馆学可以分为:人文图书馆学,技术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见图1)。
图1构建中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
值得强调的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属于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价值观属于图书馆世界观。图书馆世界观属于图书馆哲学。图书馆哲学属于图书馆文化学。图书馆文化学属于人文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是图书馆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包括一系列具有人文色彩的分支学科。
5文化学与图书馆学分支学科
图书馆史本身就是文化史的组成部分,是文化史的重要内容。
图书馆学史是学术史或者说是科学技术史的组成部分,而学术史、科学技术史同样是文化史的组成部分。
比较图书馆学隶属于比较文化,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图书馆文化学是由图书馆学和文化学交叉产生的一门学科。
图书馆知识学是图书馆学与知识学交叉产生的一门学科,而知识恰恰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读者学与馆员学同样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理应归属于人类学和文化学。
6文化学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共存
图书馆学特有的研究方法“馆内考察法”,是在文化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以文化学为理论基础建设图书馆学,使《艰难的跋涉――从图书馆工作到图书馆学理论》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同时也创立了堪称图书馆学研究的文化学派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一经建立便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当然,这仅仅是开始,今后有待我们“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尹鸿博.艰难的跋涉――从图书馆工作到图书馆学理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
[2]尹鸿博.基于黑箱方法与思想实验的图书馆核心价值探索.[2011-4-28] hp://blog.省略/s/.
[3]尹鸿博.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学科归属探索.[2011-4-28] hp://blog.省略/s/.
[4]李明华.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J].图书馆界,1993(3).
如何坚守文化自信论文范文 第2篇
【摘 要】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精英,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关系着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命运。针对当代大学生
>> 论如何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 论加强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 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几点思考 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调查 大学生党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四个维度 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底蕴 网络语境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探析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哲学探索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精神建构 领导干部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探析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浅谈如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论档案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邢海晶(1977-)女,汉族,辽宁锦州人,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专业方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坚守文化自信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文化;自信;理想信念
在中纪委七次全会讲话中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这一重要论述意义重大而深远,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深层次关系。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与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没有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就没有自身的血脉与根基,就没有事业的生机与进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并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治国理政的宏旨大业中。
党的十以来,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也折射出这四个字在他心中的重要分量。早在2012年11月15日,他履新_当天会见中外记者时就谈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2014年_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自信。之后的两年间,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与以往相比,这次语境更庄严、观点更鲜明、态度更坚决。
“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有机一体,既体现出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又极大地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广度和深度,也彰显出中国_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路上的文化自强,为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关系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反思、批判、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指向性、象征性和包容性等本质特征。同时,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指引_人无畏前行的精神灯塔,是支撑_人攻坚克难的动力源泉,是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净化剂,是解决党内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党有440多万个党组织,8800多万名党员,要使全w党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必须靠理想信念保持党的团结统一。
理想信念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本之木。理想信念的伟大作用既来自其本身的科学内涵和鲜明价值,更来自其所依赖的文化土壤和特有的文化基因。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他要求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可见,理想信念必须以深深的文化自信为源头、为根本、为灵魂,源源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力量,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三、如何在文化自信中坚定理想信念
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阐明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规律。党员干部要按照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_人政治本色。坚守_人价值观,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建设。
(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浩然正气,是理想信念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_人理想信念之源。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情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牺牲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意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奋斗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早已渗透进中国_人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和精神品格。_员作为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优秀分子,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修身立德。_员的理想信念,必须将根深扎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超越自我、超越当下、磨砺意志、身体力行。
(二)时刻铭记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如星空照耀,是理想信念的生长文化土壤,也是_人理想信念之根。中国革命文化正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的高度文化凝聚,也成为了_人诸如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太行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形成的基础。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归根到底是因为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党和人民军队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是革命文化的灵魂,也是革命文化的产物。革命文化以其扎根人民、志向高远、敢于奉献、甘于牺牲的品格和内涵,铸就了_人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牢固根基。
(三)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如何坚守文化自信论文范文 第4篇
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思想是时代的产物,理论是实践的结晶。在庆祝中国_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继党的十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又将文化自信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_党性的文化。”对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阐述是与对文化自信内涵的阐述相一致、相贯通的,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应该是他关于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_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我们党的95年历史中,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创立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_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举旗亮剑,谋篇布局,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旗帜和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为底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条件。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人文魅力,承载着中华民族最丰厚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使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是广袤而深厚的土地,中华民族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孕育了中华民族高尚的灵魂,赋予中华民族蓬勃的生机。中国_产生于中华民族,来自于中国人民,党内政治文化也是建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革命文化的源头。革命文化是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展示着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深刻揭示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深刻N含着党团结凝聚、纯洁先进、成功发展的秘诀。革命文化包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对于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党的信心有重要作用,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始终保持_人的政治本色、坚守_人的精神家园有重要作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光荣传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的宝贵财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起,就开始形成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党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始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对此,我们需要进行认真的提炼、总结和概括。
如何坚守文化自信论文范文 第5篇
关键词:消防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为深入推进消防部队文化“三自”建设指明了方向。消防部队要始终秉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信念,让先进消防文化真正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持久的闪光点、业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增长点和部队全面建设的有力带动点。
一、建设消防文化自觉,保证消防文化的先进性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1] ()。建设消防文化的自觉,可以为部队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强化官兵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可以确保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可以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保证消防文化的先进性。
建设消防文化的自觉,首先应该自觉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消防部队要把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紧紧围绕为国家、民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崇高文化使命,形成独特的消防部队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表现在部队整体形象和优良传统上,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表现在官兵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上,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履行使命。它贯穿于消防部队独具特色的建队思想、战斗理念、执_理、消防安全等精神成果中,体现了消防理念、官兵价值观、部队建设的有机统一。
建设消防文化的自觉,还要自觉提高对当前全球文化形势的正确认识。当今世界,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冲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斗争。消防文化要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不断增强忧患意识,高度自觉地认识到消防部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全球文化背景下,要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始终坚持以适合于国情的先进价值体系为核心;始终坚持提高文化建设科学水平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消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部队特色、奋发向上、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消防文化,并不间断地赋予它生机与活力。
建设消防文化的自觉,还要自觉担当消防文化的发展责任。消防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价值观的较量,应大力构建“尚武、励志、和谐、安全、廉政”五位一体的部队文化环境,用高雅排斥低俗、用科学抵制愚昧、用先进战胜反动,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动先进消防文化发展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部队官兵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为提高消防部队文化软实力服务的重任。坚持以先进的消防文化为导向,大力弘扬主旋律,端正官兵价值取向,净化官兵心灵,促进官兵健康成长。
二、建设消防文化自信,保证消防文化的政治性
文化自信就是对文化的认同感,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树立消防文化的自信,有利于增强官兵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利于弘扬消防部队的“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的消防精神;有利于保证消防文化的政治方向。
树立消防文化的自信,应始终发扬消防部队文化发展的政治优势。我国消防部队与发达国家相比,部队现代化水平尤其是消防装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消防部队的政治优势是其他国家消防所无法比拟的。改革开放以来,消防文化建设也面临着多种思潮激荡、多重价值选择的时代背景。面对这样的挑战,消防部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_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先进的理论、思想和文化塑造官兵,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抓三树”、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专题教育。特别是2009年全国消防部队深入开展践行“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三句话总要求活动,是当代消防官兵核心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示范和推动作用。用“忠诚可靠”不断强化警魂意识,广大官兵面对各种考验和挑战,不迷茫、不动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用“服务人民”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广大官兵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甘于牺牲、甘于奉献,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竭诚奉献”不断强化使命意识,广大官兵爱警精武,报效国家,献身消防建功立业。
如何坚守文化自信论文范文 第6篇
身为幼儿园的党员教师,应该贯彻落实《条例》的直接实践者,必须严格按照《条例》规范和加强党支部建设,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合格和四个服从。
一、强化“四个意识”。
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就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一是政治意识。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不被负面舆论牵着鼻子走,严守政治纪律;二是大局意识。党员要学会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大局,不能只关心局部而忽视全局,也不能为了局部而影响全局,更不能让局部和全局发生冲突;三是核心意识。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切实增强核心意识,坚定不移地保持对党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绝对忠诚;四是看齐意识。唯有看齐,方能统一思想,统一步伐,勠力同心、团结奋斗。
二、坚定“四个自信”。
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是坚定道路自信。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向_看齐;二是坚定理论自信。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做到真学、真做、真懂、真用,使理论对实际工作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坚定制度自信。在工作中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四是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善于打造行之有效的形式、平台和载体,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影响每个人的思维。
三、做到“四个服从”。
“四个服从”是在《中国_章程》第二章党的组织制度第十条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中提及的,要做到“四个服从”就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忠诚于党的纲领。学深学透、入脑入心,打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二是要忠诚于党的核心。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切实做到思想上虔诚认同核心、政治上坚决捍卫核心、行动上始终紧跟核心;三是要忠诚于党的纪律。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时刻铭记“生命线”、分清“是非线”、不踩“高压线”,把“忠诚”落到实处。四是要忠诚于党的事业。不断提升我们幼儿园办学内涵和保教质量。
如何坚守文化自信论文范文 第7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政治信仰调查;坚定三个自信;对策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而“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调查”。“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当代中国正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多层面、多方位的深刻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潮的激荡、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的冲突,并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对高职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又产生了一些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对高职大学生政治信仰和坚定三个自信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一、对高职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方法与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对成都市及周边高职学院的大学生,采取了问卷和座谈等方式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100份。其中,调查人员基本情况:男性比例77%,女性比例23%。政治面貌:党员2%,团员81%,入党积极分子14%,群众占3%。调查对象中,学生干部占43%,独生子女占49%。生源地是城镇的占22%,农村的占78%。文科生占24%,理科生占76%。我们所调查的院校和学生具有广泛性和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能基本真实地反映当代高职学院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现状。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设计范围涉及大学生对政治的参与度,对中国_的认同度,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度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心度。问卷的答案,显示递进关系,以此来量化大学生们对政治信仰的程度,因此具有新颖性。
1. 高职大学生对政治参与度不高,缺乏兴趣
政治参与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从调查中发现,问卷涉及到了“您是否经常和同学讨论政治问题?”其中回答很少谈论的比例较大占41%,几乎不谈占到36%。问到“您是否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选举活动?”其中回答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总人数,占48%,不太喜欢的占44%。对政治参与的调查结果,在座谈中了解,一些同学的解释是,“从小到大,我从来都没有参加过选举,没有体会过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有的同学解释到:“选举都流于形式,对被选举人不了解,只是在指定的名字上面划圈圈,选举没有意义”。由于身份和就业压力,高职大学生对专业课和实用技能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对于政治参与根本不关心。
2. 高职大学生拥护中国_的领导,但是存在疑惑
调查中,绝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取得的成就,也拥护中国_的领导,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是好的方面。但是,一部分同学也对_领导和党员的一些现象存在着疑惑。当问及“您对目前_的领导集体”的看法时,选择充满信心的占16%,有信心的占24%,但选择信心不足的占到56%。当问及“总体而言,您身边的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的看法时,选择很好和比较好的总人数占39%,但是选择不太好的占到45%。当问及“您会加入(为什么)中国_”的情况,选择“肯定会,可以更好地实践马克思主义”占20%,选择“可能会,党员的发展机会多”占43%。以上的调查表明,一些高职大学生对中国_缺乏全面的深入的认识,存在着一些疑惑和问题。主要表现几个方面:一是党内个别不良现象让群众失望;比如腐败现象,比如有些领导在为人民服务方面做的很不够,让人民感觉到,一些党员干部,不能体现公仆的形象和作用,因此让大学生对党员的形象产生了怀疑。二是某些大学生存在着入党动机功利化或跟风的问题。在座谈中,大学生认为毕业前入党,可以更好地获得工作机会,有些同学认为,入党是一种积极的象征,别人都争着入党,自己也应该入党。
3. 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理论有所了解,但不够深入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有所了解,但不深入和全面。绝大多数同学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觉得马克思主义发展到现在,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还是有其正确性和必然性。当问及“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态度如何”时,37%的同学选择有信心,47%的同学选择比较有信心。当问及“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理论成果等内容”时,45%的同学选择了“有所了解,但不全面”;问及“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吗?”,31%的同学回答“了解一些”,36%的同学选择“听说过,具体内容不怎么了解”。在针对这些问题,座谈中了解到,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来源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学习和广播电视新闻的宣传。所以他们这些理论的了解程度不深,兴趣不大。
4. 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前景总体看好,但对作用和实现表示迷茫
从调查中发现,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对共产主义发展前景总体看好。当问及“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态度如何”时,9%的同学选择非常有信心,32%的同学选择了有信心,47%的同学选择了比较有信心。但是问到“您是否觉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过时”,25%的同学选择了“没有过时,还有一点作用”,34%的同学选择了“可能没有过时,但实际意义很小”。这里我们发现了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存在着迷茫了。问及“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您的看法是”,17%的同学选择“一定会实现”,34%的同学选择“可能会实现”,30%的同学选择“不一定会实现”。对这个问题,在座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同学觉得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的事情,离现在太远了,并且大家没有感受到共产主义的实际好处。有的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只是马克思这些革命导师们的一个设想,理论上可行,现实中感到渺茫。
二、政治信仰状况与三个自信
(一)政治信仰调查现状与结论
19 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明确指出过政治信仰的重要意义:“一个社会要是没有政治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 信仰对大学生同样重要。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思想上也出现或者存在一种类似称为“亚信仰”的现象。亚信仰是思想上的一种临界点,过之则会由“疾”到“病”,成为一种假信仰、不信仰,最终导致信仰危机和信仰丧失。客观地讲,亚信仰也不是完全不信仰和没有信仰,它有一点信仰,但总是摇摆不定,显得不坚定。“亚信仰的出现,根本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缺乏自觉而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此对于高职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重构,必须坚定三个自信。
(二)三个自信的内涵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和阐释了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他在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并且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一定能够“在中国_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时提出“三个自信”,这表明了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和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更是凝聚人心、团结人民,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所表现出的一种非凡气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的新境界。
“三个自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不断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三个自信”,才能在不断坚定自信的基础上,增强自觉,实现自强。
三、高职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作用,增强理论自信
根据调查分析,现在高职学生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等都是在思政课堂中学到的,较少的同学会主动的关心政治理论。《_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贯彻执行《意见》精神,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从当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是把党的十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去,而“三个自信”就是党的十精神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时刻关注党的方针政策,把最新思想最新观点带进课堂。因此高职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内容改革,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在信息化网络时代,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推进三个自信进头脑的工程。
增强道路自信,还要在高职学院加快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使当代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们,首先必须以真信、真懂、敢讲的态度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然后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优化信仰教育环境,不断缩短大学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距离,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做好自身学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理论自信提供科学系统的校园载体。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增强道路自信
十报告指出: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来源于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伟大实践,是在_成立 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到肯定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为广大中国人民的福祉提供了保障。目前调查中出现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质疑;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疏离倾向;政治信仰的淡化,共产主义理想淡化;偏重实际技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政治热情和政治参与意识减退等现象,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潜在威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思想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其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思想认同,在容纳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打牢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基础。当代大学生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自身的发展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自身的成长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身的言行,科学成长为具有远大理想、优秀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中坚力量。
(三)以发展创新眼光看待问题,增强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程序或行动准则角度去考察的,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宣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以哲学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以发展创新的眼光来看待党内和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非完美设计,我国把发展中的成就制度化,与资本主义制度比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坚信尽管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相比,我国的制度中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总体上它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它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也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宝库。事实胜于雄辩,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20年来,中国创造了连续20年没有恶性通胀、GDP年均增幅10%左右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奇迹,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实现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十报告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因此,有必要进行制度盘点和制度审视。要客观地分析清楚,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是制度本身不好,制度有缺陷,还是制度本身没有问题,而是制度的推行环境出现了问题,阻碍了制度正常运行,还是说两个方面兼而有之。因此大学生们要从实践成果中获得制度自信,辩证地看待问题,以发展创新的眼光,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 徐文秀.谨防“亚信仰”[J].求是,2013(7).
[4] 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中国_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肖贵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N].北京:_,2013.
[7] 韩喜平.理论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北京:_,2013.
[8] 陈跃,熊洁.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深层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