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策划小组组建方案范文 第1篇
新闻策划是指对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有目的、有准备的报道,通过对新闻事件深入分析、构思、酝酿、调整,从众多的报道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报道方案,已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体现了媒体新闻制作水平。尤其是重大事件的新闻策划,更是对新闻媒体制作水平的全面考查。新闻媒体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更需要提升对重大事件的新闻策划能力。如何做好重大事件的新闻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闻策划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好的新闻策划,利于新闻报道的创新。新闻报道是对社会所发生事实产生的及时反映,它同样需要适当的创新,而新闻工作的创新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中融入新观念,这是新闻报道的内在要求。大众对新闻接受能力的提高促使着新闻报道的创新。作为新闻准备工作的新闻策划,就有助于新闻报道的创新。
好的新闻策划,是促成媒体独家报道的前提条件。新闻媒体异军突起,“抢新闻”也已屡见小鲜,在如此情境下,如何吸引大众眼球,做出独一无二的好新闻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此,“独家新闻”并小是要求新闻事实的独家,而是新闻报道视角和新闻观点上的独一无二。好的新闻策划可以帮助其发现小同的新闻角度,从而在新闻报道中赢得“新闻大战”。
二、如何做好重大事件的报道
一切有组织、有策划、有目的的新闻报道活动都是通过具体过程的实施来实现预期的目标。要成功策划重大新闻题材报道,有三个方面需要着重把握,即深挖选题,以我为主;制定方案,监控过程;充分沟通,应变有方。
1.重大策划要深挖选题,以我为主
新闻策划小组组建方案范文 第2篇
摘要本文以《新周刊》的专题策划为研究时象,梳理了算在内容、形式、运作及传播上的特色等。关键词《新周刊》专题策划对策
专题策划一直是《新周刊》的主打栏目,它以每期20~50页的篇幅全方位立体化报道新锐话题,赢得了广泛的注意力,成为了《新周刊》的标志性板块和杂志的第一卖点,树立了其独特的品牌形象。从近年来的专题看,它在内容、形式、运作和传播等方面都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同类杂志的特色,为杂志行业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新周刊》专题策划的特色
1. 丰富内容:金字塔模式熔铸“新”品牌
《新周刊》以话题为中心,以概念为主导,每期推出的专题契合其定位,勾勒世间百态,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多元的视角,梳理社会生活的发展文脉,读者的想象力,制造阅读期待,凭借一系列的专题策划树立和拓展了其品牌。
(1)追求国际视野,设置中国议程
与《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和《新民周刊》等同类杂志专题策划注重视野的浓缩性和就事论事不同,它更注重从宏观角度人手,再以细节的呈现和来讨论全球语境下的中国故事。近年来,“睡不着,一个国家的不眠与亢奋、421的中国、中国欲望榜、中国压力榜”等专题都站在世界范围的立场,审视中国在发展进程中的话题和事实。与此同时,站在中国立场上参与世界性议题的探讨,如09年12月版的专题“破地球,气候公民与地球那些事儿”,它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呼应,探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话题。
(2)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
《新周刊》以现行热点为依托,巧妙抓住了时代运行的脉搏和点,把封面专题与宏大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最近几年,针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时代景观变化的事实,新题材频频出现,如“创意立国、软中国、发现小众”等,展示了“时代前沿观察家”的选题内核。“十年来,《新周刊》浓缩了一个时代”。“微革命、20xx网络生活价值榜、新媒体核变新世界”等经典话题刻画出时代最生动的痕迹。
(3)把握社会逻辑,契合社会心态
《新周刊》通过专题策划来梳理社会发展中国家与个人的心态,以“社会趋势观察家”的视角探讨着社会心理的发展动向。
随着社会潮流和思考方式不断改变,人们的内在需求和声音急需表达,于是“爱是生产力、不差钱,就缺朋友、都是农民”等专题倾泻而出,发出了社会的声音。汶川地震时的“伟大的透明和国家的成人礼、活着:5,12改变的和不可改变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推出的“什么写在中国的脸上:肖像史里的中国表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这个冬天怎么过”等专题,视角独特。
(4)贴近读者生活,引领生活方式
《新周刊》以“资讯整合商”的姿态为读者解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用其新锐的眼光、新鲜的观念来影响读者的生活。展现对新生活方式的思考,这不仅突出了其品牌中的生活观、都市观,也让《新周刊》在与读者生活的粘连度提高。
《新周刊》到目前为止,推出了10个爱情特辑,“保卫爱情,快时代的慢爱情,听说爱情还会回来。爱是生产力,爱谁谁”等都与读者内心的情感心理遥相呼应。
(5)创造概念文化,设置社会议程
成功的媒介策划对提高媒介的影响力有着突出的作用。《新周刊》一直致力于发现新问题,构造新概念,展现新文化,并且常以开放性的话题设置展开讨论,进行反思,展现多元意见,启迪读者思考。如“飘一代”是《新周刊》2000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新周刊》最为经典的专题策划之一,其指代的是在中国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希望拥有更广阔更自由流动的生活方式的一群人。它表现出由特定环境下衍生的一种新观念,成为概念引导的先锋,使接近此概念的读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2. 优化形式:视觉开发读解“新”镜像
金字塔模式使《新周刊》在内容上与同类杂志区别开来,其形式上的不拘一格让它在众多版面中脱颖而出,《新周刊》在板块、封面、图片和版面的处理上加强视觉开发,为新闻生活类期刊创造了新的美学镜像。
(1)板块构建:多元化组合
《新周刊》专题在板块上主要由观点链接、宏观描述、访谈、调查、发展趋势构成。首先说明话题选择的理由,其次是细梳话题脉络,宏观描述话题,再以个人发表观点展现多元意见。最后再由相关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讨论发展趋势。既体现《新周刊》的独家意见,又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再加上专家学者的讨论,通过组合表达,专题的影响力达到了1+1>2的效果。
(2)封面创意:差异化设计
《新周刊》的封面基本是以每期专题为依托,大打专题牌,简明直接表现内容,立意深远独辟蹊径。近年基本采用电脑设计制作的富有深意的图画,几乎未采用实景及具体的人物图片,色彩明快、尖锐,冲击力强。在与专题内容保持一致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主题,有效地做到了构图与立意的统一,简洁、大气,与其“新锐”“时尚”的定位深深呼应。
(3)图片使用:内蕴化处理
《新周刊》并不过分追求时事类新闻媒介的“新闻性”,而是更注重从常态的生活人手,捕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瞬间,显示出新锐张力。“它一贯坚持杂志图片的价值,尊重摄影师的独创性和视角;将信息量和匹配性作为图片使用的评判标准,反对单纯视觉化的、未增加信息量的“拉大图”作法;反对与文章无关的无厘头图片,专题图片的使用尤其应具逻辑性和连贯性”。。《新周刊》针对专题所拍所配的图片呈现出新锐的时代意识、丰富的信息含量、强烈的风格意谀:视觉张力与细节呈现同时并重。。它以行动来体现“视觉开发商”的理念。
(4)版面设计:故事化逻辑
《新周刊》在大量使用图片的同时,推崇极简主义风格,能够一针见血地抓住重点。图片与文字的排列组合总是以策划的专题重心为线索,寻求一种故事化的视觉风格,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平铺直叙娓娓道来,游刃有余地和读者的阅读体验相契合。如“什么写在中国的脸上,肖像史里的中国表情”的专题,以近百页的摄影专辑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故事用照片中人物的故事表现出来,并且以连贯、贴切的图文配合叙述,逻辑表现中的故事性可见一斑。
3、强化运作:榜单活动延伸“新”影响
《新周刊》依托专题策划所进行的一系列运作,不仅成功地延伸了它“新锐”的影响力,也为同类杂志开辟了新的运作路径。
(1)发榜:周期性专题营销
《新周刊》善于发榜众所周知,从20xx年以来,《新周刊》在每年总会有不同的榜项发布,如“中国电视节目榜”“中国城市魅力榜…‘生活方式创意榜”和年终盘点时发布的“中国年度新锐榜”。其评选与发布在业界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其多元性、立体性、影响性与《新周刊》在专题策划的选题和风格上一脉相承,与其倡导的思考方式也殊途同归。“名家、名人、名榜”奠定了“观点供应商”和“社会趋势观察家”的地位。连续十届发布的中国电视榜可以说是中国电视的年度盘点,它邀请业界专家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来评价年度中国电视,见证并推动着中国电视的发展。
(2)活动:专题策划的“嘉年华”
《新周刊》由专题策划而来的一系列活动成为其扩大影响的又一个有效平台,如专题集结了图书首发式,读者见面会,生活方式、榜单发布会以及颁奖典礼等,不仅有政界、企业界、传媒界、学界的人士参加,还有广大读者参与,活动成为了一个各种人群共同思考、共同分享得失和相互交流沟通的嘉年华。
(3)书籍:专题策划的再次售卖
电视媒体的优秀栏目在整合集结后可以转化为光盘、系列丛书,实现其内容的再次售卖,而绝少有纸质媒体将其已发布的内容再度集结重新出版,《新周刊》是个例外。由于其专题策划的独到性、趋势性以及社会学文本的解释意义,就为它的再次出售提供了一个契机。到目前为止,《新周刊》已出版《口述史》、《少数派》、《私享家》、《连城诀》、《杂志癖》、《年度佳作》等等。
4、互动传播:网刊融合拓展“新”阵地
(1)多渠道传播:扩大受众覆盖面
09年,《新周刊》的新浪微博正式启用。它与《新周刊》的官方网站、官方、在新浪的网址和在豆瓣的小组,腾讯博客、新浪博客、天涯博客、空间和官方群组和成了《新周刊》的数字新天地。其专题策划在互联网上的多种传播渠道极大地扩大了受众覆盖面。网络将阅读平台进一步延伸·使用的便捷和快速也更容易得到期待。同时,在大体思路符合自身定位以外,还应增强选题的人文关怀,关注社会热点。
2.表达理性适当,延展内容张力
新闻策划小组组建方案范文 第3篇
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媒体的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正以其多样化、多元化吸引着大众的眼光。无论是电视媒体、广播媒体还是平面媒体,在这种竞争的大环境下,都在想尽办法使自己突出,使自己的新闻更受受众青睐。于是,新闻策划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媒体发展有了很大的跨越,新闻效应和经济效应都得到了进步。正因为如此,在新闻策划发展的同时,它的负面作用-新闻炒作也不可避免。炒作新闻抛弃了新闻的第一性-真实,就是靠主观想象,制造吸引人的假新闻。这种做法,初期可能收到了制造者想要的效果,但是长久下去,将会失去受众的信赖,失去新闻的公信力。
一新闻可以策划但不能制造
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为加强报道效果,而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做法能够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挥团体力量,可以围绕新闻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全方位报道,提升报道的整体水准。然而,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有的新闻媒体却在新闻策划的路上误入歧途一新闻策划成了策划新闻。
策划新闻,根本原因不外乎是利益的驱动。
所谓策划新闻,其本质在于制造事件、制造新闻,完全抛开新闻的真实性,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且这种策划新闻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新闻传媒只能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策划,即讨论从哪些角度报道、如何架构与写作,或者对预计发生的事实组织前期报道。传媒不能推动或参与事实的进程,更不能制造事实,这应该是新闻从业者起码的素质。
二新闻策划的负面就是新闻炒作
对于新闻策划这一概念,业内普遍认可的解释是,“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地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信息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而对于炒作,20xx年版的《现代词典》将炒作一词收入于附录的新词新意之中,其释义为,“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其例句是:“经过一番新闻媒体炒作,这位歌星名气大振”。通俗而言,如果把炒作比做是炒菜炒饭的话,那么应该是反复炒动,添油加醋,或者是任意配置材料,以其达到某种轰动效应。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判断一个新闻是否炒作,要看事件本身的社会价值是高还是低,比如有关中国加入wto问题的报道,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媒体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报道它、解释它、判断它,这是一件大事,媒体理当强调它,这不是炒作;而如果事件非常小,就像一些有关明星私生活的报道,社会价值很低,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分散了老百姓对社会中重要问题的关注,这就是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