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教学更有效辩论稿范文 第1篇
一、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唯物辩证法
_在《总计划草案》中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这就是说,数学中充满了辩证法的内容。例如直线与曲线的相互转化.函数与反函数的对立统一,微分与积分的对立统一等等。对于这些内容应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阐述,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本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教学的概念和本质,培养了学生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对所学内容加深了印象,巩固了知识。
二、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掌握用数学方法管理企业和计划经济,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多结合经济、企业中的实际例子,提出实际问题,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使学生感受到,在实际工作中,数学不是没多大用处,而是应用广泛。从而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用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方法实现教学目的
数学上的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等基础理论知识,是解题的依据。如果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好,会给下一步的学习带来障碍。从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基础知识讲授必须和学生的基本技能相结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抽象的概念,灵活地掌握解题方法,使学生达到思路敏捷、解题迅速的目的。
四、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双边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线下教学更有效辩论稿范文 第2篇
一、传统话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激发出新的意义
2010年12月29日,湖北美术馆举办了“回顾与展望――湖北中国画艺术展”。展览由“岁月积淀”“继承创新”和“万象新语”三个部分组成,汇集了一百多位湖北老、中、青三代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四百余幅。参展艺术家的年龄跨度在20岁到90岁之间,其参展作品的风格样式各不相同。作品汇聚同一空间,体现了巨大的包容性,同时,也给观众们构建和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湖北中国画发展的文脉结构。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关于中国画如何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问题也是常道常新。可是,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各种心理因素之间发生着微妙的关联,也产生着微妙的变化,观众对于作品的解读必然会有先入为主的成分。对于中国画来说,观众先入为主的成分更为固化和定式化。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在这个“速食”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在关注中国画?又有多少人了解中国画发展的现状呢?鉴于以上考虑,湖北美术馆策划并组织了“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活动,试图通过辩论赛这样的集体思辨,聆听青年一代对中国画问题的声音,唤起他们对中国画的关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信与自觉。辩论赛不新鲜,可是在美术馆以中国画专题做辩论赛却很罕见,也别出心裁,因为此举打破了公共教育固有的思维定式,它开启的其实是一种新方式,因而更能引起辩论爱好者们的兴趣,这种以互动模式体现的对话自由、思辨自由和博弈自由正凸显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理念。当人们走进美术馆,面对四百多幅凝聚着艺术家思考的作品时,他们对中国画的认识也发生了悄然的改变,一方面再一次充分认识到传统遗产的伟大与辉煌,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画要发展、要步入全球化进程还是步履维艰。
二、辩题的确定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如果缺乏学术性,就意味着失去了精神核心。其后果,往往是流于表面的热闹。公共教育活动在选定了活动形式时,必须有相应的学术内容来支撑整个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艺术信息的传播,否则就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徒有浅表的形式而没有灵魂。当代中国画―直在发生着改变,湖北中国画经历了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特殊时期、80年代的创新与发展期、90年代的多元化格局和新世纪的繁荣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反复推敲和讨论,湖北美术馆将此次公共教育活动的主题定为“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今日”就是当代的别称,中国画往往沉淀着深厚的传统因素,因此,“今日中国画”就是当代与传统的对话,本次活动的学术思想由此确立。同时,针对中国画的历史及在今日全球化语境下发展问题,从中国画的融合、发展、传播三个方面出发,以“中国画在当代多元化格局下发展,应该坚持立足本土?还是与当代多元融合?”“当代中国,中国画蜕变的利与弊。”“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中国画走全球化才有生命力?不走全球化依然有生命力?”为辩题,确立了活动的学术方向。
此次公共教育活动从展览宗旨出发,再一次彰显了湖北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理念,即紧紧围绕立足本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传播美术精品,推进艺术创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观众为先的服务理念。本次辩论赛又非常贴近本土、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与湖北美术大省的地位相称,也响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号召。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论赛的意义远远大于了辩论赛本身,它开启的实则是一种公共教育的新方式。
三、规则的审定
在把辩论赛植入到公共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生搬硬套。辩论规则的审定为公共教育活动的专业性提供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辩手既要遵守辩论赛的基本规则,又要体现出在美术馆辩论的互动性。比如,在比赛过程中增加了自由提问环节,评委、观众都可以向辩手提问,但在这个环节中辩手的表现不计入总分;增加了大众评审投票环节,11位大众评审分别来自各大媒体,包括电视、电台、杂志、报纸和网络,增加了活动的参与度、关注度、公平性和可看性。“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独特的辩论规则不仅仅体现了本次公共教育活动的原创性,更说明公共教育活动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从美术馆的自身特点出发,在实现公共性的同时亦不能缺失专业特色。
四、选手与评委的组成
五、多维度互动,激烈的争辩
赛前,湖北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的辩手们走进美术馆,并由艺术评论家现场讲解,引导辩手们解读作品。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这种互动使得专业与非专业、观众与专家、接受者与艺术作品之间产生了多维度的感知对话,知识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了美术教育的传播。
现场台上与台下互动气氛热烈。在各队总结陈词完毕后,台下的评委、参展艺术家和观众都可以向辩手自由提问,辩论赛由此产生延伸性。比如第一场对阵的是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面对两支有着美术专业背景的队伍,评委分别向正、反双方提出了直击核心的问题:中国画如果不进行多元融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中国画应该怎样创新?这一问题,让现场观众也陷入了思考。第二场对阵的是武汉大学辩论队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辩论队,他们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对“当代中国,中国画蜕变的利与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辩手们出人意料地把一幅幅传统中国画和当代中国画彩色打印后展示在辩论现场并举例说明,从容地破题立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观众提问很踊跃,完全投入到了比赛的气氛中。台上辩手辩得激烈,台下评委的点评更为精彩,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评委张掌然在现场表示:“今天特别感动的是我们场上与场下的互动,专业与业余的,外行与内行,辩手与观众之间达到了充分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在观众提问这个环节,有很多好问题,辩手回答得也非常精彩。在中国画的演变过程中,到底有多少画家?多少趋势?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代表这种概率或趋势”。
六、“微博时代”的公共教育传播新方式
传播媒介是艺术传播的要素之一,传播学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微博的出现,让我们进入了微博时代,微博时代下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应该具有时代性。
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了春天,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均开设微博。在微博发展正处于上升趋势的时候,湖北美术馆以“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为主题,迅速地推出了湖北美术馆官方微博。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微博具有息源丰富、传播速度快、推广力度强、影响力大的特点,辩论赛现场每个微博用户都能成为一个信息源。武汉大学辩论队官方微博在比赛现场紧密关注辩论势态,信息和现场照片。双方辩手一出场,第一时间就出现了:“2010年武汉大学辩论队首战派出金牌辩手,我在湖北美术馆”的微博,并连线了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和武汉大学辩论队官方微博,马上就有武汉大学辩论队的粉丝跟进发起微博讨论和围观。其他场下的观众也都纷纷发微博,对活动进行即时跟进,评论、支持参赛代表队和关注活动,在第一时间营造现场感,很多个人的、官方的微博都开始关注“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活动。该活动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没在现场的观众也能轻松参与其中,从而激发了公众的热情,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湖北美术馆。
由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方式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美术馆运用微博平台美术馆新闻、展览信息、艺术作品图片、活动现场和学术言论等,为观众搭建一个线上美术馆,从传播的角度既打破地域性的局限又促进了美术馆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无论你在哪里,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到美术馆的动态和艺术信息。因此,微博对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传播意义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美术教育的“无缝传播”。
七、辩论赛的启示
线下教学更有效辩论稿范文 第3篇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学环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我们高职教育也要转变思想,紧跟进化教育论所提到的“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发挥和增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本文通过《论辩与演讲能力训练》为例,对本门课程教学环节试行改革,达到提高学生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的预期目的。
一、高职院校开设论辩与演讲能力训练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知识碎片化。高职院校中每个专业每个学期都开设不同的课程,而短短一学期的课时根本无法讲授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讲授的内容呈碎片化状态。而系统的演讲与思维训练不仅有助于增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推理和哲理思辨能力。在欧美国家,一些知名大学往往把演讲和辩论课程作为全校的必修课,在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政府工作人员通常要进行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演讲训练才能上岗工作。
2.知识与能力存在“两张皮”。由于长期习惯于学科型课堂教学和受到传统教师评价导向的影响,而且高职院校的技能训练课程主要还是理论教学的附属,老师们一般比较重视普通教育的模式下的课堂理论教学,学生们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无法将获得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而《论辩与演讲能力训练》课程就是通过逐步深入和反复强化的论辩和演讲实战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当下,我们强调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而通过交流、演讲和论辩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他们更具有逻辑推理、言辞表达、哲理思辨能力。
(二)高职院校《论辩与演讲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论辩与演讲能力训练》课程教材虽然较多,但是一般都是突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较少设计,并且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能依赖于传统教材,无法突破教材,部分教学内容还是注重理论性。确实也有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除了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外,也努力做好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作业和单元测验,但在实践教学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没有有效的实践方式,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指导等,造成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名存实亡。考核方式也是按照传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三七开”的方式,仅用一次卷面考试成绩来反映学生对一本知识的部分掌握情况,结果就是即使通过了考试,也不会真正学到什么东西的现象。
二、课程教学环节改革方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论辩与演讲能力训练》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和考核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相关的专业理论,提高了课程的实效性。
(一)教学组织团队建设
高职教学中项目化课程注重理论、实践的一体化,以学生活动为主建立适合学生活动的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传统适合学生听讲的方式。《论辩与演讲能力训练》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一是改变以往单一“一对多”即一位老师授课,班级学生听的方式,采取组建教师团队的方式,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结合的教师团队来共同授课;二是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班级学生划分6个学习小组,确保课堂中项目活动的开展和形成学生间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课程内容设计
《论辩与演讲能力训练》课程充分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将来在实际人际交往、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各项能力,采取项目化教学方式,将本门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六个项目,见表一。
具体各个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见表二。
(三)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课程遵照“以项目做引导,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作指导”的教学模式,每次授课过程中理论讲授只有20分钟,剩下时间交给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推荐组员提出己方观点,由其他小组成员驳斥,通过循环论辩模拟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除此之外,还增加现场真实论辩模拟场景,设计辩题,让各个小组进行完整的论辩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助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式
《论辩与演讲能力训练》是门应用性强的课程,我们改变以往的传统考核方式,采用以“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新型考核方式,即将日常学习的考核(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真正实现“边学边做边考核”的全面、客观、系统的真实体现学生能力的新式考核模式。
日常学习的考核占总评成绩的70%,包括平时的到课率,课堂提问回答,搜集、整理信息,攻防对抗训练等。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改变以往期末考试占大头的局面,让学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东西,而不是靠临时抱佛脚侥幸过关。另外,学生参加演讲、辩论等活动,另外增加分数,总分不超过100分。这种考核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挥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更促进教学改革逐步向“以素质、能力本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树立素质教育的考核观。
三、结语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感悟,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线下教学更有效辩论稿范文 第4篇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师培训是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很多时候却不如人意。不少中小学教师反映,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培训,如带班、课堂教学示范,看起来容易模仿,但是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育实践时,却总感觉“形似而神不似”。而纯粹的理论培训,往往又过于高深,云里雾里地让教师们听完后只余“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感觉。
教师培训实践中的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培训理念――技术主义和反思主义的冲突。前者以科学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教师发展就是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乃至走向成熟的过程。因此,教师培训时主要侧重于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培训。后者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教师实践的对象是人,教师发展就是其对人性、对社会、对教育理解和感悟的过程,故而教师培训多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深化和拓展。技术派鄙薄理论,反思派轻视技术,两派各执一端,都有失偏颇。因此,从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惟有将技术与思想融合起来的培训,才是有效、高效的。
那么,如何有效整合技术与思想,使培训既超越经验主义,操作主义的局限,又避免“雾里看花”,越看越糊涂的困境,这是我们校本培训面临的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受《小学语文教师》“辩课进校园”的启发,在培训实践中逐渐探索、总结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该模式分为“主题讲座――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研修反思”五个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在培训中要将技术与思想整合起来,真正实现培训的优质化、高效化;培训初衷是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融合、互通的平台,既让教师感受思想的冲击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学会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实现学用结合,从而克服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模式的基本思路大致可以表述为:思想引领――实践研修――形成教师个人教育信念和行为。
二、“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卷入式培训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与策略
根据技术与思想融合的培训理念,在具体设计培训模式时,我们既注重形式,更注重内容。在形式上,增加了专家与教师、授课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环节,着力让全体参训教师都动起来,真正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换和内化。在内容上,我们既考虑到要有理论冲击力,又考虑到要有实践的观照,还应有教师个人的研究反思。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主题讲座――每次培训由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实际,针对目前课改中出现的热点、重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理论引领。其目的是在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寻找理论依据,用理论指导行动。在专家的讲座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课例实践――由一名教师,根据主题讲座的理念与观点进行课堂教学探索,为受训者提供一套思想和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课程团队的力量,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打造名师提供一个舞台,探索一条培养教师的新路子。基本思路是利用青年教师所在学科组的力量、利用课程培训团队的力量,围绕培训专题的理念,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既体现个人风格,又体现学校教研水平与课程团队的实力,更体现培训专题的理念,实现四者融合,为参训者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
辩课互动――“辩课互动”的核心是个“辩”,它实际上是一种以课例为“靶子”的辩论式评课,这是“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一个亮点。其目的在于用辩课的形式,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给参训教师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空与平台,激发参训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与会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观点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辩课过程中,正反双方围绕主题讲座,结合具体课例,就是否体现主题讲座精神,各抒己见,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它给受训教师发出的信息是:我们不仅仅在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在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里,组织者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建立QQ(微信)互动群,让所有的与会老师都参与进来,都动起来。活动中与会老师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动一动头脑与手指,就可在群中围绕研修模式、主题讲座、辩课观点、课例实践,发表自己的观点……可点赞,可批评……或支持正方,或力挺反方,或提出质疑,或给出建议……在此期间,线上线下,有线无线,短信微信,文字语音,均可频繁互动,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有的是积极的思考,智慧的火花。互动从活动开始起步到活动结束停止,真正体现了全员“卷入”、全程“卷入”的“卷入式”校本研修理念。可谓场上有风采,场下有精彩。需要注意的是:辩课互动应坚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则,正反双方在阐明本方立场、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能忘其所属,追求真理,从不同角度张扬优点,指出缺点,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发现问题,提出体现讲座主题的有效解决策略,寻找、探讨教学的真谛,使辩课从“对立”走向“趋同”,真正达到“以辩促研”的目的。而不能为了辩个输赢,争个对错,拿真理当谬论;更不能把“辩课”当“贬课”,历数课堂教学的不是,且夸大其辞,一棍子打死。因为辩课的价值,不在于输赢,而在于用辩论这一束阳光,照亮思维的盲区,照亮我们思维的死角,让思想更加敞亮。
辩课发言时,应注意可控性。一是内容可控,必须紧扣主题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二是时间可控,限定每人次的发言时间,让更多的人表达观点;三是结论可控,正反双方最后陈词时,观点应该基本“趋同”,使老师们越辩越清,越听越明。
点评提升――由于我们在辩前有意安排了正方反方,容易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各自顽强地坚持己方观点,容易形成哪一方辩手水平高,哪一方就占上风,而不是谁的观点正确谁占上风。容易使受训教师不听倒明白,越听越糊涂,云山雾罩,不知方向在哪里,亦易导致教师对正确的理念、教学策略产生怀疑。此时,由一位既有理论权威,又有实践经验,能让老师们信之服之的名师(如没有这样的名师,可在“辩课互动”后安排一个中场休息,几位能者议一议,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然后再由一位代表发言)及时地根据讲座理念、听课与辩课感受,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与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进行适时的专业引领,拨“乱”反正,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则能使受训教师更进一步地领会专家讲座精髓,更有效地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更有利于把培训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进行更有意义的反思与建构。如此,受训老师则方向明,目标清,培训效益更大;如此,辩者将把辩论当做一种享受,当做历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辩且思,且辩且行!
研修反思――“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主要考核方式,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指学习思考,到会老师结合现场学习,撰写研修心得,归纳理论上的收获,可以借鉴的教法,点评、辩课中受到的启发,并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二是指活动后的微格式教学,将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实践,提高自己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三、“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卷入式培训模式的基本特点
主题鲜明――根据新课程改革和教师实际需求,选择有价值的培训专题,有的放矢地解决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每次活动,组织者要以课程改革或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切入口,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和教育创新能力为目的,以“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为原则,精心策划,着力于解决一个问题或一类问题。它还需要参与辩课的教师,在主题和辩题确定后,提前一定时间(一般为二周)阅读理论与课例资料,列好辩论要点,做好准备。还要每位辩手带着主题听课,从课例中寻找实践例证,以便辩课时能根据教学现场情况,适时、适度展示。
互动性强――互动环节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谈话的现实感,更主要的是让每一个到会者再起思维的涟漪,引发更深的思考,提升到会教师参与积极性的作用。正如李振村先生所说:“一片没有波纹和浪花的水,百分百是死水――真正的河流和海洋里一定有荡漾的涟漪和喧腾的浪花,这是生命活力之所在!”互动时,台上台下,正方反方,教者听者,有线无线,短信微信,辩者观者动手摇一摇,扫一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情感与理性、常识与偏见、技巧与常态、理念与课例之间,实现智慧碰撞、思维砥砺、观念融合,既加深了对专题、对课例的理解与认识,又发挥了其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潜能,提高了对现实问题的洞察与分析能力。
学用结合――注重教师操作水平的评价,以写研修反思和微格式教学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力图把培训学习内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为了使“学用结合”更有实效,我们在学校建立了研修反思机制,形成以个人反思为基础、组内交流为桥梁、校内总结提升为导向的研修反思机制。要求教师撰写的研修反思要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思考、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的成败、启示和感悟,找出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最佳的应对策略。通过反思,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形活效显――传统的教师培训,不管是一课多磨,还是异课同构;不论是校本教研,还是教研员调研;其形式不外乎讲座、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这些基本环节。而“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一推出,就以其新颖的形式,赢得了教师们的喜爱。它从过去单一的讲座、授课,单向的评课、总结转而为多层次的递进、互动,尤其是其中的“辩课”环节,一改过去“一言堂”的评课现状:为了顾及到上课教师的面子,不管课上到何等程度,大家都是一团和气、满脸喜气,搜肠刮肚找好话,连最后的不足也要谦虚地以建议形式提出,话是客套的,评论是总结性的。而今的“辩课”是双方的,是互动的,是针对一堂课的分析、厘清、改进,是过程性的。辩课时,听课的,执教的,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张或观点,听课者和执教者之间、听课者与听课者之间就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你驳我辩,展开思想交锋,寻找有效策略。
操作简便――“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环节清楚,操作简便。不论是学校的校本研修,还是街道、县级教师培训;不论是基层学校的骨干研修,还是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都很适用。主题可大可小,切口可宽可窄,时间可长可短。
线下教学更有效辩论稿范文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整合观念;内涵;策略
在黑龙江省全面实行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感召下,我们英语老师从不同的侧面对高中新课程进行了理论学习,新课程把教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教师便被推向教研的前沿,同时教师也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一、新课程的十一个统一
新课程明确指出十一个统一,即:素质教育与外语掌握的辩证统一;输入与输出的辩证统一;听说与读写的辩证统一;学得与习得的辩证统一;准确与流利的辩证统一;语言与文化的辩证统一;母语与目的语的辩证统一;任务型教学与综合折中的辩证统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测试的辩证统一;精学与泛学的辩证统一。
面对这样的挑战,老师该怎样教?学生该怎样学呢?在多次教学研讨之后,听取了很多课程实施建议,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制订了初步的教学方案。辩证主义认为,实践永远是第一位的,理论是第二位的。理论依赖于实践。所以,我们在实践中渐渐体验理论,在理伦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实践。
二、外研版新教材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外研版新教材课程安排适应了时代对英语的要求,在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型教学的强度,改革了评价方式,激励了学生日常交流的渴望,扩展了对外交流的渠道,使学生了解国外的社会文化。基于以上特点,新教材的内容丰富,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围绕一定的专题或话题展开教学,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所以,如何合理,有效地对教材加以利用就成为老师们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了。在课时紧张(每周高一学生4课时)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效果呢?整合的观念就进入了老师们的视线。
三、何谓整合?整合应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把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英语教学,由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以及发现式教学等策略,围绕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这样,学生在英语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和计算机能力等各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熟练使用计算机与网络,不仅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得以更直接更生动的理解,而且在课前、课后,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寻找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二)教育教学形式的整合
新教材要求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要注意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与兴趣小组的结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多多扩展渠道,把学生四人分成一组,给出一个题目,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讨论,或上网查询资料,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己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局面。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教学策略中,认知策略,调控策略,情感策略,还有资源策略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新教材容量大,内容多,形式多样的特点,如果教师不能够合理地安排教学资源,就会造成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后果。因此,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策略,才能够真正做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授教材”。
1.将课本中的学习材料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重新组合,重新安排顺序。
就英语教材的安排顺序来讲,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是有突出的明线,内在的暗线,和其他学科之间还有虚线相联系的。
如何利用好这三条线呢?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发现课本的明线,即话题的相关性,一环扣一环。例如:Module 1 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Module 2 My New Teachers这两个模块之间的明线非常明显。第一模块关注学生进入高中后外在环境的变化,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了解讨论高中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高中的学习科目;初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习方式的不同;了解美国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中美教育系统的差异,并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紧接着,第二个模块的话题就是学生身边每日接触最多的人――老师。让学生能够更深层地了解自己的老师,学会描述人的特征并学会表达喜好。这是教材明确的明线。
教材还有内线。比如module 2 ,在introduction中讨论怎样用一些形容词来修饰人物个性,让学生学会如何描述自己的老师,并说出什么样的老师是同学们喜欢的老师。Reading部分,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不同教师的性格、上课风格以及学生的评价,由此就和introduction部分相连接吻合。并配合一些习题,给学生提供了复习新词汇的机会。让学生说出喜欢哪位老师,如果学生喜欢一个老师,那么他和老师的关系会很融洽,由此引出师生关系的讨论。让学生就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展开讨论。那么国外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又可以过渡到culture Corner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将introduction , reading and culture corner这三个部分捏合为一堂课,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以module 2 My New Teachers为例,我按照一定的明线、暗线、还有虚线,在结合每周的课时,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Introduction+ reading +culture corner
第二课时:Listening + function +everyday English
第三课时:Grammar+ pronunciation+ writing
第四课时:Exercises
2.基于课本的教学材料作适当的增,删,改,换处理。
课堂的总体设计,还应当是出自教师这位设计者、组织者。那么,我们应该做的最重要的就是“整合教材内容 ”。从学生的理解力,洞察力,兴趣爱好的角度,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增、删、改、换工作。增加补充材料,尤其是本模块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材料,以此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删掉不必要的,不能使学生感兴趣的,不能使学生得到有效练习的部分习题,并将其改换为其他的更有效的训练方式。例如,在module One中的听力部分,练习题部分都是回答问题的两道主观题。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对高中英语的学习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良好的适应,单词积累也不够,回答这样的题就显得比较困难,这样就有可能挫伤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于是,我就换了习题形式,采用 blank filling的形式,让学生填空。学生就觉得有成就感,容易得手,从而也达到了听力练习的目的。
通过这两种整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英语的人文性,工具性。当然,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必须减少因知识剧增对课程量的影响,防止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堂好课就应该是有意义的扎实的课;有效率的充实的课;常态下的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真实的课!真实有两层含义,一是“真”,即反对任何形式的“演教”行为;二是“实”,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求实效。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真实语言水平和实际语言学习效果。交际活动要力求真实,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可能做到“最好”。课堂观察与评价的出发点是看某一模式或方法是否得以恰当地使用;教材的使用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课堂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
以上所陈述的只是我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点理解。我发现,所谓的整合都是老师在绞尽脑汁,我想,课程整合的最高理想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去整合。“课程内容不再是对学生的束缚,而是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环境及“土壤和养料”。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真正实现课程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整合,实现学科知识、文化、经验、个性等的全面整合。”
点点深刻,面面完美,合格优质的课堂里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我们英语教师不但是教授英文知识,还应是教育者,真正做一个灵魂的工程师,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力求做到的近期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尝试,切磋,学习,琢磨,反思,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对于新教材,我们将继续战斗在最前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提高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1,(3).
[2]北京教育.
线下教学更有效辩论稿范文 第6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88-05 [DOI]
随着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以其远程性、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满足了现代不同层次的人群对教育层次、知识更新的需求。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我国自1999年开始在中央电大和68所普通高校试点现代远程教育以来,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办学形式,步入快速发展的规模扩张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当将此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大多为在职从业人员,本身都在随岗实践,但随岗实践不能取代毕业论文教学。毕业论文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查阅文献资料能力、方案设计与比较能力、计算与绘图能力、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特点,充分利用最新计算机网络技术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远程性、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等特点,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超越时空限制的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学支持服务。
2.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突出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的要求。因此,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必须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3.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施教
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学生基础较差,多数为在职学习者,具有鲜明的职业背景,比普通学生有更强的应用能力需求。因此,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施教。
4.明确教学主体各自职责
传统全日制高校毕业论文教学主体由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及学校构成。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主体除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及学校之外,还包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校外学习中心,如图l所示。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各教学主体的职责,做到职责分明。
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由教学资源体系、论文指导体系、论文答辩体系以及论文监控体系组成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如图2。
1.教学资源体系
教学资源体系包括教师资源、学习资源与平台资源。为了增强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形式,除了学校聘用的异地指导教师外,学校需要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学习中心在当地聘用符合学校要求的本地指导教师。针对相当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毕业论文环节经常无头绪、无思路,不知道做什么论题的问题,学校需要根据学生基础与需求建设论题资源库,论题以应用型论题为主。此外,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初始阶段需要为学生提供写作方法类以及参考文献类的论文辅导资料,供学生写作参考。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网上论文指导与管理平台、网上答辩与集中答疑平台等平台资源,以便为学生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
2.论文指导体系
论文指导体系包括指导环节与指导形式。指导环节包括学习中心毕业论文动员、学校与学校中心指导学生论题库选题或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初稿及终稿的写作、指导教师给出终稿评语及成绩等常规性教学环节。指导形式包括论文平台指导、网上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论文平台指导应作为论文指导的主要形式,同时辅以网上集中视频答疑与电话、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
3.论文答辩体系
论文答辩体系包括答辩环节与答辩形式。答辩环节包括学校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学校与学习中心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小组给出答辩评语及最终成绩。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与学习中心共同组织的网上毕业论文答辩应作为论文答辩的主要形式,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
4.论文监控体系
论文监控体系用于学校对上述体系涉及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控制,以保证教学质量。为了保证学习中心聘用的指导教师符合学校要求,学校需要对学习中心聘用的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只有学校审批同意后才能作为学校的本地论文指导教师。为了保证论文指导质量,学校需要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并对指导教师给出的指导评语及成绩进行审核。为了保证答辩质量,学校需要对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的本地现场答辩进行全程监控,并对所有答辩评语及答辩成绩进行审核。
三、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
大连理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根据上述构建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了具体的实施。
1.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论文平台指导与管理,同时辅以远程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形式进行指导
为实施网上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学校开发了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论文指导平台主界面如图3所示。通过该平台实现论文写作环节的控制、论文辅导资料的上传、论文任务书的发送、教学信息的传递、论文的答疑与批阅、指导教师指导行为的监控等。为了集中解决学生在论文终稿阶段遇到的问题,学校在论文终稿环节利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远程集中视频答疑,答疑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指导教师也经常采用电话、QQ、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论文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
高质量的师资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自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以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校及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聘用的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教授、副教授及其相应的教学团队;二是学校引进的985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工程背景工作经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来说,缺少的正是工程实践的经验。为此,学校搭建起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每年定期安排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实习,有效地提高了远程教育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支持服务水平,学校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即首先由学校制定出毕业论文指导准则,比如学生留言必须在24小时之内回复,学生稿件必须在3天内批阅完毕,学生稿件批阅意见或评语必须达到一定要求等;之后学校根据毕业论文指导准则在论文指导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督与考核,考核包括周考核、月考核及学期考核;最后学校根据考核结果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水平的提高。
3.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同时支持学生自主选题
为了解决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不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结合学生基础与需求,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所谓“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即首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各专业教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为每个专业制作多个毕业论文模板,形成“毕业论文模板资源库”,然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工作性质,选定某个毕业论文模板,最后学生在该毕业论文模板的引导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每个毕业论文模板为学生提供了某一论题的目录和格式,并且每一章都配有引导性内容,正常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以及模板的引领下都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另外,为了避免使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学校制作的毕业论文模板绝大部分都是半开放式毕业论文模板,即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工程或项目来做,如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某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等。由于学生选择的具体项目或工程不一样,也就避免了采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此外,对于少部分希望自主选题的学生,学校也允许其采用自主选题模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自学校实施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以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4.区别对待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
学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毕业论文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不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只要毕业论文质量和总体完成情况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即可通过毕业论文环节,顺利获得学分。对于拟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学校对写作难度和完成质量均做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申请学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从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制定,指导教师对学位毕业论文的指导,到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建立起学位毕业论文三把关的严格制度。首先,每个专业分别制定了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难度要高于非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如对于工科专业,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原则上要求是设计模板,需要申请学位的学生只能选取学位毕业论文模板进行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位毕业论文时,毕业论文完成质量要求较高,只有学位毕业论文终稿环节成绩达到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才允许申请答辩。最后,要求拟申请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只有答辩成绩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才能在毕业论文环节满足申请学位的条件。
5.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同时审核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
考虑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答辩效果良好。同时,为加强教学支持服务,学校审核同意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为保证自行组织现场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规范与严谨,学校通过答辩巡视或远程视频对答辩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控。
6.建立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
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具有学生数量多、分布地域广、教学活动组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必须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合理安排、周密部署,才能成功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根据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过程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如图4),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有条不紊地实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为了检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实施的效果,我们对大连理工大学今年春季参加网上毕业论文答辩的59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毕业论文教学满意度调查与答辩成绩的统计,如表l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共有53人选择了满意或非常满意的选项,只有6人选择了一般的选项,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的满意度达到了90%;共用54学生的答辩成绩达到良及以上,优良率达到了92%。可见,学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线下教学更有效辩论稿范文 第7篇
关键词:事物;指导;物理学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科学概括。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发展需要哲学作为指导,物理学的发展成果充分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性、科学性。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所蕴含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认识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对我们学习和研究物理中的运动有指导作用
物理学中谈及物质的运动更多的是物体的机械运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夸克等基本粒子以及普遍存在宇宙中的特殊物质―场。物质都是在不停的变化与运动之中,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普遍性与永恒性。在教学中学习参照物、机械运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运动的相对性,从而加深理解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的观点。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宏观运动、扩散运动、布朗运动等现象,指导学生了解热运动、天然放射现象、人工原子核反应等现象,同时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抽象概括其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促使学生建立物质运动论的观点,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些规律是人类从事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并将这些规律指导生产实践活动。
二、哲学中的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关系在学习物理中的指导作用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事物的发展首先表现为量变,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的飞跃,此后又会进行新的量变。探究光从光密介质斜射入光疏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角度时(即临界角),折射光线消失,只有反射光线,物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全反射现象。这一现象中折射光线的强度随着入射角的增大逐渐减弱,反射光线强度逐渐加强,这是量的积累,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折射角大于90度,折射光线消失,只有反射光线,这就是质变。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的观点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全反射现象。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中学物理学中还有:击穿电压、液体的沸点、晶体的熔点、压迫限度、弹性限度等现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哲学中的这一规律观察、分析这些现象,并归纳概括其中蕴含的规律并理解、运用于实践。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规律培养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刻苦积累、持之以恒,方可勇攀高峰。
三、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在物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事物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学中探究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外部原因―电势差,导体两端有电势差是引起导体内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动力”。但物体两端有电势差,物体中不一定就有了电流,只有外因而没有内因(物体内的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荷)是不能够形成电流的。电势差只能通过物体内的大量的自由电荷起作用,从而形成电流。物体内有了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电荷,具备了形成电流的内因,加之外部的条件―导体两端的电势差,就形成了电流。由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理解这样物理量及规律,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事物发展过程中遵从否定之否定规律,此规律对物理学研究和发展有其指导意义
人们最初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微粒说,后来人们对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的发现,用微粒说无法解释,从而否定了微粒说,确立光的波动说,后来人们发现光电效应,光的波动说又陷入了困境,提出光的量子说,这是对最初的认识的否定之否定,但并没回到最初认识的基础上,而是有了认识质的飞跃,对光的本性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不断深入,光的波粒二象性也仅是现阶段的相对真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角度对光的本质等物理问题的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解放思想,敢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