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犀鸟启示录总结(汇总8篇)

admin
导读 北京的观鸟爱好者前往云南盈江县的石梯村,要先坐高铁,跨越2000公里中国大地到达昆明市,再转机飞600公里,去到云南保山市或腾冲市;当然,也可从北京乘飞机直达。这是云南西部的中缅边境,保山为滇西重镇、永昌古城。腾冲是诡异的极边之城,毗邻缅甸,有火山温泉,史上翡翠交易兴盛,出境谋生者众。

犀鸟启示录总结 第1篇

北京的观鸟爱好者前往云南盈江县的石梯村,要先坐高铁,跨越2000公里中国大地到达昆明市,再转机飞600公里,去到云南保山市或腾冲市;当然,也可从北京乘飞机直达。这是云南西部的中缅边境,保山为滇西重镇、永昌古城。腾冲是诡异的极边之城,毗邻缅甸,有火山温泉,史上翡翠交易兴盛,出境谋生者众。

旅程并未结束,观鸟者还要沿两个方向,继续前行500公里。一条线路是从云南保山市进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下辖的盈江县,盈江县城内有中国最大的翡翠原石交易市场。从这座奇异之城穿出,直奔城外的太平镇,再乘车两小时,爬山约100公里,穿过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才能最终到达云雾山中的石梯村。另一条线路,是从云南腾冲市出城,翻越巍峨高山,直接进入盈江县,前往太平镇之外深山约100公里处的石梯村。

这里极其偏远,却是中国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始通道之一,中国北方的各种物资,辗转进入云南后,翻越重重群山,有多条路出境,其中一条,就从石梯村穿过。识路的马帮千辛万苦,来到石梯村外的悬崖边,钻进浓稠云雾,沿古人在峭壁上开凿的石阶艰难而下,进入缅甸国境。前行亦可进入印度,再乘船或陆地行走,可辗转去到中东和欧洲。

沧桑古道摇曳于传闻中,几百年来,石梯村始终封闭,少为外人知。这片土地山风猛烈,阳光曝晒,动物凶猛。土蜂成团飞舞,肆无忌惮,群鸟的鸣叫无遮无挡。原始森林中有豹子、黑熊、猴子、马鹿、羚羊、野牛、老虎和野象。石梯村里居住着两个古老民族,一为傈僳族,一为景颇族,世代刀耕火种,以狩猎为生。男村民出门,必备弓弩、铁夹、弹弓、砍刀。长期以来,村民的习惯是,砍一片树,烧一块地,撒些旱谷种子,任其自由生长,就去打猎和唱歌跳舞了。

时至今日,石梯村的山区少数民族风习仍有诸多保留,仅从村民取名就能看出这片土地自由散漫的天性。村里的三大姓徐、蔡、排,不知何时出现,因为汉姓在景颇族和傈僳族的取名文化中,应该出现得较晚。但汉姓确实在石梯村出现了,只是,村民的取名方式很随意,跟汉人的慎重大为不同。

村里姓蔡的人家,叫蔡大蔡二或蔡五的很多,原因简单,老大叫蔡大,老五就叫蔡五。另有一家,也给第五个儿子取名蔡五,村民为了区分,就叫他们大蔡五和小蔡五。我寻访的一位村民叫彩四,是家里排行第四的女儿。问她为什么姓彩,回答是,写不来字,登记身份证时写错了,一个新的彩姓,就此在石梯村诞生,本地文明史有了微小的变动。

我在2019年6月到达距离石梯村不远的洪崩河小街,认识了彩四。她四十多岁,大女儿在昆明读大学,听起来很魔幻,让我一脚踩空,坠入马尔克斯的小说。深山老林、与世隔绝、民族独特,女人彩四穿着花花绿绿的傈僳族裙子,说着发音难辨的汉话,怎么女儿已去昆明读大学?怎么每年会有大批外省人成群结队出现在这里?怎么这片隐蔽之地已跟外省和世界形成了广泛联系?

彩四告诉我,上小学时走路太远,要沿悬崖处的石梯下山,才能去到坝子里的芒允。天不亮出门,天黑到学校,足足走一整天,经常累得在山上哭。所以,小学生就要住校,避免每天跑路。她每个月翻山越岭回一次石梯村的家,往返极辛苦,读完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

彩四说的芒允,是一个村,位于盈江县太平镇,是古代官道的必经之地。清代中英关系史上重要的“马嘉里事件”,就发生在芒允。1875年,英国人马嘉里从缅甸率队进入中国,来到云南盈江县的芒允,与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里及随行人员被打死,“滇案”事件爆发。

“滇案”平息后,英国人于1894年在芒允设置领事机构,两年后,芒允陆续设立电报局、厘税局、巡防营、保商队、海关等,成为中缅边境的物资进出口转运要地。街上涌现出经营棉花、棉纱、土杂百货的商号十多家,居民纷纷开设客栈和马店、食馆、茶馆等。一时间商号云集,马帮络绎不绝,住户多达一千五百余户,营造出中国西南边境的市井繁华盛景。

但是,山区的石梯村,因交通严重闭塞,时光之水浩荡流逝一百多年后,村民仍困于寂寞和贫穷中。彩四上小学时,石梯村村民居住的房子叫杈杈房,用树干交叉搭成,再盖上茅草,类似田头地角的临时窝棚。村里的傈僳族和景颇族被称作“直过民族”,“直过”是直接过渡之意,指某些世居封闭偏僻之地的人,从古老的氏族部落生活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样式。彩四所在的石梯村,就是直过民族居住地,他们藏于高山,被原始森林包围,像鸟一样自由,也像鸟一样脆弱。

石梯村的遥远和原生态、自然性,外人无法想象。村里的景颇族朋友徐小龙告诉我,以前没开发时,山神脾气怪,粮食够吃,但没有钱,致富的愿望像村外的土路,狭窄坎坷、曲曲折折。也像土蜂嗡嗡飞行,回声空茫。

土蜂是一种在地上筑巢的野蜂,体型巨大,拇指长,以肉为食。我离开洪崩河口岸,去到石梯村,先访村主任排中华不遇,再访村民徐小龙。他告诉我老排去放蜂了,我问什么叫放蜂?他说就是把土蜂苗买来,在山坡上挖个洞,放进去养育。

接着徐小龙讲了个故事,说从前这里人少土蜂多,有个女人背着小孩去种地,把几个月大的孩子放在窝棚里,干一阵活儿再去喂奶,发现孩子被土蜂抬走了。成百上千只土蜂一齐用力,竟然把一个人类的婴儿从地上抬起飞走,衔往土洞。家人闻之慌张,提刀持枪奔去,在森林里的山坡上,发现了上万只土蜂筑的一个大巢,土坡下面挖出的蜂巢有几米宽。

小徐的故事让我感到惊怵,发蒙好半天,它的科学真相,有待专家论证。但本地出现的另一件大事,更让我惊诧:石梯村一带奇异而遥远的云南中缅边境山区,最近几年,忽然有上万人涌现,像黑压压的土蜂,挎着相机扛着脚架,从中国各省腾挪辗转,兴高采烈地赶到此处。

犀鸟启示录总结 第2篇

我从昆明重返盈江县,在酒店采访小班,初步了解了当地的观鸟产业发展轮廓。次日早晨离开县城,乘坐小班驾驶的汽车,前往百公里外的洪崩河小镇,寻找扶贫观鸟产业的源头。

小班是我无法想象的青年,热情高涨,非常专注,不顾其他。他坐在驾驶位上开车,忽然大叫,一脚踩停了车,跳下去趴在地上看。我以为车子出了毛病,殊不知他是发现了山路上的小动物,以为压死了。趴在地上看一阵,迅速回来,继续驾车上路。

我问他,发现了什么?

他说,巨蜥。

巨蜥?我怎么没看见?我大惊。

小的,巨蜥苗,他说。

车子驶出一段路,小班再次大叫,又一脚停下车,开门跃出去。

小班回驾驶室后,我又问,这次是什么?

他说,眼镜王蛇,钻进草里去了。

两个多小时后,小班的车驶入洪崩河小街。

洪崩河是中缅边境口岸,一河隔两国。从一座旧桥过去,进入缅甸,就能到达八莫。二战中有名的缅甸历史小城,离我如此之近,又无限遥远,因为洪崩河口岸已经关闭,百来米长的桥身,卧在被大树茂密枝叶深深遮挡的暗淡光线中。

我站在桥头,瞪大眼睛,庆幸自己再次增长了见识。眼前这座简陋铁索桥,被浓稠的孤单裹紧,桥面的旧木板全部炸裂,层层叠叠翘起的密集薄皮,绷开了无数细密的裂缝,使这座旧桥极像一条被时光晒得全身鳞片爆裂的鱼。

河的两岸站满大树,我身后的中国桥头旁,有一棵粗壮的大榕树,不知名的藤子和肥大的龟背竹缠绕住榕树的树干,一同奋力向上,挣扎着眺望远逝的时光。

洪崩河默默流淌,已退化为一个干燥的地名,凝固在离这条河几百米外的小街上。但是,20世纪90年代,边境口岸开放,这条300米长的小街,曾挤满各路铤而走险的人,腾冲人、梁河人、瑞丽人、昆明人、四川人和河南人,鱼龙混杂,车来人往。有人两手空空,眼睛放光,嘴唇开裂。有人满脸冒油,腰缠万贯,身边莺声燕语。日本轿车、中国货车、摩托车、手扶拖拉机、牛车马车络绎不绝。空气中热浪滚滚,知了欢快地大声鸣叫。几十万元的木材交易、上百万元的翡翠生意,都在街边的简陋旅馆和幽暗小店里匆匆成交。

后来口岸关闭,时间停滞,洪崩河小街人去室空。水泥地反射着疲惫白光,小店歪斜破旧,店里寂静无声,热气悬浮不动。无处可去的老头,光着松弛干瘦的上身,坐在店门口发呆。几只猫在街边的阴影里慢慢行走,不时停下,竖直耳朵,搜寻越来越远的时间回声。

我站在洪崩河旅馆的门口张望,耳中充满知了的尖锐鸣叫。傈僳族女人彩四正准备拉开旅馆的卷帘门。刚才,小班驾车载我翻越山坡,驶近洪崩河,在小街外面几十米外的山路边遇上彩四,邀她坐上我们的车,一起到这里。

小旅馆的卷帘门哗啦一声朝上推开,出现一间空屋,屋里有一个半圆形的住宿登记台和靠墙摆放的沙发,一扇小门通向院内。在彩四的指引下,我走进院子,沿一段简陋的水泥旋转楼梯上楼,把行李箱提进房间,再下楼找小班和彩四。

他们带我去旅馆旁边的和平饭店吃饭。此时是下午一点,我们从盈江县城赶来,翻山越岭跑了近百公里,还没吃中饭,已饿得腹中咕咕叫。小班喊叫两声,躺在椅子上睡觉的和平饭店老板王哥,却不为所动。小班上前把王哥推醒,王哥迷糊着眼睛,半支起赤裸的上身说,想吃什么自己去做,老婆不在家,说完倒下去又睡。彩四摸进和平饭店的厨房,找了些肉、菜,自己动手做饭。餐馆的猫从墙角伸出小脑袋,警惕地注视着我这个陌生人。

我无法想象,如此寂寞空洞的地方,会有大批中外观鸟爱好者蜂拥而至。

边境口岸封关后,洪崩河小街仍有店铺存在,原因是附近有个电站,电站职工有日常生活的购买需要。和平饭店的老板王哥,就是当年修电站留下的工人。他是东北人,找了个傣族姑娘做妻子,就地安家。

经历过洪崩河小街的繁华,王哥一度被突然降临的寂寞和冷清痛苦折磨。五年前,观鸟爱好者零星出现,给王哥带来了希望,后来,人越来越多,每年的观鸟旺季,成群结队的游人蜂拥而至,令王哥振奋。其时,洪崩河旅馆一床难求,和平饭店里座无虚席,杂货铺的土特产一售而空。来自中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挎着相机、扛着脚架和长镜头大包,身穿迷彩服和冲锋衣,戴着各种帽子,用杂乱的口音相互打招呼,每天在小街上兴冲冲地来去。

我6月份来访,季节不对,最兴盛的观鸟季刚过,洪崩河小街的喧哗平息了。但是,我找到了傈僳族女人彩四,运气很好。小班挑中彩四,自有其道理,彩四在村里的傈僳族女人中比较聪明能干,表达最有条理。现在,彩四和她的老公及大儿子,一家三口都做观鸟旅游,获益很多。

石梯村人彩四有四个孩子,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读书,其中大女儿在昆明读大学。家中的收入,来自她和老公以及大儿子所从事的观鸟旅游服务。

石梯村距离洪崩河十几公里,彩四在洪崩河小街上住,是为了看守旅馆。旅馆由别人租下建成,交给她管理。很难想象,世代以捕猎为生的傈僳族村民,汉话说得艰难,却在最近四五年时间里,摇身变成护鸟员,参与国际流行的观鸟活动,赚钱养家并能脱贫致富。我跟彩四聊天,听她随口说出几十种鸟的专业名字,深感惊讶。

那些只在专业鸟类手册中出现的鸟种,我基本上叫不出名字。很多鸟名由复杂难写的字构成,外行难识,也无法正确辨音,好像是专写给鸟读、不写给人识的。彩四却把那些鸟名说得顺口,灰背、孔雀雉、橙头地鸫、八色鸫、红腿小隼、黑鹇、白颊山鹧鸪等,一长串标准鸟名,她都如数家珍。

我问,来观鸟的人多吗?

彩四说,多的,不过这几天少了。

我问,听说你是最早喂鸟塘的人?

彩四说,女人喂鸟,我算是早的。

石梯村和洪崩河所在地,属盈江县深山的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森林广阔,鸟声密集。四年前小班离开电视台,进山探访,推广观鸟产业时,石梯村还是原始毛路,山高坡陡,坑坑洼洼,古老的四数木站在森林中,粗壮笔直,直刺天空。侏罗纪时代的桫椤张开巨大的叶片,不时从森林中冒出,被一束阳光照亮,让人仿佛听到恐龙摇撼大地的足音。

当时,小班教村民喂鸟塘,告诉他们观鸟可以赚钱。村民只是笑。

石梯村位处自然保护区边缘,另有一个村,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这个村叫大谷地。石梯村和大谷地村,一个在山顶,一个在山腰,石梯村是母村,大谷地是子村。早先,石梯村民为多种旱谷,开荒走得远,后来再种香茅草,开荒更多,劳动更辛苦,村民就在远处的地边搭窝棚,临时居留。时间长了,窝棚越搭越多,成为村子,于是有了大谷地村。

小班最初来石梯村动员村民喂鸟塘,人家不听,就转去大谷地村。大谷地村的大蔡五和小蔡五勇敢地接受小班的建议,尝试着喂鸟塘成功,有鸟汇聚在小水塘洗澡并吃食了。

小班做过鸟导,有客人资源,赶紧联系观鸟游客。跟随小班进村的观鸟爱好者兴致高昂,钻进鸟塘边的小棚,屏声息气观看,咔嚓咔嚓拍照,开心玩几天,向大蔡五和小蔡五支付了费用,满意而去。但是,很多村民还在观望,未参加喂鸟塘,将近一年多的推广,观鸟旅游小有成就,但客人还是太少。

后来,镇上带着包括彩四在内的8个村民,去百花岭村学习,局面才大有转变。8个村民经过了精心挑选,个个聪明能干,并能在村里起示范作用。他们中有人已经喂鸟塘成功,有人辛苦喂鸟塘却收效不好,但都对野生鸟的自然投喂感兴趣。他们来到大名鼎鼎的百花岭村,兴奋地走访观察,当面听老侯讲解,亲眼看到百花岭村的富足,信心大增。

大蔡五和小蔡五家的鸟塘是1号,彩四的鸟塘是12号。彩四喂鸟塘稍晚,但很坚定,是村里最早喂鸟塘的女性,曾被村民讥笑。在村民的理解中,喂鸟类似狩猎,是男人干的活儿。可彩四不管那么多,两个月后果然喂出了鸟。

彩四告诉我,只是喂出的鸟种多不行,还要能喂出珍稀鸟种,鸟塘才算成功。喂鸟塘的技术,包含选点、造塘、投食几个环节。鸟点要选得距离合适,太远不行,客人不便去,管理也不便。太近也不好,房前屋后能喂出鸟,但鸟种肯定少,珍稀鸟更少。

其次,活水维持的小水塘,离水源不能太远,尽管用竹管和塑料管能把远处的水引来,但水源太远,难以管理。更难的是第三点投食。鸟食的投放一要量足,投少了鸟不够吃。二要多次投喂,最初村民缺乏经验,每天投一次鸟食,鸟很快吃完,就飞走了。后来每天投放两次,鸟来得多,停留时间也长,但两次投食间隔太久,空档期较长,鸟也留不住。每天投放三次鸟食,最为合适。

一天三次出门,反复往村外幽静的树林里跑,定时喂鸟,非常考验人。很多村民喂鸟塘失败,重要原因就是无法坚持。喂鸟塘成功的最快速度是两个月,稳定期还要几个月,全程几乎要一年。

有的村民坚持一个星期,就吃不消了,还有的村民自由散漫惯了,不适应科学试验般的精确操作,难以定时喂鸟。另有村民最初喂出了一些鸟,却一边干农活,一边做生意卖水果什么的,管理出现疏漏,诱来的鸟飞走,鸟塘又废了。

彩四很认真,最能坚持,喂鸟塘成功后,交给了老公管理。彩四的老公祖老三,是缅甸过来的汉人。我坐在小旅馆登记处的沙发上采访时,祖老三骑着摩托车回来,一望而知是个精明强干的男人,皮肤黝黑,粗手大脚,头发短而卷曲,说话声音小,非常温柔。

彩四告诉我,为了定时喂鸟,祖老三都睡在山上。旅馆后院的一个房间,是彩四和祖老三的家,一张大床很舒适,夜里却只有彩四一个人睡。祖老三睡在山上的小棚里,每天三次喂鸟,每次撒玉米面和面包虫四五公斤,祖老三不敢马虎。鸟来得多,虫子和玉米面很快吃光,中午要赶紧喂,再撒四五公斤面包虫和玉米面,下午四点又喂。几十公斤面包虫,一星期就投放光了。如此不惜血本地坚持,鸟才会按时出现在鸟塘,飞上飞下,停留不走。

观鸟人也停留不走,蜂拥而至的中国各地观鸟人,在洪崩河小街住下,早晨起床,由祖老三和大儿子做向导,兴冲冲直奔树林里的鸟塘,观鸟拍鸟,呼吸清新湿润的空气,感受宽阔深厚的自然之美。

犀鸟启示录总结 第3篇

2015年,云南的精准扶贫工作全面铺开,盈江县对石梯村的观鸟产业高度重视。不久,太平镇的沙永胜书记带队,率村民乘车去百花岭参观。车上坐着的人中,就有村民彩四。她是村里最能干的女人,对新鲜事物保持着足够兴趣。早年村里流行种植香茅草,她家种得最多,收入也最高。前两年小班进村,教大家喂鸟塘,她很好奇,却拿不定主意。

盈江县的山区与保山市的百花岭村,同属高黎贡山山系,但盈江鸟种更丰富,早就引起了国内顶尖观鸟爱好者的注意。盈江之名,出自县域里的大盈江,这条波光闪耀的雄伟之水,贯穿全县宽阔的土地。雨季来临,水势浩大,大盈江江面最宽可达1000米,茫茫然无边无际。水量丰盛是盈江县的重要特点,县域内有大盈江水系、勐嘎河水系、羯羊河水系和龙江水系四大水系共19条大河。因鸟类喜水,水资源的丰盛,是盈江县鸟资源丰富的重要原因。

盈江县的第二个特点,是土地面积广阔。德宏州下辖的五个县市,早年被称为“外五县”,因为五个县都靠近缅甸边境。现在的“外五县”不全是“县”,芒市和瑞丽已提升为市,五个县市地区中,盈江县最宽阔,总面积4429平方公里,占全州的三分之一强。土地广阔,鸟类就多,自不待言。

盈江县的第三个特点,是群山连绵,百分之八十为山区。巨大的海拔落差,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动物种类丰富,山水风光极佳。县境内的最低海拔100米,最高海拔3400米。最低海拔处的江水之畔烈日炎炎,热风翻卷。最高处的大娘山山巅,却有积雪默默闪耀,无声地注视远方。巨大的海拔落差区内,拥有热带、温带、寒带的各种动植物,以及丰富的鸟类。全球9000余种鸟,中国有1300多种,云南有800余种,盈江县有500多种,占云南鸟种的大半和中国鸟种的一少半。

盈江县与缅甸接壤,有些鸟在中缅两国间飞来飞去,也就只能在盈江县看见。已在盈江县发现的赤颈鹤、绿孔雀、红腹角雉、白鹇、八色鸫、蜂虎、花头鹦鹉、凤头树燕,以及中国最大的大灰啄木鸟等100余种鸟,唯云南可见,更唯盈江县独有。

盈江县的大盈江边有一种鸥鸟,世所罕见,叫黄嘴河燕鸥。这种鸟翼尾修长,飞行姿势缓慢飘逸,如梦似幻。一旦发现人类或其他侵犯者接近巢穴,会舍命俯冲,大声尖叫。也许,黄嘴河燕鸥数量的减少,与其舍生忘死的护巢冲动有关?

专家对黄嘴河燕鸥的最新观察极不乐观,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黄嘴河燕鸥的经典栖息地,已难见其踪影。

2019年,盈江县发现了7只黄嘴河燕鸥,观鸟爱好者为之振奋,县政府采取多种保护措施,聘请护鸟员,对3个鸟巢进行24小时看护。因黄嘴河燕鸥的巢筑在河边沙石堆中,护鸟部门就与上游电站联系,请求在产卵孵蛋期控制水位,以防江水冲毁鸟巢。后来,护鸟员和观鸟者发现,黄嘴河燕鸥已在大盈江边成功孵化出6只幼鸟,这是观鸟界的盛事,欢呼从中国南北齐声传来。

盈江县还有一种鸟,麻雀般大,模样乖巧却性情凶猛,是世界上最小的猛禽,名红腿小隼,这种鸟只在中国盈江县有发现,极其珍贵。

所以,云南盈江县,被称为“中国鸟类资源第一县”。

鸟是神秘并极具灵性的生物,它展翅飞翔,瞬间启动,几秒钟能从零加速到时速60公里,并能于快速飞行中准确降落在摇动的树枝上。另外,相比陆地动物的沉默无声,鸟时刻鸣叫,似在歌唱,也似喊叫交流。

所以,人烟稀少之地,鸟最安全。

盈江县宁静幽远,很多地区人迹罕至。县域内的几十条大河河畔群鸟翻飞,鸟鸣声响亮而悠长。石梯村所在的高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0%。尽管捕食鸟类曾是当地村民的古老生活习惯,但人口少、村子小,树高林深,鸟的躲避能力强、生存概率高,鸟种始终很多。

现在,经过自然保护区30年的维护,盈江县的鸟类种群恢复很快,众多罕见鸟种再次出现,令人欣慰。

也许,另一种珍稀大鸟,也会在盈江县出现。

这种鸟曾经很多,在中国盈江县和西双版纳州都有,东南亚各国的森林中,也随处可见。后来鸟迹消失,难以寻觅。如果这种鸟在盈江县的森林里被重新发现,当地的观鸟旅游业和与之相关的扶贫工作,就能迅速推进。

我去盈江县,就是为了寻访这种鸟的故事。

犀鸟启示录总结 第4篇

成功找到两窝犀鸟之后,石梯村和大谷地村村民,这些猎人后代,才全面苏醒,又在苍茫森林里接连获得发现。几个月后,他们一共找到了20窝犀鸟。这是中国鸟类调查的重大收获。

全世界的犀鸟共45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及亚洲南部的热带雨林地区。目前,整个中国有发现记录的犀鸟共5种:双角犀鸟、冠斑犀鸟、白喉犀鸟、棕颈犀鸟、花冠皱盔犀鸟。云南盈江县的石梯村和大谷地一带,被认为是犀鸟较多地区,已发现的犀鸟有冠斑犀鸟、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3个品种。

神奇漂亮的犀鸟,在大树绝高处的树洞里育儿,有规律地出现和消失。它们体型庞大,却踪影难寻,被众多人类朋友深深牵挂。现在,每年犀鸟归来时,石梯村民受惊动,盈江县各级政府受惊动,中国各省的观鸟爱好者也受惊动。众人从几百或数千公里的远方辗转出行,纷纷赶来盈江县的深山,屏声息气地观看,摁下激动的快门。

犀鸟翅膀宽阔,嘴巴巨大,颜色鲜亮丰富,拍出的照片非常好看。莽莽苍苍的绿色森林中,沉寂得仿佛空气凝固,一只红黄白相间的巨大犀鸟展翅飞翔,立即把森林唤醒,于是百鸟齐鸣,千虫歌唱,万花盛开。

有一幅绝美的风景摄影照片,展示了犀鸟从森林深处飞出的身姿,极具震撼力。照片放大后,做成巨幅宣传画,张贴在云南昆明长水机场旅客下机通行的过道里,非常引人注目。相比其他地区张贴的机场宣传画,那幅犀鸟飞翔的照片更具生命活力,仿佛森林苏醒,鸟鸣悠长,群山回响,让很多旅客惊讶和赞叹。

我在石梯村走访调查,正巧与拍出那幅最成功犀鸟照片的摄影家邂逅。他是云南德宏州府芒市的中学老师,名叫郑山河,名字相当响亮,跟犀鸟的鸣叫声有一比。郑老师正藏身于石梯村口路边的一个观鸟棚,架着长焦镜头,耐心拍摄树上一只极小的鸟。那是一种燕子,叫凤头树燕,专挑路边光溜溜的树枝做巢,在树枝一个小节的坑里产一颗卵,坐在上面煞有介事地孵蛋。

这就是观鸟之乐,观看它展翅起飞和准确降落,观看它列队迁徙和零散穿梭,观看它单腿站立、沉思冥想,观看它戏水孵蛋和喂儿。观看雄壮的大鸟,也观看轻盈的小鸟;观看全身8种颜色的八色鸫,也观看单色的灰喜鹊;观看画眉的争斗,也观看犀鸟雌雄相守的温馨。观鸟者先要学习,查阅资料,研究地理、气候与鸟类知识,再出门远行,走进自然。最终观念改变,理解了草木之情、鸟兽之乐、万物和生命百态之美。

郑老师那幅犀鸟在苍茫丛林中优雅飞翔的摄影作品,来之不易。那是他2018年全年多次从芒市驾车远道而来,在盈江县石梯村外的茂密森林中一次次穿行守候,若干天躲在小棚里观察,充分熟悉了犀鸟习性后反复拍摄,才获得的满意之作。他说,很多人爱拍犀鸟的特写,我拍犀鸟是选全景,犀鸟张开漂亮翅膀,四周是无边的绿色丛林,鸟不大,颜色鲜亮,树很多,层层叠叠、无边无际,自然的强大与永恒一望而知。他的思考很深刻,把犀鸟拍成自然之一员,森林就会让人格外怀念。

现在,犀鸟像村民的家人,受到了细心守护,家人若有意外,令人痛心。可痛心的事件还是发生了,2019年4月,犀鸟归来,在洞中孵蛋。村民彩四早晨外出,在森林的地上赫然看到了巨大的公犀鸟尸体,大为震惊,赶紧打电话报告。不幸的消息迅速惊动镇、县、州几级政府,危机处理团队立即赶到现场。一番考察,获知死亡的公犀鸟在某棵树上生活,便围着那棵树紧急商议。高高的树上寂寞无声,树洞里现在只剩下悄然封在洞中的雌犀鸟。

公犀鸟尸体被小心送走,交专家检查。专家和领导现场开会,研究如何拯救封在树洞里孵蛋的雌犀鸟。

犀鸟危机事件处理团队打电话联系了国内的顶级鸟类专家,并几经辗转,联络上了远在泰国的国际犀鸟专家皮耐。泰国犀鸟也多,皮耐一生观察和研究犀鸟,却在电话中遗憾地说,这种事件他也未遇过,不知道该怎么办。皮耐的话让大家更加不安,犀鸟危机事件处理团队决定,再观察两天,如果树洞里无动静,就派村民爬上树,敲碎犀鸟洞的封泥,帮助雌犀鸟出洞。

这一招会不会惊吓到犀鸟?敲破树洞雌犀鸟会飞走吗?我在采访中获知,雌犀鸟在洞中孵蛋,要换羽毛,脱掉翅膀的飞羽和尾羽,待小犀鸟破壳长出羽毛,雌犀鸟才会长出新羽,于是母子一起破洞出窝。如果雌犀鸟尚未长出新羽,人为敲破鸟巢的封泥,出洞的雌犀鸟会不会从几十米高的树上掉下来摔死?

没有答案,只有焦虑。

第三天,好消息突降,一直没有进食的雌犀鸟,自己啄开鸟巢封泥,出洞了。孤单的雌犀鸟站在高高的树枝上,拍几下翅膀,看上去很强壮,可以飞行。

接下来的几天,雌犀鸟每天站在四数木高处的树枝上,伸长脖子,巨大的嘴直指森林上空,发出一声接一声的粗哑鸣叫。叫声震荡着寂寞的森林,把悲伤和疑问传到很远。这样呼唤几天后,雌犀鸟拍几下翅膀,飞走不见了。充满思念的巨大鸟鸣声消失了,森林变得惆怅而空旷。

我问村民大蔡五,这只雌犀鸟明年会回来吗?

他说,晓不得呀,晓不得它会不会找个新老公,一起飞回来下蛋。

犀鸟启示录总结 第5篇

我此次正是为调查万人拥入石梯村深山的事件而来。2019年3月,我随云南作家扶贫采风访问团出行,曾来过石梯村。那次出访,地点是云南西部两大州市。我们一个县一个县跑,一个村一个村看,一座山一座山爬,风尘仆仆,眼花缭乱。3月29日,我作为访问团的分组小组长,带领几个作家,进入了盈江县山区。中巴车穿过七拐八弯的公路,轰响着爬了很长一段坡,送我们到石梯村。时间已是中午12点,阳光强烈,无遮无挡,村中空空荡荡。我疲惫地听些介绍,参观了一个村级水平的小展览室,就带人坐车离开,赶去吃饭。

离开石梯村的一刻,我若有所失。汽车下山,弯来绕去,茂密森林愈后退,我愈加不安。我刚才在石梯村里听到的一个介绍,归纳起来,可以解释为“用鸟来扶贫”,非常奇特。鸟之眼、风之影,不可捉摸,怎么回事?未待深入了解,我们就仓促离开,既是为了赶去吃饭,还因为有沿线几百公里的一连串村寨等待寻访。

从那天起,我耳边始终萦绕着鸟鸣,眼前反复看到鸟影一闪而过,又一晃而至。我总是听到宽阔幽深的森林里鸟声回荡——是那种大鸟,站在几十米高的笔直大树上,发出粗哑悠长并充满疑问的鸣叫。

半个月后,一趟千余公里的扶贫采风访问结束,回到昆明,坐进书房,我总感觉在盈江县错失了大事,心乱如麻。三个多月后,我重新出发,独自飞往云南西部的芒市。

芒市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州府,熟悉的街道重现,街上站满了牛肚子果树和大榕树。目光所及,满是中缅边境的异族风情,男人骑摩托车,脚蹬夹趾拖鞋;女人骑电动车,筒裙卷到膝盖处,露出里面的长裤。芒市从前叫潞西,现在改为一个字“芒”,它的风景和民俗,跟它的地名一样令人迷惑。

次日,德宏州文联的小倪送我直奔盈江县。我们走老路绕山而行,比高速公路更近,也更令我开心。沿途可见一个个奇异的傣族村庄,高大的芭蕉树用力摇动宽大的叶片,像老友在挥臂迎接。中途停车,我在傣族女人的小摊上买了一瓶泡小米椒,辣椒小得只有火柴头大,也许奇辣,很让我期待。

中午到达盈江县,朋友带我去吃过手米线。过手米线名字好听,其实就是把米线捧在手里吃。午饭后入住县城的诗蜜娃底酒店,我一看就笑了。三个月前作家团来盈江县采风,住的正是这家酒店。此番重住,是否为了“再续前缘”?

“诗蜜娃底”几个字,原意为黄草坝,是傈僳族世居的山谷,其景色之绝美,远非精心挑选的汉字地名可以描绘。那片山谷距盈江县40公里,空旷、幽远、纯美,古树森然,风吹草低,鸟语花香。天高云淡之下,一条闪亮的河流曲折穿过草地,把来访者的目光引向不可知的远方。我的目光也从酒店房间的窗户,投向不可知的石梯村。

小憩一小时,我开始工作,见到了应约来酒店接受采访的县城青年小班。小班全名班鼎盈,姓氏独特,人也独特。他个子小、微胖,极其自信,坐在我面前侃侃而谈,说得条理清晰,普通话很标准。他向我介绍了一项户外活动叫观鸟,用鸟来扶贫,跟正在中国兴起的观鸟热有关。

小班2008年考取西南林业大学,从盈江县来到省会城市昆明,心潮起伏地走进大学校园,看到各学生社团打出广告招新成员,其中的观鸟协会让他产生浓厚兴趣。小班的父亲是盈江县林业局护林员,他从小熟悉森林和小动物,变色龙和八哥都养过,见识的鸟也很多。

他赶紧报名加入,入会后他才知道,观鸟是最流行的国际户外活动之一,刚传入中国。西南林大的学生观鸟协会,在中国观鸟界小有名声,指导老师是林大的鸟类专家韩联宪教授。韩教授学识渊博,经历丰富,研究鸟类已三十多年。

小班参加观鸟协会的各种活动,热情甚高,大学三年级时,荣升观鸟协会会长,认识一些圈内人。2009年时,上海的观鸟爱好者获知小班来自云南盈江县,请他做鸟导,带自己去盈江观鸟。小班首次以鸟导身份挣到钱,非常兴奋。

鸟导就是带人去野外观鸟。世界范围内,观鸟爱好者远行,都需要旅游公司帮助,于是产生了鸟导这个职业。旅游公司安排吃住行,鸟导带人寻鸟和观鸟。伴随着世界观鸟业的发展,鸟导越来越多,有的鸟导是旅游公司雇员,有的鸟导是自由职业者。

整个大学期间,小班做过好几次鸟导。当时,中国的观鸟活动已在外省部分地区发酵,逐渐产生影响力。云南的西双版纳开始吸引国内外观鸟爱好者的目光。大学四年级时,小班去西双版纳实习,做观鸟产业推广的毕业课题研究,曾在网上打广告,传播自己能做鸟导的信息。

小班告诉我,他喜欢做鸟导,却未奢望以此为业。做职业鸟导的前提,是观鸟产业兴盛。但当时的盈江县,观鸟业无人能懂,且交通困难,山区鸟类密集之处不通车,更无法安排食宿。

所以,小班大学毕业回故乡,报考盈江县电视台,做了电视记者和编导。因为跟观鸟圈保持着联系,业余时间,他又做过几次鸟导,但次数很少。

2014年的一天,小班作为县电视台的记者,陪领导前往深山村寨。途中,领导与车内的北京客人交谈,小班听了兴趣大增。他们谈的竟然是观鸟,盈江县要发展观鸟产业了,小班激动地插话说,观鸟我知道,我早就带团来盈江观鸟了。

领导问,你懂观鸟?

小班说,我学的就是这个呀!大学时我做过观鸟协会会长呢!

同车的北京老师,是中国观鸟界名家。生性活泼的小班来劲了,滔滔不绝,说出一连串中国顶尖观鸟专家才知道的盈江县经典观鸟地名。

领导问,你认识百花岭村的老侯吗?

小班说,我2008年上大学就认识他了。

县领导和北京的观鸟老师仔细打量他,万分惊讶。此趟出行,是县领导请北京观鸟界的专家来指导,共同研究和摸索盈江县的观鸟产业发展。因为邻近的云南保山市百花岭村,观鸟旅游业兴起,名声远扬,创造了经济奇迹。

可是,谋划中的盈江县观鸟产业,推广十分艰难。困难之一就是缺乏本县人才,没想到,电视台的小班竟然是鸟导、老资格的青年观鸟专家。

一车人兴致勃勃,热烈交谈。

小班说,盈江的鸟比百花岭多,我们做好了比他们强。

领导说,是呀,所以我们请百花岭的老侯来喂过鸟塘。

请老侯来了?小班问,在哪里喂鸟塘?

领导回答,黄草坝呀,诗蜜娃底。

诗蜜娃底是盈江县计划打造的旅游区,没想到老侯喂出了鸟,却少有人来玩,县旅游局很困惑。

小班说,你们选的地点不对,喂出的鸟跟百花岭一样,有什么用呢?人家去了保山市的百花岭,还有必要再折腾几百公里来盈江吗?要搞差异化发展,发现盈江县的独特鸟种。

那你来干啦!领导笑着说。

小班说,我当然愿意干。

那是意味深长的时刻,偶然的同车出行,揭开盈江县观鸟产业发展的重要一页,也揭开了小班人生的重要一页,在与自然之鸟有关的戏剧性事件中,命运之鸟降临,引小班走上了理想之路。

小班很快调离电视台,回归森林,经常往山里跑,乐此不疲。他对我说,没有他,盈江县的观鸟产业也会发展,只是稍慢,也许三四年,也许五六年。但那天之后,大家都干得好,方向清楚,节奏加快,一系列活动推出,盈江县的观鸟产业几个月就见成效了。

犀鸟启示录总结 第6篇

仅仅四年时间,云南盈江县的扶贫观鸟产业就后来居上,名声大振,发展得蓬勃兴盛。欲了解观鸟产业给盈江县精准扶贫工作带来多大变化,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的观鸟人口和观鸟市场。

在中国各地陆续举办早期的观鸟节并推广观鸟活动时,曾有人做出估计,认为中国的观鸟人口已逐渐达到了10万。但专业人士反对,认为中国有长期观鸟行为者不足千人。也许,另一个统计数据可信和准确得多,那就是201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报告提供的中国观鸟人数统计数据,这份数据认为,中国的观鸟人数为2万。

有必要解释的是,上述2万观鸟的中国人,其观鸟方式与传统欧美式观鸟完全不同。从一开始,中国人的观鸟就是拍鸟,摄影随之介入,欧美人必备的望远镜可有可无。正因为观鸟变成了拍鸟,中国式的趣味增加,中国的观鸟人数就上升得很快。近十年间,中国观鸟活动影响越来越广,人数增长数百倍,参与者之多,全球罕见。

2019年,中国大部分省市都成立了观鸟协会,鸟网、云南野鸟网等网站被热烈追捧。观鸟协会的成员主要是拍鸟爱好者。众多影响甚广的观鸟网站,贴满了中国各省数十万拍鸟爱好者上传的鸟类活动照片。

早期的中国观鸟爱好者仅限少数商人,重要原因是当时中国人收入水平低,无法支付长途旅行费用。加之中国观鸟爱好者从一开始就搭上了摄影,器材很昂贵,胶片消耗和照片洗印也贵。胶片时代,摄影非常耗费资金,购买100个胶卷要花很多钱,100个胶卷冲洗成照片还要支付很高的费用,最后,能获得三两幅成功之作,已属万幸,普通工薪阶层的人根本玩不起摄影。

2010年起,中国的观鸟爱好者开始增多,2015年起,中国的观鸟爱好者呈爆发式增长。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中国的旅游风气日盛,二是数码技术大大降低了摄影门槛。韩教授告诉我,现在中国的拍鸟人数,估计有500万到800万。仅中国鸟网一处,就有注册会员30万,加上经常浏览网站却并不注册的潜水人群,跟中国鸟网有联系的确切拍鸟爱好者人数难以统计。所以,云南盈江县的观鸟产业市场巨大,最有利于扶贫。

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交通受阻、信息闭塞,是造成云南部分地区长期贫困的原因。现在,这种劣势变成了优势。长期封闭的自然环境保护了良好的鸟资源,刚好为观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云南盈江县遥远山区的鸟资源为中国最佳,石梯村一带自然环境极好,民族风情独特,鸟种很多,当地人发现了多个品种极其珍稀的犀鸟,更成为中国观鸟界一绝。截至2019年,盈江县鸟资源名声已在中外观鸟爱好者中传开,由此带来的实效是,石梯村和大谷地村村民的收入直线攀升。

扶贫观鸟取得重大成就,这份成效,由如下几方面的谋划和巨大投入所实现:

第一,动员、培训和资助村民喂鸟塘。

从青年鸟导班鼎盈进村介绍观鸟产业并动员村民喂鸟塘起,村民投入的费用,就全部由政府提供。村民喂鸟塘的玉米面和面包虫,由县有关部门免费发放。1个鸟塘每天投喂3次鸟食,一般需扶持2个月能喂出鸟。若全村投喂10个鸟塘,2个月持续投食,成本相当高,鸟导带观鸟客人进入,村民有了收入,费用的资助才终止。这些初期开发的费用全部由县政府承担,村民只投入人工,无经济压力。太平镇党委租车带领一批石梯村和大谷地村村民去几百公里外的百花岭村学习培训,费用也全部由镇政府承担。

第二,修建公路。

盈江县最具观鸟产业前景的石梯村和大谷地村,跟保山市的百花岭村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交通闭塞。百花岭村地处保山市,早有机场与世界相连。相比之下,盈江县的交通长期落后,从前外省观鸟人乘机到昆明,坐汽车十几个小时到达盈江县。进入深山中的石梯村,还要坐半天的汽车,且山路颠簸,坑坑洼洼,弯来拐去,浓尘滚滚。2016年,盈江县协调资金5000万元,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修通了县城通往石梯村近百公里宽敞平坦的石砖硬化路,开创了石梯村崭新的现代公路交通史。

第三,建盖新房。

2016年以前,石梯村和大谷地村的村民,长期居住在破旧草房中,少量观鸟人士冒险深入,都是匆匆离开,连夜返回一百公里外的县城旅馆居住,次日再出城进山,来回奔波。

2017年,通往石梯村平坦的现代公路修好,县政府又协调上千万资金,为石梯村的全部景颇族和傈僳族村民建盖了新房,另为每户村民家加盖了几间客栈。客栈有住宿区、用餐区和卫生间。住宿房间里配备了大床、床垫、被褥、桌椅和电视,以保证村民能在家里接待外来的观鸟客人。

第四,举全县之力,大力推广观鸟旅游产业。

2015年以前,盈江县已开始谋划并投入资金,准备推广观鸟扶贫产业。后来,林业大学毕业的观鸟爱好者小班被抽调出来,专门负责观鸟工作并创立了盈江县观鸟协会。2015年5月,盈江县举办了首届中国盈江观鸟节,来自全国的数十名观鸟爱好者相聚盈江县,出席观鸟节并参加了独特的观鸟比赛。观鸟赛是国内外流行的鸟类科考的趣味性活动。首届中国盈江观鸟节举行的观鸟赛非常成功,日观鸟量和总观鸟量均在国内观鸟界产生了影响。

2016年4月,第二届盈江观鸟节开幕,观鸟节升级,扩大为国际性盛会,邀请北京的重要观鸟机构介入,规模盛大,场面隆重。第二届观鸟节由盈江县委宣传部主办,中国著名的观鸟组织——北京“朱雀会”承办。来自福建、湖北、河南、贵州、重庆、台北、江苏、广州、海南、广西、云南等26个地区的观鸟协会和观鸟爱好者齐聚盈江县,加拿大和德国也有两支国际观鸟队参加。值得高兴的是,盈江县本地的观鸟爱好者也参加了观鸟节。从前打鸟捕鸟的盈江民众,现在观念大变,跟上了观鸟的国际潮流,爱鸟护鸟、保护自然,令人欣慰。

第二届盈江国际观鸟节比赛期间的60个小时内,14支国内外观鸟队共发现和记录到377种鸟种,比首届观鸟节的记录多出80种,这是国内各地观鸟节的最好观鸟记录,足以证明盈江县丰富的鸟资源确实高居国内首位。这届观鸟节上新发现的短趾雕等珍稀鸟种,为中国鸟类调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盈江接连举办的观鸟节获得了重大成功,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惊动了老牌的云南高黎贡山百花岭村观鸟区。保山市闻讯追赶,也赶紧举办自己的首届高黎贡山国际观鸟节。

2019年4月12日,第四届盈江县国际观鸟节开幕,11支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参赛队到场,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的共30余个国内省区市的观鸟爱好者,也兴致勃勃地汇聚盈江县,影响更加广泛。

与此同时,盈江县接连推出了一系列创意活动,策划了“中国犀鸟谷”的命名,在通往深山石梯村的公路边,投资竖起了三个近五米高的巨大犀鸟木雕立柱,上面雕刻了“中国犀鸟谷”五个鲜红的大字,表明这个地区拥有中国发现的三个品种的犀鸟。观鸟客人看到迎面而立的巨大犀鸟木雕,无不深感震撼!

县政府相关部门还充分利用现代数字通讯手段和多媒体社交文化,通过网络平台,以及观鸟协会会员的手机朋友圈等形式,时刻向全国和全球传播盈江县的观鸟信息。

于是,中国各省大批客人来访,势不可当。2018年和2019年,进入盈江县的观鸟客人暴涨,年底11月到次年5月的观鸟旺季,深山之中幽静的洪崩河小街人潮涌动,石梯村驶入大量汽车,观鸟爱好者住满了村民家的客栈和村集体的客房。

村委会统一规定了各项服务价格,以保证观鸟产业合理、有序、长效的良性发展。大蔡五告诉我,从前客人来,村民不知道怎么收费,客人在树林里观鸟,村民炒鸡蛋并盛些饭送去,每份50元或100元,随口喊价。客人在棚子里观鸟,收费也无规范,每位几十元或一两百元不等。现在,村委会统一规范了客人进棚观鸟的价格。客人的快餐,也由村委会聘请厨师在干净的厨房里烹制,统一价格出售。

至此,盈江县深山的扶贫观鸟经济学,可以算一算营销收入账了。

一部分观鸟爱好者由鸟导租车带入,另一部分则直接联系村民,由村民驾车去邻县的腾冲机场接来,也有人先去保山市的百花岭,再转场盈江县石梯村,便由石梯村民驾车去百花岭村接。几百公里,每车1000元,返回时送到机场再收1000元。

各村民家在林中搭建的观鸟棚,向每位客人收费每天60元,由村委村统一售票并提留10元后,村民到手50元。村委会提留的10元,用于补助村中老弱和未做鸟塘的村民。村委会食堂厨师烹制的快餐每份13元,村民送快餐每份7元。观鸟旺季时,村民一天送快餐多达50份,仅此一项,每天流水就达350元。

观鸟爱好者在村民家的客栈留宿,或在村内的集体客栈里留宿,又有大量的住宿消费。农副土特产销售,也能为村民增加很多收入。观鸟爱好者尊崇自然,热爱绿色生态食品,来客数量多,村民的农副土特产销售就多。

观鸟客人中有很多退休人员,年龄偏大,进村进山需要人力服务。村民为观鸟客人背摄影器材进山,每人每次100元,又有收入。

诸如此类收入相加,一个观鸟季,每户村民平均赚取8~1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进入盈江县石梯村的中外观鸟人群,多达2万余人次,以每人每次最少消费3000元计,进入的资金高达6000万元。

以前,石梯村有贫困人口建档户43户,贫困率达50%。观鸟产业推广成功之后的2019年,石梯村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只剩1%,这1%是特殊的病残人员,村委会根据集体收入,已对他们做出照顾安排。

犀鸟启示录总结 第7篇

犀鸟是最漂亮的鸟之一。它的嘴很大,占了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扁宽的脚趾能有力地握住树枝,在树上轻松自如地攀爬。它眼睛也大,并长有粗长的睫毛,给人童话般夸张浪漫的感觉。雄性犀鸟的头部有一个铜盔状的突起,叫盔突,类似犀牛角,故名犀鸟。

犀鸟被人类的现代爱情文化高度赞美,也在古代赢得了巨大的尊重。云南德宏州的作家倪国强对我说,景颇族很崇拜犀鸟,他们的目瑙纵歌节舞蹈表演中,领舞男子头戴的帽子,就是犀鸟头。目瑙纵歌节舞场上的一根桩,也雕有巨大的犀鸟头。这些装饰,源自古老传说,据说景颇族先祖迁徙到云南,一度迷路,经犀鸟引领,才走出密林,顺利找到安全的生活之地。

在马来西亚,犀鸟也被视为神鸟,拥有尊贵地位。马来西亚的沙捞越被称为“犀鸟之乡”,它的州徽就是一只犀鸟。几千年来,犀鸟自由而安全地生存,巨大的身影经常从沙捞越森林的上方平静飞过。

半个世纪前,过量捕杀导致犀鸟减少。收藏界有“一红二黑三白”恶习,白是象牙,黑是犀牛角,红是犀鸟头。雄性犀鸟头部的角质盔突,质地近似象牙,非常坚硬,是犀鸟求偶时的争斗武器。鲜红的盔突、黄色的长嘴、黑白相间的羽毛,搭配漂亮,却给犀鸟带来了杀身之祸。

此外,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奢侈浪费之风泛滥,引发对热带和亚热带雨林的过度砍伐,导致犀鸟栖息地被大面积破坏,更加剧了犀鸟数量的减少。所以,盈江县石梯村一带已多年不见犀鸟踪影。曾经回荡在森林中的犀鸟的粗壮鸟鸣早已消失,空气寂静,森林过于空旷,让大蔡五和另外两家村民找不到方向,十分沮丧。他们仍坚持出行,在森林中寻找一棵又一棵高大的四数木,绕着树观察,或一路下到山凹的最低处,再艰难地爬回来。

犀鸟难寻,不仅在于数量太少,更在于居住得很高,非常隐蔽。它们多半在一种名叫四数木的大树上做巢,那种树生长于山凹的低处,最高可达40余米,近15层楼高。树干笔直向上,分杈很少,光溜溜地直插森林的最高处,是东南亚热带雨林区的典型树种。

四数木很脆,树枝断落,树干容易产生巨大孔洞,能容下体型庞大的犀鸟居住。也有啄木鸟飞来,在松脆的四数木树干上啄出洞,经犀鸟修整扩宽,做成了巢。石梯村一带的森林中,有中国最大的大灰啄木鸟,它们啄出的树洞很大,足够犀鸟做巢。

犀鸟每窝产1~4颗蛋,雌犀鸟产蛋后,躲在洞中孵蛋,雄鸟衔泥把洞口封住,留一截供雌鸟的长嘴伸到洞外。从此雄鸟专门觅食,喂给在洞中孵蛋的雌鸟吃。孵蛋期28~40天,这个时期,雌鸟都藏身洞中,雄鸟每天忙碌,衔来食物,精心伺候。待小犀鸟出壳,雌犀鸟才出洞,与雄犀鸟一起觅食哺育幼儿。约两个月后,小犀鸟羽毛丰满,雌雄犀鸟就带着小鸟飞走,不知去向。

孵蛋期和小犀鸟出洞后的养育期,是最佳的观犀鸟时间。犀鸟具有神秘习性,四数木树干高处的鸟巢,并不是它的固定鸟巢,只是一间产房,生蛋育儿成功,犀鸟一家就离开,集体消失。次年,犀鸟不知从何处归来,仍是雄雌两只,小犀鸟已分道扬镳,独自生活。返回的雌雄犀鸟在同一个树洞中产卵育儿,几十年循环往复。犀鸟最长的寿命,约为五十年。

雌雄犀鸟终生相守,在中国被赞为爱情鸟。有趣的是,神奇的爱情之鸟,在我所寻访的山区村民口中却有不雅的俗称。村民告诉我,犀鸟叫作“山老怪”。我大笑。他们解释说,犀鸟叫声太大,鸣叫时会把脖子伸得老长,粗大的长嘴直直地指向天空,全身使劲,发出粗粝响亮的声音,那叫声在森林里回荡,令人毛骨悚然。还有,体型庞大的犀鸟飞得很慢,宽大的翅膀扇动,在森林的上方发出呼啦呼啦的巨大声响,让人产生危险将至的惊恐。

现在,曾经的惊恐之声消失,傈僳族村民大蔡五等人反复搜寻,一无所获,深受打击。森林太茂密,四数木太高大,长时间抬头朝树干最上方观察,累得腰酸背痛。

寻找了很久之后,穿行在树林中的大蔡五和小蔡五,忽然听到四数木高处呼啦一声响,急忙抬头,只见枝繁叶密,并无异样。绕着树转几圈,抬头再看,也没有搜寻到可疑动静。于是继续前进,刚迈出脚步,头顶又呼啦一声响,这一下听清了,是大鸟有力的拍击声。两人站住,心激烈狂跳。很快,沉闷而有力的拍击声,又从大树最高处的空气中传来。两人一起抬头,猎人后代的目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发现树干上方的绝高处,一根粗大树枝上有鸟影晃动,一对大翅膀又扇动了几下。

正是犀鸟。

三天后再传佳讯,他们在山凹中另一棵四数木树洞里,又发现一窝犀鸟。犀鸟栖息在几十米高的树洞里,在森林的上方飞翔,不下地。村民发现犀鸟窝,不能惊动,只能在安全隐蔽的地方搭建一个小棚,带人躲到棚里观看。

几户人家共同寻找犀鸟,不论谁先发现,犀鸟窝旁搭建的观测棚都属几户村民共有,这叫“拼”。拼着找鸟,拼着支付成本,也拼着结算收益。拼这个说法,在盈江县一带非常流行,出自当地的翡翠毛石玩法。一块翡翠玉石毛料,没破开,风险大,毛石拥有者会出售股份,约人来拼。你愿意就先买一股。比如一万元一股,或十万元一股,卖出几股,可以减少风险,当然也减少了未来的收益。待破开石头见绿,翡翠玉料种水色皆好,叫改涨了,石头从十万元涨为一百万或更多,拼的人就发财,反之就亏本。

大蔡五、小蔡五和另外一家农户,拼着找到了犀鸟窝,获得巨大成功,就像毛石破开发现是好翡翠,改涨了,皆大欢喜。

犀鸟启示录总结 第8篇

◇ 一种以蛇为主食的大型猛禽,捕食迅捷,进食从容而优雅。

书中记录的每一位本地基层干部,他们在履行政务时务时的态度和做法,是我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成绩的缩影,让这个惊人的成绩真切得如在眼前。

石梯村迎来的脱贫转机,是村里的鸟带来的。这些自由来去的鸟,曾经会成为村民们餐桌上补充蛋白质的选择,如今却为整个乡村带来与都市、学术、国际直接接轨的机遇。这种整体跳跃式的进步,不仅对村民们来说充满了魔幻色彩,对读者来说,也同样带有电视剧般的场景切换。

一个祖辈深藏的山村,最高学历甚至都没有超过小学四年级,突然之间就成了世界级的观鸟盛地,每年有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发烧友不断涌来,对他们从小认识的鸟儿们视若珍宝。

路通了,电通了,手机信号满了,房子新盖,买了车子,头脑灵活像徐小龙家一样开起了按星级酒店标准装修的客栈,很多村民的下一代也像彩四家女儿一样送到了昆明甚至省外上大学,传奇鸟导小蔡伍还去北京上了央视。

没有人想象得到,不到七八年前的石梯村,还是一个点着油灯无人到达的边境一角。这神奇的转变,都从观鸟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众爱好开始,在不断地推动下,成为产业,推动了石梯村的脱贫甚至走上了创富。

当然,观鸟带来的变化其实是脆弱的,太过依赖外界,还好石梯村在政策的帮助下,还在荔枝芒果的种植和养殖业上打下了持续发展的另两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