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电商调研报告范文 第1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依托“省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项目”和“017年度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共建设了75个乡(镇)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其中乡镇站点17个,村级服务站58个(贫困村站点38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村(社区)覆盖率达,建档立卡贫困村辐射率达100%。截止目前已组织开展电子商务普及培训93场,累计3657人次;开展六期电子商务增值培训,累计培训2397人次,总计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达6054人次。近期,正值红、青脆李成熟时节,由我局发起并组织的“脆李出山”活动,运用线上线下齐发力,助推九寨鲜果外销。整合电商企业资源,以鑫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县汇农公司牵头与等批发市场、大型超市进行对接,促进农特产品销售。截至目前,脆李销售达13万余斤,实现经济收入110余万元。2019年9月3日积极组织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参加州第五届农民工技能大赛,并取得农村电子商务优秀奖等奖项。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运营情况差。部分乡村因产业基础薄弱导致产品资源稀缺,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出去务工,剩下的留守人员多为没有文化的老年人及儿童,导致电商人才严重匮乏等原因导致部分电商站点运行情况较差,电商运营销售业绩差,站点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农产品网销难。我县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不批量、不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我县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路径比较艰辛,农产品销售模式还是以线下销售为主要渠道。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农村电商站点建设。积极引导和培训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充分发挥辖区内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物流收发等作用;定期举办站点负责人管理培训会,及时掌握站点运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电商站点考核制度,对乡村电商服务站点运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考核,对未发挥功效的站点进行动态调整。二是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农村人才回乡创业,为人才回乡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农村电商提供工商登记等便利政策,解决农村人才创业需求,积极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鼓励外出打工者和大学生返乡参与农村电商创业。
全市农村电商调研报告范文 第2篇
农村电子商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方面和领域。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供销合作社系统也因长期扎根农村的先天优势,不仅在挖掘优质农产品,帮助农民解决“卖东西难”的问题上大有可为。在电商落地、网购进村、物流入户这些帮助农民解决“买东西难”的方面更是占尽先机。
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既是_、_对供销合作社深化综合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供销合作社践行为农服务宗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的重要阵地,还是顺应商业模式及消费模式深刻变革、实现传统经营网络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方式的现代流通发展迅猛,对供销社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为顺应“互联网+供销社”的发展趋势,钦州市供销社系统审时度势,积极发展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浦北县电子商务工作起步较晚,人才短缺,任务繁重,压力大,各级供销合作社从实际出发,始终把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项目支持,争取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整合各种资源,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1、建设镇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目前,全系统已建成30多个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其中,浦北县寨威站、白石水站、龙门站于2016年建成运营,寨威服务站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展厅250平方米,龙门服务站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展厅200平方米,白石水站展厅100平方米,物流仓库1000平方米,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与总社供销E家庭平台链接开通供销E家浦北平台推出了30多种优质地方特色农产品,实现了销售100多万元。
二、积极发展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
三、争取落实电子商务扶持有关政策。
钦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对投资新建大宗商品电子化交易、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网络交易、移动购物等信息化建设和改造,年交易额首次突破500万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按其实际投资额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钦州市供销社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6年,灵山县电子商务运营中心获得中央“新网工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面积1200平方米运营中心的建设。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扶持力度不大。对电商企业扶持力度不大,企业建设初期赢利能力差形成推进缓慢,项目后期跟进资金缺口大。2、是专业人才短缺。可以说人才决定电商成败,懂电商的人有,懂农村的人也有,既懂农村又懂电商的人稀缺,能熟练掌握电商的人员也很难在短时间里培养到位。3、是物流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全市物流仍处于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简单的发展阶段,物流企业规模过小,服务能力不足,物流技术水平不高,投入不足,解决农产品“最初一公里”和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力度需要加大。
五、对策及建议。
1、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降低企业风险,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企业;2、强化农民合作社电商人才培训。加大农村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力度,将电子商务培训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建设体系和就业创业培训体系。每年供销社牵头组织我市农民合作社相关人员参加电子商务及实战培训;3、完善农村商贸物流体系。提升农村物流水平,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撑,公路运输是广大农村地区最基本的运输方式。要加快农村客货场站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努力提高农村客运网络的通达深度和覆盖密度。完善物流配套设施,完善农村配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商贸冷链物流。4、实施农特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支持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并整合现有农产品品牌,用商标来启动名牌创立,引导农民规范使用农产品商标,加大对农产品商标的保护力度,推行农产品标准化,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了农特产品的知名度、附加值和竞争力。收集汇编各县(市、区)名特优农产品目录,开展名特优农产品文化创意设计,通过“互联网+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网销平台,鼓励开展网上促销推广。5、加强与知名电商的合作。供销合作社与知名电子商务企业之间有竞争,但也有合作的空间,阿里的淘宝和京东的“一号店”特色馆,有一些是依托供销社来给它开办的,甚至是运营的。供销合作社在抓好自身电子商务平台组建的同时,要鼓励支持区县乡镇村供销社与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只要是为农服务,对农民有利,能够为农民提供实惠,就要大力合作。
全市农村电商调研报告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市场;CNNIC;需求;潜力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在城市里,人们上网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在线购物等已渐趋流行,相应的电子商务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
而人口更多,地域分布更广,消费需求更为多样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度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虽然如此,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也在静悄悄地孕育发展着,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村。早在2006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就启动了全省首家农村“电子超市”,标志着电子商务正式迈入浙江农民的生活。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星星之火总有一天会成为燎原之势。
一、农村互联网络应用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首次在“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部分专门增加了对农村网民的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08年12月31日,网民总数达到8 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增速远远超过城镇的。
另据2009年3月CNNIC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30岁以下年轻群体所占比例高达;从职业结构来看,农村网民的构成主体是学生,所占的比例高达。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农村网民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在中国农村,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聊天成为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其用户的规模均超过了5 000万人。此外,在上网场所方面,由于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家庭和网吧几乎同等重要,网吧网民比例为,手机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农村网民的青睐,成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的有益补充。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最近几年也在逐渐普及,出现了一大批类型各异的涉农网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第三方平台形式出现的农业门户,不仅为农产品的产、供、销提供信息服务,也为供求双方直接架起桥梁。
二、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在需求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农村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在很多方面甚于城市。虽然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才刚刚起步,但随着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相关条件的成熟,今后几年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一)农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最近几年,类似堆积如山的桔子卖不出去这样的“丰收的烦恼”新闻时有报道。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跟我国农村居住分散,经济和交通相对落后等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农村信息闭塞,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有直接的关系。电子商务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问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
此外,电子商务还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农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由于是小农户,生产就形不成规模,自产自销的方式不仅效率底,成本也极其高昂。电子商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小农户组织在一起,在销售环节上实现规模化,在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得小农户也一样有竞争力。这一现实,也为专业的第三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二)农村生活方面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在生活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样也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由于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没有超市,商场等成规模的规范的购物场所,使得因为生活需要的购买相比城市显得非常不方便,而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农村相对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使得人们对商品的价格更为敏感,而在线营销的普遍低价可以很好地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此外,农村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的缺乏,也为相关方面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在线教育资源需求
党的_报告突出地强调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教育问题放在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特殊地位。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乡镇学校的发展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城乡教育资源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的差距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彻底改变的。城市里的集中了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在满足城市自身教育需求外,可以通过互联网延伸到广大的农村,让农村的学生通过网络分享最新的教育成果。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原因,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这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而针对农村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完善的信息服务方式。对于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相对不便利的农村而言网上招聘求职将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一些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的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互联网开设相关的远程职业培训课程,满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三、当前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村电子商务虽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还有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其发展,主要有:
(一)互联网设备缺乏
CNNIC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农村拥有的家庭电脑数量为台/百户,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台/百户。在不上网的原因中,“没有相应设备”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成为最大原因。家庭电脑的缺乏使得农村网吧上网比例超过半数()。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薄弱,已成为阻碍农民上网和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在不上网的原因中,“不懂电脑/网络”是农村居民不上网的又一重要原因,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不懂电脑/网络知识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村居民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根据农业部调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全市农村电商调研报告范文 第4篇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坚持“大发行”理念:不坐而论道,就发行论发行,要从发行的视角来看媒介经营,从发行的视角来观照采编、广告以及其他媒介事件。欢迎全国发行人以及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人士踊跃来稿,来稿题材不限,字数不超过5000字。
电子邮箱:tzf .cn; 电话:
近年来,_、_陆续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划时代的惠农政策,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但近年来农村报刊发行日益萎缩,大部分农村类报刊发行经营艰难,近半数农民报刊停办或改办其他报刊。我国报纸发行总量居世界首位,但90%以上为城市居民所有,农村报纸千人占有量仅7‰,不及城市的1/10。⑴当大中城市已现报刊过剩、发行恶性竞争逐步升级时,农村报刊的“荒漠化”危情仍在加剧;当城市居民天天与报刊为伴,尽情徜徉在信息海洋中时,农村居民却备受信息贫乏之束缚,好信息看不到,好产品售不出。建设新农村,不能没有信息和文化的有力支撑,报刊在普及农业科技、传播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选择湖北省安陆市作为个案,以微观视角对农村报刊发行进行专题调研。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安陆市(县级)地处江汉平原北缘和大洪山、桐柏山延伸的低山丘陵交会地带,全市人口62万,2007年该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6元。其经济状况在湖北省76个县市中排名37位,处于中等水平。⑵全市有耕地万亩,有农业人口万人,农民人均耕地仅1亩,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近年来该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社会事业进展缓慢,农村居民看书报难、看电影难、参与文化体育活动难等问题普遍。该市原有党委主办的《安陆日报》,因属行政摊派发行,增加了农民负担,在2003年报刊大整治中停刊。
本次调查于2007年7月5日至20日进行。抽样总体为安陆市18岁-60岁的农村居民,样本根据多阶段随机抽样而得。首先据安陆市_及各乡镇提供的各乡镇和行政村的经济数据,对各乡镇和村庄进行降幂排序,按照等距原则分别抽出4个乡镇,再从每一抽中的乡镇中选取2个村。这样最终抽取的8个村的所有村民成了初始样本。按照自然村每隔5户的等距原则,调查员进入每一被抽中的家庭,调查该家庭中常年在家的“意见领袖”(即家庭中具有较高威信并掌握实际话语权者)对报刊发行的意见。鉴于村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实情,调查采用问卷和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倘被调查者当时不在家,调查员被要求在不同时间回访,直至调查完成。在8个村分别发放100份共800份问卷,回收768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745份,有效回收率为93%。统计发现,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男性占56%,女性占44%。普通群众占78%,党员干部占13%,农村个体商户占9%。14%的被调查者为小学文化程度,48%为初中文化程度,38%为高中文化程度。26%的被调查者家庭年纯收入小于1万元,42%的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2万元之间,23%的家庭年收入超过2万元(另有9%的被调查者拒绝透露收入)。
二、农村报刊发行的现状:“四高四低”
⒈报刊普及率低,传阅率较高
被调查的8个村中,报刊千人占有量最高者为33‰,最低者为5‰,平均为7‰,远低于城市的报刊普及率。与世界报刊千人占有量100‰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⑶而且农村报刊的品种少,被调查村发行的报纸主要有《_》、《湖北日报》、《孝感日报》、《武汉晚报》和《农村新报》,其余的报纸很少见。杂志的普及率更低,村民反映前几年还能看到像《知音》、《农家乐》这样的杂志,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了。尽管农村缺报少刊,但村民对报刊的兴趣十分浓厚,9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发行专门为农村服务的报刊;7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在农村发行的报刊通俗易懂,部分内容能指导农业生产,应加大发行量。同时,农村报刊的传阅率较高,在被调查者中,有62%的人肯定每份报刊有10人看过,19%人肯定7人看过,11%人肯定有5人,8%的人肯定有3人。虽然报刊在不同村中的传阅率不同,但最少有3人,且这3人分属于3个家庭,故而农村报刊传阅率远高于城市报刊的传阅率。
⒉需求欲望高,发行服务质量低
被调查者中,除2%的人不喜欢看报刊(原因是没有时间或更爱看电视)外,其余均喜欢看报纸,82%的村民认为读报在“了解国家大事、学习知识技术、教育孩子”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虽然看电视是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村民作息时间与城市有些错位,很难准时收看电视信息,大多数收视时间被电视剧等娱乐节目所占据。而且电视信息稍纵即逝,不能保存。相较而言,报刊所传达的信息更深入,可以保存下来反复阅读,需要时还能再拿出来翻阅。调查表明:近九成村民希望家庭拥有一份报刊,但发行员从不上门征订,更无宣传推广活动。被调查的8个自然村中,除槎山村、倪庙村地处山区,交通相对困难些外,其余村庄交通极为便利,有柏油马路直通市区。最近的仅25分钟车程,最远的也不过1小时。每村均有客运汽车和货运小车,村民频繁地往返于城乡之间。尽管村庄交通状况良好,但报刊订户反映发行员投递不及时,经常延误甚至漏投。在大中城市报刊发行中盛行的上门收订、附送赠品、价格优惠、破订、零售等措施,村民不仅无法享受,而且经常遭遇报刊投递错、漏、差等不公正待遇。由于订购不便,投递服务落后,尽管需求量大,但是农村报刊的订阅率有下降趋势。若不加以重视,农村报刊发行量将继续下滑。
⒊党员干部报刊占有率高,普通居民占有率低
农村报刊普及率本身就很低,而分布又极不平衡。首先是区域分布不均衡。各村报刊订户主要集中在公路两侧,远离公路的订户极少,甚至有约5%的被调查者从未见过报刊,不知道报刊为何物。其次是群体分布不均衡,党员、干部对报刊占有率较高,商户次之,群众占有率低,出现了“农村有报纸,农民没有报纸”的尴尬局面。因为报刊是由乡镇邮递员送达各村村委会,这就使村委干部可以阅读到村里的所有报刊。且村委会都订有党报党刊,故党员干部对报刊的占有率和阅读率具有绝对优势。村委干部看完了报刊,有时会传给其他党员阅读,或是在村委会议上下发给与会代表集中学习和阅读。商户一般属于农村经济的带头人,他们非常关注新信息的积累,所以大多商户都自己订阅报刊。基层群众则从党员干部手中借阅或自己订阅,但一般情况下普通百姓很难看到报刊。
⒋村风好者报刊占有率高,村风差者报刊占有率低
调查发现,社会风气较好的村庄阅读报刊者多,而社会风气较差的村庄阅读报刊者少。例如:会寨村的社会风气较好,村民勤于劳作、勤于经营,很多家庭都有很强的学习劲头和进取意识,为提升作物栽培技术,扩大产品销售量,获取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他们已经形成了阅读报刊的习惯。而兴隆村距市区仅25分钟车程,村庄的干道也紧邻马路,交通非常便利,经济状况也较好。可村民将大量时间消磨在、麻将、扑克等活动上,极少有人阅读报刊。不过,像会寨村这样的村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村庄中村民的阅读习惯均未养成。由于报刊等文化产品未能占领农村文化市场,村民找不到更有意义和趣味的文化娱乐休闲方式,自然就会参与麻将、扑克等活动,进一步败坏社会风气,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制约农村报刊发行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调查发现,报刊的普及率与自然村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并无直接关系,但与村庄的经济发展程度有密切联系。如会寨村拥有报刊的人最多,平均每10户就有一份报刊,明显高于其他自然村的普及率。深入调查后发现,它曾是一个镇,在2000年乡镇机构裁撤时改为村,村中商铺林立,人流较大,居民年均收入也是各村中最高的。大量商户空闲时一般坐在自家店门口看报纸,搜集各种市场信息。而离会寨村不远的槎山村经济比较落后,报刊的千人占有率最低,仅为5‰。
外出务工人数比重。调查表明,外出务工人数比重越大,报刊普及率越低,反之则越高。安陆市政府提供的数据表明,该市80%的青壮年常年在全国各地务工,留守在家庭里的多半是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的“386199”部队。儿童多半年幼或者正在念书,要么未形成阅读习惯,要么忙于功课,无暇旁顾。妇女和老人一方面要忙于农活、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报刊;另一方面,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开拓意识远没有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强,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加之受识字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选择电视这样廉价、便捷的信息接受渠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出务工人数越多,带回外界的新信息就越多,能开阔村民的眼界,外出务工的人很多都喜欢阅读报刊,这一良好习惯也被带回村里,慢慢地影响着身边的父老乡亲。
村民密集度和交通便利度。调查发现,村民密集的地区比分散的地区报刊占有率高。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邻里关系要融洽很多。邻里之间常常相互串门,茶余饭后经常是一条街的人聚在一起聊天、娱乐,有什么消息一下子就可以传遍所有的街坊邻居。村民不仅人际传播能力强,而且群体模仿意识也强。谁家有了新技术、新信息、新市场等大家都跟着效仿。一条街有一人在看报刊,其他人便会向其借阅,经常一份报刊不止传三五家,而是整条街,这就激发了村民订购报刊的欲望。同时,农村报刊订户通常紧邻马路或村中主干道,这主要是由于报刊发行员的收订要求所致。不少乡村发行员明确表示,报刊收订主要限于摩托车能够直接到达的交通便利的订户,交通不便的村民即使有订报意愿,发行员也不愿意收订,因为投递太困难。
农村报刊发行的宣传与服务水平。发行员是否积极宣传推广并提供良好投递服务是影响订购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8个村中,只有会寨村的邮递员在村庄主要街道的商户中进行过征询订购的宣传活动,大多数村民都积极响应和配合。故会寨村报刊千人占有率远高于其他各村。67%的村民表示,若发行员向他们征询订购的意见并提供优质投递服务,非常愿意订购报刊。但因投递服务差严重损坏了报刊在村民中的声誉,降低了村民对其的信任,使原有报刊订购率反呈下降趋势。可见,加大农村报刊方面的宣传,提高报刊投递和服务水平,是稳定农村现有报刊市场、开拓新市场的当务之急。
四、村民对农村报刊发行的主要意见
当前农村报刊不能满足村民需要,村民对农村报刊发行主要有以下意见:其一,在内容方面,希望农村报刊应反映农村实际情况,主要报道反映农村生活的内容,并适当加入一些城市生活内容。在科技致富、农产品销售、教育孩子、乡村娱乐等方面应加大分量,以贴近农村生活,服务农村生产为宗旨,融政策解读、新闻信息、娱乐休闲、科技致富为一体的报刊最受农民群众欢迎。其二,在报刊类型上,晚报综合类、娱乐类报刊最受喜爱,其次是科技报刊,最后是党政机关报。村民们阅读报刊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休闲与了解外界信息。其三,在价格方面,对于报纸,86%的村民认为每份5角或3角比较合适,与城市报刊售价相当。对于杂志,62%的村民认为只要内容好,价格可以贵一点儿,也有31%的村民认为每份元比较合适。可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农民对科技与市场信息的渴求、以及对娱乐内容的浓厚兴趣,价格已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只要内容好,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农民也是愿意接受的。但还是应该本着服务农民的原则,以廉价实惠为主。其四,在对广告的态度方面,46%的村民希望减少广告,32%的村民表示实用广告信息可以接受,教育、医疗、农产品、种子、农药是村民希望看到的排在前5位的广告。可见,农村报刊还是少刊登广告为好,即使刊登,也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尽量与村民生活相联系。最后,在周期和版面上,82%的村民认为每周一期或两期较合适,88%的村民认为8版或4版较合适。因为版面太多了村民没有时间看,而且担心版面太多容易刊登广告,降低了有用性。
五、农村报刊发行的几点对策
重视党员干部的“裙带”效应。调查发现,党员干部在农村基层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较高,村民一般将党员干部看成是村里有知识、有地位阶层的代表,其身边亦可聚拢很多群众和亲朋好友,对这些“意见领袖”给出的意见村民较容易接受和服从,且党员干部的良好行为也会引发村民有意识地模仿,产生裙带效应。如果发行员抓住党员干部,说服他们起模范带头作用,培养村民逐步形成报刊阅读习惯,效果可能比发行员挨门挨户劝说要好。
重视工商业者的“纽带”作用。与党员干部相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企业家和农村个体商户所起的作用很大,在群众心目中也有较高地位。这些企业家和商户既是农村经济的“领头羊”,也是沟通村民、沟通各村之间、沟通城乡之间的纽带。村民与商户在买卖交易过程中熟识,每个商户都有一批固定客源,将各种消息带到分散的各个农户中去。而商户是农村订购报刊较多的一个群体,可以考虑让商户来本村的报刊零售订购工作。如果在各村单独增设一个报刊零售或订购点,没有人愿意经营,因为流转额过小,肯定亏损。调查表明73%的个体商户愿意农村报刊发行业务,但要求完善报刊机制,并提供一定优惠措施。
减少农村报刊发行的中间环节。报刊是由“县―乡―村―户”这样层层转发的。一般来说,报刊到达乡镇是及时的,当日必到;然而由乡镇送达到村庄就很不准时,一般两天送一次,经常无故延迟;由村到户情况更糟糕,三天一次、一周一次是常事,逢年过节时更是无人送报刊。调查表明,报刊由乡到村和由村到户这两个环节之间的效率较低,致使报刊送达不及时。为减少中间环节,建议凡是有市区公共汽车直达的村庄,报刊应该直接送达村委会,而不必经过乡镇周转。也不能把报刊送达村委会当做报刊发行工作的完结点,村委会应该有专人负责报刊送达订户的工作。一些偏远的村户可以考虑从商户那里购买报刊。
政府应积极扶植农村报刊发行事业。调查发现,由于待遇过低,基层乡镇报刊发行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乡镇甚至出现了发行员“用工荒”。乡镇专职发行员月酬仅500元,兼职发行员月酬仅200元,在柴油、汽油等价格不断攀升的形势下,发行员一个月的车辆燃油花费甚至超过了报酬收入。在发行员收入亏损的情况下自然难以保障报刊发行服务质量。因而有关部门应积极设法稳定基层发行员队伍,提高基层报刊发行员的工资,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农村报刊发行硬件配套建设较为落后,政府应增加农村报刊发行渠道建设的投入费用,并对农村报刊发行经营提供税率等优惠,以刺激经营者的积极性。此外,有条件的地区给农户免费发放一些实用报刊,政府应出台措施督促村委会或党员将公费订阅的报刊与村民共同分享,提高报刊传阅率,减少报刊浪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