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必备11篇)

admin
导读 调研中发现,我县核桃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经过讨论研究,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实施,使旅游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第1篇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到我县企业进行了为期1天的基层调研活动,重点对我县优势特色产业橡胶输送带产业进行了调研,就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橡胶机带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初步实现了产业集聚、规模扩张、龙头壮大。近几年,作为支柱产业,我县橡胶机带业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加强高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整个行业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截至20xx年,橡胶行业有主营及配套企业104家,从业人员930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达亿元。实现总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27%;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利税亿元,同比增长。

其主导产品为输送带,包括普通输送带、强力(尼龙)输送带、耐热输送带、阻燃输送带、耐酸碱输送带、耐油输送带、传动带及环型输送带、花纹输送带、食品输送带、止水带、提升带、波纹“裙边”挡边输送带等近百种规格。另有托辊、铁托辊、缓冲托辊、槽型支架、滚筒及其它输送机械及其配件等产品。

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部分企业为提高产量与质量,淘汰了一批落后、高耗能设备,新上了一批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和生产力上都有所提升,产量不断增加,发展后劲强大。其中,xxxx这五家企业的年产量占全国会员企业生产总量的20%,较之20xx年的18%提高了2个百分点;xxx的年产值逾亿元。

与此同时,我县橡胶行业正在逐步走向品牌化。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xx、xxxx)、省著名商标1个(xxxx),河北名牌2个(xxx、xxx),省优质产品3个(xxx、xxx、xxx)。

二、存在问题

1、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逐渐缩小

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工人工资不断上调,产成品价格上调幅度受限,致使利润空间不断缩减。受国际市场橡胶、石油价格的影响,天然胶、合成胶、助剂等价格大幅度上升,据了解,近期丁苯胶价格上涨40%,天然胶价格上涨35%,原辅材料价格总体上扬20%左右。与此同时,因橡胶行业工作环境较差、企业间存在恶性竞争,工人流动频率很快。为遏制工人流动,各企业均采用提高工酬的方法,以致用工成本不断增加。以xxxx胶带为例,20xx年上半年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费用比20xx年增加140万元。

据调查,我县橡胶机带行业的产成品价格上涨幅度约为15%,远远低于成本价格的涨幅,各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度缩小。

2、低水平重复生产企业群体大,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较差以普通输送带为代表的低端产品依然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量,

因此在经济利益的带动下,一些企业为节约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依然使用陈旧、落后的设备,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不利于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

与此同时,因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多愿意雇佣低素质的职工。很多职工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习惯随着工资变化而不断跳槽,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稳定,更不利于产品质量、产量的保证。

3、同行竞争激烈,影响企业发展

产品的过度接近,导致橡胶机带企业在市场份额、用工等方面均有重叠。为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比如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以求低价销售,由此导致产品质量不高、档次无法提升,企业仅能在低档次上苦苦挣扎、勉强维持、后劲不足等问题。为遏制工人流动,留住高级技术职工,各企业纷纷提高工资,增加了用工成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稳定、产品的质量,不利于企业科学、合理、有序发展。

4、企业融资困难,技术创新需加强

据调查,我县橡胶机带产业的企业因技改更换设备消耗了大量资金,多数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xxxx等企业多数采用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融资渠道单一,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各企业虽更换了设备,在节能、工艺、技术创新方面都有所提升,但相比山东、浙江等地企业在技术上仍相对落后。在自主产权方面,各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仍在零的边缘上徘徊。

5、土地制约项目落地

土地依然是制约企业项目落地的瓶颈。橡胶行业拥有104家主营及配套企业,一些企业新上项目的土地指标少,影响项目开工。仅今年xxxx特级再生胶循环经济、金岳输送机带2个项目就需土地800亩,而目前仅落实征地220亩,落实土地指标120亩。还有3个项目无法落地。

三、发展方向

1、加强技术革新,促推产品高档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技术改造,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寻求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促推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优化。

2、企业规模化发展,销售网络化、国际化

我县橡胶产业企业存在规模小、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情况,需要进行有效地企业兼并,以实现行业规模化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利用。

社会化营销网络正在逐步完善和扩展。通过网络销售不仅可以扩大国内销售渠道、拓宽信息渠道,还可以与国外企业直接联系,开拓海外市场。在这方面,xxxx、xxxx先人一步,现已有多张国外订单。

3、品牌化是方向,争取上市是途径

强化品牌意识、树立企业品牌。以品牌促销售、带生产,用品牌争取客户信任、稳定客户流,实现产品档次提升,企业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因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争取上市,实现快速融资便成为橡胶行业企业应考虑的首选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1、力促企业转变运营模式,推动企业加速规模化

我县橡胶机带产业的运营模式较为落后,与现今先进的运营模式脱节。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该搞好企业规划,配套优秀的管理人才,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整合、优化管理层次,学习、运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营模式。与此同时,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兼并重复建设的小企业,关闭严重浪费资源、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促推企业朝向集群、规模化发展。

2、充分发挥橡胶协会的作用

着力提升行业前景与效益充分发挥协会的杠杆作用,积极联系原材料供应商,实现企业集中、低价、高质购买原辅材料;在各企业间建立职工资料公开表,争取通过与企业沟通、协议以降低各企业对跳槽工人的接受率,从而帮扶企业控制工人工资的上涨幅度、控制职工流动频率;组织专业人员,建立综合各企业信息的网站平台,为企业宣传、销售提供更宽阔的渠道;进行行业人才培训,加强技术推广,培养、扶持重点企业。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重点企业上市

企业上市有利于打造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推企业繁荣发展。

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第2篇

充分开发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既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强县富民的目的。尽管我县中药材产业开发起步慢、基础差,但也拥有许多发展优势和机遇,只要我们找准优势,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加快发展,完全可能把它培育成一大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是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资源在我县境内广为分布。据1984年全县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共有1082种中药材,分属253科,其中植物类药材950种,动物类124种,矿物类8种。但全县开发利用的中药材只有30种左右,仅占中药材种类的3%,全县理论年采药量可达1000吨左右,实际采药量仅占10%左右,大量的中药材任其自生自灭,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二是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我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6度,全年无霜期301天,年均降雨量1264。5毫米。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发展中药材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全县森林总面积达248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2。8%,是野生中药材生长的最佳地方。由于我县气候独特,出产的中药材品质较好。据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反映,该公司从会同收购紫珠加工的浸膏正品率高,而从江西等地收购紫珠加工的浸膏正品率低。

三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由于化学药物副作用大,容易产生抗药性,而天然药物因副作用小、疗效独特、价格低廉而倍受国际制药工业的关注。在“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国际医药界正在进行一场“绿色革命”,以天然药物标本兼治为特点的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界愈来愈受到重视。有关部门介绍,我国国人药品消费中有40%是中草药,国际草药市场将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占约30%,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270亿美元,世界天然药物年贸易额150亿美元,药用植物及其制品、保健品成交额300亿美元,我国相关产品出口仅10亿美元,占3。3%,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比尔。盖茨曾经预测:“在硅谷之后,21世纪的朝阳产业应在生物医学领域。”专家分析,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保健防衰老、可研制美容香料制品和提取抗癌物的中药材前景将更加看好,如红豆杉、银杏叶等。

四是发展基础十分良好。自1959年以来,我县相继引进培育了一些中药材品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最高时达到了1万余亩。但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后,由于中药材分散到户种植,经营粗放,管理不善,导致种植面积锐减。到1988年,全县仅存1000亩左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药材市场价格的回升,我县部分乡镇群众自发种植紫珠、百合、天麻、鱼腥草等中药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总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特别是一些乡镇和农户看到了中药材的广阔前景,尝到了种植中药材的甜头,进一步加快中药材发展的欲望更加强烈。如金子岩乡提出“种植中药材,致富金子岩”的口号,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目前全乡已建立百合生产基地500余亩。另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县广大科研人员在中药材开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曾德蓉等人研制开发的“棘托竹荪”填补了国际科研领域在这方面的空白,其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开发的“竹荪酒”获得国家专利,被列入全省“星火计划”进行开发。

五是发展机遇十分难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我国在药业方面最有希望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是中药。特别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生产”的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国外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生产厂商纷纷到国内药材产地寻求合作,利用药材产地的道地性状就地加工和外销,形成海外市场的原料、半成品加工基地及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怀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药材基地,发展医药工业,打造湖南西部“药谷”的新思路,正清、正好、天龙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的中医药制造企业群正在崛起,为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加上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将更加高涨。

二、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当前,发展中药材产业虽然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一些制约因素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客观障碍。

一是市场份额有限,价格易波动。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货紧则价扬,种植过多则卖不出去,且没有其他用途,药价变柴价。据有关专家介绍,市场对药材的需求是有限的,其总量只有粮食作物的0。1%、水果的1。4%、蔬菜的0。28%,如人参年需求量约1800吨、当归1200吨,多了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如果不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盲目跟风种药材,就很容易遭受挫折。如20世纪90年代初,我县天麻生产曾经十分红火,年产量高达50吨左右,以生产天麻为主的团河镇盛储村一度成为全县的“首富村”。但后来由于天麻市场价格暴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骤然下降,到如今只能小打小闹,“首富村”也风光不再。

二是加工滞后,销售不畅通。我县中药材加工业几乎空白,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县曾开发出市场十分看好的竹荪酒,县医药公司曾兴办过紫珠加工厂生产紫珠浸膏,但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而停止生产。目前大部分中药材经过简单烘烤后以干品的形式进行销售。从市场营销情况来看,全县中药材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团河中药材市场才起步规划,没有实质性进展,除县医药公司收购一部分中药材外,大部分由农户自产自销,通过药材商贩卖往外地,年销售量约100吨左右。可以说,加工滞后和销售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是技术要求高,质量难保证。中药材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地理、生态等因素如纬度、海拔、地形地貌、光照、气温、土壤和降水等对中药材生长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按照技术要求随意种植,可能导致“桔生淮北则为枳”,既影响品质,又易遭到病虫侵袭。中药材对栽培技术要求严格,特别是随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试行,对中药材生产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对达不到gap要求的,不能进入下一道生产环节,生产的`药材就是废品一堆。同时,中药材抗病虫性较差,极易受病虫害侵袭,加上我县农户一般都把中药材作为农作物生产的“附带物”进行栽培,凭经验管理中药材,有的产量很低,有的品质达不到要求,有的甚至产生变异,品种退化严重。

三、加快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中药材生产虽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只要加强组织引导,加快加工销售,加强技术服务,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加上我们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和优势,总体上看,发展中药材产业是利大于弊、优势胜过劣势。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加强宏观引导。要充分认识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高度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形成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强大合力。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市场需求,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好发展规划,引导群众根据规划发展生产。要针对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认真研究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大力扶持和培育种植大户、重要基地与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特别是项目工作要向中药材产业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上来。

第二,要加强基地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基地,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县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形成湘西南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要把壮大中药材产业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并把发展中药材产业纳入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考核范畴,特别是要在金子岩、团河等传统药材乡镇形成“户户种药材,村村闻药香”的格局,不断扩大药材种植面积。要在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地入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促进适宜种药材的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的典型带动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入中药材开发。

第三,要突出加工增值。搞好精深加工既是保证货畅其流、降低农民风险的有效举措,也是加固中药材产业链条、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怀化已有几家医药龙头企业,但我们仍要把引进自己的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争取引进一家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并大力推行企业(工厂)+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通过利益纽带,为企业建立稳固的中药材原料基地,同时也降低群众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市场风险。要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中药材加工附加值。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培育会同中药材产品品牌,切实扩大知名度,特别是对由我县科研人员发现的棘托竹荪,可考虑向工商部门申请证明商标,以便通过证明商标将其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而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第四,要强化优质服务。一要加强信息服务。帮助群众研究市场行情,引导他们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尽量减少药材种植的盲目性。二要加强技术服务。中药材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环境、气候因素、采收、施肥要求严格,技术含量要求高,必须根据不同生长特性进行种植和管理。我们要按照gap的要求,积极选育和引进抗病虫品种,推广科学栽培管理技术,实施规范化栽培管理,提高栽培管理水平,特别是栽培过程中要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尽量采用生物技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保证全程无污染,提高药材质量。三要加强销售服务。

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第3篇

关于核桃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一、核桃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及产业发展优势

核桃是深受市场青睐、人民喜食的优良干果、油料树种;它既优化生态,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核桃种植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销路好,效益高,易管理,多代受益等特点,也是丘陵、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门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核桃需求量日益增大;加快核桃种植和开发,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县委、县政府及扶贫、林业部门高度重视核桃基地建设,把核桃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林业部门在核桃产业发展中,坚持“规模化栽植、集约化经营”,严把种苗关,严把穗条质量关,按照群众投入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的支持等,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扶持我县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一)我县种植核桃的自然条件优越。核桃属于喜温、喜光、深根性树种,适宜生长的条件是:年平均温度9度--16度,全年日照时数在小时以上,无霜期210天以上,要求土层深厚(大约1米)、疏松、排水良好。我县境内山区面积大,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全年平均气温℃,昼夜温差大,年均日照时数2000~2600小时,无霜期217天, 年平均降雨量600—700毫米,有利于核桃生长和提高果实质量。

(二)我县种植核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县大面积坡耕地缺少灌溉条件,种植农作物产量低,不少地方属于“望天收”,经济效益较差,而在这些地类上种植核桃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种植农作物,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能有效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同时,我县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大部分属于水土流失严重、亟需治理的区域,还有很多适宜种植核桃的宜林荒山荒地。我们充分利用此类土地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既可以增加地被覆盖,减缓水土流失,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又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三)群众种植核桃收益好、积极性高。核桃栽植三年挂果,五年进入丰产期,平均亩产核桃200斤,按照目前15元/斤计算,亩产收入在3000元左右,远高于种植一般农作物。近两年,核桃销售的形式很好,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研中发现,我县核桃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核桃面临品种更新和改造。在我县现有的核桃种植面积,70%的面积是借助退耕还林政策发展起来的,实行一家一户经营管理模式,真正成规模的大户所占比例很低。由于每户栽植面积小,前期没有经济效益,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管理投入,不少农户栽植后管理粗放,任其生长,有的还套种了玉米等高杆作物,导致核桃树势衰弱,病虫害严重,产量低而品质差;近年来,我县逐步引进了“漾鼻大炮”等一批优良品种,但由于核桃嫁接技术难度大,成活率偏低,推广范围有限。

(二)核桃产业化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由于干果的生长周期长、结果晚等原因,许多地方在经济林发展上,存在重水果、轻干果的现象。种植核桃3年见果、5年才能形成经济产量,广大干群仅把核桃作为一个普通经济树种来对待,没有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的产业意识,在核桃发展上,随意性强,导致我县核桃产业始终难以做大做强。同时,因为没有专业核桃种植合作社或协会,致使核桃栽培技术落后,长期处于粗放型管理,核桃销售市场混乱,导致农民无法得到最高经济效益。

(三)政策和资金投入有限。资金投入有限,技术力量薄弱。我县核桃发展长期缺乏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投入,近年来的发展主要依托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其投入十分有限,不能够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资金缺乏,新品种推广力度小,技术培训跟不上,长期以来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懂核桃生产的.专家能手,严重制约了我县核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核桃育苗问题突出。一是成品嫁接苗木缺口大。二是政府投资偏少。核桃育苗是一项投资较大的产业,亩均投资都在8000元左右,且技术含量高,风险较大,相对这么高的投入来说,政府补助资金偏少。三是育苗基地比较分散。四是技术力量不足。

三、几点建议

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第4篇

橡胶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以来,曾经取得过骄人的业绩,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在xx省石化系统中掀起过“远学吉化、近学万橡”的活动,橡胶制品在全国胶管胶带行业中至今仍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但是橡胶产业起步虽早,却始终没有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橡胶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橡胶产业作为xx县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如何谋求复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橡胶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一是怕投入,进行科技研发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担心万一项目未找准,或者科技研发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成果,科研项目一旦失败,企业就可能举步维艰,甚至雪上加霜,这种忧虑导致企业在科技创新上不敢投入。二是缺项目,有的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想开发新的产品,研究新的工艺,但由于对橡胶行业的发展动态把握不准,不知道主攻哪些项目前景比较好,不敢轻易投入资金进行科技创新。三是没资金,现在橡胶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很理想,资金周转比较困难,即使找到好的项目,也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而让一些能使企业焕发生机的技术创新胎死腹中。

2、经济效益日渐下滑。近年来受原材料特别是天然胶价格骤涨的影响,致使我县橡胶制品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提高。例如三角带的车间成本率已达63%,编织胶管的车间成本更是高达87%,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橡胶制品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幅度较大,销售收入仅占最大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大量生产能力闲置,企业经济效益也不容乐观。

3、企业管理有待改进。五家橡胶企业中虽然有三家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但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运用先进手段来管理企业,在管理观念上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上,没有建立大工业的管理理念,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有效管理。

4、企业之间无序竞争较为严重。橡胶产业现在共有5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但从其发展的渊源看,其中有三家实质上是从原国营橡胶厂改制而来的,换言之就是一分为三,这些企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产品品种基本相同,都以生产三角带、编制胶管为主;客户市场基本相同,多是以前橡胶厂的老客户,对新客户发展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已经建立了橡胶产业协会,但协会没能够发挥实质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我们的企业经常出现通过相互贬低、相互滥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来争夺老客户,抢占市场分额,最终影响到橡胶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橡胶产业有做大做强的可能性

在确定发展一项产业之前,先要理性分析这个产业是否具有做大做强的可能性,其比较优势何在。调查发现,在发展橡胶产业上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优势:

1、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有5家规模以上企业从事橡胶制品生产,分别是橡胶有限公司、橡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胶带有限责任公司、橡塑有限公司、晴乐橡塑有限公司等五家较大的企业,其生产产品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生产普通v管(三角带)、编制胶管等,产品质量水平基本达到国家标准,5家企业最大年生产能力总和可达2亿元,20xx年共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湖南、湖北及西南诸省,是江南较有影响的三角带、氧气乙炔管生产基地,其中胶带有限责任公司还是长江以南最大的氧气乙炔管生产企业。

2、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橡胶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市场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名声较大。浙江橡胶产业在起步之初,曾走过自己生产产品,却出钱贴xx品牌的发展之路,从中可见橡胶的品牌效应在当时是非常高的。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橡胶的品牌效应正日益式微,但二十年在客户心中树立起的“质量好、品质优”的形象必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而且橡胶企业也正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五家企业中有3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xx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带(三角带)是省重点保护产品,多数企业的商标都已获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

3、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橡胶产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骨干和熟练的生产工人,其中以_代表、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享受_津贴的刘国贤最为出名,这些技术能人仍然活跃在橡胶行业,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孕育了一批会跑市场的营销人才,为橡胶产业的'重新崛起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三、橡胶产业如何才能复兴

橡胶产业虽然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但橡胶产业长期建立起来的产业基础、品牌效应、人才优势仍将存在一段时间,这为橡胶产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只要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橡胶产业就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激发现有企业潜能。“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一个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只有通过科技研发,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解决橡胶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问题,首先是要让企业由怕投入转为要投入。要让企业明白不进行科技创新、不开发新产品、不应用新工艺,企业只会难上加难,企业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小,直至被市场无情的淘汰出局;要让企业不满足于现有的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进行二次创业,研发新产品。其次要解决企业缺项目的难题。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通过认真做好前期市场调查,在充分掌握橡胶行业发展动态的前提下,找准项目,认清行情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科技攻关。

2、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强化行业自律意识。xx5家橡胶制品企业虽然都是以生产三角带、编织胶管为主,但5家企业在侧重点和生产优势是有区别的,如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在三角带生产上占有有技术、质量上的优势,而胶带有限公司在氧气乙炔管的生产上更具优势。面对这样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加强沟通交流,分析各自在产品上的优势与劣势,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各企业专注做自己更占优势的产品,或者组建集团,强强联合,从而达到资源互补,品种多样的局面,有效的避免本地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要强化企业的行业自律意识,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运用正当的方式,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上相互竞争,而不是通过相互贬低、相互压价来抢占市场,避免损害到整个橡胶产业的发展。

3、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都有进行科技创新的想法,而且有的企业已经找到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但普遍受困于缺资金这一难题。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的通力合作。一方面企业要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同时将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包装后向社会推介,吸引民间资本的投资。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定期组织开展“银企洽谈会”等活动,沟通情况,研究问题,密切银企关系,同时建立和完善财政有限介入的信用担保中心,为企业贷款给予一定的信誉担保,解决橡胶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对科技创新,获得国家、省市名牌称号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企业走创新、创名牌之路。

4、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提升产业档次水平。当前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相关行业迅速发展,对橡胶制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浙江、山东等地的大型橡胶企业都有扩大投资的意向,但浙江、山东这些沿海地区土地成本较高,而且经常出现电荒、民工荒等问题,而且出于拓展中西部市场的需要,这些企业都有意在内地投资办厂。我们要充分把握这次橡胶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紧紧盯住浙江、山东等地的大型橡胶企业,广泛宣传在橡胶产业已具有的技术、人才、品牌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以相对低廉投资成本,力争吸引几家大型橡胶制品企业落户,进而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使橡胶产业形成集群效应,重新走上辉煌的发展道路。

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第5篇

旅游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

为了推进我县三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县_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在章登畅主任的精心指导和方庆峰副主任的亲自带领下,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历时数月,先后听取了营盘、石瓮、凤凰三个乡镇及景区管理处的汇报,实地察看了县内石瓮景区、牛背梁景区、凤凰古镇景区,并赴云南、四川考察了部分知名景点,通过召开各层次座谈会、走访相关人员、书面征询良策等方式,广泛听取涉游部门、旅游企业负责人和关心关注旅游产业发展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知名人士的意见。

经过讨论研究,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柞水旅游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

1984年溶洞的开发,开始了柞水旅游业的起步。

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的《柞水县关于优先发展医药旅游矿产三大产业决议》,从根本上将旅游确定为我县优先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为目标,围绕旅游发展“三步走”战略,突出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特色定位,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三廊六区九点”旅游整体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基础初步建立。

(一)主导产业地位明显提高。

近年来,县政府围绕建设陕西旅游强县和国家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积极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品的对外影响力得到增强,产业地位不断提高,我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省级旅游强县。

20决议作出后,我县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决定》、《关于加快柞水渔鼓开发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打造柞水渔鼓文化品牌加快普及推广柞水渔鼓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家乐发展的决定》和《实施意见》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

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实施,使旅游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二)旅游产业各项指标稳步攀升。

年至,5年累计接待游客269万人次,门票收入3885万元,旅游总收入亿元,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特别是,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县接待游客人数由2004年的万人次上升到126万人次,门票收入由89万增加到万元,实现社会效益由1500万增加到亿元。

旅游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社会综合效益大幅攀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显现,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生产总值份额由2004年的上升到20的15%。

(三)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20多年来,我县相继开发建成了天佛洞、风洞、百神洞、东甘沟银杏园、县城三道井公园和橡胶坝蓄水项目等景点,特别是近年县上强力推进牛背梁、秦楚古道、凤凰古镇、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牛背梁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使柞水旅游产品单一的局面得到扭转。

盘谷山庄、秦润度假山庄正式营业,姜家沟和药王庙旅游开发项目、卢才沟休闲度假和莲花台度假山庄、岭南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五洲盘龙植物观赏园和五洲(万国)大酒店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S210道路改造和南关迎宾大道建设完成,县城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分步实施,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工程初步建成。

县城的宾馆饭店进行了升级改造,盘龙酒店、汇生源度假酒店启动建设,乡村酒店、农家乐建设在经受旅游市场的洗礼后逐步规范,东甘沟村被评为陕西农家乐明星村。

目前,我县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交通、餐饮、住宿等综合接待能力明显提高,综合接待容量达4500人次/天。

(四)旅游文化开发有序推进。

重点抓了以渔鼓为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加快了渔鼓艺术的挖掘和开发,柞水渔鼓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型情景歌舞剧《竹风清音渔鼓情》的成功编排,将为深入挖掘以柞水渔鼓为重点的地方文化,打造陕西知名文化品牌,成为我县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有力文化支撑。

(五)旅游工作初显成效。

一是旅游环境与市场秩序不断改善。

加强了旅游环境的治理和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各景区(点)“卫生脏、环境乱、服务差”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一些破坏性建设和低层次开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综合服务能力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二是旅游市场促销机制初步建立,旅游宣传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

继《秦岭的女儿——柞水》在陕西电视台播出后,又制作了《柞水旅游指南》、《西部人的度假村》、《柞水新时空》等大型旅游宣传光碟、画册、挂历,长年在陕西电视台、《西北旅游》和《行游天下》播报旅游天气或景点风光宣传片,参加了西洽会、商洛旅游西安新闻发布会、商南茶叶旅游节等活动;

县旅游公司与陕旅集团成功举办了“春色柞水”首发团仪式,先后与省内外20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组团接待合同,大力宣传推介柞水旅游,进一步提升了柞水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是开展了居民学文明礼仪活动和相关技能培训,加强景区景点群众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全县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行业管理逐步规范。

二、我县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旅游业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也应该看到,我县旅游业还处在一个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的发展水平。

(一)认识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够有力。

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第6篇

。我市是国家优势肉羊产业带和省沿黄牛羊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市羊饲养总量达265多万只,已具备年提供羊肉万吨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出口羊肉3204吨,创汇6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占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最近,信息科就我市进一步发展肉羊生产的条件、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建议,供参阅。

一、我市发展肉羊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生产基础良好。我市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有发展畜牧业、从事肉羊养殖的传统,生产经验丰富。我市又是农业大市,全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420万亩,每年可提供农作物秸杆710万吨,为肉羊养殖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加上近年来青贮氨化技术的应用和人工牧草种植的.推广,为肉羊生产奠定了良好的饲草饲料基础条件。

(二)专业宰杀市场(村)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培植规范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在肉羊生产销售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如莘县朝城、冠县城关镇等羊肉批发市场和茌平洪屯_李、临清尚店焦庄、高唐南镇梁庄等羊肉宰杀专业村经营思路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倍受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目前全市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已具备年宰杀销售羊100多万只的能力,年交易额达2亿元。

(三)宰杀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市拥有清真肉羊加工龙头企业两个,总投资1468元,现已具备年宰杀加工肉羊110万只的能力,产品主要供应中东、俄罗斯、港澳、欧盟等国际市场。其中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868万元,年宰杀加工能力80万只,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市场和中东、俄罗斯、阿联酋等国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9200万元,出口创汇1520万美元,列全省首位。该企业现已获得haccp认证,并取得了科威特、阿曼、阿联酋、约旦、利比亚、巴林、刚果、海地、黎巴嫩等国家的自营进出口权。

(四)规模生产效益可观。实践证明,农村养羊的适度规模繁殖母羊为50-100只、育肥羊为200-500只,以小尾寒羊为例,存栏繁殖母羊80只、育肥羊400只,年可获纯收益17万元(母羊:80只×1000元/只=80000元;育肥羊:400只×150元/只×元)。

二、当前肉羊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较差。尽管我市在肉羊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户改建暖棚圈舍,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但大部分养殖户目前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羔羊发病率、死亡率高。肉羊养殖尚未彻底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摆脱出来。

(二)羊群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由于近几年肉羊市场价格较好,羔羊肉走俏,养殖户不注重选备后备母羊,把羔羊大部分出售,造成适龄母羊比例偏低,周转速度慢,出栏率降低。

(三)资金匮乏,发展投入短缺。尽管我市近几年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用于肉羊产业发展,但其数额较小,很难满足农民规模发展肉羊的资金需求,一些优质肉羊品种无法大量引进,高新技术难以实施。

(四)肉羊预混料生产、使用重视程度不够。我市专用羊预混料基本不生产,出售商也不多。少数生产厂家的肉羊预混料中,维生素及各类微量元素含量低、价格高。养殖户添加预混料的很少且很盲目,据调查,规模饲养户近三分之一肉羊发病、死亡病例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造成的。虽然我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下脚料产量较高,但利用率不高,加工贮存不合理,浪费严重。目前全市玉米秸利用率仅占总产量的,麦秸不到10%;对各类鲜酒糟、酱油(醋)糟、玉米淀粉渣、棉皮、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利用效率也很低,贮存加工不科学,霉烂变质多,饲喂效果不好。

(五)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健全。目前我市肉羊养殖主要是以农户为基础的超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并且肉羊养殖与加工联接不紧密,产、加、销脱节问题普遍存在,养殖户销售不便,加工企业货源渠道不畅,大量外调,既影响了养殖户效益,又增加了加工企业生产成本。

三、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思路与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级对农业尤其是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立足我市优势,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推进肉羊产业发展非常关键。积极宣传肉羊养殖业发展面临的大好形势和我市发展肉羊产业的优势,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切实增强农

户发展肉羊养殖业的信心;重点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扶持肉羊品种改良、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畜牧合作社发展;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加大对肉羊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肉羊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切实落实肉羊生产用水用电用地扶持政策。

(二)搞好产业规划,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做好小尾寒羊主产区规划,以阳谷、东阿、莘县、冠县四县为主建设肉羊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经营方式,引导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起稳定的紧密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存关系。实施肉羊生产加工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发展肉羊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以加工促发展带基地。按照“扶优、扶强、做大”原则,鼓励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山东新世纪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扩张生产规模,尽快成为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规范建设高唐梁村、茌平_李、临清尚店等牛羊宰杀专业市场(村),使其尽快达到大城市市场准入要求标准。

(三)加大肉羊品种引进改良力度,切实提高肉羊品质。以品种改良为核心,实行引进良种和改良土种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优质肉羊品种普及率,带动产业升级。小尾寒羊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具有早熟、多羔、生长快、产肉多、肉味好、裘用价值高等遗传特点,是优良的地方良种,被誉为“国宝”,对其杂交改良后,可以进行高档羊肉生产。在全面搞好小尾寒羊提纯复壮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引进国外大型肉用绵羊品种进行经济杂交,发展肥羔和高档羊肉生产非常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

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第7篇

中国老年产业发展调查报告范例

中国的老年产业扑面而来,为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商机。老年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

一、整体老年产业雏形初现发展蹒跚,但突破在即

与老年产业相关的多种行业几乎都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年人的需求“暗送秋波”,但始终保持“未联姻”的状态。据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课题组的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老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即1、认识缺陷。很多企业认为老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从而采取观望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政策“不落地”。即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3、规模层次“小而低”。现阶段传统老年产业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单一,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年产业涉及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4、产业标准缺失。目前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服务业中的服务标准等问题的大量存在。

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万本根和赵喜顺对老年产业发展研究发现,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 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2010年将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在有65岁及其以上老人户中,只有一对老人生活的家庭占11%,单身老人户占10.44%,两项合计,共占21.44%。这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年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年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二、传统老年产业——老年保健行业身陷混沌,迷雾待破

保健行业指的是事前对健康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产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于保健的需求尤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世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为80%,其中健忘、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疾病比较常见。而且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保健理念的提高,老年人的这种消费需求也会逐步增加与丰富化。考虑到中国目前亿的庞大老年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加速的情况,未来中国的银发保健产业不论从总量还是产业内部业态类型都会有很大增长与变化。

(一)、银发保健产业总体增长,但内部结构失衡

保健产业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保健品,如保健食品、保健器械以及保健美容用品备等;另外一类是保健服务,如提供健身、养生、心理等的直接服务与咨询服务。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整体的保健品市场从80年代起就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在15%-30%,到XX年已经达到500亿的规模,据保健品专业人士的估计,其中老年人的市场份额在50%以上。但受保健品市场混乱的次序影响,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政策整顿市场,从XX开始保健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受XX年非典的影响,公众对保健的重视空前提高,惠聪集团的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XX年全国保健品的市场容量恢复到了400亿左右的规模,其中老年保健品的份额占到了200亿。随着保健品市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外国保健品大举进军中国,老年保健品市场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

与老年群体适用的各种品类丰富的产品不同,国内的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相对落后,各种保健服务机构都将研发重点放在中青年群体上,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规模在服务业中仅占较小的比例。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的一项成果测算,XX年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规模仅为2亿,而根据零点公司XX年发布的一项保健品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的老年人保健品市场规模为15亿,而在保健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保健品与保健服务产值的比例大致为1:1。因此,相对于老年保健品市场,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考虑到老年保健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第8篇

加快发展我区绿色食品产业,是提升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水平,是实施“新型工业强区”的战略的重要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始终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着力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截止底,我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共113余户,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40户,食品制造企业33户,饮料制造企业40户,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60000余人,总产值60亿元左右,是区属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一)规上工业发展情况。20,22户规模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8户,超10亿元的2户,主要有集团、叙府酒业、粮油、坊等为龙头企业。

(二)企业技术中心情况。我区绿色食品加工行业现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2个,市级技术中心2个,健全了企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增强了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其中,集团的技术中心是全国茶叶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并且成立了省茶叶行业的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三)品牌建设情况。我区绿色食品加工行业现有“五粮液酒”、“叙府牌曲酒”、“叙府牌茶叶”、“碎米牌芽菜”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龙芽”“竹海雪”、“柔雅叙府”“六和液”等10个著名商标,“坊”、“麦加乐”“思坡醋”等18个市知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小,实力弱。从总体上看,我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除规上的23家外,大部分企业处在初加工和粗加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经营者素质普遍较低。多数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作坊式”管理,一方面缺少绿色食品加工业向纵深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储备,使得加工业靠技术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适应现代化外向型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

(二)基地建设滞后。农产品品质状况决定加工产品的质量,直接对产品销售和效益产生影响。我区绿色食品加工专用化程度、组织化程度低,绿色食品加工业大多还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与农民没有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时甚至出现农户销售和企业原料供应均无保障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食品加工业的较快发展。

(三)品牌意识淡薄。大多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商标意识差,不注重商标注册,不注重产品宣传。作为我区优势特色行业的白酒生产企业共有30家,但除叙府酒业获得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外,大多数企业以生产散白酒和代外地企业生产包装酒的低端市场为主,存在“小富即安、小步即满”的思想,多数企业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敢也不愿进行技术改造,更不愿其他企业法人、自然人参股投入,引资扩大生产规模,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龙头企业作用的发挥,在白酒行业面临调整的关键时期,受到的影响较大。

三、建议举措

(一)发展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一是要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有一定生产规模、发展前景较好的重点企业,加强引导并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龙头企业群。二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推行积极的金融政策,拓宽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融资渠道。积极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解决好优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战略意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绿色食品有无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只有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围绕品牌开拓市场,才能更好开拓市场。一是引导企业树立品牌经营理念,推进品牌创建,积极进行质量标准化认证,科学制定品牌产品发展规划,支持特色加工产品注册,大力开展名牌产品推荐认定,做大做强名牌产品。二是引导企业推进营销创新,提高名牌产品知名度。充分利用各类展示展销平台、大众媒体等宣传推介品牌,扩大品牌影响。通过良好的品牌树立企业产品形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依靠科技创新,建立战略合作和技术创新联盟,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的档次,增加其附加值,延长产业链。

(三)加快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一是根据我区农业特点,突出茶叶、水稻、高粱、芽菜、大头菜等为重点,加快形成优势绿色食品加工业。把加快发展以茶叶、水稻、高粱、芽菜、大头菜为原料的加工业作为当前全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的重中之重。这类行业是当前我区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经营基础相对较好、对工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行业。要争取在该类行业中培育出更多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拥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二是要尽快建立区域化优质原料生产基地,进一步抓好特色农业专业乡镇建设;大力引导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提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结对接程度,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三是加快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以此带动周边地区农产品、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形成,通过各个加工企业和产业化群之间的相互吸收,互通有无,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加强领导,健全政务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统一规划、统筹部署和协调管理,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力度,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管理体制,对绿色食品加工业进行统一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二是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工作,利用行业协会提高相关技术、信息等的服务和协调,为企业做好市场预测,使企业快速了解行情、及时调整决策和投资方向。三是应建立健全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法律咨询服务等,保障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第9篇

晴隆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形)地区,地形地貌比较特殊,特点是山高、坡陡、谷深,自然环境差,但矿产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尤其是黄金矿产的分布面积较大,县境内有金矿储量的区域约100平方公里,虽然开采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一、基本情况

据地质部门勘察资料显示,晴隆县已探明的氧化金矿资源总量吨,可控资源量吨。矿点分布情况:老万场吨,大窝凼吨,紫马吨,王家寨吨。远景原生矿主要分布在大厂背斜西冀(红土型)、茅口组顶部(卡林型、与锑共生)。晴隆县从1993年开始开采,跨入“全国黄金万两县”行列,并连续9年产金超万两。

截止12月,晴隆县共有黄金生产企业18家,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安谷、紫马、大厂和碧痕等乡镇;黄金冶炼厂1家,全县已实现了采、选、冶一体化生产。十多年来,共生产黄金18万两。晴隆县黄金生产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等在全州均处于领先水平。黄金产业增加值和税收所占比重大,从至20,黄金行业增加值分别为5800万、5650万元、5300万元、5240万元、5240万元、5390万元,占同期GDP的比重分别为、15%、、、、。上缴利税分别为965万元、1011万元、961万元、591万元、1200万元、1146万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晴隆县的黄金开发在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基础较好,氧化矿仍有潜力可挖,预计在前仍可保持年产5000两的产量。远景发展主要依托原生矿的进一步地质详察和招商引资开发。

二、黄金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截止年12月,晴隆县共有黄金生产企业18家,注册形式全部为国营企业,注册资金675万元,投资规模5390万元,实际完成5390万元,生产规模156万吨(冶炼能力,不是成品金数量)。各企业的生产设备、人员配备和安全措施均能按照行业管理相关要求落实到位,但由于生产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加之氧化矿是露天开采,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从2005年调查数据显示,18家企业由于受生产规模、矿源、金价波动和内部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产量有大有小,生产有亏有盈。产量最大的是老万场金矿,全年生产黄金4096两(128千克),产量少的是白泥坳金矿,全年产金128两(4千克)。规模大的企业全部盈利,小企业大部分亏损。

三、投融资情况

晴隆县的黄金生产企业资金主要来自集资入股,因为黄金开采规模弹性较大,生产规模依赖资本金大小决定,也就是说,规模可大可小,没有严格的规定。从调查情况看,18家黄金生产企业在各金融机构均没有银行信贷记录,企业资金需求主要靠集资入股来解决。例如碧康金矿,在生产资金不足时,就向亲朋好友集资入股4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晴隆县的黄金生产企业除个别资金实力雄厚的外,大部分都是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解决临时生产资金不足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资金。黄金产业是“三高”行业,投资风险相对较大,商业银行难以介入,民间融资就显得异常活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企业规模小,单个产量低,生产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氧化矿均为露天采掘,采矿区域地表植被大部分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已满目疮痍,生态恶化。

3、黄金勘探工作停滞不前。矿产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晴隆县黄金开发十多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开采回收率相对较低,资源浪费大,部分企业已处于矿源枯竭、生产萎缩的境地。县境内已发现原生矿,但原生矿的分布、品位、储量尚需进一步的.地质详察。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境内许多地质空白地带至今都没有勘察,勘探增储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五、政策建议

1、积极推进黄金产业规模生产的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有利于整合技术设备,便于专业化协作,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增加投入产出率,提高资源利用率。

2、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谁破坏、谁赔偿”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重点解决好采空区、废渣、废水无害化处理问题,尽力防止地表塌陷、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事故发生。通过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防止新的破坏行为产生。

3、加强地质勘察工作,摸清黄金资源“家底”。地质勘察数据是黄金行业生存的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晴隆县还有许多黄金地质勘察“盲区”,物别是原生矿的勘察是黄金产业远期资源增储的重点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有部门要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积极开展资源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强横向合作,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大对原生矿的勘探和开发。

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第10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我区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功能定位,推动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年上半年,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对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时期,我区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争创市级集聚区、实施重大项目带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区的新兴业态,单位数量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元投资结构初步形成,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传统行业继续巩固,新兴行业快速增长。截至底,我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企业1884家。2011年5月,我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共75家,从业人员4473人。总体上,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特征: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主导行业初露端倪

数字显示,目前我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中艺术品交易呈爆炸式增长,其收入超过其他8个行业收入总和的13倍(注:在我区注册的属艺术品交易类企业——“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仅其一家企业的营业收入、税金和利润总额占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对应总额的比重分别为、、,文化创意产业其他8个行业所占比重均很低。),并与其他辅助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业和广播、电视、电影成为主导行业。

(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后期,我区实施“破冰”行动,积极推进 “三化两区”战略,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房山速度”,财政收入连年翻番,从21亿元迅速提高到的亿元、20的亿元。城市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促进了人们生活品质、生活方式的转变,精神文化需求和新的消费方式也普遍发生变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区域优势独特明显,部分行业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独特优势日益凸显。一是区位优势,我区是首都西南枢纽,是进入北京的西南通道,是XX市重要的外围区域和西南五区重镇。二是资源优势,即拥有丰富独特的土地、生态、文化和人力资源,建设用地330平方公里优势逐渐体现,生态资源在京津冀地区具有垄断性,文化资源特色突出,良乡高教园区使人力资源储备相对充足。同时,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面临五个良好机遇:即各项利好政策支持的机遇、融资体系逐步健全的机遇、科技与文化加速融合的机遇、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机遇、一二产业升级和重大项目落地带来的机遇。窦店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为发展制造业设计服务提供了基础。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建设为打造集园艺设计、技术研发、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多业态综合性创意农业区提供了基本条件。云居寺文化景区等重大项目落地更是为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开创了新局面。

二、目前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本市平均水平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与新的形势和任务相比,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总体基础薄弱,经济贡献率偏低

据统计,在北京西南五区中,我区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中仅高于XX区,远远落后于XX区、XX区和XX区。年,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3%,远低于XX市的水平。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率很低,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平均规模小,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二是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中事业单位多,周口店遗址、云居寺管理处、上方山管理处、XX区广电中心、房山文化馆、房山少年宫等事业单位均被统计在规模以上企业中,这些单位靠财政支出而非提供财政收入。三是a级景区多,但整体效益不佳,全区19家a级景区中大部分在规模以上企业中,这些主要靠门票收入的旅游企业对全区的经济贡献很低。四是缺少创意、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者,文化产品的科技、文化附加值低,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属劳动密集型。据抽样调查,我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中专(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无技术职称的占93%以上,初级以上职称不足7%,且有技术职称的大部分为初、中级。五是引进企业多,经济贡献不稳定。六是主导产业利润偏低,在四类主导产业中只有艺术品交易盈利,旅游休闲娱乐和广告会展业的利润总额为负数,广播电视电影业的利润总额为零,这必然导致一些企业停产、转产、破产或注销。

(二)资源分散,整合开发利用效益不高

一是没有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属土地空间。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又与其他产业高度融合,导致我区目前还没有明确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专属土地资源。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作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起步区,却没有像其他四个重点园区那样具有专属发展土地,没有自身发展的建设用地指标,更没有区级层面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工业设计基地、大学城创业园区、产业孵化器等都没法落地实施,缺少大园区、大项目的带动性和影响力。

二是历史文化资源约束性强,产业化难度高。我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较强的资源约束性,已经得到保护的区域及其周边地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存在政策性障碍。另外,历史文化遗址的位置和数量固定,承载的资源有限,年产值额的可预期增长有限。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而散,开发利用停留在群众文化活动上,未迈出产业化步伐。

三是资源整合难度大。我区土地、生态和文化资源受部门职责利益和乡镇行政区划的限制,资源分散严重,整体开发利用资源的难度非常大,乡镇之间还出现同质化竞争现象。

(三)区域扶持政策不够健全,发展环境亟需改善

2011年6月初,《XX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正式颁布实施,从执行的.角度看,还只局限在提出了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战略、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和保证措施,对全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只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我区还没有扶持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区域政策,缺少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缺乏引导力和推动力,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三、加快XX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家还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十一五”时期以来,XX市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加强政策体系、投融资体系、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XX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692亿元,占gdp的,成为仅次于金融的第二大产业,预计“十二五”时期,XX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奋起直追,加快推进我区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切实把我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实力,不断提高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一)健全和完善区域扶持政策,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健全区域政策体系。除了用足用好当前国家和XX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各项利好政策之外,要结合本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定位、目标,建立相应配套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高端人才引进政策、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政策、产业集群建设和管理政策、示范基地认定和管理政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工业遗存开发利用政策、突出贡献者(产品制作、经营人员、引进重大项目的中介组织和个人等)奖励政策、对乡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绩效考核政策、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对接政策等。

二是突出抓好财政资金扶持政策。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由区财政支出一定数额,作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政府奖励或政府采购等方式扶持,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有效缓解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培育与扶持一批示范、引导性的重点项目。

(二)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

一是加强区域内资源整合,实行跨区域合作。打破乡镇壁垒,建立乡镇之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联动机制,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在人文历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保护”与“开发”并重。

二是加强行业之间资源整合,实行跨行业合作。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各类产业和各类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加强旅游业与广播电视和电影产业合作、制造业与设计服务业的合作、休闲娱乐业与餐饮服务业的合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地区支柱产业。

三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整合,提升人力资本效益。依托良乡高教区的人才资源储备,与各高校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提供学生实践与实习的平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驻孵化基地。建立本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协会”,吸纳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艺术家、导演等社会名流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使之真正成为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撑。

(三)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实和完善产业发展要素

一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组织协调、公共服务等方面职能,搭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创意孵化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促进平台”、“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开拓平台”、“文化创意产业重点要素引进平台”、“良乡大学城公共服务平台”等,积极举办或参加文化创意产业各门类交易会、博览会,畅通文化创意产业链。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三化两区”建设的要求,适度超前、分层推进、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空间布局上力求均衡协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快北部山区矿区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步伐,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对资金和人才的吸引效应。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要加快建设图书馆、文体中心、活动广场等文化设施,以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通过加强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欣赏水平,带动本地文化消费,以刺激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当地群众文化艺术修养,真正做到“文化包容性增长”。

(四)加强产业集群和重点项目建设,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

一是确立产业发展整体思路。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大集群牵动、大营销推动战略,继续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壮大设计服务产业和广告会展业,重点培育休闲娱乐产业、创意农业和数字内容产业,努力使我区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区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北京发展的“产学研孵化基地”和“现代创意休闲新城”,全力打造“智汇新区,创富绿谷”。积极构建“一核、两翼、多项目”的产业布局。一核:即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两翼:即“绿翼”和“蓝翼”。绿翼——房山西部生态休闲翼(生态产业翼);蓝翼——房山东部商务时尚翼(现代产业翼)。多项目:即抓好周口店世界文化传承示范区、云居寺文化景区、长沟数字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实施。

二是加强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参与XX市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分工,扬长避短,与其他区县错位发展。结合我区五个重点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提升功能区产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在落实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和产业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潜力,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重点建设若干个产业集群或产业组团。主要包括:良乡大学城文化创意产业组团、长阳中央时尚购物休闲产业组团、窦店国际设计服务产业组团、琉璃河都市现代创意农业组团、永定河水岸创意产业组团、青龙湖国际红酒文化组团等等,打造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品牌和地区名片。

三是加强重大项目引进。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加强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工作,引进大型、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在本区落地。加快建设重点项目,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特色街、村,确定和落实好区、乡镇两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切实抓好云居寺文化景区、长沟数字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高重大项目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第11篇

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地近黄海北岸,为省辖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51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近59万人,满族人口占。XX市交通发达便捷,境内有沈丹铁路、凤上铁路、沈丹公路、沈丹高速公路贯穿,有公路干线11条,与各乡镇(区)已联络成网。凤城的自然概貌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市耕地总面积93万亩,人均耕地亩;林地604万亩,森林覆盖率。境内有爱河、大洋河、草河等大小河流270多条。全市境内有有人参、细辛、天麻、龙胆草等中药材620种;木耳、榛蘑等食用菌几十种;蕨菜、大叶芹、刺龙芽数十种野菜和板栗、核桃等干鲜果。全市农业除粮食生产之外,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绒山羊生产基地、板栗生产基地。近年来,全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以肉鸡、烟草、白酒、罐装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企业数量,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各数

截至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共115家,其中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9家,包括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XX市市级龙头企业15家。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209家的,具体包括以下九类:⑴农副食品加工业共 8家,有饲料加工1家,畜禽屠宰3家,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4家;⑵食品制造业有5家,有蔬菜、水果罐头制造4家,酱油、食醋及类似制品制造1家;⑶饮料制造业有1家,即白酒制造1家;⑷烟草制品业有1家,即烟叶复烤1家;⑸纺织业有9家,有棉、化纤纺织加工2家,丝绢纺织及精加工3家,缫丝加工1家,绢纺和丝织加工2 家,丝织品制造1家;⑹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有2家,即纺织服装制造2家;⑺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有1家,即皮革服装制造1家;⑻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有2家,有锯材加工1家,木制品制造1家;⑼造纸及纸制品业有10家,有造纸9家,纸制品制造1家。

二、总产值、利税变化分析

据底统计,20,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亿元,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上年增长;实现销售产值亿元,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的,比上年增长。

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上年增长;实现利税亿元,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的,比上年增长。

三、解决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户和农民增收情况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总计6085人,2011年应付职工薪酬亿元,人均薪酬每年万元。

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是按照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基地+农户”方式组织联结在一起,农业生产基地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原料车间,农户成为生产原料车间的工人。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万户,户均增加收入万元~5万元之间,平均增收万元。

四、农产品加工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现代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基地发展、投资优惠政策出台、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繁荣了当地经济,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一是总量持续增长。,全市仅有辽宁省级龙头企业4家、XX市级龙头企业8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辽宁省级龙头企业8家、XX市级龙头企业15家。20,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7亿元,目前已实现销售产值亿元,增长了倍。 20,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增加新项目5个,其中投资10亿元的凤城博斯亚糖业有限公司糖制品生产加工项目已正式进行土建工程施工,当年完成3亿元固定资产投入。

二是生产基地扩大。目前,全市以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建设了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现已形成了棚菜、草莓、树莓、蓝莓、山野菜、中药材、食用菌、短梗五加、烟草、柞蚕、板栗、肉鸡、黄牛、绒山羊等都是我市的独具特色、优势的生产基地。例如:果菜10 万亩、草莓3万亩、山野菜2万亩、食用菌2000万袋(盘)、柞蚕场万把、中药材万亩、烤烟种植2万亩等。

三是结构不断优化。目前,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全市有28个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7642公顷;另一方面,培育、发展了辽宁凤城老窖酒业股份有限责任公、丹东君澳食品有效公司、丹东玉华食品有限公司、烟叶复烤厂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四是产业集群明显。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辽宁省级龙头企业8家,XX市市级龙头企业15家,其总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50%以上,形成了“凤城老窖”系列共计100余种白酒产品、“君澳”罐头类等六大类共计130余种产品、“辽丰禽业”、“耘垦牧业”养殖场与屠宰加工场、“华达”蚕丝被系列产品等一大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成效十分明显。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