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的现代短诗范文 第1篇
关键词:现代诗研究;汉诗词汇;语言风格
1917年,胡适的白话文写作主张开启了现代文学语言的多样性,1920年代中期闻一多所提倡的“新诗的格律化”特别强调现代汉诗语言形式上的革新,1990年代韩东所提出的“诗从语言开始”使诗人们再次关注到诗歌的表现形式。这回,韩东们的主张不是针对古文,也不是诗的外在形式(格律、音韵、文法),而是强调现代汉诗语言形式与内容上的日常性,摈弃面向公众的宣传话语,从个人(非政治、道德)或本土(非西方性)意识出发,通过大众使用的口语表现现代普通人的日常性生活。由此,日常性、平民化、口语写作,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诗的重要特征。又一个20余年过去,这一提倡是否使现代汉诗重获了活力?现在的诗歌语言又以何种形式出现?
中国古代文论中不少关涉文学语言的论说都有关诗歌。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篇探讨声律、章句、修辞等语言的外部问题,如说到用字,“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诗颂大体,以四言为正”[1]324,他重视文字本身给文学带来的美感。晚唐具有佛学意识的司空图在《诗品》中以为情不一定要通过文字直接揭示,他提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2],以无字胜有字,提倡含蓄诗风;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提出诗人的“诗家语”,为强调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有所区别;同期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语言上追求“好奇尚硬”,“夺胎换骨”,“点铁为金”[3];南宋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语言主张近似司空图,“不涉理路,不落言筌”[4]24,他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骂詈为诗”[4]。对严羽来说,黄庭坚所标榜的写作不是最理想的诗歌写作。欧洲文论史上谈论诗歌语言的篇章不少,例如古罗马的郎吉努斯在《论崇高》论文学语言,他认为通用的词汇有时比高雅的措词更具表现力,“因为选自日常生活,通用词汇可以一眼就被大家所识别”[5]53。他反对用词不当,主张语言的纯洁,“如果有哪位敢用美好庄严的词汇来描述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好像给天真无邪的小孩带上了巨大的悲剧面罩。”[5]52他不追求语言过分的陌生,“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可鄙的毛病都归咎于对标新立异的盲目追求。当下作家已经为此而狂热了”[5]11。
虽然不同时代的理论家对文学(诗歌)语言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到:时代主潮导向下的创作风气与诗人修养、性格结合,最终决定诗歌所使用的语言和方式。我们知道,文学语言由声音、词汇、句子和语调四种要素组成。为论述集中,本文将专注于诗歌词汇的探讨。
从现代汉诗的词汇使用功能分析,组成现代汉诗的词语在表达内容上可分为景语、情语、术语;从韵律上可分为韵语与非韵语,从使用范围可分为书面语与日常用语,从读者的熟悉程度可分为熟语与新词。这些词语组合构成现代汉诗的各种风格,与其它现代文学类型的语言有所不一,并决定着汉诗接受范围的大小与成就的高低。
“景语”与“情语”古已有之,因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8]而流传广泛。“景语”不等同于现代汉语中所说的指代物体的“名词”,它应指视觉之内所见到的事物,可以是天空大地、自然山水。置于诗歌的意象系统,它是呈现自然意象有关的景语为描写自然景物的词汇,如山水、日月等。广义地说,也应包括指示物体的词语,以及相关颜色和形状的描述词。景语在文字中表现出功能性作用,一为地域或时间的纯粹指代,如“日出江花红似火”。这里的“日”与“江”、“花”都可视为景语;其次景语在作品中体现出比喻,这时它多与文化或历史积淀缠绕在一起,“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在李商隐借景言情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了景语“月”、“珠”、“日”、“烟”在与地名结合的诗句中,产生特殊的情感含义。的语言。“情语”是表达情感的词语,含抒情性语言,也包括情绪化词语,如喜、怒、哀、乐、爱、惧及相关的表情词语。语气词辅助情感抒发,可视作情语的一部分。情语还当包括某些具有情感故事的典故,在诗中起到提示情感作用。如“化蝶”,它暗含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那种生死不渝的情感。现代汉诗中的情语多出现在抒情诗与议论性的诗中。王国维认为景语和情语并无多大区别,也不尽然。只有当景语被赋予象征功能时,景语才可以成为情语。
个性化的现代短诗范文 第2篇
我珍爱过你
像小时候珍爱一颗黑糖球
舔一口马上用糖纸包上
再舔一口
舔的越来越慢
包的越来越快
现在只剩下我和糖纸了
我必须忍住:忧伤
娜夜,女,满族。祖籍辽宁兴城,成长于西北,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写作,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曾获人民文学奖、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奖、甘肃省第三至第五届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等,2005年《娜夜诗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出版诗集《回味爱情》、《冰唇》、《娜夜诗选》、《娜夜的诗》等。
当今诗坛,吟咏“生活”的诗作很多。在北岛那里,只用一个“网”字表达内心感受,具体内容全部省略,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奇妙无比,堪称短诗的极致。而娜夜的《生活》则另有体悟,另有表达。全诗只有八行,轻逸的表达中有着深邃的体悟,简短的诗行中有着深厚的意蕴。“我珍爱过你”,十分直接而明确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珍爱之情,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用第二人称代词“你”将生活人格化,好像生活是站在诗人面前的一位亲人或朋友,更像是诗人多年不见而邂逅相遇的一位情人,以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像小时候珍爱一颗黑糖球……再舔一口”,运用比喻,引发读者的共鸣。珍爱糖球,这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那时贫穷,孩子们得到的最美好的礼物是大人们送给他们从街上顺带回来的糖果,最甜蜜的事情是一口一口地舔糖果。“黑”的外形,表示普通,原味,加工粗糙;“舔”的细节,摹写又想吃又舍不得吃完的心理,因为吃完了就没有了,所以“舔一口马上用糖纸包上”,包上了又想吃,只好“再舔一口”。这一生活细节十分真实,活化了同代人孩童时代的记忆,过往的场景如在目前。随着时间的增长,糖果的体积在“舔”中变得越来越小,生活的甜蜜也变得越来越少;为了让生活给自己留下一点甜蜜,所以“舔的越来越慢/包的越来越快”,唯恐“舔”光了。这两句虽是一“舔”一“包”两个动作的鲜明对比,但强烈地传导出诗人对生活的珍爱之情。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来了,“现在只剩下我和糖纸了”,生活的甜蜜没有了,它仅仅存在于我们的回忆之中,生活中更多的可能只有苦涩和伤痛。“现在”指当下,是诗人正在经历的一个时期的代称。饱经沧桑之后,“黑糖球”(生活)被“舔”(消耗)尽,只剩下了糖纸(甜蜜的回忆)。没有糖果可以“舔”了,“我和糖纸”显得多么尴尬:糖纸是过去甜蜜的见证,该包的甜蜜已不复存在,我又怎么能让它来记录生活的苦涩呢?仔细一想,不觉悲从中来,辛酸和忧伤似乎成了生活的必然。“我必须忍住:忧伤”,面对“忧伤”,诗人并不回避,而是告诫自己“我必须忍住”。这是诗人在苦痛面前标举的一面人生旗帜,坚强而悲壮,诗人内心强大的自尊也显而易见。
这首诗非同凡响地表达了珍爱生活的人生况味,体悟独特,意蕴深邃。全诗短小精悍,用语简练,去掉一字或添上一字几乎都不允许,有绝句之美,堪称当代短诗的范本。1994年,娜夜曾在给诗友杨森君的一封短信中写道:“现在,写短诗的人不多,大多数人在追求磅礴气势下的空洞、艰涩以示学问,我和你一样,想在短路上走到底……”现在10多年过去了,她初衷不改,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短诗,其卓越成就印证和回馈了她的执著和坚持。
个性化的现代短诗范文 第3篇
关键词: 赏析; 宣泄; 孤独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运熙曾评价这首《登幽州台歌》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像这么一首小而又小的小诗,竟成为千古绝唱,为我国历代文人所传诵,所叹赏,应该说,这是一个奇迹。
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登幽州台歌》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这个时候的陈子昂已经三十五岁。陈子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华,一直关注国家政治,心系民生疾苦,屡次上书言政,先后写过近十篇“犯上直谏”的谏文。然而,却未得武则天重用,反而因言及祸,受“逆党”案株连而下狱,他担任武枚宜幕僚,因坦直进言得罪了武而被贬抑,由参谋降为军曹。因此,诗人是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的。
昭王是历史上有名的燕昭王,曾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揽天下人才。诗人渴望燕昭王那样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明主,羡慕乐毅、郭魄等人幸运的知遇,可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明主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又不及见,真是生不逢时啊!诗人感慨万千,登台远眺,宇宙茫茫,地老天荒,又怎不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简直不是诗,而是诗人发自灵魂深处的与喟叹,是诗人郁愤不平的生命的呼喊!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总共不过22个字,全篇没有铺叙,没有比喻,也没有用典,有的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臆,蕴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这首诗语言苍劲奔放,似火山喷吐,似江河奔流,不但倾泄了这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而且更代表了我国七世纪末那“鼎盛时代”的中坚知识分子们壮怀激烈的思想感情,为此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从内容上讲,这首诗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孤独感。这种伟大的孤独感,穿越时空,成为一种永恒的情绪。这是一代文学先驱者,改革者,伟人,在茫茫荒野上独自奋进,开拓中孤独、悲凉的感觉。在陈子昂以前,历史上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孤独;其后有李白“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还有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荷戟独彷徨”茫然地要追求出路而又不可得的情绪。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则集中表现了这种孤独情绪。从表层,浅层次看,这种孤独感情绪,表现在政治上:报国无门,他的远大抱负无人理解,不遇知己而产生的孤独,这是他孤独感产生的最初动因。陈子昂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理想和卓越的政治才能的人,他一直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愿望寄托在武周_之上,但是,他和武周_之间又存在着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一直得不到武周_真正得理解和支持,和武周_处于油水交离之中。公元696年,契丹王李尽忠、孙万荣叛变,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是一个轻率、少将略的人,所以出师不利,致使前军覆没,陈子昂此刻满怀热忱,向武攸宜进谏,并自告奋勇:“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想出战杀场,为国立功。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几天之后,他不忍见危不救,再次进谏,激怒武,武反将他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此时诗人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赋下了这首诗。
从深层,文化上的原因看,陈子昂是中唐诗歌改革的一面旗帜,他的改革,尽管前面有“初唐四杰”作了大量工作,但复古革新主张并未被广泛接受,改革并未真正完成。他的改革主张并未被广泛承认,仍是少数派,虽然得到激进者的赞同支持,但也遭到守旧者的激烈反对,从而产生孤独感。文学反映文化心理,文化意识,比之政治孤独更深。
从更深层次上讲,是人生的孤独。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有了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政治与文学毕竟不是人生的全部。从悠悠的时间与空间讲,人生短暂,人生与事业的比较,更为突出人生的短促。
个性化的现代短诗范文 第4篇
关键词:文学 古代诗词 语言 模糊论
中国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而蜚声海内外,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诗词更是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繁荣,政治环境昌明,文化氛围自由,中国古代诗词发展亦达到鼎盛时期。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生活与政治文化状况。由于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形式简洁,诗人喜欢描绘典型的行为和特殊的事物来创造诗词中经典的形象。创造诗词中经典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诗中色彩词语的使用。在中文中,色彩词语常含有特别的内涵,这使得外国读者很难理解中国古代诗词,因此对这些色彩词语的翻译也就成了一项艰难的工作。
一、古代诗词特点
中国古代诗词每句都字数相等,两句一组,其中常常嵌入对仗的组句。对仗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形式特征,上下两句对应的字或词在意义、词性和结构上都严格对称。对仗不仅使句子看起来更加平衡,也让诗词更加朗朗上口,并能上下呼应,起到强调的作用。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诗中的一、二句,五、六句分别对仗。一、二句名词“青山”对“白水”,其中“青”又对“白”,修饰其后名词,“山”对“水”;动词“横”对“绕”;名词“北郭”对“东城”,同样“北”对“东”,修饰其后名词,“郭”对“城”。诗中还有另一组对仗,即五、六句“浮云游子意,落日古人情”。
我国古代诗词中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感受性语义特征都具有模糊性,具有“主观的”感受性语义特征。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无限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了联想想象的充分条件,提供了审美的广阔空间。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精确美、含蓄美、幽默美以及形象美,价值无限。不同的人对这些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诠释或感受。比如,英文home表示一个人的“家”,但不同的人对它却有不同的“个别的”和“内涵的”感受,大多数人看到这个词都有安全舒适的感觉。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感受性语义特征方面同样具有较强的模糊性。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诗词具有极强的文学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意象模糊、句法模糊和语用模糊。下面根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进行分析:
(一)《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小令中的杰作,脍炙人口,历代传诵,但凡受过教育的人都能不费力地背诵,可见其影响之广,作品之精,含义之深远。该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被历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不拘于语法,仅用名词建构意象,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使得英译本繁多,差异巨大。已有学者对其英译本进行了有益的分析与探讨。试图使用语言的模糊性理论对《天净沙·秋思》原文及其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在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中如何较好地保持模糊美,传达最近的意境。
下面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原文: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曲总共五句28个字,前三句共18个字,由9个名词短语铺排而成,这9个名词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结构一致,都是“修饰语”+“中心名词”的结构铺列了9种景物,后两句共10个字,由两个相当于短语的短句构成,是全曲的点睛之笔,语言简洁凝炼,句法独特,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勾画出一幅简洁明快的秋天傍晚的景象。
三、经典译文分析
诗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就在于更注重读者的理解、意象的传递,在此要特别提出模糊理论中的“感受性语义特征的模糊性”。
Autumn Thought
To the Tune of Sky——Clear Sand
Withered vine old tree,a raven at dusk crows,
Tiny bridge,thatched cottages,the stream flan,
Ancient road bleak wind,a bony steed slaws,
The sun’s setting in the West,
A heart- broken ma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sorrows.
个性化的现代短诗范文 第5篇
关键词:古代诗词 诗经 诗词结构 空间
古往今来,特别是近现代对《诗经》的研究硕果累累,研究视角不一而足。而把它作为一部歌词集进行音乐学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少见的,因为这关系到对《诗经》艺术本体的认定问题。宋代郑樵首先提出了以音乐作为《诗经》分类的标准。此后这种观点逐渐被大家接受。《诗经》所录全为乐歌,现已基本达成共识。诗歌由于形式短小,必然要求凝炼,这不仅体现在造句用词上,更体现在结构的组织上。《诗经》特别是风诗,并不是什么经历炼字炼句、刻意追求后的结果,可是由于其内在真率的感情美和外在自然质朴的语言美的完美结合,无意间却达到了“晦其光而得其璞”的浑然纯美的境界。它的用词、布局谋篇都成为后人惊叹和频频取法的对象。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欣赏《诗经》在结构上的特色。
一、齐言之乐与长短句之乐
在《诗经》305首歌曲中,严格的齐言之乐共有147首,占总数的48%:其中《风》160首中有80首,《雅》105首中有53首,《颂》40首中有14首。而这147首齐言之乐中除了《魏风·十亩之间》是五言齐言之外,其余的均为四言齐言。因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这些齐言之乐的曲调特点应该是节奏工整,乐句整齐其曲式也应该是比较规整的。
只要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虽然长短句之乐超过半数,但除了个别篇章句子长短不齐较明显外,绝大多数篇章仍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只是个别句子增减一两个字,真正意义的长短句之乐较少。
通过以上的统计与分析,《诗经》句式最典型的特点就显露无遗: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这一显著特点的形成与周代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有着紧密的关系。《诗经》是入乐演唱的乐歌,其歌词必定要服从当时的音乐风格。因此可以说,《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比较平稳、朴素的音乐旋律。而从根本上讲,周代尚和的浓重礼乐文化是《诗经》四字齐言的决定性因素。首先,礼为体,乐为用。周礼尚和,《诗经》的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是“和”的具体内涵。其次,乐为礼辅,器为乐设。《诗经》中的乐器多为钟、鼓、磬等打击乐器,相应的,其音乐便多是节奏性音乐。于是,周礼崇尚中和的审美习惯决定了周代音乐节奏的舒缓性特征,而四言诗体恰好能与周代音乐的节奏感相契合。因此,节奏感强且具有中和舒缓特点的四字齐言成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另一方面,《诗经》以四言齐言为主,也与当时的语言形式有关。周代的语言已逐步突破二言形式,四言在当时成为最适合的句式。四言体较二言体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延长了句式,扩大了容量,使诗歌能够更充分地反映生活,表达情感。
四言齐言适于表达敦厚稳定的情绪,而当人大喜大悲时,更倾向于情感的尽情宣泄,而长短句的参差错落最适于表达这种情感。唐成伯瑜在《毛诗指说》中就有对《诗经》产生长短句的精辟诠释:“《三百篇》造句大抵四言,而时杂二三五六七八言。意已明不病其短,旨未畅则无嫌于长,短非蹇也,长非冗也。”
二、《诗经》的空间结构分析
空间分实虚(即想象与现实)。空间结构就是通过虚实空间的转换来组织作品的一种文章结构,虚虚实实,正反变化,转接无象,然而又无不意脉贯通。由实入虚,开拓想象的空间。站在现实,却通过飞腾的想象引向过去、未来和想念的一方。通过这个想象的、梦境的空间的描绘,“延伸着人的现实世界,突出了人的理想期盼,曲折展示了人所面临的困境,也是通过梦世界的创造,建立了特别的美的世界,留恋于这梦幻空花的天地,感觉恍惚幽渺的美……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性灵满足。”同时,以空间的转换来组织全篇,在结构上又翻跌出无数层次和曲折,避免了叙述过于平直而带来的枯燥无趣。虚空间或作为现实的映衬,增加哀乐的落差、增加感情的浓度;或作为现实的补充,使现实空间里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完整、更加淋漓尽致。虚实空间相互映衬、互为补充增加了诗的容量、感情的浓度,从而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豳风·东山》是想象艺术的杰作,更是空间转换结构的高峰。通过战士回家途中的想象,将他对往昔的回忆和对现实处境的联想组成了四幅画面,一段饱经风霜的心路历程就在时空的不断转换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第一幅画面是刚离开军队东归路上,回想起风餐露宿的从军生活。第二幅画面是路过前线附近的村子,看见那“果裸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的荒凉可怖,联想到家乡可能也是如此,又想到即便如此,也是“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因为那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留下了太多的美好记忆,只要我能回去,一定让他恢复从前的繁茂。第三幅画面是想到妻子接到我要回家的消息,一定正在“洒扫穹窒”,准备迎接我的归来,她干完活,坐着休息时,看着“蒸在栗薪”的“有敦瓜苦”,一定正露出甜蜜的微笑吧!第四幅画面是想象结婚时妻子的美丽,不禁更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妻子,“其新孔嘉,其旧如何?”不同时空的画面通过诗人浓烈的感情,有机地统摄起来,并置于同一平面,构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连环画页,生动地展现了他从军的艰辛、对家园和妻子细腻而深厚的爱,以及由此产生的重建家园的信心。其内容的丰富、情感的深厚正是通过结构上翻跌出无数层次和曲折来实现的。
三、结语
周代文明是以“礼”为核心的,周礼在很大程度上又体现在贵族阶级内部经常举行的一些礼典上,这是《诗经》产生的社会背景。《诗经》最典型的特色就是其章句结构以个别字词的变换分章反复吟唱,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分段以三段体为主。这就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诗经》语篇上下文结构提供了词汇意义相近、逻辑次序相关、概念分类清晰的语义和认知理据。语
参考文献
个性化的现代短诗范文 第6篇
关键词:诗歌;方法;单元整体教学;小组合作
对于以一、二年级为首的低年级,儿童诗歌是非常适合他们学习的语言材料,具有训练语言、丰富情感、培养审美、丰实想象、创新思维的作用。而二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富有想象喜欢童趣,所以诗歌学习很适合他们的口味。诗歌教学不是简单的读读背背再仿写,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与规划。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突显诗歌教学的目标、方法,借助预习单、总结单,鼓励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仅能激发同学们参与学习的欲望,还能使他们在合作中创生智慧。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诗歌单元时,我进行了以下整合和设计:
一、单元目标与内容
二、单元教学策略
1、导读课实施策略
(1)借助预习单,知特点。用预习单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内容的初读,除了基础性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之外,听读时引导学生关注五篇课文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对该单元的内容有整体感知,如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儿童诗歌。儿童诗歌,虽篇幅短小,但读来琅琅上口,浅显易懂,生动活泼,文质兼美,是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极佳文字材料。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随年级的变化,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深刻、丰富起来。带着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领略诗歌创设的美好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隽永情感,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喜爱,激发学生诵读诗歌、创作诗歌的冲动,应该是教学诗歌的一个美好境界。在“我知道或我学到”栏目中,学生就会把自己初读诗歌的感知表达出来。教师则把学生这些初读感知作为导读课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现单元特点,并且依据这些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附:预习单
①初读课文
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二听:借助磁带听课文,边听边想,这四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标:标小节,把新学到的词语划出来,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出来。
②填写下表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一株紫丁香
水乡歌
(2)比较古代现代诗歌,明异同。通过诵读《日有所诵》上的现代诗和已学过的古诗,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现代诗和古代诗的异同点。相同:对仗工整、讲究押韵,节奏鲜明。不同:现代诗每行字数不等,行数不等,空行分段,讲究反复;古代诗每行字数相同,行数一般为4行(以后会学到8行)。在辨析的同时,渗透学习新知时可以和旧知相比较的方法。
(3)积累类结构短语,做铺垫。现代诗歌语言优美,有时句式整齐一致、常运用反复,所以课文中经常会有一些结构相同的短语,例如数量+名词短语(一条渠、一条河),形容词+名词短语(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还有形容词+动词短语(喜滋滋地送、乐呵呵地捉),这些结构相同、词性一致的短语,我们称它为类短语。在诗歌的导读学习中,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类短语,不仅丰富了词汇,还为诗歌的后续多样朗读训练做了铺垫。
2、推进课实施策略
(1)在朗读中,再现诗境,表达诗意,凸现风格。
诗歌是朗读教学的好题材。无论是在教学前、教学中,还是教学后,我们始终把朗读贯穿其中。在反复的朗读中再现诗境,表达诗意。适时辅以技能的指导,长句的停顿,题目与正文,每一部分间的停顿,齐读时的整齐和谐,读书与说话时用声的不同等,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体悟,展示诗歌朗诵的魅力。
(2)在创作中,拓宽诗境,扩展诗意,内化语言。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又像歌曲那般上口。许多学生是听着儿歌,唱着儿歌长大的,他们有时不仅喜欢随口溜两句,而且颇为自己的创作而得意。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找准教学的切入口,不仅能帮助拓宽诗境,扩展诗意,而且有效地帮助学生内化语言。在《水乡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模仿创作的水乡桥多、鱼虾多、笑声多不仅意境美,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水乡的热爱和对诗歌的喜爱之情。《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乡下孩子》的模仿写两句学生可谓兴趣盎然,信手拈来。
(3)在合作中,思想交汇,辨别筛选,焕发激情。诗歌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所以非常适合学生合作朗读。每个学生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参与讨论,在辨别筛选过程中,他们思想交汇,意见碰撞,最后的合理分工,巧妙组合,足见学生对诗歌内容、结构的体悟和把握。所以,给学生合作朗诵的时空,展示他们对诗歌独到的理解和由衷的喜爱,既能更好地凸现诗歌的特点,也使学生与诗歌,主体与客体进行再一次交融。
3、总结课实施策略
(1)回顾学习过程,提炼学习收获。运用总结单,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过程跟踪,并在回顾中提炼学习收获。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总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收获或最有感触的体验。总结课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运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基础性的知识、态度层面的总结外,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提炼。本单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和具体诗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后续对诗歌内容段落的仿写创作能力。
附:总结单
①回顾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一株紫丁香
水乡歌
②课外阅读:你读了哪些诗歌?请把你最喜欢的一句诗歌写下来吧!
③口语交际:向同学朗诵一个课外的诗歌,并请他们给你涂色打分,写上他们的评价吧。
(2)在赛诗会中,学用结合,兴趣和能力共长。开展赛诗会,四人小组合作选择本单元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进行朗诵表演。结合同学评价和老师评价,评出“优秀小诗人”小组。课内学诗歌,课外诵诗歌,活动课赛诗歌,学生兴致勃勃,大有显身手之势。
个性化的现代短诗范文 第7篇
无论这则报道是真是假,现在3C产品从生活工具变成流行时尚,已是不争事实。网络与其媒介,也必然在诸多方面影响新世代。此一现象两岸皆然。许多人心湾新生代最杰出的诗人,最近出版新作《犄角》的鲸向海,就在前言如此道出自己的观察:“我长久以来深切地感受到,眼下应该是小诗的盛世。网络很可能加速了小诗的进展。那些不确凿钻研过短诗的人也都不知不觉地写着短诗……此时代的短诗竞争是激烈的,小诗跟写诗历练不一定有关,往往取决于灵光乍现之顿悟。小诗(或其集合)也能写出雄伟感来,并非长诗就比较伟大。”
作为文学中最精练的体例,贵族中的贵族,诗当然可以简约纯粹,宛如“碎钻与琥珀的存在”。其实,当下何止是小诗的盛世。文学、音乐、电影,几乎都在追求轻薄短小。说是时尚,不如说是“必须”。长篇小说成了怪物,流行乐最好只剩副歌。然而如果人生只剩小令和俳句,甚至只学其形而未品其味,那绝对是一种灾难。
科技改变创作,媒介影响内容,这当然不是第一次。尼采就是有名的例子。他在1877年前后罹患右眼严重近视,读书写作一久,就会眼睛酸疼甚至偏头痛。所幸他在1881年购得打字机并学会使用,从此可借摸索键盘而非眼力写作。然而也就在此时,尼采的写作风格开始转化,雄辩滔滔化约成格言语录,往来思辨减省为文字游戏,甚至成为全然的“电报风格”。
手机把使用者豢养得头脑简单,街上满是低头族,长久以降,便是一整代人的基本能力低落。不要说长篇阅读,就连音乐会或戏剧,可能都难以凝神欣赏。《百年孤独》七代宿命兴衰,《红楼梦》四家荣枯起落,在智能手机当道的时代,可能都是不可承受的厚重。至于瓦格纳的歌剧,与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在未来还能吸引多少听众,关系的可能不是古典音乐的未来,而是人类对艺术的整体思维与态度。我一位朋友,堪称我辈最秀异出众的作家。虽说才华可能天赋,当我发现正职是旅游作家的他,纵然天涯游走,居然只用那种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基本款手机之时,或许,我也同时解开他文章小说何以总是机智风趣、满盈奇思妙想的秘密。
个性化的现代短诗范文 第8篇
第二阶段――辨析古今汉语的读音
在学生明确并理解古代汉语基本常识的基础上,理解字词、领会诗意就成为古诗词教学无法逾越的阶段。这必然涉及语言训练的问题,也是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所面临的问题。语言训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翻译并理解诗句,在此基础上领会并复述诗意,进而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而对于古今汉语来说,最大的不同在于语音方面,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因此在教学时应从语音方面指导学生辨析古今汉语,从而领会诗意。关于古今汉语的语音问题,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第二册)曾就“叶(xié)韵”问题提出看法:“在阅读古诗时,要了解古今语音是不同的,最好能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但是在朗诵古代的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朗诵。我们不可能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也没有必要;更不能采用前人那种改读韵脚的办法(即叶(xié)音),因为那是不科学的。”[2]王力先生认为应该用现代普通话来念古诗韵文,而不必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从古诗词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应该更切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也是更好地遵守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既然在古诗词教学当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古今语音不同甚至误读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辨析呢?陈昌发先生认为教学中可遵循以下原则:[3]第一,“老字号”从古。所谓“老字号”,是指古诗词的通假字、词牌名专用字、单音节词中含有旧读音(古读音)的字;所谓“从古”,指遇到这些有旧读音的字,若旧读音的读法仍然被现代汉语规范音所保留,就应依从旧读法,在今天的古诗词朗读中仍念旧读音。第二,“特殊字”从今。在古诗词中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没有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应发某个旧读音,但现代汉语规范音却未收录。这时就应以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遇到此类特殊情况,应统一到现代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第三,多音字从义。在教学中除了会遇到旧读音的麻烦外,还会遇到多音字。此时应根据这个字词的意义来判断该读什么音。陈先生同时指出,古诗词的读音问题十分复杂,需要多查字典词典等相关资料,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读音。这些都是中肯之言,也无疑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教学新思路。
第三阶段――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
上述第一、第二阶段的教学,是为了第三阶段的教学服务的。因为只有明确并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常识以及准确辨析古今汉语的语音,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字词、领会诗意;也只有如此,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诵读”才成为可能。无数事实证明,“诵读”可以对学生理解字词、领会诗意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有时甚至可能是事半功倍。古人曾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今人叶圣陶亦云“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4]著名学者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提到“诵读”的好处时认为:“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5]这些说法都是一语中的。依据上述说法,在采用“诵读”时必须注意音节和节奏,这里就涉及古诗词的平仄问题。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它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诗人或词人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在诗词中安排一种高低起伏、长短交替的节奏,形成一种声律上的美感。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平仄所形成的节奏,就能为古诗词中的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这是上海戴建荣老师摸索出来的别具一格的古诗词教学法,他对古诗词“平长仄短”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充分运用。对此朱文君老师曾做详细介绍:[6]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五言诗句看第2、4句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句和末尾字,如果这些字是平声,朗读时拖长音节;如果这些字是仄声,朗读时声停气不停。由于现代汉语中许多字音已不同于古音,如果过于拘泥古诗的格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太大。戴老师在借鉴古法的基础上,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平仄音律简化,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读音为一声、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声、四声的归入仄声。戴老师所运用的“平长仄短”法,其实就是利用古代汉语的声律规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诵读时由“平长仄短”所带来的节奏高低起伏、长短交替,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其次以半读半唱的吟诵形式来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最后是借助手语,充分运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在手舞足蹈中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笔者曾观摩过戴老师的古诗教学《静夜思》,受益匪浅。特别是戴老师在画出《静夜思》的平仄曲线图并引导学生摇头晃脑地吟唱古诗时,感染了现场的所有老师,他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吟唱起来,一起陶醉在李白所营造的浓浓的思乡情意中,更陶醉在古诗蕴藉隽永的韵味中。通过这种“平长仄短”法,既让学生明确古代汉语的声律规律,也让学生体会到审美快乐,这就是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所带来的无穷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进行古代汉语的教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对于古诗词中古代汉语诸多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上述三个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从而最终实现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个性化的现代短诗范文 第9篇
文/蓝鲸小姐。
时间 悄悄从指间流下思念化成河水 一往无前向我奔涌而来牵不到你的手左手 凄凉右手 想念分开后的这些天时间就像铁轨蔓延无限延长心里的相思树 疯狂的生长着我试着拔下枝丫将思念蹂进枝丫里给你寄一束相思然而它悄悄对我说想念有度思念无声对你最好的想念就是互不打扰各自安好
傲慢的结局
文/王新火
当孤傲的纯洁成为你的标志
纵然盛开的腊梅花再红艳纵然蜜蜂唱着优雅的歌并招引来年轻的翩翩蝴蝶
你也被生活扔进了污秽的阴沟和肮脏的角落
你是被抛弃而非解脱
我们的故事
文/河之恋
一起在蓝天下看云聊着那个秋天的回忆果实压弯了树枝我们一起去摘好甜啊如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走过了许多年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我都记不清了因为我老了但不许你老你一定要记得我们在一起的美好等我什么都记不起来的时候你牵着我的手讲给我听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