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总结范文(共5篇)

admin
导读 (二)转变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在长期领先改革的深圳,从统计数字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在中国加入WTO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一视同仁地给民营经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重要前提。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第1篇

关键词:贵州;民营工业;新机遇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贵州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非公经济是贵州经济后发赶超的“加速器”。“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推动贵州工业发展快速上升,对民营工业搭乘经济列车一路疾驰,奋力冲刺连跨三个台阶,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据统计,2014年,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993亿元,增长。可以看出,贵州民营工业在贵州经济发展进程中,顺势而动主动融入,资金规模成倍增加,民营工业竞争力快速提升,产业布局深入调整,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社会贡献不断加大。贵州民营工业的发展,对于实现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和“贵州工业强省战略”,助推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贵州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驱动力量。

当前,中国整体经济发展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常态”发展期。尽管总体来说,经济下行,发展放缓,贵州民营工业的发展面临重重挑战,但是也要看到,贵州民营工业发展面临众多新机遇,所以要抓住机遇,不断调整优化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在推进贵州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一、“高铁时代”全面到来,为贵州民营工业发展创造便捷交通条件

贵广高铁的开通,使贵州进入“高铁时代”。继贵州高铁开通之后,沪昆高铁的开通,让贵州真正开始融入全国高铁路网,与其他高铁路网的链接,贵州融入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圈。此外,还将陆续建成渝黔高铁、成贵高铁等铁路,贵阳将成为连接重庆、成都、昆明、长沙、广州的高铁枢纽城市,也将成为整个西部连接华南珠三角地区的中枢。贵州高铁时代的到来,为贵州民营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便捷的通道。

二、“宽带贵州”战略落地,为贵州民营工业的发展构筑了信息高速路

贵州信息通信业紧跟国家步伐,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落地实施以带动推进“宽带贵州”落地实施,开展五大工程即:光网城市工程、中小企业宽带应用工程、宽带乡村普及工程、三网融合基础工程、典型区域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宽带贵州”的落地,为全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及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强力保障。“宽带贵州”作为贵州的信息基础设施,为贵州民营工业构筑了发展高速路,借助“宽带贵州”,能够有效促进民营工业创新发展,降低信息交流成本,拉动信息消费,推进民营工业发展的交互性和活力。

三、贵州工业“千百万”工程有效推进,为贵州民营工业拓宽发展格局

2014年9月开始,贵州省全省范围启动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千百万”工程以深化经济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做大工业总量为目标。《_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非公经济改革,推广‘先照后证’,鼓励民间资本投向重点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工业“千百万”工程,以完善政策、深化改革、扩大投资、创新驱动、强化营销、优化要素等措施大力推进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为贵州民营工业的发展盘活存量,增强活力,拓宽市场。

四、开展“民营企业服务年”,提供组织保障

开展“民营企业服务年”,提供组织保障,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并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为贵州民营工业跨越发展创设良好平台,提供组织保障,贵州民营工业发展迎来政策的又一“春天”。贵州省高度重视贵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继“民营经济38条”、“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之后,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2015年为“民营企业服务年”。以开展服务活动为契机,结合工业“千百万”工程,对民营企业发展实施全面服务、专项服务、精准服务以及贴身服务,其主要任务是从推进制度改革、搭建金融平台、加大问责力度、营造创就业氛围等方面破解“七难”问题。“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重领导、推活动、找问题、促协作、强督促、建机制,为贵州民营工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重要契机。

贵州省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贵州省非公经济尤其是民营工业经济的发展,着力提升民营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努力优化环境,深化制度改革,提供优质服务,为贵州民营工业的发展构思路、创条件、筑平台、想办法、破难题,给贵州民营工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贵州民营工业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时期迈上一个新台阶,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第2篇

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在长期领先改革的深圳,从统计数字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民营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79-1986年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前,全市只有6户个体工商户,年营业额不足3万元。1979年以后,深圳按照“先繁荣后规矩,先活跃后有序”的思路,在允许和支持本地居民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大胆实行“打开城门,积极引进”的方针,允许邻县、外省的个体户进入特区经营。到1985年底,全市个体户发展到2118户,其中一部分个体工商户无论在经营规模还是在雇工人数等方面,实际上都已突破个体经济的界限,开始向民营企业转变。

第二阶段是民营经济的稳步发展时期(1987-1991年底)。随着国家1987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1988年《_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颁布,深圳市政府又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优惠条件,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来特区创办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同时,在第一阶段积累了相当资金的个体工商户也正式注册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至1991年底,全市民(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24户,总注册资金近15000万元。

第三阶段是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时期(1992年至今)。以_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家确立了发展市场导向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深圳民营经济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阶段。这十年来,每年注册的民营企业户数增长速度都比较高。党的十五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和九届_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宪法修正案,激励起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从1999年3月下旬开始,深圳出现了一股民营企业注册登记热潮,最高峰时每天诞生200多户。到2001年底,全市有民(私)营企业 54888 家,总注册资金816亿元,分别是1991年底的倍和544倍。

深圳民营经济的几个特点

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全国总体来看,有几个公认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人才少,技术落后。三是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粗放。四是多集中在零售和餐饮等传统饮食服务业。导致这些问题的,当然与以往的政策对民营企业不利,民营企业融资难,因此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等相关的。

但是与全国民营企业这些问题相比,深圳的民营企业反映出来的特点正好相反。

第一,深圳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大

截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注册资本超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有1940家,其中注册资金超亿元的企业有20家。民营集团公司有48家。实现连锁经营的企业为80家,而加盟连锁的门市超过2000间。“华为”、“中兴”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成为带动国内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华为技术公司、安圣电器公司分别名列2000年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第1位和第2位,顺电实业公司、爱施德公司也进入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百强行列。

第二,民营企业进入多种产业领域

因为深圳改革领先,对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限制较少,因此深圳的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领域不断因改革而扩展。民营经济在其他地区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过去主要是的传统商业、饮食服务业。而在深圳,因为政策和立法的合理,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早已扩展到工业、种植业、服务业的各个领域,打破了过去只是为国有部门“拾遗补缺”的传统局面。近几年,民营企业占全市批发商业企业的80%以上,占零售企业和饮食企业的90%以上,工业生产型的民营企业增长迅速,目前约占民营企业总数的20%,每年的工业产值也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将近20%。

第三,民营企业进入高科技领域

截止2001年底,深圳主要从事科技产业的民营企业超过2500家,经深圳市科技局正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11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0家。民营科技企业2001年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82亿元,工业总产值为270亿元。近几年来,深圳民营科技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约10%,民营科技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约20%。由于融资相对的便利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机制比较宽松,促进了深圳科技型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开辟了新的途径。深圳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过程得以促进。深圳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支生力军。

第四,民营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推进器,深圳民企已经成为技术开发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1999年底,全市14家市级技术开发中心中,有4家落户在民营企业。全市科技研究开发人员,有40%以上集中在民营企业。深圳民营科技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占总数的64%。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创造的产值占深圳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的88%。这充分改变了一般人对于民营企业就是技术构成低,设备落后的认识。

第五,从个体户和小作坊转向现代企业制度

深圳民营企业的生态分布很正常,有初级形态的个体户和小作坊,也有更多的在向有限责任公司演进和转化。而一些业绩良好而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大多注重管理模式的改进。比如华为技术公司每年都花大量时间,研究企业管理模式的改进,每年都要总结出一些“管理要点”。深圳许多民营企业都开始从提高管理效率中争效益。 这五个特点,说明深圳民营企业在健康发展中,能够逐渐提高竞争能力, 在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的深圳,具有充分的活力和生命力;也说明了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政策,对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正确的。

政策和地方立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深圳市委和市政府本着改革的精神,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与有力支持,是深圳民营经济得以快速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80年代中期,当许多地方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尚处于争论、观望阶段的时候,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举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登记注册办法》、《关于发展特区私营企业的若干规定》等重要政策。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深圳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适时调整有关政策,了《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管理规定》、《深圳经济特区私营企业暂行规定》等两个特区规章,市政府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党的十五大确立民营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后,市委、市政府又及时组织了两次旨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调研。2000年底,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使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近几年,深圳市委和市政府都把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列入全市经济工作的日程。政府文件中部署民营经济工作的内容逐步得到落实执行,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在立法方面,深圳得_南方讲话的风气之先,率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国内比较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而民营企业成为这一制度变迁的最大受益者。

深圳早在国家出台公司法之前,就于1992年率先出台了《有限责任公司条例》、《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合伙条例》等引导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法规规章,催生了一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民营企业,在组织形式上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圳自1992年获得_授予的特区立法权之后,着重参照国际惯例来完善经济立法。一批促进市场导向改革的重要法规规章,都是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之前,就已经在深圳率先推出,率先实行。因此,各种企业面临的法治环境比较好。

深圳市政府也通过推行审批制度改革和提高行政效率措施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方便。深圳市政府通过审批制度改革,废除了一批审批项目,精简了办事程序,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企业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以民营企业注册登记一事为例,原来辗转许多部门,需要五、六个月时间才能办成,现在基本上一个月之内就可完成。2000年以来深圳民营企业的注册,以每天200-300家的速度增长,正是这种改革效果的生动反映。

深圳的独特地理环境也是重要因素。深圳毗邻香港,购买力巨大的独特经济地理位置、海陆空全天候的交通运输条件、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的劳动力供应、需求旺盛的本地市场等优越的商业和投资环境,也是深圳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深圳民营企业发展的就业意义

深圳从一个仅有三万余人口的边陲乡村农业渔业小镇,在短短二十年时间内成长为一个有700人口的重要区域性经济城市过程中,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依赖高低两端对全国各地劳动力的较强吸引力。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悬殊的比例可以看出,深圳发展中,本地劳动力不可能是深圳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供给来源。

人口统计表明,在深圳的各类企业中,外来劳动力占员工总数的3/4以上。据1997年的数据,深圳共有户籍人口103万,而流动人口则超过300万。在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作为劳动力进入深圳的。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人口规模已达万,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为万人。非户籍的外来人口,有500余万人在深圳务工经商。除去在数十万在企事业单位担任中高级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外,其余主要是外地民工,基本在流水线上务工。由此可见,深圳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主要由外来劳动力为主体并作为主要供给来源的市场。

在2001年的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上,深圳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96人,比1990年增加了2771人,增长了倍;其中深圳市的特区内人口密度为6532人,特区外为2858人,分别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3860人和2390人,增长了倍和倍。这说明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特区外主要以农业和工业发展为主的宝安、龙岗两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化水平得以明显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大量的外来人口,尤其是外地民工的流入互为因果,使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迅速增加。这从侧面说明外来人口在深圳务工的比重。特区外人口总数远远超过特区内,由此可见深圳吸纳外来人口务工的规模。

2001年人口普查深圳数据

深圳人口和密度 人数 人/平方公里

全市合计

7008428

3596

特区内总计

2558551

6532

福田区

909325

11652

罗湖区

774766

9821

南山区

722093

4395

盐田区

152367

2162

特区外总计

4449877

285

宝安区

2735033

3836

龙岗区

1714844

2032

深圳人口结构的几个特点

深圳十年来人口年龄结构更为年轻,15-64岁人口占,比1990年增加了,与全国和全省同口径人口比例相比,深圳分别高出和。这表明深圳人口是以劳动适龄人 口为主。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虽然下降,但绝对量达万人,比1990年增加万人,增长了倍。

而非户籍人口则更为年轻,仅岁。因为这一部分人口占常住人口的70%以上,是整个深圳人口年龄结构年轻的最重要原因。

深圳竞争性很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拉动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与1990年相比,深圳人口中平均每十万人中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明显增加。其中,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幅最大,由4467人上升为8060人,上升;具有中专、高中教育程度的由19194人上升为22338人,上升了;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由43528人上升为52170人,上升了;受过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大幅减少,由21589人下降为12034人,下降了。

深圳人口机械增长快于人口自然增长。从近十年户籍人口的增长趋势看,自然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的增长水平,机械增长速度却在5%以上,说明户籍人口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人口机械增长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非户籍人口增加显着。全市普查时点上登记的人口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点上登记人口大幅增加了万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深圳近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活力较大,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深圳务工、经商,从而形成外来人口的显着增加。这部分人口并没有发生户口迁移,而只是居住地的改变。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人口规模已达万,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为万人,其余的人口都是非户籍人口,来自全国各地。

对外省市民工和下岗分流人员的就业

深圳人口中,17-25岁年龄段占工人总数的75%,其中18-23岁年龄段占45%左右。按其来源地分类,来自大中城市的占;来自大中城市郊区的占;来自 县城的占;来自乡镇的占;来自乡村的占。

以本人文化程度来分类,接受了初中教育的占;接受了高中/技校/职高教育的有;受过中专教育的有;接受了大专或以上教育的也有。

深圳人口结构的这几个特点,显然对于深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深圳经济结构的提升,劳动力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能够满足产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更高需求。

其次,因为流水线劳动力供应的充裕和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能够得到控制而保持对外来投资商的吸引力。

人口的年轻化表明,整个人口的供养系数很低,资源主要流向生产和建设。

深圳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非常突出。据统计,深圳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只占,第二产业占到,从事服务业的有。

在外来人口占总人口82%的比重条件下,深圳的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给外地流入人口提供最多的就业机会。从全国看,农村劳动力主要输出省份为河南、四川、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河北、山西;主要接纳省份为: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沿海地区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新疆、近年来也在成为新的流入地。与其他省区比较,东北3省城市职工流出量相对比较大。

根据深圳劳动部门的调查,深圳外来劳动力主要来自长江以南的省区:广东本省、湖南、四川、江西、湖北;近年来,山东、河南、安徽到深圳务工的人也有明显增加。这些省区,都是农业大省。河南和四川还是人口大省。显然,深圳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这些地区外流的民工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减缓了这些省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派生出了就业压力,并为这些地区农村居民增加了现金收入。

上海财经大学兰宜生于2000年7—8月,在广东做了一次外省民工问卷调查。调查地点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14个城市,占广东全部22个地级市的2/3;所选企业均为外商投资出口企业。接受调查的民工分别来自黑龙江、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12个中西部省区。

返回的问卷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外地民工的月收入水平比其原本在家乡做工或务农的月收入水平平均提高倍,由144元提高到611元;每个民工平均每年往家汇款2606元,占其家庭年总收入的。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入广东,既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也对增加民工个人及其家庭收入有显着效果,对提高中西部省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在外省市因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等原因下岗分流的一部分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也在深圳获得了再就业机会,有的甚至自己开始创业。外来工人中来自大中城市和县城的占近20%,就是说明。

从这两方面看,深圳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对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下岗人员,都提供了就业机会,实际上配合了全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

再考虑到返乡创业的民工在就业方面的作用,深圳的见解作用也很大。少数民工学到技术和管理经验,营销渠道和手段,在在完成初步的资金积蓄后回乡创业。四川金堂回乡民工创业园,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由于家乡政府的鼓励,一些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人员开始出现返乡创业发展的势头。在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一些市县,“民工+乡镇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同具影响力的新的开发模式。1997年上半年四川回乡创业者总数超过40万。90年代末期的统计,安徽阜南县回乡创业者约占个体私营企业的75%。湖北咸宁地区通城县每年输出劳动力8万多人,每年民工“创汇”3亿元。由回乡打工仔创办的企业超过30家,累计投资18亿元,年产值亿元。

影响深圳民营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虽然民营经济在深圳的发展非常突出。但是限制性因素依然存在。

国家的政策法规方面仍存在对民营企业的事实歧视和限制。在产权保护方面,民营企业及其投资人的财产仍未能得到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的保护,民营企业内部员工的贪污、盗窃行为被界定为“侵占”,处罚明显偏轻,深圳民营企业员工贪污、盗窃1万元以下的行为,甚至可以不受到包括行政处罚在内的任何处罚。

在产业政策导向方面,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年度工作安排中,都强调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但政府有关部门却没有具体的民营产业指导方案,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方向和项目的选择的政策模糊,在产业进入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此外,明文规定的有关促进民营经济的措施,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落实。

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政策仍然存在,一般垄断性的行业如金融、邮电、通讯、电力等目前仍禁止民营企业进入,在 外贸等领域也对民营企业有不少限制。

融资瓶颈仍是妨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成文的贷款政策方面,对于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仁,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仍有相当的顾虑和限制。深圳目前已经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在帮助民营企业的融资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也受到限制,争取上市额度非常困难,已经壮大的民营企业只能通过收购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等方式“曲线上市”。而受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关注的“二板市场”又迟迟未能推出。

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和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提高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有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有不同的区别对待,如在民营企业的劳动用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出入境政策方面,与其它类型的企业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别。民营企业对于某些政府部门的具体做法,仍然存在较多意见。如民营企业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现在需由人才服务中心管理,而该中心又收取较高的管理费。民营企业希望深圳市借鉴上海、珠海等地的做法,在民营企业自愿的前提下,改由总商会和有关单位管理,免收管理费用,以减轻企业负担。

虽然体现出了五大特点有别于国内民营企业的整体特点,但是,国内民营企业的各种主要问题,在深圳也依然存在。自身的落后管理模式制约了企业的成长,投资--管理一体化的传统家庭式经营仍是深圳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主流。这种管理模式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家长式管理、经验型决策,用人唯亲,企业内部没有明确分工,决策不民主、管理不科学,缺乏有远见和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员、理财人员等。

此外,对信誉重视不够甚至恶意欺诈的情况也存在,这也是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困难,融资时获得担保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民营企业的所有-经营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国有企业相比平均偏低,管理更加粗放,决策凭感觉。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前景。许多民营企业获得商业信息的渠道十分狭窄,从事餐饮和零售等传统行业的多数民营企业,几乎从不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

发展民营经济大力促进就业

民营企业在整体上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提供就业的能力,国际公认超出大型企业。法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扩大就业方面。近年来,法国政府在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加大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缓解长期以来困扰法国的严重失业问题。

8 0 年代是法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据统计,目前职工人数在500 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有将近229万个,其中个体企业115万个,占总数的 %;雇用2 0 名职工以下的小企业有104万个,占总数的。目前法国全国就业职工总数的70%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因此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近几年来,法国政府在振兴经济的努力中把扶持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1995年法国政府推出“振兴中小企业计划”,把向中小企业征收的利润税率从33%降低到19%,以刺激企业活力,扩大再生产;对中小企业的注册税和公司税的税率也相应降低,以鼓励创办企业。此外,政府还对扩大招聘职工的企业在福利税收方面予以减免优惠。1996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旨在维护中小企业利益的有关立法,保障众多小商业在竞争中的合法权益。同年还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银行,该银行由国家直接投资、联合部分民营投资银行入股,筹集300亿法郎(1 法郎约合美元)的资金投放给中小企业,以提高经营能力和扩大生产规模。1997年,法国政府颁布简化对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37项具体措施,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美国同样如此。据1997年OECD的报告,美国中小企业数目占企业总数的。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总数的。中小企业的GDP占全美国GDP的48%。又据美国商务部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BA)1998年的不完全统计,美国的中小企业总数约为2330万,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9%;其雇佣人数占美国企业就业人口总数的52%;他们雇佣的高新技术行业的员工占总数的38%;它们的产值占私营部门总数的51%。美国新增就业机会的60%左右是在中小企业。

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市全部从业人员为6192927人,扣除农村劳动者1630273人,非农业从业人员为4562654人,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者为1439463人。占就业总人数的,说明每100个劳动者中就有32人在中小企业就业,可见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所起的作用。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就业中将要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可能释放出亿,城市工业新增就业人口每年达数百万,城市下岗分流人员人员总数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空前严峻。这时强调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对缓解就业压力,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加入WTO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一视同仁地给民营经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重要前提。

首先是应当结合“入世”后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尚存的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歧视性规定予以清理。

其次是政府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民间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适当指导,做到既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又有利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

第三是参照“世贸”规则,放开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在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也同样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

第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管理”转向“服务”,严格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

第五是落实中央和有关部门关于增加和方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的文件精神,学习国外可行经验,加快金融创新以满足合乎条件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各方面的融资需求。

第六是通过产业政策来扶持有潜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加强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应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力。

第七是要打破意识形态上的传统思维定势,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以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 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合作、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各种形式,广泛参与国有企业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盘活国企存量资产,利用国企闲置设备,吸纳国企富余职工,与国有企业互补互助,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携手应对“入世”新形势。这不仅能够帮助国有企业渡过战略性调整的一时难关,更可以达到加快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目标。

此外,为民营企业提供有效的商务信息服务,引导民营企业理顺产权结构、规范组织形式、改进管理方式;通过税务杠杆来减轻民营企业的财务负担,鼓励民营企业多提供就业机会,也都是很重要的举措。

民营企业得到新的发展动力,就业能力就能提高。

在社会层面上,为外来民工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是增强社会稳定性、优化地方投资软环境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不佳。他们每天紧张、长时间的工作而摄入营养不良,居住拥挤,健康状况不佳。因此深圳劳动力的流动性很高,增加了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投入而提高了经营成本。

据调查,目前深圳民工的基本生存条件不佳。因为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为保证汇款回乡,外来劳动力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将生活开支和日常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 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水平低,也迫使民工压缩消费。

缺乏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民工的进修培训提高等需求难以满足。

因为缺乏社会的服务,一些企业不得不为民工提供食宿等,造成了新的“企业办社会”现象,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实际成本加大。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第3篇

内容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民营经济的现实贡献和发展前景,阐明民营经济将是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当前来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已是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结构是在总体各组成部分的此消彼长中发生变化、实现调整的,其调整的速度应取决于其中贡献最大,变化最快、发展势头最强劲、效率最高的那部分。笔者认为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次产业的优化应寻找最有效的突破口,它必须具有带动面广、运转效率高、发展前景好并符合改革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的特点,这一突破口应是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总体上看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舞台的主角。民营经济是市场发展的主体,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经济的主角非民营经济莫属,这是由民营经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民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性、充分的追求盈利性、充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

民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它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民营经济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为民营经济提供有效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与市场充分地融合,以市场为导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有市场经济就应有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必然的。事实表明民营经济具有顽强的、旺盛的生命力,它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没有享受过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没向国有企业那样被得到特殊的照顾,完全凭着自身在夹缝中,在边缘处生长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一部分。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和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践证明,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哪个地区市场就完善,哪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就高。2004年广东、浙江等省份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70%。据推算:2004年广泛意义上的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的产出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总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对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整体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活力。

民营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从产业发展看民营经济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取决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它自身产业分布的合理性,二者缺一不可。只在国民经济占主要地位而没有合理的结构与自身结构合理但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不起主要作用,都不能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而民营经济恰恰二者兼具,因此它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带动力量。

(一)民营经济合理的产业布局决定其正向推动作用

从民营经济的产业布局来看,其结构要优于整体经济的产业分布,因此它会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由于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没有不统一的认识,国家对民营经济更没系统的统计。出于统计分析资料可得性需要,本文采用的口径也不尽相同。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说明民营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贡献。

表1表明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远远优于全国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尽管个私经济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占到近60%,而全国该比重为。单从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的变化看,其变化趋势越来越趋于合理:第一产业过低的比重()呈提高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过高的比重()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从产值构成来看,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部分的私营经济,其产业分布结构要明显地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到2004年其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分别为:、、,产值比重呈三二一的顺序分布;而同期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产值比重呈二三一的顺序分布。私营经济所呈现出的产业分布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这一布局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带动力量,促使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无论是产值的产业分布还是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都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更接近。从另一角度来看,随着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结构就会对整体产业结构发挥作用,带动整体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从民营经济对产业的贡献及发展潜力看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在此对民营经济分布较广的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分析。

1.民营经济在第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分类和数据,整理资料如表3所示。

表3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2004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合并统计,没有分开统计,因此只能计算出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合计的比重为(2003年及以前是将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分开统计的,本文中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归到民营经济的范围)。

从表3中的资料看到,在工业企业产值构成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虽然仍旧最高,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下降到2004年的。而外商与民营经济的产值构成随着国有成分的下降在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其中民营经济达到,2004年外商和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另外,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万人,其中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如果按宽口径的民营经济(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来计算这一比例高达。随着更多的垄断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成分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民营经济在工业领域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对工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产业中除了工业,另一重要部分是建筑业,下面分析民营经济对建筑业的贡献。

国有经济在建筑业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下降到2003年的,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下降到2005年的;与国有经济变化趋势相反,民营经济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上升到2003年的,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上升到2005年的。这充分表明,到2003年,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综上所述,在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显示出了主导的地位或即将成为主导的趋势,对第二产业内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较量、整合、改革起到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随着国有企业民营化步伐的加快,在第二产业内,民营经济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会继续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会使第二产业内部各成分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促使各个行业更注重质量的提升和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因此民营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贡献会提升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集约型内涵,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这正是对第二产业进行调整的目标。

2.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内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到目前为止民营经济还没有或很少进入的领域有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等领域,因此,本文对第三产业中能够得到数据的,也是民营经济分布最多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进行分析,从中说明民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及在第三产业内的发展空间。分析从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两方面展开(以下分析资料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首先,对批发业进行分析:到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在营业总收入方面的比重分别为:、、。限额以上零售业,到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在营业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限额以上餐饮业,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在营业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可以看出,在批发零售、餐饮业领域,不论是吸纳就业,还是创造财富,民营经济都占有绝对比重。随着非公有制36条的贯彻落实,过去不对民营经济开放的领域,如电信、电力、石油、航空、铁路及公共卫生、国防等领域已经开始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不久的将来民营经济将与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展开竞争,打破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向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肯定在第三产业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要大于第二产业,随着民营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我国第三产业实现质与量的飞跃,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使我国的整体产业布局向着合理的目标前进。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第4篇

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由2006年的752500人增加到2010年的836524人,平均每年增加2.10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由期初的777500人增加到期末的905094人,平均每年增加3.19万人[4](见表3)。2006年新疆地区民营经济吸纳的从业人员总数为153万人,占2006年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18%,而2009年民营经济吸纳的从业人员总数占2009年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19%。说明新疆民营经济对吸纳劳动力就业起到促进作用,进而有效维护了新疆社会的稳定。

新疆民营经济完成税收由2006年期初45.76亿元增加到2010年期末140.22亿元,增加超过2倍。截至2010年底,新疆完成税收总额980.33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40.22亿元,占税收总额的14.3%。新疆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71.28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其中非公经济进出口额121.5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3.55亿美元,同比增长29.8%;私人企业进出口额117.99亿美元,同比增长25.6%。

随着民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和民营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明显增强,在抗灾救灾、捐资助学、安置就业等方面,充分展示了当代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新疆民营企业捐款捐物超过9000万元;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新疆民营企业为受害人员、维稳官兵和公安干警捐款捐物,总计2264.6万元;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中,新疆民营企业累计捐款超过588.97万元。这些显示出新疆地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强。

2009年初,党的_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_出台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继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新政办发〔2009〕25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保障厅、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创业促就业、进一步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新劳社字〔2009〕73号)等推动创业促就业文件规定,提出从2009年起至2013年5年间每年扶持3万名创业人员成功创业,带动12万人就业、建设60个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的目标。从2007年至2011年5月期间,国家及新疆出台的鼓励相关创业的政策文件就达80个以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推进活动,为营造创业氛围,开拓促进民营企业创业的新局面,鼓励更多劳动者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疆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一,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思想观念、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垄断行业利益影响新疆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加之一些部门囿于部门利益,使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出现“肠梗阻”等现象。第二,针对新疆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而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尚存在落实难问题,有些政策法规过于宽泛,导致执法部门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不利于行政行为的公平公正,也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进而导致部分民营企业难以享受政策的优惠。第三,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的逐年攀升,税费也成为私营中小企业的负担。现代社会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导致民营企业重负,因而也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第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服务尚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对民营经济发展管理的部门多,服务的部门少,在政策导向、技术服务、项目申报、扶持资金申报等信息上,对民营企业还不能实现全面覆盖。第五,相关法律机制不健全,民营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法律纠纷不断,维权机制急需完善,导致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二)民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特征比较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不平衡

第一,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整体实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25%,远低于全国65%的平均水平。第二,新疆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企业层次较低,集中分布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上,普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工业领域的私营企业较少,做大做强的龙头企业更少,缺乏引导行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产业集群度较低。截至2010年底,新疆私营企业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户数分别为4.80万户、1.40万户,占总户数的60.61%;注册资本分别为570.37亿元、363.97亿元,占总注册资本的43.53%;从业人员分别为27.94万人、8.12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42.88%。个体工商户集中于“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户数分别为30.84万户、7.24万户、7.23万户,占总户数的83.43%;注册资金分别为51.11万元、17.42万元、10.31万元,占总注册资金的63.43%;从业人员分别为43.65万人、17.10万人、12.03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80.41%。第三,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经济带,以乌昌地区较为明显,南疆三地州①民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见表4)。

(三)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

第一,由于民营企业总体规模小、实力弱,同时伴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资金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现行金融体系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过高,担保体系不健全,大多数民营企业自身存在贷款抵押条件不足、信用度不高等问题,再加上民营企业自我积累资金有限,导致民营企业贷款担保能力不足,发展资金短缺。第二,新疆跨越式发展本身对劳动力需求量加大,而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新疆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6年的8.07年增至2007年的8.81年,10年间增长幅度缓慢[5]。供求关系不合理,用工成本加速上升,再加上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有待规范,吸引人才的能力不足,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招工难、用工难,中小民营企业表现尤为突出。

(四)民营企业实力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第一,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新疆在创业培训与创业资金引导上也作出了相应政策,但真正了解并受惠的人数较少,也是导致抵御企业市场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的原因之一。第二,疆内民营企业缺乏高技能专业人才。新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与经济基础的原因,不仅难以吸引到外部的人才,反而使原有的专业人才存在外流的风险,使疆内民营企业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人才保障。第三,与东部发达省区相比,新疆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分散在低端的第三产业上,导致民营企业的产业链短、集群性差,“散”、“小”、“弱”特性比较突出,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很容易受到冲击,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第四,大部分民营企业未能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乏创新性;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品牌效益不凸显;部分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信用程度等问题。以上问题都成为民营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的原因。

促进新疆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第一,在新疆跨越式发展与对口援疆的背景下,深刻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双轮驱动”①战略,从扩大民间投资和改善民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引导创业和带动就业的层面,认识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第二,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倾斜力度,贯彻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将国家和新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扩大民间投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细化、配套化、可操作化,把政策的着力点真正落实在民营企业上。第三,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市场垄断。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对民营经济开放,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第四,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程序与事项,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科学引导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着力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第五,深刻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就是民生经济的发展、富民经济的发展,提升政府服务意识,规范行政人员的服务行为,倡导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新风尚,增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体现“新疆效率”和“新疆能力”。第六,稳定压倒一切。一切经济发展的前提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力争在社会稳定的大局中吸引更多投资者兴办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成长和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第七,建立和完善由政府有关部门和工商联等部门参与的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权益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充分发挥工商联法律委员会的作用,集中处理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投诉案件,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二)转变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第一,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服务性的传统产业领域,产业链条短,科技附加值低,但疆内资源丰富,民营企业可依靠本地的资源优势,围绕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特色农牧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选准主业,突出特色,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努力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集群,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加快产业聚集园区建设,按照“一园一业”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各类开发区、口岸、创业基地、专业市场等,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发展,发挥好园区的产业集聚、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辐射带动效应。第三,大力扶持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特别是援疆省市的产业转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加工和综合利用,并对符合产业政策、成长性好、发展前景明朗、拥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予以政策倾斜。第四,本着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区别对待的原则,重点建设天山北坡经济带,加快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加大对南疆三地州民营经济财税信贷、用工用地、用水用电、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第五,实施民营企业家培训工程。将民营企业家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全疆重点人才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规划,把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重要培训基地,将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从根本上提升中小企业管理层次、能力和水平。

(三)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民营经济的主体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融资问题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截至2011年6月底,全区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347户,贷款25448万元。其中,上半年新增小企业贷款18户,发放贷款687万元,国家已经在融资问题上出台了相关倾斜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促进以中小型和微型企业为主要对象的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发展,将村镇银行纳入正式的金融体系,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另外,加快建立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包括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独立机构,由社会团体或协会组织共同组成互助团体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由中介商业机构组织营利性的商业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等。(四)加强民营企业创业者的培训,增强管理能力第一,积极拓展创业培训范围,将享受创业培训的人员由过去仅限于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在校的大学生以及已经实现创业的经理人等人群。第二,不断提高创业培训质量,新疆地区认定创业培训机构35个,举办创业师资培训班7期,培养部级培训师5名,注重对不同对象开展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第三,确立创业实训制度,在主导产业、地方支柱产业、地州特色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中确定一批创业实训基地,通过强化创业培训,不断提升创业能力。

(五)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长效督察机制

建立督察机构,明确督察职能,细化督察任务,公布督察结果;邀请民营企业家参加行风评议座谈会,重点在中小企业开展政府职能部门效能建设民营企业家评议活动,进一步促进政策的贯彻落实。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第5篇

“经济活动分析,又叫经济分析,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简称。它是反映经济分析研究所获得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计划发展指标、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资料为依据,以正确评估、总结发现规律,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胜利完成任务为目的,运用现代科学经济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对特定范围(地区、部门、单位)经济活动(包括生产、销售、成本、财务等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不管是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单位,只有经常分析经济活动,才能情况明、眼睛亮、心中有数、脚步不乱,顺利地开展各项经济工作。”(引自《财经应用文写作教程》文天若著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按照上述观点,可以将经济运行分析理解为:经济运行分析就是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成果及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按照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结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预定计划指标、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所进行的旨在找出其运行特点、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分析判断活动。其目的就是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以便吸取教训、指导未来。

我们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所作的民营经济运行分析,一般是运用统计资料和调查获得的经济信息,与历史同期纵向或与全国和其他盛市、县横向对照、比较和研究,就其经济内容、运行过程、显著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经济运行分析,真实反映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目的。

二、抓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意义

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是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编委明确规定:中小企业局是指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府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之一,是拟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监测、分析中小企业运行态势;承担中小企业分类、信息收集和工作;拟定并落实中小企业发展调控目标和措施。要履行好上述职责,必须首先作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职能转变后,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加强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方面。具体讲,就是通过研究制定方针、政策,引导和调控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局作为指导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工作部门,必须把握民营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针对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这样才能保证各级政府适时调整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当前民营经济在发展中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适时搞好调查研究,分析运行动态,及时发现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向政府提出应对措施和政策调整建议,为企业发展提供导向性意见,这样才能达到为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发挥部门应有的职能作用。

3、做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既是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体现政府服务宗旨的重要内容。作为指导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工作部门,不了解民营经济的运行发展情况,或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就无法履行好协调、指导和服务的工作职能,长此下去,必将有损部门和政府形象。

三、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应具备的条件

(一)掌握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经济运行分析是一项综合运用经济理论、方针政策、统计科学等多种知识及与具体分析对象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分析对象进行的一种研究活动。所以,做好经济运行分析需要具备如下一些知识。

1、经济理论知识

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我们目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象、经济运行过程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思想、_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反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专著以及我国当代经济学家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都对我们进行经济运行分析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善于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并从中发现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

2、方针政策知识

为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级政府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如_制定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贯彻_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保定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等,都是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政策依据。我们必须把这些方针政策学深、弄懂、吃透,才能用以指导我们的民营经济分析工作。因此,随时关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其变化,加强对方针政策的学习领会,对于分析研究民营经济运行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3、统计科学知识

统计科学在经济分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我们进行经济分析所依据的基础资料主要是通过统计调查所获取的统计信息;第二,对统计资料、统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如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指数法等等,都是统计科学所提供的;第三,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所使用的预测方法,也主要源于统计科学提供的统计预测方法。因此,统计科学知识是民营经济分析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知识。不掌握统计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

(二)调查研究是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做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需要以包括统计调查在内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在调查研究获得准确、翔实的信息资料之后,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和完善现有的统计网络体系,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从乡镇企业管理局发展到目前的中小企业局,在我们系统内已形成自下而上的统计工作网络体系,担负着民营经济统计信息的采集、整理、汇总、传输的职能。这一统计工作网络系统为我们进行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为确保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搞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必须继续加强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网络体系建设,做好扎实的统计基础工作。没有健全的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网络系统和扎实的民营经济统计工作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就无从得到保证,更谈不上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