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21篇)

admin
导读 [1]朱晓莹.论“互联网+”与企业管理模式转变[J].商场现代化,(21).[3]谭玉成.探讨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经济研究导刊.(18).[4]杨潇潇.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初探[J].经营管理者.(04).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1篇

丰田管理模式相对西方管理有三大突破:

第一,用人方式。丰田管理体系是一个对员工充分授权的体系,而不是精英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强调,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的主要力量应当是每一个员工,而不是像美国管理体系一样,主要依赖管理人员或技术专家。

第二,绩效管理。它强调绩效评估而不是绩效考核。在丰田管理体系之下,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十分巨大,业绩管理的重点放到评估上,帮助员工成长。

第三,解决问题方式。强调解决问题的时候,机制比责任重要,过程、方法比结果更重要,这对美国式职业精英强调责任、强调结果的方式是一个大的突破。

不同于精英文化的“员工智慧”

丰田开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人财”机制?即如何确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机制,从而尽可能地让每个人都能最大化地去创造财富?

西方的产权制度,是把农地私有化,而丰田则制造出一个让每个人的“智慧”变成私有制度,让智慧有价格,可以买卖,可以交易,只不过交易的不是金钱,交易的是社会认同。从社会学的角度,财产是经济交换,交换的是物品,而丰田公司鼓励“智慧”交换,结果是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同。

智慧跟精英通常都会被相提并论,美国人对于智慧的奖赏,通常是学历,职位、官职、升迁、工资来完成的,一切的智慧都在公司最优秀的一部分人手里,给予其尊严、地位和财富。但在丰田却有一个口号,叫做“不要担心员工不够素质,要担心的是管理者习惯对智慧的浪费”。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竞争力不够,生产效率不高,那就意味着员工的智慧被浪费了,而员工智慧被浪费,并不是因为员工的素质问题,而是因为管理者对浪费的麻木。

这样一来,丰田的每一个员工都会把智慧花在产品价值与客户价值上,从而就形成了一个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浪费的“团队场”。

在这个“场”中,管理人员致力于把每个员工的智慧激发出来,而每一个员工也把发挥自己的才能去为企业做贡献当成自己最大的成就。这种带有东方文化色彩的管理方式,是我们很多习惯于“美欧式管理体系”的人难以想象的。但在丰田,这的确是现实,也是丰田管理体系中的基本入口之一。有这个市场以后,人们的智慧就源源不断了。所以,你可以看到的是,在丰田,一线员工并没有拿很高的工资,但是每个员工都有很强的责任心。

对比一下我们国内的不少公司,我突然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我们的企业家在管理方面就表现得有些极端,就是完全西化:言必称制度流程,把标准流程当成解决问题的唯一出口,但他们面对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与强大的中国文化,结果很快在现实中败下阵来。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2篇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们的社会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前进,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环境,而企业也在这样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科学知识成为了企业最大的资本,它在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知识管理的概述

1.知识管理的定义

一直以来,就知识管理的定义而言,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他们不同的立论角度给出了自己对于定义的不同理解,这些观点为后面我们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纵观所有观点,我们可以将知识管理定义的内容总结为以下四点:第一,知识管理的对象:知识、与知识相关的人、物以及活动。第二,知识管理的目标:让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能够进行知识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对于知识的创造力,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知识,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第三,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制度、组织文化以及组织结构等。第四,知识管理的手段:信息基础设施,它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2.知识管理的内容

针对知识管理的内容,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讨论活动,并提出了诸多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内容:第一,知识的获取管理:主要包含知识的获取、组织、检索、传递以及测评等等。第二,知识的共享管理:通过一个好的环境的创设来促进知识的共享以及交流。第三,知识的创新管理:在上文的定义中我们也介绍了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的创新,知识在组织中的创新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转化过程,其中需要显性和隐性知识共同作用才能够达成。第四,建立学习型组织:不管是对于企业自身,还是对于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来说,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自身的能力。这其中需要企业管理者发挥好作用,明确企业员工在不同环节中具体的学习要求和内容,懂得如何提升员工的学习效果、如何激励员工学习等一系列的问题。

3.知识管理的方法

(1)知识库

顾名思义就是指装载知识的仓库,用于存储与流通知识。知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呢?其实一般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可以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我们在上文的知识管理内容中也有提到,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所谓显性知识一般是指较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它也更容易使用诸如文件、报告书、录音、手册以及记录等具体的方式进行存储和流通;所谓隐性知识则与显性知识恰恰相反,它是一种主观的同时不容易进行形式化的,诸如一些习惯、经验、技术、印象以及文化等等,此类的知识很难进行形式化,顶多也只能够通过一些故事性的描述和条例式的原则来表现出来。在企业中最宝贵的知识通常是广大员工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所积累下的经验,因此企业应当尽可能的将这些宝贵知识归入企业的知识库中,对于实在无法归入的知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渠道的方式鼓励员工进行直接的互动。

(2)知识地图

经过长期的搜集与积累,企业知识也会十分庞大、繁多,因此上面提到了企业知识库的建立,这也是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第一步,而知识地图的建立则是为了在浩瀚的知识库中让知识的寻找者能够准确、快速的找到相应的知识。实际上,知识地图是知识库的目录,通过它可以将知识的分布进行合理的标识,帮助搜索人员找到知识的来源。同时,在知识地图上显示的知识来源可以是部门的名称、文件的名称、专利代号、专家名以及参考书籍代码等等。此外,企业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在企业员工中进行已知知识的搜集,并且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整理,同时将知识分为入门、基础、独特以及全球四大类,这样可以方便知识的分类查询工作。

(3)知识社区

知识社区指的是由企业员工组建的以分享知识为目的的团体,该团体是建立在成员间的信任、交情以及兴趣爱好之上的。同时,实体知识社区和虚体知识社区是知识社区的两种存在形式:实体知识社区顾名思义是真实存在的,运用开展培训班、企业知识讲座、印发企业刊物以及开展内部交流学习会等形式存在;而虚拟知识社区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的BBS,企业员工有登录权限,在遇到工作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登录来寻求相应的答案。

三、知识管理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1.知识管理促使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在企业中对于知识管理这一环节上,要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生产、传导、共享以及使用的规则制定。首先,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定知识流转的保障制度、保障体系。其中主要包括知识投入、知识沟通等相关体系。对于知识管理方面要注重资金的投入,促进知识管理在企业内部的流转、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要做好企业硬件方面的建设,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全面的推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推动企业的全面的发展。其次,为全面推动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建设,制定严格的知识绩效考核,对于企业员工的所提交的知识管理方面的成果,要经过严禁的评审,知识绩效考核主要以知识成果为主。进一步提高知识奖励,促进企业对知识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的提高。

2.知识管理推动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

在一些传统的企业中对于新的知识结构、新的知识不重视,更谈不上与时俱进的思维,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社会、市场的变化,对于一些出现的新问题不能灵活的处理,至于那些更为复杂的前瞻性就更无从谈起了。依照知识管理的特征,企业只有实现本身组织结构的科学变化,才能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首先,一个发展向前的企业确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的领导。企业确立知识管理的领导,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企业重视知识的力量,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型人才的发挥其才能,为企业知识积累、知识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促进新的知识出现,推动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组织,鼓励企业员工的自主学习,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学习氛围,在企业中减少阻碍知识传播的各类障碍,提高知识在企业中内部普及。知识管理需要采用扁平化,这样有助于缩减层级,为知识的在企业的推广提速提供方便;对企业内部之间的通过加强协作,平时在工作中注重彼此间的交流,排除种种不利交流障碍,互相借鉴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便利;增强企业对外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向一些在知识管理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借鉴;另外,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要求做到决策透明化,民主化,进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发展。

3.知识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文化创新

一个企业的文化将伴随着这个企业始终,也是决定企业特质的重要因子。在知识就是生产力的今天,个人通过其自身的知识与企业中其他人之间的知识融合,才能为其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保障。企业文化为个人的知识提供了企业本身基础,又为个人的在企业内部的学习和知识创新提供帮助。开放性的文化把个人的知识结构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内部人员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企业最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当前,在注重知识结构的今天,企业文化既要做到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又要体现其自身发展完善的包容性,同时还要做到与时俱进的自我完善。企业文化有很多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员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为其自身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又可以鼓励员工的知识创新;同时着种文化,还能在为企业在员工内部建立起较为直接的信任机制,为企业稳定与发展提供帮助,在困难时期帮助企业团结一心共同度过难关;企业文化在更为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尊重每一个员工,为每一个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平台,从而达到增强每一名员工奉献的意识;企业文化对于增强企业队伍建设尤其独到的地方,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精神凝聚力,保障团队协作,合理的利用企业资源,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员工想象力,为企业员工创新提供必要的帮助,最终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发现知识管理已经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在未来必定会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标准,与绩效管理一样,它能够代表着企业管理的主要思想,成为企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说,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顺利实施,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大潮中稳步前进。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3篇

企业管理与企业管理模式

摘要:近年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功融入到世界经济中,这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我国企业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面临着利润增长模式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改革传统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 发展

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命脉,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迅速的腾飞,以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了,虽然近年来企业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与现代模式的对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21世纪初期,我国成功加入了WTO,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功融入到世界经济中,这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我国企业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面临着利润增长模式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改革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化轨道接轨,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用现代化管理思想来促进企业发展。

一、现代企业常见的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的种类是非常繁多的,不同的国家,企业管理模式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管理模式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国家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息息相关,发展到今天,企业管理模式派生出了很多类型,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制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最早产生于美国,在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社会开始探究工业化发展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企业管理模式开始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化为制度化管理模式,该种管理模式可以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避免管理工作发生混乱,保证企业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当然,企业管理制度并非一人拟定,而是由各个部门管理人员共同商定,该种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而言是建立在“经济人”理论上,该种管理模式有着显著的时代性特征,但是却带有资产阶级剥削本质的意味。

该种制度对于员工权利与义务的要求是不平等的,员工需要时时刻刻服从规章制度,但是高层管理人员却不需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员工对于企业的发展失去信心。

(二)情感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情感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在制度化管理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管理模式,情感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强调用人性化管理理念来开展管理工作,从西方组织行为学角度而言,人除了有工作的需求,还有情感需求,因此,企业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还要在管理要素中融入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尤其是激励因素,在企业管理中融入激励因素可以很好地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

(三)血缘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血缘化管理模式即家族式管理模式,该种模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封建时代传承下来,企业管理人员由家族成员担任,该种管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普遍的。血缘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血缘关系来维系,可以保障执行工作与决策工作的统一性。

二、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系

(一)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即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为了顺利实现经营目标形成的经营框架,该种框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企业来说,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管理模式之外,还包含很多的内容,如企业自身技术路线、资源应用方式、组织结构优化模式等等,这些内容都与企业架构调整与组织调整相关。

(二)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

在现代社会,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与世界环境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并非实现盈利最大化,企业管理模式开始从传统盈利为中心转化为知识型与学习型发展模式。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本质就是让企业管理模式跟上现代化发展脚步,企业要想得到深入的发展,就必须要努力突破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管理瓶颈,综合而言,企业管理现代化包括三种内容:

第一,企业管理现代化这一概念是不断的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力角度上进行调整,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适应时间与空间的新型管理模式,该种管理模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变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世界范畴,不同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要无时无刻的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这些变化会致使企业出现质变,为此,企业必须要掌握发展时机,积极改革自身的管理模式。

第三,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变革需要满足系统性特征,企业管理模式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依靠某个环节的完善就能够实现,这种变革是循序渐进的,不能随心所欲的更改,企业要想获取到发展,就需要不断审视自身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缺陷,让自身可以突破发展瓶颈。从这一层面而言,企业管理现代化属于典型的系统工程,会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大量的因素,必须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够完善。

三、管理模式视角下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方向

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获取到发展,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自身的劳动生产力,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让自身的发展迈入科学化脚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解放生产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管理人员需要从自身的管理框架着手,对深层次结构问题开展调整工作,提升企业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对于企业而言,应该重视知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向,因为企业的发展以及可存续性,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的盈利实际上应该建立在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当中,只有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能够更多地重视企业的发展整体系统优化,才能够更好地让企业的管理功能发挥到更好的水准当中。因此,企业应该追求精细管理,为科学管理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从而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供一个重要的管理平台。

此外,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企业要避免盲目追求利益,看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看自己应该如何在社会中塑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利用先进的科技水平,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对相关信息进行集中性处理,避免信息过于分散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需要企业更多重视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各项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为企业的高效管理以及组织有效性提供一个重要的资源平台,进一步使得企业可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企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桢,刘秀国,韩亚娟,张敏.企业管理创新与六西格玛管理的关系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

[2]赵曙明,李乾文,王文宇.转型经济中的企业管理――第六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J].经济管理.(15).

[3]谭玉成.探讨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经济研究导刊.(18).

[4]杨潇潇.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初探[J].经营管理者.(04).

[5]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展与挑战――访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蒋黔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10).

相关阅读:

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研究

企业管理中的市场营销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分析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4篇

1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及原则

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是指在原有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融入环保理念来实现绿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可持续的物流,循环经济,帮助物流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普通企业的转型,将企业管理转化为绿色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绿色发展都会渗透其中,通过对企业发展模式的对比和筛选,确定最符合企业效益的发展战略和模式,与其他企业形成互补联盟,通过加工、仓储和运输等,对绿色环节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一,创新性原则企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水瓶必须要采取创新性的方式,改革原有管理制度,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吸取新的经验和教训来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使企业的绿色供应链能够实现有效的运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能够遵循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实现绿色管理与物流管理的结合,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做好本职工作,做好绿色供应管理,为企业的发展积累力量。第二,细节原则实现物流产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加强细节管理,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调查和分析,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污染,告知员工使员工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这样能够使员工形成保护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加强材料的规划和使用,充分发挥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作用,实现环保生产与绿色供应。

2现代物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强化部门职能优化

在传统物流模式的管理贴的管理经营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流程,自上而下的践行,而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通过对企业内各个部门的职能划分,根据业务流程来对职能进行重新的规定,可以有效的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利用生产资源降低资源的浪费,使各个部门能够统筹优化。

做好原料供应管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绿色管理的效率,在上游原材料的供应上要进行严格的把关材料进行,选择时要慎重选择供应商,严格考核供应商的发展策略,经营状况和市场效益,确定该企业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理念,只有满足多种条件才能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此外在选择供应商时,企业还要注重供应商的创新能力考察,如果企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他将无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拥有市场竞争力,提供的材料也无法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所以只有符合创新发展的供应商才能拥有市场竞争的资质。

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要求物流管理体系具有足够的创新意识,管理理念将会成为物流企业的必然趋势,为了使国家能够获得企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绿色管理的重要性,为了保证良好的环境,国家和政府必须颁布法律法规,企业要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于企业的监督管理和审查,如果发现企业有环境破坏等问题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整治,以净化企业发展的环境。

建立绿色资源数据库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来临,企业发展离不开数据的头和分析所以物流企业为了实现创新发展,必须要建立绿色资源数据库,将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完善,从而有效的提高绿色供应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绿色资源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对材料工艺的选取、生产和产品分销进行数据收集,来保证市场供应的稳定。绿色材料的工艺选取,是对供应链的源头进行控制,通过对产品中生产过程中的废品和被的回收,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加强可循环经济的发展,这对于企业实现绿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绿色模块的管理则是供应链的中心环节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加工,运输等,都会直接影响着产品的供应为了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必须要加强绿色生产模块的控制,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产品制造中有所显现,而供应链中的绿色仓储管理则是对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进行改良优化,拓展销售渠道,通过对网上交易环节的绿色方案制定来,企业的绿色发展实现最大化,也可以设计简易的绿色包装,节省包装费用,实现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而对一些产品可以采用回收利用的方式进行再生产和再销售,实现供应链的循环发展,直至该产品丧失使用能力。总之,物流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应当具体落实到产品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提升资源的可利用率,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德方.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的物流管理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10):84-85.

[2]胡万达.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01):79-82.

[3]刘铁男.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企业物流模式创新分析[J].物流技术,,(17):26-28.

[4]郑子林.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创新[J].中国建材,,(11):113-116.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5篇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裁员、并购及流程再造等各种变革,使得企业与员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忠诚度,员工工作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进而心理契约管理逐步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本文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野——心理契约概念,在介绍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为线索表明了如何发挥心理契约的积极作用,及共建心理契约型人力资源文化的实现和意义。

【关键词】

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Argyria等人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构成员工和组织之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管理心理学专家Schein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的内涵,即“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最早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本文中,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期望和承诺。

心理契约理论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除了存在正式劳务合约之外,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和企业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对企业的情感投人度,进而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流动率都和心理契约息息相关。

一、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突出的原因

(一)管理方式的变化:人事管理从刚性化到柔性化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等阶段,从本质上讲,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这两类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不同的时期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刚性管理来自于人类的理性存在,正是在理性推动下,人类在近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微电子技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以及人的世界观。但是也正因为理性的局限性,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非理性存在应运而生,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的反应。

人类的理性追求和非理性追求在管理实践和理论中表现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

前者以生产为中心,本质是理性的,后者是以人为中心,本质上是情感的。以理性为主导的刚性管理是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获得效益和效率的直接手段。但是,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刚性管理缺乏人情味,将人置于与机器设备同样的地位,贬低人性。柔性管理正是为了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讲,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一致的,即通过柔性管理手段同样达到刚性管理或甚至刚性管理达不到的目标。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方占有资本与劳动工具,因此可以支配雇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情况不同了,原来的强制与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像“盟约关系”。因此心理契约的特征更被看重: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正是为适应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所起到的就是柔性管理的作用,是一种凝聚的作用,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作用。

(二)所处环境的变化:员工流动从静态到动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才流动的机制基本形成,打破了对工作单位转换的限制,改变了过去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论感觉如何也要坚持到退休的情况。在一个单位感觉合适就留,感觉不合适就走,员工和企业有了一种双向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就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硬性的管理制度和有形合同以外,还要有更多无形的东西需要表现出来,如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性格、态度等,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细节之中。

如果管理不规范,对员工工作和成长环境缺少考虑,或虽有制度但执行过程中不到位、不人性,仅靠待遇,仅靠正式合同,还不能做到长久留住有用人才,被吸引来的人才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找不到感觉,体现不出个人价值,或看不到希望,或得不到尊重,也会“另谋高就”。

心理契约在管理中的具体表现,是企业能力的较量,是企业管理水平、管理制度、人才机制的较量,是企业能否为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实力的较量。这里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是彼此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因此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留住优秀人才,并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价值,实现企业的利益,就必须既要注重有形合同的管理,更要注重无形合同——心理契约的管理,全方位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心理契约的兑现具有积极影响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纽带,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Shore等人认为,心理契约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一是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因此,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雇员与组织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组织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

二是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以组织对自己所负的责任来衡量自己对待组织的每一行为,以其作为调节自己行为的标准。员工会将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责任进行权衡,并根据权衡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是可使员工对发生在组织中的事件产生情感性的反应。Baker指出,心理契约在员工愿望(如角色、社会、经济等)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员工的心理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心理契约得到了兑现,那么就会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满足感,从而员工愿意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超出组织期望的投入。同时,员工的流动率的降低、劳资纠纷的减少以及员工生产力的提高,都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绩效,使企业获得高于所花费成本的回报。

三、发挥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作为联系员工和组织的心理纽带,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减少人力资源风险,企业应当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构建和维护心理契约。

组织是员工的活动蓝图,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员工来提供特定的活动,这种蓝图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组织的第一个、也许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招聘员工,怎么按照组织需求去培训员工,怎么对员工加以激励来诱导组织期望的行为绩效等一系列活动。

(一)在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信息以构建牢固的心理契约

招聘过程是员工与企业的初次接触,也是构建心理契约的重要过程。企业如果不实事求是地向应聘者介绍本企业的相关情况,就会使应聘者对企业和职位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应聘者成为正式员工对企业情况有所了解后,就会感知到心理契约与现实的不一致,产生心理落差,严重时就会导致破坏契约。那么,真实地向应聘者提供有关信息就成为构建牢固心理契约的基础。招聘人员应向应聘者客观介绍组织发展现状、劳务合同的主要内容、员工的职位和职责等,让员工对企业和所要从事的工作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估价,降低期望与现实的冲击,从而提高工作忠诚度,降低主动离职意愿。

另一方面,个人也不能为了获得职位歪曲、编造个人信息,否则,会造成动机和态度与组织要求相隔甚远、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碰撞。结果是员工匆忙到岗后,理想与现实产生了落差,个体本性与组织精神不符合,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给组织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且对应聘者职业生涯带来挫折,自然就无法达成组织与个体之间的默契与和谐,更谈不上心理契约的建立。

(二)在工作调整阶段修正和维护

心理契约预防危机的产生。当员工处于进入企业和达到正常工作状态之间的调整过程中,开始进入企业时的兴奋、幻想、热情都会慢慢淡化,此时员工会对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估。面对这样一个惯常的适应过程和心理契约的危机,企业是应该有所准备的。企业可以让一个与新员工职位有关的中间层员工参加面试小组,由他和新员工通过谈判、协商形成更为具体的心理契约。有这样一位对新员工负责的中间层员工的加入,可以及时修正和维护心理契约,使形成的心理契约更加明确合理,从而缩短员工的适应阶段,使其尽快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

(三)在正常工作阶段加强双方沟通促进心理契约明晰化

员工与企业对心理契约的认定都是建立在各自的主观感知上,那么就会发生当企业认为已经兑现了所有的承诺,但员工却觉得企业在某些方面食言了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双方对契约的理解不一致。所以企业应该向员工提供更多的与企业的沟通机会。

通过双向沟通,一方面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员工的期望和企业存在的问题,听取员工的改善意见;另一方面,员工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期望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企业根据双方的期望与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地提供承诺方案,可使员工在受到尊重、增加自信心的同时,使组织的问题得以解决,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形成融洽的关系。

(四)建立培训与开发体系来发展心理企业内容

由于现代企业面临着一个环境变革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虚拟企业、战略兼并重组等组织变革,使得员工与企业传统缔结的长期固定的忠诚和努力工作可换取回报的模式正逐渐被以职业适应力为核心的新型工作模式所取代。那么,在工作调整阶段以及正式工作阶段,企业都应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开发人力资源,这是发展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心理契约的关键。

建立企业培训体系,首先要依据企业战略目标为基准,以形成全员学习型文化、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的。实施中应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管理层次人员,采用适合的培训方法,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体系设计、培训课程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环节的控制,形成符合员工和企业双方需要的提高工作满意度、成就感和忠诚度的心理契约新内容。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实现心理契约的保障

激励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寻求工作满意感这种需要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如生存需要等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等方式加以满足。员工通过签订雇佣合同,可以获得金钱,用以换取生活必需品。然而,在雇佣合同这类正式契约中,很少涉及与较高层次的满足有关的内容。而只有这些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并最大可能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这种满足是心理契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如果对员工的需要、目标、兴趣、职业生涯期望、工作价值观等无动于衷,眼光仅仅停留于员工个人激励方面,或者说仅仅注视企业的条件和习惯做法,自然无法取得恰当的激励效果。在激励机制的构成上,企业应多设计满足心理较高层次需求的方法,如: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提倡参与式管理,满足员工心理上被认可信任的需要;设计员工持股或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把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提高忠诚度,降低离职意愿;考虑实行自助餐福利计划,满足不同员工不同工作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等。

(六)共建企业心理契约型的人力资源文化

“心理契约”的无形约定能使企业内员工之间在动态的条件下能不断的保持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充分把自己视为个人价值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从而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公司文化。也就是说,共建“心理契约”的意义在于它是实现了企业自主的学习与成长,避免企业与员工个人之间由于拥有的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缺失。因此,有意识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公司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员工虽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更重要又存在着一种利益“共生”的关系。

从现代意义上讲,企业是经营管理、员工生活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员工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场所,企业的目标是企业成长和员工发展双重目标的统一。如果一个企业只单纯考虑企业经济利益,而不管员工的成长,那只会是短命的企业,其存在是不可能长久的,优秀的员工迟早会“毁约”,愤然而去。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一个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是保证员工产出高水平的“内激力”和承诺(表现为高能量、延长作业时间、愿意多干和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

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的实现,在于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文化作为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健康向上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能在企业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

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文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特指有益于企业人的合理生存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精神实质在于倡导企业员工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为企业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员工把自己的工作自由与权利交给企业安排,是因为他们相信企业的代理,企业家能实现他们的预望,能提供与之工作绩效对称的发展。

否则这种平衡是不能维持的。建设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给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设良好的氛围、空间,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企业与员工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

因此,这种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应为职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氛围,换言之,它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企业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还要求每个企业员工把能力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并积极为此而努力。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领导与员工上下同欲,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实现人与事的理想结合。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6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毕业了,必须要提交毕业论文,合格方可毕业。现在的毕业论文要求挺高的,需要有理论部分,实际应用部分。毕业生们最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下面YJBYS给大家提供论文范文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占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呈现着多种模式并存的现象,因此,寻找最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践的新走向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 模式

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阶段

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档案式管理,再到七八十年代的职能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就目前来说,当前中国的企业进入市场竞争虽然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因为市场变化的速度很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转型也很快。因此,研究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这对于进一步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当中,有两个模式。一个是操作层面和战略层面,另一个是主动型和反应型。我们把这两个模式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类的新框架。我们将四个模式放在时间序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实质上对应了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操作反应型。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处在一个档案式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致力于基础的任务。它说明了依据企业的日常需求,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如何做反应,才能保证这些基础任务实现。这些任务包括管理的福利保险,这样就可以维持市场的工资,雇佣初级的员工,和提供基础的技能训练。

第二,操作主动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个时期的企业经历了大量的变革。他们经历了合并,重组,经营建设,人员压缩,还有破产等等,在混乱的环境当中,也给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发展环境。这个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基础任务设计。这样的活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的再创造,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当中应该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员工队伍的士气,体现出一个团队的合作力和凝聚力。

第三,战略反应型。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性思维的指导之下,迫切需要一种规划的方法来知道组织改革和企业发展的不断变化。因此,产生的战略反省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就会专注于企业战略。也就是在明确企业战略的情况之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这种活动包括确定和开发技术的只是,还有战术机能。建设和企业战略管理的需求一致的企业文化,以促进变革管理和组织人力资源服务的中心。

第四,战略主动型。这个世纪开始,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战略主动型管理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致力于创造未来战略备选的方案。这种活动包括构建一种创新的而文化,确定并购的可能性,创建保持的产品,营销资本等符合市场一流标准的企业内部能力。

二、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特点

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经历了短短的几十年。这浓缩了西方企业一个世纪的历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层次较低,发展程度也不太相同。总体来说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从组织的发展方面来看,中国大部分的国内企业处在组织的结构化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源对于。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上,却处于档案行和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更多地和企业的战略和发展相互结合。但是值得高兴的是,中国大多数的企业集团都建立了一个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工作评价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人力资源规划也成为了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从员工的安排来看,人力资源规划有限,对于人员的招聘和选拔几乎很少可以和企业战略或者组织的能力相结合。目前企业的招聘方式很多,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筛选的方式采用评估中心或者是心理测试的现代技术手段的却很少。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干部任用的.话,按照资格排辈的现象比较常见,管理层干部老龄化,有能力的年轻干部却不能很快的得到提拔,这样就造成了企业人才的缺失,从而影响了长远的发展。第三,从员工的长远能力看,很多企业只是重视中高级人才的管理,但是却忽视了对于普通员工的管理和开发。有的企业觉得高级的管理人才和高级的技术人才对于公司的贡献是很大的,但是一线的工人不是那么重要。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的聘用文化程度不太高的人,但是却不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这样就导致了员工的素质底下,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第四。从激励员工来看,很多国内企业的激励制度是不健全的,奖惩不分开。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激励工作没有做好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国企在工资,薪酬等物质刺激方面和外企或者民营的企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中高层管理的人员和企业骨干人员的收入差距显得更加明显。第五,从员工的关系来看,国内的很多企业缺乏文化的凝聚力,在共享信息,员工交流,团队合作等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民营企业的劳资关系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7篇

基于ASP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

何谓广义的ASP

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译为“应用服务提供商”。顾名思义,它可以对企业提供在线业务应用服务和管理服务。具体的操作过程是:企业将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数据信息及生产经营特点传递给ASP,由ASP通过软件处理后,传递给企业使用。ASP负担软件、硬件的购买、安装、构造、维护,企业通过软件租用或租赁形式来获得服务。ASP实际上是一些为第三方提供服务的公司,它们拥有自己的主机,在自己的主机上部署、管理和维护各种应用系统,然后通过网络Internet或VPN(虚拟专用网络)向远端客户提供软件的计算能力。简单说ASP就是支持和帮助任何客户进行电子商务的专业企业。

ASP是针对中小企业产生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困难和渴望信息化管理这一矛盾,通过直接租用ASP的计算机及软件系统实施信息管理,既可以节省一笔用于IT产品、技术购买和维护运行的资金,又能使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壮大自身实力。ASP模式无疑为这类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企业无需配备专门的人员和大规模资金投入亦可获得专业的服务和技术支持。

基于ASP的这种思想,拓展开来,它实际上就是为其它企业提供服务的供应商,这种服务是一种“大服务”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应用软件的服务,更多意义上应该是一种企业的管理、信息的服务。我们不妨把这种模式称为广义ASP模式。

广义ASP模式的应用

传统的ASP通过Web,除提供应用租赁外,只提供很少几种服务。广义ASP则使这种模式又前进了一步。它为企业非核心商务业务提供更多的外包选择,这种模式对于内部资源配置很薄弱的中小企业具有特殊的魅力。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的eConvergent公司就是采用这种模式。该公司不仅租用公司开发的CRM客户关系软件,而且还提供咨询服务,包括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工作、特殊软件产品培训以及有关CRM软件的一般培训。该公司还提供外包客户服务代表等服务。

广义ASP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内容无疑比传统ASP多,但他们也存在着与传统ASP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应用、复杂的价格模式、遇到停机或故障时缺乏向客户报告情况的联系手段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广义ASP作用的发挥。但是,广义ASP的投资回报率比传统ASP要高,这一优点有可能使长期购买应用软件致使成本过高的局面宣告结束。

广义ASP的优点并不只是出租应用,其主要优点是为企业用户提供非核心业务的整体外包服务,这样就可让企业用户专注于核心业务,从而增强其竞争实力。

案例分析――SP-ASP模式

正是基于广义ASP的`思想,北京桑普电器有限公司提出了独具特色的SP-ASP管理模式。

1. SP-ASP模式的提出

北京桑普电器公司成立于1992年,经过近十年的创业历程,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桑普”系列及“丹普”系列电热设备生产厂家。目前,公司正经历从创业向发展的过渡。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中,公司一方面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企业的重组改造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新的管理模式、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公司于成功实施了SP-CIMS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与应用使企业在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上了一个台阶,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及中国加入WTO后小家电行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了使公司成为一个在供应链管理的哲理、方法和技术的指导下的开放的、敏捷的、合作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桑普公司积极调整战略决策,提出了SP-ASP管理模式。

SP-ASP模式就是树立以品牌、管理为主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利用“大资源、大整合”的思路,逐渐把生产、采购、储运的环节交给社会完成,以客户服务为中心,应用供应链管理与敏捷制造的概念,把过去的单个企业扩大到利用社会资源的范畴,使企业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结成战略联盟。

桑普公司将通过与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达到企业扩展的目的。桑普公司已在全国形成合作(协作)厂商、经销代销点、售后服务网点的供应链,以桑普公司作为企业动态联盟盟主,基于ASP方式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网络化。ASP成为供应链式企业联盟中的一员,它的核心是电子化服务。由ASP代理服务的内容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组织与配置,质量保障、仲裁与认证,数据交换与标准,使能工具及产品,宣传广告等。由桑普公司组建ASP,开发供应链管理网络的“服务、维保平台”。

SP-ASP模式的主导思想是:

①以供需链思想指导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降低企业的流通成本,构造企业敏捷的、弹性的营销网络;

②利用网络技术,构架企业与外部的信息通道,建立资源信息库,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科学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支持;

③建立面向资源的管理模式,对社会资源进行分析、规划及管理,为企业参与社会资源的重组提供一个有效的手段。

④以客户服务为中心,建立稳定的、有价值的用户网络。

从桑普公司构建的SP-ASP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已经不仅仅是提供一种软件服务,而是一种满足于中小企业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种模式正是我们在前面提出的广义ASP模式。

2. SP-ASP运作模型

根据SP-ASP管理模式,可以构造出SP-ASP的运作模型(如图所示)。SP-ASP的运作模型

从该运作模型可以看出,由桑普公司搭建SP-ASP系统平台,而其它异地生产、采购、储运等均运作于此平台上,从而实现生产、销售的外包。该模型基于B/S架构,利用本地生产的成熟管理体系,异地通过远程浏览器来使用该系统,系统则通过生产、质量数据等进行远程监控,从而发挥各个企业的核心优势。

3. 结论

SP-ASP管理模式的提出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是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和迈向全面电子商务的一种有效途径。该模式基于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一条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从而在将来的供应链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同时,由于该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异地生产的质量监控、合理利益的分割、网络系统安全等等,所以还需在以后的实践中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8篇

在现代社会中,管理日益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无论在行政机关或工商企业以及各个组织中,管理都显示出勃勃生机,特别是目前我国进入WTO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步,崭露头脚,就必须扎扎实实地从管理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别人兼并,才会求得生存和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五种演进:

1、管理

这里的管理是一种狭义的直接指挥、协调、检查的职能。如在一些公司内部,总裁与部门之间就可以是管理。管理也是最原始、最直接和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2、监督

监督是基于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行为是否尽职尽责自律守法,以及经营管理结果和效果的一种分析评价机制,在各类企业中用的也很经常。

3、监控

监控有点象探照灯,时刻关注着。是对子公司管理的一种方法,但是既不是参与经营管理过程,也不是只管结果。为了既达到对被投资企业的监控,又符合公司法及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的规则,现在不少企业用一些实施信息化的手段在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控,效果也很不错。

4、管控

管控是基于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投资身份而衍生出来的管理方法,体现的是在一些关键要素上大股东实施以“控制”为特征的管控行为。比如一些集团对子公司的战略规划、投资进退、高级人事、资金担保等重大要素实施终极审定机制。具体实施中其含义是双重的:即意图是管理这些核心要素的过程,但是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专业线上的逐级意图造传递来控制的手法。母公司自己本身并没有置身其中。

5、治理

这里的治理定义为一家公司的法定的三会四权的法人治理结构。现在每家公司成立时都会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这种运作机制包括具体到董事会、监事会如何配置,以及怎样让他们发挥价值,履行他的职责;还包括股东层面、董事会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策略来促使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实现有效的捆绑,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即期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得到提升。这是大集团面对众多的子公司、孙公司实现有效管理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机制,也是最需要思考的课题。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①有利于把社会上闲散的货币和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投资经济实体。通过建立股份公司完成资本联合,实现集资的功能。

②有利于资本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交易,使资源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流动,达到资本的优化配置。

③有利于形成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并有利于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两权分立和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将促进企业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也有利于经营者施展自己的才能,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④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主题明确,有利于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投资主题将由国家单一投资向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投资发展,谁投资,谁收益。

注意事项

管理意图通过一种方法和手段达到了控制它的过程。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9篇

企业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商业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管理模式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发展进步,就必须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到与时俱进,探索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方法,更好地为企业业务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指导。此外,发挥“互联网+”的时代优势,保证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企业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促使企业稳步持续进步。本文就“互联网+”企业管理模式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管理模式

从20世纪开始,网络技术就迅速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步成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获取发展和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情况与知识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传统管理模式中诸多弊端暴露出来,所以必须要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作用,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保证企业实现持续稳步的发展。

1“互联网+”下的企业管理模式

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指的其实是在线经济,互联网在市场经济产品中的成本比较低,如新闻、游戏等,但是收益是较高的,虚拟经济能够对实体产业进行替代[1],使企业实现稳步快速的进步。

体验经济

“互联网+”有着极为明显的优势,如用户的产品体验,企业收集用户反馈的信息,积极鼓励用户对产品设计进行参与,使用户直接获得产品体验,提高用户的求购热情与欲望。

平台经济

如今“互联网+”时代发展进步,平台经济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如电子商务、游戏等[2],这些网络平台建设相对简单,其发展也不会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能够使用户成本减少,并使用户的需要得到满足。

2“互联网+”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如今“互联网+”不断发展,社会各方面工作都实现了网络化的进步,但是有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时代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企业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进步。

管理理念缺少统一性

企业管理中管理理念缺乏统一性。经济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企业管理的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企业开始借用国外的管理理念,缺少统一的企业管理理念。传统的企业管理是以自我为中心,“互联网+”实地背景下,企业管理需要将用户放在中心位置[3],这与企业传统的管理理念是不相符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

企业组织框架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组织框架还是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组织框架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企业信息传递缓慢,工作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地应对当前市场发展需要。而企业要获得好的发展,必须要对转瞬即逝的信息有效把握,但是传统的组织框架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还相对滞后,传统管理模式依旧被广泛地应用。就如企业的营销方式,一般都是广告营销,通过广告宣传的方法将企业产品信息传播给消费者,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产品信息,但是这种方式呈现给消费者的信息是不全面的,消费者只能了解到企业想要让消费者了解的信息,使得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并不对称[4]。“互联网+”背景下需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实现信息的对称,保证公平公正,消费者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获得企业的产品信息,这就表明传统的企业管理营销方法与当前“互联网+”时代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要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先进性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很多企业使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员工进行约束控制,但是这种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员工很难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而“互联网+”背景下需要企业员工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发展建设中,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3“互联网+”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创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机制

企业管理理念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时间不长,有些企业还没有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机制,与时代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也与“互联网+”的思维相脱节,不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企业发展。所以企业必须要创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机制,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依据“互联网+”的时代需要,将企业发展与客户需要密切结合,在企业发展中融入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5]。企业发展需要将客户放到中心位置,依据客户以及市场需要的不断变化,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建立客户为中心的发展制度,使企业市场环境更加稳固,了解自身的发展定位,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进步。同时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机制,“互联网+”背景下,企业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竞争对手的产品创新能力将给企业自身产生极大的冲击,所以企业需要建立现代化的市场导向机制,实现革命性的管理变革,使企业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如今资源共享加强,企业需要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将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优化管理模式,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好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建立人性化的长效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层要积极创新与员工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建立长效的奖惩机制,对客户进行人性化的服务。

建全组织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效益

企业组织结构中,很多企业还是按照“金字塔”的组织结构形式进行管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金字塔”的组织构架工作效率[6],上传下达的速度比较慢,使得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效果受到了极大地影响,也不利于企业市场的开拓。为使这种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企业必须要树立“互联网+”的思维理念,转变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构架,建立新型的`企业管理组织体系。对于组织构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地审视与分析,将先进理念融入到现代化的企业组织管理构架中,使用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放弃严格的等级制度,尊重企业员工的平等地位,实现基层员工与企业管理者的平等沟通,并及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传递,保证企业决策更加高效、科学,能够对市场信息有效把握,判断预测出市场的发展方向,做出及时的应对反应。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能够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出来,有助于企业管理效果的实现,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进步。这种企业管理模式相对灵活,能够发挥企业员工能力与优势,更有效地为企业管理服务。

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实现高效管理质量

当前有些企业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虽然互联网技术有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在物流、财务以及营销管理上,信息技术管理方法使用的效果并不佳,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为此企业管理者需要对管理手段进行转变,发挥新管理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对现代化的管理形式进行创新。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使用即时结算技术,减少财务运算成本,保证财务运算更加准确、高效,使企业财务数据得到更加科学的分析判断,从而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对企业进行准确的定位,能够在竞争对手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企业的物流管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使物流成本支出得到减少,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制度,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模式,保证人员、物品等得到有效的调配,实现物理管理的智能化、网络化。此外,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实现营销管理,增加企业管理中电子商务的比重[7],使传统广告营销的成本减少,打破时空以及地域限制,使企业业务量增多,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效益,也能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有了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方法,能够使企业发展战略得到有效的调整,实现理想的管理效果和效率。

积极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打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是极为重要的内容,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有些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在人才管理中依旧使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控制监督,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员工与企业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距离,无法形成积极团结的凝聚力,不利于企业发展。为此企业必须要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强化企业竞争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使员工能够获得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并提高员工的学习效率。建立企业内部论坛,为员工提供新的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氛围,保证企业各层次管理更加顺畅。在互联网中建设一种虚拟的关系网[8],创造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将企业文化深入到员工心中,使员工的创造能力以及潜力等被深入地挖掘。此外还需要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对员工的薪酬等进行科学的考评,使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有科学的技术作为指导。

4结语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各方面都实现了很好的发展。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明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认识到企业面临着的市场环境现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优化企业管理效果,并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机制,同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强化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有序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晓莹.论“互联网+”与企业管理模式转变[J].商场现代化,(21).

[2]陈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8).

[3]杨枫.论“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J].现代国企研究,2017(18).

[4]唐文.“互联网+”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研究:挑战、变革与创新[J].时代金融,2017(08).

[5]张美玲.“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2016(35).

[6]郭帅.运用学生管理平台、“互联网+”、企业6S管理模式同步管理职业院校的班级[J].中华少年,2016(32).

[7]李正飞.论“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6(23).

[8]姚飞飞,王淑芹,李玉红.“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08).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10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达到又一个繁荣期,不断出现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这些组织通过各种形式雇佣劳动力,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因此,这样一个关系到企业稳定与国家安定的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变成了各方关注的中心话题。

1月1日,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市场的用人体制,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最根本的依据,《劳动合同法》开始正式实施。该法在原有《劳动法》的基础上对单位用人制度进行了更细致的规定,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同时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对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面对如此情形,企业必须建立劳动合同的管理模式,在依法运行,依法办事的前提下,达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最大平衡。

一、劳动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劳动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企业和职工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劳动合同的内涵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劳动合同的签订。企业和职工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就是一种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就成为规范双方当事人劳动权力和义务的依据,双方当事人都必须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各项条款,否则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主体是职工和企业双方。作为劳动合同关系当事人一方的劳动者,必须达到法定的'最低劳动年龄。同时,还必须具备企业根据工作需要规定的资格条件,才可能成为劳动合同的一方。作为劳动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企业,也必须是依法设立的企业。第三,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劳动合同作为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其主要内容是职工与企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合同管理主体缺位或离位。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是劳动合同要约方和劳动力使用者,是劳动合同管理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只是将劳动合同管理当作一项事务性工作,而没有当作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有些企业没有落实专人负责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使得劳动合同管理主体处于缺位状态;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虽然安排了专人负责,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认真管理,使得劳动合同管理处于离位状态。

(二)劳动合同管理的严肃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是有的单位不能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及时与新参加工作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二是劳动合同到期后不及时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三是有些用人单位应该变更的劳动合同没有变更,符合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四是部分企业和职工不认真履行劳动合同,有的企业不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甚至有意无意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少数职工无视劳动合同的约定,我行我素,擅自离职,损害企业利益等。

(三)完善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劳动合同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是一个严密而规范的系统,应该形成一套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业务流程体系等在内的完整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建立这样一个完备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完善劳动合同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和学习,营造促进劳动合同管理的良好氛围。企业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加大对《劳动合同法》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力度,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认清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同时要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力度。通过宣传和学习,营造促进企业完善劳动合同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把好一个关,抓好三个环节。把好一个关,即把好劳动合同审核关。对拟定的劳动合同进行审核,除了要严格审核劳动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外,还应着重把好要约关、文字表述关、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关。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拟定劳动合同环节。劳动合同文本和补充条款,既要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劳动者所在岗位或所任职务的情况,明确、具体、完善且便于操作。二是合同期管理环节。区别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三种劳动合同,根据实际情况,有区别地签订三种期限不同的劳动合同,达到合理用人的管理目的。三是劳动合同终止和续订环节。劳动合同到期后,不能简单地办理续签合同手续,必须对劳动者进行考核,视考核情况做出决定。

(三)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企业劳动合同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劳动合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和措施。同时,要取得工会的支持和配合,由工会组织职工对劳动合同管理情况进行民主监督,从而使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民主监督下得到共同维护。

(四)加强交流和培训。加强和完善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是每一个企业和政府劳动行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企业之间或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与企业之间加强相互交流与信息沟通,及时总结和相互借鉴成功的劳动合同管理经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在培训方面,企业应加强对职工和有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劳动合同法》的普及教育、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学习等方面加强对职工的培训。

四、结束语

总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同理,企业想要很好的运营,走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就必须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员工的而合法权益,才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温力群,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现代商贸工业. 20第1期.

[2]陈琪,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模式的新探索.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年第9期.

[3]刘颖,浅谈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人力资源. 2008年第6期.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11篇

摘 要:仓储管理是仓储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高效合 理的仓储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的整合,调节供应和需求,降低库存成本,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并可以实现对物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为及时结清每笔业务和货物流动情况,保证企业生产用料以及货物的安全性,企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做数据的记录和统计工作。特别地,对于管业企业来说,如果能通过优化管材的调拨来减少废料的产生,那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仓储合理化就是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仓储的功能,进行仓储合理化设计是物流行业中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 仓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 仓库数量大,但布局不够合理。由于各行业各部门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纷纷建立自己的仓库,导致仓库数量众多,他们都在经济集中地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仓库,以至于仓储布局极不合理,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

2. 仓库的储存空间设计不合理。储存空间包括物理空间、潜在利用空间、作业空间和无用空间,即储存空间=物理空间+潜在利用空间+作业空间+无用空间,物理空间即是指货品实际上占有的空间。在大部分企业仓库中,它的物理空间占了整个仓库的75%以上;潜在利用空间占10%左右;作业空间占10%左右;他的无用空间占5%左右。从整体上看该仓库的空间利用率不高,存在一些拥挤的现象,特别是当产品销售旺季时,仓库就更显拥挤了,直接导致产品的装卸效率降低,不能保证产品的先进先出原则,当产品堆放不合理还可以导致产品的脱落、碰撞以及破损。

3、货位管理混乱。仓库里的产品品种繁多,但是每种产品的存储并没有严格按照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同一生产日期的产品存放在不同的货位,因此仓库里产品的存放位置显得混乱,哪里有货位,就把产品存放在哪里,不管产品的品种,不能保证产品的先进先出。

4、很多企业对提高仓库作业自动化、机械化的认识不足。一些大型企业的现代化仓库拥有非常先进的仓储设备,包括各种先进的装卸搬运设备、高层货架仓库等。而很多仓库作业仍旧靠人工操作。这种仓储技术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严重地影响着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

5、仓库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作业人员的安全。由于仓库一些装卸工人对卸下来的产品随意堆放,对产品的货性关注一般,随意堆放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堆得太高的产品在再次搬运时上面的产品可能会随时掉下来砸伤人或砸坏产品,而其随意堆放的产品易成为搬运其它货物的障碍。在用叉车对产品进行搬运时,尤其是经常作业的区域,有撞坏其他产品的现象,有时也会撞伤人。而且由于人为原因,装卸工人往往没有做到先进先出的原则,人员责任意识淡薄,随意堆放的产品严重影响作业效率,也影响人员的安全。

6、对人才的培训不够重视。自动化机械化的仓储设备的使用需要一批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的管理技术,熟悉设施设备,办事能力强还要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由于不注重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操作人员缺乏,使现有装备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在新建设备的时候没有考虑后续的维护和开发,限制设备的使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外部维修人员来修理,这样反而会增加管理费用。

二、采取的措施

1、利用ABC原则,制订ABC分析表,提高储存空间利用率。可以根据各种产品的品种、特性以及需求量,我们可以对其仓库中的不同种产品进行划分、归类,然后再对每个区域的产品按品种、生产日期分类存储,这样产品摆放整理,也能够保证先进先出。根据各个品种产品平均每天的需求量,给仓库里的产品分区分类存储。需求量大的相应的库存也要多,其所需的货位也要多,需求量小的其货位就小,这样可以充分有效利用储存空间。

2、提高仓储管理人员的素质,降低安全隐患。仓储管理是把仓库内的人、财、物等各种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使之能够正常地运转,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这就要求各岗位人员成本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赋予仓管人员一定的管理权力。因此,要建立起严格的仓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履行的职责和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分工,各司其职,责任清楚,职权明确,不断地改善仓储管理,提高仓库的作业效率。

3、引进相应的配套设备,提高仓库的利用程度。配套的设施设备不仅可以减少货物的丢失的情况,还可以加快货物的流通,货架的使用则可以充分利用仓库的垂直空间,增加仓库的存储量。

4、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储存定位的含义是被储物位置的确定。如果定位系统有效,能大大节约寻找、存放、取出的时间,节约不少物化劳动及活劳动,而且能防止差错,便于清点及实行订货点等的管理方式。

5、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实现仓储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在于人。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愈来愈进步,机器设备的数量和品种也越来越多,人在操纵现代化生产设备中的作用也就越大,要求有一大批既懂管理,又懂专业知识,并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三、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对公司现有仓库的改进,可以极大地节省了空间,可以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压缩总库存,解放被积压的资金,加速在库商品的周转,缩短商品在库时间,提高库存周转率,使库存结构合理化,节约管理力量;

可以提高仓储管理水平,创造商品仓储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还可以提高公司的物流服务水平,充分调动生产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12篇

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摘 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小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主动调整自己的产业以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结构,寻找出一条适应中小型企业生存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有诸多因素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指在_境内,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企业的规模较小,员工较少,大部分都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中小企业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过两次变革,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诞生了大批的中小企业。另一次是之后,随着国内的经济出现了市场疲软、启动乏力的现象。面对此现象,国家面临着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国企改革,一是振兴中小企业。国企改革问题遇到了瓶颈,国家为了谋求经济发展选择了另一个出口就是振兴中小企业。当时国家制定了两个政策,一是提高企业内部活力,一是搞好外部经营环境。而在此之前,社会上以及国家经济界主流一直对中小企业有些看法,甚至有人说中小企业一直是在夹缝中生存和成长起来的。

中国实践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中最具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中小企业对CDP增长的贡献已达到一半以上;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鼓励创业,提供就业和再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意义深远。

但是我们在看到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当前经济危机影响,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成本不断上涨,而中国中小企业的本来依靠的低利润空间一再被压低,有些中小企业企业甚至已没有利润空间,致使中小企业的发展生存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中国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等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也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

二、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相对于大企业也而言,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管理简单,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企业领导人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者,这种模式有利于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企业的资金风险。这种管理模式的企业结构简单,能够敏捷地对市场做出反应。

1.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比较单一,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中小企业企业自身规模较小,公司人员匮乏,管理水平底下,管理方法也比较落后。再加上现有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学历不高,对正确的管理方法缺乏全面认识。企业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缺少必要的管理机构,对于现有的管理机构也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工作都是由企业的所有者直接进行指挥,企业的经理管理权限受到极大的限制,只能负责日常的管理事务。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没有一个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

2.人才较难吸收和保留。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很难吸收到专业知识非常出色的人才。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的管理经营方式,自身局限性很大,企业很难在引进人才方面做出突破。而这种管理经营方式管理权限集中在自己家族人手里,对外来招聘的人才无法给予充分的信任,使其成为高层管理者,而优秀的管理人才由于个人发展的空间小,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少,不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不愿意长期呆在中小企业。

3.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同业竞争激烈。很多中小企业都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创新能力低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不能发挥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同时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实力薄弱、资金短缺很难实现技术创新的规划。中国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匮乏更加加大技术创新的难题。

4.资金缺乏,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在中国的经济比重中逐年增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就越希望利用融资来壮大自己的企业。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管理相对落后,产品竞争能力不强,许多银行和投资商对中小企业的投资缺乏足够的信心。

5.产品营销方法单一,对市场认识不全面。中小企业生产产品单一,销售渠道也有局限性,生产的产品较多依赖于固定客户,而这些的固定客户较少,如果这部分客户丢失,企业就有可能面临倒闭的灾难。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执行的是传统的生产营销、产品营销和市场推销的.观念。

三、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管理模式

1.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既包括员工本身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知识水平,也包括长期以来在企业工作与发展所累积出来的经验。这些既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宝贵财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企业员工只有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才能跟得上知识的更新,推动企业发展。

2.充分了解员工的特长,知人善用,并给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范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作为一个管理者充分了解自己的员工有助于找到更适合的人才协助自己管理公司,展开工作。充分利用每个员工的优点,合理地分配工作岗位能够使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工作潜力。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多听听员工的意见有助于调节员工的内部问题,使员工更加团结,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中小企业中,员工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管理者应利用正当的竞争氛围,调动员工积极性。注意员工的一举一动和情绪变化,及时地防止不正当竞争。因此,管理者可以制定一套正确的业绩评估制度,要以员工的工作绩效来对员工进行正面评估,不要根据领导的偏爱,员工的人际关系,员工的意见来进行评估,使员工的考核更公平客观一点。同时,企业内部建立正常的员工沟通渠道,使员工绩效考核透明化。 3.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选择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完善现有部门的管理,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建立不同的机构部门。达到每个人每个部门各司其职,确保企业以最合理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目标。 完善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框架,也是增强现代企业竞争力和帮助企业谋取利益的必要条件。

4.培养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完善企业技术体系。技术体系是由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以及技术规范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有机系统,它既包括知识技术表现形式的隐性技术资源,也包括以核心产品为表现方式的显性技术资源。现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柱。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企业壮大的必经之路。企业技术体系通常以一项或几项关键技术为核心,开发和利用这些核心技术并围绕其创造出自己的核心产品。通过宣传、培训等措施,使创新理念成为企业文化核心之一,达到人人具有创新意识。通过职员培训、人才招聘等途径培养创新技术开发人员,激励更多员工进行创新。

5.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改善财务状况。 中小企业面对融资困难应首先从自身抓起,培养企业人员学习金融知识,提高对金融的认识。实事求是地、讲究诚信树立好企业自身形象,与消费者和银行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为融资奠定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应该拓宽融资渠道,利用国内外的金融市场把握机遇,寻求更多机会帮助自己。

6.完善营销策略,营销手段的多样化。中小企业在作出产品投资决策之前,需要通过对产品是否生产投放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并分析该项目完成后的经济利润,对产品的未来销售前景进行预测和评价,以确定其投资方向并对其进行定位。从可选择的生产产品中,选出重点销售产品,着重发展,使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转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形成以顾客为核心的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打折、促销、分销等方式来进行产品销售,达到产品销售更加迅速的效果。

总之,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必须既抓住机遇又要面对挑战。中小企业要正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想出符合自身困境的解决办法,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销售体系。中小企业完善企业制度,目的使公司员工有迹可循,改善现状,增强企业竞争的综合实力。中小企业的日益增多,必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让我们期待着中小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吧。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中小企业在美国OTCBB市场融资问题的研究――以F公司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

[2] 景刚,耿慧敏.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探索[J].财会通讯,,(26):62-63.

[3] 焦海珍.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4):247-248.

[4] 蒋维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19):103.

[5] 徐新红.浅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及思路[J].时代金融,2011,(11):46-47.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13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历史上所形成的特点仍然继续存在着:

1.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

一方面,美国政府除反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依然唱主角。这种松动的政策为美国员工在国内市场上高度流动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村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2.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有了科学的依据。而公司专业化的管理则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这也是美国主要商业和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能够避免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强化培训

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培,在职学习,公司还会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等。但总的.来说,美国企业还较为重视高层经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并且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4.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

美国公司内部工资制定的基础是职务分工,不同级别的工作,不同专业的工种,不同性质的岗位,不同经历的经理,有着木同的职业要求和不同的工资水准,表现出强烈的刚性。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多地偏重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个人为激励对象。因此,公司在制定政策时重点考虑的是工作的内涵及该工作对公司经营效率所做出的贡献,基本目标是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奖励制度方面名目繁多,尤其突出的是高层经理的奖励制度。总裁的年收入(包括奖金)甚至可以达到上千万,是普通员工工资的几百倍。这些奖金计划对激励中高层

[1] [2] [3] [4] [5]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14篇

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航天工业是高科技综合性产业,拥有其它企业和部门所不及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和资金优势,但是,目前大多数航天企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境,民品事业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比较落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根本原因就是管理落后。对航天企业来说,民品管理改善之时,就是民品效益提高之日。

一、管理落后的表现

当前,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航天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民品管理主要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管理人才相对缺乏,造成民品发展中的“瓶颈”效应,严重阻碍了民品发展。

二是领导干部的经营管理和观念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有的领导干部市场观念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民品不重视,没有系统的规划,不做长远打算;缺乏必备的经营管理知识,盲目参与经济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是在民品开发中,缺乏科学预测和决策,普遍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少,重复建设多,造成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分散,难以形成集约性战略,形不成具有竞争力的民品规模经济。

四是管理体制制约了民品的发展。没有健全的竞争激励机制,领导干部职责不明,奖惩不严,职工积极性不高。

二、改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实践证明,不同的管理水平会产生出不同的生产力。例如,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某电子机械厂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一个半导体配电盘装配车间,此车间与美国国内的一个车间的人数相同,装配线采用的技术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日本人按日本的方式进行管理,结果单位时间生产量比美国国内的车间提高15%。这个例子说明,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起着决定作用。当今管理和科技被看作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轮子,注重管理是当今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化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航天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利用自身优势,合理地改善管理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活力。

1.解决管理人才短缺问题

航天企业应该重视管理人才,一方面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招纳各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对原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航天企业要自始至终把培养管理人才,留任管理人才,引进管理人才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把具有真才实学的管理人才充实到各级民品岗位,建立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实行领导责任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政策,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人事制度,切实解决好民品发展中的管理“瓶颈”的制约问题。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15篇

“互联网+”时代到来,纵观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史,我们惊然发现互联网企业已然以全民注视的姿态站立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位置。冯仑说:互联网会改变一切传统行业,代表了中国所有企业对互联网新的认知和认同。不论是淘宝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零售业,还是小米营销改变了传统手机业,无论是微信促变了传统运营商模式,还是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正势不可地当冲击传统银行业,大家都意识到了 “互联网模式”对这个世界的改变,催生出众多企业家“头顶上的天就要变了”的恐惧。

这一切改变仅仅是互联网全面颠覆这个时代的开始。如前所述中大家已所熟知的互联网思维,基本上是基于改变企业外部营销方式,消除传统营销所带来的时间,空间和数量级别的限制,打破传统营销渠道中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从而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精准服务来与传统行业竞争,吸纳客户,打通渠道,传统行业俨然在以老旧的长枪大刀对抗互联网模式高精尖的飞机大炮,被颠覆也是不言而喻的。

互联网仅仅只能做外部营销的颠覆么?当然不是!

被颠覆工作模式

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核心在于改变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发展受限的行业模式。互联网有效的破除了地域限制,使信息更加自由的流通,提升沟通效率,消除一切信息不对称,这是对传统行业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冲击。

我们可以从每个行业中都能找到信息不对称的线索,而在企业内部是不是也存在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无效成本呢?

您可以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您的本职工作是什么?

2. 您每天上班的时间是几个小时?

3. 工作中您有几个小时在开会?

4. 几个小时在收发电子邮件?

5. 几个小时在与同事讨论相关的问题?

6. 几个小时在被别人打断手头工作来处理别人的问题或者请求?

7. 您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有效工作时间是多少?

在回答完以上问题时,您是不是很震惊,自己在本职工作的有效工作时间竟然少的可怜?

据调查显示,平均每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只有不到3个小时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是不到30%的实际工作时间。其他时间都被各种开会、邮件、同事的打扰等所占据,这些“非本职工作”的工作我们称之为工作中的“磨损”。

这种磨损的产生是因团队协作中需要与团队分配任务,同步进度,沟通交流,交换文件,讨论问题,以使整个团队能够持续协同工作必不可少的时间消 耗。团队或公司规模越大时,这种磨损越严重,造成团队工作效率越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增加人员数量并不能获得1+1>2的效果,反而有 1+1<2的无奈。

因此,我们发现企业和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一套能够帮助减少磨损,提高效率,消除信息不对称系统。这种改变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当您的公司或者团队 通过从减少开会、邮件、不必要的沟通等工作方式中,将磨损时间从6个小时降低到3个小时,有效工作时间从3个小时提高到6个小时,那就意味着你们的效率提 高了100%。

100%的效率提升,是否意味着对您的企业也是一种颠覆呢?

我们通过对人们日常工作内容的分析,发现以任务为核心的任务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帮助团队和企业完成任务分配,同步并跟踪,聚焦任务讨论,透明共 享信息,让团队专注工作本身,并进行有效的个人和团队的时间管理,从而减少开会时间,降低邮件沟通时间,避免团队沟通中不必要的干扰时间。

通过消除企业和团队内部的信息不对称,跨越了团队内部沟通的距离,提升了100%以上的效率,这种互联网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变您和您的团队,颠覆您以往的工作方式。

更核心的是,您和您的团队内部的所有任务及记录,正是您企业内部的大数据资产。您可以有效的通过数据分析和报表,来了解您的团队的工作状态。

简单的例子:

1、查到团队中每个人,整个部门,整个公司每天的工作内容及数量的变化;

2、通过创建任务、完成任务、未完成任务、过期任务等数量和内容来量化考核您的团队,为团队的绩效考核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

3、可以通过团队中谁发送给谁的任务,谁完成谁的任务的统计数量衡量一个人在团队中处于核心地位还是边缘地位,能够使您对团队成员的角色和位置有更直观的全新认识。

类似的数据分析还有很多,任务是企业内部大数据的元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统计,可以为您的团队管理和公司建设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让您的企业效率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

协同管理模式

嘉瑶凭借在企业协同管理领域多年的经验积累,提出了“新常态”下的协同管理解决方案。嘉瑶GOA协同管理平台:产品平台化、移动互联化、企业社 交化、应用私享化,借助该平台将快速打通企业中各个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让企业决策者及时掌握各种准确有效的数据,提升企业竞争力;借助该平台将整合企 业、员工、客户及合作伙伴之间的各种应用,并打通相互之间数据交互、信息共享,实现事务的大协同;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帮助企业更好的利用移动互联打造业务应 用的移动化、协同化和云端化,让员工更多地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处理工作事务,从办公桌上解脱出来,同时提升企业价值。

传统协同管理都是侧重于无纸化办公的流程控制问题,最大限度解决的就是在企业沟通过程中,递交、审批、输出输入等机械问题,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当今移动互联使得传统的办公场景向企业社交化过渡,让团队执行力、创造力得以提升。

[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16篇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美日两国的企业都发现了各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不足,都在相互借鉴对方的长处。众所周知,70年代以前,由于美国企业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美国模式也成为企业成功的象征,许多企业包括日本企业都纷纷学习该模式;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制造业对美国同行构成了强烈的冲击,日本模式也成为众多企业效仿的对象。而到了90年代初,美日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形势又发生了逆转,受泡沫经济和经济危机的困扰。日本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经营绩效大幅度下滑,相反,美国高科技企业则在国际舞台上高唱凯歌。这又迫使日本企业对其模式进行反思,他们又回过头来重新学习,以图建立一个更高效率的管理模式。而美国企业有了前车之鉴后,也在不断地深化、扩大该模式所获取的成果。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17篇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企业对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备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其进行生产的主要物质技术基础川,它们的运行状态、维护、保养等环节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更先进的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本文着重探讨设备维修管理决策和设备故障诊断决策两类核心决策问题。

【关键词】设备维修 决策支持系统 故障诊断

该系统中包含多个决策模块,按其功能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决策问题:设备技术状态等级决策、设备维修管理决策、设备故障诊断决策、备件优化库存决策。该系统可以辅助设备维修管理人员进行泵站设备的维修决策。一般一个DSS的核心是模型库系统,其作用是管理各种决策方法、模型,设备维修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包含了多种决策模型,如线性规划、模糊决策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等。这些模型及其组合可分别在几个功能模块子系统中得到应用,如设备技术状态等级决策中用到模糊综合评判法,设备维修管理决策中用到了逻辑综合决断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设备故障诊断决策中使用了模糊诊断理论、专家系统等。以下将着重探讨设备维修管理决策和设备故障诊断决策两类核心决策问题。

1.设备维修管理决策

对设备磨损(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的补偿方式有维修和更新。维修可分为事后维修、预防维修和状态维修三种方式。这里的更新概念是指以全部的设备来代替旧设备。因此设备维修管理决策问题可分为:设备更新决策、设备维修方式决策、设备状态维修决策和设备维修周期决策等。以下主要讨论设备更新决策、设备维修方式决策。

设备更新决策

设备更新是修理以外的另一种设备综合磨损的补偿方式,设备更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相同的设备去更换有形磨损严重、不能继续使用的旧设备;这种更新只是解决设备的损坏问题,不具有更新技术的性质,不能促进技术的进步。另一种是用较经济和较完善的新设备,即用技术更先进、结构更完善、效率更高、性能更好、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更少的新型设备,来更换那些技术上不能继续使用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旧设备。这种更新不仅能解决设备的损坏问题,而且能解决设备技术落后的问题。在当今技术进步很快的条件下,设备更新应该主要采用后一种。

对设备实行更新,不仅要考虑促进技术进步,同时也要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于一台具体设备来说,应该不应该更新、应在什么时间更新、应选用什么样的设备来更新,主要取决于更新的经济效果。设备更新的时机,一般取决于设备的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

有些设备在其整个使用期内并不过时,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还没有更先进的设备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同样避免不了有形磨损的作用,结果将引起维修费用(特别是大修费用)以及其他运行费用的不断增加。这时,即使进行设备原型替换,在经济上往往也是合算的,这就是原型更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分析设备的经济寿命进行更新决策。

设备原型更新的模型可按其费用函数分为低劣化模型、最小年费用模型等。这两种模型都是以追求设备寿命期内的费用最低为目标,当设备的费用最低时的年数也就是设备的设备维修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辅助决策研究最佳更新期。

(1)低劣化模型①

t=t其中,t:设备的经济寿命;

B:设备原值;

q:设备的低劣化数值(即每年增加的使用维护费)。

实际分析时,考虑到资金利息,会进行适当的修正。当使用年限超过设备的经济寿命时,一般考虑更新,而不再考虑维修。

(2)最小年费用模型②

如果设备的低劣化值每年变化率并不相同则可采用最小年费用模型计算设备的最佳更新期。

Ct=式中,ct表示某一确定年份的年平均费用(元); cp表示某年设备的使用成本(元);k0表示设备原值; kc表示设备残值;t表示某一确定年数。ct最小时的年数就是设备更新的年限。

设备维修方式决策

设备可划分为重点设备、重要设备和一般设备,并根据设备的特点和状态,确定最适宜、最经济的维修方式: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或状态维修。因此维修方式决策的目标是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转的基础上,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益最高,具体来说,就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设备维修费用和运行成本。

维修方式决策的总原则为:对于故障有发展过程且可监测、维修成本高的重要设备实施状态维修;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的、故障属于寿命型但不易检测的设备采用定期预防维修,此时需要优化维修内容和间隔期;而对故障危害性较小、故障率恒定且故障不易检测的设备实施事后维修;并针对具体情况见缝插针的实施同步维修和改进维修。

设备维修方式决策的适用对象可以是整机,也可以是某一个子系统,甚至是子系统的某一个子系统,也就是说,维修方式的决策对象可以是所有的泵站系统、子系统,也可以是其中一种设备,甚至是主机的某一个零部件。不论是哪一级的维修对象,使用的决策模型都一样,以下介绍两种决策模型,分别是逻辑综合决断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l)逻辑综合决断法

“逻辑综合决断法”首先把设备分类,然后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就设备性能指标提出一系列逻辑问题,最后根据答案决定建议实施的维修方式。“逻辑综合决断法”主要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其分析步骤为:

第一步,确定企业实施不同维修方式的比例。由于设备、检测能力和维修人员素质等的差异,不同企业实施状态维修、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的比例是不同的;

第二步,按照下图所示的流程回答问题,确定设备的维修方式;

第三步,根据步骤一确定的比例关系,调整设备的维修方式,同时考虑其它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水电部门对某些设备实施维修方式的限制,最终确定设备的维修方式。

可以看出,逻辑综合决断法简单易行,能在时间短、开支少的情况下,对设备分类,还可充分吸收专家和使用人员的意见,逐步完善分析过程。

(2)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模糊综合评判法决策的基本原理是认为设备特征参数与维修方式之间存在模糊关系:B=A。R ,其中A为设备特征参数模糊集,B为维修方式模糊集,R为识别矩阵,“。”为模糊算子,根据设备特征参数的隶属函数和识别权矩阵可以得到设备的评价集,然后依据一定的决策原则就可以进行设备维修方式决策“。”③

决策好维修方式是实现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策略的基础,以上两种决策模型各有优缺点,逻辑综合决断法比较简单,但只能利用设备的定性信息;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某种程设备维修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辅助决策研究度上能够反映问题的本质,但自学习能力要差一些。对泵站设备而言,维修方式的决策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有时因不能量化,忽略了某些因素,得到的决策结果不准确,失去辅助决策的意义,因此本系统偏重于采用逻辑综合决断法。

2.模糊理论在设备故障诊断决策中的应用④

作为一门崭新的数学学科,模糊数学的出现与发展,对许多领域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这些领域不断出现新的成果,从而加速了这些领域的发展.设备维修管理就属于这样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有些设备的故障原因和现象是明确的、清晰的和肯定的,即模式是明确的、清晰的和肯定的,而大量的诊断对象的模式带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属模糊式的设备故障诊断及维修管理的问题。

模糊数学为复杂设备的故障诊断及维修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学工具。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设备不断复杂化。根据模糊数学创始人Zadeh提出的“不相容原理”,当系统的复杂性增加时,精确而有效地描述系统行为的能力就减少,当达到某一闽值时,精确性和有效性变得相互排斥,因此,设备的复杂程度越高,其系统的模糊性也就越强。运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处理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及维修管理中遇到的模糊信息,将为设备的维修管理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总之,设备维修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将减轻设备维护过程中决策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设备运行率及可靠性,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18篇

5.业务关联度

资源的关联度是指企业集团掌控的资源与下属企业经营的业务之间的关联程度,即企业集团和下属企业是否属于同一产业链,还是产业相关性不大。如果成员企业的资源相关性较高,如原材料或者产品形成了上下游的关系,那么采用较为集权的管控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反之,如果资源的相关度低,甚至是不相关、跨行业的产品,企业集团采用集权化的管控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小。

6.公司规模化

传统集权分权理论认为,当企业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因为集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以保证有限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同时集权有利于整合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此时,企业的管理应该以集权为主;当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决策数目多,协调、沟通及控制不易,企业管理应该逐渐倾向于分权管理,集团总部的能力不可能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无止境增大,同时,随着随即的行业及业务的增多,总部应该集中精力解决更加重要的问题,分权管理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企业的发展规模是选择管控模式的重要因素。

7.区域布局度

一般来说,如果集团企业的成员企业分布区域比较单一,这有利于总部的管理和控制,集权化的管控模式的倾向性会高一些,如果分布的区域广阔,甚至跨国经营,那么分权制的管控模式倾向性会高一些。

8.信息化程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信息对一个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集团企业而言,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把握市场先机的前提。因此,对集团内外部信息的把握都将是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任何一个企业,信息资源都是相对分散的。企业规模越大,产业越是多元化,信息资源就越分散。企业信息化技术的改进都有助于分权,也有助于集权。信息化水平更加利于集团的管理控制,使集团更加倾向于集权管控模式。

9.领导风格和企业文化

企业领导如果倾向个人决策,则倾向集权,如果企业民主的管理风格则可适当分权。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有强有力的导向和支配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如果企业形成了统一的企业文化,对于集权管理有很大的帮助。企业集团往往拥有众多的成员企业,这些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有可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企业集团产生文化差异,这时集权管理的效率将大大降低,所以建立统一的文化很重要。

三、企业集团管理架构

有效落实管理模式的关键就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管控架构。在这个架构中,包含了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职能支持。

首先,要明确实现集团战略的定位和职能。就是集团公司总部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它所管理的内容和范围是什么,这是集团公司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其次,要界定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的权责关系。明确了集团总部的核心功能之后,可以划分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的职能界面,从而界定出总部与成员单位之间的权责范围,以确立整个集团的管理架构。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19篇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物流行业规模越来越大,物流管理技术也随之发展,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重大的挑战,物流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经济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需求和市场的不断扩张,物流管理行业的问题也在不断想象,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经验,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20篇

【摘要】

计划管理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功能,在油田建设和管理前期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以投资带动产能建设和提高产量的做法也促进了计划系统的队伍建设,以极快的速度带动了队伍的发展,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得到了油田各系统的认同。但随着油田经营管理政策的调整,对二级单位实施经营承包政策,各单位的自主经营权利相应扩大,计划管理的范围逐渐缩小,宏观调控职能逐渐削弱,指令性计划减少,指导性计划增加,企业经营管理转向以财务核算为核心的同时,恰恰忽视了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了从上到下的“以包代管”的现象,大家在承包指标上做文章,在管理名词上下功夫,使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手段缺乏而混乱,许多不规范的企业行为由此而生。

【关键词】

计划 职能 管理

一、计划管理调控指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计划系统人员素质较高,能担当起企业资源配置运作的重任。在传统计划管理模式下,油田及局内企业资源配置由计划部门全面掌握,相应比较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如设备、基建、安全、技术、节能、环保和劳资等管理环节。因此,计划系统队伍经过多年建设与实践,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能力较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比较了解。在当前形势下,充发挥计划系统人员综合优势,对企业资金投入等资源配置实施计划管理,确实担当起企业资源配置的重任。

(2)计划管理是企业预算与执行部门的结合点。企业财务年度预算,其实也是一种生产经营工作目标或计划,但当前的财务预算比较倾向于事前预算,从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和以往的历史数据出发来核定年度费用指标,缺乏适时的事中监控。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战,年底再算,无法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资源配置以及企业投入资金的有效运作,特别是合同签定后开始履行及决算手续办理完成前的资金运作阶段。而计划管理部门作为预算执行部门,可以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开工、完工结算和后评估等方面,全过程、全方位监控资金运作,是企业预算与执行部门的有机结合点。

(3)信息渠道畅通,综合性能强的优势可以弥补财务核算方式的僵化。在局计划处的大力倡导下,局统计系统的职能得以及时转变,加上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信息渠道比较畅通,统计人员全面参与各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着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数据,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而当前财务核算模式仍然比较滞后,其财务报表内容仅仅能满足上级业务部门需要,无法反映资金流动的全过程。

二、在客观分析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采取计划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优势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制约企业计划管理提高水平、发挥功效的几个问题

(1)对计划经济和计划管理等同认识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在企业内部实行模拟法人核算制度,忽视了资源配置的手段,认为通过市场运作就可解决所有问题,出现不同程度的“以包代管”现象;更有不少人将“计划经济”与“计划管理”等同看待,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就应该连同计划管理一起放弃,这其实是放弃企业管理积极有效的手段的错误做法。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计划管理的运作力度不强,精细程度不高,影响了计划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在油田下决心解散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同时,对各二级承包单位的管理力度却相应减弱,油田生产经营计划也由月计划改为季度计划,仍然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投资管理方面,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计划管理队伍建设和职能的转变。也有些单位的计划管理人员也由于自身素质和工作热情所限,仍然满足于申请油田投资和分解下达。再加上油田投资政策和方向的调整,使计划管理人员的精力放在了申请有限的资金方面,对计划投资操作也大而粗。

(3)对投资与成本辨证关系的错误认识,影响了对投资管理的热情。从当前企业管理的行为看,大家对投资与成本的关系认识上容易走向极端。有一段时间,投资管理宽松的时候,有些单位和部门就吃投资,许多东西都从投资列支。在油田要求上缴资产收益后,大家开始明白盲目增加资产也要承担经营压力,经常讲“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在成本可以承受的情况下,尽量从成本开支,放松了对项目的认真研究,其实也容易造成短期行为,相应造成对投资项目计划管理的忽视。

三、在认真分析当前变化多端的生产经营形势后,企业计划管理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观念,自觉担负起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重担。首先是企业计划管理系统观念的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在不断变化,在企业资金筹措和投入方面,油田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逐渐缩小,各级计划管理人员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不能把管理职能仅仅定位于投资管理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力争将全部资金投入纳入计划管理运作的范畴,才能胸中有全局,充分自如地掌握资金流动;其次是促使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对计划管理手段的认可。要通过扎扎实实地工作,影响和转变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对资金计划管理、企业资源配置全面的认可;再次是引导对投资与成本辨证关系认识的转变。

(2)加强计划统计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强资金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增加其对本职工作的研究,提高工作热情,提高综合运筹能力。计划管理办法和手段并非一成不变,一劳永逸,计划管理人员经过长时间工作,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很容易一成不变地做一些工作而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因此要打破常规思维,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加强对计划管理办法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其它企业和系统的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吐故纳新,常做常新;二是要加强跨行业、跨系统型综合人才的培养,提高计划统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积极学习其它行业的知识,使自身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运作的多方面知识,打破门户之见,才能有目的的提高综合知识;三是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办公手段,充分认识和使用计划管理软件,并可根据需要开发小巧实用的办公软件,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3)将大型计划投资项目运作的办法引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可以在企业技术改造、科研经费投入等项目入手,力争从项目立项、开工通知单、竣工验收证明书、定额审核和实施效果评价等全面理顺,明确各项工作应达到的标准,明确各操作单位所承担的责任,推行资金计划项目管理,严格按项目下达资金计划、监督进度、进行效果评价和竣工结算,以进一步加大计划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全面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总之,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计划管理的优越性是无可替代的,但和其它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一样,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只要计划系统达成共识,急流勇进,精耕细作,就能在改革浪潮中再次腾飞。

企业管理模式介绍范文 第21篇

摘要: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不论是国家建设还是企业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力量。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充分尊重人的劳动及其对利益的合理追求,以便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二个力量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三个决定性力量就是合理的制度建构。对企业管理者来讲,注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生产力要素与生产力关系的辩证思维,对生产型企业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照意义。

关键词:传统哲学,生产力,企业管理

“生产力”(Overall Productivity)从内涵上讲,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从外延上讲,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者合称“生产力三要素”。实现生产力的目标离不开四个领域:Land(土地)、Labor(劳动力)、Capital(资本)、Technology(技术)。因此,生产力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作为实体的“三要素”的总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根据这个理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像竹子的生长,中间存在着若干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是历史上各个社会形态解体的时点,也是生产力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发展的极限。因此,要掌握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首先要清楚生产力发展的节点。生产力中的生产要素三分法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该原理适用于中国古代多数时期的生产力,如传统哲学思想中关于提高生产力的文献《易经旅》就描述了生产力的三要素:“旅即次,怀其资,得僮仆贞。”“资”即上文已讲过的资本,“次”与“僮仆贞”分别指土地和劳动力。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大学》一书的记载中看出生产力的三要素,如:“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在《大学》的生产力要素中:第一个要素是有德行的人,第二个要素是土地,第三个要素是资本,而这三个要素均属于现代企业的资源管理和生产力的范畴。

生产是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一个有机互动的过程,因此,生产本身要得以持续不断地展开,就必须首先有一个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这四者之间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循环体系。有生产才有生产力,有生产力才有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学会正确地运用能产生价值的生产力资源,以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西方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讲到生产力目标时指出,生产力目标是让资源更具生产力:生产力是对管理能力的第一个检测,检验资源是否都利用了,它们的产出是多少,没有生产力目标的企业没有方向,也无法控制。生产力是一个企业内各部门的管理以及与其他企业的管理作比较的最佳标准。而衡量这个的关键因素就是生产力,即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他们的收益,不断提高生产力是企业管理者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企业管理者负有对生产资源配置成生产性利用的责任,这也是企业管理者的行政功能之一,从经济角度而言,我们将其称之为生产力。美国的管理学大师泰勒在“科学管理理论”中就提醒管理者,人的能力各有差别,而每一个人在做适合他的工作和任务时,有资格要求自己能够得到一份好的收入和赢得尊严。而管理者有责任发现每个人最适合干的工作,并赋予他这份工作,通过分配任务,提供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识以及足够的管理支持以及培训,帮助他提高绩效,让员工更具生产力。

春秋时期,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齐国的丞相管仲从财富生产靠分工的生产力理念出发,把国民分为四类(简称“四民”):士、农、工、商,并按照这个顺序对国民进行分别编制,使“四民”自身都进入职业化状态,并且世代相传,除农民中的杰出者可升入士外,其他人的职业基本实现“固定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有利于人们积累各自的职业经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管子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墅,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管子小匡》)实行分业定居后,士处“闲燕”,“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旦暮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管子小匡》)。因而,“四民分业”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还对提高“士”的道德修养十分有利。具体来看,农民集中居住于乡村,“旦暮从事于田野”,与田地相结合,这有利于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手工业者集中定居在城镇,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更有利于他们选择精良的器材,从而推动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就市井”,“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管子小匡》),商人们熟知货源,掌握商品信息,就能够做到调济有无,活跃市场。总之,实行“分业定居”可以使士、农、工、商四民在其各自所居的地域中形成浓厚的专业氛围和广泛的技术交流,从而有利于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升社会组织的生产力。同时,管子也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人被动地顺应自然的生产力,《管子度地》篇中把天看作是自然之天,并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在此基础上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注意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天地自然相协调而提高生产力。因为在古代农业是社会最主要的经济产业,并得到统治阶级的一致重视,但当时的农业产业也是最依赖自然规律的,所以农业经济也主要是遵循自然规律。在生产力主要依靠自然条件,生产手段又十分原始和落后的情况下,一切行为方式均要顺乎自然规律和按季节行事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例如,齐国靠近大海,湖泊、河流很多,因此,齐国把水当作重要的生产要素,重视对境内水文的开发利用:“水有大小,又有远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长有危殆矣。”而水的特性则包括:“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漂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领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满四十九者,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为了更好地控制河流,使河流资源能为所用,齐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构筑了许多堤防:“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列之时也。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故事已,新事未起,草木荑,生可食,寒暑调,日夜分,分之后,夜日益短,昼日益长,利以作土功之事,土乃益刚。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上,小其下,随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为之囊,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夹水四周,禾稼不伤,岁埤增之,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于柏杨,以备决水。”(《管子度地》)

从上述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管子所强调的“人与天调”的思想揭示了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即自然界是人类获取生产资料和提高生产力的基础之一,离开了自然界所提供给人类的各种生产资料,人类将无法生存和繁衍。而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首先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节奏和韵律行事,以利用好自然环境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清楚地认识到了生产力的重要性:“自古国家久安长治之模,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大之休。”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不论是国家建设还是企业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力量。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充分尊重人的劳动及其对利益的合理追求,以便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二个力量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三个决定性力量就是合理的制度建构。对企业管理者来讲,注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生产力要素与生产力关系的辩证思维,对生产型企业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照意义。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340页。

[2]任多伦.《论中国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10,第140页。

[3] (美)彼得德鲁克.《企业战略与企业目标》,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2005,p68。Productivity Is the First Test of Management’s Competence. How well are resources utilized and how much do they yield? Without productivity objectives, a business does not have direction or control.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s are the best measure for comparing managements of different units with an enterprise, and for comparing managements of different businesses. The first measurement of this crucial factor is productivity that is, the degree to which resources are utilized and their yield. The continual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is one of management’s most important jobs.

[4]那国毅.《经理人与组织(案例)》,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2006,第28页。

[5]这也是减少培训和职业实习费用的支出。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很多技术工人也是世代相传,如德国、日本等,他们的国家很多年轻人高中毕业就去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技术学习和实践,所以他们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一流,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6]章梫.《康熙政要》,北京:_中央党校出版杜,1994,第3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