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哲学常识总结 第1篇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的含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零散的、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两大阵营:①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②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①可知论:思维能认识存在
②不可知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成世界的本原。
代表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万物皆备于我;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我思故我在……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代表观点:理生万物;上帝创造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五、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哲学与时代精神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3)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初高中哲学常识总结 第2篇
(一)辨证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如强调“自然的客观”可用: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应用】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一般用 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帝、鬼神、观念等。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认识论部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反作用实践”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和谬误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的过程)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这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方法论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有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5.“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1〗: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原理内容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2〗: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初高中哲学常识总结 第3篇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辨证唯物主义的特质观:
(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
1、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认为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发展来的;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认为原子和原子的属性是物质;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B、物质的唯一物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或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简答或多选)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B、物质的唯一物性是客观实在性。
理论意义:
1、他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2、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3、它坚持了辨证法的物质观,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反对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三)、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简答)
1、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通和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2、其区别是: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普遍本质的最高概括,是一般;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以具体物质形态特殊本质的概括,是个别,它随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其联系是:物质结构理论为哲学物质范畴提供自然科学基顾,哲学物质范畴为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一)、运动范畴的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存在的根要方式和根本属性。
(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包括形而上学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观)(简答或选择)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谁也离不开谁。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
2、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也离不开物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包括什么是静止)
1、二者是对立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二者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是动中有静;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是静中有动;
3、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
①一个事物相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②事物外在量变过程中,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所以静止是相对的静止。
3、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动论和绝对主义,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辨论。
其意义是:
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因为运动只有通过静止才能表现和测量出来,所以要承认相对静止;
2、只有承认相对静上,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也是物质分化的条件;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能才区分不同事物。
(四)、运动的规律性(事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多选,简答)
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在内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律的特点是:规律具有稳定、普遍性、重复性、客观性。因此规律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只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三、辨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简答或选择)
(一)、时间、空间的定义和特点:
1、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其特点是:一唯性、不可逆性(是单向前进的、是去而不返的)
2、空间指运动着的、特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其特点是:三维性(特体都是有一定的体积,有一定的上下左右的位置的)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二)、时间、空间与特质运动的'关系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物质运动在时、空中进行,时、空是特质运动的时、空,既没有脱离时、空的物质运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空。它们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否认时、空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把时、空看成是脱离物质运动的绝对存在物是形而上学。
(三)、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选择)
1、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是客观的,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2、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受物质运动具体特性的制约,是随着特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是有条件的,可变的,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发展的、可变的;
3、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夸大相对性,否认绝对性和客观性是唯心主义;夸大绝对性,否认相对性是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