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推荐30篇)

admin
导读 [8] 王瑞雪.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1] 刘永文,樊燕,刘洪斌,等.丘陵山地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18):420-425.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指标 调查 评价 耕地后备资源

1、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与数量

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象面积共公顷,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3],将全县耕地后备资源分为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经国家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数据统计,可开垦土地共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的,可复垦采矿用地面积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

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中,可开垦土地共公顷,其中包含其他草地公顷,占可开垦土地面积,滩涂公顷,占可开垦土地面积,裸地公顷,占可开垦土地面积。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主要以其他草地和裸地为主,含有少量的滩涂用地。

2、分区与评价指标的确定

评价区确定

根据《技术规定》,全国划分12个评价区,佛冈县属于华南区。

评价指标的确定

评价指标涉及区位指标、气候条件、立地条件、生态环境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年降水量、年积温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壤质地、耕作便利度、生态条件等11个评价指标。[4]

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遵循选取原则,在充分调查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术规定》要求,确定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说明。

3、评价指标矢量化(数字化)

评价底图来源

国家下发工作底图,并标注积温和年降水量信息,精度与2012年土地调查数据库一致。

评价指标的量化步骤

结合佛冈县土地整治规划、1:10000地形图、土壤普查报告及土壤普查图、清远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和清远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成果资料。评价指标有数字化条件的对其进行数字化,并根据最新影像图或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纠正,建立评价指标图层。

评价指标专题地图制作

根据各评价指标图层矢量化结果,结合各项评价指标分支代码,制作评价指标专题地图。如生态条件指标通过生态保护区资料和允许建设区进行落图。佛冈县有一个自然保护区,为广东佛冈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矢量化自然保护区布局图和提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允许建设区图层,按照生态条件指标分支分类代码表,分别予以赋上对应的代码,制作形成佛冈县生态评价指标专题地图。

4、宜耕性评价

通过室内数据整理,将收集的资料勾划形成评价指标专题图,再经过数字化,利用GIS技术叠加获取评价单元相关评价指标的结果。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有任何指标项为不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宜耕。[5]

5、外业补充核查

对于内业无法获取信息的评价指标,通过评价单元外业补充核查。按照《技术规定》对限制因子进行调查,填入表格。其中,待开发土地主要核查土壤污染情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土壤质地、耕地便利程度等指标,可复垦土地主要核查生态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和土壤质地等指标。[6]

6、评价结果属性信息标注

根据结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HBTC”,分类型分别对图斑属性进行标注。宜耕土地标注为“GDHB”,不宜耕土地标注为“FHB”。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标注为“LSYL”。[7]

7、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共公顷,通过对11个限制指标进行评价,得到全县宜耕土地面积共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面积共公顷,占全县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共。

可开垦土地中宜耕土地面积共公顷,主要是其他草地和裸地,宜耕面积合计公顷,共512个评价单元,占宜耕可开垦土地面积。宜耕率较高的地类为其他草地及裸地。

全县可复垦采矿用地复垦率为,不可复垦面积为公顷,可复垦的采矿用地面积为公顷,不参与评价面积为公顷,不参与评价采矿用地是指正在生产的采矿用地。

8、经验及体会

指标图处理方法

指标涉及11项,每项指标都必须落到评价图斑上,因此在指标矢量化过程中如何完整精确叠加到评价图层,尤其对于主要限制因素,直接关系到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

(1)无比例尺示意图

针对收集到的示意图,即无坐标、无比例尺等信息,可参考图内的行政界线和自然地物进行校正,叠加到评价底图进行矢量化和“FHB”标注。

(2)仅有坐标

针对该类型图件,查看坐标系统是否统一,坐标是否与调查评价底图坐标位数一致,分带是否一致与是否存在跨带区域,以调查评价底图为标准,将收集到的评价指标相关坐标进行转换上图,然后对评价图斑进行“FHB”标注。

(3)纸质图件

扫描纸质图,按照同比例尺行政界线进行校正与矢量化,再按照评价底图的要求进行比例尺转换,叠加评价底图进行“FHB”标注。

主要评价指标处理方法

(1)生态条件

佛冈县有省级森林公园羊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粤中第一峰观音山等名山,矢量化范围为保护区核心区。

(2)排水条件

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中部分在潖江范围附近,同时对排水条件有限制的地类中,滩涂地类将根据距离河流的距离及地形坡度,判断排水条件情况,部分内陆滩涂具有排水条件,小部分位于内陆滩涂由于年降雨量较小,基本上不存在积水情况。

(3)耕作便利度

收集耕地后备资源的区位、交通条件,调查开发后以距离农村居民点距离(2km)和交通通达度为依据,以图斑面积20公顷为基准,结合地形地貌等综合考虑。

(4)地形坡度

地形测量图为JPG文件格式,通过对多幅图拼接和影像校正后,矢量化各等高线范围,通过DEM高程分析,按照坡度范围重新分类,由于分析过程中会产生锯齿状的图斑,造成评价单元分割零碎利,因此在坡度叠加分析过程中,注意结合影像图,分析各类型坡度占图斑面积的比例,整合评价单元。

参考文献:

[1]温明炬,唐程杰.中国耕地后备资源[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2005.

[2]王军艳.耕地分等定界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县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

[3]_.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2014.

[4],[6]_.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2014.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2篇

为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牢固树立预算绩效理念,强化部门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_中央_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xx〕34号)、《_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xx〕10号)、《南县财政局关于做好20xx年度预算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南财绩函〔20xx〕6号)等文件精神,我局根据财政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局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开展了20xx年度自然资源局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现将我局20xx年度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根据批复的年初预算,20xx年我局共安排了5个项目,资金总额329万元,具体如下:

1、基础管理和建设工作专项支出80万元,项目主要包含土地日、测绘日、地球宣传日的政策法规宣传以及行政诉论、信息系统建设、机关维修等内容。

2、空间规划工作专项支出30万元,项目主要用于空间规划专家咨询、技术论证、调研考察、建设项目规划管理及其他技术服务委托业务。

3、自然资源保护支出89万元,项目主要用于保护耕地和矿产资源,开展动态巡查,对全县耕地保护信息员进行培训及业务指导,安装耕地保护标牌,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4、争资立项30万元,项目主要用于争取投资和旱改水指标以及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工作。

5、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工作专项支出100万元,项目包含用地报批、征地拆迁、土地储备、土地供应、地籍管理等多项业务工作。

(二)绩效目标设定及指标完成情况

1、绩效目标设定

①基础管理工作专项,特定日宣传不少于1次,行政复议案件同比减少10%以上,结案率力争100%。

②空间规划专项,计划完成30个村庄规划编制。

③自然资源保护专项,严守耕地红线,力争永久基本农田比上一轮有所增加;按要求完成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按要求继续整改耕地违法问题至少1个以上;完成省厅下发的闲置土地任务清单。

④争资立项,计划新增“旱改水”耕地开发项目3000亩,计划完成指标交易亿,

⑤土地开发利用完成储备土地颁证22宗,入库储备土地总面积846亩,供应土地亩;完成土地招拍挂出让18宗,出让建设用地亩,国有土地出让成交价款亿元;

2、指标完成情况

20xx年度基本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主要围绕重点项目用地报批、土地挂牌出让、土地储备、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护及提质改造、深化行政事务审批改革、土地执法、征地拆迁等开展工作。具体完成指标如下:

①基础管理工作专项,完成了特定日政策、法规宣传,全年处理各类信访案件86起、130人次,其中政策咨询35次、70人次;化解积案1件;全年行政复议案件4起,同比减少40%;行政应诉14件,同比减少35%,结案11件,上述2件,结案率达100%。

②空间规划编制完成了《南县县城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南县县城土地规划实施评估》、《南县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南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调整》;推进了《南县城镇开发边界模拟划定》《南县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南县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三线”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比原划定面积多平方公里,划定2035年南县城镇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为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公顷,保护目标基本落实;完成了《南县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20xx-20xx年)》,20xx年计划完成30个村庄规划编制,实际完成33个。

③自然资源保护专项,根据三调数据我县耕地保有量94万亩,比上一轮目标83万亩增加1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76万亩比上一轮万亩增加万亩;按要求已落实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经费和规划指标,耕地保护一张图以基本完成,并有效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并完成规划文本编制;完成省厅下发的闲置土地任务清单7宗。

④争资立项,实施新增耕地开发项目3000亩,已开始选址踏勘完成指标交易亿,

⑤土地开发利用已完成储备土地颁证22宗,入库储备土地总面积846亩,供应土地亩;完成土地招拍挂出让18宗,出让建设用地亩,国有土地出让成交价款亿元;完成拆迁集体土地上房屋302栋,面积77500平方米,青苗登录补偿100多亩,迁移坟墓300多座,累计兑付各类补偿款亿元;20xx年拆除空心房381栋,复垦面积约100亩;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一)绩效评价工作目的

通过开展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全面了解分析本局项目支出目标设定、预算配置、预算执行及项目产出的工作绩效等情况,督促本局进一步围绕项目绩效目标开展工作,规范和加强项目预算资金管理,强化项目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项目资金投入、使用情况

1、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本局20xx年申报了5个项目,年初批复项目预算总金额329万元,预算执行项目总金额万元,预算执行率达,系年中追加项目及资金造成。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支出总金额万元,资金无结余。

(三)项目组织情况分析。

1、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由相关股室根据各自负责的具体项目开展相关调研、考察、论证,针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出意见,在组织专业相关评估机构进行深入论证,最终形成初步结论上报相关部门审核批准立项。

2、项目在具体实施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招投标程序,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需调整的,严格履行相关审批调整程序。

3、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积极组织建设方、实施方、监理方及相关主管部门参与项目验收,针对达不到验收标准的及时出具整改通知书,督促项目按质按量的完成。

(四)项目管理情况分析。

1、健全相关制度,明确责任。明确了各股室工作职责,成立了项目实施部门,明确了部门负责人,并将责任细化到组到人。同时成立了由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各股室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项目监管工作小组,负责该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

2、开展项目申报,建立项目库

各股室围绕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按照相关程序确定项目,建立项目库,明确资金来源、项目内容、实施主体、投资成本、绩效目标、等内容。

3、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账务核算。

在资金管理使用上,我局严格按照各项专项资金使用用途安排该专项资金的支出使用,严格遵守“专款专用”原则,严格落实专项资金的申拨、使用审批手续,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在会计核算上,严格实行单独核算,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进行记账管理,使专项资金来源、去向明了,避免与人员、公用等本级财政预算内资金混合使用。

4、开展监督检查,通报检查结果

我局根据项目进展情况,不定期的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形成检查通报,及时督促做出整改。

三、项目绩效情况

20xx年本局共实施了5个项目,通过与各股室了解项目情况及收集的项目资料,综合汇总得出自评结论。20xx年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总分值100分,自评95分,等级“优”(详见附件年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指标计分表)。主要绩效分析如下:

(一)经济性分析

根据县财政部门的预算批复,项目预算资金329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29万元。资金实际使用万元。超支万元,原因为年初预算时本级专项较上年大幅压缩,预算金额无法保证专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年中根据实际情况,上级部门新增项目,新增资金万元。

(二)效率性分析

项目总投入财政资金万元,项目于20xx年01月01日开始,至20xx年12月31日结束,本级专项工作全部实施完成。

项目的实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进行,项目基本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完成。

(三)有效性产出

1、建设用地保障有力。20xx年上报13个项目,面积合计1050亩,领回用地批文共计770亩。完成储备土地颁证22宗,入库储备土地总面积846亩,供应土地亩。

2、立项争资卓有成效。全年“旱改水”指标交易实现财政收益亿元;土地出让成交价款亿元,合计金额亿元。

3、持续推进土地违法整改。20xx年武汉督察局下达整改任务93个,已整改到位81个,持续整改12个;20xx年省级自然资源例行督察交办违法用地19个,已整改到位13个,阶段性整改到位4个,持续整改2个;20xx年国家例行督察反馈违法用地问题4个,已整改到位1个,持续整改3个。

4、科学合理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按省厅要求完成了《南县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20xx-20xx年)》,20xx年计划完成30个村庄规划编制,实际完成33个。

(四)可持续性分析

项目为常年性项目,财政每年都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项目人员也基本保持原有的岗位人员,并且单位每年都会组织项目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项目持续可行。

四、存在的问题

1、专项资金指标下达时间和使用时间存在时差,部分专项费用需动用基本支出资金。

2、自身监督管理制度还有待健全,个别方面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3、项目的跟踪检查管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基本经验及主要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专项资金预算下发后,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进行布置安排,制订了工作计划,明确了时限要求,落实了责任分工,确保了各项专项工作顺利进行和整治成效。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项内控制度。20xx年本局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时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南县自然资源局机关管理制度》,机关管理制度涵盖了差旅费报销管理规定、公务车辆管理规定、机关公务接待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办法。

3、强化项目管理,重大项目实行第三方投资评审。本局针对重大项目的支出,均通过专门机构投资评审,签订合同,并经律师咨询审核后方可签订合同,再实施项目。引入第三方对重大项目进行投资评审,进一步加强了对项目实施进行风险把控,杜绝无效项目投资。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土地报批难度增大。耕地占比要求过大,圈内项目(批次用地)耕地占比不能超过百分之五十,圈外项目(单独选址)耕地占比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批次项目必须实行多规合一,要求批供一致,必须符合土地用途管制,不符合的不允许上报,也不允许承诺。

2、耕地保护难度大、执法难。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需求量大,耕地保护土地违法案件办案周期长,违法主体不配合导致办案程序难以进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报批时间跨度长、土地报批滞后,存在边报边用、未批先用等违法用地情况;农村依法用地意识不强,造成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突出。

3、年初预算金额与实际执行金额相差较多。

五、有关建议

(一)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盘活闲置土地。随着耕地报批的难度加大,耕地红线的严守政策,整合盘活闲置土地尤为必要。

(二)加强乡耕地保护宣传,加大对违法主体的处置力度。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加强部门协同工作,积极面对复杂情况,实质性的推进问题解决。

(三)科学编制年初预算,缩小预算与执行的差异。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3篇

1 耕地地力评价概况

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建国以来,泰兴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土壤普查,即1959年的全国第一次土壤调查和1980―1984年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第二次土壤普查是一次全面的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壤分类和土壤生产能力的评价。20多年来,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在我市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中低产田改良和培肥、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自从2007年被列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续建项目县以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应用,产生了大量的田间调查、农户调查、土壤和植株样品分析测试和田间试验的观测记载数据。对这些数据的质量进行控制、建立标准化的泰兴市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保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保存测土配方施肥资料使其持久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为了做好测土配方施肥这项工作,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关于做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7]066号)及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8]75号)要求,结合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开展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这次评价以《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 1634-2008)为依据,充分利用“3S”技术,对全市各类土壤的分布、理化性状、种植结构、产量水平、施肥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委托扬州市土壤肥料站,进行了图集和数据全面的更新,形成了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成果应用报告及相关数字化图件,建立了泰兴市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指导和决策全市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2 评价方法

本次耕地地力评价采用的是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及《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的要求。通过“3S”技术建立宝应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综合应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等数学原理,结合专家经验并用计算机拟合、插值等方法构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3 评价结果

有机质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平均值为,属Ⅳ级水平,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增加,增幅。①不同行政区域:滨江镇最高,,河失镇最低,;②不同土壤类型:沙心淤泥土最高,,底黑小粉土最低, 。

全氮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全氮含量范围为~,平均值为,属Ⅲ级水平,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增加,增幅60%。。①不同行政区域:滨江镇最高,河失镇、珊瑚镇最低,;②不同土壤类型:沙心淤泥土最高,平均,底黑小粉土最低,平均。

有效磷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围为~,平均值为,属Ⅲ级水平,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4mg/kg,增加,增幅260%。①不同行政区域:横垛镇最高,,广陵镇最低,;②不同土壤类型:底黑沙土最高,, 夹黑小粉土最低, .

速效钾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为23~183mg/kg,平均值为,属Ⅳ级水平。①不同行政区域:曲霞镇最高,,马甸镇最低,;②不同土壤类型:夹黑小粉土最高,,菜园土最低, 。

有效硅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有效硅含量范围为~,平均值为,属Ⅱ级水平,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没有对有效硅含量进行化验分析,因此无法对比。①不同行政区域:滨江镇最高,,横垛镇最低,;②不同土壤类型:黏底小粉土最高,,黄黏土最低,。

4 结果分析

土壤肥力水平总体上升,但存在耕作层物理性状变差

通过2007、2008年两年农化样采集化验和对5个省级土壤监测点,以及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土壤基础肥力水平总体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略微下降,土壤全氮也略有下降,有效磷明显上升,速效钾呈“V”字形发展。

土壤有机质略有下降

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值由1985年的上升到1995年,10年增加;1995年至2007年减少。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值呈略微下降趋势。

表1 泰兴市近20年土壤养分和粮食产量变化

土壤有效磷明显提高

全市土壤有效磷从1985年的上升到2007年,年上升速率,上升速度非常快。

土壤速效钾前降后升

从1985年-2007年的土壤肥力监测点逐年监测结果看,速效钾变化分两个变化时期: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至1992年,全市土壤速效钾快速直线下降,年平均下降速率达;1992年后土壤速效钾止降缓慢回升,年平均上升速率达。

保护地土壤生物指标变化显著

近年来,全市范围内设施农业呈蓬勃发展趋势,因此保护地土壤质量也不容忽视。设施栽培改变了土壤的生态环境,其温度、湿度、光照、气候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壤经常处于高温、高湿、高蒸发、无雨水淋溶的环境中。在这种条件下,土壤生物指标变化相当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由于土壤次生盐化,有毒物质的积累,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使得设施栽培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同时,随着连作次数增多,土壤微生物区系由低肥的“细菌型”向高肥的的“真菌型”发展,病原菌增加,寄生型长蠕孢菌大量滋生,作物病害严重。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年的大棚土壤中,优势真菌为腐生型真菌,主要为土壤中纤维素、木质素的分解菌。5年后,土壤中的优势真菌转为寄生型,病源性长蠕孢、交链孢等霉菌增加,同时,硝化――反硝化细菌也明显增多,土壤亚硝酸盐积累增多;二是土壤根结线虫危害严重。设施栽培中,由于种植品种单一,作物连作后,根系自毒产物增多,抵抗力下降,为根结线虫侵染提供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线虫的发生发育。在高温、干旱、沙性土壤中,大棚连作的黄瓜、番茄上,根结线虫危害相当严重,虫口密度可达每克土300条。

5 对策与建议

科学制定耕地保护规划,组织实施污染耕地修复工程

高产耕地培肥规划

要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及生产能力,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惠农政策,一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配套田间桥、涵、闸、站、机耕路等,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和技术承载能力,提高地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强技术指导,促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科学使用化学肥料,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有害投入品,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标准要求;三要加强土壤监测和耕地地力建设,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土壤肥力变化情况,采取深耕深松、轮耕轮作、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土壤,达到高产更高产。

中低产耕地改良规划

多年来,通过平衡配套施肥、补钾工程、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培肥措施,中低产田得到逐步改良,目前,我市还存在着渍涝潜育型、干旱灌溉型等中低产土壤,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良。首先,将增加投入,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条件,做到能灌能排,提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采取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物的投入,培肥土壤;三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测土、配肥、指导施肥,努力实现氮磷钾三要素、大、中、微量元素及有机无机营养的平衡,提高土壤缓冲性能和供肥能力。通过一系列改良措施,逐渐减少中低产耕地面积,使得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

污染耕地修复规划

对泰兴市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并对土壤污染风险进行评估与安全等级划分。针对不同的土壤污染类型,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三品”基地等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地,创建一批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并建立泰兴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积极推广应用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等技术措施,解决局部地区存在的重金属、农药、农膜等土壤污染问题,使问题突出的农田土壤得到有效改良。

整理、复垦土地熟化规划

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标,坚持“开源”、“节流”两手抓的方针,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土地复垦开发整理熟化工作。

对整理、复垦的土地推行五个结合:一是基本农田整理与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逐步达到沟、渠、路、涵、闸、桥配套,能灌、能排、能降、能挡的建设标准,将农田整理建成田成方、路成行、水系畅、树成荫的新型农区;二是废河、废沟、荒滩地的土地开发整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将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立体开发,“变废为宝”;三是结合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熟化。四是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将撤镇并村过程中腾出的老村庄、老宅基地,进行复垦开发,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熟化。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4篇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耕地质量提升为目标,创新工作机制。树立“质量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增施有机肥,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实施。一年来,在县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在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土壤改良培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简单汇报如下:

一、完成目标任务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表现在“一个通知”“两个纳入”,“一个通知”是指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达关于《浦北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两个纳入”是指把我县土壤改良与培肥示范专项经费(按1元/亩标准投入)纳入县财政预算,耕地质量监测工作专项经费(按1万元/点年)纳入县财政预算。

(二)全县共设立县、市、区级监测点共7个,涉及砂页岩、花岗岩、第四世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等四类成土母质,其中自治区监测点1个,于1984年在小江平六村建立;县、市级监测点共6个,在2012年设立有5个(分别在泉水平阳、北通平坡、龙门闸口、小江平马和文山)2015年在寨圩平塘再增设1个,设置常规施肥和不施肥两个处理进行监测。每年按耕地质量建设要求开展工作,负责收集、汇总田间观测记载、农户调查和采样送检,并分析总结监测技术报告。

(三)2018年我县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建设,经费(共71万元)来源县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种植绿肥和增施生物有机肥、钙镁磷肥相结合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物化补助的方式。一是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发展果园绿肥。推广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建立5个百亩示范片,辐射冬种面积达万亩。二是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增施生物有机肥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已通过政府采购440吨生物有机肥,并且安排到各镇农业站(合作社)发放、并做好造册登记。同时,建立2个示范区、建立3个监测点,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进行监测。今年我县的耕地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已达到预期计划建设目标。

二、实施区域和技术模式要点

20xx年根据浦北县区域生产实际,因地制宜推广土壤改良和培肥等技术模式,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

(一)增施生物有机肥技术模式。

在中低产田和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实施。增施生物有机肥技术模式,其技术要点如下:

1.根据当地土壤有机含量、腐殖化系数、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确定维持耕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肥用量。

2.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确定目标产量的需肥总量。依照生态平衡和经济环保的原则,综合考虑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肥平衡、有机肥用量上限,确定生物有机肥亩用量为80公斤。

3. 结合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逐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的实施。

(二)紫云英种植技术模式

在北通栏田村委,小江新南村委、江城桥山、六桥村委,等地建立4片百亩冬种绿肥紫云英示范片,在北通旱田村委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基地一个,基地示范面积450亩,种植果园绿肥400亩,油菜50亩。种植技术要点如下:

1.种子处理。选择晴天的中午晒种4~5小时,晒种后将种子与细沙按2:1的比例拌匀,装入编织袋内用力揉擦,将种子表皮上的蜡质擦掉,以提高种子吸水速度和发芽率。然后,用5%的盐水选种,清除病粒和空秕粒。将选出的种子用5%的腐熟稀人尿浸种8小时,或用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浸种10~12小时,或用~的钼酸铵溶液浸种12~24小时,浸足时间后捞出晾干,用根瘤菌或钙镁磷肥拌种后即可播种。

2.开沟。紫云英喜湿,但忌渍水。在播种前,田块四周应开好沟,除围沟外,一般每隔10~15米左右开一条直沟,形成“十”字沟或“井”字沟,做到沟沟相通,排灌自如,田土沉实,田面不积水。

3.播种。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播种。在生产上常在晚稻齐穗勾头后进行。若在生长旺盛的杂交晚稻田播种,应选在晚稻收割前20~25天播种,以利于水稻成熟和草子出苗、生长。播种时田间保持湿润状态。一般亩播种量为2公斤左右,按田定量,分畦匀播,落子均匀。

4.施肥。在割稻时或紫云英第一真叶出现时,施用硫酸钾肥每亩5~10公斤,另外亩用250~300公斤稀薄粪水,结合抗旱浇施,充分利用冬前温光条件,加速幼苗生长。在12月上中旬,每亩施土杂肥400~500公斤加过磷酸钙25~30公斤,以增强抗寒能力,减轻冻害。开春后即2月中旬到3月上旬,每亩追施尿素2~4公斤,叶面喷施硼砂溶液2次,可提高鲜草产量20%。

5.盛花或结荚初期翻耕。盛花初荚期为适宜翻耕期。一般在插秧前15~20天就要压青沤田,早稻抛秧田可在抛秧前抓紧进行压青。每亩绿肥压青量1500公斤为宜,可根据土壤肥力或砂、粘状况适当调整压青量。翻压时同时每亩撒施15~20公斤石灰,促进加速腐蚀。

(三)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

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的旱地或水田酸化严重区域,使用碱性土壤调理剂产品钙镁磷肥,配合土壤培肥技术,提升耕地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1)选择一等品的钙镁磷肥,主要参数:有效五氧化二磷(P2O5)含量≥,符合《钙镁磷肥》(GB20412-2006)标准要求。

(2)确定施用量及方法。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分析土壤酸化程度和应用范围,合理确定钙匀磷肥施用量及方法。每亩推荐使用量25公斤,进行深施,在农田翻耕前均匀撒在旱地或水田表面;播种或栽插前,将钙镁磷肥翻入土层并与耕层土壤充分混合。一般隔一至两年施用一次钙镁磷肥。

(3)适宜用于酸化土壤区域,pH值在~之间。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制定区域方案。各项目实施单位按照县局的工作部署要求,首先筛选确定实施区域,一是要求常年种植农业作物,连片面积达80亩以上;二是水源方便,排、灌条件较好;三是要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取土化验)和化肥减量增效(监测试验)等项目要求同时进行、优化资源。其次细化目标任务,分配物化补助,并进行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明确推广应用技术模式。

(二)规范项目实施。各项目实施单位要明确实施区域、实施面积、补助数量和补助物资发放程序,组织好本单位人员对补助物资进行核实、发放、登记造册。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与培训,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补助物资。创新工作机制,探索通过建立耕地质量建设示范区等方式,因地制宜推广轻简、高效、操作性强的耕地质量建设技术模式。

(三)强化档案管理。按照一县一档案的原则,建立和保存档案,并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

四、存在问题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5篇

根据《河池市直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20xx耕地质量定点监测项目工作进展实际情况,现将20xx年河池市耕地质量定点监测项目实施情况自评如下:

一、项目基本概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

(1)立项必要性

通过对耕地质量进行定点、定位的动态监测,准确掌握全市农业投入和种植制度对耕地地力的影响,评估耕地土壤的承载能力,摸清耕地土壤各种元素的丰缺状况,为开展科学施肥,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作物布局和品种、农业结构的调整,保护耕地质量,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立项依据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桂政办发〔20xx〕57号)文件要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是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之一。

2.项目实施情况

(1)立项时间

项目于20xx年1月申报立项。

(2)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主要对11个市级监测点(续建)进行定点、动态监测。已采集土壤样品11个,建立11个田间试验点,下一步将根据化验数据及田间观测数据汇编监测点监测报告11份,并依据监测结果组织专家组进行研究,提出了我市耕地质量改良培肥具体措施。

3.经费来源和使用情况

(1)经费来源。项目经费来源于市本级20xx年部门预算,预收经费9万元。

(2)经费使用情况。我单位于20xx年下半年将监测点建设经费下发至11个县(区)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按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使用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二)项目绩效目标

完成11个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定点、动态监测。

二、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经对照绩效考评指标要求,认真查阅监测点建设工作方案、土壤化验结果及田间试验观测记录等资料,20xx年11个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工作正正常开展,待土壤样品化验结果出来后组织编制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三、绩效分析及评价结论

(一)投入

1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经费已按时下拨至各建设单位,保障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经费投入满分100分,自评分100分。

(二)过程

严格按照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规程开展工作,满分100分,自评分100分。

(三)产出

项目实施共采集土壤样品11个、化验132项次,建立11个田间试验点,进行田间试验观测55次。并根据化验数据及田间观测数据汇编监测点监测报告11份,根据监测结果组织专家组进行研究,提出了我市耕地质量改良培肥具体措施。满分100分,自评分100分。

(四)效果

1、社会效益指标。通过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能力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消长规律,科学制定施肥措施、有效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水平,为我市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监测点范围内配方施肥覆盖率达100%。

2、生态效益指标。根据监测结果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利用耕地,监测点秸秆还田率达100%。

3、可持续影响力。通过进一步加强全市耕地质量监测,更大范围内带动县级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工作,加快我市耕地质量动态监测,逐步健全我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4、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通过进行宣传、培训,对监测区域耕地提出具体改良培肥措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显著,社会公众对项目实施的满意度很高。

(五)评价结果和评价结论

全市已完成1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任务,自评总分为100分,评价等级优秀。

四、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一)经验总结

1、政府高度重视,任务按期完成

为确保我市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工作,河池市人民政府和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并列为年度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20xx年4月19日河池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印发了《20xx年河池市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实施方案》,全市继续保持建设11个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其中水田监测点8个,旱地3个。各县(市、区)农业局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并指定县级土肥站按《方案》要求,实行定人、定责,按时、按质地完成了监测点建设及土壤改良培肥任务。

2、落实专项经费,确保工作开展

耕地质量建设是农业基础工程的一项长期工作,落实专项经费是做好监测工作的重要前提。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农户种植作物的赔产费、田间试验费、取土化验费、监测记载交通费等。为切实做好该项工作,我局及时将监测经费下达到各县(区)农业农村局,并实行专款专用,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外,针对各县(区)土壤障碍因子,指导各县发展冬种绿肥,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科学施肥,提高培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既改良土壤,又培肥地力,增收效果显著。

3、抓好监测记载,严格土壤化验

为确保监测点资料的准确性及科学性,按照耕地质量监测在技术规程,重点抓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认真做好监测点的田间观测记载、严格取样送检,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二是开展田间试验示范,对比分析空白区和对照区施肥情况和产量情况,提出合理施肥建议。

4、分析障碍因子,提出改良对策

为利用监测资指导面上农业生产,各县(区)土肥站根据历年的监测资料进行障碍因子分析,分别总结和提出了本地切实可行的改良培肥措施,为指导农民科学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增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5、及时整理资料,严格归档管理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库和档案制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为此,我们要求各县(区)土肥站做好每个监测点的原始资料归档,市级土肥站负责保管各县上报的档案资料,并建有年度专柜档案盒保存,为今后各级政府提供准确的耕地质量建设预警报告,为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改良土壤提供重要参考。

(二)存在问题

1、监测点数量偏少,代表的耕地面积较小,不能充分反映全市耕地质量状况。

2、部分县(区)工作经费未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监测工作的连续性不够稳定。

3、基层农技人员少,项目工作推进压力大。

(三)意见建议

为保障我市耕地质量安全,提高耕地质量水平,需增加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数量,覆盖更多耕地土壤种类,以便全面掌握全市耕地质量状况及提出有效的耕地改良培肥措施,建议市、县级财政部门把耕地质量监测点项目列入长期性财政预算支出项目,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每个监测点保障经费达1万元以上,以确保市、县耕地质量监测点高质量完成。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6篇

为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牢固树立预算绩效理念,强化部门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_中央_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xx〕34号)、《_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xx〕10号)、《南县财政局关于做好20xx年度预算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南财绩函〔20xx〕6号)等文件精神,我局根据财政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局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开展了20xx年度自然资源局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现将我局20xx年度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根据批复的年初预算,20xx年我局共安排了5个项目,资金总额329万元,具体如下:

1、基础管理和建设工作专项支出80万元,项目主要包含土地日、测绘日、地球宣传日的政策法规宣传以及行政诉论、信息系统建设、机关维修等内容。

2、空间规划工作专项支出30万元,项目主要用于空间规划专家咨询、技术论证、调研考察、建设项目规划管理及其他技术服务委托业务。

3、自然资源保护支出89万元,项目主要用于保护耕地和矿产资源,开展动态巡查,对全县耕地保护信息员进行培训及业务指导,安装耕地保护标牌,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4、争资立项30万元,项目主要用于争取投资和旱改水指标以及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工作。

5、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工作专项支出100万元,项目包含用地报批、征地拆迁、土地储备、土地供应、地籍管理等多项业务工作。

(二)绩效目标设定及指标完成情况

1、绩效目标设定

①基础管理工作专项,特定日宣传不少于1次,行政复议案件同比减少10%以上,结案率力争100%。

②空间规划专项,计划完成30个村庄规划编制。

③自然资源保护专项,严守耕地红线,力争永久基本农田比上一轮有所增加;按要求完成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按要求继续整改耕地违法问题至少1个以上;完成省厅下发的闲置土地任务清单。

④争资立项,计划新增“旱改水”耕地开发项目3000亩,计划完成指标交易亿,

⑤土地开发利用完成储备土地颁证22宗,入库储备土地总面积846亩,供应土地亩;完成土地招拍挂出让18宗,出让建设用地亩,国有土地出让成交价款亿元;

2、指标完成情况

20xx年度基本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主要围绕重点项目用地报批、土地挂牌出让、土地储备、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护及提质改造、深化行政事务审批改革、土地执法、征地拆迁等开展工作。具体完成指标如下:

①基础管理工作专项,完成了特定日政策、法规宣传,全年处理各类信访案件86起、130人次,其中政策咨询35次、70人次;化解积案1件;全年行政复议案件4起,同比减少40%;行政应诉14件,同比减少35%,结案11件,上述2件,结案率达100%。

②空间规划编制完成了《南县县城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南县县城土地规划实施评估》、《南县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南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调整》;推进了《南县城镇开发边界模拟划定》《南县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南县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三线”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比原划定面积多平方公里,划定20xx年南县城镇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为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公顷,保护目标基本落实;完成了《南县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20xx-20xx年)》,20xx年计划完成30个村庄规划编制,实际完成33个。

③自然资源保护专项,根据三调数据我县耕地保有量94万亩,比上一轮目标83万亩增加1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76万亩比上一轮万亩增加万亩;按要求已落实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经费和规划指标,耕地保护一张图以基本完成,并有效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并完成规划文本编制;完成省厅下发的闲置土地任务清单7宗。

④争资立项,实施新增耕地开发项目3000亩,已开始选址踏勘完成指标交易亿,

⑤土地开发利用已完成储备土地颁证22宗,入库储备土地总面积846亩,供应土地亩;完成土地招拍挂出让18宗,出让建设用地亩,国有土地出让成交价款亿元;完成拆迁集体土地上房屋302栋,面积77500平方米,青苗登录补偿100多亩,迁移坟墓300多座,累计兑付各类补偿款亿元;20xx年拆除空心房381栋,复垦面积约100亩;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一)绩效评价工作目的

通过开展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全面了解分析本局项目支出目标设定、预算配置、预算执行及项目产出的`工作绩效等情况,督促本局进一步围绕项目绩效目标开展工作,规范和加强项目预算资金管理,强化项目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项目资金投入、使用情况

1、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本局20xx年申报了5个项目,年初批复项目预算总金额329万元,预算执行项目总金额万元,预算执行率达,系年中追加项目及资金造成。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支出总金额万元,资金无结余。

(三)项目组织情况分析。

1、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由相关股室根据各自负责的具体项目开展相关调研、考察、论证,针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出意见,在组织专业相关评估机构进行深入论证,最终形成初步结论上报相关部门审核批准立项。

2、项目在具体实施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招投标程序,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需调整的,严格履行相关审批调整程序。

3、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积极组织建设方、实施方、监理方及相关主管部门参与项目验收,针对达不到验收标准的及时出具整改通知书,督促项目按质按量的完成。

(四)项目管理情况分析。

1、健全相关制度,明确责任。明确了各股室工作职责,成立了项目实施部门,明确了部门负责人,并将责任细化到组到人。同时成立了由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各股室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项目监管工作小组,负责该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

2、开展项目申报,建立项目库

各股室围绕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按照相关程序确定项目,建立项目库,明确资金来源、项目内容、实施主体、投资成本、绩效目标、等内容。

3、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账务核算。

在资金管理使用上,我局严格按照各项专项资金使用用途安排该专项资金的支出使用,严格遵守“专款专用”原则,严格落实专项资金的申拨、使用审批手续,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在会计核算上,严格实行单独核算,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进行记账管理,使专项资金来源、去向明了,避免与人员、公用等本级财政预算内资金混合使用。

4、开展监督检查,通报检查结果

我局根据项目进展情况,不定期的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形成检查通报,及时督促做出整改。

三、项目绩效情况

20xx年本局共实施了5个项目,通过与各股室了解项目情况及收集的项目资料,综合汇总得出自评结论。20xx年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总分值100分,自评95分,等级“优”(详见附件年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指标计分表)。主要绩效分析如下:

(一)经济性分析

根据县财政部门的预算批复,项目预算资金329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29万元。资金实际使用万元。超支万元,原因为年初预算时本级专项较上年大幅压缩,预算金额无法保证专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年中根据实际情况,上级部门新增项目,新增资金万元。

(二)效率性分析

项目总投入财政资金万元,项目于20xx年01月01日开始,至20xx年12月31日结束,本级专项工作全部实施完成。

项目的实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进行,项目基本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完成。

(三)有效性产出

1、建设用地保障有力。20xx年上报13个项目,面积合计1050亩,领回用地批文共计770亩。完成储备土地颁证22宗,入库储备土地总面积846亩,供应土地亩。

2、立项争资卓有成效。全年“旱改水”指标交易实现财政收益亿元;土地出让成交价款亿元,合计金额亿元。

3、持续推进土地违法整改。20xx年武汉督察局下达整改任务93个,已整改到位81个,持续整改12个;20xx年省级自然资源例行督察交办违法用地19个,已整改到位13个,阶段性整改到位4个,持续整改2个;20xx年国家例行督察反馈违法用地问题4个,已整改到位1个,持续整改3个。

4、科学合理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按省厅要求完成了《南县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20xx-20xx年)》,20xx年计划完成30个村庄规划编制,实际完成33个。

(四)可持续性分析

项目为常年性项目,财政每年都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项目人员也基本保持原有的岗位人员,并且单位每年都会组织项目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项目持续可行。

四、存在的问题

1、专项资金指标下达时间和使用时间存在时差,部分专项费用需动用基本支出资金。

2、自身监督管理制度还有待健全,个别方面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3、项目的跟踪检查管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基本经验及主要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专项资金预算下发后,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进行布置安排,制订了工作计划,明确了时限要求,落实了责任分工,确保了各项专项工作顺利进行和整治成效。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项内控制度。20xx年本局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时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南县自然资源局机关管理制度》,机关管理制度涵盖了差旅费报销管理规定、公务车辆管理规定、机关公务接待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办法。

3、强化项目管理,重大项目实行第三方投资评审。本局针对重大项目的支出,均通过专门机构投资评审,签订合同,并经律师咨询审核后方可签订合同,再实施项目。引入第三方对重大项目进行投资评审,进一步加强了对项目实施进行风险把控,杜绝无效项目投资。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土地报批难度增大。耕地占比要求过大,圈内项目(批次用地)耕地占比不能超过百分之五十,圈外项目(单独选址)耕地占比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批次项目必须实行多规合一,要求批供一致,必须符合土地用途管制,不符合的不允许上报,也不允许承诺。

2、耕地保护难度大、执法难。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需求量大,耕地保护土地违法案件办案周期长,违法主体不配合导致办案程序难以进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报批时间跨度长、土地报批滞后,存在边报边用、未批先用等违法用地情况;农村依法用地意识不强,造成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突出。

3、年初预算金额与实际执行金额相差较多。

五、有关建议

(一)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盘活闲置土地。随着耕地报批的难度加大,耕地红线的严守政策,整合盘活闲置土地尤为必要。

(二)加强乡耕地保护宣传,加大对违法主体的处置力度。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加强部门协同工作,积极面对复杂情况,实质性的推进问题解决。

(三)科学编制年初预算,缩小预算与执行的差异。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7篇

国土所关于耕地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耕地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个地区的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我地区是一个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地区,耕地的地位与作用特别重要。中央一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地区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保护耕地资源的难度较大

耕地虽然具有重要作用,但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却很微弱,在以gdp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主要指标之一的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实现领导任期间的目标,不顾环境资源承载力和经济条件,尽可能地实现耕地的非农化,盲目开发建设。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与耕地保护消极的态度的矛盾,与严格执法的矛盾目前十分突出,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上项目上往往只强调自身情况的特殊性,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之上,在资源利用上是急功近利的,甚至不惜违法。

二、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我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滥退、滥牧、滥挖、滥利用水资源是造成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在这种生态环境压力下,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使得耕地保护的压力加大。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二是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三是土地沙化,石漠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四是水资源短缺。

三、耕地闲置和撂荒情况严重

由于农产品价格不乐观,种地效益较低,一些农民放弃务农,离开农村进城打工,从而大量耕地被闲置。虽然免征农业税以来闲置地利用率有所增加,但仍是耕地保护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针对我地区耕地保护中存在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落实保护制度

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将乡镇一把手列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将耕地保护目标列入到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列入到旗政府对乡镇年度工作考核内容,确保耕地保护责任到位。深入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活动,落实基本农田管护有效措施,继续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

二、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一些媒体,积极宣传土地新政策,新法规和依法集约用地先进典型,嚗光违法用地案件,特别要加大对镇村两级主要领导的宣传,进一步宣传普及《土地管理法》,增强全民土地基本国策意识,强化乡镇干部的宣传氛围。

三、必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保护耕地的出发点是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长远来看,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但从短期来看,地方政府在其它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实行用土地要素替代其它要素的政策,使得耕地保护工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因而制定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耕地保护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在现有建设用地实现了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进行外延扩张,实現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保”。

四、增强领导干部的耕地忧患意识

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和法规观念。从实际情况看,加强宣传教育固然必不可少,而更重要的则是要在选拔和培养干部时,应把其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作为必要条件。

五、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土地执法监管、加强对违法用地行为的查处,与有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坚持共同监管、启动联动机制、加大查处力度、遏制新增违法用地的发生。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8篇

一、加强领导,落实各项耕地保护政策

耕地保护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镇政府始终认真贯彻落实,根据“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的重要指示,重视和支持耕地保护工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并层层落实责任,分工明确。认真组织在辖区内宣传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贯彻落实耕地保护的各项政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及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发生,做到不定期巡查制度。确保全年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规定面积。在镇区主要路口、路段等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宣传保护耕地的意义和目的。

二、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

我们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制度,切实实行基本农田的“五不准”,非农建设无论是国家建设、集体建设,还是农民建房都坚持做到了:凡可占或不占用耕地的项目一律不占用耕地;凡不可避免需要占用耕地的一律从严控制占用面积;凡建设项目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一律另行选址或撇开基本农田,因而使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压到了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我镇耕地。同时,坚持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按规划办事,对于不符合规划用途的,坚决不予办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手续。

三、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

针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镇村镇办采取经常巡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控制,严格核定用地标准,明确界定农村宅基地使用对象,形成“地动我知,违法我管”的局面。同时以建设中心村为契机,积极稳妥地引导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由分散建房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坚决杜绝中心村以外私批乱建现象的发生。

四、规范新村建设及工业项目用地

20xx年为了切实保护好耕地,真正将耕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对新村建设及工业项目用地进行了规范规划,主要靠增减挂钩方式解决。今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亩,通过增减挂钩复耕面积亩,努力实现占补平衡。20xx年居民点按规定数据减少面积公顷。

五、查处违法占用耕地情况

近年来,镇政府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建立了土地巡查制度,由镇长亲自挂帅,成员有管区区长、各行政村主任等组成,坚持每月巡查不少于5次,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处理。对土地违法案件能积极配合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到位。我们通过巡查并配合县土地中心所等部门,制止违法乱建占用土地行为37起,没有一起重大土地违法案件,特别是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案件,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乱建现象。

今年的耕地保护工作已经结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部署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我镇人多地少,违法占地时有发生,但我们始终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原则,有效的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为创建“和谐xx”提供了较好的资源保证。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9篇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中央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工作,20xx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_中央_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也要求:“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退化、污染、损坏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耕地质量提升监测与评价”。

为落实农业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胶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胶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的通知》,胶州市计划开展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提升项目,结合自身情况制定《20xx年胶州市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坚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提高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全市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项目内容及实施情况

根据《20xx年胶州市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提升工作实施方案》(胶农字[20xx]112)文件要求,本专项资金主要是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玉米秸秆打捆回收工作;推广病虫害防控新技术;耕地质量提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项目均已验收。

3.项目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根据《20xx年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提升工作实施方案》(胶农字〔20xx〕112号)文件,20xx年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提升资金共批复万元,该资金从胶州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中安排。

20xx年项目预算支出为万元,实际支出万元,预算执行率。

(二)项目绩效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胶州市“十三五”种植业发展规划》、《20xx年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提升工作实施方案》(胶农字〔20xx〕112号)等相关文件,评价组梳理了本专项资金的总目标,具体如下:

坚持农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提升耕地地力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围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阶段性目标

根据《胶州市“十三五”种植业发展规划》、《20xx年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提升工作实施方案》(胶农字〔20xx〕112号)等相关文件,评价组梳理了本专项资金的总目标,具体如下:

根据胶州市20xx年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提升安排情况,本专项资金主要是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玉米秸秆打捆回收工作;推广病虫害防控新技术;耕地质量提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等工作。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对象和范围

1.评价目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支出有效性的手段,通过指标设计和量化分析检验公共支出的效果,从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等方面,综合考察项目的完成情况、取得的成绩及效益,分析管理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2.评价对象和范围

评价对象:20xx年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提升万元。

评价范围:此次绩效评价的期限从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12月31日。绩效评价的范围包含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玉米秸秆打捆回收工作;推广病虫害防控新技术;耕地质量提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等。评价组依据项目单位提供的所有项目相关资料对主管单位进行全面现场评价,涉及街道的采用非现场评价和现场评价结合方式。

(二)绩效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

1.评价原则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预评〔20xx〕10号),此次绩效评价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科学公正。绩效评价应当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按照规范的程序,对项目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反映。

统筹兼顾。单位自评、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应职责明确,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单位自评应由项目单位自主实施,即“谁支出、谁自评”。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应在单位自评的基础上开展,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

激励约束。绩效评价结果应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改进管理实质性挂钩,体现奖优罚劣和激励相容导向,有效要安排、低效要压减、无效要问责。

公开透明。绩效评价结果应依法依规公开,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2.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预〔20xx〕10号)文件要求,设计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按照绩效评价的基本原理、原则和项目特点,结合绩效目标、自评价报告等相关材料,由项目组根据评价绩效指标确定的要求(与评价对象密切相关,全面反映项目决策、项目和资金管理、产出和效益;优先选取最具代表性、最能直接反映产出和效益的核心指标,精简实用;指标内涵应当明确、具体、可衡量,数据及佐证资料应当可采集、可获得;同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应具有一致性,便于评价结果相互比较)设计了三级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按照逻辑分析法设计,包括决策、过程、产出、效益四部分内容,力求全面考察项目决策、项目和资金管理、产出和效益,体现从项目本身、执行到效果的逻辑路径。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也增强了评估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

此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决策、过程、产出、效益四类一级指标。其中,决策类指标按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参考进行设置。过程类指标在结合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对组织实施进行细化新增。产出类指标则以项目实际产出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数量、实际达到既定质量标准、实际所消耗的时间等情况进行考察;效益类指标从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方面进行考察。评价指标体系详见附件1综合评分表。

3.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方法主要以比较法为主,标杆管理法、文献法、公众评判法为辅,在对比分析时通过文献资料搜索、数据分析来支撑评价的逻辑紧密性与客观性。始终遵循科学规范、全面系统、公正公开和绩效相关的基本原则。具体方法如下:

(1)比较法。是指将实施情况与绩效目标、历史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情况进行比较的方法。

(2)标杆管理法。是指以国内外同行业中较高的绩效水平为标杆进行评判的方法。

(3)文献法。是指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4.评价标准

本方案的'评价方法是依据绩效评价基本原理,分别按照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进行评分。

对于定量指标得分按照以下方法评定:与年初指标值相比,完成指标值的,记该指标所赋全部分值;对完成值高于指标值较多的(30%及以上),分析原因,如果是由于年初指标值设定明显偏低造成的,按照偏离度适度调减分值;未完成指标值的,按照完成值与指标值的比例记分。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参照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等设定标杆值相比,再通过线性判断或比例判断,明确指标得分情况。

对于定性指标得分按照以下方法评定: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分为达成年度指标、部分达成年度指标并具有一定效果、未达成年度指标且效果较差三档,分别按照该指标对应分值区间100%-80%(含)、80%-60%(含)、60%-0%合理确定分值。具体得分按照有无判断规则、临界点规则、比例判断等计算。

坚持定量优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总分由各项指标得分汇总形成。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从总体上看,20xx年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提升在改善农业种植环境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评价组实际评价过程中,发现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调整和完善。

评价组按照确认的指标评价体系及评分标准,通过前期调研、基础数据填报、访谈、问卷调查、现场核查,对20xx年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提升的绩效开展测量、分析后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评判,最终评分结果如下:总体得分分,绩效评级为“优”。

四、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项目主要经验及做法

1.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通过开展耕地保护提升项目,农药废弃物明显减少,病虫害绿色防控宣传较广,积极开展土壤改良工作,改善土壤,培肥地力,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提升土壤肥力。

2.降低农作物发病率,提高农作物质量

积极开展马铃薯疮痂病和大白菜根肿病等作物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工作,运用科学的有机肥配比,降低农作物发病率,提升农作物等级,同时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持绿色良好的耕种环境。

(二)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项目单位运营监管机制、业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项目没有制定完善运营监管机制,无法对项目运作进行整体把关,项目单位业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无组织审核程序相关管理规定,无管理与考核过程是否符合相关管理规定,用以反映和考核相关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无周或月度考核管理制度,用以反映和考核阶段或周期性相关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

2.项目单位无预算明细和预算测算明细预算,执行率偏低。

项目单位没有预算编制明细表和预算测算明细表,无法判断项目支出内容分解、细化到每一个支出细目的预算资金额度是否经合理。根据项目单位提供的资金支出凭证等明细资料,预算金额万元,实际支出万元,预算执行率。预算执行率低。

3.绩效目标管理有待提高。

评价组通过项目单位提供的《绩效目标申报表》资料和现场核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没有设置总体目标,并且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年度目标只有大棚土壤改良100亩,没有其他项目;二是没有从项目产出、效益等方面设置全面的与预算资金任务相对应的绩效目标;预算资金任务在《绩效目标申报表》中未体现;三是绩效目标未细化分解为科学、合理、可衡量的数量、质量、时效、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类指标。

五、有关建议

(一)完善并落实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相关运营监管机制、业务管理机制

建议单位依据上级要求结合胶州市实际,建立健全运营监管机制,提高管理作业的主动性。制定完善业务管理机制、管理考核程序和阶段或周期性相关管理制度,提高制度执行有效性,为生态补偿金-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性,提高预算执行率

结合项目要求,编制预算明细表、预算测算明细表。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性。建议项目单位依据协议文件中的工作项目、工作量、单价,以及上述工作明细对应的资金额填报预算进行严格审核并进行汇总。切实将预算编制工作做实、做细、做准,使预算金额更加科学、合理、精准。也便于更精准的分析项目总体及各小项的预算执行率的偏差原因,确保财政资金及项目高效运行。

(三)加强绩效目标编制工作,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加强绩效目标设定工作的规范性,建议项目单位依据年度工作计划设定项目总目标。以年度绩效目标为指导,确定项目在投入、过程、产出、效益四个方面的具体的、量化的、相关的、重要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指标,指导项目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与开展。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10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这一基本国策,贯彻_中央关于“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的策略,我团从耕地保护的规章制度和落实上狠下功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我团的耕地保护工作总体水平不断提升。现将一二九团耕地保护工作总结如下:

一、党委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一二九团党委十分重视_十二五_耕地保护工作,把耕地保护工作纳入到《一二九团生产责任制办法》当中,团成立了以团长为组长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团国土分局、工交建商科、生产科等相关科室为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自行检查,我们发现各单位耕地质量有所提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为了有效地提高耕地的质量和数量,有效地控制地膜污染,129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条田标准化建设;二是消除地块中“黑白花”面积;三是秸杆还田和全层施肥;四是清挖排渠治碱,确保排干畅通,五是大力推行滴灌田改造;六是春播前捡出残膜;头水前揭膜;下大力气使“白色污染”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4、大力开展条田标准化建设和培肥地力。为减轻土地污染,达到清洁田园的目的,一二九团规定播前地块中的残杆废膜必须组织劳力进行认真搂捡,捡出的残杆废膜必须全部烧掉,各单位积极对地块中的洼坑碱包进行铲运、深松、增施农家肥、满灌压碱、秸杆还田和全层施肥,对播种机不到地头地边的,人工接到头接到边,缩埂扩边,达到边成线,角成方,提高有苗面积。

三、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为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团场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同时加大了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宣传力度。今年,129团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没有发生变化,保护率达到80%以上,团场没有发生违反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行为。

团将耕地保护和农田整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由于加大了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的投入,职工群众广施农家肥、扩埂缩边、铲运碱包、拉沙换土的耕地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耕地质量、地力和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

1、建立和完善了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团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129团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连队对耕地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建立了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内业资料准备充分、扎实,各连队对耕地保护工作重视程度明显提高,都能把耕地保护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安排落实,按照耕地保护考核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对耕地保护工作进行专题检查通报。

2、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耕地质量逐年提高。为了有效地提高耕地的质量和数量,有效地控制地膜污染,一是加大了挖排治碱的力度。进行挖排治碱,降低地下水位;二是加大渠道防渗力度,提高渠系利用率,全团防渗渠数量逐年增加;三是加大残膜回收的力度,种植业内部进行了调整,播前、头水前、翻地前进行搂膜,回收的地膜量达到播量的80%以上,土壤里地膜量在逐年下降;四是种植业内部的调整,减棉、增粮、增油,粮食作物、油料和一部分经济作物采取了裸播方式,裸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5%,减少了地膜使用量;五是全面实施了桔杆还田;六是采取用养结合、休耕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各连队每年都有计划的休耕、种植绿肥,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六是通过设施农业灌溉技术的运用,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通过采取以上措施,129团的耕地质量逐年提高。

五、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检查。

根据耕地保护责任书的要求,129团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对各连队耕地保护责任书的执行情况每年都进行了检查和通报,做到了有检查评比、有结果。团组织国土、农业、发改、监察等部门开展了检查工作,并进行了检查评比通报。通过检查,全团没有一宗占用耕地的违法用地行为,评出耕地保护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八连、五连、七连。

六、居民点复垦工作的开展

为认真贯彻_、_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落实兵团进一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提高土地利用率,129团积极行动,在1连、3连、6连、7连8连实施连队居民点复垦项目,项目区总面积亩,通过居民点复垦可新增耕地亩。经过团农业、开发、园林、灌溉、土地等部门对该工程初验,达到验收标准,待农七师国土资源局对我团土地复垦项目进行验收。

七、今后努力的方向

耕地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专业多、知识面广、政策性强和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在师、团耕地保护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团农业科、国土资源分局等科室的配合下,129团的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以后的耕地保护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倒茬轮作、秸杆还田、种植绿肥、平整土地等农业综合技术,达到培肥地力和改良土壤的目的,力争使129团在新的一年耕地总量动态稳中有增,耕地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11篇

1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赵其国等研究指出土壤质量的基本定量指标体系,应包括土壤质地、土层和根系深度、土壤容重和渗透率、田间持水量、土壤持水特征、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等物理学指标;有机全C和N、pH、电导率、矿化N、P和K等化学指标;以及微生物生物量C和N、潜在可矿化N、土壤呼吸量等生物学指标。张桃林等从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生物学性质、作物生长情况、水质状况、植物营养情况等方面建立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郑昭佩等研究指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应选择一些易于测量、差异性明显的特征作为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应从团聚体稳定性、有机质含量、饱和含水量、容重、总氮、速效氮、总磷、速效磷、有效钾、微生物量等等方面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张心昱等研究指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其中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化学指标、物理指标和生物学指标。

2国外土壤环境保护的经验

日本为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日本颁布了《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对策法》等系列法规标准(见表2),主要规定了“农业用地土壤污染对策地区的指定、变更”、“特别地区的指定与变更”、“对农用地污染区域进行了确定”等,以及污染区域、实施土壤调查等措施,并对制定污染区的管制和法律责任的承担做了明确规定。

.2美国美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早,先后颁布了《土壤保护法》、《资源保护回收法》、《综合环境污染影响、赔偿和责任认定法案》、《棕色地块法》等,在建立土壤环境保护区、农田保护、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小流域规划和管理、洪水防治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德国德国涉及土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联邦土壤保护法》、《建设条例》等。其中,《联邦土壤保护法》对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在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要保持土壤的肥沃性和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建设条例》涵盖了土地开发、限制绿色地带(指被污染、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开发方面的规定,并制定了土壤处理细则方面的基本指南[15]。从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土壤环境保护的经验来看,均提出了划定特殊土壤环境保护区域、对不同环境质量的土壤实行差异化管理等严格的土壤环境保护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多样,土壤环境质量区域性差异明显,因此,划定土壤环境质量红线,“因土制宜”确定土壤环境管理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3土壤环境质量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参考土壤环境功能和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工作基础薄弱,尤其是地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较差,本研究重点选取土壤环境质量作为土壤环境红线划定的指标,划定对象为耕地。

数据准备收集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有关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耕地、基本农田等数据,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

评价对象依据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全国土地可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和农用地中的林地、园地、牧草地等的管控要求已在《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发〔2014〕10号)中予以明确,同时考虑到建设用地多呈点状分布,且边界难以确定等因素,本指南土壤环境质量红线划定仅适用耕地。土壤环境红线的评价对象为各地的耕地分布范围。

评价方法与红线划定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综合运用环保、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土壤环境调查数据,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红线划定将18亿亩耕地作为土壤环境红线数量予以管控,其中,各地耕地中的基本农田分布范围作为土壤环境红线空间边界予以严守。依据耕地土壤污染评价结果将土壤环境红线区分为Ⅰ类区、Ⅱ类区、Ⅲ类区。其中,无污染的,为Ⅰ类区;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的,为Ⅱ类区;重度污染的,为Ⅲ类区。

4土壤环境红线管控措施

对土壤环境红线区,应加强工矿污染防治力度,严格环境执法,加大对土壤环境红线区周边的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工业企业监督检查力度,并对其周边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对造成土壤污染的工业企业实行限期治理。严格环境准入,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有关政策,在涉及排放重金属、持久性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文件中强化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防止在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造成新的土壤污染。对确定为Ⅰ类区的耕地实行优先保护。各地要建立严格土壤环境保护制度、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确保Ⅰ类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面积不减少。各地要根据Ⅰ类区耕地保护工作需要,在其周边划出一定范围的防护区域,具体范围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告。国家实行Ⅰ类区耕地土壤环境保护的补偿政策。对因监管不力、措施不到位等导致Ⅰ类区耕地总面积减少的县(市、区),国家采取环评、用地限批等措施,并依法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土壤类型;耕地质量;评价;对策;福建石狮

耕地质量是衡量土地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子,全面、客观地评价土壤的实际肥力对改善和提高土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施肥的科学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此外,由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土壤质量也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2-3]。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土壤以风砂土为主,主要种植甘薯、白萝卜、马铃薯等作物。经济的高速发展降低了农业生产在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复种指数高、机械化水平低等特点。农田投入的增加会强烈影响该地区的土壤肥力状况,而目前距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已经有30余年的时间,为了更好地了解石狮市耕地土壤的质量,2010年结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石狮市主要耕地土壤进行采集和检测分析,对区域耕地土壤质量进行评价,旨在为该地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参考。

1材料与方法

样品采集及处理

综合考虑石狮市的土壤类型状况和土地利用,主要采集风砂土、埭田、灰泥田、赤砂土、灰砂土5种土壤类型。2010年初在有代表性的农地采集0~20 cm耕层的476个土样。每个土样进行多点采集并均匀混合,反复四分法取舍,自然风干,定量(每个土样1 kg)清洁包装,样品统一送泉州市农业检验检测中心分析测定。参照福建省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进行耕层土壤养分的等级评价[4]。

分析方法

土壤样品参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荐的分析方法进行检测[5],土壤碱解氮用碱解扩散吸收法;土壤有效磷用 mol/L 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土壤速效钾用1 mol/L NH4OAc(pH值7)浸提―火焰光度法;有机质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pH值用水土比1∶1电位法[6-8]。

2结果与分析

耕层土壤有机质

由表1可以看出,石狮市各土壤类型的农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范围为~ g/kg,平均含量为 g/kg,标准差为,变异系数为,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其中有机质含量达丰富水平的占,中等的占,缺乏的占;有机质含量在中下水平的占,说明全市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为缺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注重施用有机肥料,培肥土壤。各土壤类型中,以耕作风砂土的有机质含量( g/kg)最低,变异系数最大,含量达丰富水平的样品仅占,这与砂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有关。

土壤碱解氮

由表2可以看出,全市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0~305 mg/kg,平均含量为 mg/kg,标准差为,变异系数为。碱解氮含量达丰富水平的占,中等的占,缺乏的占,全市农地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较缺乏,生产上应适时适量地增施氮肥。各土壤类型中,耕作风砂土、耕作灰砂土、赤砂土的碱解氮含量基本处于缺乏水平,埭田的碱解氮含量大都处于中等水平,灰泥田的碱解氮含量处于中下水平。因此,耕作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氮肥,以提高作物产量。

土壤有效磷

由表3可以看出,全市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范围为~ mg/kg,平均含量为 mg/kg,标准差为,变异系数为,变异强度较大。有效磷含量达丰富水平的占,中等的占,缺乏的占,说明全市的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丰富。各土壤类型中,以灰泥田的有效磷含量处丰富水平的样本数所占比例最大,为,埭田有效磷含量处缺乏水平的样本数仅占。因此,石狮市大部分耕地土壤的耕作上可以少施或者不施磷肥。

土壤速效钾

由表4可以看出,全市主要土壤耕层土壤的速效钾含量总体处于低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范围为6~630 mg/kg,平均含量为 mg/kg,标准差为,变异系数为。土壤速效钾含量缺乏的占全市土壤样品,中等水平占,丰富水平占。以耕作风砂土、赤砂土、耕作灰砂土的有效钾含量缺乏的样品占多数,分别为、、,这可能与砂土中钾比较容易流失有关;而埭田的速效钾含量处丰富水平的占。说明农事活动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而采取施用不同的施钾量、施肥措施以及土壤改良措施。

土壤pH值

由表5可以看出,各土壤类型的土壤pH值变化范围为~,处于偏酸性水平样品有327个,占总样品数的,说明处于偏酸性的土壤占多数。土样中处中性水平的土壤样品仅占,因而可根据实际耕种作物进行适度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各土壤类型中,以耕作风砂土的pH值处于偏酸性水平的样品数最大,占总样品数的。因此,这类土壤可采取适量施用草木灰和有机肥来调节土壤pH值。

3结论

石狮市耕作土壤养分总体表现:土壤有机质呈中下水平,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总体偏低,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丰富,pH值处于中性或微酸性水平,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含量状况有所差异。因此,根据土壤养分分析结果,应在合理多施有机肥的基础上,采取适施氮钾肥、少施或不施磷肥的施肥对策,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4参考文献

[1] 宋云,李德志,周燕,等.崇明三土壤主要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自然科学版,2009(5):85-93.

[2] 曹志洪.解译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确保土壤资源持续利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21(3):28-32.

[3] 陈同斌.土壤资源保护是地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黄秉维学术思想研究[J].地理研究,1999,18(1):17-23.

[4] 福建省土壤养分分级[EB/OL].[2011-08-21]..

[5]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分析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 土壤[J].麦类文摘,1995(4):66.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13篇

关键词: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关系;时空变异;河北省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面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活动占用大量耕地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实现人口一耕地一粮食之间构成的这一耦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对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转型,协调未来人口、耕地资源利用和粮食生产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陆汝成结合基于熵值法的协调度函数模型对广西崇左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曹堪宏等利用空间耦合模型与动态耦合模型来研究广州市和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状态和规律,并对其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部分研究者还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协调发展度来识别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还有的研究者以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模型、系统相关因子模型等对人口-耕地-粮食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等。

综观以上文献,众多学者主要是从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且多是采用相关分析和基于专家咨询法和熵值法的协调模型,而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协调度模型研究事物之间协调关系的实例较少:很多学者专注于研究特定区域内两对象之间动态发展变化的耦合状态和规律,却很少基于某一时间段,研究区域不同事物发展变化中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异。本研究旨在将人口、耕地和粮食的协调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耕地和粮食系统的协调度,研究分析各区域协调度的时空差异及其产生原因,以期为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协调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位于东经113°11′-119°45′,北纬36°05′-42°37′之间,总面积万km2,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内环京津。东临渤海。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到2011年末,河北省的总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7241万人,位居全国第六位。近年来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数量得到了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的原因,人口总数将会在长时期内保持一定的增长趋势:河北省2011年末耕地面积为万hm2。河北省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且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受侵蚀、沙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等危害的耕地面积仍占不少比例,同时河北省面临着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相对不足,耕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土壤污染等难题:河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种类较多,如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谷子、高粱、甘薯、马铃薯等。但主要作物是小麦和玉米,从播种面积看。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的,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但近年来,由于耕地面积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等。河北省的粮食生产面临巨大的压力。在人口与耕地逆向发展条件下,研究人口-耕地-粮食三者之间发展的协调关系对于维持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保障粮食安全,调控耕地资源数量以及推动河北省农业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关系研究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遵循重点性、整体性、层次性、独立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结合河北省实际。以人口发展变化综合指数、耕地资源利用变化指数和粮食生产综合指数三个方面作为指标体系的准则层:指标层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的理论原则,选取贡献程度较高的13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关系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的标准化

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变量的量纲不同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统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1)

式中。Pij为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指标的原始数据;Ximin为指标的原始数据最小值;Ximax为指标的原始数据最大值。具有正效应的指标,其值越大对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发展越有利:相反。具有负效应的指标,其值越大越不利于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发展。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指标除化肥施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末总人口数外。其他均为正效应的指标。

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协调度评价中具体指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步骤如下。

在将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基础上,分别构造判断矩阵确定人口-耕地-粮食评价系统的权重。构造的判断矩阵为:

式中,aij表示因素ai(i=1,2,…,n)对aj(i=1,2,…,n)的相对重要程度值,aij的取值见表1。

假设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评价总体目标为A,由于人口-耕地-粮食系统中三者重要性对于研究三者的协调关系同等重要,故相对于总体目标而言,这里认为准则层目标B的三者之间同等重要。

通过计算得出准则层目标B三者之间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T即评价指标B1、B2、B3的权重值分别为、、,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3,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一致性指标(CI)与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其中CI=(λmax-n)/(n-1)=0,RI=,一致性比例CR=CI/RI=0,说明上述判断矩阵有完全的一致性,

通过层次分析法依次确定评价体系指标层的权重,结果见表2。

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度发展函数的建立

协调发展是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达到一种处于良性循环发展态势水平的过程,反映的是系统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程度。协调度则是对其协调状况好坏程度进行度量的定量指标。根据协调度的定义,设{x1,x2,…,xi}、{y1,y2,…,yj}、{z1,z2,…,zk}分别描述人口发展变化综合指数、耕地资源利用变化指数和粮食生产综合指数,其中,i=1,2,3;j=1,2,…7;k=1,2,3。xi、yj、zk分别表示上述三者的评价指标。评价函数分别为:

式中:xi'、yj'、zk'分别为人口发展变化综合指数、耕地资源利用变化指数和粮食生产综合指数的标准化值,ωi、ωj、ωk分别为人口发展变化综合指数、耕地资源利用变化综合指数和粮食生产综合指数的权重,要达到人口和耕地数量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则,f(x)、g(y)与h(z)的离差系数应当越小越好,而使离差系数越小越好的充要条件是C',越大越好。

C'=f(x)・g(y)・h(z)/(f(x)+g(y)+h(z)/3)3 (4)

根据上式,为使计算出的协调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参考王欣等的相关研究,定义人口一耕地一粮食协调度C的计算公式为:

C={f(x)・g(y)・h(z)・(f(x)+g(y)+h(z)/3)-3)λ (5)

式中:λ(λ≥2)为调节系数,因为系统为三者的协调关系,所以取λ=3。

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度等级的划分

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各子系统交互胁迫的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发展因素与限制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胁迫,由低级协调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过程。本研究采用分布函数法拟定协调度的等级划分(表3)。

数据来源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度发展关系研究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2001-2012年《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11个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研究范围为河北省,包括其下属的11个地级市,土地总面积为万km2。

3 结果与分析

评价结果

利用数据标准化公式、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度函数进行评价计算,求得2000-2011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协调度C值,如表4所示。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度发展时空变异分析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度发展水平的年度变化分析

1)由表4和图1(各市柱状图从左至右依次代表2000-2011年)分析可知,石家庄、张家口、唐山、保定、衡水、邢台和邯郸的协调度C值呈“降低增高降低增高”的“W”型起伏变化,且大体呈现出基期、终期持平的发展态势。具体来看。协调度C值在2000-2003年呈下降趋势,其中石家庄下降幅度最大,由2000年的降至2003年的年后协调度C值又开始急剧回升,其中唐山增幅最大,2004-2007年间变化不大,2008年又出现一个低谷,2009-2011年呈小幅下降态势:在协调度等级上,2000-2003年间除张家口协调度由比较协调降为基本协调外,协调度等级均由高度协调降至极不协调,2004-2007年,协调度等级均维持在比较协调水平,2008年处于极不协调状态:2009-2011年间,协调度等级又以比较协调为主。

2)承德、秦皇岛、廊坊和沧州的协调度C值总体表现出“增高降低增高降低增高降低”的连续起伏变化特点。协调度C值在2000-2002年呈增长趋势。2003年跌至低谷,其中廊坊降幅最大,由2000年的降至2003年的。2004-2007期间,C值呈小幅下降趋势,2008年C值又跌至低谷,2009-2011年呈小幅下降态势:在协调度等级上,2000-2001年间,协调度等级均上升为高度协调等级,2002-2003年,协调水平又急剧降为极不协调状态。2004-2007年,协调度等级主要维持在比较协调水平,2008年处于极不协调状态,2009-2011年间。协调度等级又以比较协调为主。

3)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度C值在2003和2008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两个年份河北省11个地级市协调度C值平均分别为和,为评价期内最低的两个年份。2003年平均协调度C值低主要是因为2002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在河北省全面开展,退耕还林面积达万hm2。粮食产量(万t)、人均粮食产量()、粮食耕种面积(万hm2)与其他年份相比最低。其中石家庄市2003年C值下降幅度最大,由2002年的降至2003年的。主要原因是2003年石家庄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但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上年分别下降、和,耕地人口密度增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等使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的发展关系恶化:2008年同样出现一个协调关系的低谷,较上一年度降幅均达到以上。这主要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乡村从业人员回乡,致使乡村地区人口增加,耕地人口密度增大。粮食需求量上升,加剧了人口一耕地一粮食系统发展关系的恶化,其中衡水市2008年C值降幅最大,较2007年降低。其主要原因是2008年衡水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万hm2,较上一年度下降。

4)河北省各市的协调关系年度变化呈现出稳定性较低、协调关系脆弱的特点。从年度变化幅度大小分析可知,保定市协调关系年度变化最不稳定。标准偏差达到,紧随其后的是衡水和沧州,标准偏差也分别达到和:张家口的年度变化相对而言最为稳定,标准偏差为。

河北省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变化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度C值的区域差异,选取基期年2000年、终期2011年及两个中间时点2004年和2008年4个时间点,利用GIS技术,绘制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度C值空间分布图(图2),对其变化进行分析。

1)从空间分布来看,11个地级市协调度C值呈现出低水平协调和较高水平协调交错演替,地区差异性不明显等特点。2000年承德和秦皇岛位于不协调等级水平,沧州和邯郸处于基本协调水平,张家口、廊坊和邢台协调等级为比较协调水平,石家庄、唐山和衡水为高度协调水平:2004年期间整个河北省以比较协调和高度协调水平为主:2008年河北省各市人口-耕地-粮食关系普遍极不协调:而2011年又重新回到比较协调的水平。

2)由图2可知,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度C值高低在地域上呈不规则分布,协调关系的好坏与地理位置无明显联系。人口-耕地-粮食协调关系脆弱,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协调关系不稳定。

4 小结与讨论

小结

本研究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关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各地区协调度C值并未严格地以单调递增或递减的规律发展变化,而是呈现出波状起伏的变化态势:⑦协调度C值呈现出低水平协调和较高水平协调等级交错演替的特点,稳定性较低:③协调度C值大小在地域上差异不明显,且呈不规则分布。

讨论

1)本研究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在选取有代表性的13个评价指标基础上,利用协调度函数模型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一耕地一粮食的协调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情况,因地制宜地选取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有利于获得更符合研究地区实际情况的评价结果,但会牺牲区域间的可比性。两者如何兼顾值得探讨。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14篇

关键词:耕地地力评价;地力提升;华容县

一、区域概况

华容县隶属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湘境北端,位于东经112°18'3″~113°1'32″,北纬29°10'18″~29°48'27″之间。地处中亚热带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北缘,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摄氏℃,年日照1 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 毫米。年平均湿度为81%。水资源丰富,灌溉保证率达95%。全县土地总面积万hm2,其中耕地面积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全县地貌类型可以划分为桃花山高丘区、南山低丘区和滨湖平原区三个地貌区,以滨湖平原区面积最大,占。由于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母岩风化作用相当强烈,成土母质类型较多,主要有花岗岩风化物,板岩、页岩风化物,云母片岩风化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物,河湖沉积物等6类成土母质。

二、基础数据

2.基础信息库的建立。按照代表性、可比性和典型性的原则,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进行调查与采集的全部样点中筛选1 000个采样点的属性进行耕地地力评价,评价样点覆盖县域内的全部乡镇和所有的耕地土种。通过野外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获取采样点耕地立体条件、理化性状、剖面性状、施肥管理等数据后,统一以 Microsoft Acess 数据库表格的格式入库。

三、评价工作

1.评价单元与评价因子的确定。按照《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所确定的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流程的要求,运用GIS空间分析的叠加功能,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壤图进行叠加后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 [1]。华容县全县共划分14 142个评价单元。本文依照全国耕地地力调查评价指标表,应用专家经验法,结合华容县具体实际,选取地形部位、耕地质地、排涝能力、灌溉保证率、障碍层状况、剖面构型、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和耕层厚度等10个因素作为耕地地力评价因子(见下页表1)。

2.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特尔斐法作为常用的预测方法。它能对大量非技术性的、无法定量分析的因素作出概率估算。但由于专家评价的最后结果是建立在统计分布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不同专家总体,其直观评价意见和协调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样,故耕地地力评价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见下页表2)。

利用Mapgis软件,通过评价图属性库检索统计,对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3],对全县万亩耕地地力进行了调查与评价。评价结果为:华容县耕地可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一级地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二级地万亩,占;三级地万亩,占;四级地万亩,占 %;五级地万亩,占;六级地万亩,占。

四、耕地地力提升的具体措施

1.一、二级地(高产耕地)。一、二级地开垦历史久远,长期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程度高,为广泛分布于丘岗间的高产耕地,适种范围广,一年可种植3季作物,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当家耕地。但由于利用程度高,不注意耕地保养,有一部分地存在次生潜育化,有向中低产田过渡的趋势。

应根据立地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等因素,加强耕地的利用和管理,防止耕地的不规范利用或掠夺性利用,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地力等级,挖掘生产潜力。

2.三级地(一般受限制耕地)。三级地主要分布在丘岗坡麓、冲垅、丘岗间洼地、河漫滩等地形部位,成土母质有第四纪红土、板页岩坡积物及河湖冲(沉)积物等。该级地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潜育、漂洗、砂砾等障碍因素,耕地地力发挥受到限制 [4]。其中潜育类型稻田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其地力表现不同,干旱年由于缺水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减轻潜育而单产较高,多雨年则加剧这些障碍因素而降低产量。

应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主,挖沟抬田。切断地下水源和漂洗水源,配套生物和农业措施,使之上升为一、二级耕地。

3.四级地(中等受限制耕地)。四级地土种类型较多,分布在滨湖平原区、冲垅下部、丘岗间洼地、高排田等地形部位,呈或高或低的地形分布特点。四级地偏粘或偏砂,易涝易旱,土壤理化性状较差,作物长势较差,耕地生产力水平低,产量一般在600kg~800kg/亩。该类耕地目前利用状况较差,可进行结构调整,地势低的可以种植水生作物或者改成鱼池,地势高的可以水改旱 [5],以提高这一类耕地种植效益。

该级地为华容县主要低产土种,障碍因素多样、明显、程度大。潜育型,包括青麻砂泥、青紫潮沙泥、青夹泥田、烂泥田等土种,土壤地下水位高或全层积水,通透性能差,有效养分含量低,肥力不协调,有毒还原物质多,作物生长受阻,仅适合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一般采用开1m~深沟改造,排队地下水,或调整利用方式,改作鱼池。缺水浅薄型,浅麻砂泥,兼有缺水干旱、耕层浅薄、土壤瘠瘦等特点,通过丰富水源、客土、增施有机肥加以改良,或改为旱作,优化利用方式。

4.五级地(严重受限制耕地)。五级地涉及水田、旱土的一些典型低产土壤。青紫潮沙泥、青紫潮泥土壤有潜育障碍因素,水稻常黑根死苗,产量低下。

水田应通过开深沟排水等工程措施加以改良,旱地应通过平整土地、完善坡面排灌系统等工程措施进行改造,同时推广秸秆覆盖、增施有机肥、等高耕作等旱作节水措施,提高耕地地力和抗旱能力。

5.六级地(低产耕地)。六级地主要分布在沿湖低平地,土体构型为A-G、Ag-G或A-Pg-G,有效养分缺乏。

应通过开沟排水等措施改造,同时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通过水旱轮作,秸秆覆盖,用地作物和养地作物相结合,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

参考文献:

[1] 刘永文,樊燕,刘洪斌,等.丘陵山地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18):420-425.

[2] 龙惠芳,郭熙,赵小敏,等.基于GIS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江西省乐平市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2):359-363.

[3] 赵炳华,赵永林,罗永春,等.昌宁县耕地地力评价及改良利用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36-238.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15篇

1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耕地资源净外部性价值量测算

耕地资源正外部性价值量测算采用谢高地等制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表1)测算各研究区域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即生态效益[15]。然而谢高地等提供的单位面积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只是全国平均水平值,对具体地区的评价还应根据当地耕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进行修正。蔡运龙等假设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其生物量成正相关,并据此提出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公式(1))[16]。其中,鉴于生物量的测算比较繁杂,故采用生态系统的潜在经济产量替代。计算公式如下:此外,牛海鹏等指出耕地质量的差异会导致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具有差异,一般耕地质量越高,其产生的正外部性越多[8]。据此引入耕地质量修正系数(公式(2)),参照湖北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构建耕地综合质量系数来反映耕地的质量水平,具体计算过程见公式(3)。其中,湖北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是湖北省通过对耕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进行逐级修正,综合评定的耕地质量等别。式中γi为区域i的耕地质量修正系数;Zi为区域i的耕地综合质量系数;假设i的取值为1~m,Ze即为m个研究区域的上一级区域的耕地综合质量系数;Fj为j等地的分值,假设最优等地的分值为100,最劣等地的分值为0,采用等间距法即可确定各等级农地的分值;Dij为第i个区域第j等别的耕地面积;Di为第i个区域的耕地总面积。综上分析,耕地的正外部性价值量计算公式为式中PEi为区域i的耕地正外部性价值量;Mi为区域i的耕地面积;αi和γi均为区域i的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R为耕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正外部性价值量的全国平均水平,由表1可知,其值为元/hm2。

耕地资源负外部性价值量测算考虑到直接估算耕地上施用化肥、农药等现入品所造成的污染损失及其经济补偿问题比较困难,本文基于农户损益视角,将耕地的负外部性价值与农户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条件下的经济损失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现代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耕地资源负外部性的产生与农民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密不可分。而且,在目前农业技术水平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减少相应现代产品的投入量,势必会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要想减少甚至消除耕地资源的负外部性,必须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且补偿额能够弥补农民在减少化肥、农药等现代产品投入量情况下的经济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说,耕地的负外部性价值等于农民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条件下,理应获得的经济补偿。本文参照蔡银莺等基于武汉市消费者需求意愿视角下的研究结果,即化肥农药施用量在减少50%、100%等不同限制强度下,政府应分别向农户提供()元/hm2的补偿款[18]。陈同斌等通过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平均化肥利用率为,其中高施肥区利用率仅为,中施肥区为,低施肥区最高,约为[19]。也就是说耕地中至少有60%的化肥没有被作物吸收而直接形成环境污染,这部分化肥理论上应该被限制使用。然而,化肥施用的限制标准愈强,监管难度就会增加,60%的限用限制标准可能偏高。综合上述分析,本文采用50%的限制标准,该限制标准下政府向农户提供的补偿额为元/hm2[18],即武汉市耕地负外部性价值量为元/hm2。耕地的负外部性价值量与单位面积化肥、农药等现入品的施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假设耕地的负外部性价值量与单位面积现入品的施用量成正相关,据此提出耕地负外部性价值修正系数公式(5)。蔡银莺等的研究结果只是针对武汉市[18],各研究区域的耕地负外部性价值需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单位面积现入品的施用量进行修正,具体计算过程见公式(6)。其中,考虑到县域层面农药施用量方面的数据难以获取,本文选用化肥代表现入品进行修正。式中βi为区域i的耕地负外部性价值修正系数;A0为武汉市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Ai为区域i的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NEi为区域i的耕地资源负外部性;ne0为武汉市单位耕地面积负外部性,其值为元/hm2。

耕地资源净外部性价值量测算耕地资源正外部性扣除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即为耕地所提供给人类的净外部性[9]。耕地资源净外部性价值的计算公式为: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是在保障财政收支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20],本文将财政转移支付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联系起来,试图通过区域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实现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内化。

财政转移类型划分财政转移类型划分的依据是耕地保护的区际外部性,即根据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盈亏情况确定财政转移的类型,其中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盈/亏量(即区际外部性)等于区域提供的总外部性(即前文计算的净外部性)减去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量。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量即区内外部性,指各研究区域自身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需求水平。测算区内外部性,首先假设以下条件成立:①m个研究区域属于同一行政级别,且同属于同一个上级区域B,各区域耕地保护数量和人口不同,既有耕地保护目标较高的粮食主产区,也有耕地保护目标较低的经济发达地区;②上级区域B内耕地保护的外部效益为该区域内所有自然人平均消费或者获取,且不向外界溢出,即耕地保护的外部效益影响范围为区域B的行政边界内。以某一研究区域为例,其耕地保护区内外部性的计算公式以及总外部性、区内外部性和区际外部性的关系具体如下:

财政转移资金核算前文计算的耕地保护区际外部性价值量可作为财政转移资金核算的基础,另外考虑到每个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引入人均GDP进行修正,修正系数为每个研究区域的人均GDP与所有研究区域总人均GDP的比值,具体计算过程见公式(10)。其中,引入人均GDP修正系数的目的有两点,其一,为了使各区域的转移支付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主要考虑到部分地区的耕地保护区际外部性价值量较大,超出当地政府当年的财政收入;其二,为了使各区域的支付(受偿)额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从而真正形成对支付与受偿区耕地保护的双向激励作用。

2实证分析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获取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和中心。全省土地总面积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3]。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大幅下降,耕地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其中,耕地面积由1996年万hm2减少到2008年的万hm2,粮食总产量由1996年的万t减少到2008年的万t。截止2010年底,湖北全省总人口万,城乡人口比例约为1∶。全省共辖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和1个林区。本研究选择湖北省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简称“二调”)中的10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单元(除去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以及“二调”期间还未成立的“随县”)。各个县(市、区)的耕地面积以湖北省在“二调”中的数据为主;耕地质量水平参照《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湖北卷)》[21]中农用地等别分县(市、区)面积统计情况,并通过相关计算获取;各县(市、区)的人口数和化肥施用量分别由《湖北省统计年鉴》和《湖北农村统计年鉴》获取;财政转移支付方面涉及的人均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等数据主要通过各县(市、区)的官方网站及其统计年鉴等获取。

结果与分析由公式(1)-(7)计算可得湖北省102个县(市、区)的耕地资源正外部性、负外部性和净外部性价值量,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表2中各县(市、区)的排序与湖北省“二调”成果的排序一致。从宏观视角来看,102个样本中,79个样本耕地资源的净外部性价值为正,约占总样本的,说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对外界环境均起到了正面影响。此外,通过简单的算术平均得出全省平均每公顷耕地提供的净外部效益约为元,根据蔡银莺等的研究结果[22],湖北省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约为(16~21)万元/hm2,两者比较分析可知,耕地资源提供的净外部性价值约占其经济产出价值的,该部分价值是农地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从微观视角对比分析102个县(市、区)的耕地净外部性可知,省内耕地资源的净外部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监利县提供的净外部效益最大,其价值约为亿元,占湖北省总价值的;相反,约有23个县(市、区)的耕地净外部性价值为负,黄梅县的净外部性赤字最严重,约为亿元。净外部性赤字区因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现代产品,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使得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远远超出其所提供的正外部效益,这种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江汉区、武昌区和黄石港区的耕地面积均为0,既不会对外提供正外部效益,也不会因为过量投入化肥农药等而造成负外部性,因此净外部性价值赋值为0。由公式(8)~(10)计算可得湖北省102个县(市、区)的耕地保护区内外部性、区际外部性和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具体运算结果见表3。表3中各县(市、区)的排列顺序是依据湖北省鄂东丘陵区、鄂中平原区、鄂西山区等三大分区进行排列的。由表3可知,湖北省共有41个县(市、区)的耕地保护区际外部性为正,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受偿区,其中监利县对外提供的外部效益最多,约为亿元,进行经济修正后可获得万元的转移支付额。同时,共有61个县(市、区)的耕地资源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区。其中,黄梅县的耕地外部性赤字最严重,约为亿元,相应地需要支付高达万元的转移支付额。结合湖北省三大区域来看,鄂东丘陵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总赤字量价值35亿元,需支付补偿款万元。鄂中平原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处于盈余状态,总盈余量价值亿元,需得到补偿款万元。鄂西山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总赤字量价值亿元,需支付补偿款万元。鄂东丘陵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尤为突出,其耕地保护的任务转嫁到鄂中平原区;鄂中平原区由于土质肥沃,水资源充足,在耕地保护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鄂西山区的地形相对复杂,不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域。此外,分析转移支付额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各个县(市、区)的转移支付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较低,约为,均在政府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最后,分析财政转移支付行为中支付额与受偿额的关系可知,支付额超出受偿额万元,也就是说省内财政转移支付有结余。据此省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耕地保护基金项目,将结余的转移支付款纳入到耕地保护基金项目中,专款专用于耕地保护。

3结论与讨论

主要结论(1)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对外界环境均起到了正面影响。102个样本中,79个样本的耕地净外部性价值为正,约占总样本的。省内耕地资源的净外部性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监利县的价值量最大,约为亿元,占湖北省总价值的;相反,约有23个县(市、区)的耕地净外部性价值为负,扣除区域内耕地产生的正外部性,共结余价值亿元的负外部性,这与化肥农药等现代产品的长期过量施用不无关系。(2)考虑区内外部性,即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水平,湖北省共有41个县(市、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有盈余,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受偿区;同时,共有61个县(市、区)的耕地资源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区。其中,监利县的盈余量最多,约为亿元,进行经济修正后可获得万元的转移支付额;黄梅县的赤字量最严重,约为亿元,相应地需要支付高达万元的转移支付额。此外,结合湖北省三大区域来看,经济发达的鄂东丘陵区和地形复杂的鄂西山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具有耕地区位优势的鄂中平原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有盈余。(3)财政转移支付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分析转移支付额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各个县(市、区)的转移支付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较低,约为,均在政府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16篇

一、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情况

(一)转移支付资金制度建设情况:

一是县领导高度重视,做到及时组织、及时布置、专题讨论研究。二是项目管理流程规范,按照政策宣传—组织申报—乡级审核一公示(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汇总上报—县级联合审核(包括现场核验)—报县人民政府审批—批复公告—补贴发放。三是强化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转移支付项目实施方案-《关于印发汝城县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汝农发[20xx]6号),资金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农〔20xx〕41号)管理使用,做到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制度执行良好。会计核算真实完整,项目资金支出和预算批复用途相符,支出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资金拨付程序规范,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严格确保项目质量。

(二)转移支付资金规模、项目安排、投资总规模等情况

根据《湖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xx年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结算资金的通知》(湘财预〔20xx〕49号),我县20xx年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万元。根据各乡镇上报的面积汇总,补贴农户83112户,补贴面积亩,完成发放补贴资金元,结余资金元全部用于发放双季稻奖补。

(三)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

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转移支付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全年预算总额万元,资金拨付数万元,预算执行率100%,实现项目当年内建设完成。

二、绩效评价指标自评分析

(一)资金投入情况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转移支付项目预算万元,截止20xx年12月22日,实际到位项目资金万元,资金到位率100%。

2.项目资金执行情况: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转移支付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全年预算总额万元,资金执行数万元,预算执行率100%。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转移支付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农〔20xx〕41号)管理使用,做到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制度执行良好。会计核算真实完整,项目资金支出和预算批复用途相符,支出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资金拨付程序规范,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严格确保项目质量。

(二)总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保护耕地,耕地地力不降低,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

(三)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1)数量指标:发放符合条件的补贴面积指标值亩,完成发放补贴资金元,结余资金元全部用于发放双季稻奖补。

(2)质量指标:补贴对象审核准确性,符合条件的.农户100%发放;补贴面积审核准确性,不符合条件的耕地均不予补贴;补贴资金发放程序规范性严格按照自治区和汝城县实施方案要求发放。

(3)时效指标:制定印发实施方案时间20xx年1月23日;补贴资金发放到户时间20xx年12月22日。

(4)成本指标: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成本控制在一次性审核、发放比例90%以上。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1)经济效益指标: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达到户均400元;降低农民种植粮食成本约80元/亩。

(2)社会效益指标:促进耕地保护保持在40万亩以上;耕地质量总体不降低,部分耕地地力有所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含复种)完成34万亩,粮食产量万吨。

(3)生态效益指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发展冬种绿肥9万亩以上,化肥使用率负增长,农田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没有出现农田生态环境事件。

(4)可持续影响指标:保障粮食安全,粮食自给率达95%。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服务对象满意度:农民对补贴政策知晓率达95%以上,农民对补贴政策落实满意度95%以上。

(四)评分情况及评价结论:

根据上级有关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精神,县农业农村局认真按照20xx年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评价表的要求,对我县20xx年汝城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的绩效进行了严格的考核评价。一是严格遵照评价原则,合理确定评价对象,层层落实绩效评价目标任务。二是按照评价内容对20xx年汝城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进行考核内容逐项打分。三是根据20xx年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评价表的评价标准,20xx年汝城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得分为100分。四是根据我县绩效得分,汝城县农业农村局自评20xx年汝城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绩效评价自评为优秀。

三、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县组织开展各项前期工作,并成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推动项目落实,力争按期完成项目实施。

(二)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对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下达后,我局与县财政局一起认真按上级实施方案制定印发我县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转移支付项目实施方案-《关于印发汝城县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汝农发[20xx]6号),明确责任分工和实施方法,加快推进项目的组织实施。

(三)强化宣传和监督考核。通过网络等开展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宣传工作,使广大农户知晓补贴政策,并积极开展申报。县人民政府督查室、县绩效办要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纳入重点督查内容和绩效考评内容,定期不定期组织督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反馈工作情况,推动工作落实。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财政局也积极开展补贴申报和发放的抽查工作。

(四)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对于上级下达的上述专项资金,我县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全部用于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确保专款专用,没有挪用、挤占等现象发生。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县耕地面积多,近年来城镇建设发展较快,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变化大,个别乡镇对补贴耕地面积的登记核实用的时间较长。

2.在基础数据采集时,我县原则上以计税面积为补贴依据,同时要扣减去不符合补贴范围面积,用的时间较长。

3.乡镇农业部门、村委等工作人员老龄化严重,人员紧缺,工作量大,工作进展缓慢。

(二)建议和改进措施。

1.加大工作经费投入,提高各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加大农民补贴信息网络系统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工作效率。

3.增加基层工作人员,充实乡镇基层农技人员老龄化队伍。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17篇

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利用

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中可以看出,国家所提出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的数量的平衡和质量的平衡,可是实践证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新补充的耕地资源质量下降。我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障粮食的安全,而耕地数量平衡不能最终保障粮食的安全,只有数量和质量的共同平衡才能真正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在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而又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形势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该是在保证耕地数量基础上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根据我国国情、我区区情及我区耕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在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确定我区耕地资源的保有量,也就是可持续发展下的耕地总量。所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总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必须考虑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人均耕地水平、耕地产出水平和人均最低食物水平等因素,使我区耕地不但能满足当代人,也能满足子孙后代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并永远保持下去。

二、我区耕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内蒙古的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较差,气温偏低,年降水量较少,尤其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全区农作物一年一熟,复种指数90%,有的地区只有80%,耕地利用率低。我区的耕地大部分为水浇地和旱地,根据土地评价和现实生产力调查,在耕地中稳产高产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5%左右,其余均为中低产田。

在1992年的全国土地大调查中我区的耕地为845万公顷,占总土地的%,1996年的土地变更调查中我区耕地为820万公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我区耕地数量继续下降,到2004年,我区耕地面积减少到最低点,只有698万公顷。由于政策调整,自2005年开始,我区的耕地又有所增加。建设占用、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使我区在10多年的时间里耕地减少了约100万公顷。2004年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我区人均耕地公顷。排全国第1位;人均粮食为572公斤,排在全国3位;谷物单产为4489公斤每公顷,排在全国的第18位。

1992年,我区的未利用土地为1600万公顷。到1996年我区的未利用土地减少到1587万公顷,在2001年后,随着我区耕地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以及地类的调整,我区的未利用土地比1996年又有增加。虽然我区未利用土地相对较多。但由于我区的气候、水资源、土壤、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对未利用土地开发的难度较大,而且如果强行开发,很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我区暂不适宜大规模的开发未利用土地。如果要增加耕地面积,就要走开源、节流的道路,或者采取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生产能力的途径。

三、我区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资源的数量不大,总量和人均量持续下降

1996年的土地大调查中。我区耕地为845公顷,人均耕地公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我区的耕地减少了约百万公顷,人口增加了近百万,我区的耕地总量和人均量都在持续下降,形成了人地矛盾。

(二)占补平衡中。以劣补优,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从耕地占补平衡角度来看,我区建设占用耕地多在近郊区,在城乡接合部。大量的优质耕地和菜地被占用。而补充耕地一般在远郊或山区,交通不便利;补充耕地大多是以前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土地或是产出率较低而被弃耕的土地,其土壤肥力、耕作层厚度、土壤熟化程度不及被占用土地。其原因是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尤其是质量平衡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三)耕地利用中存在重用轻养的倾向

由于生产者自身素质和环境的制约,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粗放式的耕作方式,效益的片面追求,导致忽视耕地用、养结合,只重视利用,而不注重培肥地力,结果使大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减少,耕地肥力不断下降,农业生产发展后劲日渐不足。耕地的再生产能力下降。

(四)开垦耕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大量的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使地表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新开垦耕地将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土壤含水量减少,植被衰退,土地沙化,农作物减产;同时,还可能会使地下水的水质下降,不仅造成农田污染,也直接威胁用水安全。

(五)我区耕地后备资源生态环境脆弱

我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相对来说较丰富,但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脆弱。在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中,滩涂、苇地、湿地占有较大比例,它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属于生态敏感区。

四、我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一)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粮矛盾

我区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在全国排第3位,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排在全国前列,但由于我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人口增长惯性和民族人口政策的影响,人口一直在持续增长。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人口还将断续增长下去。虽然我区现有耕地资源和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较丰富,但我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缺水,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将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区耕地利用率低。中低产田比重大。耕地产出率低,若要保证我区人均粮食产量不减少,一是要增加耕地的产出水平,另外就是控制人口增长,而增加耕地的产出水平,需要耕地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及科技的投入,在目前我区的环境条件下。不宜大量开垦后备耕地资源。但提高耕地质量和科技水平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完成的工作。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时间、人才的投入,这些我区发展状况暂时还不能满足。为此,贯彻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我区缓解人地粮矛盾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最基本的措施。这也是我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完善有效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我国实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有力地促进了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土地规划工作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目前,我区应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计划使用

耕地,尽可能用非耕地和次等耕地:城镇扩建要尽量少占优质耕地。通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挖潜转变,以此达到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目的。

以详查数据为基础,制定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对生产条件好、产量高的良田实施永久性保护。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基本农田保护的一系列制度,建立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尽量不占用基本农田。

耕地占补平衡中不能仅以耕地数量作为评价标准,耕地质量及耕地生产能力同样应作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评价依据。我区要根据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及其他因素,加快建立我区的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为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依据。耕地占补平衡中,新补充的耕地达不到原有耕地的数量或质量的,要进行高额补偿,把其作为开垦新耕地和改善中低产田的专款基金,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

要实现我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的工作应该是从宣传教育人手,改变我区居民的土地观念,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想影响到每一个人,使全民形成“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价值观念。

(三)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开垦耕地

我区的后备耕地资源相对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目前不应大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而应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逐步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三化”,进行土地复垦和整理以及改造中低产田,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四)加速人口城镇化,提高耕地经营规模

加快城镇化建设。采取拆村并庄、扩大城镇规模、人口向城市集中等措施,提高人口的空间集聚水平。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还要整理废路、废宅基地、农田平整、田块合并:复垦废砖瓦窑等以增加耕地面积,并达到土地连结成片。

目前的土地家庭承包制使耕地的经营规模过小,既不利于农业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的实现。要实现农田的规模经营。就要进行制度创新,允许耕地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以达到农田的规模经营,发挥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生产能力。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我区耕地的保护,不仅要保证一定的耕地面积,更重要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所以要增强耕地的抗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等;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我区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3/4,因此各地要重视中、低产田改造,针对不同的中、低产田各地要找准症因,从而采取不同的工程、生物、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措施。要改善水利设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改良土壤质量,培肥土壤,提高其保水保肥保墒能力。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单产,保证粮食安全。

稳定承包经营权。让土地的承包期足够长,农民才愿意对土地进行投资,才会考虑如何能达到持久利用土地而又不破坏土地,只有这样,耕地的质量保护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才会变成现实的行动。

(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我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耕地利用率和农业投入产出率均较低,农民进行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使本来就不肥沃的耕地的生产能力下降。所以必须对耕地土壤进行有计划的定向培育,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沙化、退化,提高耕地的肥力。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18篇

关键词:耕地;评价;决策树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决策树是一树状结构,它从根结点开始,对数据样本进行测试,根据不同的结果将数据样本划分成不同的数据样本子集,每个数据样本子集构成一子节点。在决策树的生成过程中包含了下列思想:在构造树的每层时,选择一个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使得依据该属性的值,将对象集被剖分成几个不相交的子集。每个子集表示为树的一个子节点,以该属性的相应值标识到这些子节点的弧。

耕地质量评价是对区域耕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其评价过程不仅复杂,而且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针对不同耕地区域,各个评价属性权重确定大多掺入了人为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决策树的耕地质量评价,将克服传统的耕地评价方法中人为因素过多的缺点,提高耕地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另外将决策树模型用在耕地评价中也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意义。

一、本地区的决策树耕地质量的控制

1.目标数据集的创建

目标数据集的创建工作主要包括:耕地评价单元的划分、确定评价因素和建立评价数据库,目标数据集是从评价数据库中导出的耕地属性数据。

评价单元的划分是依据陆河县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分幅图(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在MAPGIS系统环境下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分离提取出县耕地图斑,作为工作底图,将选定的参评因素图与工作底图进行叠加,得出的最小图斑即为评价单元,最终确定30281个图斑为陆河县耕地评价单元。

在采集数据后,需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输入建库,形成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对其分别管理,其中图形数据库采用层次型管理方法;属性数据和统计数据则采用关系模型管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功能,将评价工作底图分别与各评价因素图进行叠置分析,提取各评价单元因素属性值,构架耕地评价单元空间数据库。

2.基于决策树模型耕地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1)评价样本集的构成

本次决策树学习样本的选择是运用试验的方式从聚类方法得到的500、1000、2000、4000、6000和8000个样本空间中进行选择,当满足一定的预测精度时,此时最小的样本空间就是最合适的模型学习样本;测试样本采用全部的评价单元,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2)决策树属性选择

在决策树建立过程的每个选择点上,在算法中,采用增益率最大的属性是用来进一步细分树结构而选取的属性。下面介绍计算耕地评价属性以A为代表的增益率的公式如:

对于一组I实例,计算Gain(A)公式如:

其中:Info(I)为包含在当前被检查实例集合中的信息,Info(I,A)为根据属性A的可能结果划分I中的实例之后的信息。

对于n个可能的类,计算Info(I)的公式如:

在I被划分为k个输出结果后,Info(I,A)计算公式如:

最后,SplitInfo(A)标准化增益的计算如,从而消除具有许多输出结果的属性选择偏差。

(3)决策树模型的建立

本次决策树模型建立的目的明确,是对耕地的质量进行等级评价即质量等级的划分,确定质量等级是决策树模型的主属性,作为模型的输出属性。它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变量,属于离散型数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地形,田面坡度,地下水位,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表层质地,剖面构型,表层有机质含量,pH值,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10个评价指标为模型的输入属性,并且在数据输入过程中已将10个评价指标进行了离散化处理。

本次决策树算法采用算法,训练开始时,为所有实例指定相同的权重,在建立最后一个模型后,那些被模型正确分类的实例的权重减少了,被错误分类的实例的权重增加了。一旦建立好所有模型,每个模型被赋予一个权重,其值基于模型对训练数据的性能。所以执行较好的模型在分类过程中有较多的权力。对未正确的分类的样本被更频繁的取样,使决策树模型在分类训练数据的能力上彼此补充。

为了提高决策树模型的学习精度,本次研究引入决策误差代价,在进行质量等级的判读时,设置当判别发生错误的时候,所花费的代价不同。当质量等级为一级,误判为二级、三级和四级其代价权重为,,1;当质量等级为二级,误判为一级、三级和四级其代价权重为,,。根据等级距离的不同赋予不同的代价权重。

运用数据挖掘软件,采用算法生成耕地质量评价的决策树,将学习样本迭代20次学习,完成决策树模型的建立,运用决策树工作流模型,可以快速建立6个决策树模型(根据不同学习样本)。当选用500个学习样本建立评价模型,测试样本为30281个全部的评价单元,其测试的准确率为,模型准确率较低,得到的预测结果误差较大,不能正确的反映实际陆河县的耕地质量分布情况,用500学习样本建立模型试验失败。分析可能原因是500个聚类中各个聚类的数据之间距离过大,导致500个样本不能有效的代表耕地质量数据分布。

现分别采用1000、2000、4000、6000和8000个学习样本来训练评价模型,选择1000个学习样本时的预测准确率为;选择2000个学习样本时的预测准确率为;;选择4000个学习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6000个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8000个样本的模型准确率为。

(4)决策树评价模型分析

为了检验决策树模型对陆河县的耕地评价的有效性,使用测试样本检验决策树模型,得到模型测试的准确率是,已经满足了实际工作的需要,可知决策树模型能有效地对陆河县的耕地进行质量评价。

二、改善本地区的耕地质量措施

根据决策树模型进行陆河县耕地质量评价的结果,从决策树评价规则集中,可知影响陆河县耕地开发潜力的限制因素如pH值、有机质含量和田面坡度等,因而可以对评价区内质量等级较低的耕地进行改良,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灌溉系统,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

通过开挖、建设灌溉水渠等措施,增加灌溉水田、水浇地的面积,减少旱地、望天田的比例。

2.积极进行土壤改良

通过增施磷肥和使用石灰,解决普遍存在的农田缺磷、土壤偏酸及养分含量不平衡的问题。对其中的低产耕地注意增施有机质肥,冬种专用或兼用绿肥,改良土壤性状,培肥土壤。

3.加强水土保持

陆河县域内年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夏季,这对农田侵蚀较大。因此,在坡耕地改造为梯田的条件下,应重视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例如:栽种护坡灌木篱笆,增设导流渠等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海起,王劲峰.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进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19篇

为贯彻落实《_中央_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xx〕34号)、《_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xx〕12号)和《_丰都县委丰都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方案》(丰委办〔20xx〕32号)、《丰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丰都县20xx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工作通知〔20xx〕22号)等文件有关规定,按照《丰都县财政局关于开展20xx年预算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丰都财政发〔20xx〕3号)要求,我中心以政府会计制度类级功能科目为项目基础,以项目重要性原则,确定对耕地保护工作经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形成自评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概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

为服务耕地占补平衡日常管理需求,掌握我县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状况。根据市级下发的疑似基本农田和耕地划定不实图斑进行现场调查和整改补划工作,根据丰财[20xx]377号文件,有效开展实施耕地保护工作,安排项目资金95万元。

2.项目实施情况

耕地保护工作经费项目对市局下发的疑似耕地和基本农田划定不实检测图斑进行现场核查和举证及纠正,根据中介公司历年报价和市场价格测算,临聘人员工作经费,聘请第三方机构现场勘查人员工作费用和车船费用,进行数据上传以及更新费用等。

3.经费来源和使用情况

20xx年,我局耕地保护工作经费项目总金额95万元为县级财政预算资金,资金到位率100%,全部实现支付。

(二)项目绩效目标。

对市局下发的疑似耕地和基本农田划定不实检测图斑进行现场核查和举证及纠正,承担全县耕地保护。

二、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20xx年3月1日,成立耕地保护工作经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组,负责绩效自评工作,工作组的主要成员及职责如下:

1.工作组成员

组长:毛国红

副组长:秦宗银

成员:代宇婷、朱美蓉

办公室设在财务室。

2.工作职责

(1)组长职责:审批绩效自评方案,监督、检查、核实绩效自评结果;

(2)副组长职责:审核修改拟定的绩效自评方案,并提交考评工作组会议讨论通过;监督、部署、确认绩效自评过程及反馈意见的处理。

(3)小组成员职责:起草和修改绩效考评方案报自评领导工作组会议讨论通过,实施执行绩效自评方案;牵头组织并实施年度绩效自评,根据组长、副组长指示,对考评结果进行复核,完成绩效自核工作组安排的其他工作。

20xx年3月3日,考评工作组到项目点现场,按照项目批复文件、合同条款、项目设计概算等,开展自评检查工作,对项目整体实施情况和质量进行评定,核实资金拨付情况等。

三、绩效分析及评价结论

评价工作组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指标体系搭建等方式,对耕地保护工作经费项目进行综合绩效评分。项目绩效指标分值为100分,其中投入20分,管理40分,产出与效益40分。项目绩效评分结果:总得分91分,绩效评级为“优”。

投入类指标从项目立项、预算执行率、资金到位率进行考核。

根据评分细则,投入类指标满分20分,得分20分。

(二)管理

管理类指标从业务制度完整性、财务制度完整性进行考核。根据评分细则,指标分值40分,得分38分。

对于项目,我局建立了《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细化责任明确分工,按照工作职责分工协作,审批资料,相关方案等,确保工作顺利有序开展。项目制度执行力度有待完善,项目质量可控性有待加强,项目酌情扣2分。

对于资金管理,我局建立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实际运行中,按制度执行。

(三)产出与效益

产出与效益类指标从实际完成率、完成及时率、质量达标率、成本节约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进行考核。根据评分细则,指标分值40分,得分33分。

产出:20xx年扎实推进卫片核查整改,前三季度共下发我县土地卫片图斑145个,合并拆分为167个,总面积亩,经研判分析违法图斑28个、面积亩(耕地面积亩),目前正在依法整改处置中.

社会效益:不实图斑进行现场调查和整改补划。

环境效益:耕地得到保护,面积增加。

土地使用权所有人及主管单位满意度:比较满意。

(四)评价结果和评价结论

本项目自评分满分为100分,自评分为91分,评价等级为优,已达到预期绩效目标。

四、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意见或建议

(一)经验总结

扎实推进卫片核查整改,加强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巡查工作,坚决杜绝随意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现象发生。

(二)存在问题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实现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压力较大。

(三)意见或建议

下一步,将落实通过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严查各类违法行为等措施,确保实现耕地保护工作目标,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五、绩效自评结果拟应用和公开情况

绩效自评结果将在丰都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开,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资金安排直接挂钩,并将绩效评价整改通知书下放给各乡镇(街道)及单位,责令及时整改,按时提交整改资料。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20篇

关键词 耕地功能;评价分析;耕地保护;广西壮族自治区

Abstract Tak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the study area,according to the multifunctional cultivated land evaluation principles,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3 functions of cultivated land,including economic production,soci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service. Index weights were determined using AHP,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mutifunctional levels of 14 cities in Guangxi from 2005 to 2014 were conduc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 change differences of cultivated land mutifunctional level of Guangxi in 10 years were explored and analyzed,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utifunctional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Guangxi.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function;evaluation and analysis;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我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耕地保护关系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过度开发利用耕地、耕地污染等情况不断出现,耕地资源向非农业用地转变的现象日益增多,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和破坏。以往仅仅注重耕地单一的生产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这一认识并不能使现有耕地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投入。分析和评价耕地的多功能性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耕地,促进耕地保护及农业发展。耕地多功能作为农地多功能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1],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最先提出的农业多功能性演化而来,并逐渐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关注的[2]。耕地多功能是指耕地在具有最基本的经济生产功能以外,还具有社会保障、生态服务等其他功能,体现了耕地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领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耕地功能进行了重点分析。其中,国外学者在耕地功能概念、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上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如法国Sylvie Ferrari学者认为,耕地的产出有商品价值、非商品价值及游览观光的外部经济也是一种商品;非商品则是体现在废水、肥料等产出上,农耕地的利用应该综合这些正负方面的产出。在耕地的经济、非经济价值评估方法上,得到较多认可的是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农学家最先提出的土壤生产潜力法以及Bowker提出的有条件价值评估法(CVM)[3]。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越来越关注耕地的保护及其功能,并对其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其中宋小青等对耕地多功能内涵、本质特征和管理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4],姜广辉等提出耕地多功能具有层次性[5]。大部分国内学者更多注重耕地功能实践应用研究,如耕地功能演变、评价、管理。如伍国勇等对喀斯特地区耕地多功能价值测度进行了分析[6],刘沛对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功能进行了评价[7]等。但大多只是对于某一时点的价值核算,时间序列上耕地功能变化的研究不多,针对广西耕地多功能时空变化的研究也较少。本文从时间序列着手,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旨在掌握广西耕地多功能动态变化情况,对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广西耕地功能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作用。

1 研究区概况

广西土地总面积万km2,地处北纬20°54′~26°24′,东经104°26′~112°04′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广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广阔、平原狭小、岩溶广布、山多地少是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广西耕地资源紧缺,分布区域差异较大,相对集中连片、质量较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桂东、桂东南的平原、台地及丘陵区,而桂西和桂西北山区,尤其是喀斯特山区,耕地大多零星分布在山谷中,地块较为破碎,且多以旱地为主。因此,评价广西耕地多功能水平及时空变化情况对于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广西耕地多功能优势,以及实现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要对耕地功能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就要按耕地的多种功能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本文参考耕地多功能价值[8]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生态系统评估、土地利用多功能[9]等相近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代表性、综合性、科学性和数据可得性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广西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耕地的经济生产功能是指耕地给农民、农业带来的收益,主要指耕地是食品和农产品的供给来源,也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本文选取农业产值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及粮食单产4个指标来评价耕地的经济生产功能。农业产值比重是指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农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耕地面积是衡量耕地经济生产功能的重要因素,人均耕地面积表示的是每个人平均享有的耕地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民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数,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粮食单位产出量,即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单位面积耕地全年所生产的粮食数量,体现了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的生产能力。

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指耕地给社会带来的稳定性,如粮食的供给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食物需求,耕地的产出需要结合人们的劳动,间接地为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及收入。本文选取的耕地社会保障功能指标为人均粮食保证率、恩格尔系数、乡城居民收入水平比。人均粮食保证率是指平均每人的粮食产量与每人粮食需求量的比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粮食供给是否充沛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乡城居民收入水平比是指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越小,结合耕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耕地给农民带来的收入情况。

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是指耕地对气候气体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功能。本文选取的指标为人均生态服务价值、农业用水量比例、单位面积粮食用地化肥施用量。人均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总人口的比值。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是参照谢高地等人的定义,根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将耕地划归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按照耕地面积及农田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计算出耕地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护及生物多样性5项功能的经济价值总和作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人均生态服务价值的高低反映了耕地生态功能的强弱。农业用水比例是指发展农业所用的水量在总水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中所占的比例;单位面积粮食用地化肥施用量是指粮食用地施用化肥总量与粮食播种面积的比值。

耕地多功能评价方法

权重计算方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指标权重。首先构造判断矩阵,本文将数据资料及专家意见加以平衡后确定判断矩阵的数值。按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并调整判断矩阵至其通过检验。最终依据判断矩阵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表。

指标标准化方法。本文采用极值标准化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经过极差变换后,无量纲化指标值满足[0,1],最优值为1,最劣值为0。具体公式为:

Aij=(Xij-Xmin)/(Xmax-Xmin)(Xij为正向指标)(1)

Aij=(Xmax-Xij)/(Xmax-Xmin)(Xij为负向指标)(2)

公式(1)、(2)中:Aij是i功能j指标无量纲化值;Xij是i功能j指标原始值;Xmax是i功能j指标原始最大值;Xmin是i功能j指标原始最小值。

耕地多功能评价方法。本文采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广西14个市耕地多功能综合得分,不仅计算不同年度耕地多功能综合得分,而且计算各个子功能得分,从而发现影响耕地多功能利用的因素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公式如下:

Cn(i)=■(Vij×Aij)(3)

公式(3)中,Cn(i)为耕地各功能得分,Vij为子功能的相对权重;Aij为第j个指标在ti年度标准化后的值。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2006―2015年《广西统计年鉴》《广西年鉴》及广西各市的历年年鉴及统计年鉴。通过查阅直接获取或间接计算将其作为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3 广西耕地多功能评价分析

指标权重的确定

将收集到的各指标原始数据按公式(1)、(2)进行标准化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得到各层次指标权重值,如表2所示。并利用公式(3)算出广西各市及广西总体耕地各功能得分及多功能综合得分。

2005―2014年广西耕地各功能评价结果

耕地的经济生产功能。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经过研究,广西14个市2005―2014年的耕地经济生产功能表现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2005―2014年广西各市的耕地经济生产功能最强的为崇左市,其次为来宾市。广西各市的耕地经济生产功能2005年最低的城市为柳州,其次为河池;2014年最低的城市为防城港市,其次为北海市。此外,崇左市耕地的经济生产功能10年间发展趋势最平稳,呈逐年缓慢波动上升趋势。来宾、贵港、玉林、北海、桂林、梧州、南宁及柳州的耕地经济生产功能在2005―2008年间呈上升趋势,2008―2010年间迅速下降,在2010年达到最低值后逐年回升。百色、河池、R州的耕地经济功能2005―2014年间则呈现为“W”状的发展趋势,呈现两段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分别为2005―2008年及2008―2014年。防城港及钦州市的耕地经济功能在2005―2008年间缓慢下降,2008―2009年迅速下降,2009年后趋于平稳略有回升或下降状态。

由图2可知,总体上来看,2005―2014年间广西各市耕地经济生产功能大体呈平稳―降低―回升的趋势,其中,2008―2009年之间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2008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包括年初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灾害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2008年6月、11月出现持续性大范围强降雨,导致洪涝灾;2008年共有4个热带气旋影响广西,热带气旋影响异常偏早,影响偏重。冰冻、台风、洪涝灾害相继发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了广西耕地的经济生产功能。

此外,城镇化的普及与发展是一个过程,我国从农业社会发展而来,耕地及农业深深扎根于农民的观念之中不会快速发生改变。因此,城镇化之初,仍有大部分农民把从事农业劳动作为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耕地经济功能相对较强。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部分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降低了对耕地的重视,留守老人和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对耕地的资金、劳动投入相较减少,耕地撂荒现在不断出现,耕地的经济生产能力下降。

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经过研究,广西14个市2005―2014年的耕地社会保障功能表现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2005―2010年,广西14个市的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基本上呈波动趋势,2010―2014年,广西14市的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基本上呈平稳趋势。2014年,桂林市耕地社会保障功能最高,其次为贵港市、钦州市,最低为柳州市,其次为河池市、百色市、贺州市。总体上来看,广西14个城市2014年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得分基本大于2005年及2009年。

由图4可以看出,研究期内,虽然广西耕地的社会经济功能略有下降,总体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却呈平缓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各级政府近年来注重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尤其是关心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解决低收入农民的生活困难,完善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仍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生活,使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不断完善。

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经过研究,广西14个市2005―2014年的耕地生态服务功能表现如图5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2005年、2014年广西14个市耕地生态服务功能最高的为来宾市,其次为崇左市,2005年广西14个市耕地生态服务功能最低的为钦州市,2014年广西14个市耕地生态服务功能最低的为桂林市。2005―2014年,14个市的耕地生态服务功能波动较多、较频繁。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与相应年份耕地利用的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耕地的经济生产往往无法与耕地的生态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忽视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耕地生态服务功能比较不稳定。

由图6可以看出,广西耕地生态服务功能2007―2009年间起伏较大,2009年后呈波动式增长。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开始追求环境的改善,耕地的生态功能也渐渐受到重视,但毕竟只是初期阶段,为了耕地的经济生产功能及社会保障功能而牺牲生态服务功能的现象仍有存在,所以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波动较多,仍需要更多关注。

2005―2014年广西耕地多功能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经过研究,广西14个市2005―2014年的耕地综合服务功能表现如图7所示。

由图7、8可以看出,2005―2014年,广西各市耕地综合功能较高的为崇左市、来宾市、贵港市、桂林市、钦州市、玉林市、贺州市,较低的为柳州市、河池市、百色市、南宁市、梧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总体上来看,虽然各市10年间的耕地综合功能有起伏,但总体趋势较为平缓。尤其是2009年以后,趋势大体呈缓慢上升状态。说明各市的耕地各功能受到了一定重视,耕地多功能利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由图9可以看出,2005―2009年广西耕地综合功能波动较大,除气候异常等自然不利因素影响外,也说明耕地的多功能利用存在问题,耕地多功能性没有得到合理发挥,耕地综合效益较低。2009年开始,广西耕地综合功能趋于平稳上升趋势,表明耕地多功能综合利用逐渐受到重视并产生一定效果,但上升趋势缓慢,总体得分不高,仍有待提高。

4 广西耕地多功能保护对策

通过广西耕地多功能评价,以期看出广西近年来耕地多功能利用水平,为耕地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并且为了保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全面深化耕地多功能保护的认识。耕地的经济生产功能是不可代替的,但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及生态服务功能也能创造一定的财富,如提升城市形象,带动旅游休闲行业发展,提高就业率,缩小城乡差距等。目前,广西的耕地多功能水平,尤其是耕地的社会保障及生态服务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予以更多的重视。耕地保护管理应当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10],科学地认识耕地的多功能性,将耕地除经济生产以外的其他功能纳入耕地的总体质量评价,引导耕地多功能综合利用,增强民众耕地多功能保护的积极性。

建立规范的土地经营流转制度,注重农业科技及创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逐步提高耕地经济生产功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引导耕地合理流转,避免由于撂荒等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的耕地资源浪费,促进农业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即使在耕地资源数量波动变化的情况下经济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仍逐年稳定增加。

构建耕地多功能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力度,激发农民对耕地多功能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农民作为耕地保护的主要执行者,在耕地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保护耕地的多种功能带来的很多利益无法直接体现到农民生活中,造成农民对耕地多功能的保护意识不足。通过对耕地多功能的科学评价,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把耕地非经济功能的保护纳入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的有效实施,对保护耕地非经济功能进行经济补偿,确立农民经济发展权益的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实现保护与占用双重的平衡[11-12]。

运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3S”技术,随时了解耕地分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耕地功能,优化耕地的多功能布局及利用方式。例如将城市、城镇周边生态功能水平较高的耕地进行美化田间景观设计,加大耕地景观建设投入力度,将其作为市、镇的绿色廊道及景观实体边界,改善城乡生活环境;城郊附近的耕地也可以开发作为生态景观园,发展特色农业,解决一些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农业基础较好的耕地,相对集中连片的应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功能,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同时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和节约型施肥施药等资源节约型的耕地利用模式;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农业有很大的局限性,应该因地制宜,消除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功能;位于城市及城镇内部现状建成区区域内,周边交通网十分发达的耕地资源,发展其经济生产功能对社会发展而言效益较低,可以视其情况进行非农化,发展符合集约节约利用原t、产值较高的商业等,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引导耕地各功能的合理发展,使其充分发挥最大效益,对于促进耕地保护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参考文献

[1] 宋小青,欧阳竹.耕地多功能内涵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7):859-868.

[2] 王汉民.现代化的日本农业、农村、农民[J].河南农业科学,2004(8):49-51.

[3] 开封市耕地多功能的评价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4] 宋小青,欧阳竹.中国耕地多功能管理的实践路径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4):540-551.

[5] 姜广辉,张凤荣,孔祥斌,等.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8):42-47.

[6] 伍国勇,陆安霞,杨洋.喀斯特地区耕地多功能价值测度的实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0):222-224.

[7] 刘沛.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功能分析与评价:以湖南省邵东县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8] 王瑞雪.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9] 宁爱凤,刘友兆.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多功能变化的理性思考[J].农村经济,2012(10):87-90.

[10] 张安录,杨钢桥.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城市流转于农地保护[J].中国农村经济,1998(11):74-80.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21篇

退耕还林是一项重大的生态工程,目的在于恢复植被,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3]。在过去的15a中,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了退耕地造林亿hm2、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亿hm2,推进了全国亿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且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国内需求以及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退耕还林的规划、评价、工程质量的监测等主要是依靠较为传统的人工手段。但是,由于退耕还林的规划和管理涉及大量的地理信息,这些传统的人工手段在纷繁复杂的资料管理和分析中,难以对管理地域内的地理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合理有效地把握,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管理的科学性也值得商榷[1]。在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检查验收方面,目前主要实行县级自查、省级复查、国家核查3级检查验收制度,且基本以人工实地调查测定为主,不但工作量大、投入量高,而且效率低下。在这3种验收方式中,省级复查与国家核查均为抽查,比例不超过30%,县级自查虽为全查,但存在主观性强的问题,难以保证检查质量[3]。因此,探索将“3S”技术引入退耕还林工程,对于保证这一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2“3S”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

退耕还林区域的规划布局

在退耕还林前,对退耕还林区域进行规划和布局是整个退耕还林工程的基础和前提。这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周期较长,能否对退耕还林区域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以及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关系到未来退耕还林的成效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兑现。利用RS技术,林业部门可以快捷、准确地获取大范围地区的植被、土壤、水文等因子的基本信息,再通过GPS手段结合遥感影像对这些地域内的现状进行现地补充调查以获取相关因子的详细信息,最后通过GIS软件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最终可以确定需要退耕还林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1]。

退耕林地的面积核查

在退耕还林工程检查中,面积核查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项目,在目前的检查和监测手段中,以人工手段实地丈量为主,其精确度和效率都不高,而引入RS技术则使此项工作变得非常高效与便利。利用当地的退耕还林作业设计图,将其与遥感影像分类图叠加,该地区的退耕还林完成情况便可一目了然[4],通过这样的对比和计算可以获得较高精度的退耕还林面积完成情况。例如,杨永崇等利用同一地区退耕前和退耕后2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绝对配准和图像差值增强获得时间比值图像,然后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该地区已退耕还林的面积,并对其效果作出评价[5]。

退耕林地的动态监测

退耕还林后,退耕林的成活及生长情况也是考量退耕还林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对退耕区域新造林长势及林地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借助RS技术中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及时了解植被生长状况及退耕还林的成效保存情况,定量估算植被盖度,精确测算退耕地的面积;此外,通过计算不同年度的植被归一化指数可以对比分析出林木的生长情况[6]。这些都为退耕还林的后期管护和效益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退耕还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评价

借助GIS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将退耕还林区域内的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状况等因子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库。根据退耕还林地区域内各因子的变化情况,将数据库及时更新,从而达到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效益监测和评价的目的[3]。通过这些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出退耕还林工程对该区域内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影响,进而能够科学地掌握退耕区域内的生态变化情况,为客观、全面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3前景与展望

利用“3S”技术实现退耕还林工程的信息化管理

以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GPS技术和其他资料对退耕地的植被分布、土壤特征、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进行全方位调查,利用GIS技术建立退耕区域内的相关基础信息数据库,初步实现退耕还林工程的信息化管理。

利用“3S”技术建立退耕还林工程数字化动态监测

体系在退耕还林基础数据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退耕林地的动态监测,及时更新和完善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数据库信息,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退耕还林工程数字化动态监测体系,使之能真实、有效地反映退耕林地的现状,并为林业管理部门下一步的规划、监督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客观的现实依据。

4结语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22篇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合理利用

1 概述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有些省份按照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将林区、草原、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沙化荒漠化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调查统计,这就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1]的概念。

2 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要求

在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结束后,要对调查评价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内业核查、外业核查和数据库质量检查三部分。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质量检查通过并经部确认后,再以2013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对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据库进行更新。最后,再对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进行成果汇总、分析和归档。

3 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实施

文章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根据《湖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及规定》,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地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控制,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9]。对与二次调查上报“不稳定耕地”面积不一致的,必须单标注,并征求湖北省二次调查办公室意见后,由省厅以专报报国家审核。国家对各县市成果进行核实确认后,形成国家、省、市、县各级的“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其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不稳定耕地的调查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相关文件对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要求,结合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稳定耕地分类统计表如表2所示。

不稳定耕地的评价

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的通知,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评价指标包括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10]。具体包含: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共11项评价指标。生态条件通过收集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保规划等资料来获取;年积温资料从气象站获取;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利用气象资料、水文资料、水利和土壤资料图件信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无水源保障;土壤污染情况通过查询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和其他土壤调查成果得到;排水条件根据当地有关排水体系资料、地形坡度和调查访问确定;土层厚度从全国第二次土壤调查的乡级或县级成果的土种类型图中获得,母质条件从地质图上获取;地形坡度利用地形图坡度尺方法划定;盐渍化程度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乡级或县级土壤图获得;土壤质地从地质图上获取;土壤pH值利用土壤普查成果可得;耕作便利度则根据当地的地形、道路状况等综合考虑。

4 结束语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补充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而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合理利用后备耕地中的不稳定耕地,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文章通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步骤和方法介绍,具体详细地说明了城区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标准和流程,对以后类似的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为合理利用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潜力,文章在实践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给出以下两点建议:

(1)慎重开发,合理利用。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慎重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中的不稳定耕地。对未利用土地的利用,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大气候小气候背景等进行适用性评价;宜农地进行耕地开垦,因侧重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并且在开发为耕地时要特别注重其生态功能的保护。

(2)加强监督,动态管理。加强顶层设计,设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保护差别化目标,不断强化耕地后备资源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加大科技资本投入,采用GIS建立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动态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殷松杉.如何进行新增耕地和“不稳定耕地”调查[J].吉林农业,2015,3:122.

[2]赵勇.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中的新增耕地和“不稳定耕地”调查[J].吉林农业,2014,24:82.

[3]林和明,张颂念,等.珠江三角洲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3,11:232-236.

[4]王亚坤,周生路,张红富,等.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研究[J].土壤,2010,3:492-496.

[5]关小克,张凤荣,李乐,等.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12:304-310+431.

[6]张凤荣,郭力娜,关小克,等.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9,9:4-8+14.

[7]唐祥云,陈可蕴,陆敏宏,等.基于物元模型的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5:79-83.

[8]余海.湖北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J].中国土地,2003,5:34-35.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23篇

在探讨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经济性、效率些、效果性三个方面入手,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我国在1999年后开始了退耕还林工程从试点到全面推开的生态工程建设,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启动。范围涉及25f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市、区、旗、团、场),万农户、万农民,2000—2006年国家累计投入工程建设资金亿元,使占国土总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多百分点。虽然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有效发展,但从近年来_、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对退耕还林工程资金的审计、稽查、检查和行业内部开展的稽查情况来看也暴露出违规截留、滞留、抵扣工程资金等问题。如何能客观、准确反映林业工程运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如何确保林业重点工程资金使用的效率性、管理的效益性;如何评价工程最终产生的效果和工程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绩效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的内涵

绩效审计源于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和国家公共资源稀缺的矛盾。目前被普遍认可的绩效审计概念,即对公共部门管理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评价与监督,即通常讲的“3E_。

以现有绩效审计概念为基础,客观剖析退耕还林工程特点和规律,综合把握退耕还林绩效审计的实质,退耕还林绩效审计的概念可表述为: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按照退耕还林建设的政策性目标,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综合考虑工程投资的多重目标来分析评价其是否合乎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并对投资管理主体公共管理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以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保障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建设,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发展的全程监督和评价活动。

2.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绩效审计的发展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且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目前还没有一套业界公认的、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在西方国家和地区,绩效审计始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己经是常见的审计术语,公共工程绩效审计开展也比较早。现在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的绩效审计理论相对成熟,为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我国绩效审计开展较晚,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个别领域进行了绩效审计的实践活动,对绩效审计目标、内容、程序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绩效审计工作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本文在借鉴美英澳三国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经验和我国绩效审计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的计量内容,试图构建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框架,满足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目标要求。

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

公共工程绩效指标体系的借鉴

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六大工程建设之一,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是公共资金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近年来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且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是以审计目标为导向,分别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构建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结构;二是针对不同公共工程绩效审计阶段,结合工程绩效审计所涉及的内容,构建了构建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相对典型的详见表1。本文主要参照以审计目标为导向,分别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进行构建的指标体系。

退耕还林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

国内现有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工作开展得较晚,区域性效益监测与评价有一定进展。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针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所进行的效益监测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基本上都是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切入的,相对典型的详见表3。即使偶尔有所不同,但其本质还是未脱离三大效益的研究范畴,比如支玲和张卉的研究。本文主要参照以审计效果为依托,分别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进行构建的指标体系。

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结构

基于上述基础,在对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原理和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以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目标为导向,构建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共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如表3所示),力求使其既适用于对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的全面评价,又能与国内外评价方法有可比性。

3.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审计指标解释说明

经济性指标

“经济性”主要用来评价投入要素的绩效,通常是通过实际投入水平与工程规划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比较的目的就是通过经济性指标分析为完成既定质量和数量的退耕还林程,财政的投入旱否最低。投入要素的绩效主要反映在林业工程的资金筹集方面,因而,评价指标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资金筹集总量指标

(1)筹资总量与规划投资额之比:反映筹资总量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程度;

(2)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资金占全部预算资金的比率,评价筹集资金的落实情况。

资金筹集结构指标

主要用来衡量筹资渠道的多样性。退耕还林工程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除此之外,是否有其他资金来源,其他来源占投资总额的比例是否恰当。

效率性指标

效率性评价指标用来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产出要素结果。通常是通过计量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来评价工程的效率性。产出要素的绩效反映了工程资金的使用情况,因而,对其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工程投资完成率

实际完成投资额与计划投资额比例结果,评价工程计划的执行程度;

资金利用率

该指标主要反映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在划转过程中是否存在被挤占、挪用等违纪问题,能直观、清晰的反映退耕还林工程从批复到实施的资金的使用情况。该指标的具体公式是:

资金利用率=实际用于项目支出的资金/工程实际投资总额

审计判断标准:资金利用率以1为标准,小于1说明资金使用可能存在资金被挤占或挪用等问题,反之,则为正常。

工作量完成率

评价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是否完成实际的工作量。由两个指标构成,即实际完成造林面积占造林面积比率和实际完成造林面积与规划造林面积比率。

效果性指标

该指标是衡量退耕还林工程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效果。

社会效益指标

(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其内涵是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总额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根据联合国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宽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富。

(2)农村贫困发生率:其内涵是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小康社会建设进展状况及社会扶贫情况的重要指标;在我国,贫困主要是指生存资料相对不足,也即绝对意义上的贫困。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开展,贫困村面貌有了较大改善,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3)人均耕地面积:其内涵是报告期区域耕地总面积占报告期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区域土地资源配置及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

(1)补助粮、款对农民收入贡献率:其内涵是退耕还林工程补助占地区农民收入的比重,反映退耕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及对退耕补助的依赖程度。在工程进行成果巩固、结构调整阶段,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是当前面临的一大课题,退耕还林工程要达到成果巩固,得到农户的积极响应,就必须保证农民的实际经济收入的稳步提高。

(2)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其内涵是报告期第一产业产值占报告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经济发展结构及经济发展均衡情况。按照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来看,人均GDP从3000美元到1000美元,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份额将下降至。

(3)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其内涵是报告期第三产业产值占报告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经济发展结构、社会就业结构及经济发达程度。按照世界银行对世界发展研究中表明,我国地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应保持在。

生态效益指标

(1)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总量以及评价生态环境好坏的一个指标。森林覆被率越高,其生态效益越强。一定水平的森林覆盖率可以改变生态环境,可以起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

(2)陡坡耕地面积减少率:内涵是报告期陡坡耕地面积相比基期陡坡耕地面积增减变化情况,反映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即陡坡耕地面积减少则反映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结束语

退耕还林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和开放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的构建既要注重理论上的先进和科学性,也要注重实务中的可操作性。本文仅仅是对退耕还林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和探索,在各具体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施程中尚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以求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萍.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2]王芳.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

[3]张竹林.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商业会计,2006,8:1517

[4]任秋月.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J].技术与市场,2011,18(05):177179

[5]杨艳艳.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

[6]林静.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8

[7]姚清亮.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8]支玲,杨明,王焕良,田治威,卿向阳.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西部为例[J].林业经济,2009(05):119120

[9]张卉.中国西部地区退拼还林政策绩效评价与制度创新[D].中央名族大学,2009

[10]尹少华,朱玉雯,尹峰.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湖南省案例[J].林业经济,2008(05):25157

[11]钟石强.广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4,5(29):119120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24篇

(1)土壤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点针对剥离区地形地貌、植被情况、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理化条件等因素划分调查单元,分别进行土壤取样。剥离区地形齐整,植被分布均匀,肥力均匀区域采用对角线法进行取样;剥离区面积较大、地形不规则的区域采用蛇形法进行取样。(2)土壤资源分析与评价。根据调查取样结果,对剥离区单片集中面积、土壤熟化程度、土壤类型、质地、砾石含量、容重、pH、肥力及交通运输条件进行实地分析与评价,确定剥离区域及剥离量,部分特殊区域如“土法炼锌”区域应进行特定污染物测定。根据分析与评价结果确定剥离区域、剥离量,明确利用方向。(3)剥离、存储管理和利用。在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评估适宜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存储指对剥离后的耕作层土壤就近统一规划,集中堆放,修建挡土墙和护坡,防止剥离耕作层流失和荒废。可直接利用的剥离耕作层,要求使用于“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

2耕作层剥离设计

2.1耕作层剥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资源进行土壤资源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剥离区域地形、土壤质地、剥离厚度等条件,确定剥离工艺和方法。剥离工艺可参考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平整工程手段,如条带复垦表土外移剥离法和梯田模式表土剥离法。条带式表土剥离法是指根据应用于耕作层剥离区域的地块宽度及设备的宽度,对要剥离的区域由外到内的规划出设备剥离线路,并将准备剥离出来的耕作层划分成不同的条带和取土区域,由外层向内层进行耕作层剥离。该剥离法主要用于较平坦的河谷及坝地区域。梯田模式的表土剥离法主要应用于缓坡耕地及土壤较厚的坡耕地区域,根据梯田梯块宽度,由上至下,逐级进行耕作层剥离。该剥离法主要用于坡耕地及园地区域,实际应用较为普遍。

2.2耕作层利用贵州省坡耕地比例大,坡耕地梯化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也是改善耕作条件的有效措施。坡耕地梯化工程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但推进缓慢,主要原因是梯化过程仅仅解决了耕地立地条件,缺乏耕作土壤,严重制约了坡耕地开发与升级改造。因此,耕作层剥离工作与坡耕地治理有效衔接将大规模的改善贵州省“石漠化”整治环境,同时优质耕作土壤资源得以再利用。坡耕地治理可以分为非石质山体梯化工程和石质山体梯化工程。

2.2.1非石质山体梯化工程。非石质山体坡耕地梯化工程应采用土坎与生物篱结合的梯化模式。根据贵州省近年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可知,土坎易垮塌,坚固性及抗蚀力不及石坎,但生搬硬套的使用异地石材修建石坎,镶“银边”,大幅增加农田改造成本和难度[3],同时生态效益也相对下降。非石质山体梯化工程为了避免梯田垮塌问题多发的局面,可以借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光录等人在陕南秦巴山区采用的PP织物袋筑坎措施。非石质山体筑坎以PP织物袋土包为主体,底层夯实20~30cm基础土层,在根据坡面方向将PP织物袋土包呈“品”字形、单坎型、“L”坎型、反“L”坎型堆砌,PP织物袋土包之间以三维排水联扣连接,完成土坎的修筑。同时,在梯块内部辅以生物篱,将梯块进一步分割,栅篱可以种植经济作物和固氮植物,改善生态、经济条件。

2.2.2石质山体梯化工程。贵州坡耕地整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石坎+山边沟”的坡耕地整治经验,根据坡地的地形可以采用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等模式。石质山体梯化工程采取就近爆破取石,成本经济,筑坎效益显著。限制石质山体坡耕地质量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有效土层较少,结合耕作层剥离覆土工程,可以极大地解决耕作土源问题。

2.3耕作层存放为了避免耕作层剥离工作中过早采集表土而加剧土壤的水土流失和对环境的破坏,应该根据剥离整体工程的施工进度,有计划、有安排地进行耕作层剥离。如果进度过快,会有剥离耕作层的堆放,需要合理选择堆放场。堆放场一般在工地临时设置既要考虑运输方便,又要防止水土流失。耕作层的堆放过程中,土堆的高度一般为5m,最高也尽量不要超过10m,土体应该压实,对土壤的保护应该尽量不要破坏耕作层的土壤特性,而在进行机械操作的工程中应避免过度碾压使机械设备对土壤造成破坏,剥离后的耕作层堆放时应在土体上覆盖土工编织物,避免在搬运过程中产生扬尘,还要适当采取排水、栏挡等对土地的临时防护措施,并在土体上扬撒草籽,以防土体发生水土流失。在土体的坡脚处用沙袋码放堆置,以防止土体滑坡,对于长期堆置的表土还应采取永久性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

3结论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25篇

一、耕地保护现状

近年来。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进入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根据省政府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土地管理工作始终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严禁占用基本农田从事非农建设。对基本农田位置、地类、面积、区位详细登记备案,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设定保护碑,明确提出了五不准”要求,对通过验收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补划为基本农田,实行重点保护,根据省市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实行严格控制,全年实际用地不突破市上下达的用地指标,并根据轻重缓急,将有限的用地指标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建设、民生八大工程和保障性、公益性基础设施上,合理配置用地区位和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期间,根据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经科学论证和专家评审,先后申报乡镇规划局部调整材料xx次,涉及土地约xxxx亩,并全部经市政府审批同意。同时积极履行建设用地报批职责,先后完成了xxxx矿业xxxx吨xx项目、县高级中学扩建、中石油油库建设、商界高速公路、xx国际酒店、xxxx输变电项目、xx年产xxxx吨xx项目、xx公司xx钒矿、县工业园区、xx集中安置区、朝阳廉租房等项目用地的报批供应工作,涉及项目xxx个,占用土地总面积xxx亩,其中耕地xxxx亩。同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xxxxx亩,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还查处违法用地xxx宗,占用耕地xxx亩,有效保护了耕地。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每年召开一次全县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夯实耕地保护责任。县上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任组长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将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做到责任、任务、人员、经费“四落实”各镇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逐年层层签订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全面落实到镇、村,层层明确了保护责任人,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保护责任。建立了基本农田目标责任考评制度,每年由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各镇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并对各镇在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通报批评,督促及时整改。

二)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金丝峡周报、政府和部门网站等媒体宣传土地国情、国策和法律法规。公开曝光和严厉查处破坏浪费耕地资源的典型违法案件,提高耕地保护意识。一是坚持日常宣传和“xxx等主题宣传日集中宣传相结合。积极推广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积极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企业活动,举办党政基层干部和村干部土地法规培训班,召开座谈会,举办土地法规政策知识竞赛,使保护耕地、科学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五年来,共出动宣传车辆xxx多台次,先后利用xxx多场会议宣讲耕地保护内容,召开耕地保护专题会议xxx多场次,书写张贴宣传标语xxxx余条。二是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公示制度。投资x余万元在xx建立了5个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牌,保护标牌明确了保护范围、保护面积、保护措施、保护责任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为全县xx个乡镇xxx个行政村免费发放《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通过广泛宣传,大大提高了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知晓率,全民耕保意识明显增强,保护基本农田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三是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等八项制度,以村为单位公布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八禁止”和建设用地“六不批”为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起到基础性保障作用。

三)严格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非农建设无论是国家建设、集体建设。凡不可避免需要占用耕地的一律从严控制占用面积;凡建设项目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一律另行选址,从严控制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还是农民建房都坚决做到基本农田“五不准”凡可以不占耕地的项目一律不占耕地。把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压到最低限度,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同时,坚持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按规划办事。对于不符合规划用途的坚决不予办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手续。非农建设项目凡是圈外用地的事先必须按法定程序先批准调整规划,后批准建设用地,不是重点项目一律不准圈外用地。由于坚持了用途管制制度,消除了建设占用耕地的随意性,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26篇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依据《关于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xx-20xx年)的意见》《_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了对耕地的占用,切实保护了耕地,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土地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补充耕地实行第三方检测确保工程质量,强化耕地保护。具体工作内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维护更新,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复测,征地补偿标准调整,新增耕地上图入库,建设用耕地剥离耕作层表土再利用试点,基本农田保护及动态巡查。

(二)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年度目标:

完成我市20xx年末耕地保有量不少于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公顷,完成补充耕地任务11450亩。

2.本年度实际完成情况:

完成我市20xx年末耕地保有量不少于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公顷目标任务。具体为耕地保有量56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万亩,补充耕地万亩等。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绩效评价是针对20xx年耕地保护及土地整治工作进行,通过此次评价工作,客观反映出项目资金利用情况以和项目执行情况等。

(二)绩效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

依照项目初期制定的绩效目标申报表中的相关内容,按一定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产出、效益、满意度等一级指标及层层分解的二、三级指标和年度指标值等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评价对象的项目资金执行率、产出情况、效益情况和满意度情况等进行客观公正地考核和评价。

(三)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依据项目初期设定的考核指标对照项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衡量打分,从而获得本项目的实际分数。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按年初设立的项目申报表的相关内容进行绩效评价,完成情况较优,只是项目资金尚未使用完毕。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1.年度资金执行情况分析

本项目全年预算资金数617+30(追加)共计647万元,全年项目资金执行数为632万元,执行率为98%。具体执行情况为:

(1)用于项目支出632万元。

2.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数量指标

年初设定指标:耕地保有量56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万亩,补充耕地万亩

完成情况:20xx年度完成耕地保有量56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万亩,补充耕地万亩。补充耕地完成数超目标任务。

(2)质量指标

年初设定指标:符合耕地保护及土地整治指标要求。

完成情况:按质完成耕地保护及土地整治目标要求。

(3)时效指标

年初设定指标:截止20xx年底完成目标任。

完成情况:按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当年度耕地保护及土地整治各项目标任务。

(4)成本指标

年初设定指标:项目支出成本控制在预算审批金额的额度内且支出规范。

完成情况:项目实际支出符合相关项目预算批复用途。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经济效益

年初设定指标:耕地占补平衡。

完成情况:通过20xx年度耕地保护及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土地利用和整治能力,实现了预期经济目标要求。

(2)社会效益指标

年初设定指标:引导公众参与耕地保护与整治活动。

完成情况:通过宣传和实际整治相结合,20xx年度耕地保护及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指标

年初设定指标:项目实施后进一步减少对耕地的破坏。

完成情况:通过20xx年度本项目的建设,在充分考虑当地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展了土地利用与土地整治活动,协调保护与利用,生态效益效果明显。

(4)可持续影响指标

年初设定指标:建立联动考核机制。

完成情况:通过项目实施,增强了公众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心土地意识,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促进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年初设定指标:受益对象对耕地保护及土地整治工作满意。

完成情况:通过随机电话访问等形式,对受益对象满意度调查结果为满意。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偏离绩效目标的原因为项目资金未使用完毕。

六、有关建议

提升项目预算编制质量。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27篇

2021年昌都市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各项工作已接近尾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区农业农村厅、区农业中心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援助,在市、县、乡(镇)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我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年初制订了《昌都市2021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市、县两级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年度实施方案认真开展各项工作任务,项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2021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成立了昌都市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领导小组。由市农业农村局任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兼农推站站长及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兼种植业科科长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主任和十一县(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组成,负责全市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的组织安排、项目进度监督、资金管理等工作。

二是设立了市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技术实施小组,由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兼农推站站长任组长,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主任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技人员和十一县(区)推广站站长组成,负责野外取样、田间肥效试验、配方示范、数据录入、田间记载、技术指导、撰写项目总结等工作。

三是在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门组建了市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市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制定有关技术规程,检查督导项目实施、组织培训、协调联动、监督检查等日常工作。

(二)强化宣传培训,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市、县(区)农技人员利用春耕春播关键节点,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发放宣传挂图、走村入户等形式为群众宣传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工作的重要意义,使群众关心和支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并认识到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其根本目的是节本增效、提高耕地质量、减少环境污染。

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开展情况

(一)配方示范成效显著

配方示范是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进一步深入推广的关键点和重要环节,我市在近几年的土样采集、化验分析、“3414”田间肥效试验的基础上,结合配方施肥专家经验,本着“增氮、稳磷、控钾、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原则在十个粮食主产县(区)开展了48万亩的配方施肥示范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测土配方施肥的覆盖率。通过开展配方示范工作,按每亩平均增产粮食10斤计算,我市十个项目县示范区可增加粮食产量480万斤,项目区群众得到了实惠,提高项目区群众的积极性。

(二)“3414”田间肥效试验效果明显

根据自治区的统一安排,我市在卡若、左贡、芒康、洛隆、丁青、边坝、八宿、贡觉、江达十个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县(区)开展了“3414”田间肥效试验,共完成20个试验。为确保“3414”田间肥效试验顺利实施,试验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市、县两级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试验地选址和设计,并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对试验所需的种子、化肥进行精准的称重,保证了试验的真实性。

(三)商品有机肥增施及替代试验

我市按照自治区农业中心下发的《关于开展商品有机肥增施及替代试验方案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在八宿、贡觉两县开展了商品机肥增施及替代试验,下一步根据观察试验田的作物长势情况及土壤植株样的化验数据,逐步推广适合我市的商品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

(四)化肥利用率田间试验

2021年在丁青、芒康两县开展了化肥利用率田间肥效试验,主要用于分析我市粮食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比率,为提高我市农作物产量提供给科学依据。

(五)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我市在市农科所开展了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并在芒康、左贡、丁青三县开展了自治区级耕地质量监测点,收获后对作物产量、耕地养分等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对实施前后的土壤变化进行对比,提出耕地质量保护的措施和对策。

(六)样品采集化验工作

2021年完成八宿县第三轮野外取样和昌都市十一个县(区)耕地质量变更调查评价与统计工作及田间试验等样品采集工作。

(七)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

2021年安排丁青县作为我市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示范推广面积为2万亩,对示范区100个农户进行施肥跟踪调查,计划在示范区内开展绿肥种植和商品有机肥推广工作。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28篇

关键词:耕地集约度;黔江区;评价指标体系;熵值法

一、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概念

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概念首先由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提出。他们认为,农地集约利用是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人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并且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1]。耕地集约利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耕地集约利用是有合理限度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能无限地增大。(2)耕地集约利用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体达到最佳。

二、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度量

关于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度量方法,现有文献大致有以下两种。第一,建立耕地利用集约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基于生产成本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计算方法[2~3]。如何构建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目前学术界的观点尚未统一。一些评价体系是从利用强度、投人、产出效益几个方面来建立的。一些学者从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出发,从投人产出这两个层面,构建区域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还有一些学者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投人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四个层次[4~5]。

三、耕地利用集约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

本文采用赵本宇、张文秀等人的耕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6],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五个方面来评价黔江区的耕地集约度的变化。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四、耕地利用集约度综合评价

我们采用黔江区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基本统计资料的数据,利用熵值法来进行耕地利用集约度综合评价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第一,利用统计数据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见表2),为了使各项指标数据具有可比性,须将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并在[0,1]区间内表示。为了使黔江区的各项指标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必须将原始的数据无量纲化并压缩在[0,1]区间之内。本专题采用比重法对指标原始值进行标准化,设有m个参评指标X1,X2……,Xm,且已取得n个参评对象的上述指标的数据Xij(i=1,2……,n;j=1,2……,m)为原始数据矩阵。在同一指标下,计算参评对象的取值占全部参评对象取值之和的比重,同时视为该指标可能对应的概率值:

Pij=Xij /Xij (1)

将确定的指标代入上式计算,这样得出m列n行的标准化决策矩阵Pij(表3)。第二,计算第i项指标熵值:H(xi)=-kPilnPi;i=1,2,…,n。为计算方便,上式取自然对数,其中调节系数k=1/lnn>0。 第三,计算指标的差异系数(hj)。第i项参评指标差异系数定义为:hi=1-H(xi)。第四,确定参评指数权重系数:di=hi /hi。第五,根据前面指标值标准化和权重的计算,利用综合指标模型评价区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公式为:Yi=dipi,计算结果(见表3)。耕地集约利用综合状况取值范围为Yi∈[0,1],当Y=0时耕地的集约利用处于最不成熟状态,即集约利用水平最低;当Y=1时,则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处于理想状态。黔江区的耕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

之间,说明黔江区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总的说来处于一个中等偏下水平即一般集约,特别是在粮食单产、耕地利用率与耕地生态保护方面需要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其人.评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译本序言[J].当代经济研究,2010,(2):17-21.

[2]刘成武,李秀彬.基于生产成本的中国农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6,(1):9-15.

[3]朱会义,李秀彬,辛良杰.现阶段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6,(1):907-915.

[4]徐玉婷,杨钢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为例[C].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会议论文集,2008:267-274.

[5]熊小青.基于熵值法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M].重庆:西南大学网络出版社,2009:15-26.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29篇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GIS;广西桂林;五城区

桂林农业在广西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桂北粮仓”的美誉[1]。对桂林市五城区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摸清耕地的生产潜力,准确掌握其耕地地力的空间分布情况,对加强“农业稳市”、保证全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内,仅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期间,桂林市郊区农牧渔业局对桂林市郊区土壤状况及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普查,将郊区土地评定为八级,此后近30年来,一直未开展耕地地力评价;蒋毅敏,朱华龙等对桂林市不同城区的耕地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养分变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2-4],未对五城区耕地地力进行评价。该文结合桂林市五城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科学评价五城区不同等级耕地综合生产力,为推进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为广西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对策与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桂林市五城区基本概况

桂林市五城区位于广西东北部,湘、桂走廊的通道上,地处北纬25°00′~25°22′,东经110°13′~110°29′,下辖象山、秀峰、叠彩、雁山和七星5个城区,总人口万人,耕地面积7 740 hm2,其中水田4 985 hm2,占耕地面积的,旱地2 755 hm2,占耕地面积的,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水果及其他经济作物。

研究方法

建立GIS支持下的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评价单元,运用模糊评价法确定评价因子的隶属度,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利用累加模型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地力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IFI=Σ(Fi×Ci)

式中:IFI代表耕地地力综合指数,表示耕地地力的优劣,Fi为第i个因子隶属度,Ci为第i个因素的组合权重。

利用上述模型,在桂林市五城区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选择“耕地生产潜力评价”功能进行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计算,最终采取累积频率曲线分级法形成桂林市五城区耕地地力等级图。

2 结果与分析

利用ArcGIS软件,对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图关联的属性数据表和评价结果表进行分析,计算出各耕地地力等级的面积。将桂林市五城区耕地地力分为六等,具体见图1。

如图1,通过图鉴的叠置和检索,桂林市五城区耕地共分为1 420个评价单元,其中,以第三等级耕地评价单元455个最多,占地面积2 437 hm2;第6等级耕地评价单元48个最少,占地面积306 hm2。按照评价单元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序为第3等级耕地>第2等级耕地>第4等级耕地>第5等级耕地>第1等级耕地>第6等级耕地。

一级耕地分布及属性特征

面积与分布。由表1可知,一级耕地45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其中,水田面积350 hm2,占水田总面积的;旱地面积109 hm2,占旱地总面积的。由表2、3可知,五城区一级耕地地形部位分布以丘陵缓坡地带为主,行政分布除叠彩区大埠乡、象山区二塘乡、七星区朝阳乡外,其他乡(镇、场)均有分布。

主要属性特征分析。由图1可知,一级耕地综合评价指数大于,耕作熟化度较高,基础设施完善,一直是桂林市五城区重要的双季稻和蔬菜种植区。典型的轮作方式是稻―稻―菜、稻―菜―菜,耕地土壤成土母质多为河流冲积物、砂页岩,质地以壤土为主。由表4可知,土壤pH值在~之间,有机质平均值 g/kg,全氮平均值 g/kg,有效磷平均值 mg/kg,速效钾平均值 mg/kg。

二级耕地分布及主要特征

面积与分布。由表1可知,二级耕地面积1 67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其中,水田面积1 029 hm2,占水田总面积的;旱地面积648 hm2,占旱地总面积的。由表2、3可知,五城区二级耕地地形部位主要分布于丘陵缓坡地带和河流宽谷阶地,行政分布除七星区朝阳乡外,其他乡(镇、场)均有分布,其中雁山区雁山镇面积最大,七星区穿山乡面积最小。

主要属性特征分析。由图1可知,二级耕地综合评价指数为~,土壤质地以砂壤和壤土为主,农田排水、灌溉设施较完善,生产能力较强,由表4可知,土壤pH值在~之间,有机质平均值为 g/kg,全氮平均值为 g/kg,有效磷平均值为 mg/kg,速效钾平均值为 mg/kg,有效铁、锰、铜、锌、硫含量较丰富,是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的优质土壤之一。

三级耕地分布及主要特征

面积与分布。由表1可知,三级耕地2 43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其中,水田面积1 839 hm2,占水田总面积的;旱地面积598 hm2,占旱地总面积的。由表2、3可知,五城区三级耕地地形部位主要分布于丘陵缓坡地带和河流宽谷阶地,行政分布除七星区朝阳乡、华侨农场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其中雁山区雁山镇面积最大,七星区穿山乡的面积最小。

主要属性特征分析。由图1可知,三级耕地综合评价指数为~,是桂林市五城区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的一类耕地,此类耕地的面积最大,成土母质以石灰岩、第四纪红土为主,土壤质地较黏,排灌方便、适种性广,宜耕期长,由表4可知,土壤pH值在~之间,有机质平均值为 g/kg,全氮平均值为 g/kg,有效磷平均值为 mg/kg,速效钾平均值为 mg/kg,有效铁、铜、锌、硫含量较丰富,有效锰含量中等。

四级耕地分布及主要特征

面积与分布。由表1可知,四级耕地面积2 031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其中,水田面积为1 494 hm2,占水田总面积的;旱地面积为537 hm2,占旱地总面积的。由表2、3可知,五城区四级耕地地形部位主要分布于丘陵缓坡地带和峰林平原或山间平地,行政分布除七星区华侨农场、穿山乡没有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其中雁山区雁山镇面积最大,秀峰区甲山乡面积最小。

主要属性特征分析。由图1可知,四级耕地综合评价指数为~,耕地的面积较大,障碍因素较多,灌溉排水能力一般,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水田作物以水稻为主,旱地多种植瓜果、马铃薯、大豆、玉米、花生。典型的轮作方式是稻-稻,耕地成土母质以石灰岩、砂页岩为主,质地多砂壤,由表4可知,pH值在~之间,有机质平均值为 g/kg,全氮平均值为 g/kg,有效磷平均值为 mg/kg,速效钾平均值为 mg/kg。

五级耕地分布及主要特征

面积与分布。由表1可知,五级耕地82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其中,水田111 hm2,占水田总面积的;旱地718 hm2,占旱地总面积的。从表2、3可知,五城区五级耕地地形部位主要分布峰林平原或山间平地和丘陵缓坡地带,行政分布除七星区华侨农场、穿山乡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其中象山区二塘乡面积最大,雁山区雁山镇的面积最小。

主要属性特征分析。由图1可知,五级耕地综合评价指数为~,耕地土壤类型以旱地为主,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障碍因素较多,基础设施不太完善,多为水田、旱地的一些低产耕地土壤,成土母质以第四纪红土、石灰岩为主,土壤质地类型分布相对均匀,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玉米、花生、西红柿),由表4可知,pH值在~之间,有机质平均值为 g/kg,全氮平均值为 g/kg,有效磷平均值为 mg/kg,速效钾平均值为 mg/kg。

六级耕地分布及主要特征

面积与分布。由表1可知,六级耕地3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其中,水田162 hm2,占水田总面积的;旱地144 hm2,占旱地总面积的。由表2、3可知,五城区六级耕地地形部位主要分布于丘陵坡麓和峰林平原或山间平地,行政主要分布于七星区朝阳乡、雁山区大埠乡、草萍乡、象山区二塘乡、叠彩区大河乡。

主要属性特征分析。由图1可知,六级耕地综合评价指数为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分析了第二次土壤普以来桂林市五城区耕地地力现状,在6个耕地地力等级中,以三级地耕地面积最大,占耕地总面积的,一、五、六级耕地面积较小,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城区耕作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总体上处于丰富水平,但实际耕地养分增加缓慢,虽然近几年农户注重增施含钾肥料,但总体速效钾仍处于中等水平,微量元素含量整体属于较丰富水平。结合耕地地力水平、土壤属性、耕作制度、种植作物等因素,评价结果符合五城区实际。

针对桂林市五城区6个级别的耕地土壤特点,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于一、二级耕地的管理,主要是坚持用养结合的原则,保证其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三、四级耕地主要是实行改、用、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办法,加强土壤合理利用,推行冬种绿肥及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磷钾等方法培肥地力。五、六级耕地的管理,重点是是针对不同障碍层次的耕地,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应开展旱地坡改梯及土地平整等工作。

综上所述,桂林市五城区耕地地力评价的研究对其宏观区域土壤特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及微观土壤空间养分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桂林市土地综合利用及推进我国现阶段的新型耕地地力评价信息系统提供具体实践经验。

4 参考文献

[1] 王建毅.桂林:农业大市转型农业强市的科学思路与对策举措[J].广西经济,2012(6):29-31.

[2] 蒋毅敏,朱华龙,赵昀,等.桂林市郊区水稻 “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J].广西农学报,2011(6):1-3.

耕地地力评价项目总结 第30篇

2021年谯城区坚持以深化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化肥减量、废气物资源化、产业模式化、生态化要求,以节本增效、提质增优、绿色增效为目标,聚焦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减量增效示范区,集成推广减肥增效技术模式,充分利用有机资源替代化肥,调整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法,控制施肥总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优质,增效,绿色农业发展,达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取得明显的实施效果。

一、工作完成情况

2021年,谯城区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为抓手,稳步推进化肥使用量减少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种肥同播、化肥深施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积极推广配方肥、商品有机肥、农家肥、缓释肥、水溶肥料、生物肥料。全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推广基本达到全覆盖。实现了主要土壤类型、主要种植模式、主要农作物技术推广应用全覆盖。其中: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351万亩,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化肥利用率41%以上。推广配方肥万吨(折纯),应用面积 222万亩。2021年全区化肥使用量约万吨(折纯),比去年减少万吨(折纯,化肥使用量比去年减少率。有机肥使用量万吨,面积达万亩,比去年提高5%。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23万亩,机械施肥面积240万亩。全区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示范区万亩。

1、测土配方施肥。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351万亩。其中小麦130万亩;玉米100万亩;大豆30万亩;蔬菜48万亩,中药材43万亩。配方肥应用数量万吨,达万吨(折纯),配方肥使用面积222万亩。。2021年采集土壤样品441个,正在化验中、发放施肥建议卡35万份,<测土配方施肥》3000本,开展技术培训12场次,指导新型经营合作组织1000户,培训技术骨干1000人,亩均节本增效50元。

2、典型示范情况。绿色示范片、乡镇示范方建设。结合小麦优质、玉米绿色模式,要求使用商品有机肥每亩用量200公斤,化肥减少10%以上。全区建立1000亩示范片15个,科技示范性户1600多个,示范片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3、技术宣传与培训情况。在全区220个行政村建立信息公示栏220个,达到全覆盖,2021年张贴施肥建议卡、发施肥信息8次,全区发放施肥建议卡35万张、张贴施建议240多张。全区建立70个配方肥料经销网点,销售人员统一培训,统一管理。指导农民进行配方施肥,进行科学施肥,企业供肥数量和流向清楚,建立了追溯制度并设立台账。

4、田间试验完成情况。开展小麦、玉米“3414”试验2个、小麦锌肥试验1个、小麦硫肥试验1个,有机肥代替化肥2,秸秆代替化肥试验2个,肥料利用率试验2个,完成了试验任务。通过对30户定点调查,氮肥减公斤,磷肥减少公斤,钾肥减少公斤。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制订我区2021年度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方案制定、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同时,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樊洪金任组长,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技术人员、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化肥减量使用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工作。

2、调整种植结构,调减需肥量大的农作物。实施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部农村厅《耕作制度轮作试点项目》。今年完成省下达我区作制度轮作试点任务2万亩,全部在去年玉米茬口改种大豆或花生,带动钱区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与种植玉米相比,减少了化肥使用量。

3、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推广有机肥代替化肥,今年,我区实施安徽省商品有机肥推广项目,推广有机肥万吨,补贴资金660万元,实施面积万亩,钱区24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建立“三防”堆粪、集污池、雨污分流管网等治污设施,大力推广“畜+粮(果、蔬)”、“堆积高温发酵”、“干湿分离+有机+粮(果、蔬)”等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利用率达。据统计,农家肥40万吨,施用面积60万亩。

4、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谯城区2021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全年推广秸秆直接还田面积万亩,其中小麦还田面积万亩,玉米秸秆还田面积万亩,秸秆还田量万吨。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利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肥地力,增加土壤透气性。

5、开展肥水管网进田试验示范。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发展中心、农业综合开发中心、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联合开展肥水管网进田对比试验示范,全区规模养殖场进行管网肥水还田。并在大杨镇康楼禽业公司、十河镇丰盛家庭农场建设畜禽养殖肥水还田对比试验示范点,化肥减量增效试验示范点,小麦绿色高效示范点,试验示范效果明显。

6、强化示范带动。田间示范能够给农民一个直观的认识,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抓好区级示范区的同时,针对我区实际,着力于乡村级示范片建设,遴选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有文化、信科学、爱钻技术的示范户,示范片采用有机肥,配方肥,控释肥,水肥一化、生物肥料、秸秆还田,土地深翻,种肥同播,化肥减量,农业综合防治主等技术措施。每个示范片都确定专人负责,由区、镇技术人员包片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具体负责。

7、狠抓成果应用。配方肥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是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推广实施的根本目的。我们将配方肥到田作为今年工作的重心。一是在年初召开专家研讨会,制定了我区2021年度主要作物配方肥配方和耕地质提升,并通过农企对接会,选择优秀企业签订了配方肥生产全同,按方进行生产。二是加强配方肥销售网点建设,加强做好流通销售环节,方便农民购买配方肥。鼓励农民购买配方肥和有机肥。三是大力宣传配方肥和有机肥好处。在春耕、秋种备肥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宣传、利用电视媒体、微信、短信,宣传材料等方式对配方施肥,有机无机相结合模式广泛宣传。四是在各示范片实行对配方肥、有机肥物化补助措施,促进配方肥有机肥的推广应用。

8、加强技术培训。配方肥是按不同作物的需要,而怎样用好配方肥和有机肥就需要对农民加强使用培训,包括使用量、使用时期、使用方法等。为此,我们通过举办技术班和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突出田间实际操作技能,有针对性的开展现场指导服务,让农民易学易懂易操作。

三、主要成效

1、农民施肥观念转变。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保护宣传活动,农民对配方施肥保护耕地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作物需肥品种、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施用量都有了细致的了解。施肥结构日趋合理,达到了氮、磷、钾施用平衡,盲目施肥现象明显减少。肥料利用率41%以上,提高1个百分点,亩均减少不合理施肥量公斤(折纯量),总减肥量672吨,示范区内秸秆还田、土壤进行深入耕或深翻措施,增施有机肥面积明显扩大,减少了养分的流失,促进畜禽粪便等资源的合理利用,畜禽粪便和废弃物利用95%,降低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2、农业增产增效明显。据测产,小麦化肥减量深施比常规施肥亩增产25公斤左右,玉米亩增产30公斤左右,经济作物增产增效更加显著。

3、社会效益显著。通过项目实施,理农民生产节本增效,增加农民的主两级农技人员得到培养和锻炼,土肥技术队伍得到发展和壮大,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使得土肥技术服务手段、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四、存在问题

1、化肥减量使用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2、当前农村由于农业的效益太低,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粗放,科学施肥等技术轻难落实。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完善化肥减量技术模式,整合力量,强化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提炼成熟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

2、进入得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节肥增效技术落实。

3、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水肥一体化。生物肥料等节肥增效技术的使用者有补贴长效机制,促进关键技术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