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1篇
在这次的研修培训中,能够得以和众多专家交流,倾听他们对中学生物教学的理解,能够学习他们的教学技能,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和理念的革新。
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教学的肤浅,能力的欠缺。同仁们精辟的论述,独道的见解,新颖的教法,人格的魅力,渊博和知识无不影响着我,感染着我。使我明白我要转变思想,提高能力。转变教学思想,由重知识传授变为能力培养:我们不应该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学习的能力,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因此,我们要尽量不要面面俱到的去讲解,要学会放手,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自己去学、去探索,让它具有开放性。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
新课堂叫教学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应的个人决策。在新课堂下的实际教学中,生物学教师应如何就理论结合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呢?
一、课堂导入联系实际
开设生物课首先有一个学科的导入,每一节里又有一堂课的导入,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自然也存在着导入。若是把导入环节设计成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内容,必然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
绪论是整个学科的导入,绪论课上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夸美纽斯曾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那么怎样导入,才能吸引听课的全体学生呢?在介绍了邹承鲁院士的访谈录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录像片──这要求我们生物学教师平日做有心人,不断地选择积累资料。这些资料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下很多学生都在积极讨论,立志学好生物课,为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难题做好准备。
课堂导入可以多用实例、实验引入学习新内容,如讲述“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物”一节时,通过一起发生在某儿童医院的输液事故引入新课,这种联系人类自身生活、生理实际的做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是有用的。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学习中,可通过巧妙的设计课堂演示实验导入新课,选用我们平时常见的白萝卜,用刀从中间切开得到直径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放在盐水中,一部分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本来直径相等的两部分不再相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堂引入不仅可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疑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联系实际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探究性学习本身也是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学生将从先前教师指派学习为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的主动学习;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课堂将更多地由先前的教师填鸭式教学变为师生间热烈的讨论、实验、资料收集等活动。探究性学习更注重教师的引导,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是以教师的有效指导为前提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教师先做好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联系。
如在“酶的特性”一节中,教师可展示一袋加酶洗衣粉,首先让学生注意洗衣粉上的使用说明,强调为什么这种洗衣粉要在60℃以下的温水中使用,那么我们平时使用此洗衣粉时,使用多少度的温水其去污效果最好?这样就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进行一系列探究。
三、课外科技活动联系实际
开展好课外科技活动课,将使我们的生物课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更加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物学教学中,为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多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当然这需要我们生物教师在开展科技活动课时,选题切合实际,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水平。要注意研究的内容应贴近当地、当时的生产、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上需要延伸的知识点,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特点进行选题。
四、重视课后反思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批判性的眼光和建设性的思维重新审视教学流程,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一些教学现象,明优缺知得失,谋求改进提高。
五、不忘育人关怀
课堂是学生成就道德的一块园地,让学生在学好知识、增进能力的同时,收获理想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备课的重要方面。备课中,我们要根据知识点和课堂情境特点有意设计,有机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2篇
美术基础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美术课程包括建筑素描和建筑色彩等课程,课程的训练过程是艺术修养和技术技能提升的过程。“设计”一词的概念在各国的解释多样,包含:计划、草图、构想、预想、预设、配合、意图、企划等。美术课程设计化教学介于绘画与专业设计之间。设计化是在各种设计专业中,人们根据造型和色彩审美要求对制作形式的谋划;是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主动的观察对象,用理性、辩证的手法表现对象的表里构造因素。设计思维的训练是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表现造型的写生训练,在训练中发现其设计意义的形态符号,并运用这些形态符号来充实自己的设计意识和手段,经过一定时间的设计训练有助于建筑设计意识的培养。
1 建筑专业的设计化美术课程的训练
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与一般性写实绘画训练的区别
建筑学专业的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衔接绘画与设计的桥梁。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出发,美术写生训练可分为一般性写实写生训练和设计训练。写实写生是为了获取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规律的写生训练;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是以主观归纳性的艺术造型写生为主。一般性绘画的画面为一点透视,设计性绘画的画面的透视多为散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绘画有相近的地方。这种散点透视的画面的特点是:装饰性强;绘画手法丰富;构图灵活。20世纪初西方美术现代绘画主义的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装饰性强,就是受东方美术的散点透视的启示,在手法上和色彩运用上大胆、自由、设计性强。
如何进行设计绘画的训练
首先进行写实性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设计化训练。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介于具象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训练写生,与一般性绘画写生训练有相同点;画面都为焦点透视,空间、质感、虚实、肌理等因素在画面中都有所体现,把绘制对象的明暗造型、色彩冷暖、空间远近等加以概括、总结、提炼,是以客观呈现的状态为画面表现的主要形式。
接下来进行平面性设计写生的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如何将三维的立体的物象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为二维绘画,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的装饰化处理,绘制出来。通过平面性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暂时抛却焦点透视的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关系进行描绘。
再有就是意向性设计写生训练,是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中比较高级的,也是设计意识较强的训练阶段,与解构性写生的最大区别是更具抽象性,意向性写生设计训练主观表现意识更强,是打破习惯性思维、强调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阶段,使学生的写生作品更富有意境性、表现性、情绪性。
建筑学专业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的方法
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应注重主观意向的表达,丰富造型、结构、色彩关系、抽象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具材料的应用选择,包括肌理的运用。对于学生应采取发现特色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绘画设计,给予个性的指导,开发学生的丰富的主观思维。
对于以往写生教学当中对学生是“掰开了揉碎、喂”的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缺乏个性表现,作品过于规范,遇到问题依赖老师、依赖成品抄袭等解决,设计和创新意识淡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写生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设计意识培养不够。应该在写实美术写生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主观分析对象的绘画语言,使其画面更具创造性、目的性。
在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中,从写实性造型设计写生,到平面性造型设计写生,再到解构性和意向性造型设计写生这一限制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歌德在《自然与艺术》一书中写道:“在限制中才能显出高手,只有规律才能给人以自由”。限制与创意是可以转化的,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正是这种规律认识可转化为表现的自由,最后,产生别具一格的、具有强烈装饰性和形式美相融的艺术品[1]。
2 在建筑学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培养设计意识
(1)用主观意识培养客观事物的思维。在建筑设计绘画的训练中,大家面对的静物只是个参考,是客观存在的,是为建筑设计造型作品提供的表现素材。经过素材的提炼、加工而成为设计造型作品的过程是设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将客观事物通过归纳总结、主观重现绘制的过程,这一工作的好坏,是最终成果成败的关键。建筑设计绘画的过程是计划、制作、使用所形成的循环过程。建筑设计专业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有目的地不断渗透和强化来实施,建筑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头、眼、手、脑相结合进行锻炼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思维意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以画面有较高的可视性为前提,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思维方式,表现设计意识。比如对于一组静物造型,学生们可以画成二维的平面设计写生、可以画成三维的写实性设计写生、可以画成四维的抽象设计写生作品;用想要传达给观者的造型表情定位画面,表现出个性思维、个性意识。设计写生的训练是摒弃了客观描摹的写生方法,使每个学生笔下的对象都是各异的、生动的,造型是丰富的,是很好地培养分析设计意识的课程。
(3)培养学生用抽象的概括、观察、提炼、夸张、整合等手法进行造型设计。设计绘画写生训练通过归纳总结、绘制的过程,舍弃琐碎的绘画语言,突出主题,培养化繁为简的设计意识;在写生训练中,注意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设计思维把握构图、构色、构形,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如果写实写生是摄影的提升,那么设计绘画是写实绘画的提升,这一提升是意识上的提升,是将无意于画面的语言精简,将有力度的绘画语言强化,达到烘托主题、升华画面的目的。
3 通过设计绘画的训练培养设计意识在建筑设计当中的运用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功能,正常活动有70%都与视觉相关,人类的审美主要来源于视觉快感,画面效果好给人们的是感性的美,当我们面对丰富的造型和色彩的时候,总会找到情感的共鸣。作品的情感是感情与经验的结合。被人们誉为“冷抽象”代表蒙德里安所做的一些“色格子”设计及其形式受到现代许多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青睐,用于其作品中;“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克里绘制的许多抽象的、充满想象的设计色彩作品,被运用到建筑设计和室内外装饰当中;法国的色彩大师朗克罗将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设计原理运用到建筑群设计的过程中,使形式单调的建筑群落由于色彩和造型的变化,赋予了设计的思维和灵性。意象性的造型设计写生训练是建筑造型设计的构形和构色的启示;设计的训练思维过程是对设计目标的艺术设计过程的完善。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抽象效果建筑充分表现了个人的主观和修养,让人看后过目不忘、惊叹不已。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3篇
在学习中,同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难题,希望学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予以提高、改善。
一是适当增加导师课堂的授课时间。
可以说,国际高级工商管理的学员基本上是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学习的。虽然,参加的学员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课程多、时间紧、任务重,无形给学员的知识消化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是创新学习的方式。
由于参加高级工商管理的学员来自全省各地,统一到杭州参加一定时间的面授,无可非议,但是来自全省各地的学员是非脱产学员,身后还有大量的工作。如何解决工学矛盾,是摆在杭州以外的学员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我认为可以采用远程网络教育的方法来实施,这样既可以解决学员赴杭来去匆匆的“赶集”之难,又可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
三是选用教材应更符合实际。
国际高级工商管理的课程,选用的是香港的教材。由于香港与大陆的文化差异,有些教材、作业题的词语在阅读上难以理解,无形给学员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我认为,应该把香港的教材与大陆的教材进行统一修编,更有利于学员的理解与消化。
四是加强实践交流。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研讨会、主题班会的形式,不定期的组织学员进行研讨交流,加强学员之间的友谊,提高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4篇
【关键词】:装饰色彩 创意 设计 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色彩是人对周围环境总的知觉的一部分,它能使人在空间中分清物体、传递信息,并影响人们的舒适与健康。色彩在环境中是一种语言,它可作为一种信号对不同地点、场所的特征给予描绘,在复杂的空间中有助于向人们提供明确的结构,减少人对环境理解的困难。勒・柯布西埃曾指出用色彩进行设计可使人能够从混乱中清理出头绪。许多大型复合空间结构如居住区利用色彩进行分区,一些机场、车站利用色彩引导人流的活动方向。建筑色彩往往依靠其形成的环境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它有助于使建筑环境更富于人情味而克服机械的冷漠感。色彩还可以改变建筑的体积感和形体,对改善工业区的环境质量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建筑色彩有利于提供视觉刺激、改善单调、强调体积,或用于象征和装饰。建筑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作用,它可以配合人的活动与行为需要促进空间的功能,如可使空间感觉更暖或更冷、舒畅或压抑、轻或重、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或融于其中,甚至可以通过色彩使建筑和空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因此我认为,建筑色彩在装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程现状
虽然国内的建筑院校美术课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但对色彩设计教学上的改革相对较小。因为教师在设计课中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认为色彩只是装饰设计中次要的因素,或仅仅作为画表现图时随心所欲上的环境色,完全没有色彩设计的概念。美术课中的色彩训练主要是沿用美术学院的静物和风景写生,重点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当然同时也有审美感受的培养;但对色彩的理性认识、配色办法以及适合建筑的配色体系训练都十分欠缺。装饰设计的学生并非都要培养为色彩专家,但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色彩的时候能用专业的眼光而不仅仅是凭感觉的想象。
二、装饰色彩课程的具体实践
理论联系实践,在装饰色彩课程中结合基础色彩学习,要求学生将静物重新组合,变形变色,重点理解装饰色彩与自然色彩的不同差别。教会学生不仅仅掌握描绘形态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视觉造型和创意表现的方法、规律。其写生方式赋予学生感性引发和新的思维方法,往往促使他们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和表现自然。另一方面, 由于色彩创意写生融入了创作和设计的成分,使写生变得较难摹仿、抄袭,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潜力的开发。具体说,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课题指向或要求来进行。
归纳性创意。在不违反光色关系的前提下,对物象复杂细微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概括、提炼,使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解构性创意。剥离对象的表层,深入其内部寻求新的存在方式。因而,不仅要打破以自然形态为基准的“整体变化”,更要注重对形态的主观“变异”。其造型的关键在于对客观形态的抽象方面。
意象性创意。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侧重自主意识、思想、情感的发挥、创造。强化主观意念,注重主体的审美体验,在表现形式上更趋于写意性、寓意性、表现性。
设计性创意。先设定一种设计对象,然后依照这一对象的功能特征以及材料工艺方面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色彩创意造型,通过教学强化色彩写生造型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色彩创意写生,一方面注重形象思维中的感性材料及其所引发的某种激情和冲动,使创造性思维得以驰骋和深化。同时,又强调理性的深刻把握和主观感受,注重画面构成的完整性和形式美感。因而这种方法便于学生从全方位、多元化的视角来认识色彩造型的丰富性。
二、装饰色彩训练与教学方法
对装饰色彩的训练可从指导学生作相关的色彩归纳及踪习来进行,其可包括以下几点:
色调针对学生的用色习惯,强调同明度的灰色踪习,重点是锻炼细腻的色彩感受能力。生理学家赫林(德国)曾说过:“中间灰色在眼睛中产生一种完全的平衡状态”。在色调踪习中,可以春夏秋冬为题,强调每幅色调的区别与同一画面内的色调统一。
色彩的协调与统一这是任何一个画种都应首先考虑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成就一幅完美画面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写生色彩与装饰色彩的关系,掌握了一整套的装饰色彩理论,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与统一, 对色彩的运用上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自如。
色彩的情绪要求摆脱依赖单一色彩的情绪表达,(比如依赖红色表现兴奋, 绿色表现平静等),要求在色彩与色彩的关系中寻找情绪的表达。
用色彩表现抽象概念例如神秘、爱情、幽静、闷热等。过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很片面简单,只会用大红大绿,对色彩平衡与关系没把握,总使以绘画的正常色彩学来衡量装饰色彩,限制住装饰性。通过教学训练,学生在表达色彩上开始贴切、含蓄、丰富的运用色彩语言,井且可以表达出自己的色彩喜好和独特的色彩感受了。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5篇
一、遵循新课标要求,把握教学思路
《春天的畅想――色彩魅力》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旨在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的一些基础知识、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的联想使人产生的不同情感。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方案时,笔者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色彩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法的传授,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体验,按照美术新课标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这节课着重从色彩知识的切入,学习方式的运用及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体验及艺术感受入手,把色彩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以此确定教学的思路,使学生逐步形成审美趣味、美术欣赏能力及运用色彩表现自我的能力。
二、践行课程理念,探索色彩奥秘
在设计《春天的畅想――色彩魅力》一课的导入时,笔者特别注重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以新颖的视觉冲击力来触动学生的感官,打动学生的心灵。如开头的导入,原先的设计比较平铺直叙,只单纯让学生知道哪一幅作品是表现春天的,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笔者把原先导入的内容改为从猜与春天有关的谜语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和说出大自然春天发生的种种变化,让学生说出为何喜欢春天,谈谈春天的色彩给自己什么感受,以及把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赞美春天的诗歌展现出来,把情境、情趣、文学知识和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色彩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导入更有新意,更能引人入胜。
笔者特别注重把单一的美术课立体化,在色彩课的教学中渗透了物理的光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处理可以打破美术教学单一化的局面,开阔美术课的教学视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如为了讲解光与色的关系,笔者查找了许多资料,经过仔细推敲,最终在授课内容里穿插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做过的光学实验,并且结合学生的资源,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色彩奥秘的探究,然后又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启发学生观察雨后彩虹的颜色,让学生发现彩虹的最上边是红颜色,在彩虹形成过程中,光的折射起着重要作用。以此证明光是有颜色的,光与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没有光,就没有色彩,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
在学生理解了色彩与光线的关系后,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注重让学生进行感受与实践。如请学生走上讲台亲自调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并在黑板上演示春夏秋冬相应的色彩。学生提着水桶,手上拿着画笔和调色板,非常兴奋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填上相对应的色彩,如春天――蓝绿,夏天――红紫,秋天――黄橙,冬天――蓝白,感受色彩之间的变化与关联。接下来教师请学生说出色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举了好多例子,如:南安长安街的博客乐餐厅,色彩的装饰采用暖色调,使人进去以后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实验中学建筑的设计在色彩上采用了对比色与相邻色,体现了校园建设的独特风格,等等。在对色彩进行感悟与实践过程中,采取师生间互评,学生间也互相评价的方式,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多数教师往往在教学中重视主体环节的有效设计而忽略归纳环节的有效设计[1],所以,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学会归纳也是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如果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就提前说出来,会使学生觉得平淡无味,不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学生学习间色时,教师让学生上台演示黄、蓝相加,红、蓝相加,以及黄、红相加,分别变为绿、紫和橙色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调色,一方面证实这三个规律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自然地生成知识点,并得出结论,归纳出:用两个原色相加能得到新的颜色,即间色。这样,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解概念性较强、不容易理解的问题时,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把复杂的问题、概念简单化,使枯燥的学习内容趣味化,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许多教师习惯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十分周到,往往导致内容过多过细,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少点设计,多点空间”[2],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为此,这节课上,教师在让学生探索色彩的问题时,有意识地让基础不好的学生敢于发言,基础中等的学生唱主角,基础较好的学生唱配角。设计了一些问题很宽、解距较长、思维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例如,太阳光是否有颜色?物体的颜色是否本来就有?色彩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品位、爱好、心情与个性等,具有象征性,请学生们说说自己喜欢什么颜色以及为什么,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等。笔者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讨论,甚至让许多基础不好的学生先提出问题,最后再请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评价。有些学生说:“当我们的心情不好,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用灰色来表示,因为灰色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有的学生说:“红色象征热情、喜庆、幸福,心情愉快可以用红色表示。”有的学生继续说:“红色又是烦躁不安和危机的色彩,挪威著名油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中用了红色,隐喻画中主人公在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所感到的强烈不安和恐惧,同时也是画家内心愤懑、压抑的真实流露。”……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同时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理解色彩知识提供可能,也为基础不好的学生感悟知识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使一些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有所得,而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一无所获。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追求所谓的完美,不要刻意追求教学结果,而应注重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不仅需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而且还应准确定位和把握好度。以前,笔者在给每个班上美术课时都想尽量把教学内容教完整,犹如满堂灌,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因为各班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关注点也有差别。鉴于此,有的班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笔者尽量做到了少而精,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讲得较多,其他的内容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或者在结尾处进行巧妙的总结;有的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笔者就尽力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需要,把课的内容讲得深透,同时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引导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比如,这节课讲到色彩的心理效应时,笔者会让学生讨论冷暖色对人的血压有什么影响。结果学生一致认为:冷色有降压作用,暖色有升压作用,所以色彩也可以应用于医学方面对高血压或低血压的人进行治疗。笔者还讲了搬运工人搬运箱子的故事,因老板把箱子的色彩改成浅色,结果搬运效率大大提高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不追求完美,并不等于不能上好课;一堂课上得更详尽,并不等于就更完美。有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无形当中也可以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
作业的安排,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基础学生需要的多层次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3]。因此,在这一环节上,笔者不以统一的学习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采取了分层布置的方式,把作业的内容、形式和难度以自选的形式出来,设计出学生喜欢的作业模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这堂课的作业,笔者设计了四个题目:其一是画一个色轮;其二是用色彩表现春日景象;其三是用色彩表现春、夏、秋、冬;其四是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题目。作业的设计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弹性,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三、注重再学习,提升教学反思力
总之,对一堂色彩课教学的探索,也是教师再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锻炼教师的教学思维,挖掘知识的生活内涵,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与手段,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之更具合理性,并把实践内化为教育意识,为学生架设一条通往多彩世界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而且能够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角色变为学习者、研究者,并促使教师在审视教学过程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心备课,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心中有精品意识;二是不再费力于学生已学会或稍加点拨就会的内容,要敢于超越教参上指定的重点与难点;三是教学环节设计合情合理,有一定的梯度;四是要有新的理念、教学方式的渗透;五是有意义,上课扎实,紧扣学科的特点,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让人得到一些启发;六是有效率,课堂教学要充实,不要有多余的内容;七是有生成,充分挖掘学生、教师、文本资源;八是呈现常态、朴实,减少矫揉造作;九是有待完善,符合本班的实际,不超过现实,不追求完美,但要追求真实;十是公开课后备课组要进行研讨、反思、评价和记录,然后把教学反思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唯有如此,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升,美术教育教学才能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琦.无言而教化万方[J].魅力中国,2013(14):205.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6篇
关键词:中职 色彩基础课堂 多样性多元化 教学评价
一、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实施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背景
首先,中职学校由于受普通高中扩招的影响,生源质量难免相对较低。而色彩课程又是一门基础课程,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来不一定有用”,对色彩学习不感兴趣,美术基础知识普遍较差,甚至有放弃的态度。个别学生学习习惯极差,主要表现为:教师示范时不认真学,不认真看;自己练习时不认真画,应付了事,甚至不准备绘画工具,不带书本进画室,在课堂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说与课程无关的话。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不习惯修改画面,把课堂实践当成一项极不愿意的苦差事。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色彩课程的学习效果。
其次,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力求产生一种能让学生在整个色彩基础课堂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验、在实验中创造的积极效应。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过去那种采用课堂最后几分钟通过一幅画来评论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的方式,是片面地理解了美术教学评价,忽视了评价的全程性、全面性,不能全方位地考虑评价问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那些单一的夸奖“画得好”“画得真棒”“不好看”等无趣、笼统、浮于表面的评价对中职生来说越来越无效。
因此,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让“评价”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而多样性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能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对色彩基础课程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养。
二、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使用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个体之间存在智力差异和不平衡发展。这一新型的教育理论与当前的教育不谋而合: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个体差异。比如临摹能力不强的学生,有可能在创作能力方面很突出;素描造型能力差的学生,在色彩感觉方面特别敏锐等。多元智能理论对评价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而不在于判断学生的优劣;二是评价的形式是多元化的,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的角度是多维度的。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教育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评价观认为应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如何寻找知识点、使用认知策略与自我监控,如何在知识建构中提高探究与创新能力。建构主义的评价观是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表达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科学地使评价以多样形式存在于整个课程教学当中。
三、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在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是实施多样性多元化评价的主要场地。笔者根据学生色彩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学校2012级三个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色彩基础课堂中尝试运用多样性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把多元化多样性课堂教学评价与课堂实践过程中的起稿、大体色、深入、调整四个基本环节相融合,教学效果取得成效。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是指那些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评价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群体互评式:学生与学生之间评价对方作品。在绘画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尽量建议学生第一问自己,第二询问周边同学,第三询问教师。在询问周边同学或相互评价时,教师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往往充满了趣味性、独特性、创造性,同学间的意见与分析不但会使绘画者更容易接受,而且还更愿意修改,一改以往不愿意修改画面、应付作业的现象,同时也锻炼了提出评价者的艺术素养及绘画评画的眼力、水平,并且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有了第二次巩固复习。由此可见,学生互评方式能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能让学生爱上色彩基础这门课程。
(2)个体自评式: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张色彩作业需要6课时完成,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评价标准,按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在习作的背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连同课堂画作、自评详情一同上交。这是多元性教学评价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自评和自我总结是一种学习反思,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一种反省、监控和调节,是学生内在学习意识的觉醒,是将学习内容内化的重要过程。只有将学习自评和学习自我总结这个环节做好了,学生的学习才更具自觉性和自主性。
(3)角色多元化他评式。①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情况,对其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比如在上色彩课时无论是起稿、铺大体色,还是其他阶段,教师随时随堂指导,在指导过程中的纠正、修改、提醒均记录为评价内容。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对该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在评价表上进行评价。②请学校以外的其他有关人员参与评价活动,如学生家长、专职的评价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人员等。利用家长开放日、专业公开课、教学参观等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7篇
光阴荏苒,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过我的人生,我的大一生活已经结束了。回首我的大学生活的第一年,真是感慨万千;有收获,也有损失;有得意,也有失意。总之是感受颇多。下面我将对我这一年的生活做一个总结。 大一总是充满激情的,我也不例外,对那些未知充满了期待。学习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算是一个考验吧!从高中那种有人安排有人监督的学习方式转变成没人管没人约束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刚步入大学的人来说都有些措手不及,我也不例外。但我明白大一是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一切都不再那么循规蹈矩了。不过在大一第二学期渐渐的适应了周围的环境,渐渐的在学习中找到了规律,那些迷茫和空虚也渐渐消散。时间不长的兼职之路,也让我慢慢的成熟起来,懂得理智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以后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能靠任何人,只有自己! 宿舍是一个小集体,六个人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面,但是各自的生活习性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大家互相理解,互相体谅,只有这样才能和平相处,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
在上一学年里,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这是我在以后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我感谢大学里相对这么宽松的自由学习环境,给了我这么多的自由伸展的空间。 大二更忙,同时也更充实,也给了我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去进步,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我一定会好好利用来之不易的机会,提升自己,升华自己。
总结回顾昨天,我百感交集;面对今天,我信心百倍;展望明天,我任重道远!我想:“既然上帝让我们都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么我就一定要并且也能掌握好我的命运,我的大学将会因为我的不断回顾和展望而更加无怨无悔!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8篇
高考数学基础学习总结
1.抓基础有三个要点
(1)保证综合训练题量,限时限量完成套题训练,在快速、准确、规范上下功夫。
(2)“抬起头来做题”,从清晰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步骤、寻找最佳切入点方面,做好解题的归纳小结。
(3)及时改错、补漏、拾遗。
2.从能力要求的角度跟进提升
(1)熟练三种数学语言(数学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数学图形语言)的相互转换。
(2)强化训练细致严密的审题习惯。
(3)加强训练快捷灵活的解题切入。
(4)要在确定合理运算方向,选择合理运算途径,优化组合公式法则,形成灵活善变的解题策略方面下功夫。
(5)对实际应用、开放探索问题,解选择题、填空题等策略问题也应适度训练。
3.做好心理调节
除数学能力外,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考试成败的主要因素。考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合理的.参照目标,始终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形成积极的心理效应,以提高后期复习效率和应考能力。同时要明确,试卷必有难题,作答时要充满自信,明确试卷的难易对每个人都公平。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9篇
这个次的设计色彩的学习课程,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色彩的构成要素、色调、色彩心理、形与色彩、色彩的质感、色彩的多维变化以及印刷与数码设计的色彩。
从美术学方面说,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简称“三大构成”,再简称“构成”。它是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它是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学习、启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起步。它是方法论范畴的以理论为主导的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它的价值体现与它的基础性、科学性、创新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总之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熟悉艺术设计的要素与技法,培养学生的感知和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是创意活动,是指把一种规划、设想,通过视觉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的方式与具体应用,这就是要求色彩构成的理论研究有实践指导的可能性,不能为了构成而构成。、
而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一部分,我们看到许多构成式的设计,但构成设计不等于设计。在很多人眼里,学了构成就等于学了设计,这是十分肤浅的简介。色彩构成是启发与实验的教与学的形式,而设计创意切莫把色彩构成看成是解题的方程式。色彩存在的多元化形式。色彩是广义的、多元化的,色彩与空间、形态。光影,眼睛分不开,而具体的色彩在视觉上的反应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体。
这期中我们了解了,色彩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光与色的关系、光源色温、光源显色性、三原色、补色、色彩的表示方法和色彩的三属性。在第一节课上,我们学了光和色的三原色和24色相环。了解了补色的界定方法,即凡两种光色相加呈白光,颜色相混呈现黑色,这两种色光或者两种颜色为互补色。色彩的表示方法现在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孟菲斯色立体作为颜色的分类和标定的办法。色彩的三属性是指色彩具有的色相、明度、纯度三种性质。三属性是界定色彩感官识别的基础。色彩有色调变化,而这种色调倾向就叫色相。我们认识的基本色相为:红、橙、黄、绿、蓝、紫。在色彩理论中常用色环表示色相系列。明度是指颜色的明亮程度。色彩的'明度,和它表面色光的反射率有关。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越大,对视觉刺激的程度就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这一颜色的明度就越高。纯度是指颜色的鲜艳程度,不同的色相不仅明度不同,纯度也不同。红色是纯度最高的色相,蓝绿是纯度最低的色相。所以在观察中最纯是红色比最纯的蓝绿色看上去更鲜艳。
关于色调构成。有色调与和谐、轻重的色调、冷暖的色调、复合色调以及单色与黑白色调。有关这一节的课程,我们做了一个具体的练习,有轻重对比练习、冷暖对比练习和纯度的对比练习。
色调构成是建立在有序的基础只上。它是在复杂的自然与人工色彩环境中探寻有序的色彩组合关系,有序就是和谐、协调、调和、融合的意思是指色彩的秩序感、相互协调的色彩的比例关系、匀称的物形与色彩构图等。色调有序和谐是强调对比与调和、变化与统一的规律。是色彩组合上的和谐,是指很相近的类似色彩的组合;或指相同明暗的不同色彩的组合;或指尖锐对比尔组合在一起的色彩搭配。色彩组合的和谐包含着力量的平衡与对称。色调的轻重感来自于生活中的体验。冷色与暖色是依据视觉心理对色彩的感知性分类,对于颜色的性质印象,大致产生冷暖两个色系。它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温度,而是与我们的视觉心理联想有关,是视觉的常规反映。黑白相对与多色彩具有极大的单独性,它是永恒的对比色;它具有怀旧情结;它易于和谐;它是强调光影的色调。
关于色彩的质感构成。我们学习了色彩的视觉质感和常用媒介和色彩的视觉质感。理论上可以谈论一个色彩面积、大小、位置不同的色相、纯度、明度、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心理影响,这些相对抽象的色彩元素共同组成色彩的量感,而与之对应的色彩的视觉质感也是客观存在的。画家常用的色彩媒介有水彩、水粉、油画颜料等。而我们这个产品设计专业的色彩媒介包括金属、木材、塑料、玻璃、石材、色彩涂层等。
至于色彩的多维变化,可以粗略的分为空间的色彩、时间的色彩和流行的色彩。
通过这一阶段的设计色彩的学习,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色彩的j基本要素,色彩的性质,色彩的感情以及色彩所创造出来的质感。对于色彩有了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加深刻的了解。
以往我总是对于色彩没有足够的信心,因为害怕搞错所以极力的回避它。虽然有去了解有关于这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可是都无法把它与实践相联系起来。学习了这门课程,我学会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自己动手完成了许多色彩作业,也较全面的掌握了色彩的运用和搭配。
在此,谢谢老师的教导。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10篇
这个月我们上了《色彩静物》课程,课程中我们继续进行绘画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当然之前教素描的老师传授给了我们很多新的观念,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新的专业知识、获得了很多新的启发,对整个绘画感觉有了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对近期来,《色彩静物》课程的学习心得做一个总结!
在高中时学习绘画是为了应付高考,我的训练中过多的是强调画画经验,将画画模式化,在熟练的掌握画画的模式后,往往应付考试是不会有多大问题。但这不能真实的体现艺术的价值。
我为了应付高考形成了画面语言的模式化处理,而忽视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和体会。
就像背课文,只要我能在考场完完全全的背出来。但现在我感觉处于一个新的环境,正如老师所说应该避免以往训练中所形成的模式化的作画套路,这就要求我必须放弃陈旧的观念,学会正确地观察事物。画的不再是模式,而是事物的特点。把握住特点,我才能更好的表现事物。
以往我们大多同学都到受高考模式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观察,注意观察物体的环境色、固有色、投影、暗部以及反光之间的关系,在观察中发现这些色彩的丰富性与相互之间的微妙关系,并用色彩表现出来,而不单单是素描关系,体会如何处理好素描与色彩之间的关系问题。
正如老师所说我们的画面缺乏色感。因为色彩关系不丰富,缺少变化。
我体会到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我们观察色彩的能力得到提高,表现出来的色彩也就会真实生动,同时也会使我们在色彩写生和创作中占有主动权,避免只能被动地模仿颜色,而对于色彩的观察与理解无从下手。
应该学会按照客观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色彩关系进行描绘,发现它们在光源色及环境色的影响下形成怎样的色彩关系。
总之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和把握、更好的表现色彩。这样能帮助我们从观察、理解、认识事物特征和运用绘画技巧、语言等方面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我还认识到,调和色彩是建立在正确观察和理解对象的色彩关系的基础上,懂得了调配颜色不能孤立的看一块,调一块,画一块,而要考虑整个的色调和色彩的关系,从整体中去决定每一块颜色的面貌。每一笔颜色的好坏取决于它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我们了解到任何技术的学习和训练,都须经过不断反复、千锤百炼方能达到目的,在数量积累后才有可能获得质的飞跃。忽视质量要求的数量是不可取的做法,技术精进,唯有依靠反复的磨练。
基础学习和训练,一般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这是绘画技法学习和训练中无法跨越的重要阶段,它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成败。所谓“坚持就是胜利”,说明学习中的意志、毅力,与获得成功胜利有着密切关系。如以画速写为例,一天画一二十分钟,在室外画三五张速写是简单易行的事;要是每天都画速写,坚持半年一年,三年五年,以至终生不断,那就是不得了的事。
许多著名的画家和大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所以“持之以恒”是走向成功的保证,色彩学习也是如此。以上这些体会对我的影响很大,它让我坚信,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付出常人不能想象的努力。在绘画上我们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被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所影响,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11篇
2月19日,根据服务中心的安排,我参加了在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湖北省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并有幸成为了畜牧七班的一名学员。在参加培训的19日至25日的七天中,通过学习几位教授们给我们传授的不同方面的畜牧知识,我再一次对畜牧养殖技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对这次培训感悟颇深:
一、专业技术方面
在这次培训中,我主要学习了畜牧养殖及家禽防疫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例如:生猪高效养殖技术、家畜新品种与新技术、畜禽疾病防治与新病介绍、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动物安全生产等,在培训的过程中,老师们为了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深入的传授养殖知识,在多媒体教学中穿插了许多实际观察中拍摄的大量图片,通过图片和老师们细心的讲解我清晰的看到了牲畜在不同时期身体出现的不同特征及病毒不断的变化,并在教师们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考察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讲授下,在不断进行研讨交流、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多环节互动教学的熏陶下,我发现了在畜牧业工作多年的自己在养殖知识和技术方面仍然有着的许多盲点和欠缺,亦在老师们的耐心解答下学到了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了我的实践观察能力,在收获颇丰的同时还增强了我对学习畜牧知识的兴趣。
二. 学习方面
通过这次的培训及课件与其他学员之间的分析和讨论,在使我开拓了视野,更新了畜牧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进一步认识到了知识和各种技能的重要性,更深刻的认识到,要发展畜牧业不但要精通畜牧专业知识,还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尤其是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面对畜牧业内传染极快且不断升级的病毒、细菌,只有坚持不断学习、坚持与时俱进,接受新的理念、新的举措,用新的技术、新的医药来治疗新的疾病,才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壮大畜牧事业。
三. 工作方面
参加这次培训之后,我不仅对目前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有了更新的认识,并掌握了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新的药物,对原来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小困难也找到了良好的切入点。同时,经过这次培训,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畜牧人的责任重大,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不但要熟练掌握畜牧方面的各种知识,还要善于观察、善于沟通,在精业务的同时也要懂政策、多用心、会推广,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服务意识,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并把新的技术推广到各个养殖户家中,做一名能吃苦、善观察、能示范的畜牧生产技术人员,才能真正为基层畜牧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四.思想方面
这次培训是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确保畜禽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畜牧业强省为目标,围绕转变农业发展展方式这条主线来编排的课程并讲授的各种畜牧知识,因此,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参训人员不仅树立了自身的科学发展观,端正了肯努力、肯吃苦、不怕脏、不怕累、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还进一步增强了为群众服务、为畜牧业拼搏的思想意识。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12篇
机械制造基础学习总结
机械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劳动工具。在现代社会,人们运用这种类型的机械,以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也运用越来越多的机械,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可以说,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类自身生活中使用机械的程度,是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本学期对机械制造基础的学习,尤其是在赵老师的细心讲解和教导下,我不仅系统的掌握了机械知道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学会了部分的应用技术。现总结如下:
机械工程材料篇
1金属材料的性能
在现代工业中,金属材料是工程材料的核心。金属材料有两大类性能:一类是使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它反映了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性;另一类是工艺性能,包括铸造性、锻造性、焊接性以及切削加工性,它反映金属材料在制造加工过程中成型能力的各种特性。
金属的力学性能
金属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各种载荷(静载荷、冲击载荷、疲劳载荷等)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常用的力学性能指标有: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和疲劳极限等。
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抵抗变形或断裂的能力。金属材料的强度是用应力来度量的,即单位截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用表示。常用的强度指标有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1)屈服强度
s材料产生屈服时的最小应力,单位MPa。
s=Fs/A0
式中Fs屈服时的最小载荷(N);A0试样原始截面积(mm2).
(2)抗拉强度单位MPa
bb表示材料抵抗均匀塑性变形的最大能力,故又称强度极限。
=Fb/A0试中Fb试样断裂前所承受的最大载荷(N)。
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不断裂的能力,塑性指标也是通过拉伸试验测定的。常用的指标有两个:
(1)断后伸长率:(L1L0)/L0100%式中L0、L1分别为试样原始标距和被拉断后的标距(mm)。
(2)断面收缩率:(S0S1)/S0100%式中S0、S1分别为试样原始截面积和断裂后缩颈处的最小截面积(mm2)。
数值愈大,表明材料的塑性愈好。通常,依据断后伸长率是否达到5%,作为划分为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的判据。
硬度是表征材料表面局部体积内抵抗其它物体压入时变形的能力。通常材料的强度越高,硬度也越高,耐磨性也越好。常用硬度指标有: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A、HRB、HRC)和维氏硬度(HV)等
韧性是指材料断裂前吸收的变形能量。韧性的常用指标为冲击韧度。
冲击韧度ak(ak=Ak/Fk)指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抵抗冲击力的作用而不被破坏的能力,是材料强度和塑性的综合表现。
疲劳极限是指许多机械零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虽然零件所受应力远低于材料的屈服点,但在长期使用中往往会突然发生断裂。
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金属材料固有的一些性能称为物理性能,主要包括密度、熔点、导电性、导热性、热膨胀、磁性等。
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能是指金属与周围介质接触时,抵抗抵抗发生化学或电化学的性能。包括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是指材料在各种加工条件下形成能力的性能,如金属材料的铸造性能、焊接性能、锻造性能、切削加工性能、冲压性能、热处理工艺性等。材料的工艺性能的好坏,决定着其加工成型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制造零件的工艺方法、质量和制造成本。
2、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金属材料的各种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与其微观结构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大多数金属材料都能用液态转变为固态,并且是在固态下使用的。
晶体结构:指在晶体内部,原子、离子或原子集团规则排列的方式。晶体结构不同,其性能往往相差很大。在研究晶体结构时,通常以晶胞作为代表来考查。晶体结构与材料性能:(一般规律)面心立方的金属塑性最好,体心立方次之,密排六方的金属较差。
晶体缺陷:实际晶体中排列不规则的区域称为晶体缺陷,按空间尺寸分为三种: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金属的结晶:是指液态金属凝固成固态金属晶体的过程。液态金属结构的特点是:“近程有序,远程无序”。金属的结晶过程包括晶核的形成和长大两个基本过程。形核方式:自发形核和非自发形核。常用控制晶粒度的方法有:控制过冷度、变质处理、附加振动等。
3、钢的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是指把钢在固态下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进行必要的保温,并以适当的.速度冷却到室温,以改变钢的内部组织,从而得到所需性能的工艺方法。热处理是强化金属材料、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的重要途径之一。热处理方法虽然很多,但都是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的。
热处理按工艺方法不同可分为: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热处理的第一步就是把钢的原始组织加热,使其转变为奥氏体,奥氏体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晶核的形成、晶核的长大及渗碳体的溶解、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控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措施:合理选择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选用含有合金元素的钢。
根据加热及冷却的方法不同,获得金属材料的组织及性能也不同,热处理可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使它慢慢冷却,称为退火。钢的退火是将钢加热到发生相变或部分相变的温度,经过保温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退火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组织缺陷,改善组织使成分均匀化以及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力学性能,减少残余应力;同时可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所以退火既为了消除和改善前道工序遗留的组织缺陷和内应力,又为后续工序作好准备,故退火是属于半成品热处理,又称预先热处理。根据钢的化学成分和退火目的不同,退火常分为: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扩散退火和再结晶退火等。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钢全部转变为均匀的奥氏体,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的热处理方法。它能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渗碳体,对于亚共析钢正火可细化晶格,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对要求不高的零件用正火代替退火工艺是比较经济的。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很快放入淬火剂中,使其温度骤然降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急速冷却,而获得以马氏体为主的不平衡组织的热处理方法。淬火能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但要减少其塑性。淬火中常用的淬火剂有:水、油、碱水和盐类溶液等。
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按回火温度不同,回火分为:低温回火(150~250℃)、中温回火(350~500℃)、高温回火(500~650℃)4常用的工程材料。
工程材料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其中金属材料是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它包括碳钢、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等。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13篇
很高兴终于念完了《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关于会计之类的课程,这个学期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还是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以下是我对会计学的一些感触与想法。如有不足之处,敬请老师指教。谢谢。
经过半年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会计学基础的知识。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是经过老师细致的讲解,使我对会计这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深知会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企业运作中。
在学习当中我了解到会计要素,如果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致划分的话,就产生了会计科目,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同样,会计电算化、会计制度设计、财务管理、审计也都要以基础会计为基础,所以,基础会计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实施会计制度规范了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真实完整会计信息,规范有序的会计制度也对企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控制成本方面。而且会计部门是企业的信息中心,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我们必须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不做假账。必须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基础和准绳进行会计核算,话说回来正是因为基础会计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从态度上应该重视它,认真学好它,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强调它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基础会计毕竟只是基础会计,它的内容是基础的,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一定把它定位在这样一个高度:对基础会计中的知识以课本知识为主,不要进行太多太深的扩展,对会计核算的流程只要有一个全面的基本了解即可。
配色基础课程总结 第14篇
经济法基础学习总结
第一章 总 论
本章要览
◆本章考情
◆本章重要考点回顾 ◆本章近年考题 ◆本章典型例题
◆本章考情
本章在近三年考试中均是以选择题、判断题的形式命题,分值平均为13分,题量8-10题,考生应该重点理解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本章重要考点回顾
一、法和法律
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的特征: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不仅具有行为规则、社会规范的一般共性。
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①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国家意志性; ②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循的效力——强制性; ③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利导性; ④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规范性。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3要素: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1.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4类:公民(自然人)、机构组织、国家、外国人及外国社会组织。
2.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主体各方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包括4类:物、精神产品、行为、人身。
三、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四、法的形式和分类
(一)法的形式
(二)法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作不同的分类。
五、经济纠纷解决途径 (一)途径的选择
(二)仲裁与诉讼关系:
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或者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这在法律上称为或裁或审原则。
六、仲裁
(一)仲裁的特征
(二)仲裁的适用范围
1.自愿原则。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由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
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2.合法合理原则。
3.独立仲裁原则。
仲裁机关不依附于任何机关而独立存在。
4.一裁终局原则。
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法院不予受理。
(四)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
1.仲裁委员会性质:民间性组织。
不实行地域管辖;也不实行级别管辖。
2.仲裁委员会组成:由当事人协议选定。
可以由3名仲裁员或者l名仲裁员组成。
(五)仲裁协议
1.形式:仲裁协议应以书面形式订立。
口头达成仲裁的意思表示无效。
2.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3.效力
(1)仲裁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六)仲裁裁决
1.仲裁应当开庭、但不公开进行。
2.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
3.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
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法院申请,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人的财产所在地的中级法院管辖。
七、民事诉讼
(一)诉讼管辖
1.一般地域管辖——原告就被告”原则
2.特殊地域管辖:9项(很重要)
3.专属管辖:是指法律强制规定某类案件必须由特定的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权管辖,当事人也不得协议变更的管辖。
主要有三类:
①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②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
③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4.两个以上法院都有管辖权时管辖的确定(共同管辖和选择管辖)。
两个以上法院都有管辖权(共同管辖)的诉讼,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法院起诉(选择管辖);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法院管辖。
(二)诉讼时效:
1.普通诉讼时效期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一般诉讼时效为2年。
2.特别诉讼时效期间:下列事项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④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3.最长诉讼时效期间:
(三)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
1.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暂时停止计算。
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2.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全部归于无效。
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四)判决和执行 1.判决:(1)开庭并公开;(2)当事人不服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如果在上诉期限内当事人不上诉,第一审判决就是发生
法律效力的判决。
2.执行:执行措施(9项)
八、行政复议
(一)行政复议范围 下列事项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1.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可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
2.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可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行政复议申请
1.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2.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三)行政复议参加人和行政复议机关
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四)行政复议决定
1.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2.申请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或者不履行最终裁决的行政复议决定的,按照下列规定分别处理:
九、行政诉讼
1.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2.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进行调解。
但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赔偿诉讼可以调解。
第二章 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本章要览
◆本章考情
◆本章重要考点回顾 ◆本章近年考题 ◆本章典型例题
◆本章考情
本章是教材增加的一章。
、20考试中均占到了13分,年还在不
◆本章重要考点回顾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1.合法原则; 2.公平原则;
3.平等自愿原则;
4.协商一致原则;
5.诚实信用原则(任何一方不得有欺诈行为)。
二、劳动合同订立主体:
1.劳动合同订立主体的资格:
(1)法人;
(2)分支机构:①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②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受用人单位委托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订立主体的义务—— “2个不得”:
一是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二是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三、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及要求
1.建立劳动关系:(1)时间:自用工之日起;(2)形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要点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要点2】例外情况: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对于已建立劳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