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推荐15篇)

admin
导读 [3]孙荣春。试论美育在职业院校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33)。[1]毕定一。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J]。安徽教育。1980(08)。其实,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工作在于点点滴滴的生活,生活才是教育的最好老师。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1篇

美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人文素质教育被称作当代大学生的“营养套餐”,是因为人文素质不仅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还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是人格完善的重要“营养”。各种大学生的暴力事件的出现又给我们提了个醒: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促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发思维,净化“灵魂”;尽快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尽快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是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的重点。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人文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足,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有所偏颇,这种情况在我校这样一所理工科高校尤为突出。

对于智育和美育是不可分隔的统一体。科学(智育)与艺术(美育)从总体上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虽说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思维方式和创作过程,二者相互渗透,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最基本条件。科学与艺术的出发点是共同的,都在追求人类摆脱愚昧和黑暗,争取文明和进步,展示人类创造力,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审美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不仅应成为学校、乃至各个教育环节应承担的共同责任,也是教师与学生对创造和谐、温馨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共同追求。学校在注重科学知识价值时同样要注重教育的育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先天的潜能、才能和气质。因此,把审美教育放在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中,放在大学生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方位视野中来考查,我们国家对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视程度还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片面追求智育,忽视审美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的心理缺失,审美空虚的结果。

纵观中外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都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其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古希腊的思想家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审美素质具有的强大力量能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使人的心灵净化,性格变得高尚优雅。孔子也十分重视对“礼”、“乐”的学习,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一个君子的培养通过学习诗歌等作品得到知识启发,通过学习礼仪塑造品德,而成为君子则要凭借乐教。在我国近代史上,王国维和蔡元培也曾大力提倡美育教育。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美育教育既是对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当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创新,在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上,美育和智育都是不可缺少的。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审美是美学的源泉。审美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人文学科,同时还涉及更多深刻的内容。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美育资源,为学生开拓更多的视野,把审美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都是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最好课堂。高校还可通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世界优秀艺术成果,可借助审美的教学媒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引发学生审美心理,使学生直接感触到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让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传留和感染着他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通过这样一个个美的历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观和鉴别美、欣赏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抵制不良文化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人性,遵守行为道德规范,丰富文化知识修养。审美教育作为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情感教育特点,它通过对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可以使一个人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教育的偏颇使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个性鲜明的人格魅力的自我塑造才能和良好的审美素质,甚至最基本的礼貌行为和文明语言。我们不时感到我国公民公共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现状正在泱及后代和国家的形象,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上的缺失应当引起警觉了,我们不能把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丢失在当代。纵观我国五千年文明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伟大德中华文明,进入本世纪以来,掀起的“国学”热,就是对传统美德的呼唤,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道德之美,而传统道德之美既是“国学”之美。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从传统美德中去寻找智慧、与时俱进、与时代文明、现代社会形态相适应的道德行为,这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如果我们真正重视到美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就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的高尚道德情操、智力超常、身心健康、意志品格坚定的优秀人才甚至让全体公民都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公德。

营造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的艺术氛围。适当的审美教育,既可以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好的积极作用。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较大,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仅仅是简单的增加几门艺术人文类的课程,还应创造使人温馨、陶醉的校园环境,细致到每一个角落,一张照片、一首诗、一幅画、一曲音乐、一个建筑、一件雕塑甚至于都要适应时尚潮流,构建起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魅力,使校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师生和谐化。让每一个学生个体从这种倡导审美文化的大氛围当中寻找其自身的爱好和心灵方向。另外还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有突破性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科交叉,在医学学生中开展阅读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课,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说、诗歌、散文欣赏课,音乐、绘画鉴赏课,网页制作、动漫设计课,以及丰富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地运用艺术门类的知识来丰富专业知识,课程设臵尽可能以多种审美通道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把那些玩物丧志,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来。

大学美育让我们医药大学生更加健康,更加有活力。

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对于艺术家来说,美是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找到激情,找到美。于是,在艺术家的审美视野中,美是一个个形象。对于哲学家来说,美在过程,美在存在,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包括横向系统,也包括纵向过程。过程的美可以揭示宇宙无限进步的历史和历史联系,它既包括运动,也包括相对静止,既包括无限,也包括相对有限,既包括持续,也包括间断,它能以立体而不是平面的角度来反映世界。但是,过程同一切理性思维的成果一样,它本身是抽象的产物,虽然它是科学的、真理的,但它却是世界万物的概念升华,所以,在哲学家审美视野中,作为纯概念的过程就是美。美在未知,这种看法,对于科学家与探险家们来说也是同一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③对于探险家来说,探索未知就是寻求非常之美,这是他们不畏艰险的源动力。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尽管他们从事的是纯理性纯抽象的探索,但对他们来说,对世界未知领域探索比什么都具有迷人的魅力,因为它不仅能为科学家描绘一个更真实的世界,而且能反映一个更高层次美的世界,这个美的世界必须通过理性思维的语言来描述,通过抽象的审美眼光来观察。可以设想,如果理性世界没有美,如何能够使几个世纪的科学家们前仆后继地为之奋斗。

从另一个具体侧面看,我们还可以发现美是具有多样性的。花季少女是美,鹤发童颜的老翁何尝不美?连绵大浪是美,静水中的孤波何尝不美?江南吴侬软语是美,燕北铁板铜琶何尝不美?这是美在外表。西施捧心,人皆以为美,无盐捧心,人皆以为丑;碧草时花,人皆以为美,粪便垃圾,人皆以为丑,这是美超越民族老幼的同一。郭靖虽丑,其行为美,杨康虽美,但其行为丑,这是美在本质。阳春白雪,和者必寡,下里巴人④,和者必众,这是美的层次。因此,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是简单的是或非,而是非常复杂的美学建构。

为什么美具有这样的复杂建构?这是因为美的构成基础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众所皆知,世界分为自然、社会、认识和思维(精神)四大领域,自然、社会合称为物质领域,认识和精神源于物质领域又抽象独立于物质领域。这四大领域本身又具有复杂的建构。同时,世界规律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外部世界、认识和思维共同的一般规律,即一切运动的普遍规律。二是外部世界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三是外部世界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局部表现,自然的一般规律和社会的一般规律。由此可见,同物质领域一样,精神领域同样存在着美,而且这种美比物质领域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比物质领域美更复杂,抽象的定理、公式,理性的思维,都内含着美。事实上,在大学教育中,应当争议的不是理性思维和抽象理论存在不存在美,而是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描述这种美的语言、表现这种美的工具、审视这种美的方法。可以说,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样的语言、工具和

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进入到抽象世界美的神圣殿堂。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一些从事大学教育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抽象世界本身存在美,他们为了美育不得不试图降低对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中小学直观教育和形象思维教育,借助于艺术领域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简单地图解理论知识,借助于文学语言来烘托课堂气氛。我们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不能说是真正的大学素质教育,因为这种尝试只是浅表的图解美育,没有真正深入到大学理性教育的美学层次,其最基本的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认识、精神、抽象理性世界本身也存在美,当然无法进行发掘。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2篇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职院校学生也是我国未来事业的中间力量。

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意义巨大,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深受美的陶冶,更能够为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做贡献。

故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的作用意义,着重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寻求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的方法,以期为高校美育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育教育

美是一种高尚的心灵感受,美育更是教育的崇高手段,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高校作为学术界的重要基地,其在美学界的使命和作用是无法被取代的。

故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不仅仅可以达到以美熏陶人、以美教育人、以美启迪人的作用,更能够发挥出以美成就人的作用。

进而,对于我国建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我国未来事业的中间力量,提高民族素质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阅读前人著述,加之自我创新习研心得,认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重要在如下几点:

一、营造美育环境,做到处处即是美育课堂

美育在高职院校往往成为忽视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环境比较薄弱。

在谈到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蔡仪,李泽厚等美学大师的时候,学生知之甚少。

同样,在文科高职院校当中,只是机械的以《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等课程为底本,使学生达到学习完成学业的目的,而没有达到以美启迪人的功效。

其实,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工作在于点点滴滴的生活,生活才是教育的最好老师。

因此,我们谈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重在营造美的环境。

比如我们可以在高职院校学生当中广泛开展一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讲座、美育活动、美育比赛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化环境的改善,真正来让这些热爱美的青少年触摸到美的存在,触摸到美的感受。

营造美育环境,做到处处即是美育课堂,通过环境再现美育教育的功效,这不仅仅可以满足高职学生多方面的艺术兴趣和艺术追求,更让他们更加的向往美、热爱美,从而更好的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转变美育教育方式,做到美育教育形式多样化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使得美育当中的一些感性成分降低,逐渐使得学生对美育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美高深莫测,是一种专业性强不可触摸的艺术形式。

其实,在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当中,过于强求美育的范畴、命题、体系等,都是对美的一种割裂。

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的方式只有转变,让学生在舞蹈、戏曲、影视、文学、书法、摄影、建筑、雕塑等诸多艺术门类当中寻找美的存在,接受美的陶冶,这样才会达到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的最佳效果。

这些多种形式的美育教育形式,在高职文化育人中,让学子们懂得了尊老爱幼,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奉献。

可以说,这些形式的美育教育,无不闪现着人性的火花,构筑着高职院校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

所以说,多种多样的美育形式,能够使每个大学生的心灵都泛起阵阵涟漪,不知不觉中播撒着当代大学生美的精神种子。

美育教育不是禁锢教育,也不是说教教育。

因此,在高职院校当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必须运用多种美育教育形式,从而才能更好地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高职院校就像是一个小社会,正是多种形式的美育教育,让成长在当下的大学生们的心灵碰撞出美的火花,在这种美的光环照耀之中,从而将自我锤炼为新时代有用的人才。

三、重视传统文化,开设美育教育选修课

先进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儒家文化,从圣人孔子、孟子到近现代社会,其思想一直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于那些高职院校的莘莘学子们来说都是意义重大。

我们都知道圣人孔子主张“仁”,“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

孔子提倡以温厚的君子人格来规范主体的修养,这样运用到高职文化育人教育中,能够调节学生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去实现个人理想。

我们用圣人孔子的这种仁爱思想,用这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的核心,在高职学生美育教育当中发挥作用,意义定会堪伟,成果卓然的。

我们在高职院校学生当中,开设一些中国传统美育选修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更达到了美育教育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灿若珠贝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精髓,其中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典范。

在我们高职院校当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更好地启迪大学生的人格和思想,对于那些还处在做人处世和道德修养养成阶段的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起到一定的作用意义。

这种美育教育形式,不仅仅能够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效果,还能够提高高职院校莘莘学子的普世修养价值,让他们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传递者、接班人,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毕定一。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J]。安徽教育。1980(08)。

[2]谢文平,韦良德;开展美育教育塑造高尚人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孙荣春。试论美育在职业院校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33)。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3篇

对高校德育教学的一点探索论文

摘要:高校德育课程理论教学方面存在教学内容泛政治化、教学模式机械化和学生学习态度功利化等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教师教学消极、学生活动应付、后勤保障不足等情况。为了增强该课程的实效性,高校德育教师必须创新思政理论的解读方式,改革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从而使德育教学真正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关键词:德育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创新

当大学生用硫酸泼黑熊、用微波炉烤小狗、用剪刀戳猫眼,甚至杀害同学、老师、无辜者的事件公诸于报端,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日益为公众所关注。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德育课程由于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效果欠佳。德育教师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该课程的实效性。

一、高校德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学习态度功利化。随着大学生就业机制的转变,学生在学习时会有意无意的选择对就业帮助大的课程。,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品德”会对求职有帮助。该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学生对德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于是,部分学生在对待该课程时选择了“逃课”。

②教学内容泛政治化。在高校,德育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范畴。学生自然将之视为政治课。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渲染其政治色彩,并把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人格作为对所有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感觉目标遥不可及,丧失对该课程的兴趣。

③教学模式机械化。当前,部分德育教师依然满足于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理论。即使案例教学法,也不过是理论之后附加几个诸如钱学森、张思德之类的经典案例。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这种机械灌输,很难让学生真正获得对真善美的体验,更别说心灵的共鸣,从而导致学生知行脱节。

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的消极心态。当前,德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大纲,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加之有的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在管理层面上忽视教师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直接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②教学保障不足。实践教学往往需要经费、设备的支持。但由于部分高校经费紧张,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要开展实践教学只能通过拉商业赞助的形式获得经费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畏难情绪。

③学生的应付心理。在当前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开设实践课程的意义和目标不甚了解,缺乏参加活动的动力。于是,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程采取应付态度,甚至直接通过网络下载实践报告应付考核。

二、更新教学思路,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德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促使高校德育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期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1、创新教材理论的解读方式

教材中指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对此,教师必须通过深入解读,让学生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道德之于社会的意义,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中道德的价值。首先,教师提问:市场经济,法治社会,是否还需要道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中小企业大起大落的现实,思考其原因所在。答案自然是企业资金链的断裂。那么,资金链断裂的原因何在?“三角债”使然。然后,提示学生,“三角债”似乎与道德无关,但如果每个企业都恪守诚信,“三角债”就不会产生。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展示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的观点: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然后,结合中国的现实,比如,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卫生体制问题,其背后无一不是道德的缺失。道德之于法律的优越性在于其预防性。道德内化为人的修养和品质,可以有效预防不良行为的出现。而法律更多的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对其进行制裁,显示出较强的惩罚性和滞后性。由此得出结论:在任何时代,道德体系的构建和维持是保证社会良性运转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道德之于个人的意义,教师不再一味地讲述道德之于个人发展的正面实例,而是从理论角度上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前提问题,即:人们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规范?这一问题不解决,学生就缺乏提升个人境界的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从人的本质的讨论开始: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我国古代学者荀子提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可见,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义,在于道德。所以,人要维持自己作为人的本质,使自己能够和动物区分开来,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并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行动。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到人提升自身修养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人要保持其自身的本质所必须的。当外界要求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时,遵守道德规范也就成了学生的当然选择。

2、改革实践教学的活动模式

德育理论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体认。因此,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将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①实践教学的统筹安排。由于实践教学需要场地、经费、交通等诸多条件,教师个人很难独立解决。因此,高校应成立全校性的统一工作机构,组成一个包括德育教师、辅导员、教务、财务、团委、后勤在内的完整体系,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由教师和辅导员负责包括成绩考核在内的具体事务,教务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资源,后勤应提供包括车辆在内的保障,财务要保障经费的及时到位。

②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要积极联系社会上现有的德育基地,更要有效利用校内德育平台。比如,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一些有关伦理亲情方面的歌曲,纯洁校园文化氛围,以美的形式撼动学生的心灵。另外,教师还应与广播站或本校网络论坛建立联系,开辟一些“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专栏,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榜样。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道德信念得以坚定,道德情感得以升华。

③多种实践项目的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强化认识。如果学生对实践项目不感兴趣,其参与积极性就会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设置内容不同的活动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开发新的项目。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责任。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项目对学生进行指导,以确保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能较好的总结,获取相应的成绩。

综上所述,由于高校德育教学存在理论教学难深入,实践教学难开展的情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高校德育教师必须勇挑重任,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创新教材理论的解读方法,使之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取得学生的共鸣;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落实途径,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促进学生道德的知行统一。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4篇

动漫博物馆对动漫产业的推动作用论文

摘要:《-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动漫产业作为日本的第三大产业,年营业额达230万亿日元,庞大的日本动漫产业是动漫博物馆存在的客观要求。现代漫画图书馆是日本首家漫画图书馆,在1978年建成,之后米泽嘉博纪念图书馆、杉並动画博物馆、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等动漫博物馆逐渐建成。

关键词:日本;动漫博物馆;动漫产业

秋天我到日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调研之旅,期间考察了杉並动画博物馆、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吉卜力博物馆、福冈美术馆以及与动漫有关的展会。文章就日本动漫博物馆对动漫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探讨。日本动漫产业的欣荣发展与动漫博物馆的存在休戚相关,动漫产业为动漫博物馆提供了受众和动漫资源基础,动漫博物馆通过对动漫作品展出、人才培养、专业实践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对动漫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一、多样化的日本动漫博物馆

(一)以动漫为主题的博物馆

(二)综合性展馆

除了以动漫为主题的博物馆之外,日本国内有部分综合性展馆会不定期以不同的动漫主题策划相关的动漫活动。如新潟县立万代岛美术馆在7月举办了“近藤喜文展”,毎年3月底左右在东京国际展览馆举办世界动画界最大的动漫活动展览“东京国际动画博览会”。博览会由报告会、动漫电影节、歌手表演、动漫新作发表会、动漫产品展销会等几个部分组成。年10月在熊本市现代美术馆举办“吉卜力的立体建筑物展”和2016年10月福冈美术馆主办的“THE世界名作剧场展”就是这一类的活动。这类综合性展馆主要有大阪市立美术馆、国立新美术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等。

二、动漫产业对动漫博物馆的建设提供资源保证

(一)日本拥有强大的动漫资源

日本电视台每周新播放的动画片有40~50集,年播出时间达到89万分钟,动漫流通领域产值达3739亿日元,其中包括电视动漫节目播放收入1898亿日元、动漫电影票房收入377亿日元、影像制品1464亿日元。1992年至日本动漫市场规模逐年增加,20动漫市场规模数值已达到1992年的2倍多,足见日本动漫产业在此阶段发展十分迅速。当今,日本每周约有70部左右的电视动画片在播放,并且动画被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日本的道标文化之一。

(二)强大的受众基础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87%的日本人喜爱动漫,84%的人拥有动漫相关产品。据广岛市立漫画图书馆数据库统计显示借阅者遍布各个年龄段,图书馆主要以40岁左右的借阅者为主,10岁左右和30岁左右的借阅者为次;而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对到馆者进行统计显示,儿童约占二成,中学生占一成,成年人约占七成。2016年11月25日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迎来开馆10周年,也创造了开馆累计流通人数260万人次的记录。可见,日本动漫的受众人群遍布各年龄层,动漫博物馆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动漫已成为日本的全民性文化。

三、动漫博物馆对动漫产业的推动作用

动漫博物馆作为保存动漫资料的社会设施,以动漫资源为基础,除了努力搭建动漫文化展示与阅读平台、动漫知识学习和交流平台以外,对动漫产业的各环节起到推动的作用。

(一)动漫产业属于知识、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型人才的支撑

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日本培育动漫人才的主要途径,动漫博物馆对动漫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对社会教育支援

动漫博物馆为动漫爱好者免费提供动漫教学的服务,如举办动漫历史文化讲座、动漫编创讲座、动漫创作技法讲座、开设动漫教室等。如杉並动漫博物馆会常常开设不同主题的讲座,如2016年10月举办了“成为动画人!”系列讲座,分为“中学生图解讲座”和“成人实践讲座”;相对于杉並动漫博物馆,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的场地更加大,可以举办的讲座更加丰富,漫画工作室设计在博物馆的一楼,周六日和法定节假日免费开放,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漫画家,观察并学习如何绘制漫画。展馆另设动漫趣味学习角,根据人们水平提供不同程度的培训课程。另外,还会邀请大师进行动漫讲座,如2016年11月13日在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举办“养老孟司和宫崎骏的爱好对谈”座谈会。

(一)对学校教育协助与支持

动漫博物馆努力配合和支援学校的动漫教育工作。例如在2016年的2月,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提供场地,展出了京都精华大学毕业生的动漫作品,给予新新动漫人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二)指引动漫创作方向

对受众定位的准确掌握是动漫产业成功的关键。动漫博物馆有大量动漫爱好者资源,其来馆者的数据、馆藏资料借阅的数据和周边销售数据反映出受众的喜好类型,对动漫类型与题材的选择、生产商的销售策略有决策性的作用。

(三)协助动漫学术研究

动漫学术研究对动漫创作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如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设有专门的研究室,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对展馆的动漫资料进行学术调研,并发布研究成果。

五、结语

动漫产业为动漫博物馆提供了受众和动漫资源基础,动漫博物馆通过对动漫作品展出、人才培养、专业实践和学术交流等方式为动漫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而且,日本动漫博物馆还起到指引动漫创作方向和协助动漫学术研究的作用。因此,日本动漫博物馆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5篇

校园各类活动对中学德育的作用论文

信息化时代,信息传递具有全方位、便捷性的特点。青少年知识及观念构成不再源于父母和教师,还包括同学、偶像等差异较大的传播源,但其中信息有好有坏,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导致学生思想品德极易出现偏差,这对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节等活动具有实践性特点,学生参与其中能接收到正面信息,辩证地看待问题,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发展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教育各个环节存在密切联系。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趋势。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青少年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较少,在成长中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校园各类活动对中学德育教育的作用

校园各类活动是教师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组织、设计的各类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相契合,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其中受到道德熏陶。

(一)导向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等均发生了变化,学生作为校园主体,其思想观念等也随之改变。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德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校园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现实生活贴近,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如在学生节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自己设计的产品,然后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售卖,换得相应的报酬,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或者进行爱心募捐、义卖等,围绕需要帮助的人群开展活动,学生集思广益,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帮助他人,可以让学生在付出中收获更多。

(二)素质拓展作用

教育学家认为,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等,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如学校组织的国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可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让陈列品具备视听功能、感应功能等。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较为旺盛的阶段,喜欢新鲜事物,在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增强体验式信息传递,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方式,能使展品更具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以增强学生印象,发挥历史教科书的作用[1]。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国防意识,且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

(三)凝聚激励作用

与传统时代不同,现阶段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凝聚力,合作意识较差。而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合唱比赛、军训、“一二九”历史短剧演出等各类活动中,可以使其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学会与其他同学合作。如当学生参与军训时,在为整个队伍荣誉努力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其集体观念、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也能够逐渐增强其对班级的归属感。另外,学校组织的励志合唱比赛和“一二九”历史短剧演出等活动,还可以在班级之间营造竞争氛围。学生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合唱,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四)品格养成作用

校园组织的各类活动最大的特点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其某些品质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和组织支教、募捐等活动,将募捐到的书籍、衣物等物品寄往贫困地区。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业余时间到困难地区进行支教,将自己积累的知识传递给这些地区的孩子。这样在给困难地区的孩子带去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能够对比感受到自己的幸福,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品格;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也是快乐的,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除此之外,低碳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学生也不例外。校园活动还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注意自身的日常行为,通过共同努力来建设美好的校园和家园。

三、结语

中学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及阻碍因素的增多,对中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践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如军训、支教等,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品格的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维书.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4):39-40.

[2]马庆国.浅析校园活动对中职德育的影响:以临夏州卫生学校系列校园活动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17):31-33.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6篇

课程名称:大学美育概论

学院: 管理学院 专业: 会计学 学号: 201105270131 姓名: 蔡克志

歌剧美育自我鉴赏 摘要

谈到美育,即就是用美感教化人的性情。美感就是审美观,本论文主要选取音乐艺术中歌剧的角度来阐述在人类发展史上存在的美感。学习与吸收音乐艺术中歌剧的精华,对于净化大学生生这种浮躁的心灵有极大的帮助,另外还可以拓展视野。在众多的音乐表现形式中,歌剧是最有感染力的。那么歌剧就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对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了解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掌握歌剧的要素,来浅谈大学生怎样欣赏歌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歌剧欣赏的水平,通过欣赏歌剧,来启迪和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

一、概述 ·························································································································· 3

(一)歌剧与美育 ········································································································ 3

(二)歌剧的含义与艺术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歌剧的要素 ········································································································ 4

二、浅谈鉴赏歌剧 ················································································································ 5

(一)鉴赏歌剧的方法······························································································ 5

(二)歌剧鉴赏的意义······························································································ 8

(三)经典作品鉴赏 ··································································································· 8

三、总结与参考文献 ··········································································································· 9

一、 概述

本部分主要谈到美育与音乐表现形式中的歌剧之间的联系,然后重点说明歌剧的基本组成与内涵,产生对歌剧的基本认识。

(一) 歌剧与美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①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

而在审美教育中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去展现,每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都含有审美观念,特别是歌剧的这种音乐形式。因为歌剧艺术作为高雅文化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对大众审美的美育创新培养有着独特功能。总之,歌剧与美育相辅相成、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关系。美育通过歌剧来充分展示,而歌剧是通过人们从中体会到的美育来衡量歌剧的价值与水准。

(二) 歌剧的含义与艺术特征

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歌剧,其含义与特征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完善 ① 摘自《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74页 3 的,在各个地域呈现不同的特点。在这里主要谈到西方中世纪到近代的歌剧。

歌剧是将音乐、文学、舞蹈、舞台、戏剧等融汇在一起综合性的艺术。其内容丰富多样,其社会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所以,现代意义上的歌剧基本上都是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

随后的歌剧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歌剧有“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之说。这是指在舞台表演,并有舞台布景和服饰的,以角色歌唱为主导,以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为推进剧情发展为主要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它如同诗歌、戏剧、音乐那样在实践中开展;又如同绘画、雕塑、建筑、舞蹈以及戏剧那样在空间构建;它即像戏剧、舞蹈那样,以语言或人体形态作为传递信息媒介,而且更以抽象音符的运动作为表现思绪心态的手段。简单地说,歌剧是在舞台上用演唱来表演的戏剧,通常配有连续不断地音乐。歌剧是最激动人心、最投入的,通常也是最壮观的艺术形式。它把歌曲、戏剧、舞蹈、舞美设计等所有了不起的技艺融为一体。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门类截然不同。电影、戏剧、芭蕾和音乐会都不能与之相比。

(三) 歌剧的要素

歌剧中有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器乐部分包括:序曲和前奏曲。当然还包括导演、指挥、乐队等。歌剧中歌唱演员是歌剧里的明星,他们除了要有很深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外,还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②

② 参考钱苑 林华著《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4月。第2页。 4

合唱作为歌剧音乐的一种形式,有其特殊的表现功能,为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可替代。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恢宏的、深沉的、优美的合唱歌曲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许多歌剧舞台上的合唱音乐,作为音乐会的重要曲目,激荡着听众的美感。③

舞台导演。导演负责一台演出的各项舞台要素:制定演出的总体风格,排演舞台动作,和与歌手讨论性格的塑造,与指挥和舞台设计穷尽剧本的戏剧内涵。在二十世纪的歌剧舞台上,导演以头等重要的身份出现。

指挥和乐队。指挥算是歌剧院中最重要的人物,因为演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指挥的优劣。指挥的最基本任务一目了然:使音乐配合剧情,确保演奏和歌唱同步进行,保持乐队和歌唱之间的平衡(如同乐器之间的平衡一样)。歌剧指挥不仅需要音乐技巧,还要有对舞台的直觉。除了要具备音乐和戏剧两方面都切实可行的知识,还要有一种把握戏剧时机的悟性。

二、 浅谈鉴赏歌剧

前面已经对歌剧有比较抽象的了解,下面本部分就是将这种抽象通过优秀的作品来形象化、具体化阐述用怎样的方法和角度去看待歌剧、欣赏歌剧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当然它同样对我们生活具有很大的存在意义。

(一) 鉴赏歌剧的方法

作为一名大学生,特别是学过这门《大学美育概论》课程的我们,在学习和认识歌剧的基本特征和掌握歌剧的基本要素后,应如何欣赏歌剧了解它的具体内涵呢?通过我的自我鉴赏,应该只要从以下几个方法着手:

③ [英]_沃著 曹利群,王玉桓译《歌剧 一种新的聆听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3页。 5 第一,从歌剧的整体构成部分去欣赏

一般歌剧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大多数歌剧以一段序曲开始,即一段短小的管弦乐作品,用来使听众安静下来,进入聆听歌剧的氛围。有时,序曲中包含后来出现在剧中主要部分的音乐主题。比如比才的《卡门》的序曲就烘托了剧中为自由二战的悲剧主题。再如莫扎特的《唐璜》序曲就合并使用了剧中最后一场戏剧性结局的音乐。在一些歌剧中,序曲的独立性不太强,主要是烘托气氛。因此,序曲也常称之为前奏曲。和话剧一样,多数歌剧都是分幕的。五幕最常见,法国和俄罗斯的大歌剧尤其如此;喜歌剧更多的是有一两幕组成;悲剧的幕数则不确定。

第二,从戏剧的情节中把握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7篇

新时期大学美育的现状与出路

摘要:

美育的教育,也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欣赏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其中主要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大学期间所接触到的大学美育教育。而对于新时期在中国的大学美育教育,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严峻的。那么我们现在大学美育的教育现状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关键词:美育 现状 出路

什么是美育?

美育,我们又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它的含义。首先,美育是一种以情来感动人的教育。一方面,美育始终不会脱离美的形象的教育,另一方面,美育又是通过美的形象的情感感染作用完成的。其次,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重点是以美启真,以美划情。最后,美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这也就是强调人的自由的思考,全面的发展和人的感觉的丰富性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美育对人的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和谐,自由的发展,全面实现人的丰富性。总而言之,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对于大学生们而言,我么即将走入社会,那么这种全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美育的形式与特征

美育具有多样性。这种美所具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指的是美育在时空上的灵活自如和在个体上显现差异的特性。就比如说,我们身边的花草,祖国的大好河山,随手拿来的一本书籍,一部充满文艺气息的电影,一幅简单的油画,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在这大千世界,无时无处不在上演着美的篇章。而在时间上,美育是有可能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随时发生和停顿的,它并不像其他比如德育和智育一样必须在正常生活工作日进行。另外,美育是会随着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以及个体所处的时间段以及所处的地点而发生变化的。就拿一部爱情小说来说,有人感受到的时爱情的忠贞,有人或许更多感受到其中追求自由的意志。还有,当你开心时,你会更多感受其中快乐的桥段,当你悲伤时,你对其中痛苦的桥段会更有感触。

美育的实现依靠的就是人与活的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情感的感染在美育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低位,一致必须把认识和道德等理性因素融入审美情感当中,它以潜移默化而不是说教或讲解的方式存在。

此外,美育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因为美育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着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就比如说一部之前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当中的各种各样的精美绝伦的场景,无疑是美的最好体现,此外,那些造型奇特却又非常可爱的生物们则体现出这种美的趣味性。而大学美育在通过感性关注成全人的生命,通过情感的激发来完善我们大学生们的心理结构,通过引导体验走向自我超越,通过人文关怀来发展个性。有学者从个体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美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优化审美趣味,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它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修养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一种个性教育和发展教育,它的宗旨不在于传授谋生的本领,而在于帮助人来探索和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上之路,使人在精神的自我构建上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

我国大学美育的现状 尽管我们的国家近十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教育方面,尤其是在大学的教育上,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革发展。大学美育在大学里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众多的学者在这方面都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大学美育的本质,特点,功能,课程设置和实施途径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却始终跟不上步伐。这里面缺乏符合大学生审美发展特点又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颖独特的理论,影响了大学美育科学化的进程,制约了大学美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大学美育研究时必须要注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要对已有成果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而且要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比如说大学美育的结构问题,大学美育的过程与规律问题,大学美育与大学其他各育的关系问题,大学美育的模式与方法问题,大学美育的师资培养问题,大学美育的科学评价问题等等,从而使大学美育理论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此外,我们知道,研究的对象的性质决定研究的方法,而研究方法又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方法时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论发展的主要标尺。任何理论观点上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研究方法上的细微差别。反思我国近十年来的美育方面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微观研究,也就是从某一视角,某一侧面进行研究,而宏观和整体性的研究则相对缺乏,理论研究,经验总结研究较多,但实证研究则比较欠缺,研究的方法的相对陈旧和单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主要瓶颈。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美育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创新,以大学美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带动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以单纯进行大学美育研究走向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从而推动大学美育研究的更加深入与有效的开展。

当然,大学美育的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们两种最积极,最活跃的人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它既包括教师传授美的过程,也包括学生接受美和形成美的过程,这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过多的收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往有关大学美育的研究明显是过于重视教师对美的教授和灌输,而不是向学生们展示美的东西,让学生们在欣赏这些东西的时候,自己来体会其中的美,也就是说现在的这个过程过于重视教师在教与被教当中的能动性,从而忽视了大学生对美的接受与生成,忽视了大学生在美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大学美育的低效甚至无效。对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由于更接近大学美育的本质和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因而更有助于大学美育功能的发挥和任务的实现,这也将会成为今后大学美育的研究的突破口和热点课题。

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首先,重视大学美育的整体性研究。大学美育研究的整体性,首先指的是必须把大学美育放在大学教育整体层面上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真正的重视这门课的学习,将其作为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知道大学美育与大学德育,智育,体育等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怎样以美育为纽带而实现大学各类教育的紧密结合,促进善,真,美的辩证统一?它对大学人才培养任务的达成究竟有何价值,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只有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握大学美育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也是更加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大学审美环境的整体营造,大学审美文化(这其中包括教师审美文化,课程审美文化,学生审美文化)的整体建设,大学美育手段方法的整体运用,大学教职员工的全员参加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指应该从学科的综合交叉的角度进行多学科整合性研究,这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研究思路,而且还能克服单一化的研究视角带来的盲点和误区,从而有助于大学美育教育研究的深入进行,并在这个基础上催生新的大学美育理论。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美育的历史研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大学美育当然也不例外。历史研究就是从各种现象,事件的过程和过程的具体性上考察对象发展的自然过程,在揭示对象历史的基础上在线对象的发展,从大约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兴盛到今天,大学已经走过了接近千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在大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学者们对大学美育这一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思索和研究,形成了丰富且又价值的美育思想和理论。如果我们要研究大学美育,我们就得对历史上已有的这些美育思想和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寻找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天大学美育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路,使得我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更加科学的研究成果。大学美育既是一种教育理论形态,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充满着实践智慧。注重大学美育的实践取向研究,首先是由于大学美育基地的实验和实践,总结其内在的规律性,然后以典型带动全局,层层推进;其次是由于美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实践和实践基地的建设,解决美育的实践疑难和困惑,使师生都有机会体验和探索美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最后是由于通过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使那些有较高艺术天赋的大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这也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一些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希望我们的大学美育教育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活的美的感受,也会从中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大学美育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8篇

美育对高校生德育推动作用论文

高校的德育工作是众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体,它和德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等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美育则是架设在德育工作与众多学科间的一道桥梁,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美育和德育的关系

纵观中西教育史,融善于美,也即把美育和德育相结合的学理的依据和思想渊源从古至今都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大教育家蔡元培是第一个把美学原理应用于教育的人,把美育的作用上升到了相当的高的程度,他这样评价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奏效,因此主张借助美感教育来实现。德国著名的古典美学家、美育创始人席勒则提出,“美育”的初衷就是通过从事美的教育来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类,从而进一步拯救整个人类社会。他曾经强调“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认为美育对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审美教育当作了高校德育重要的一个方面内容。具体来说,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美的感受能力。美育主要是通过对美和美感的直观形象来感染人,从而触动人的心灵,而不仅仅是枯燥乏味的说教。学校的美育工作应当把校园与社会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应该适时地在学生中普及各种美育活动的教育。其中艺术教育在美育内容又占据了首位的位置,艺术表现形式是美育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学校应从学生的音乐课和美术课做起,经常性地举办各种类型的艺术表演、艺术展览以及艺术讲座等等,并且努力将这类活动从学校延伸到社会。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听听音乐会,参观各种各样的美术展览会等。另外,我们要把美育工作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中,为构筑一个美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添砖加瓦,从而陶冶人的性情和心灵。可见,德育和美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的。美育需要德育的指导实现自身的升华,使审美意识具有更高的理性和思想性;德育则需借助美育丰富的内涵,进而使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的灵魂是德育的主旨,而人的内心世界是世上最丰富而又最易变化的东西。此外,塑造人的灵魂,雕琢人的内心世界,包含了艰巨而又复杂的艺术创造过程,因此,枯燥乏味的说教方式难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既要注重其思想和逻辑的塑造,也要注重情感性和形象性的合二为一;不但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而且要融理于情,以情动人。

二、美育对德育的积极促进作用

1美育是德育的原始诱因

爱美乃人之天性,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即在于实现美,人们的言行举动都是在美的驱使下而进行的。从广义上说,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倾向、道德风尚、生活情趣以及价值观取向也都是建立在对美的追求上、对美的创造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搞好德育工作必须先搞好美育。让学生在爱美、审美教育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操和健康的思想观念,从而充分地发挥青年学生的创造能力。

2美育是德育的保证

(1)美能导善美和善是相通的,善是美的灵魂,美是善的光华。美育可以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帮助人们克服因过度物欲化造成的对社会价值观的偏离。同时美育能促使青年学生追求高尚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在这样的情景中,“融美于心灵”,在感化、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美的理解与欣赏,使之与审美对象产生精神上和情感的互动,不仅使感官得到享受,精神得到满足,在思维上得到启发,进而荡涤灵魂,摒弃恶性的意识,自觉扬起追求高尚人格和远大理想的风帆,追求美好,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美育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美育还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境界,铸造完美人格的多重作用,它能引导青年学生向往善人善事,召唤青年学生对人类崇高行为竞相仿效。同时,美育能通过审美欣赏和审美评价,扬美抑丑,颂善贬恶,引导和促进青年学生坚守底线,端正品行,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进而提高美好的人生境界。

(2)美能启真美是以真为基础的,因此对美的追求可以赢得对真的把握。青年学生会因美育而产生追求真理的热情,扩展知识的广度,转变老套的思维方式,增进自身的想象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思想观、社会观、世界观,进而对社会、人生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具体、成熟的认识。据对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招收的理科超常少年的调查,“他们自小在家庭和学校中受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都比较灵活丰富,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接受和实践能力都比一般学生强。”这些都说明美育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敏锐的直觉力、活跃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

(3)美能怡情美育可以培养人的积极情感,调节人的心绪,愉悦人的心情,美化人的心灵,保持人的心理平衡,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对青年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风尚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首先,美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开展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其次,美育还有助于青年学生培养高尚情操,珍惜美好事物,形成良好性格。人这个万物之灵的生命底蕴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丰富多彩的美,而美育正是通过突出而强烈的美感直接冲击和改变着青年学生原有的情感与情感倾向,促进他们性格的移化和强化,使他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在美感的共鸣中熏陶思想,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品格。

(4)美育能寓教于乐美育在德育教育发挥着独立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美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比较适合青年学生这一群体,容易被他们理解和采纳。

3以美育德有助于提升大学德育的层次

大学德育教育是一种培养式教育,它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教育。政治方向和思想理论素质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构成大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素。以美育德,是把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到一起,将美育情理交融、寓教于乐和自由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融合到德育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在对“美”的鉴赏、感知和体验中,德与美相互交融,获得审美思想上的转变和思维上的启发教育。以美育德的引导使学生将认识美、理解美上升到内涵丰富的审美情感,并升华赞美善、追求真的道德情感,逐步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境,进而提高了大学德育的层次,为学生的德育教育的知情意行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向。

4以美育德有助于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

传统大学德育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它的弊端就是漠视和压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需求,并通过政治思想、道德伦理、规章制度等概念形式教育学生。大学生无兴趣的用被动抵触、逆反的学习状态及心理状态接受知识。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使德育教育无法顺利的进行。而以美育德则不强制,不采用填鸭式说理灌输,它以形式多样的感性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对于“美”的热爱和对“善”的追求,使大学生在轻松自如、和谐的教育情境中的体验中培养并陶冶情感。坚持情感和心理上主动接受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原则,学生享受美好的事物带来的美感,将这种美感转化为自身审美的信念和“内在美”,激发大学生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的理性需求,实现由“审美的阶段”到“道德的阶段”的过渡,这就大大增强了大学德育的教学实践效果,对创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途径和方向。

三、美育服务于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以塑造美好心灵为要务,实现德育目标

古往今来,人们对教育的目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比如培养君子、真人、绅士乃至于全面发展的.人。但无论怎样表述,实际上都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诠释。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道德和审美相互作用,不存在主辅、本末的问题。要实现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的全面统一,就要克服对社会社会本位理解的偏差,扭转泛政治化的思维模式,在德育目标的取向上把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作为学校德育的追求。感性和理性共同控制着人的思维。创设积极有效的教育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实现德育和美育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创设积极有效的教育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为学生提供情理交融与情境交融的教育情境,充分利用教育情感的引导功能、激活功能、驱动功能、陶冶功能、弥散功能和调节功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理解与升华。因此,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进行精神上、心灵上、思维上有着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教育情境会化心灵。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感,升华学生的理想境界有很大帮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

学校建立和执行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会对于树立一个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从而对美育和德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不仅可以弥补学生思想和生活中的空虚,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喜欢学习、勤于劳动的激情,并进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自强之心,使学习、生活过得充实而美好。

3提高德育的工作艺术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9篇

随着现在教育的逐渐发展。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因此, 德育教育也越来越成为高校重视的教育政策。德育即生活, 生活即美育。美育作为随着现代教育发展新兴的教育模式, 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还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美育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德育、体育等方面, 不断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 提高其素质发展, 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一、美育的内涵

美育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多元化的, 它存在于生活的各个实践活动中。最先提出德育概念的席勒, 他认为, 美育是人内心心灵的解放和净化,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人性完善发展, 而且还可以促进人获得政治自由, 正是通过审美, 人们才能达到自由, 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 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从以上观点可以得出, 美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 美育教育把自然美、艺术美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 通过美来培养一个人全面素质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

二、美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

美育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它属于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在古希腊有一位著名学者柏拉图, 他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 其目的在于改造人性, 培养美德, 培养人有节制地、和谐地爱好美好、有秩序的事物。”在中国, 古时候的人们用诗歌、乐器、音乐等作为载体来进行教育, 从刚开始的'平凡庸俗, 到后来能够审美欣赏美的过程, 但是随着后来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 教育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方式也逐渐发生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灌输性教育, 教师是主动讲解者, 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导致德育教育的问题愈演愈烈。为此, 随着新型现代教育的发展, 教育者逐渐从新的角度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们也逐渐使用美育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 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

三、美育视觉下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与解决方法

(一) 重视大学生内在需求, 转变大学生德育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转变, 新兴教育模式不断发展, 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 教师依然是主动传授者, 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考虑和对学生尊严的维护, 只把学生作为客体而不是主体, 学生的教育成长缺乏独立的空间, 教师忽视对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以及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美育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 大学时期正是学生情感丰富的时期, 所以高校应该抓住时机, 把握机会, 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比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自我讲解, 让学生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感受文学、国学的魅力, 教师要营造美育环境, 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品德。再例如, 如今大学生的素质教养逐渐低下, 不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很多高校举办宿舍文化节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我组织、打扫、装饰的过程中, 把美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共同维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达到美育的教育效果。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德育是在经济政治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教育模式, 所以说德育、美育都离不开政治教育。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了对大学生自我的尊重和内心需求的理解, 大学生缺少自由活动时间继而导致他们缺少对自由的选择, 这就抑制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因此, 在高校美育的教学过程中,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尊重大学生内在需求, 使学生可以自主自觉地接受美育教育。例如, 如今大学生素质不高, 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严重, 很多大学把校园环境作为载体, 成立很多公益社团, 举办公益活动, 在对大学生的美育教学过程中逐渐把德育渗透其中, 让大学生感觉到校园美, 使其得到美的熏陶, 心灵得到净化。

综上所述,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为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 转变大学生德育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高校要不断加强美育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素质发展, 陶冶学生情操, 净化学生心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我国素质教育。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10篇

网络道德存在一定的偏差

网络技术是时代的产物,在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网络道德的内容上。由于网络技术管理的偏差,并且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时期,网络道德中的不良内容就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相关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区分和认识,使得相关的教育问题也凸显出来,对于这种愈演愈烈的问题趋势应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

网络游戏能够导致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特征

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游戏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动力,这对于自制力弱的学生,更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沉浸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渐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对于周围的环境产生冷漠的心理。

网络技术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产生矛盾

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进步,运用网络技术的教育管理系统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需要对于网络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但是,由于网络应用设备的限制使得网络技术很难符合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所以网络技术的更新与学校在建设运用网络技术应用的教育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矛盾的关系。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要积极认真学习网络技术知识和网络管理经验,通过探索网络技术的规律寻找现代网络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定位,使高校教育管理有效的进行高效的教育管理。

3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措施

改变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思想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管理的模式由原来的教师教的过程到学生学的过程的转变,高校教育的管理为了使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能够让学生产生自觉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活动,才能够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完善网络技术平台

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对于高校的信息的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网络技术不仅包括网站的建设还包括网络知识的普及等等。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才能够使得网络技术的发展跟得上时代的潮流,使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学校网络硬件建设跟不上,网络知识得不到普及,这就会给教育管理带来很多问题,要把网络建到学生宿舍,在大学生中大力普及网络知识,以保证高校教育管理的及时、畅通。

大力倡导使用多媒体等硬件设施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有用的条件,多媒体以及网络的使用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广泛的知识,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网络教学和多媒体的使用,这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增强教学的效果。从而在一定方式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实现教学的目标。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也可以参与过程控制,犹如身临其境等等。

4结语

总之,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不断应用改变了高校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网络技术的开展也给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这需要教育管理者要结合时代的特征来学习更多的网络技术知识,才能够以此指导高校的教育管理,实现教育改革的目的。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相适应,才能够得到教育与网络的统一。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11篇

美育与德育对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性论文

摘 要:提高美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美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美导善,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潜能;以美怡情,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至关重要,对于中国在21世纪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美育 德育 思想品德 智力潜能 生活品味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学校美育与德育教学,这是时代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两门不同类型的学科,是同一层次上并列的两种教育形态,是人格完善的两个必要方面。由于二者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和交融性,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至关重要,在我国学校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美育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美的事物为材料和工具,通过审美活动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教育目的。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一个教育过程和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方面,美育和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创造美的事物、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美育和德育也是相通的,所以,美育和德育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就各自的任务和作用来看,美育不仅在塑造人的形象,净化人的心灵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还肩负着寻找、追求和创造自然美、艺术美等美学范畴的任务。而德育的任务和作用则仅被限制在伦理、道德和社会心理的范围之内,所以,美育和德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目前,仍有不少学校把美育划入德育范围,或是将美育与艺术教育简单划等号,这些观点都有失于狭隘、偏颇。将美育从属于德育,忽视了美育在塑造人的方面的独特功能。德育是单向灌输教育,美育是双向互动教育。因此,美育的功能具有为德育所不可代替、无法涵盖的方面。与此同时,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则是将美育的地位降低了。因为美育不仅仅是培养艺术技巧,而且还有更深的内涵,它具有从根本上激发人的心理活力并促使人格完善的特殊功能。所以,美育的目标不仅在培养艺术才能,还在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因此,美育不仅包括艺术教育,也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教育。综上所述,美育和德育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各有个性,在学校教育中两者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一)美育是德育的诱因。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在于实现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美的驱动下进行的。诸如人穿衣,戴帽除了出于最原始的保暖等功利性目的以外,最主要就是出于对美的追求。一般说来,人做一件事,就是因为自己觉得如此才为之美而去做的,是以美为驱动力,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为了别人对自身行为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才去做的,也是以美为驱动力的。从广义上说,青年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在对美的追求、创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对社会的了解,对自身和对自然的认识,也是对美的把握,也是以美的追求为动力的。并且只有当人们充分认识了自我,了解了社会,把握了自然,才能从中产生一种功利性(善)的快感,然后依靠自己的理性思维把这种快感上升为美感,从而形成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人的本质特征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所以,美育是德育的前提和诱因,要搞好德育必须先抓好美育。让学生在审美、立美教育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美育是德育的保证。

美育过程是一种审美和立美的教育过程。从德育的角度来说,“立美”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塑造过程和学生自身完善过程的统一,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具有了比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把握住了审美标准,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统一,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具体说来,美育对德育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美能导善,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

美和善是相通的,善是美的灵魂,美是善的光华。卢梭在《爱弥尔》中说:“只要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一切道德规范和道德条文只有当它成为人的心灵的信仰和需要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道德教育诉诸人们以理性,使人们认识到应该这样去做,而美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们从内心情感上心甘情愿地乐意这么去做。席勒指出:“美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席勒正是把美育作为培养道德的一种手段,认为美育能够使感性和精神力量尽可能地和谐,使人的精神获得彻底的解放。

在现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尊自信意识、自主自律意识、勤奋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普遍增强。这是我国精神生活的主流,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是非不清、善恶不辨、美丑颠倒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在一些人心目中,国家的尊严淡化了,做人的尊严丢掉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原则不要了,投机钻营、弄虚作假、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却被尊奉为个人的处世之道。这种种现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年学生,使得一些青年学生为金钱所驱动,甚至不顾廉耻。

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社会中价值观的偏离。因为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是以感性的心理活动为基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人完全处于自觉的状态,既不受外部的客体世界的影响,也不受内部的主体世界的束缚,而是在认同美的形象的同时,自觉自愿地、主动地接受美的内涵,并内化为理性的认识。因而有益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与此同时,美育对促使青年学生追求高尚人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样的情景中,“融美于心灵”,在感化、启发和诱导下,通过对美的欣赏,引发联想,与审美对象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从而得到感官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理智上的启迪,进而荡涤灵魂,追求美好,摒弃卑微与自私,自觉扬起追求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的风帆。因此,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思想境界,铸造完美人格的作用,能激发青年学生向往善人善事,唤醒青年学生对人类崇高行为竟相仿效的愿望。同时,美育能通过审美欣赏和审美评价,颂善贬恶和扬美抑丑促进和引导青年学生坚贞节操,端正品行,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提升美好的人生境界。

2、美能启真,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创造力有重要作用。

美是以真为基础的,因此对美的追求可以赢得对真的把握。美育能激发青年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扩展青年学生的知识宽度,调节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增进青年学生的思维能力,使青年学生对社会、人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更具体、更成熟的评价。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深有体会地说:“艺术里包含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宽一点,活一点。”据对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招收的理科超常少年的调查,“他们自小在家庭与学校中受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思想感情比较丰富,思维方式比较灵活,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接受与应用能力都比一般学生强。”这些都说明美育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美育对于培养敏锐的直觉力、活跃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美能怡情,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

人都有七情六欲,爱美是人的天性,对美的理解、欣赏、创造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令人怡神悦态。所以美育能培养人的积极情感,愉悦人的精神,调节人的心绪,美化人的心灵,保持人的心理平衡,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对青年学生崇高道德风尚的形成起着向导和促进作用,从而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

首先,美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加强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青年学生思维能力发达,想像力丰富,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自我期望值高,但接触社会实际少,缺乏社会阅历,对复杂社会问题无法认识和处理,因而,青年学生经常产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与冲突,带来心理苦闷与不满,出现精神迷失,造成心理失衡,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某种心理创伤和心理变态。美育是让人们走出道德危机,道德迷失,解决心理失衡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因为当一个人沉浸在美的.欣赏和创造中时,由于注意力的转移,生活节奏的变换,情感的升华,就可以超脱自身的烦恼,使心情开朗,心理稳定,从而促进身心谐调,避免遭挫折时心理失衡而导致精神崩溃。美育总是引导人们超越功利性,潜移默化地给人们提供终极性价值依托,给人们指点生活中美好和光明的一面,从而给人们一种希望、期待、憧憬。因此美育使人的生活和心理空间的弹性加大,使人的意志多了韧性,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

其次,美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培养高尚情操,珍惜美好事物,形成良好性格。凡是能体现人类创造力量的事物,能唤起觉醒和斗争的社会形象都是美的。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有积极意义的生活现象,它向人们传达的是积极的生命意义,是人与自然、与社会那种和谐共存的关系。美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愉悦感、倾向感、自由感、和谐感的统一。它使青年学生在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同时,深切体会到美好事物的不可重复性、独特性以及它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心底油然而生一种珍爱之情,就会更加注重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珍惜,自觉地把自己塑造和培养成为文明上进的、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青年学生。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美,从不同的角度映射着人这个万物之灵的生命底蕴,美育正是通过突出而强烈的美感激情直接冲击和改变着青年学生原有的情感和情感倾向,促进性格的强化和移化,使他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美感共鸣中陶冶情操,熏陶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

另外,美育能寓教于乐,作为德育的一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比较适合于青年学生的特点,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所以美育在德育教育中起到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美育服务于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唱一首“美”的歌,看一场“美”的电影都能使青年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接受一次思想教育,并会从中得到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开拓精神。进行美育的途径很广,方法很多,结合德育的特点,这里简述如下几种:

(一)努力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美与真和善是密切联系的。美学意义上的“真”就是客观必然性,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固有的必然联系;善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目的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是指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真、善、美”的统一。首先,德育目标定位要符合主客体的实际。现在德育主张“双主体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德育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样,德育工作才具有基础,才有活力,才能产生实效性,才是“美”的。其次,在考查和评价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时也必须坚持“真、善、美”的统一,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博,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才能对症下药,不开“偏方”。再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更要坚持“真、善、美”的统一,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评价,彻底解决“假大空”问题,做到全面、真实、客观,使学生感到亲切、实在,这样,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易于产生效仿的激情和行动,从而产生“美”的效果,达到美的目的。

(二)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

学校的美育,最终要落实到提高青年学生表现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上,而表现美、发现美、创造美又必须在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 中得到体现,所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的建立首先是美育的成果。反过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一经形成,又将对美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说,建立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学习、生活方式是学校美育的主体手段,也是德育活动的必要途径。人们的行为方式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反映出良好的生活作风,而且能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校建立和执行一套严密、合理、正确的规章制度,树立一个良好的学风、校风对美育和德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良好的美育和德育活动将对学风、校风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起导向和再生作用,而且,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不仅可以弥补学生思想和生活上的空虚,避免学生寻求低级下流的刺激,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激情,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自尊心、自强心,使学习、生活过得充实而美好。

(三)加强和提高德育工作的艺术性。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12篇

商贸物流对商贸业的推动作用探析的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相关理论出发,以京津冀地区为定量分析对象,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来实证分析集群供应链下商贸物流集聚对商贸产业集群的推动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商贸物流对商贸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两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是必然趋势。

商贸物流作为一种关联度高、拉动力强的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是启动市场、拉动需求、促进消费的助推器,在我国商贸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发展和集聚已成为商贸产业集群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随着商贸物流的深化发展,呈现出向城市及内部核心区、产业园区或产业带集聚的特点,集群发展愈加明显,并且通过与相关制造业、商贸业的资金流、信息流的空间集聚转移,构建了集群式供应链网络,也正是基于商贸物流产业集群与供应链之间相互嵌套的集聚效应,驱动商贸产业价值链的演进,逐渐演化成为以商贸物流产业为主导的“大市场、大商贸”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商贸物流集聚对商贸业的集群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作用机理又是什么?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从“两产业”集群供应链出发,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运用定量与定性、规范和实证等分析方法,来探析集群供应链下商贸物流集聚对商贸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关理论分析

(一)产业集群及溢出效应

伴随着社会分工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不同行业、不同业态、不同企业的空间布局形态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实质上就是产业集群的演变过程。产业集群,最早发端于扎马斯基关于生物形态学生的集群概念,而后经过学者的深化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歇尔(Marshall)的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产业集聚是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主张产业集聚是企业为节约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自发形成的;波特Poterd的企业竞争优势(钻石模型),更是深化了产业集群的认识;而以保罗?克鲁格曼、藤田昌久为主的学者则以“收益递增”为核心,通过”中心-外围”,阐释了产业聚集是在规模经济、收益递增以及运输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参考上述文献,产业集群发展应该是在特定的聚集区域内,一群存在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和机构之间所形成的紧密关系,其强调的不仅仅是空间的集聚,更是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了多种资源的运行密度,促使相关产业向集约化、集中化和集聚化发展,由此形成了积极的“溢出效应”,也即产生了外部经济性,该理论最早是由马歇尔(1920)在解释外部经济与产业集聚过程中发现的,之后由庇古(1920)阐释了“溢出效应”概念。当前,世界闻名的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西米歇根的办公家具业、意大利的米兰时装业,乃至我国的大唐袜业、柳市的低压电器等产业集群的发展,都有力地证明了产业集群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正是产业集权溢出效应的体现,而且国内外许多学者也针对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多次实证分析,均得到了有效验证,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程度越高,溢出效应越明显。

(二)集群供应链及协同效应

1985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Poter)在《竞争优势》中所提出的“价值链”是供应链研究的理论基础,而集群供应链,是伴随着产业集权的'发展而衍生而来的,由Humphrey和Schmitz首次将两者结合研究。集群供应链的核心是集聚区市场和关联产业发展为导向,以获取整条供应链集群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是以核心产业为盟主,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达到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资金流、资源流和价值流的有效共享,从而形成一个特定聚集区内的关联产业的供应链战略联盟。当前,集群供应链的研究视角已经由企业内部转移到了不同集群产业之间,这也是其协同效应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和商贸产业集群发展就好像是“两产业”集群供应链中“跷跷板”的两端,前者的集群发展必然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带动后者的协同发展,由此才能够达到均衡。鉴于此,现代集群供应链关注的是集群产业之间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程度,是延长产业链的空间载体,其不仅构建了相关产业发展的基本空间架构,还以产业链延伸推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在此供应链下相关产业的紧密联接,势必将强化其集群效应,由此形成更加具有区位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

集群供应链下“两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集群供应链下,商贸物流集聚与商贸产业集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的互动关系,实质上是商贸物流和商贸业的双重空间聚集现象,物流产业集聚是为了商贸业的扩展和流通,而商贸业的集聚是为了给物流提供产业支撑。在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初期,单个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进驻,吸引了相关企业商贸业的靠拢,而当其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集聚成“单个产业”集群供应链,并带动商贸产业扎堆,形成了互相需求,促进了集群供应链的扩散,形成了“两产业”集群供应链。而在“两产业”集群供应链条下,物流产业聚集形成的“局域网”所带来的知识、技术、供需、信息的集中和规模效应以及溢出效应,通过“宽带网”集群供应链中的协同效应有效带动商贸产业的集群发展,而在价值链迂回作用下,商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又强化了规模效应,也必然会触发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升级,由此在商贸物集群与商贸产业集群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集群供应链网络。基于此,“两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的作用机理,实际上是在特定区域内商贸物流集群链和商贸产业集群链的双向互动、支撑,并成为嵌入“两产业”集群供应链中的两个节点单元,也正是这种内嵌共生关系,加速了溢出和协同效应的扩散,促进了整个集群供应链的不断完善,以此推动区域经济集聚效应的产生(见图1)。

集群产业链下商贸物流推动商贸产业发展的定量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商贸物流推动商贸业发展具有理论依据,下文将为此寻求数据支撑。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区域经济圈,随着一体化加快发展,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尤其是近年来,该地区商贸、物流“两产业”增长迅速。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京津冀“两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以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一)京津冀商贸物流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目前,京津冀拥有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等天然不冻海港,海运条件便利,岸线资源丰富,物流承载能力强;且由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已经基本形成了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得该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集聚规模不断深化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以北京、廊坊、天津、唐山、秦皇岛、保定、石家庄等城市为核心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格局,具体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截止到,京津冀地区已经围绕图2所示城市形成了商贸物流集群发展的四大“都市圈”,也即首都都市圈、天津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秦皇岛都市圈等,本文就以都市圈物流园区为调研对象,分析其集聚度,以此判断集群供应链下,其是否能够产生外溢效应并发挥协同效应,从而推动商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中的数据结可知,京津冀地区主要都市圈的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度大部分是大于1的,北京、天津、廊坊甚至超过了,说明该地区的商贸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辐射能力较强,且物流节点多,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运行,能够发挥其集群效应,吸引商贸产业群体迁入,带动商贸产业层次和规模的提升,为商贸产业的集群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京津冀商贸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商贸产业的集群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在进行区位选择时,首要考虑因素是该地区的市场需求大小、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而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所形成的集聚经济,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由此商贸产业必然以此为中心,呈现集群发展态势。为更好地分析商贸产业集聚现状,本文借鉴了上述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度的测量方法,并结合商贸产业自身特点,以京津冀地区商贸产业就业比例差额绝对值作为衡量标准,也即区位熵指数(LQ),其公式为:

(1)

上述公式中LQi为商贸产业集聚度,ei为京津冀地区商贸物流产业就业人数,e为京津冀地区全部产业的就业人数,Ei为全国的商贸产业就业人数,E为全国所有产业的就业人数。鉴于就业人数中的专业人员是商贸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且受计量口径和数据的限制,本文以京津冀地区的商贸业中的专业人员作为上述公式中的指标参数。据此,京津冀地区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综合上述“两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并且由表1、表2可知,京津冀地区的商贸物流集聚区所形成的集聚经济,能够影响商贸业的区位选择,从而紧紧围绕其发展,形成自身集群发展,由此看来,“两产业”之间存在着切实的紧密关联性。

集群供应链下商贸物流推动商贸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

计量经济学中的面板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的混合体,对于商贸物流产业和商贸产业的静态差异和动态关联性都可适用,故而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来实现对“两产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如若随机变量Y与变量X1,X2,X3……,Xn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性,则可以建立下列面板数据模型:

(2)

上述公式中,Y代表因变量,也即被解释变量,而X1,X2,X3……,Xn则代表自变量,也即解释变量,f(x1,x2,x3,……,xn)是回归分析函数,参数ε是随机误差项,是在截面观测中所遗漏的数值,是偶然因素。

同时,本文所研究的商贸物流对于商贸业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具有多属性、多维度和多指标的复杂问题,影响因素较多,如区位、市场、成本、物流等,且鉴于数据可获取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商贸产业中不同行业规模经济效益和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增加值作为自变量,以实现对比分析。规模经济效益,可选用该产业的对应的GDP数值表示;商贸物流集群增加值,可选用商贸业中物流成本节约金额表示。

由此,本文以二元回归模型为准,转化成为对数形式为:

(3)

公式(3)中的i表示京津冀地区商贸产业中的相关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等),j表示第j个观测值,而αi、β1、β2则表示回归参数,αi表示商贸产业中不随时间变化无法观测到的个体效应,u为随机项,Kij表示京津冀地区在j年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对商贸产业中i行业的贡献值,LQ为商贸物流i行业j年的区位熵系数,GDP则为i行业在j年的产值。

(二)数据选取及说明

本文面板数据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网数据库、相关权威性较高的报纸期刊杂志等,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选取-该地区商贸、物流两产业的相关数据,以区位熵(LQ)为测量指标,来进一步验证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商贸业集聚的推动作用。

(三)回归分析结果

将京津冀地区10个商贸圈中的商贸产业面板数据进行一般层次分析,并引入公式(3)中进行区位熵回归分析,通过软件得出的验证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在5%显著性水平下被拒绝,改用随机效应模型,具体的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上述面板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不论是在两变量共同作用下,还是商贸物流单独作用下,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于商贸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显著,而从其单独作用下的结果分析可知,该地区的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对商贸业贡献率每提升1%,则商贸产业的集聚度就增加;而在两变量作用下,商贸产业中不同行业GDP对商贸产业集聚影响并不明显,由此验证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商贸产业集聚具有主导性的推动作用,其因与商贸物流关联度较高,能够形成有效的分工,又能够产生外溢效应和协同效应,更容易促进商贸产业集群水平的显著提升。然而,因为商贸产业集群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多种因素影响,物流产业集群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商贸产业中不同行业所呈现的特点不同,受商贸物流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具有差异性,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13篇

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论文

摘要:文章就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经济的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思考,从浅析推动存在的反面影响,再深入剖析其积极作用,最终目的是塑造低成本高收益的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1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障碍

我国的农业劳动人民和相关的推广机构根本没有做到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以及在市场效益状态下传播机制的充分了解。缺少这方面的把握,无法做到农业经济成果的内容沟通和传播。再之近期的科技改革和经济形势的转化都让不少机构猝不及防,没有准确的应对措施预防,表面发展较好的农业科技传播也是出现了障碍。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就业趋势也出现了分化,农业经济推广机构的管理者对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管理水平并没有所提高,现如今已无法满足新社会对经济知识和管理发展水平的需求[1]。其次是推广途径方面,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健全,线上资源不充足,无法满足那些因为距离远而选择网路的用户的信息需求。再加上之前的上网成本,也是网络建设无法扩大的抑制因素之一。而且关于农业经济的理论信息较少,技术管理水平也不高,各方面的技术落后促使农业经济在信息网络这一领域无法得以施展。如果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下去,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保障。

2提高劳动者收入,加快人才培养

如今推动农业经济建设的核心对策是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创新科技的作用下,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农业经济领域管理水准总体不高,而科技创新的加入可以让农业经济制度加以创新,农业科技的研究项目层次不断提高,不断推出相关的方案,让对农业科技有贡献力量的推广人员,管理人员都能享受一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分红、提成等福利。有了科技创新的成果推进,大力倡导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以公平公正的项目招标,鼓励劳动者相互竞争、相互提高、积极进取,在农业经济的推广中实现自我价值,为自己获得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创新科技的推出让很多农业经济推广的新生力量崛起,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空白区域。各个地方政府都需要能够意识到以农民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推广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倡导并且栽培有潜力的人员。中介服务是具有技术发展能力,提供推广服务,提供创新产品的组织结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化,并且将各个领域巧妙链接在一起发展扩大,推动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注重信息科技在社会经济中起到的先进作用,实现性能和实践的巧妙结合,运用多种类型信息传播方式,让农业科技信息能够多渠道,多方位的实现推广。如今农业科技信息的网络建设十分完善,如果可以打通国际的脉络,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沟通渠道,采取征税,融资的方式为农业经济信息的网路建设资金链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线上推广。网络的推广潜力巨大,随着科技创新的成果让农业科技信息在网络在线推广,并且结合正确的管理制度和信息对称统一,避免在线推广的同时出现信息错乱,重叠等不良现象,让广大网友对其失去信任和耐心,这样只会抑制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效率。

4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型

种植行业的转换体现在将原先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换的环节新增了饲料作物这样一个中间因素,耕地的资源也开始向具有增值效应的现代化产品转型。这样的成果转型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帮助很大。为了响应各地区的农业创新活动和项目的研究,农业科技需要借助中介这一“领路人”打造一批具有高专业技术、推广潜力的人才团队,实现跨领域、跨规模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初步建设好机构管理体系的同时,要注意其是否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相冲突。如今中介服务体系尚未成熟健全,无法实现其根本的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大大小小问题,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广不符合小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中介机构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等问题。中介机构的大范围设立让科技成果实现转型,结果是很可观的。

5总结

结合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是推动农业科技的核心手段,科技成果的转型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必须要抓住信息存在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培养人才和组织团队是大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

参考文献

[1]赵鹏.关于提高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的策略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1).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14篇

模拟法庭对大学生德育的作用论文

摘要:

模拟法庭教学模式自被引入中国以来,一直被各高校法学专业当成必修的法律实践课程,它的德育作用却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阐释了在模拟法庭中进行大学生德育的优势,现行模拟法庭课程设计在此方面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模拟法庭课程设计,加强其德育作用的三个建议。

关键词:

模拟法庭;德育;法律思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一、研究模拟法庭对大学生德育作用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绝大部分心理、生理均未成熟,对事物认识有不稳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可塑性强,高校浓厚的自由学习氛围,使他们迅速浸染于各种文化与思潮之中,容易出现认识误区,价值观念被扭曲现象。据统计,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学界公认将大学生德育与专业课相联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是一种有效的开展德育活动的方法,但是,对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研究和探索还十分欠缺。随着法律专业具有的应用性、技术性特征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法律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其中模拟法庭作为法律教学的必修课程,由于具有融体验性、实战型、知识性为一体的特征,被认为是一种情境式学习方式,是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法律教学中应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或方法,越来越多的高校法学专业将其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作为专门课程开设。但是,从近年来教学实践和相关著述中可以发现,法学教育理念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较大,不少人偏重模拟法庭对大学生司法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而忽视其在大学生品行造就方面的功能,教育的失衡,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从加强德育教育功能方面对模拟法庭课程做全面审视和设计。

二、模拟法庭的特点决定其开展大学生德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模拟法庭对大学生有德育作用是由其本身决定的

法律的适用问题是模拟法庭的核心,而法律本身具有伦理性,法律的适用过程也离不开对其的伦理分析和考量。法律与道德同属于社会规范,西方有一句谚语“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它充分说明了法律与道德的密切联系,二者都包含正义、公正、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符合道德理念的,往往也符合法律。因此,学生参与模拟法庭,学习法律的过程,也往往是经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过程,即如何通过正当程序,公正地适用法律,作出公正地裁判。法律思维有二元性,包括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谌洪果指出“当法律思维作为思维方式,它的一端便是连接着法律的形而上层面,联系着法律和法律人的文化内涵+品格和精神需求,当法律思维作为思维方法时,它的一端便连接着法律的形而下层面,它在对解释+推理+论证等法律方法的探索中使法律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为理性的安排”[1]。韩宏伟也指出法律思维是以利益衡量为价值尺度的评价性思维[2]。也就是说在学生适用法律解决争议时,其思维过程就存在着以本人价值尺度为标准进行利益衡量,充分揭示和反映出法律适用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倾向。因此,模拟法庭的运行绝不仅仅是法律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法律人应有的道德品格的培养和造就过程。而不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会直接导致学生适用法律上的偏差,不能真正贯彻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目标。

(二)模拟法庭的实践性、情境性使其更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兴趣、更具有感染力,在大学生德育上具有明显优势

道德发展有四个阶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从前到后一环套一环,其中后三环的发展中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据调查,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普遍较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行为则比较欠缺[3]。模拟法庭的实践性、情境性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机会。模拟法庭所使用案例往往是真实发生的或由真实案例改编而来,为学生打开了介入社会的一扇窗,通过对贴近实际、来源于生活的案件的调查、审理和裁判既考察了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亦是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人性,了解社会,反思三观的机会。同时,在模拟法庭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整个流程,代入感强,印象深刻,这种特有的情境性能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比枯燥的理论说教或旁观者式的观影更能深入人心,触发思考。

(三)模拟法庭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控辩环节的设计

符合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个体道德的发展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理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模拟法庭存在控辩双方,两方观点针锋相对,冲突既有书面,亦有口头表达方面的,在各方理由的剖析中,各方道德判断也得到充分展现,在这一过程中,法律中蕴含的社会普遍道德规范、个人的道德判断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和融合。按照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说法,道德不可能从外部强加于人,而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模拟法庭中各方的观点冲突越激烈,越能起到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从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理论来说,利用模拟法庭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是具有实效性的。

三、现有教学设计在大学生德育上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高校现有模拟法庭课程的内容设计目的多围绕培养控辩技能等展开,强调对学生文书写作、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训练,对法律职业道德、社会伦理的教化不够重视。根据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理论,道德发展有三水平六阶段,大学生应当属于第二水平,即习俗水平,这一水平正是学生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的关键时期,也即成为社会人的转型时期,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融入社会,成为有益于社会之人。因此,模拟法庭教学中理当将德育作为其重要课程目的,充分发挥其以案说理的优势,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案例选择上没有考虑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多数高校忙于建设案卷库,强调案例类型多样,力求拓宽学生的法律知识面和见识,却忽略了案件的伦理性、对抗性。这样的案例用来训练出具有高超的法律专业技能的人才也许没有问题,但是,案例缺乏伦理对抗性,将不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同,模拟法庭的德育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最后,模拟法庭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未考虑伦理考察方面。在模拟法庭课程设计中,往往强调学生对程序法、实体法的学习和应用,不注重对案例包含的伦理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证;在成绩评定标准中,基本都把学生的文书写作、口头表达、资料检索、运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表现等做为主要考察项目,对学生在整个模拟法庭中的伦理品格表现如诚信、友爱、互助、协作精神等都忽略不计了。

四、完善现有模拟法庭教学设计,加强其在大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建议

首先,充分认识法律思维具有两元性,将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纳入模拟法庭课程设计目的中。摒弃忽视法律的社会性、伦理性的做法,也即抛开法律中的意志与情感内涵,单纯从法律规则角度进行推理、解释、论证的做法,强调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文化和道德的培养,并将其排在法律技能之前,作为模拟法庭课程的根本培养目的。最终,为大学生有机会进入后习俗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而不会完全被世俗和法律条文所束缚,学会自主地寻求公平正义的裁判。同时,强调法律的社会性、伦理性,改善学生思维方式,也在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积极性、创新性上具有一定作用。其次,根据大学生道德发展阶段合理选择案例。如前所述,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处于三水平中习俗水平阶段,是了解、认同普遍伦理和规范时期的重要时期,因此,应将涉及家庭伦理、职场伦理、社交伦理等基本社会公共伦理的案例作为主要选取范围,特别是与个体道德差异大,容易产生道德上的两难的案例用于德育效果会更好。当然,还必须考虑学生认知情况和能力,不能过于提高案例模拟难度,否则过犹不及,影响体验和认知效果。再次,根据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合理设计课程环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认为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为:了解当前道德判断水平——运用道德难题引起认知失衡——揭示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引导接受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鼓励道德判断的实施。将上述方法和策略与模拟法庭的各个教学环节相结合,做出如下设计:第一,在案例发布给学生前,设置考察当前学生对案例相关伦理规范的认知水平环节。设计若干讨论话题或问答题,了解学生相关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并充分引发学生对相关伦理规则的产生、发展和具体内容的兴趣。第二,发布案例进行案情分析时,一并指出其中的道德难题或法律适用可能引发的后果,根据学生所持观点划分小组(原被告角色分配)。充分调动学生查寻资料、组织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创造性解决道德难题或法律适用难题,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第三,组织模拟法庭开庭活动时,充分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6],完成道德教化、法律技能和法律知识的传授。第四,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建议组织学生完成德育小论文,对模拟法庭过程中对道德的认知、体验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更有利于加强学生道德方面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总之,模拟法庭可以成为大学生德育活动的重要阵地,设计、组织好模拟法庭的德育活动,将进一步丰富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实效,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谌洪果。法律思维: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检讨[J]。法律科学,(2)。

[2]韩宏伟。法律思维如何型塑——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4)。

[3]全思懋、石松、万小羽。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发展状况调查[J]。青年探索,(3)。

[4]陈娴灵。关于创新模拟法庭教学的理性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5]张建设。基于心理学探索当代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模式[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4)。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83—187。

对美育论文的总结 第15篇

大学美育论文

美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个体的历时性、共时性审美、创造美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对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展美育,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和美的东西,但是往往人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美,是寻常的,又是难得的。有时,她会不经意地出现在你面前;有时,她却需要你用心去捕捉。在生活中,美需要你去细细发现。美,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形体美,音乐美,自然美。美,可以美得惊天动地同时也可以美的无声无息,就看你如何理解和发现。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下我在学校中找的的美。

这张照片是我在学校的湖边拍摄的。当时拍摄的情景是晚上,刚刚天黑,我独自一个人走在湖边,微闭着双眼,享受着迎面吹来的微风,温润二舒适,这时候心情也是蛮好的。偶然向着湖那边望去,看着远方的景色看着远方的余晖,再一看湖中的倒影,忽然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舒适和平静,觉得,这一刻这一幕这的是好美的。于是拍下来了这张照片。 乍一看到这张照片可能会觉得这张照片时候会觉得根本没什么美的,甚至根本就是有点难看。在照片中只是有着单纯的湖水和建筑工地,还有这没有建设完的楼房,不搭调的东西的简简单单的搭配在一起,几乎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但是,如果身处其中就会发现其中的美。

在这个繁忙的世界中,人们都在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天天想着房子,车子,票子等世俗的东西,往往忽略了最本源的美,最朴素的东西。在我们学校中,我们天天都经历着一样的东西,每天的时间表都是一样的,天天按照这一样的规律去做事情,天天忙碌,思想似乎都有一些麻木。当我走到那里的时候,享受着迎面吹过来的微风,突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一天有一天麻痹的思维也已经放松了,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舒适。在一日又一日的枯燥忙碌中,突然感觉到了舒适放松,这一刻突然觉得这个场景很美。枯燥中的一点的意外就是美,忙碌中的一点舒适就是美,万千从中一点红就是美,世俗的生活中真实就是最好的美。

美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他是从实用、功利中衍化出来的。最关键的不是美,而是审美。在大学美育课上,通过教员对什么是美、自然美,音乐美等的介绍,我逐渐具有并提高了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我对美术意义的认识,让我知道该如何正确的欣赏一部美丽的作品,更是让我有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我认为,欣赏美术作品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同时也能使我的精神境界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对于美的感受最直接的是情感的触动。情感体验说美感始终是动情的,具有愉悦性。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它包含无意识的本能满足,包括性本能、情欲、行为、心境、理念的被压抑,通过审美获得解放和宣泄,还有此范围之外的心意的满足和愉悦。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开始认为我们理工科的学生学美没什么意义,但是后来发现我们理工科大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及审美教育方面一直欠缺,很多理工科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文史哲知识的熏陶,更没有接受过文学、美术与音乐的感性训练。因此,美育在不少理工类大学里仅仅是一个概念,很少有专门的课程,更谈不上系统的教育模式和良好的教育环境。理工科大学的美育不仅仅是开一门课程的问题,它需要的是建构一种美育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

理工科大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教育,即使专业课程分数再高, 也很难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感性世界,增强人们对艺术形式的认识,有助于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然而把美育等同于文艺知识的学习,限制了美育研究的视野,缩小了美育研究的范围。 美育不仅是要培养人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从根本上是要培养和发展其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心灵。美育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无疑,美育不是塑造完整人格的充分条件,它与德育智育一起共同承担这一伟大的历史重任。审美活动虽然包涵有理性的思维,但更多的是感性的思维,因为美的世界并不是公式原理可以论证的,美的世界更多的依赖的是人的心灵的触摸与碰撞,因此美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人最可以被触动也最不容易触动的就是情感。懂得美,认识美,那么你的生活中就从来不缺少感动,你的生活必定因此多彩。你的生活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