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推荐18篇)

admin
导读 《大人赋》:描写了幻想性、传奇性的自然景色,上继楚辞的传统,下开游仙文学的先河;7.司马相如见武帝好仙而作《大人赋》,结构遣词来自屈原的《远游》)、《长门赋》、《美人赋》。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人性孤独到极点,人只有靠自己坚持下去,越绝望越孤独。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1篇

1.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生卒年不详。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洞箫赋》等赋十六篇,

2.  王褒与扬雄并称“渊云”。

3.  《洞箫赋》特点:(受《七发》影响)

(1)用铺叙的手法,加以纯粹的歌咏,更有文学性。

(2)采用了骈偶句法,形式上更整齐美观。

(3)新的文学形式:唯美文学。方式:骈偶、排比、声律、用字遣词。

从《洞箫赋》开始,咏物赋才有了新的进展,为六朝的唯美文学埋下了种子。

(4)开乐器赋和音乐赋之先河。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2篇

时间性艺术如果要跨界去表现空间性的对象外观的呈现,不能描写美的状态,而要描写美的效果,在完全不同的欣赏者心中唤起相同的感觉;没得效果,即美对人造成的震撼力。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年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3篇

(1)虚词滥调、讽谏之用——道德涵义的肯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赞》:“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讽谏何异?” 《诗经》采风

(2)劝百讽一、曲终奏雅      赋达不到讽的目的

《汉书.司马相如列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淫奔之词)之声,曲终而奏雅,不亦戏乎?”《汉书.扬雄传》中,杨雄认为赋的曲终奏雅,劝百讽一是“劝而不止”的,仅是文人们的自欺欺人,所以“壮夫不为”。这样一种结构样式,也常常出现在后来的文学当中,为了追求市场效益而在内容上极力诉求人心的食色本能,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最后奏雅一番,都可以被视为这种掩耳盗铃的手法。例如《金瓶梅》应该可以是此类作品。而枚乘《七发》观点则异于班固、杨雄,认为赋可以达到讽喻劝谏的效果,是“要言妙道。”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4篇

陆机三国吴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陆机认为诗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来源于内在的情感需要,二是注重修辞上的委婉缠绵。

相比而言,赋则注重对于外界世间万物的铺陈,形形色色,从鸟兽、畋猎、宫乐、京城……因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是清楚而切要。

陆机站在一个后汉赋的时代,去思考诗和赋的不同,是五言诗产生以后以及汉赋四百年发展后的全盘思考。

他的《文赋》中的“诗”不是《诗经》,也不是“诗赋同源”的诗,而是五言诗,

“情”指的是时间推移、人间无常的悲哀之情,这种情又来自东汉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对于情的聚焦就导致了“缘情观”的产生,这是六朝初期一个新的文学概念。诗的本质是什么,诗应该贴近人的哪种需要,这些种种反省必须在东汉五言诗之后才能推展出来,有些文学批评家认为没有五言诗就没有“缘情观”的产生。

6.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

“志”与情感有所差别,“志”主要是“经国之志”,与家国、公共事业是有关系的,情感是个人的感受,徐复观先生考证先秦时代起,情与志有高度的重合,但后世适用确实各有偏重。从内容上看,为了打动皇宫贵族,所抒发的当然不能是个人情感,所以它一定会和王公贵族这些有权势的人所关心的问题有关联。

四、赋的类型

1.赋体裁的三种基本形式 :阶段性的变化

(1)诗体赋:由《诗经》演变而来,以四言句为主,隔句用韵,篇幅短小。

(2)骚体赋:由楚民歌演变而来,形式与《楚辞》同,带有“兮”字。

(3)散体赋:大赋;其源头可以上溯到诸子问答与游士说、荀子的《赋》,楚辞中的《卜居》、《渔夫》以及宋玉的赋(参考第三点,战国时期已有散体赋出现),随汉代大一统格局的奠定,南北文化合流,融铸诗、骚、散文而成的一种新文体,这也符合班固在《两都赋.序》里提到的“润色鸿业”的时代需求。

《诗经》北方文学

《楚辞》南方文学

汉赋:全国性;帝国艺术特色

2.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朱光潜先生认为赋就是大规模地描写诗,放大了简短的整齐的描写诗,也可以说是长篇大幅的富丽的韵文。

3. 汉代散体赋,战国已有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楚辞《卜居》、《渔父》二篇,已肇文体(打开散体赋的开端),而《子虚》、《上林》、《两都》等作,则首尾是文,后人仿之,纯用此体。”前文提到谭家健先生根据出土文献中宋玉、唐勒的赋作,提出战国时期已有散体赋。

五、赋的基本结构

1. 赋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三部分:

(1)序:说明作赋的缘起和主旨,“序以建言,首引情本”( 《文心雕龙·诠赋》)。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5篇

1.此期最重要的是抒情小赋的兴起,张衡《二京赋》是汉代散体大赋的绝响,而其《归田赋》又是汉代抒情小赋的开风气之作。

辞赋的抒情化、小品化,出现了多以骚体写成的抒情小赋,其实质为赋家的诗人化和赋的诗境化,如张衡《归田赋》、《定情赋》,蔡邕《述行赋》、《青衣赋》,为魏晋南北朝奠基。(ps.青衣:婢女、丫鬟所穿的衣服)

2.赋体的转变:一是篇幅由长篇巨制转为短小的篇章;二是内容上由咏宫殿、京都、畋猎等等都是比较宏伟壮丽的事物,转变为个人的胸襟与理想;三是整个书写风格由堆砌、夸饰、铺采摛文转为平浅自然清丽可诵;四是句法有散型转变为对偶。散文赋与楚辞赋有合流的现象。

八、人物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6篇

(6)富而不贵

司马卓文故事里的隐藏的阶级问题,卓文君家世——“富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富与贵是不同的概念,贵有一定的阶级背景和礼法教养,不但家族庞大,还要历时数代以上,累积出一套特有的家风。

文君是“富而不贵”,身份还是平民,她的价值观和个人行为教养基本符合平民的观念。这种“富而不贵”的阶级发生的故事影响了后世的才子佳人,因为这种故事是不被上流社会所允许的,但可以投合很多受到闺阁门限的女性的向往,文人也可以借此获得人财两得的心理补偿的快感。

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清以后大行其道,是有其市场的考虑,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才子佳人故事的背景就变成了“既富且贵”的官宰之家,脱离了“富而不贵”的阶级合理性。

4.从司马卓文故事中看出司马相如的性格:懂得投其所好、用策略、有技巧,而不一定遵循正道。

5.《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

消渴疾就是糖尿病,但由于后世文人的援引,消渴疾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1)文人病:将消渴疾视为文人特有的疾病,因为司马相如的关系,文人往往会用“消渴”表达怀才不遇;

(2)情欲过度的疾病。文人滥情、多情、纵欲会用消渴疾来表达。杜甫“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茂陵:长安附近;代指司马相如。

6.司马相如代表赋作《上林赋》、《子虚赋》、《难蜀父老》(问答体散文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

7.司马相如见武帝好仙而作《大人赋》,结构遣词来自屈原的《远游》)、《长门赋》、《美人赋》。

扬雄《法言》:“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7篇

《西京杂记》(西京:长安;汉代刘歆著,后葛洪汇编;历史小说,很多典故来与此。)载司马相如云:“合綦zhuan组(丝线)以成文,列绵绣而为质,一经一纬(组织),一宫一商(音乐性),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内容)。”赋的空间布局体现了依次胪述法。

    刘熙载:“赋兼叙(时间性)列(空间性)二法:列者,一左一右,横义也(经);叙者,一先一后,竖义也(纬)。” 叙是时间性,列是空间性。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8篇

(欧:其实不然,没有任何文学是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的的,这里的意思是汉赋体悟写志,长篇大论,渲染各种与实际无关的表现,却是以强大的文字感染力作为自己的诉求,但这个诉求还有一个现实的因素,就是要打动君王)

(2)文学创作的兴盛。从既有资料考察可知,汉赋的作家有八十六人,作品有一千多篇,现在保留的只有一百八十多篇。相比,先秦时期作家少。

(3)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凭文学才能取得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主要事业,即班固《两都赋序》所谓的“言语侍从之臣”。 (但其社会地位不高,所谓“上颇俳优畜之”、“自悔类倡”、“应似俳优”)

文学=经术=经儒;儒家学术,不是纯文学范畴。

文章/文辞=文儒;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9篇

1.汉高祖刘邦是平民出身,整个汉代帝王世系对于学问不像后来出自世家的帝王那样讲究;即使帝王具有较高的学养,但作为权力的拥有者,当他的御用文人借助汉赋这种形式来投其所好,绝对不是学问上的切磋交流,下位者对于上位者总有一种阶级上的不平等,文人的文学塑造和追求的审美性都和作家诉诸的对象息息相关。

2.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有关司马相如的轶闻:“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卓王孙之新寡女,宴请县令王吉和司马相如;绿绮《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琴挑文君;家徒四壁;当垆卖酒;狗监杨得意荐,备受汉武帝恩宠;

始乱之,终弃之。《白头吟》: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3.司马卓文的故事对才子佳人故事模式的影响:

(1)开启了才子佳人故事的最早的渊源:不仅成为历史典故,其中如“窥视”等事件情节不仅影响到艳情的典故,也影响到戏曲的结构和艳情叙事的基本模式,艳情叙事主要是才子佳人故事,由此司马相如成为最早的才子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卓文君并未被视为佳人。

(2)包含婚恋自主的成分。

(3)在这种发展结构里面,恋爱的发生到最后婚姻获得承认,由家长代表社会、代表国家意识的接受,都可以在司马卓文的故事里看到雏形。

(4)“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贴身丫鬟:后世言情小说的组成要件。

(5)奔;淫奔(《诗经》)文君夜亡奔,“奔”是古代与“婚”相对应的贬义词,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10篇

派生于鲍照《芜城赋》(元嘉三家之一)《芜城赋》登广陵城作,(楚怀王旧址:江苏江都县)

广陵的凋敝衰败;依次胪述法的写作:广远雄伟的空间,横跨五百年的时空。

《诗经》王风·黍离

亡国之悲

东汉 京城赋

初盛唐

金陵怀古

中晚唐

(2)反离骚,自我感伤:模仿离骚,又反其义。

对贾谊的《吊屈原赋》有所模拟,又有所变革,借吊屈原以自吊,成为愤世嫉俗之士用以自我感伤的方式。

后汉的应奉有《感骚》三十篇,是扬雄反骚的继承,简宗梧先生认为,从“文成法立”的角度来看,杨雄的反骚是最具有意义的,虽然东方朔《答客难》最早运用了问答体,但杨雄的一再模仿,如《解难》《解嘲》才使“设问”自成一类。

(3)创新:序

《羽猎赋》首发的意义:简宗梧认为,《羽猎赋》是东汉赋篇有序之始。

西汉赋也有序,但“全系史辞”,与扬雄的序功能性质是不一样的,是作家为自己文章所写,

清代中期王芑孙《读赋卮言》:“自序之作,始于东京(东汉)。”效刘勰《文心雕龙》所著。

功能不一样的序

西汉:全系史词;史家的赞言

东汉:自序

(4)宫殿室宇:   刘歆、扬雄《甘泉赋》甘泉宫:开启宫殿室宇之描写。

6. 边让    登高望远

边让 《章华台赋》:首创亭台楼阁之主题,建安七子开始大量描写亭台楼阁,提供给他们更大的活动空间;这一题材的贡献是:

(1)形成一种游观美学;

(2)能够凝聚生命的省察的自我意识,因此这类作品中会有很多自我省察的哲理。 认识到人生的孤独、有限。

7. 班彪    观涛——观海

班彪《览海赋》:古代第一篇写海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观涛”的继承和扩大。

8.张衡

(1)田园归隐

《归田赋》:辞赋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之乐者,且主要以骈文写成,其体制上的创新为后来的骈赋开拓了道路。

  《归田赋》以隐居为主;无田园。

(2)思念之情  美妇人

《定情赋》:开展出一个新的且影响深远的写作技巧,表现思念之情“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 定:停止,镇定;儒家的行为规限;

蔡邕《检逸赋》、陶渊明《闲情赋》所继承发扬,成为典型的情诗意象。

  魏晋——南朝   唐

十  汉赋的后续流变与影响

(一)  内容上:开拓和扩展了中国许多传统的主题和题材。8个

(二)文学修辞:文学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概括到细腻。

概括:  一般性、原则性;   抽象的描写;

细腻: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二)  语言文字:促进中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双声叠韵词 、骈偶化。

运用玮字(部首相同的联边字)

骈偶化:中国的特色,因为中国文字的单一、单行、单意。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11篇

(1)汉乐府诗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来自民间

《鸡鸣》: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儒家伦理,妻子的特殊性;

《悲歌》: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彷徨不知;描述饥饿:饥肠辘辘

(2)   表现了与《离骚》同样的主题。民间百姓表现出了与上层知识分子共通的感慨:

《史记.外戚世家》谚曰:美女入室,恶女之仇也。     

屈原《离骚》:众女嫉馀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人性就是当对方可以毁灭的时候,不会手软;小人平时也是正常普通人,但他却会做出可怕的事;有时候小人的事并不是小人所为,而是正常人内心激发出了小人的心思。人性不分贵贱。 

(3)《饮马长城窟行》 行:标准的乐府诗题; 相思之情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通过展现大自然的季候的变化,体现人情冷暖。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人性孤独到极点,人只有靠自己坚持下去,越绝望越孤独。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12篇

(《史记.汲黯列传》):汉武帝“内多欲而外仁义”伪君子的个性特点

为辞赋的极盛期,《汉书.艺文志》所著录汉赋九百多篇,作于此期者占十分之九,尤其“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散体大赋空前发达。主要作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淮南小山。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典型的汉代大赋得到最后的确立,最突出的特点是极度的铺张扬厉,从辞藻和句型都摒除简单的成分,表现出对文学效果的前所未有的努力,这时的汉赋就是表现帝国气象的一种纸上缩影,呈现出博物馆式的宏阔的视野。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13篇

1、乐府诗分类始于东汉明帝

旧题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对乐府分类亦有论述,简要说明分类依据;

2、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收罗全备,汉代——宋代乐府诗

郊庙歌辞   十二卷,汉至五代,用于朝廷举行的祭祀大典。

燕射歌辞   三卷,汉魏皆取周诗《鹿鸣》,自晋荀勖始自造诗,至隋,用于朝宴、飨射。

鼓吹曲辞  五卷  初为军乐,后一度与俗乐结合,汉以后又转为雅乐,用于朝会、田猎、道路、游行等场合,用短箫铙鼓等乐器伴奏。集中所录汉《铙歌》,有多首西汉民歌的上乘之作。

横吹曲辞 五卷, 传自西域,西汉李延年更造新声。初也称鼓吹,后定有鼓有角者为横吹,用为军旅马上之乐,至东汉专用于赏赐有功边将。汉曲多已不存。集中所收《梁鼓角横吹曲》,由北朝传来,保留了不少北方民族的优秀民歌。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14篇

《长笛赋》:乐器赋,赋中与结尾杂用五、七言诗句,为汉赋之创格,后人经常袭用。

班固《竹扇赋》

九、汉赋的影响   增加了很多文学内容

一、开拓和扩展了中国许多传统的主题和题材。

1.司马相如

(1)纪行赋(抒情小赋):自然景色的描写;

《哀二世赋》:秦二世埋葬地;描写旅途中的自然景象,伤古怀今,开启后来纪行赋的先河;

(2)游仙文学

《大人赋》:描写了幻想性、传奇性的自然景色,上继楚辞的传统,下开游仙文学的先河;

(3)宫怨体,

原来是闺怨的一支,身份狭隘的限制;发展到汉代进一步壮大,

《长门赋》;俳优之作;陈阿娇被贬冷宫之事;

(汉成帝)班婕妤《自悼赋》:影响后世宫怨文学。(以辞赋见长,《自伤赋》;五言诗《团扇歌》怨哥行,平直感人之作。)

2.东方朔

(1)新文体:问答体;难:问难;     战国——驳论之文

汉 ——问答体

《答客难》(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形式源于战国诸子的驳论之文,而发展成一新文体,后世仿之者甚多;如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张衡《应间赋》、韩愈《进学解》、柳宗元《起废答》等。

六朝《文选》将此种作品列“设问”一类,即问答体的散文赋。

(2)《七谏》:总起分述的新结构——由七首小诗写成,各自有小标题,如“初放”、“沉江”、“自悲”、“哀命”等,追悼屈原以自悼,开启了后来唐代组诗的写作方式。

枚乘《七发》没有各自的小标题;

唐代的组诗:杂感等;

3.王褒

《洞箫赋》:取材深受《七发》第一段的影响,但将之发展为全赋,是第一篇专门描写乐器与音乐的赋,开后世咏物赋和音乐赋的先河,如马融《长笛赋》。

3.  淮南小山

《招隐士》:影响到后人两种“招隐”——招隐出山和招隐士归隐(反招隐)的作品。

淮南小山是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招隐士》站在国家的角度来写作;王夫子《楚辞通释》为淮南王招致山谷潜伏之士而作。而非悲悯屈子。

有楚辞韵味;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留。

5.扬雄 反骚

(1)《蜀都赋》:开启京都一派。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认为,初盛唐的京城诗继承了两个传统,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15篇

(1)形式: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而运用虚构手法,对汉赋的发展有着极重大意义。(Ps.诸子散文中已有问答体,如孟子与梁惠王,这种体式也进入到汉赋的写作当中;“楚太子有疾”(南方色彩)反映了汉初文坛受楚地文化的影响,但已经逐步朝着全国性的统一的帝国艺术去发展。)

(2)文体:与《鵩鸟赋》相比,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描写音乐、美味、车马、宴游、狩猎、观涛六事,归结于贤哲的“要言妙道”。语言上少用虚词、语气词和变化之文句,而这些正是楚辞的特点,而用排比正整齐的句法,因此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3)内容(历史地位):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既延续了《招魂》(先导关系)已有的音乐、歌舞、宴游,又开辟了前所未有的题材,即对狩猎、观涛、车马的描写,这在后来成为汉大赋中常见的题材,结尾归于“要言妙道”也发展成汉大赋“劝百讽一”、“曲终奏雅”的布局。(ps.先秦对于海的描写往往是点缀性的,带有比喻说理的性质,比如庄子的《秋水》、《左传》中的鲸、孟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而《七发》观涛则对海洋澎湃的气势做了直接的文学性的描绘,在文学上是一种突破。)

(4)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第七段出现了圣哲的“要言妙道”,与前文的极力铺张形成对比,其“劝百讽一”的现象也成为后来汉赋的主要特征。

(5)奠定了典型的汉代大赋的基础,又开启辞赋中的“七体”之作。据晚清平步青统计,枚乘后至唐代以“七”字名篇者有四十多家。

《七发》:启发楚太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道德夸张的效用;劝而不止

问答体    虚构故事    要言妙道

(6)赋有丰富的题材:《书法赋》

大陆学者余江先生做了关于汉唐艺术赋的研究,发现汉唐的音乐赋遵循的写作定式就是由《七发》奠定下来的:

一是先写乐器的原材料,即植物生长环境之严苦;

二是写名匠制作,珍异的装饰;

三是写名士演奏,歌诗的吟唱;

四是写音乐的效果,用虫鱼鸟兽的表现来反映,如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16篇

1.  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2.  此期最重要的是抒情小赋的兴起,张衡《二京赋》是汉代散体大赋的绝响。京都赋的绝响是在左思《三都赋》),而其《归田赋》又是汉代抒情小赋的开风气之作。

东汉时不积极仕进的文人有很多,辞赋呈现抒情化、小品化,出现了多以骚体写成的抒情小赋,其实质为赋家的诗人化和赋的诗境化,如张衡《归田赋》、《定情赋》,蔡邕《述行赋》、《青衣赋》,为魏晋南北朝辞赋奠定基础。

田园成为书写的题材和内容要到陶渊明之后,在此之前,跟田有关的词汇是园田不是田园,表达的是文人放弃兼济天下的路,回归独善其身的隐居的抉择,但不一定与耕作有关)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17篇

(1)《上邪》是呼格,即呼唤上天,求告,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一辈子的相守)

山无陵,江水为竭。(爱到世界尽头)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相知”表达得比较含蓄,就是相爱相守的意思,这首诗是有脉络进展的,“长命无绝衰”是主人公想用一辈子与“君”相知相守,后来发现一辈子还不够,要把它推到天长地久,直到世界末日,天地重新回到混沌的状态。

(2)李白的《远别离》将政治与爱情巧妙结合,娥皇女英式爱恋,散文体: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竹上之泪乃可灭,竹上之泪乃可灭。

在艺术表现上回应了《上邪》,竹上之泪乃可灭托化于《上邪》:“山无棱、江水为竭”,山水是永恒的化生;竹上之泪乃可灭——爱的表征“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爱的执着。

融入了娥皇女英的爱恋,包装以潇湘山水的美景,因而显得焕然一新 。

(3).《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根据文化史的研究,汉代女子虽然生活在知识分子构建的阴阳哲学的背景之下,但汉代的民间形成了脱离大传统的小传统,民间女子的地位与男子相对平等。

汉乐府民歌里的女性性格比较刚烈,有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当她们发展出对家族和家庭的护卫功能的时候,她们是被尊重和承认的;

如《陇西行》中有“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强健的女性来掌管家门,历史环境下一是健妇持门户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现象,二是社会舆论,尤其是文人对这一现象的看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当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亦胜一丈夫,汉代是对颠倒阴阳秩序的赞美只有汉代出现过。民间还没受到儒家阴阳二元论哲学的影响。

杜甫就认为这是乱世的表征,男女性别规划的混乱在正统的儒者眼里,整个家族没有男人维持时,家族伦理也到了崩溃的边缘,政治混乱,《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在汉代,《陇西行》、《有所思》、《上邪》里有这样强烈的情感表达,出现在女性身上与当时的性别观息息相关。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第18篇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诗之新制(诗的新体制),亦复蔚起。骚雅遗声之外,遂有杂言(乐府诗主要是杂言体),是为乐府。”

西汉乐府多杂言,杂言体后来发展为唐代自由奔放的歌行体

东汉以后文士也进入到乐府诗的模拟与写作,五言的整齐形式也越来越被采用,东汉中后期文人五言诗也日趋兴盛,五言诗体孕育成熟,不仅成为魏晋南北朝最主要的诗歌形式也是中国最主要的诗歌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