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之声活动总结范文 第1篇
为了展现吉他音乐的魅力,彰显吉他爱好者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冲浪吉他社在学校学院的关怀下,于4月29日下午6点在中区音乐厅举行了十分动人的音乐会。
由于时间已是将至五一,部分学生回家,以及环境限制,宣传力度不足等,致使演出,没有达到预想效果。虽然天开始下雨了,但同学们热情不减。现场观众在演出过程中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对我们社团的支持是肯定的。在此,我还是想感谢对所有支持我们社团的同学们,感谢他们对我们的支持。在演出举办之前,很多同学表现出对吉他的喜爱以及对音乐演出的期待,让我们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使我们对于做好本次演出信心百倍。
在音乐会结束后,同学们对音乐会的各个方面的评价也普遍较好。当然,在音乐会中,不管是台前还是幕后,抑或是在之前的筹备工作中,我们还是存在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都不容忽视的,所以也凸显了写这篇总结的意义,就是为团结社员、做好组织等工作,为下届音乐会的'开展做好更充分和更完善的准备,并且办下更加成功的属于吉他社团的品牌活动。
本次演出主要是有通利琴行和学校乐队共同演出的,夸张的造型以及令人尖叫的乐声很快就将大家带入摇滚的世界,虽然来观看的人不多,但是丝毫没有减少演出人员的热情,仍然是激情四射,活力无限。学校乐队为大家带来的非常熟悉的歌曲,推进了与观众的距离,也将演唱会推到了高潮。演出在一曲《光辉岁月》中落下了帷幕。从众位演出者的熟练的吉他技能之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背后付出的努力,吉他社团是一个学习技能的社团,必须要通过各社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将社团发扬光大。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虽然观众的缺乏,但是演员们的倾情演出换来的是阵阵热烈的掌声。本场演出让社员们得到了很好的亲近吉他音乐的机会,从相互的对比中可以激发继续努力地意志,为以后参加更大的发展有更好的准备。正因为本场晚会的太多不足,然我们总结出了更多的经验。
首先是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如节目、策划、以及策划的审批,舞台、经费的预报等事前准备工作。争取舞台以及音响调控等。
其次是扩大宣传范围,解决观众贫乏的问题。一方面是普通同学对吉他这门艺术不太了解,主要是宣传的方式和力度不够。所以,下次社团要举办类似的活动,一定要在宣传上下足功夫。
首先是学院学生组织。(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各兄弟社团以及除吉他社另外的各种社团)。
其次吉他社社员自己要做好宣传工作,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加入这个队伍中来,组成亲友团一类的,可以的得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最后是一些相对零散的其他同学,也是我们要主要攻克的对象。(海报一定要醒目,可以派发传单进行宣传,使他们在下课时或者茶余饭后可以看到的、听到的并且做出决策。至少宣传已经到位。)这样之后整个活动的宣传范围就扩大了,并且是在实际意义上扩大了。
活动的失败成功都要总结,并且把总结落到实处,做好修善工作,避免下次问题的再次发生,而做好迎接新问题的准备。(这也是写活动总结的意义所在!)对于此类问题,社团的领导层要做出深刻的反思,避免再次发生同类问题。问题总结,发现,解决。
再次感谢院团委以及参加本次活动的社员员以及其他各位观众的支持以及通利琴行的精彩演出和赞助!
吉他之声活动总结范文 第2篇
社会学理论中的自然主义、功能主义和客体主义以及阐释学在理论建构中有意无意地预设各种二元主义,人为地划分不可逾越的鸿沟,比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等的二元对立,吉登斯为了克服这种二元对立的传统研究方式,提出了用结构二重性原则来取代结构二元论。吉登斯的主要观点是,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规范性和制约性,主体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在经验中实际存在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因素是通过人的行动而动态地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一方面,社会本身是存在结构的,这些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和规则限制,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人们是按照原有结构关系制约自己行动的;另一方面,人们不仅以其自觉性认识原有社会和结构、调整自己行为,而且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程中。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并且两种品格是融会而存的。
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一方面,吉登斯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设计的规则和资源”。因而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结构的最主要特性却是主观性。因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人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亦即结构观点。所以,吉登斯强调,这种结构观念引导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吉登斯把这种结构观念称为“记忆痕迹”,其实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实践意识。实践意识不是无意识,也不是话语意识,而是那种“只管去做而不用说出来”的意识。实践意识除了具有“只做不说”的特点外,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日常性和惯例性。吉登斯的社会理论具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建构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中铺展开来的,因此在其理论视野中的社会事件和社会行动,都应当是在特定的时空位置上发生或存在的,于是时间和空间概念被引入到理论建构之中,并且成为了一种方法论。结构化理论中的时间性有三个维度,一是社会行动者完成的互动的即时环节,这方面系借鉴了柏格森和舒茨的思路;二是作为有生命的人类有机体的存在,这是一种注定通向死亡的带有反思性的存在,即所谓“向死而生”的此在,这是生命的或然性,这是取自海德格尔的理念;三是受法国年鉴史学派思想启发提出的世代之间的制度长时段生产,这是系统组织过程当中结构性原则的转化—中介关系的或然性的反映。吉登斯在对空间的分析中借鉴了时间地理学的成果,他引入了区域化、场所、定位过程、面对面互动与共同在场、在场可得性等观念,将时间、空间、人的日常接触及其蕴含的结构性特征融会在一起。可以说,单独地谈时间或空间,在结构化理论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
概而观之,吉登斯内容丰富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关于社会行动的理论和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通常情况下,社会制度被理解为比较稳定的行事规范或管理规则,它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社会活动。但吉登斯把制度理解为具有时空普遍性的实践活动,他说“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正因为此,制度分析不应当研究具体情境中的个别行为,而应当研究社会行动。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规则的理解是一致的。他把结构定义为规则与资源的总和,规则既是方法又是程序,它的作用表现为对意义的构成和对社会行为的约束,规则分为表意性规则、合法性规则和支配性规则。支配性规则同配置型资源的结合,形成了经济制度,同权威性资源的结合,形成了政治制度,而表意性规则同语言符号的结合,形成了法律制度。规则+资源=结构,而结构具有二重性,所以,结构化过程实质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创造与被创造作用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由于制度的实质被界定为普遍化的实践过程,所以,制度又不仅仅是被创造出来的结果,它作为普遍化的实践过程又不断地建构社会。因此,制度如同结构和规则一样,本身也是具有二重性的。
三、结构化理论的局限性
吉他之声活动总结范文 第3篇
连日来,福建地区气温持续低温,为保障管内73台接触网轨道作业车安全运行,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供电段的“小黄人”们为“大黄蜂”们穿上了“防寒服”,保障冬季铁路接触网检修作业安全。
该段认真抓好接触网轨道作业车防寒过冬的安全管理工作,并为JW-4G、JDZ-160等8种不同型号的“大黄蜂”们制订了相应的防寒整备方案,该段还组织司乘人员开展了作业车防寒知识培训,使司乘人员了解了接触网作业车防寒过冬基本知识,认清冬季寒冷气候对车辆的危害,切实提高防寒过冬安全责任意识和手动操作水平。
记者了解到,为最大限度减少气温变化给车辆设备带来的影响,职工们“量体裁衣”,用棉毡、麻布条等材料,为易结冰设备穿上“防寒服”,切实从物理层面上隔绝外界带来的寒气和潮气。
同时,大家还细致排查相关设备的润滑油、液压油油量,及时更换防冻液;定期对空压机、管系、储风、电池等设备进行排气、排水检查,发现跑、冒、滴、漏及时处理,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截至目前,该段已开展防寒过冬培训28场次,开展应急演练118场次,对全段管内的“大黄蜂”已完成了防冻液、发动机机油及滤芯的'更换和燃油管、扶手等关键部位的防寒包扎工作,消除车辆设备隐患20处,为全力确保接触网检修作业平稳有序提供了坚实保障。
吉他之声活动总结范文 第4篇
一、 活动背景(本案目的)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吉他协会成立以来,其名下的会员范围也不断扩展,此次晚会不同于以前的活动,团结协会内部成员,融汇更多吉他和音乐爱好者,加强音乐方面的交流,可以展示成员们的学习成果。
二、 晚会概况
1、晚会名称:“吉他之声”,一个吉他和歌声的夜晚。
2、晚会目标:融合师生情谊,展现同学们的才艺,推进校园科技文化节各项活动的蓬勃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扩大吉他协会的影响,让更多的喜爱音乐的人们享受到更好的音乐,以及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3、表演形式:乐队团体演出 吉他个_唱 自由组合演出 个人通俗演唱
4、目标公众: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全体音乐爱好者
5、活动时间:20xx年5月24日(待定)
6、活动地点:灯光球场一号场地
三、 活动流程
宣传重点
1、短消息群发:每组负责人发短消息祝福各组成员,并通知晚会活动的事。
2、张贴海报:张贴出海报,宣传晚会。
3.分发邀请函。
晚会布置
1、上午购买布置会场所需等。
2、下午布置会场。
3、晚上8点——10点30分举办晚会。
四、 晚会内容
1、主持人:(待定)
2、晚会具体策划:
我们计划推出的节目。live show由会长和协会吉他手负责,还有校园十佳歌手的参加,期间还有记者去拍照用来宣传社团的成果。晚会结束之后还有一次吉他的交流会。
本次晚会以古典吉他音乐开场,这与以往的乐队开场更为新颖、独特,晚会请到本次刚刚结束的校园十佳歌手和大一、大二的吉他手到场演出,起到了“吉他之声”的效果。
五、表演节目单:(待定)
六、晚会所需材料表:(初定,多出以发票、物品为准。)
吉他之声活动总结范文 第5篇
合唱曲队员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我们及时地作了艺术处理。经过处理合唱队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声部与声部相互结合时声音和谐,恰当的表现了歌曲的风格和特点,每个队员都能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与表情歌唱。
我们在合唱训练中坚持不单是要让学生唱会一个声部或唱会一首歌,而是要通过合唱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发展和声思维,提高合唱技巧和能力,所以要求学生要将所有声部的旋律都掌握,让学生在各个声部都相互了解其艺术要求的前提下,能调节自身的音量和速度,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
总之,经过老师和队员的努力、合作,合唱社团的训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我们在全县校歌比赛中演唱的《华杰之歌》获得了好评。在下个阶段的训练工作里,我们将会投入更大的热情,把合唱队的训练工作做得更好,把合唱队的水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积极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有表情地歌唱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以发展更多的队员,壮大我们的合唱队伍!
吉他之声活动总结范文 第6篇
吉他是深受我们青年朋友喜爱的乐器,在校园里更是同学们的宠儿,吉他社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的。自成立以来,社团志在通过吉他等各种乐器的教学与交流,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吉他技巧,陶治同学们的艺术情操,增进同学们的友谊,为有音乐才华的同学展现自我提供一个平台为目的。一直以来,凭借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与喜爱。 我们依照制订好的计划,本着我们提高社员吉他水平的理念,针对社员的学习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富有音乐特色活动——吉他课教程,社团内部汇报演出。切合学校工作热点,并提高会员的弹奏吉他水平,表演能力等等,都力图展现我们的吉他社风采。并且进一步提高新洲职高的音乐氛围,从而真正的秉承了“以琴会友”的信念,这也得到了广大社员的认可。
下一年里,我们会就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总结工作上的不足,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以争取将吉他社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台阶上!
吉他之声活动总结范文 第7篇
在合唱训练中我们一般采用视唱法,指导队员分声部先后练习,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每次练唱都用较慢速度,力求连贯、完整。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然后进行声部练习。在分声部练习时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除音高、节奏唱准外,应注意正确的分句、气息的保持以及音量的控制,然后,用哼鸣来合唱,这样减少填入歌词后的音准问题,又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表现意义、音准。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才进入填词演唱阶段。
吉他之声活动总结范文 第8篇
学期已经接近尾声,在这一学期中,吉他社在院团委社团部管理和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在本学期的工作中,吉他社坚决遵守《安徽涉外经济技术学院吉他社章程》,本着丰富校园文娱活动形式,给既有热爱音乐的同学提供交流平台,宣传和发扬音乐精神!
自九月份新生入学过后,基于上学期的人员基础上,对各个部门人员分配做了调整及完善,制定了本学年的总体工作计划。随后,在团委的安排下进行招新活动,共招收六十多名新会员。招新完毕后,社团首先进行了一次迎新晚会,随后开办了新会员的培训班,使新会员们有了初级的吉他水平,最后,举办了吉他知识普及讲座。随即,社团召开了干部大会,总结了本学期的工作。本学期本社团的工作至此圆满结束。
一、招新:
本学期本社团的第一件大事是招新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1、召开招新筹备会,分配各个部门工作;
2、印制招新宣传单及绘知宣传海报、张贴;
3、参加社团部组织的招新咨询会,并进行初步报名;
4、召开招新大会,正式招纳新会员并填写会员表格;向新会员介绍社团基本情况、活动及会员权利义务;
5、准备新会员开办吉他知识普及讲座,并筹备吉他课程教学等事宜
二、新会员培训课程:
本课程从10月10号到期末考结束,上课时间为每周一至周四中午12点到1:30,主讲教师为流音琴行授课的专业教师。本次课程旨在培训毫无基础的新会员,使他们从基本不具备吉他知识到具备初级的吉他水平,以及提高老学员吉他技能。
最新范文
吉他之声活动总结范文 第9篇
论文摘要: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一,以其结构化理论闻名于学术界。文章认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吉登斯自己的学术旨趣, 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运动、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结构化理论主要是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为分析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视角,个体受教育娇过程就是一个个体行动与教育结构互动的过程,教育活动处处体现了结构的二重性。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的艾德蒙顿,曾任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院长,_首相的精神顾问,是国际著名社会学理论大家,拥有14个荣誉学位。吉登斯以其结构化理论成名并驰骋于社会理论界,那么其结构化理论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什么?换句话说,教育领域可以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学界对这一问题探讨不多,本文就这一问题发表一己之见。
一、结构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一跳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不例外。“结构化”( structuration)一词其实首先出现在他在1973年出版的《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一书中,他讨论了阶级结构化的类型和水平,而后在他1976年出版的《社会学方法新规则》中初步论述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在他197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中,结构化理论的实质内涵已经显现,在他1981年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第一章里,他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完整的勾画。但是,结构化理论却是在吉登斯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构成》一书中得到系统阐述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形成主要受三大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诸一分析。
首要的因素就是吉登斯本人的学术旨趣和目标,即他要力图解决社会学中存在的“原罪”问题,力图构建出一种新的具有一致性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存在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它要解释主体与客体、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具有不变性和稳定性,是社会学的“原罪”。在社会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两大流派,一派是社会决定论者,这是社会学的主流,一派是方法论个人主义。社会决定论者认为,人的行为受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制约,个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被淹没在社会的结构中,不得以彰显,社会结构既独立于个人之外,又强加于个人的身上。而方法论个人主义者却认为,社会是由许多的个人所组成的,所有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都是这些个人的有意识的行动的结果。每一种社会事实都是许多个人行动的结果,是他们的情感、意志、理性、信仰的体现,是导致和解释社会变迁的因素。社会决定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二者的观点是相反的,各自走到了它们自己的极端。社会决定论派过分地强调了社会事实对个人行动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而方法论个人主义却是过分地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解释和解决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这种流派中,也存在着中间派别,但是,他们的理论观点,不是处于骑墙,各打五十大板,就是较多地带有或者社会决定论的色彩或者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色彩,所以可以大致上划归到两个极端派别之中的一派中去。吉登斯就是要从理论上解决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虽然吉登斯自己极力地否认迄今为止有理论的存在,认为理论的建构也还是一项远待实现的抱负,但他的实际行动却为我们建构了他的宏大的结构化理论。
除了要解决社会学“原罪”这一学术上的因素导致了结构化理论的诞生之外,还有一个社会性因素起了促成加速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各种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实验的时代”,各种团体都活动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诸如,反战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嬉皮士、黑人社团等等。按照吉登斯的看法,60年代的这些运动虽然昙花一现,但是它们的思想和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使生活方式获得了一种迄今尚存的流动性”,社会科学的理论,或者说,社会学的理论应该对这些运动和变化做出预言和解释,但是无论是以前已存的社会学理论还是社会学的理论家们都没有提到过这些现象,更不用说对此作出解释了。如火如茶的社会实践没有被社会学家们所关注,他们还静悄悄的进行着他们自以为是的研究工作,这是社会学家的疏忽,因而遭到了许多评论家的批评,称“现代社会学处于危机状态中”,吉登斯也以一种入世的态度认为,社会学理论不用于实践就意味着这些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学理论就应该服务于社会变动不居的生活。所以,吉登斯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的序言中说:“我写这本书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当代社会理论应该有一个激烈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应该从重新审视那些确立现代社会学主要框架的社会学家的著作开始。因此,社会学家马克思、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就应该备受关注。”结构化理论就得以酝酿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
第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在系统梳理三大社会学家的理论过程中,吉登斯深受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的影响,找到了他构建其结构化理论大厦的基点,那就是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头写的历史名言。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象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急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由是,致力于自己的学术目标,反省于马克思的名言,深受so年代社会运动的影响,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逐渐地形成。
二、结构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最突出之处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点为,吉登斯将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转变成结构的二重性。所谓结构二重性,吉登斯认为,就是“结构同时作为自身反复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与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点,以结构二重性为基础和关键,运用他自己创造的一套概念,吉登斯构建了他的宏大的结构化理论,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第二点为,吉登斯在处理二重性时有其独创性,他超越了以前的将社会与个人的交互作用定格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上,一些伟人身上的局限,而是认为人的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作用都体现在日月常行之中,体现在我们熟视无睹,浑然不觉的平凡生活中。也正如王铭铭所言:吉登斯认为“人的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的制度化构成,都是在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看起来支离破碎的活动中实现的”。
不同于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开始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一自我,因为个体是活生生的存在,实体的存在是个体行动的开始。正是在个体这里,结构化理论开始了自我的反思,划分出了话语意识、实践意识和无意识,挖掘出了自我的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保证个体行动流得以绵延,保证惯例得以维持的心理内驱力。然后,结构化理论开始向外拓展,将身体定位在一定区域中的时空之中,开始了个体活动舞台和场景的探讨,因为行动总是处于一定的、具体的时空之中,而时空的分离也就意味着行动的“延展”,但是特定的行动的定格总是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点上。在将个体的行动区域化之后,吉登斯又开始拓展论述的空间,对行动的结果跨越时空所形成的社会结构方面的作用和特性进行探讨。结构化理论从个人转到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从行动转到与之相联系的结构。 总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突破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栓桔,从结构二重性的视角出发去解释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所关注的是社会的结构在平凡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形成过程,所要阐明的是社会实践是行动者的实践,没有人的能动性活动,就不会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所谓的结构,结构就体现在行动者的连续行动之中,制约着行动者的行动,并不断地被行动者所利用并在行动中被生产出来,换句话说,结构化理论所要阐明的是社会的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作为行动者行动的结果被生产出来的以及又是如何作为行动者进一步行动的条件被不断利用的过程。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起笔于个人,落笔于社会;起笔于自我,落笔于制度,阐释了个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的个人内在性,也可以说是行动的结构性和结构的行动性。我们这里不妨引用王铭铭为《社会的构成》中文版作序时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概括,他说:“吉登斯的观点概括起来是这个样子的: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例(Routine )。惯例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能通过实践的重复在人们的意识中促发一种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 )。这种意识不需要言说、不需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扬,就能够对行动起制约作用。因为个人受着实践意识的潜移默化,所以他们大凡能够‘反思性地监管’(reflexively monitoring)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使自己和他人达成默认的共识,使人在社会中定位及社会这棵大树在个人心目中生根成为可能。
对于吉登斯来说,最主要的客体性因素就是时间和空间。人只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相遇,而时空像社会剧场的脚本一样在规定着人与人之间角色的分工。不过,它不是武断的法官,也不强制性地分配个人在社会中的‘席位’。人与人的共同在场(co-presence)是互动的基本条件,而为了共同在场,人们不得不针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出不同的面貌。时间和空间的‘区域化’(regionalization ),就是在这种共同在场的要求中获得力量的,它通过把人的社会活动场景‘固定化’,创造性地促发日常生活的惯例,使人的实践意识固定在特定的客体性场景之中。”
王铭铭还说:“《社会的构成》实际上是为了理解并回答两个意义重叠的问题而写的:我们是否可以被认为外在于人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社会的构成》实际上所要表明的是: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也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人被一个自己制造出来并生存于其中的庞大的机器包围着、控制着,也如吉登斯本人所言的:“人的历史逃离于人的意图,但却回到了由这个逃离所影响下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面前,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持久的特征”。
三、结构化理论与教育
在三大因素影响下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突破了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为我们分析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视角。从结构化理论所提供的角度来看教育,教育也处处体现着结构的二重性。
吉他之声活动总结范文 第10篇
一、招新:
本学期本社团的第一件大事是招新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1、召开招新筹备会,分配各个部门工作;
2、印制招新宣传单及绘知宣传海报、张贴;
3、参加社团部组织的招新咨询会,并进行初步报名;
4、召开招新大会,正式招纳新会员并填写会员表格;向新会员介绍社团基本情况、活动及会员权利义务;
5、准备新会员开办吉他知识普及讲座,并筹备吉他课程教学等事宜
二、新会员培训课程:
本课程从10月10号到期末考结束,上课时间为每周一至周四中午12点到1:30,主讲教师为流音琴行授课的专业教师。本次课程旨在培训毫无基础的新会员,使他们从基本不具备吉他知识到具备初级的吉他水平,以及提高老学员吉他技能。
吉他之声活动总结范文 第11篇
本学年9月份成为正式社团,对各个部门人员分配做了调整及完善,制定了本学年的总体工作计划。随后,在团委社联的安排下进行招新活动,共招收50名新会员。招新完毕后,我们举办了第一次的谈场表演,随后开办了学员的培训班,使学员们有了初级的吉他水平。本学期末进行了最后一次总结大会,总结了本学期的工作。本学期本社团的工作至此圆满结束。
[社团活动总结]:
一、招新:
本学期本社团的第一件大事是招新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1、召开招新筹备会,分配各个部门工作;
2、印制招新宣传单及绘知宣传海报、张贴;
3、参加招生大会,正式招纳新学员并填写学员表格;向新学员介绍社团基本情况、活动及学员权利义务;
4、开始一周两次的吉他课培训,一次公开课一次辅导课
二、吉他知识普及讲座:
我社第一堂课,进行了吉他知识普及讲座。具体情况如:讲座内容
第一部分
1吉他的各院派的简介:
a 民谣类
b 古典类
c 布鲁斯
d 电琴类
第二部分
初学者应了解吉他的表现力,及相关的技巧
吉他的表现力
可模仿的`乐器:
1、钢琴类
2、琵琶
3、古筝
4、军鼓等
第三部分
经典的乐曲演示(全曲)及相关的音乐背景介绍,欣赏乐曲的基本常识
1爱的罗曼史全曲演示
2死了都要爱
3离歌
4菊花台
5亚马逊河的传说
6小罗曼史
第四部分:关于初学者的简单答疑
第五部分:怎样为自己选购一把标准的学习用琴
三、新会员培训课程:
本课程从10月10号到期末考结束,上课时间为每周三,日晚上5点半至6点半,主讲教师为琴行老师。本次课程旨在培训毫无基础的新会员,使他们从基本不具备吉他知识到具备初级的吉他水平,及提高老学员吉他技能。
[经验和反思]:
本学期为了让学员接受更为专业的指导,本社团举办培训课程。,较好的解决了时间教室及教师的协调上的问题。由于本社团处于发展初期,缺乏许多经验。举办晚会上一些细节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相信在以后会越来越好。本学期由于招新活动比较晚才开始,新会员吉他技能尚需练习,加之临近期末和四六级考试,所以集体活动较少。下学期会多举办些活动来丰富校园生活。
以上是吉他社本学期工作总结,请团委社联审阅。
吉他之声活动总结范文 第12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针对性,认为他的结构化理论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其结构化理论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吉登斯的理论缺乏某种系统性,给人的印象是众多概念的堆积,这些概念所形成的命题没有内在的必然性。他赋予了“结构”及“结构化”概念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含义,但没有说明这两个概念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何以能够统一。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可以说是一位划时代的社会学理论家。他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启发人们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个人与社会、能动与结构之关系,在社会学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取向,即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吉登斯不满于传统社会学流派对上述关系的割裂,认为在生活世界中社会系统与个体行动是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互动,在社会学理论中不应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结构化理论的针对性
要认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双重解释学”。“双重解释学”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元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其基本涵义是:社会科学观察者必须从解释学角度掌握生活的各种描述,然后将这些描述转化成社会科学的话语范畴,这些话语范畴同时也为普通的行动者解释与掌握,并重新纳人到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
吉登斯深刻地探讨了作为结构化理论前提的社会学元理论的核心问题,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批判了社会学中从孔德到涂尔干等人形成的“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倾向,在解决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专业性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与任务等问题上,提出了“双重解释学”。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广泛的批判、借鉴其他社会学流派以及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双重解释学”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
与自然科学的“技术性”应用比较起来,社会科学的发现似乎只具有较少的原创性。但吉登斯认为,这并不能说明社会科学较之于自然科学不重要,相反,正是因为社会科学具有本质上的实践性品格,所以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某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因为它参与到了社会生活的反复不断的建构过程中。比如没有社会科学“主权”、“民主”等现代概念,现代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针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努力实现二者的统一。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或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是传统社会学理论中两个相互对立的方法论研究取向。秉承孔德“社会物理学”研究理路,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应当而且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他称这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社会事实”(socialfact)。在迪尔凯姆看来,“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强制性以及社会性。而在吉登斯看来,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及其理论传统,对社会学来说本身就是错误的,它们仅仅是哲学二元论思维方式在社会学领域里的一种深层反映。因此,这样的社会学方法论必然无法解释、说明和把握社会的真实结构,必须用一种新的社会学理论去超越上述方法论的对立。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是针对帕森斯、墨顿等人的功能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他试图努力打破功能主义神话,在关注社会宏观结构中实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整合。其实,针对社会学方法论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二元论研究倾向,很多社会学家表示出越来越多的不满,试图用一种新的理论统一社会学二元论。同时,社会变迁的现实也需要对传统社会学方法论进行变革。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针对“二战”以后欧美各国社会变迁的实际。他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社会变迁的“第三条道路”,以真正实现现代性的自我认同。与哲学方法论所追求的形而上学不同,社会学始终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注重“经世致用”。因此,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动力等社会发展问题也就成了社会学关注的对象。
二、概念建构和理论批判的结果
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这一过程与他的“双重解释学”思想是有内在呼应的。
吉登斯提出了结构的二重性,进一步阐明了结构和人的能动之间的互相生成的关系。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在这种社会实践之中,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因此,结构并不是对人的行动的一种制约,它更多的表现为某种使动性。可以看出,吉登斯是试图重新界定结构的概念,以“二元化”来代替“二元对立”,以实现社会学方法论中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统一。 吉登斯认为,个人所生活的社会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既有社会从宏观结构层面上对个体的制约,也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两者相互统一于社会有机体中。她主张抛弃个体与社会的二元论,因此行动就必定是一个核心概念。更重要的是,行动不仅仅是个体的特性,也是社会组织或集体生活的要素。吉登斯认为:“在社会研究里,结构指的是使社会系统中的时空‘束集’在一起的那些结构化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千差万别的时空跨度中存在着相当类似的社会实践,并赋予创门以‘系统性’的形式。”这样一来,吉登斯就将这样两对关系化约为一对关系—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的关系,并试图在这二者之间实现架通。他主张用结构二重性代替二元论。认为行动者和结构二者的构成过程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系列,即某种二元论,而是体现着一种二重性。由此,吉登斯逐渐开始撩起他结构化理论的神秘面纱。他承认结构在整体上对作为个人存在的社会行动者及其行动具有某种“强制性”和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选择性,但却不像涂尔干那样,强调前者对后者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他承认无论思考多么宏观复杂的社会问题,都要对主体以及主体的能动性有精微确切的理解,但却不像许多解释社会学家一样,一味强调个人是社会的惟一构成要素,埋头于人的具体行为、动机而不顾整个社会系统的反应。他坚持认为在社会理论中“结构”是一个必须的概念,但他关于这个概念的观点与英美功能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中的结构概念不同。英美功能主义中的“结构”概念是作为一个“描述性”术语出现的,法国结构主义是以还原的方式来使用这个概念的。他认为“结构”概念的这两种使用方法将导致从概念上模糊能动的主体。
吉登斯认为,不应该将行动看作是分散的实体。理性、动机和意图等,不是互不联系的单个行为的总和,而是一种不间断的行动流,一个我们不断地加以监控和理性化的过程。反思性指“持续发生的社会流受到监控的特征”,反思性展示了实践将能动者与结构、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的过程。人的行动是有意图的,但结果却并非是完全可以预期的,意外后果也是行动的结果。而正是存在着意外后果,才使得社会的再生产与系统的再生产有了存在的意义,保证了社会与系统生产的非复制性,同时也可以解释人类历史不断演进与社会的变迁。因此“能动行为”和“行动”的问题就在吉登斯的整个分析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所谓社会再生产,主要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双方都在场的交互作用;系统再生产则是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吉登斯希望用这两者来化解微观和宏观的对立。系统整合的机制是以社会整合的机制为前提的,时空的伸延与扩展将二者联结起来。
在吉登斯看来,社会整合主要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双方都在场的交互作用,也就是面对面的互动,而系统整合则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行动者具有反思能力,社会整合就是建立在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与互动的例行化、区域化的基础上的,行动的例行化与区域化保证了跨越时空条件下社会互动的有序完成。吉登斯认为.在前现代社会中,由于时空的有机统一以及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统一,使得系统整合从属于社会整合;而在现代性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扩大化,产生了时空分离以及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民族国家的兴起。在吉登斯看来,宏观社会结构的力量使得系统整合成为可能。
总之,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他的结构化理论的形成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即用“敏感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社会世界,而不是寻找永不褪色的规则和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