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双板点杖总结(合集9篇)

admin
导读 预转(Anticipation),也被称为卷紧后释放,是一种高频小弯中使用的技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上下移动重心,而是在合适的方向上屈曲或者伸展整个身体。如果承重转移做晚了,就会出现入弯压内脚的情况,通常会出现倒犁式、K腿、转不过弯等问题。

双板点杖总结 第1篇

腿部旋转可以说是雪板转向最重要的技术。

你可能听滑雪指导员谈及“转一下你的脚”的时候,他们的意思就是转腿。

“以髋关节为基点转动一条腿或者两条腿”

大多数初学者的下意识动作是将上半身和髋部转向他们想让雪板转的方向,这是不正确的。

你需要记住: 转腿,转的只是腿,和你的上半身没关系。

双腿独立工作,不影响上半身。上下分离, 有映像吧。

双板点杖总结 第2篇

点杖(Pole Plant)是平行式滑行特有的内容,但并不是必须的。犁式不需要点杖,平行式也可以不点杖,但点杖对于滑行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平行式,对于换弯动作和滑行节奏帮助很大。

我们之前讲过持杖的动作,点杖在这个基础上,仅仅是增加了手腕的前后摆动。

在换弯的过程中,保持两臂持杖姿态不动,手腕向前摆动,在入弯时杖尖触地,然后手腕再向后摆动,就完成了点杖的过程。然而,我们看到的标准的点杖,似乎动作范围比这个描述大的多?是的,这是因为整个身体在向山下和向前移动,或者说,引身的作用。所以,点杖的要诀是只动手腕,雪杖向下个弯内的移动是由身体带动

所以,开始点杖,身体就会向下一个弯移动,出弯也就开始,这就是点杖可以创造节奏的原因。而杖尖点地的时刻,通常标志着已经立刃,并开始稳定滑行。因为从放平板底到立刃,通常姿态是不稳定的,点杖会增大支撑面积,创造更稳定的环境,从而让滑雪者从容实现姿态(内倾与离心力)的平衡。

此外,点杖还会阻碍身体一侧向前的运动趋势,这就创造出一个短暂的、轻微的力矩,使得整个身体加速转动,滑雪者通过姿态的控制可以让这个加速只作用在雪板上,因此可以更快的实现分离和立刃。这种阻滞产生回转的效果(Blocking)在小回转和某些高级别滑法中比较明显,当前的基础平行阶段也可以用,但不必刻意去追求。

点杖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一是向下一个弯内伸手,这是大多数未经训练的滑雪者的自然倾向,只要学习了正确的点杖动作就可以纠正过来。二是点杖后,手臂向后甩动,部分人是因为杖尖点地过于用力,雪仗受到的阻力太大,导致胳膊被顶向后,另外一部分人纯粹是因为双臂过于放松,没有保持基本的持杖姿态。杖尖点地的动作,必须很轻柔,并非要雪杖真的支持身体,而是创造一点点支撑就足够了,相当于用杖尖在雪面“向后挑(划拉)”一下。

带点杖的基础平行转弯【基础平行•14•必修】,才是本阶段的最终形态。

今天的动作学习完毕,到这里基础平行式转弯的所有内容也就都完成了。基础平行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很多基本功都已经体现在滑行中,需要多加练习。下一章将介绍多个平行式常用练习,来帮助大家尽快掌握基础平行式滑行,为下一步学习更高级的滑法打好基础。

【修订记录】 第一次发布

修正立刃与犁式入弯关系

【本文结束】

双板点杖总结 第3篇

良好的滑行,特别是完美地完成刻滑转弯,取决于每条腿的脚踝、膝盖和髋关节的良好侧向对齐。

如果从重心画出一条直接连接到外板的内刃,那么在冠状平面上看,改直线应该穿过外侧的股骨头。外腿的膝盖也应该位于这条直线上,或者是稍向内一点点。

在腿部屈曲和伸展的时候,正确的对齐能够令膝盖保持有力,并在股骨头的位置平衡上半身的质量。

在此姿态中,你可以将腿内旋,提高雪板立刃角度和平台角度,缩小转弯半径,令弯型更加紧密。

优秀滑雪者在转弯时,大多数情况下,会令外板负载大部分重量,某些时候是全部重量。

为了实现这个效果,平衡轴必须更靠近外脚。这些动作构成了髋部反弓(稍后详细讨论)。

向弯内倾斜肩膀,或者是相对平衡轴没有向外侧倾斜躯干,是一个特别常见的问题。

从手部位置着手可以建立良好的肩部对齐姿态。

这个练习会对你有用——雪仗平托

双板点杖总结 第4篇

近年来,滑雪者有时被告知滑行时要令双腿胫骨保持平行。

尽管这对于培养积极利用内腿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练习,但它并不是每一个人在所有的时间都必须做的。

有很多无可争议的优秀滑雪者根本就不会这样滑雪。

仅仅为了保持两条小腿平行而这样做,违反了双腿独立的基本原则,可能会造成髋部不够灵活和动作僵硬,损害上下身的分离。

是的,我们作为大众滑雪没必要向竞技滑雪那样。

但如果过于努力的保持胫骨平行,那么会出现几个不利影响:一个僵硬的核心,一个没有反转而过于正向的站姿,以及不佳的髋部反弓。

双板点杖总结 第5篇

在转弯中,能够通过身体上下移动保持与雪面和动态的作用力的协调一致,是一个有经验的优秀滑雪者的标志。

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上下移动重心,而是在合适的方向上屈曲或者伸展整个身体。

扩大上下移动的范围和精度,是滑雪技术大幅度提高的最简单方法之一。

当你在蘑菇中滑行时,通常会再转弯结束的地方做屈曲动作,或称为吸收动作,减少蘑菇施加给你向上的作用力。

一旦越过包顶,就要做伸展动作,获得并保持一定的雪板对雪面的压力。

蘑菇越深,就越需要大幅度而精准的上下移动。

最后,不论是吸收还是伸展,都要保持重心不被上下移动。

上一篇我们说到了虚拟蘑菇。

如果你能够在连续的回转中施加不同压力,那么就可以感受到虚拟蘑菇的存在。

你会很快喜欢上那种借助反弹力换弯的感觉。

双板点杖总结 第6篇

预转(Anticipation),也被称为卷紧后释放,是一种高频小弯中使用的技术。

如何理解?

想象一下,左手捏住皮筋一端固定,右手捏另一端,开始扭麻花,然后松手。

松手后它一会转回来没问题吧。

在雪道中,保持上半身稳定,进入转弯,双腿向同一方向持续旋转,当你轻身之后,之前伸展的肌肉都会缩短,将双腿向回旋转,与上半身重新对齐,自然、流畅地帮你进入下一个弯。

双板点杖总结 第7篇

单纯的引身,就是指身体的伸展(Extension)。由于立刃的原因,我们在出弯前内腿是曲缩的,同时为了抵抗滑行中的离心力,躯干通常也会略有曲缩,在出弯并恢复基础站姿的时候,必然身体会有一点伸展。这个伸展动作,就是“引身”这个词的由来。

然后我们开始下一个弯,再次立刃时新的内腿开始曲缩,同时胯部为了即将到来的离心力略微前屈。这个与引身正好相反的“身体收缩”,虽说目前这个阶段可以与引身分开来做,但是在以后连贯快速的换弯中,因重心在整个过程中沿同一个方向持续移动,所以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动作,或者说是引身之后自然的后续动作。

在当前,我们需要一个明显的恢复基础站姿的阶段,因为在这里我们需要完成三件事。

首先是解除立刃,放平板底,确保身体重心是沿坡面垂线在足弓之上。因此在引身时,我们需要一边伸展身体,一边让身体向山下移动,形成放平板底的基础站姿。

其次是向前恢复居中的站姿。在出弯的时刻,尽管沿前进方向重心保持居中,但因为上身向山上的内倾,从滚落线投影方向看,我们的重心是略有落后的。因此,放平板底的同时,还要让身体向前移动(或者向后拉双脚),这样才能恢复居中的站姿。

再次是分离的解除,这是与引身同步进行的。在出弯前,我们身体朝向与雪板指向之间有一个夹角,但在恢复到基础站姿时,两者是完全同方向的,这个夹角在引身的过程中消除了。在向上向前伸展身体的同时,两个脚同步的放平板底并自然滑动,让雪板变成与身体朝向相同的方向,上一个弯的分离就消除了(下图位置13)。

而下一个弯分离的建立,取决于将采取的滑行方式,或者与滑行水平相关。我们目前的策略是先建立分离,产生搓雪角之后再立刃。等熟练了之后,就可以分离与立刃同步进行。再以后进阶到更级的阶段,也可能会先立刃,在需要的时候再建立分离。

三件事之中,最重要的是放平板底,尤其是旧外板。如果旧外板还在立刃状态,新外板也开始立刃,就会出现两板同时立刃的情况——这不就是犁式吗?这就会导致犁式入弯的现象(A板入弯)。因此,在目前的阶段,一定要把“放平板底-立刃”的感觉和动作次序练熟,将来的进步才不会被这个问题阻碍。

双板点杖总结 第8篇

在上一个弯结束时,主要的重量是放在旧外脚上。而下一个弯,立刃之前,就必须把主要重量放在新外脚上。承重的转移,就发生在中间的放平板底恢复基础站姿的过程,通常建议放平板底时双脚均匀承重,然后承重转移并立刃。

承重转移也可以早于放平板底,这样恢复基础站姿时就已经是新外脚承重,下一步的立刃会来的更快,动作衔接更连贯。但更早的承重转移会增加学习的困难(旧内板的控制),时机把握不好会导致失稳、不平行等问题,因此目前阶段还是建议在放平板底后再做承重转移。

如果承重转移做晚了,就会出现入弯压内脚的情况,通常会出现倒犁式、K腿、转不过弯等问题。

目前刚刚学习基础平行时,引身与入弯是分开的,因此可以从容的进行承重切换。在今后更高的阶段,两个动作连贯起来后,承重转移就会被包含在这个连续的动作之间,一方面新外脚承重的时机会变得不明显、完全由自己把握;另一方面,承重转移的时间窗口变得很小,稍不熟练就很容易发生过早或者过晚的情况。因此现在一定要练好动作次序,在立刃入弯前完成承重交换,形成习惯才能在下一阶段游刃有余。

双板点杖总结 第9篇

你可能无数次听过这句话:“重心靠前” 对吗?

那我现在来告诉你,你的重心,应该放在中间。

为什么要告诉你靠前?

因为告诉你在中间的话,你一会定偏后。如果告诉你靠前,你才可能会找到正确的位置。

在我们滑行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因素会使我们的重心被动后移,所以你还需要在滑行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重心位置。

平衡轴是穿过你的重心并且垂直于雪板底部的,它很少会与重力方向直接对齐。

所以,当别人说你应该平衡在你脚上的时候,他的意思是在矢状平面上看,平衡轴穿过你的前脚掌与脚弓之间的某个位置。

这是前后平衡的基本规律,意味着髋部和肩部会呈现一种关系。

要处于屈曲的运动姿态,你的肩膀必须比髋部更靠前一些。

此外,你的肩膀比你的重心更靠前一些,而你的髋部则在重心的后面。

除非你是站着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