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1篇
第四单元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起用王安石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起用王安石开始变法的时间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资料回放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富国之法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尤其是如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变法目的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情景再现
资料回放
理解概念这些措施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强兵之法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尤其是如何增强军队战斗力,实现变法目的探究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图片展示
学思之窗
问题探究这些措施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建设,改变积弱现象取士之法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改革及积极作用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图片展示
历史纵横
联系比较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变法的前提(开始)和具体措施。本课引言是以文字叙述的,通过王安石的一首描述农民悲惨命运的诗,揭露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从而为学习王安石变法打下铺垫。教学建议: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结合上一节所学内容进一步体会王安石变法的原因背景,回答后导入新课。或者回忆上节课内容,直接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导入新课。第一目“起用王安石”本目共有三层意思: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王安石究竟有哪些变法设想能打动宋神宗?起用的标志是什么?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小难点,搞清这些问题有利于加强对王安石变法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_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1068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王安石向他谈了变法的设想。宋神宗很赞赏他的主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有:社会矛盾仍然尖锐;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言事书》(《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二)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三)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四)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五)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六)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教学建议:1)通过图片展示,介绍宋神宗、王安石等重要历史人物,通过了解宋神宗掌权时的社会状况和王安石作为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业绩,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变法的迫切性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背景。2)讲清变法的开始。指出: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依然严重。虽然“新政”的改革措施被废止,但北宋统治阶级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并未停止,相反,随着危机的加深,改变现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3)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王安石简介,回答问题。第二目“富国之法”本目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主要是讲王安石变法在经济上的具体措施,即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包含三个层面:采取此法的目的、主要措施、作用。“富国之法”的主要内容是: 青苗法。宋仁宗时,陕西百姓缺少粮、钱,转运使李参让他们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青苗钱”。王安石、吕惠卿等据此经验,制定青苗法。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帐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凡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改正。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 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主要内容有: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这就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教学建议:1)这些措施教材已作了详细、明确的介绍。教师不必补充新材料,可按教材介绍的六项具体内容讲解,也可绘制表格,帮助学生整理知识。2)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具体内容、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清明上河图》认真观察东京的繁荣,加深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第三目“强兵之法”这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二个主要内容,具体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保甲法。熙宁三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其主要内容是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农闲时集中训练武艺,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以及节省军费。 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从此,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教学建议:1)探究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进一步理解说明变法措施在军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上的成效。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分析史料说明问题。3)保马法、军器监都是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建议教师适当补充资料讲解。第四目“取士之法”。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个具体措施。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即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同年秋,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不能不看到,九百年前我国已有了从实际出发的科举、学校制度。教学建议:1)建议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以请学生阅读教材的图片和【历史纵横】所展示出的内容,加以分析理解,并思考改革科举制的必要性。2)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生的变化。也可以对古代科举制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总结,以掌握所学知识。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这一点极富有现实意义,可引导学生阐发议论。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王安石变法这一概念,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通过王安石的一首描述农民悲惨命运的诗,了解学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认识情况,进而了解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便于学习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总结回答后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对本课教材进行课前通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本课知识包括的四大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本节可以看成是变法的整个过程,“起用王安石”,可以看作是前提或开始,而后边三目就是变法的主要措施。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后,可直接提问问题过渡到下一部分变法的主要措施。学生可分三组分别整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项内容,每组简单回答后教师适当做出总结,并就一些问题展开提问、讨论、补充资料、拓展延伸。最后小结,可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以便进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重大成就。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也可以以题总结: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这些措施各有何直接作用?从而宏观总结巩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实现教学目标。2.教学案例案例一 在介绍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时,用幻灯、实物投影历史照片和王安石的简介。充分利用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为素材,进行思想教育。从各个角度总观王安石一生,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无论哪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尤其他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案例二 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后,教师可以直接提问导入: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主持变法。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也就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了。那么,王安石变法都有哪些主要内容呢?你能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把这些内容中每一项的目的、具体措施、作用用最概括的语言列出来并准确地表述出来吗?导入后分组总结。案例三 引导学生对古代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作深刻的比较。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变法。商鞅变法之际,诸国并立,一国国君若能大行革新即可图强并打倒敌国,可谓变法成则国存、变法败则国亡,大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之势。而王安石时代,北宋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改革仅为挽救时弊、富国强兵,其迫切性大大不如战国,况全国吏治败坏、积重难返,保守势力又过于顽强,终于落得失败的结局。设计问题: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解题关键:宋朝中期的“积弱”的局面。思路引领:根据两则材料信息归纳说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将帅和士兵等角度分析原因。答案提示: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简要叙述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解题关键: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的诸方面。思路引领:主要目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答案提示:为了实现富国的目的,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富国之法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2.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解题关键:巩固封建统治。思路引领: 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措施的诸方面内容。答案提示:目的: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强兵之法初步改变了积弱的局面。(二)学习延伸1.阅读与思考●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投之法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投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民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4阅读以上材料,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请回答:王安石认为,在有关理财的各项措施中,哪一项重要,为什么?解题关键:理财以农事为急,趣农为急,汲汲于差投之法;而徭役害农。思路引领: 分析归纳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答案提示: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他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生产过少,也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徭役害农。而实行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2.争鸣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则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谈谈你对青苗法的看法。(学生可自由发挥)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2篇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库充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各项法令的具体成效;青苗法、免役法实行过程中的一些局限;保甲法的作用和表现;军器监的设立、保马法的实施、将兵法的推行、军队精简等方面的具体成效西部边境的巩固开发;
(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作用;
(3)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财富,如坚持改革的信念和“三不足”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作用。建议教师分两部分对教材进行处理:一是“变法的命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曲折过程和最后的结局。二是“积贫局面的改变”和 “积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内容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前面两节的内容: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范仲淹首先进行了变法,史称庆历新政。但是,范仲淹的变法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面对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安石随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新的变法。
教师提出问题:范仲淹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王安石变法的命运:
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
变法触及到了一些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他们千方百计反对变法是必然的。熙宁七年(1074年)春,河北等地旱象严重,九月不雨,免役钱激起群情汹汹、民心不稳,神宗忧形于色,寝食不安。光州司法参军郑侠,见新法招致天怒人怨,欲猛醒王安石,遂绘东北《流民图》以告急文件特进。神宗反复观图,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或身无完衣,或拆屋纳钱,种种惊心怵目之状,竟夕不眠。示之后宫,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课文第56页插图《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泣》,教师可结合插图进行讲解:
一天,宋神宗同母亲高太后和弟弟赵颢一起到后宫看望太皇太后(仁宗曹太后)。太皇太后说:“我听说老百姓很苦,像那些人们不赞成的青苗法等,就罢了吧。”
“这些措施是为了造福百姓,不是给他们造成痛苦。”神宗回答。
太皇太后又说:“王安石的确有才学,但现在他招致了很多人的怨愤。你要是真想保全他,不如先让他暂时离开京城,一两年后再让他回来。”
“本朝众多大臣中,只有王安石是栋梁之才。”神宗说。
赵颢插话道:“太皇太后的话非常正确,陛下不可不好好想想啊!”
神宗听后非常生气,怒不可遏地说:“你是说我败坏天下了?那你来当这个皇帝吧!”
赵颢意识到自己的话说过分了,嘟囔到:“也不至于这样啊。”
神宗不好当面顶撞太皇太后,只好对弟弟发脾气。这次家庭聚会尽管不欢而散,但神宗最后还是听取了太皇太后的意见。第二天,王安石即被罢知江宁府。这就是王安石的第一次被罢相。
【备课资料】变法派与保守派的对立
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始终存在变与不变的激烈争论,形成了变法派与传统派(反变法派)的激烈对立,并进而形成了党派之争。下面两表对变法派和传统派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展示:
变法派 保守派
姓名 籍贯 年龄 主要官职(熙宁年间) 姓名 籍贯 年龄 主要官职(熙宁年间)
宋神宗 24岁 司马光 山西 63岁 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
王安石 江西 51岁 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文彦博 山西 66岁 枢密史、司空、判河阳
吕惠卿 福建 40岁 翰林学士、三司使 韩琦 河南 64岁 知汝州、权开封府
曾布 江西 36岁 翰林学士、三司使 曾公亮 福建 73岁 尚书左仆射、判永兴军
王雱 江西 27岁 太子中允、天章阁侍制兼侍讲 赵抃 浙江 64岁 参知政事、知杭州
李定 江苏 45岁 判太常寺、权御史中丞 富弼 河南 68岁 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吕嘉问 安徽 ? 权户部判官、提举市易务 吕诲 河南 58岁 权御史中丞、知邓州
邓绾 四川 44岁 侍御史知杂事、御史中丞 范镇 四川 64岁 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
舒亶 浙江 31岁 判司农寺、御史中丞 张方平 河南 65岁 参知政事、知陈州
谢景温 浙江 50岁 侍御史知杂事 苏轼 四川 45岁 杭州通判、知湖州
韩绛 河南 60岁 参知政事、同中书下平章事 欧阳修 江西 65岁 知亳、青、蔡三州
章惇 福建 37岁 编修三司条例官 范纯仁 江苏 45岁 同知谏院、成都路转运使
王陶 陕西 52岁 御史中丞、权三司使 吕公著 安徽 54岁 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
王韶 江西 42岁 管勾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枢密直学士 孙觉 江苏 44岁 知广德军、知应天府
王子韶 山西 ? 监察御史里行、湖南转运判官 孙永 河北 53岁 河北转运使、知秦州
王安国 江西 44岁 著作佐郎、秘阁校理
宋敏求 福建 53岁 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
郑侠 福建 31岁 监安上门(后编管英州)
韩维 河南 55岁 知汝州、权开封府
从上表格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从地域上讲,改革派大多来自南方。在我们选取的16位改革派(神宗除外)中,竟有13位是南方人,将近80%。这一方面证明了宋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是南方籍官员在朝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南方人士在思想观念方面较北方开明,南方人士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传统保守派中,北方士人的比例大大加强,差不多要占到50%,这也决不是偶然现象。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是宋代商品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士大夫们不太容易受新观念的影响,他们对思维活跃的南方士人是既嫉妒又鄙视,因此,他们很容易结成联盟反对南方士人为核心的变法派。尽管宋神宗和王安石对他们过于保守的态度十分不满,但非常尊敬他们,并没有因为反对而把他们清扫出门,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神宗是一位有开拓精神的帝王,他没有被太祖圣训所束缚,对南北士人是一视同仁的。
从年龄上讲,两派有明显的差别。以熙宁四年(1070年)为计算标准,变法派16人(吕嘉问、王子韶除外)的平均年龄为岁,传统派19人的平均年龄为岁,两派年龄差为岁。这一点尽管说明不了大问题,但它表明,人在年富力强的阶段,易于充满进取和冒险精神,不甘心被传统所束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守成心态渐强,乐于维持而不愿意变革,追求那种“吏循_安,气和而灾息”的理想。宋神宗此时正是20多岁的小伙子,年轻气盛,欲有所作为而大量引用年轻人是不难理解的。
从任职上看,改革派多在京师且身居要职,掌握了朝廷行政、人事、监察、财政等大权,这是改革的需要,否则改革是无法进行下去的。而传统派则不同,他们很多原为前朝重臣,熙宁初年一般都在朝廷任职,而随着变法的深入进行,他们越来越不合时宜,大多都被贬到地方任职。这些资历颇深的官员离开京城,对变法的加速进行无疑是有好处的;但他们遍布各地,掌握地方大权,却无形中又成为变法实施的阻力。这是一对矛盾,但当时宋神宗和王安石解决不了这个矛盾,因为他们既要全力支持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又不能对这批老重臣采取过分严厉的措施。
新法的两派对立,实际主要是因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并由此形成了改革派“_”和传统派“旧党”,两派的斗争延续了30多年,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变法过程中,尽管变法派往往只占朝廷官员中的少数,但由于神宗是一位坚定的变法派,他基本上站在变法派的立场上,因此变法始终是向变法派期望的方向发展的(尽管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传统派基本处于不利的位置。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
(1)目的:驳斥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
(2)内容:“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意义: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
在变法过程中,随着新法一项项颁布,造谣诬蔑直向王安石泼来,他坦然处之,说:“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人言固有不足恤(不足虑)”。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1072年司天监灵台郎(管天文)亢瑛奏言:天久阴,星失度,这是由于强臣擅国,政失民心之故,应当罢免王安石。王安石则以“天变不足畏”加以反击。王安石指出,天意不是人可以知道的,人的行为,也不必去合乎什么天意。保守派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来恫吓王安石。王安石喊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守”的口号,王安石说:“仁宗在位四十年,曾有好几次修改过法令。如果说法不变,子子孙孙当世世守成,那么为何祖宗屡屡加以变动呢?” 王安石在与反对派的斗争中高举“三不足”的理论武器,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
【时事背景】谈“三不足”精神
xx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非常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
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态度的动摇不定,使变法的过程更加艰难和曲折。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
4、司马光当宰相,废除新法: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去。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宋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但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新法成为各派系倾轧的工具。于是,变法运动完全失败。
【备课资料】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关系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朝著名人物,他们原来是朋友,二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品德、学识、性格等,治国理念却截然相反,耐人寻味。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王安石生于1021年。司马光于1038年中进士,时年19岁;王安石于1042年中进士,时年21岁。
司马光历时二十五年撰写的《资治通鉴》,全部完成时,手稿装满两个房间。是中国历史上唯有《史记》,才能够与之比肩的最伟大的历史著作。
司马光与王安石二人曾经做过同事。当时,他们俩一起在包拯也就是著名的包公包青天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包拯则是他们的顶头上司——群牧使。
关于与司马光之间的关系,王安石的说法是:与君实——司马光字君实,相处得既好,时日又久,只是对事情的看法每每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常常各异。
司马光的看法则悲观得多:安石待我历来淡薄,我因为和他几次同事的缘故,私心里总有些眷眷的同僚情分。
不管怎样,这样两位道德文章堪称泰山北斗似的人物,最后毕竟决裂了。不但决裂,而且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形成了一场真正的悲剧。
公元1067年,即宋英宗治平四年正月,可能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英宗皇帝,在位不到四年就死去了。皇太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当时朝廷将要举行春季祭天大典。按照惯例,每次春季祭天大典完成后,都要赏赐给文武百官银两绸缎,表示皇家对诸位一年辛苦的一点意思。但大宋王朝国库空虚,宋神宗想省掉这笔开支。由此,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时间大概是在公元1068年年底前后。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已经先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王安石第一次没有推辞便接受了此项任命;而司马光则是在皇帝下令不许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了任命。
这次争论针锋相对,将双方的基本分歧大体表达清楚: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反对:“你所谓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而已。”
王安石说:“不然。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
司马光大不以为然:“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这实际上就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的那套说辞。”
从后来发生的情况判断,皇帝很可能有过短暂的犹豫,但最终还是支持了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公元1069年,即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开始了变法。与王安石比较起来,司马光对于财政、金融与其它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显然在实践上缺少经验,在理论上缺少研究,差距不小。然而,作为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如果说到数千年帝国政治与社会运行的机制与原理,说到对此丰富的知识与研究,说到在此基础之上所具有的深刻洞察力与了解的话,王安石比起司马光来,其差距何止以道里计,称得上是望尘莫及。不管王安石如何的读书万卷,如何的过目不忘。事实上,后代甚至现代中国人关于历朝历代兴衰治乱的许多知识与见解,都是拜这位史学宗师之赐才得到的。王安石在学术上的造诣,则更多地表现在诗词文学那样一些浪漫理想与文辞形象上面,这使他的变法带有了浓重的理想化色彩。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酷似桑弘羊们的思路,事实上也同样是以国家垄断经营的方式,开启了与民间争利之门。以司马光的品格与学识,他不可能不反对这种做法。于是,正如王安石所说:从始至终,没有改变反对变法的态度的,只有一个司马君实。
司马光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坚定反对派之后,曾经以他特有的方式,连续三次致信王安石,劝告他重新考虑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王安石的反应是那封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从此,二人在政治上分道扬镳,遂成为政治死地,不共戴天;在个人友情上则彻底决裂,从此终身不再往来,直到公元1086年,二人同年去世。
神宗皇帝去世后,继位的哲宗皇帝只有九岁,由宣仁太后处理军国事,实际就是垂帘听政。司马光在皇帝去世后,由洛阳返回开封,参加皇帝的治丧事宜,曾经被京城百姓数百人拦截在首都街头,群众高呼:“请先生不要回洛阳,留下来辅佐皇帝,救救百姓”。 当年五月,司马光奉坚决反对变法的宣仁太后之命返回京城,开始主持中央工作。到第二年九月病逝前,以一年半时间及其与王安石同样不听任何反对意见的精神,将十七年变法新政全部废除。包括于民于国两相便利的免役法在内。史称“元祐更化”。坚决反对变法,但赞成实行免役法的苏东坡、范纯仁等人,建议司马光区别对待,保留那些经实践证明合理的新政,免得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糟蹋了老百姓。结果,遭到司马光断然拒绝。致使苏东坡、范纯仁等人相当惆怅地叹息:奈何又一位拗相公。意思是,怎么又出了一个和王安石一模一样刚愎执拗的宰相。
公元1086年,即宋哲宗元祐元年,四月,王安石在江宁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去世,时年六十六岁;九月,司马光病逝,时年六十八岁。此后,到公元1093年,即宋哲宗元祐八年,在宣仁太后主导下,帝国政府致力于清除王安石变法影响、恢复祖宗旧制的工作,前后历时九年。至此,支持变法的政治派别,被时人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一派,则被称之为“元祐党人”。帝国政治陷入党争的泥沼。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1、积贫局面改变的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
2、富国之法的成效:
(1)积极影响:
①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
(2)弊端和不足: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教学建议:教师在讲述“富国之法”各项措施的作用及弊端时,可用表格进行归纳、概括:
积贫局面的改变
富国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农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
方田均税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市易法和均输法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1、改善的表现:“强兵之法”的推行,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强兵之法推行的作用:
(1)保甲法:
①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
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向宋神宗回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②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
保甲法的实施,寓兵于农,实现了兵农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至宋神宗末年,军队总数由原来的110万减少至80万。
(2)军器监的设立:武器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提高。
(3)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为政府节省了养马费用。
(4)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教学建议:教师在讲述本目内容时,可列表进行归纳、概括:
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主要表现: 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
设置军器监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 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合作探究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原因分析: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这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③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④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关于王安石的用人与变法失败的关系
在学问、道德与人品方面,王安石都是一流人物,在这一点上,连他的政治夙敌也不得不肃然起敬。但他的变法并未取得最后的成功,原因是王安石用人不当,一批有才无德的“小人”成为王安石的最得力助手,导致变法在执行时走样,不得人心。
被称为“护法善神”的吕惠卿是一个极有政治天赋的人物,王安石曾对他称赞不已。熙宁初年王安石初为参知政事时,曾对宋神宗说:“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从新法的实行过程来看,安石此话不假,如果没有吕惠卿的坚决支持,王安石的变法工作不会那么顺利。然而,这只是一个方面,吕惠卿的弱点同样非常突出,这就是他的私心太重,心胸狭小。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吕惠卿这种自私的秉性暴露无遗,具体表现在:第一,为达到取代王安石的目的,大说王安石的坏话,损坏王安石的名声;第二,排挤曾与自己共同主持新法的同僚,对此,沈括、韩绛等人很有意见;第三,大肆提拔自己的兄弟及亲朋好友,如其弟吕升卿、吕和卿、妻弟方希觉等人,在吕惠卿政务期间迅速得到提升;第四,谋取私利,大肆置办田产。
王安石的另一个得力助手邓绾,也是一个典型的势利小人,他有句名言:“笑骂由汝,好官须我为之。”从这句话可以想见其为人。但就是这种人,却一直得到王安石的提拔。邓绾依靠高超的献媚术,迅速升到御史中丞、龙图阁侍制的高位。他利用言官的_权,确实为王安石帮了不少忙。但他人品太差,见风使舵,谁有用就歌颂谁,谁无用就贬损谁。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他见吕惠卿有代王安石的可能,于是跟在吕惠卿的后面说王安石的坏话,俨然成为吕惠卿的忠实信徒。王安石复职后,邓绾又极力掩盖自己的行为,故意拉开与吕惠卿的距离,甚至又说起吕惠卿的坏话,“奋力”揭发吕惠卿私置田产等不法行为。邓绾的露骨做法不仅使宋神宗很生气,连王安石也觉得此人太没有原则性。宋神宗厌恶其为人,亲自下令罢免了邓绾的官职。不久以后,王安石便辞职,结束了他的变法生涯。
在识人用人方面,王安石相当的书呆子气,他自己是君子,往往就认为他周围的人也是君子,他的这一缺点对变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变法期间,由王安石提拔的一大批新锐官员都被人们视为“小人”。在王安石罢相前后,宋神宗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王安石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退居江宁养老时,才逐渐对此有所认识,但那时已经晚了。
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合作探究2】如何全面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性质: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历史地位: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但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注定改革必然失败。
积极作用:
(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培养了大批学以致用的人才。
(4)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局限性:
①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教学小结:
11世纪,北宋王朝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外部面临严峻的边患危机,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恶劣局面。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为了克服封建统治危机,范仲淹主持了以改革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但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新政昙花一现,一年多就夭折了。
面对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王安石接过了革新的大旗,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庆历新政是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而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变法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总方针,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有或大或小的弊端和局限,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_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在与反对派的斗争中高举“三不足”的理论武器,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
参考答案提示: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宋神宗支持变法。
★本课测评:
1、王安石变法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提示:(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提示:(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3)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4)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学习延伸:
(略)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3篇
第1课 的历史背景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背景
(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
(1)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2)人民赋税负担沉重;(3)战事连年不断;(4)自然灾害频繁。
表现: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2、_激化
原因: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
3、统治阶级间的朋党之争
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宋统治者对军队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在宋与辽、
西夏的战争中连年失败。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形成
积弱局面)
原因:国家权力过于集中
[目的: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1]集中军权;
[2]集中行_;
中央:
地方:
[3]集中财_。
中央:
地方:
影响:[1]行政上抑制了官兵的进取心,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2]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缺乏临机决断权;
[3]财政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总之,集权的皇帝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进而导致对辽、西夏的战争中非常软弱。]
表现:宋辽“澶渊之盟”
2、积贫局面的形成
①为了防止文官武将专权,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僚队伍庞大,既影响办事效率,又成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恩萌授官;形成冗官的弊端。
②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造成冗兵问题。
③养官、养兵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巨额赔款,形成“冗费”。
④“冗费”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往往隐瞒土地数量,逃避赋税,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三冗”出现是导致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
原因[表现]:[1]冗兵
[原因:a、采取“荒年募兵”政策;b、加强对辽、西夏的防御;c、防止地方割据。
影响:军费开支过大]
[2]冗官
[原因:a、官僚机构重叠;b、科举取士越来越多;c、“恩荫”法泛滥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影响: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冗费
[原因:a、冗兵、冗官;b、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
影响:政府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影响:
(1)随着冗兵、冗官、冗费的增加,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
(2)北宋统治者把这些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庆历新政
根本原因:吏治不整
中心内容:整顿吏治
主要措施:
1、改革官吏升迁办法;2、严格“恩荫”制;3、改革贡举制; 4、慎选地方官;5、减轻徭役;6、重视农桑。
结果: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影响: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
(四)目的实质
目的: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
实质: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发展生产。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1.北宋“杯酒释兵权”的皇帝是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仁宗 d.宋神宗
2.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
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
c.国家财税收入锐减 d.少数民族_大量收编流民
3.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a.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 b.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相互牵制
c.设三司管财政,削弱宰相权力 d.首创皇帝制度
4.北宋加强专制皇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
a.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b.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c.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与北宋并立的建都今宁夏银川的少数民族_是
a.辽 b.西夏 c.大理 d.金
6.签订“澶渊之盟”的双方分别是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辽 d.南宋和金
7.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打击官僚贵族
c.提高官僚素质 d.增强军事力量
8.庆历新政主要针对
a.土地兼并严重 b.军队数量庞大
c.官僚制度腐败 d.军队战斗力不强
9.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 b.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c.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
10.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主要目的是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保卫皇室需要 d.防止军事割据
11.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 ①它是辽宋关系史上的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它是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③就其客观影响来看是有历史进步性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2.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出现国库亏空,导致“积贫”局面的诸多原因中,错误的一项是
a.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 b.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
c.给辽和西夏的“岁币” d.“计相”掌管财政,措施不力
14.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事 b.丈量土地 c.整顿吏治 d.奖励垦荒
15.阅读下列材料: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xx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北宋统治有何影响?宋仁宗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后结果如何?
答案:反映了冗官现象。机构的臃肿,官员人数的增加,不仅造成了政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宋仁宗时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史称“庆历新政”。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16.北宋庆历新政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改革主要针对官僚制度?并简要分析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北宋封建统治。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由于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内容(特点:通过理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富国之法
1、青苗法
目的: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作用: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局限性:出现了地方官员强迫百姓向政府借贷,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2、农田水利法(成效最大)
目的:通过“治水土”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
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免役法(募役法)[类似于唐朝时期的“庸”]
目的: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局限性: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是沉重负担,许多人家为此家破人亡。
4、市易法
目的: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定了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方田均税法
目的: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作用: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6、均输法
目的:保证皇室、贵族、_消费物资的供应。
作用: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总之,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但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同时也给不法官员从中牟利提供了方便。
(二)强兵之法
1、保甲法、连坐法
目的:治安、御外、节支(即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作用: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2、保甲法
目的:改变宋朝步兵作战的不利地位,提高官府饲养战马的质量和数量,少占粮田
作用:节省了政府开支,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3、将兵法
目的:改变军队兵将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战斗力低下的状况。
作用: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4、设军器监
目的:改变北宋武器生产和管理混乱的状况
作用:武器生产产量增加了,质量改善了,战斗力提高了。
5、精简军队
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减少开支。
这些措施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西北边境得到巩固和开发。
(三)取士之法 [为变法服务]
目的:为了给变法制造舆论,推动变法的顺利发展,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的同时,还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措施:1、改革科举制度
目的: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
内容:
作用: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
2、整顿太学
目的:使学校成为变法的舆论工具;
内容:
作用:健全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3、唯才是举
目的:调整行政管理机构,为变法服务;
内容:
作用:打破了按资升迁的成规,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北宋皇帝是
a.宋太祖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高宗
2.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主要在于
a.开支过多 b.生产过少 c.官员太多 d.军队太弱
3.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整顿吏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农民的负担
4.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a.理财 b.整顿军队 c.富国强兵 d.科举
5.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徭役繁重 b.高利贷盘剥
c.“冗兵”与“冗官” d.“积贫”与“积弱”
6.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7.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不包括
a.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b.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
c.设明法科 d.首创武举制度
8.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王安石变法中触及大地主、大贵族利益的有① 青苗法② 募役法③ 农田水利法④ 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10.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与唐代的“庸”相似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免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马法
11.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12.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13.王安石推行的旨在强兵的措施有
① 均输法②市易法③ 保甲法④保马法⑤将兵法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14.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免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是因为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利益 b.对农民的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得到保证
1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16.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 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依靠“恩荫”
17.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收效最大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18.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
材料二 (王安石)原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和“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目的。
答案:(1)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20.试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前后实行十几年,这是统治者为摆脱社会危机而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造就学以致用的人才。
(4)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四).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的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变法过程中就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就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
元佑更化后新法淡出历史舞台,1093年哲宗亲政后虽有志于恢复新法,启用变法派,但是到徽宗时新法成为聚敛的工具。原有的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五.失败原因:
(1)这场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改革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
(3)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死去;
(4)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六.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七.经验教训及认识
1、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
2、认识:
(1)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变法的进步意义:(进步性)
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谈谈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古代中国史规律总结
1、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
(1)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
(2)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
(3)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4)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5)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6)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2、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
(1)继承性因素:前代文化成果的继承
(2)社会环境因素: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社会大治(社会安定必然导致文化繁荣、兼收并蓄如两汉隋唐)或者社会大乱(社会动荡必然导致思想冲突激烈、变化多端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3)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
(4)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5)文化交往因素: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交往是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径);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具有补充和推动作用)
(6)群众作用:人民群众尤其是杰出文化人的努力
(7)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条件)
3、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
(1)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3)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4)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4、中国古代得以统一的原因:
(1)经济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2)政治制度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防止地方叛乱
(3)文化因素:中国统一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4)群众作用: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加强,人民渴望统一
(5)个体作用:一批杰出人物的个人贡献
(6)地理环境因素: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而集中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2.宋神宗死后,废除新法的北宋宰相是
a.文彦博 b.王安石 c.范仲淹 d.司马光
3.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使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被清丈出来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4.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均输法
c.青苗法、免役法 d.保甲法、保马法
5.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6.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7.有利于改变北宋积弱局面的措施有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9.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10.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
a.改革都获得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一帆风顺 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1.从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国运艰难是改革变法的催化剂
b.人民群众是变法改革的主力
c.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是改革变法的社会基础
d.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变法改革中才能前进、发展,否则就会停滞倒退
12.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变法期间,宋神宗曾经召集大臣议论变法的事,枢密使文彦博、王安石等都参加了。他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文彦博曰:“朝廷施为,务合人心,以静重为先……祖宗以来,法制未必不可行,但废坠不举之处耳。”
上(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
王安石曰:“朝廷但求害民都去之,有何不可?万事颓堕如西晋之风,兹益乱也。”
——上述材料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文彦博和王安石对变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2)宋神宗对变法态度如何?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上述争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2)宋神宗对变法持支持态度。根本目的是维护北宋的封建统治。(3)上述争论说明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一开始就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13.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有些变法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结合教材举出相应史实加以说明)
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_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习武图
回答: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分析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2)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军事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三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货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
材料二 (苏轼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 (王安石)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2)据材料二分析苏轼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3)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轼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答案:(1)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大地主、官僚立场上。(3)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掏“兼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_,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
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试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措施?
答案:(1)社会危机的表现:① 土地兼并严重;② 农民起义不断;③ 冗官、冗兵、冗费;④ 辽和西夏的威胁。(2)教育改革的措施:① 改革科举制度;② 整顿太学。(3)① 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②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4篇
来自: 凤凰山居士 > 《王安石》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改革为民的王安石为何会落个官恨民怨的悲情下场?
改革为民的王安石为何会落个官恨民怨的悲情下场?这个当年曾与王安石很谈得来的郑侠还说图中所绘,均属实情,请神宗观其图,罢废害民之...
王安石的1070年
王安石的1070年。他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很赞赏他的治国理财思想,于是下诏给王安石,不要在家窝着了,出来做官吧。王...
王安石实施变法却最终失败
王安石实施变法却最终失败。神宗皇帝早就知道王安石的大名,也十分了解他提出的改革主张,所以即位后不久就又一次将王安石召人京城。于是,在王安石的建议下,神宗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由王安石负...
宋神宗永裕陵
朝臣们的反对使神宗疑虑重重,再加上曾公亮等人出来指责“青苗法”,王安石虽然为辩,也不能解除神宗的疑虑。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以后,...
王安石:一场变法,得罪了全世界
王安石:一场变法,得罪了全世界。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推出了一系列新法措施。他谈论时政经常得到颍王的夸奖,可他每每摆手表示:...
【史海钩沉】司马光和苏轼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
【史海钩沉】司马光和苏轼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且,王安石正是宋神宗要找的人。司马光画像。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受到放逐,但王...
北宋王安石变法及其历史教训
北宋王安石变法及其历史教训。神宗在即位之前,因韩维的原因,而知王安石之才,即位之初就想启用王安石辅佐他实现“富国强兵之计”,但...
王安石变法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太过温和,没有流血牺牲
在财政方面,王安石推行了均输法和青苗法,旨在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抑制土地兼并现象。王安石提出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王安石经济学的破产:一个想要“最好”结果的改革家生活在了一个只想“不太坏”的时代
王安石经济学的破产:一个想要“最好”结果的改革家生活在了一个只想“不太坏”的时代。王安石追求的是“更好”,而司马光主张的是“不...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5篇
回忆必修一第3、4课内容,思考:北宋初期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从集中行_、军权、财_三方面考虑。)为什么需要变法呢?(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这是变法的背景也是其必要性。
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三冗与积贫积弱)
1、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增设官僚机构 -----冗官
扩充军队 ------冗兵--------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积贫局面
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冗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分化事权措施和军事加强,“三冗”出现是导致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
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皇帝------集军权 ------------ 积弱局面
行政效率低下 集中行_
集中财_
2、社会矛盾激化
(1)王小波、李顺起义(土地兼并、赋税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
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从根本上反映了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引起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大地主往往隐瞒田产,逃避税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是北宋财政收入难以保证的主要原因之一。
(2)辽宋西夏连年征战-----_激化-----辽、西夏的威胁-
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宋军往往屡战屡败,这是受到不断威胁的原因。
社会危机的表现 原因
1 土地兼并严重 北宋统治者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
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冗官、冗兵、冗费)
分化事权,防止文武官员专权。“恩萌收官”科举制的改革(冗官)
募兵、养兵的弊端(冗兵)(积弱)
伴随着冗兵、冗官而来的是国用大增,每年还要给辽、西夏大量的银绢。(冗费)(积贫)
3社会矛盾激化 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的反抗斗争) 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_激化-
(辽、西夏的威胁) 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
二、内容与影响
1、目的: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而实行的。
2、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中心内容不同: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
改革程度不同: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3、核心内容:富国强兵
4、具体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理财措施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免役钱。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税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
(强兵)
军事措施 保甲法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地预料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法 禁军固定辖区,有固定将领训练。 加强了军事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取士)教育措施 改革科举制 废除明经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课直接受官。 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板书:
措施 目的 内容 作用
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强兵之法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设军器监 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
取士之法 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 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的认识
1、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注意认识历史事物的方法)
(1).变法的不足: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2.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变法的进步意义: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的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变法过程中就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就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3、新法的变质:
元佑更化后新法淡出历史舞台,1093年哲宗亲政后虽有志于恢复新法,启用变法派,但是到徽宗时新法成为聚敛的工具。原有的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4、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以及得到的经验教训:
(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保守派)的阻挠和破坏。----主要
(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4).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
(5)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
教训: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
学习王安石等改革家勇于改革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性情。――情感培养
五、【课堂练习】
1.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b )
a.辽夏经常攻宋 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皇室浪费惊人
2.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 (a )
a.抵御辽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 c.减少政府的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3.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a )
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国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以政府借贷方式收取一定的利息的有(b )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 方田均税法、青苗法
c.青苗法 、市易法 d. 市易法、募役法
5.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a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 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6、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c )
a.辽、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六、【课后练习】
课本p53页“阅读与思考”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辩中二者对于理财的不同认识是什么?各有什么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考虑王安石变法中是否体现了他的言论中的精神?
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1、 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么杨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
材料二: 材料三:宋代习武图
2、 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什么措施?
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方面:精简军队、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3、 分析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三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七、失败的直接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及变法支持者-宋神宗的病死。
根本原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你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a。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b。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c。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6篇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一心三施”: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2)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发展、改革与积极作用;
(3)探究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
(4)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2)通过多媒体资料,再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3)利用图表及图片资料比较隋唐科举制与北宋科举制的异同,以及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
(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变法的前提(开始)和具体措施。
本节可以看成是变法的整个过程,“起用王安石”,可以看作是前提或开始,而后边三目就是变法的主要措施。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后,可直接提问问题过渡到下一部分变法的主要措施。学生可分三组分别整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项内容,每组简单回答后教师适当做出总结,并就一些问题展开提问、讨论、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
生1:农民命运悲惨。
生2: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三个要点:
(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_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3)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1068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
过渡:宋仁宗对王安石的《言事书》不感冒,那么是什么力量打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呢?
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言事书》的变法主张及设想
《言事书》(《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
(2)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
(3)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
(4)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5)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
(6)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
3、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7篇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第一节 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教学难点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三冗”和“岁币”
【自学评价】 1、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把 权、 权、 权都收回中央,加强了 。 2、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的军事部署实行 政策,禁军频繁调动,形成了“ , ”的局面 。 3、北宋之初,朝廷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 ,每年又通过 和 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造成北宋官僚机构 。 4、军队和官员的激增必然促使 的激增。除了“ ”“ ”的费用外,还有 、 的费用,再加上宋仁宗统治时期皇室开支 ,北宋又出现 之弊。此外,每年向辽和 交纳的 ,也是相当沉重的财政负担。 5、北宋中期,统治者对内无法平息此起彼伏的 ,对外逐渐无力抗击 。 6、北宋对辽采取被动 的方针,北宋在檀渊打了胜仗,却订立了屈辱的 。 7、北宋在对西夏的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 迅速加深, 、富弼等有名望的大臣纷纷要求宋仁宗 ,将《 》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上奏仁宗。 【知识结构】 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 局面(财政危机) 1.出现背景:赵匡胤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_、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⑴冗兵:①从 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 。 ③为防止 侵扰,在边防大量 。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 。 ②每年通过 和 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 (冗官,冗兵)。 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 开支不断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 ”(冗费)。 3、产生危害:“ ”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4、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 的措施。 【课堂演练】 为什么说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 局面(边境危机-----外患) 1、策略失当: ⑴军事部署:实行“ ”政策,一半禁军驻守 及附近,造成 相对空虚。(目的是?) ⑵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 ,形成“ , ”的局面。(目的是?)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 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xx年 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 ”,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 ”白银万两,绢万匹,茶3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内忧) 1.原因:⑴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 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 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二、庆历新政-----揭开改革序幕(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对 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 革新弊政。 2、方案:《 》。 3、中心: 。 4、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 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 》) 5、原因:⑴触犯了 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 ⑵ 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6、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 。 【重点难点】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增设官僚机构(实行 ,每年又通 过 和 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冗官 扩充军队(灾年将 收编入伍; 为应付辽和夏的侵扰,在边防 ; 军事部署实行 政策; 禁军频繁调动,形成了“ , ”的局面 ) ------冗兵 养兵、养官、战争赔款(由“ ” “ ”带来的财政开支大激增; 统治者奢侈腐化:大兴土木等; 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 ”) -----冗费 积弱:冗兵----军队战斗力弱,素质低下 【课堂小结】 1、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形成: 2、 揭开改革的序幕--------庆历新政 【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请回答: (1)“三冗”指哪“三冗”? (2)分别指出“三冗”给宋王朝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答案: 【学后反思】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第二节 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过程与方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 (2)认识变法各项措施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富国”、“强兵”和“育才”
【自学评价】 1、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 ,是 而不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从 年开始,先后制定和推行了以下新法: 法、 法、青苗法、 法、方田均税法和 法。 2、为了革除军队中的弊端,使其内足以 ,外足以 ,便成为王安石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3、王安石执政以后,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军队进行了整顿: 法 、将兵法、 法和 。 4、王安石在育才方面主要的措施有 和改革 。 5、王安石变法,使 增加,抑制了 的势力,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 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 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的 局面。 6、变法的思想偏重于谋求 ,获取尽可能多的 ,而且新法实行显得 。 【知识结构】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 局面(财政危机) 2、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 局面(边境危机---外患) 3、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内忧) 4、庆历新政-----揭开改革序幕。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 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 , ,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动 的前提下,对 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对社会问题认识: ①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 ,而在于 。 ②农民贫困是由于 ,由于政府把 加在农民身上。 ⑵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1)均输法: ①措施: 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需要情况 采购。 1) ②作用:物资需求和 物资供应得到配合;不合理负担有所减轻;节省 和 ,增加财政收入,也避免 。 2)市易法: ①措施:政府设立“ ”, 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 时再卖。商贩向 缴纳抵押品,可成批 官府的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 利息。 ② ②作用:限制 对市场的控制,增加 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 ①措施:各州县在每年 时,两次 或 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并加收 利息。 ②作用:使农民免受 ,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免役法: ①措施:废除 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办法,改由州县 充役, 征收募役费用。 ②作用:减轻农民 负担,保证了 ,扩大了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5)农田水利法 ①措施:规定各地兴修 ,其工料由当地居民 高下分派。②作用: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变良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减轻农民 负担,保证了 ,扩大了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6)农田水利法 ①措施:政府重新 ,根据 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②作用:克服官僚地主 , 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二)强兵之法 1)将兵法: ①措施:a.对禁军 ,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b.各路设置负责操练的将官,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②作用:改变了 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 。 2)保甲法: ①措施:a.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 。b.农闲保丁操练, 维持治安。 ②作用:壮丁受到军事训练并和 相参为用,国家 费用减少, 负担减轻。 3)保马法: ①措施:废掉依靠政府的 ,由 代养官马;同时以优惠政策,使民户踊跃养马。 ②作用:节约 ,降低 。 4)设军器监: ①措施:在开封内设置 ,专门管理武器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②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产量提高,数量足够十年之用。 (三)育才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 ⑴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 取士,在《 》《书》《易》《 》《 》中选一经。 ⑵作用:选拔大量能够 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 改革学校制度 ⑴认识: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 的变革和发展。(也是目的) ⑵原因: ① 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 的地方,已徒有虚名。 ②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 。(甚至以“王莽变法”考题攻击王安石) ⑶内容: 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 》《 》《 》(合称《 》)作为必读教材,也使科举考试的依据。 ⑷作用:使 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 仍在太学中流传 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局面 ⑴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 年之用.(理财中哪五个?) 青苗法: 取代高利贷; 方田均税法: 限制隐田漏税行为; 市易法: 使商业利润中一部分收归国家; 募役法: 使农户赋税剥削减轻; 农田水利法: 促进农业的发展. ⑵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 ⑶改变积弱局面:扭转 屡战屡败局面,1072年 拓地千里,是北宋军事空前大捷.(强兵措施) 2、改革的失败 ⑴失败标志: 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⑵失败原因: ①变法触犯了 、 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②指导思想上 ,且新法实行 。③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④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⑤指导思想有误,违背 规律。 ⑶失败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而且要注意用人。 3、改革评价: ⑴变法不足: ①它是地主阶级 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 ,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 危机。 ②变法以 的统治为出发点, 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⑵进步意义: ①增加了 ,加强了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 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 。 ⑷改革启示: 【课堂小结】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材料二(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 材料三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④材料三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 答案: 【学后反思】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8篇
第四单元 历史上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教案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三、评价:
1、结果:新法被废止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
2、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宋积贫局面的改善: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国库充裕
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取得重大胜利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9篇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
a.宋太宗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哲宗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
a.开支过多 b.土地兼并 c.水利不兴 d.生产过少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
a.宰相 b.参知政事 c.枢密使 d.地方官
4.保甲法的特点是
a.兵农分离 b.寓兵于农 c.寓农于兵 d.兵将分离
5. 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
a.枢密院 b.军器监 c.参知政事 d.兵部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
a.明经 b.明法 c.诗赋 d.进士
强化提高
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
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
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
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9.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课外延伸
11.述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2.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
(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谈谈你从其身上所受到的启发。
高考链接
13.(1995年全国)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14.(xx年上海)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5.( 广东 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新政夭折后,王安石给宋神宗呈送了《万言书》,要求变法,但没有引起宋神宗的重视。
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_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题属于基础题。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甲法规定,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a项“枢密院”是中央决策机构,c项“参知政事”是副相,d项“兵部”是管军事的;符合题意的是b项“军器监”。
之法中改革科举制度,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强化提高
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_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能力。“理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其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方面看,主要是调整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寇乱”两字的含义。“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材料中反映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寇乱息”,即平定农民起义.
“青苗法”是对农业而言的,“保甲法”是对国家军力而言的a、c、d三项中有此两法,故排除。符合题意的是b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课外延伸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这两次变法的相同点主要是在目的、支持者、结果以及变法者的命运等方面;而不同点主要是性质、背景等。
答案:
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因触犯大贵族、大官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失败;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春秋战国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而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12.【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各类改革的综合认识,应对所学过的改革进行综合归纳,从而回答第(1)、(2)题;回答第(3)题时,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阐述。
答案:
(1)推动社会转型;改变王朝中衰局面;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方式: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目的:通过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来维护自身的统治。
后果:改革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发展。
(3)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可任选一位,主要从改革家的社会责任感、坚强意志、崇高品质、顺应历史发展等方面所受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猜想
本题旨在考查再现史实的能力。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官僚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王安石变法遇到极大阻力。司马光任宰相后,新法被废除。
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对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打击很大,从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15.【解析】 第一问“危机”是回答背景,第二问回答“措施”,第三问要回答自己的看法。
答案:
表现: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冗官、冗兵、冗费,辽和西夏的威胁
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10篇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统治阶级矛盾突出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贫原因:1、冗官(集中行_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 “恩荫”法授官多)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主持:范仲淹、富弼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结果:失败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_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时间:1068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时间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内容主要措施
作用和成效
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强兵之法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设军器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最终失败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评价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示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11篇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教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
(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
(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由于北宋中期危机四伏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12篇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北宋王安石变法》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第二单元“古代历 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课程标准》:(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拗相公’”、“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三冗’与积贫积弱”:介绍“三冗”问题与积 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实际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该目内容的把握有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拗相公’”:介绍王安三石其人其事和变法实施过程,学习本目内容有助学生理解改革者的精神和勇气,理解变法的曲折与艰辛。
(3)“理财”:即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讲的是新法为实现“富国”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青苗法和募役法。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这两项新法又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
(4)“整顿军队与科举”:本目是介绍王安石变法在军事、科举、选官方面的措施,有助于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不是局部而是一次全面的整顿与调整。
(5)“新法的局限与变质”:本目主要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其中,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构成了本课内容的基本线索。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学习和理解王安石变法对于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属于一级达标学校,授课的对象又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体较高。而且经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掌握一定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尽管如此,如何在本课历史史料多、知识容量大、理性思维强的情况下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的三维目标,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设计思想
1.本课历史史料多、知识容量、理性思维强,宜 “先学后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习王安石变 法精神和变法的曲折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自已的人生价 值,树立兼济天下的 理想与抱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3.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交流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 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营造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体验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培养感受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理解和认识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学习改革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王安 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二)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结合课后自我测评做好预习,并进行必要的归纳,让学生明确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
2.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查阅有关王 安石变法的书籍、资料等,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以便课堂交流。
3.组织感兴趣的学生创作表演一幕反映王安石变法内容及对社会不同阶层(农民、官兵、富商、中下层士人、大官僚)产生影响的短剧,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播放视频《千秋史话•王安石》(设计说明:播放其中主持人非常简短的开场白即可,主要是渲染气氛,为教师导入作铺垫。)
教师导语:也许我们最初对王安石的认识是从他的诗词开始,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名句,但事实上他更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列宁曾赞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对王安石也有一段评价:“我对王安石是抱着一种崇敬的念头的。实际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他有政见,有魄力,而最难得的是他比较以人民为本位。他在历史上出现的太早了,孤独无辅,形成了一个屈原以来的历史上的大悲剧。”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以人民为本位体现在何处?为什么说他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让我们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王 安石到学生鲜少知道的关于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激起了学生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很快活跃 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板书)
一、 王安石变法前夜——“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板书)
情景设置:
投影: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带旁白的自制漫画)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
设问 :北宋皇帝愁什么?
设计意图:情景设置以学生喜爱的漫画形式呈现,有利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同时也自然地引入‘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局面的教学。
投影:
投影: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13篇
一、变法的命运
1、自古以来变法过程就是艰难曲折的。阅读教材,指出保守派为什么要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的目的、内容、意义是什么?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为什么发生变化?这对王安石变法产生什么影响?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前一课归纳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态度演变的四个阶段。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1、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指出“积贫”局面的得到改变的表现是什么?
2、富国之法的成效:积贫局面的改变【填表】
富国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农田水利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
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市易法和均输法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1、改善的表现:“强兵之法”的推行,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主要表现: 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
设置军器监
保马法
将兵法
精简军队
【合作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王安石总结变法缓 第14篇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学案
【双基梳理】
●王安石改革(1069年,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背景: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②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④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主要内容:①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②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监器;保马法;将兵法;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是用。
4、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针对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
5、评价: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失败的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宋神宗动摇,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④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⑤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7、经验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
8、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9、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①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②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择优录取。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课堂巩固】(xx年江苏高考)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_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课后提高】
1.(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4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张载集》
(宝元以后)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故用度不得不屈。(仁宗时)承平浸(渐)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多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二 (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下
材料三 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
材料四 上(明太祖)曰:“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进竞,天下骚然,此可为戒。” ——《太祖实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中期朝廷面临的经济、政治危机?(3分)
(2)王安石为实现材料二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分)
(4)材料四中明太祖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依据是什么?(1分)
(5)就上述材料中对王安石变法所持有的不同看法,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1分)
【参考答案】
【课堂巩固】
(1) 范仲掩: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课后提高1 】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课后提高2 】
(1)军费开支成为国家最重的负担;官吏增多加大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3分)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任答两点2分)
(3)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2分)
(4)反对。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盘剥人民,用人不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分)
(5)实事求是,客观公正。(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分析比较】
1、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对两次变法的认识:
(1)同: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都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强烈反对。
④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2)异:
①背景: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地主阶级因封建经济的发展而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后者面临着财政危机、政治危机、民族危机。
②根本目的: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
③效果:前者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政府收有所增加。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成败的关键是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过程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