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农业生态效益总结(优选6篇)

admin
导读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农业的影响,种田不懂科学施肥,养殖人畜混舍等成为习惯。生态农业是指融现代化科技成果于传统农业发展中,两者结合而建立的独立发展体系。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协调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土地增值的基本原则下,以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为基础,进而发挥当地生态、区域优势和

农业生态效益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效益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DOI:

1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述

生态农业是指融现代化科技成果于传统农业发展中,两者结合而建立的独立发展体系。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协调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土地增值的基本原则下,以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为基础,进而发挥当地生态、区域优势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对安全、绿色、优质产品的开发,从而发展环境效益高、经济利益大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就是据此发展起来的,简而言之,此种模式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把生态化作为发展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品为中心开展起来的生产、销售一条龙,贸易化、加工化、农业化为一体的复合型农业产业体系。这一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聚集了农业生产、贸易加工、市场化、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发展等过程为一体,对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提升作用,也进一步实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效协调统一。

2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中国化模式

中国化模式是指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指导方针,将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系统循环链中,科学安排相关物质因素在系统内部的循环与多次重复利用,以最小的物质投入(包括化肥、尿素、燃料和其他原材料等等),来获得最大量的输出(农、林、牧副渔产品或其他加工产品),进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循环重复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农业生产4者相统一的综合性发展效果。这种模式适合在我国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产和生态环境矛盾突出的地区投入运用。

高科技模式

高科技模式是指以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以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持与改善为基础,以高新科技技术为手段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这种模式选用的是本身带有抗病虫害特点的农作物品种,然后利用生物电子自动化控制综合科技设施系统,自动控制光照、大气、温度、水分等自然环境条件,进而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获取高额的农作物产量。这种模式还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以保护生物的多样化发展。

集约型模式

集约型模式是指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运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来丰富农业,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农业,进而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改进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增加农业的投入,持续性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的产出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资源节约型农业。这种模式适合在人口众多,土地面积较少的人均资源相对稀缺、经济、技术水平不高的传统农业区域投入运用。此模式可分为3种形式,即资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以及资金和劳动结合集约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3 生态农业效益研究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加强生物技术,来减少传统农业发展中农作物生长发育所要投入的化肥等能源,保护土壤,保持土地的可持续性发展;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资源的可重复循环利用,加强对农业生产活动等的科学化管理,进而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构建资源与劳动节约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活动中对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而且这种产业化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市场化综合性的一体化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全面调整,扩大了农业产品的输出渠道,使农民增产增收,增加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我国环境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效益。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所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短时间不能完全显现的,需要对此种模式长期的利用,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结 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而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则成为生态农业产业化转型的有效途径。必须认识到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进行改进与完善,以促进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我国农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农业生态效益总结 第2篇

一、生态农业的特征及其推广要求分析

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它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使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的内涵体现了生态农业应致力于“六个结合”:①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②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③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④大农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相结合⑤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⑥生态化与经济化、社会化相结合。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下列特征。

(1)地域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环境不同。生态农业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域,研发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农业生态工程和技术类型,以适应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外部性。从经济学角度讲,生态农业具有正外部性,它克服了传统农业(尤其是石油农业)的负外部性,强调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既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又要促进经济增长,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3)持续性。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它重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弥补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重视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发展;强调农业产业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4)整体性。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要求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使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求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它不同于传统农业,这就决定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求,也不同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要求。

(1)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考虑农业生态区域的差异性。因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的构成具有区域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农区,具有不同的农业生态因素,其对应于不同的农业技术和信息需求。例如在我国西部农业生产中,高原和较高的山地区畜牧业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则主要存在于平原地区。一定的农业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只有适宜于这种自然条件的农业技术创新才能生长起来,而不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则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自然条件虽然不能被视为农业技术进步的绝对决定性因素,但对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制约无疑是明显而重要的。因此,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考虑农业生态区域的地形、土壤、方位以及自然生态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仅仅限于简单的耕种技术,重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主要的是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应包括对国家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协助农业生产者解决资金融通和产品流通问题,做好在政府和农业生产者中传递推广的反馈信息工作。三是解决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软环境建设,如注重培训生态农业技术人员。只有进行这种“全方位”的推广,才能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当然对于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一定的生态农业的推广目标,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体系的优势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3)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计划和市场双重价值取向。计划价值取向指它必须达到政府所期望得公益性计划性目标,主要是社会生态效益目标。在现阶段,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但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土地的改良和农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可以缓解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污染等负面影响。市场价值取向指它必须尽可能提高短期的和长远的经济利益。目前,生态农业单位产量不高于甚至低于现代农业,但农民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比较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因此,从生态农业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及所倡导的低碳经济考虑,政府就非常有必要将其作为公益性农技推广项目进行投资。同时从生态农业技术的市场效益角度看,政府在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也要考虑其经济效益。[2]

(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求政府具有主导性。生态农业技术属公益性农技,它具有非独占性和效益的共享性、外溢性特征。同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计划和市场双重导向性,使得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特征,导致生态农技推广主体包括推广机构、推广人员等在项目推广过程中很难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了促进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经营的内在动力,并达到生态农技推广中的公益性目标。也就是说政府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必须具有主导性,投资兴办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在这一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即政府直接领导,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的农业推广体系。该体系形式上功能健全,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分离;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功能仅仅是销售种子、农药及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形同虚设。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这种落后的推广方式和农业技术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种推广基本上是单纯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忽视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等问题,使农业技术推广仅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推广,最终导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场退化、水资源浪费及农产品质量低等种种生态问题。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业企业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近年来用于农技推广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况且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国目前仅占%,差距相当大。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对推广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同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层农科站所“网破线断”的现象。另外,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仅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国生态农技推广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这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

三、我国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对策

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

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研究机构和农业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它们相互合作、形成彼此分工、相互联系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能够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通过农业机构研究形成先进和实用的科技成果,再让农户将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它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与快速地发展。

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生态农业技术不仅仅限于简单的耕种技术,重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因此,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功能:一是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传播过程中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交互网络平台,把生态农业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向农业技术需求者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及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向农业技术供给方确定科研方向,从而保证农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有效耦合,也促进农业技术研究、教育和推广三大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三是地方各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协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制定和调整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对推广项进行管理。另外,对于生态农业的推广,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生态农业的推广目标。因此,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要求重新测算农技推广岗位,定编、定岗。

(2)建立能充分调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生态农业技术成果属于公共产品,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属于公益性技术推广范畴,因此,政府要建立保证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使生态农业科研、开发、转化投入能够获得高额的预期收益,从而刺激各利益主体,尤其是私人企业对农业的科研、开发、转化进行投资。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广的奖励制度,对那些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取得重大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重奖。在职称评聘工作中,把科技成果的推广情况作为考核科技人员的主要内容,要适当增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数额,以引导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应当允许和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依法进行有偿的技术承包,所得合法收入应受法律保护。

(3)通过政策倾斜,促成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投资主体多元化。生态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生态农业推广在市场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得到成本上的补偿,因此,必须依靠国家给予农业推广以强有力的支持,在坚持以国办推广机构作为主体,国家财政作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合作推广,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千方百计确保农业开发和推广所需的经费,确保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补贴和奖金,确保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次,要完善间接融资的体制,设立农技推广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于农业推广,使农技推广基金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在经济效益较好的推广项目中提倡使用各种银行贷款,可在农技推广基金中贴息予以扶持,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积极给推广事业贷款。三是鼓励农技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推广部门的经济实力,但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推广与经营的关系。四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鼓励各类企业、投资者把资金投到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建设中去,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生态效益总结 第3篇

由于受生产经营目的以及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不同,所产生的各种效益也会不同。宏观决策者强调的往往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微观决策者特别是农民,强调的往往是经济效益。按照农区林业的观念组织林业生产,有利于实现农区林业多重效益的发挥,从而引导农区人员积极从事林业生产活动。总之,明确农区林业的特点,有利于按照林业与农业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和解决好林业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区林业使农业资源潜力得到有效发挥。

二、发展农区林业的出路

目前在发展农区林业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农林业发展关系

这是保证农区林业稳定发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条件。林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农业既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又有争地、争劳力、争技术和资金的矛盾,在我国农区人多地少的条件下林业的发展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农业的发展。否则,如果不顾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单纯强调林业的重要性,林业的发展就会失去生命力。应明确,农区林业的发展根基就在于与当地农林、农业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脱离整个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强调林业的重要性,必须服从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从有利于整个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来安排林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从目前看,在处理农林发展关系上,首先要根据当地农区土地资源情况,研究确定一个合理的发展规模。在农区,林木覆盖物并不是越高越好,要有一个临界点和度。国际上提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而且分布均匀,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的论断,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更不能在农区套用。其次,要在内涵扩大再生产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林业生产力,大搞深度开发等。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会有农区林业的发展前途。

2.正确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如上所述,林业是一项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功能产业,它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是同林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经营目标,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是不同的,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追求的是生态效益,这是农区林业发展的基本动因。从发展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出发,人们追求的则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如果忽视林业的经济效益而单纯追求生态效益,林业的发展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说,生态效益主要是国家和地方等宏观经济和社会所追求的目标,而经济效益则是农民等微观经济单位所追求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不断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则是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营林积极性,促进农区林业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解决的途径,应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优化林种结构和树种结构,合理规划防护林体系结构和布局,要因害设防,要研究合理的林网密度和林粮间作的密度,要采取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努力提高林木质量和林业生产力,并通过产品加工增值等措施,达到既改善生态环境,又提高林业总体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农业生态效益总结 第4篇

一、打造山地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的主要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坚持“一业一策”的发展思路,在保证国市级投入到产业发展资金不减少基础上,区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基地、品牌培育、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同时,制订了用地保障、税费减免、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

2.培育产业龙头。按照“培育大龙头、带动大产业”的思路,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资金支持等方式,加速构建“企业做加工和市场、专业合作社搞服务、家庭农场和大户抓生产”的产业联合体,促进各经营主体之间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带动农户抱团形成“产业航母”,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有效提高产业附加值。

3.强化科技转化。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生产自动化、生产智能化为手段,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广脱毒马铃薯、高产玉米、食用百合、羊肚菌等良品种300余个,展示示范品种40个:全面推广烤烟、蔬菜、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完成土地深松1万亩、推广农业机具1498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秸杆腐熟剂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20万亩。实行“点餐式培训、零距离服务”模式,新增农民田间学校5所,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名,新增现代青年农场主10名;新增农业专家8名、农业技术指导员8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800名,新建农业示范基地5个;普及生猪改良“四统一”模式、养蚕“六化五配套”技术,引进莲藕“池膜种植”、辣椒“双膜栽培”、蔬菜“无土雾培”等适用技术。

二、取得的成效

1.产业基地规模稳步壮大。在稳定生猪养殖规模基础上,加快发展草食牲畜为主的畜牧产业,连续9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2016年,出栏生猪90万头、肉牛万头、山羊万只、家禽110万羽。围绕“大力提高烟叶质量和单产量”目标,全力优化烤烟种植结构,建成水市、石家等部级烤烟基地单元4个,种植烤烟万亩,收购烟叶万担。建成桑园基地10万亩,完成养蚕万张,产茧万担,同比增长,实现收入5886万元,同比增长28%,产茧量连续6年居全市第一。建成猕猴桃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万亩,实现产量万吨。建成加工型蔬菜基地10万亩、保供外销蔬菜基地15万亩。稳步发展中药材、花卉、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突破6万亩。

2.农旅融合发展成效初显。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仰头山、蒲花河、阿蓬江等休闲观光和采摘体验园46个。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22个、乡村旅游景点24个。发展农家乐348家、乡村酒店70家、休闲农庄36家。突出“春踏青赏花、夏避暑纳凉、秋采摘体验、冬玩雪过年”四大主题,成功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20次,接待游客350万余人次,实现收入亿元。成功创建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入选“重庆市2016年醉美乡村好去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品牌效应显现。

农业生态效益总结 第5篇

具有共存的开放性和隐性。对于我国的生态农业形式属于开放性的农业发展形式,而其中也存在隐性特点,从生态农业的方面进行分析,要想有效的转变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就应该从其理念角度着手,借助开放性的生产技术形式来代替传统的发展方式,从而更好的满足生态农业发展需求。而在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当中,应该充分有效的运用国土资源,这样的运用形式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特征,这样能够大大提升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升社会承受力。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生态总体效益的良好优化。通过对生态农业发展环节进行有效研究,其重点部分就是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与完善。农业主要就是在自然规律条件下不断发展的,借助一定的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和良好的土地资源等,来实现土地的最大效益,对于这一土地效益的实现能够有效的带动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其作用与优势是非常大的。而如果在实际中不去遵循相应的自然规律,那么其土地效益将无法发挥其自身优势和作用,并且农业中的相应生产技术等内容也无法发挥自身作用,最终会导致农业进入恶性循环当中,所以生态农业不行要尊重自然规律,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业总体效益的全面提升以及良好优化。合理的整合和协调农业生态系统。对于生态农业系统属于有机系统,其重视的部分为农业发展是否能够达到整体性和综合性,从而将这两点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说生态农业发展中,主要利用自然资源,对社会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进行协调,在将这些内容进行合理分析与整合,建立出完善的农业发展结构形式,从而更好的运用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发挥其优势与作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整体质量。

2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当中,想要真正有效额实现经济效益、农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和持续发展,就要从生态角度入手,掌握自然规律以及生态规律,在将农业发展与相应的规律有效的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开展生态农业发展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并且全面优化和整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利用农业资源,而对于这些就要以农业承载量为基础,将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两工作的关系处理好,进而有效的确保生态农业能够在开放性和稳定性的条件下发展,工作部门要坚持以科学角度去开展相应工作,从而保证生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重视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稳定进步。对于农村来说,想要实现生态农业良好发展,就应该重视于对环保产业的宣传和推动。农村环保产业,对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与农业之外的环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和互补作用。对于当前我国相应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就要以建立环境友好型农村为出发点,从而更好的保障相应工作的有效开展,这样不仅能够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改善,并且还能保障生态产品的良好建设,这对农业生态化道路的发展有效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水平也有着促进性作用。重视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的良好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来说,对我国社会进步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可是在实践和发展当中,还是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避免相应问题对生态农业发展带来影响,就必须要正确的处理好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协调关系,从而有效的保障生态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从而避免出现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问题。例如,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降低化工产品在农业生产当中的运用,而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相应的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性,从而更好的保障我国生态农业稳定发展。在生态农业生产当中可以运用新能源来保障生态农业稳定发展,可以有效借助太阳能、生物能等技术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污染现象的出现,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结束语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应该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从而保证生态农业形式的良好建设,有效的推进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重视对绿色生态产品的研究与生产,从而更好的提升生态农业生产效率,这样才能全面有效的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生态农业领域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生态效益总结 第6篇

1、所有队员准时在江南欧亚门口集合。

3、带好塑料袋和一次性手套,分给各组成员。

4、完成任务后,所有队员在指定地点汇合,一齐合影留念。

注意事项:

1、活动准时出发,请自行控制时间;

2、踏青注意脚下安全,选取能保障行程安全。

3、活动期间注意环保,请勿随地乱丢垃圾、尽量不破坏植被、鼓励捡拾垃圾;

4、活动切忌个人主义,要有团队意识,请听从工作人员的指导及指挥,徒步过程中务必注意安全。

5、请在活动中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如需帮忙及时联系工作人员。

6、因天气或不可抗拒因素,领队有权利对行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取消。

温馨提示:

1、尽量着轻装,推荐穿着长袖的衣裤,防止被树枝划伤,也可抵御蚊虫叮咬;鞋子选用球鞋、布鞋或旅游鞋等。

2、晴天时,要注意防晒,像太阳帽、防晒霜等防护用品,阴天时,要注意防淋,预备带好伞等防护用品。

3、根据个人口味自带少许行进中方便食用的行动粮和饮用水。

根据xxx大姚县委办公室、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开发、民营经济发展、农村危房改造暨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大办发电〔2015〕106号)文件要求,现将我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情况。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美丽龙街”建设,成立了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镇“四为两抓”综合目标考核责任状,做到了与经济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领导小组适时召开专题会议会议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分析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龙街讲坛”“龙街论坛”“小蜜蜂”、QQ工作群、黑板报、宣传栏、“6·5”世界环境日、赶集日、户长会、群众大会等多形式广泛宣传《xxx环境保护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举措,向干部群众发放《新环保法》1000余册,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健全制度,形成常态。按照环保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结合镇情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重大环境行政决策制度等工作制度,建立了财政性环保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每年投入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大力推行环境信息公开,积极配合上级环保部门开展辖区内环保专项整治,依法打击违规行为,确保节能减排控制在达标范围之内,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正常化、常态化。

(二)生态创建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一是生态乡镇创建情况。龙街镇自2012年启动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环保局、县住建局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分工负责,稳步推进”的原则,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和《大姚县龙街镇省级生态乡镇建设规划》,以加强生态保护、优化人居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方面多方筹措资金,完成了集镇规划区内的街道硬化、绿化、美化、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进行了农村公路、沟渠、沼气池、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和农田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镇生态文明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5项基本条件和16项考核指标均已达到考核要求。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1.突出重点,改善环境。从提升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镇饮用水源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三级标准,农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为100%。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均符合环境规划要求和质量标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均已采取防污措施,粪便综合利用率为80%。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多途径利用,秸杆综合利用率为95%。以改水、改厕、改灶、改路等“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大力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全镇使用卫生厕所农户达5115户,普及率达。2.以点带面,整治环境。深入开展“乡村卫生清洁”行动,制定了《龙街镇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龙发〔2015〕49号)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干部职工每周卫生大扫除和赶集日集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活动,每天清扫集镇街道、清运垃圾,集镇环境卫生明显好转;实行农村环境卫生分片包干、门前“三包”等制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植树种草,以绿治脏、以绿治乱,集中开展镇村公路沿线、村组公路沿线、村庄道路和河道、农田、沟渠卫生整治,镇政府每年为每个村委会建1座垃圾收集房,农村环境“脏乱差”得到有效整治。3.多措并举,保护生态。严格贯彻执行《xxx森林法》,持续抓好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和新能源建设,加大资源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私挖乱采、违法排污、乱砍滥伐等行为,有效管护退耕还林万亩,管护生态公益林万亩,累计种植核桃万亩、花椒万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近3年来全镇未发生森林火灾;加强耕地保护,持续推进草原生态奖补工程;100%推行烤烟烘烤以煤代柴举措,把烤烟生产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持续推进鼠街砂厂综合整治,依法治理水土流失。3.项目推动,后劲十足。以我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实施“美丽乡村”、扶贫整村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危房改造、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村容村貌不断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镇“一水两污”建设项目已经完成选址工作,省发改委已批复,现正进行初设。正在建设之中的红豆树中型水库是全县最大的水库之一,水库建成后,可最大限度地改善全镇人畜饮水、农业灌溉条件,高原特色高效农业将空前发展,一个生机勃勃、绿水青山的龙街坝子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少部分群众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还不同程度存在乱砍滥伐、焚烧秸秆等现象;二是部分村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还未形成常态,治理“脏乱差”成效不明显;三是“一水两污”项目由于受前期工作经费不足的限制,推进缓慢;四是鼠街砂厂综合整治进展缓慢,仍然任重道远。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完善重大环境行政决策机制,继续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必要条件,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制度,争取广大群众支持,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三)加快“两污”项目建设实施步伐,扩大污水收集面,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率;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填埋”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四)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转变养殖模式和结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抓好餐饮企业、农户生火烟尘污染等专项整治,改善大气环境。

(五)在加快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加大行政村的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等问题。要加大投入,加强长效管理,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切实将农村环境建设好、保护好。

(六)广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推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加快结构调整,走生态良好型发展路子。

篇一:关注生态环境

森林面积的锐减、大气的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加强环境的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覆盖地球陆地面积曾达三分之二的森林,呵护、哺育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其中就有人类的祖先。在远古时期,人类祖先栖居森林之中,以森林抵御寒风,依靠森林发展了人类文明。

而到了今日,全球的森林覆盖率已不足27%,而且森林面积仍然在减少中。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全球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等一系列问题。

植树造林不仅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同时还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以日本为例,日本全国森林覆盖率达65%,为此,森林土壤年贮水量达2300亿吨,森林防止泥沙流失57亿立方米,栖息鸟8100万只,提供氧气5200万吨,吸收二氧化碳6900万吨。仅这几项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能相当于日本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现代工业飞速发展,各种污染日益加剧,保护环境这个问题是否值得关注?如果不值得,这个地球就加剧毁灭,如果值得,那人类为什么不停止自己的恶行呢?

篇二: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的世界本来是青山绿水,汪洋的大海是湛蓝的,广阔的天空是蔚蓝的,我们居住的地球有太多美景,让我们不禁要赞叹这世界的美丽。

在这个世

大北村位于省道大青县和慈张线交汇处,即将竣工的黄祁高速将贯穿全村,距祁门县城 26公里,交通便利,为乡政府所在地,曾被县里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262户、1072人,其中党员26人,预备党员1人。大北村文明和谐、村民安居乐业,多次被祁门县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等荣誉。

近年来,村“两委”在认真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抓整治,抓改造,到抓革新,抓建设,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村生态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从村“两委”到广大村民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建设生态村工作贯穿在全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的全过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亮丽的现代新大北。在建设生态村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结构。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涉及面广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村委会成立了创建市级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我村的市级生态村创建的具体工作。组长由村主任曹余明同志担任,成员有村委会班子成员、大学生村官、各小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村委,办公室主任由曹余明同志兼任,黄俊为成员。主要负责市级生态村创建工程的组织实施和工作。其次,村委会还成立了创建市级生态村建设监督小组,负责我村的市级生态村创建的具体监督工作,组长由村支书潘民枝同志担任,成员有下派第一书记、村委会班子成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等。村委把创建工作作为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确定专门人员负责生态村的建设工作。

二、认真宣传发动,提高参与意识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两委”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利用宣传栏,固定宣传标语、警示牌,持续深入宣传改变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发生的好处;宣传改造村庄环境,搞好村庄的绿化美化。宣传外出务工村民从城市带回的现代文明生活卫生行为,用他们的现代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他村民;宣传大北村保护森林植被水源,维护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通过宣传发动,提高了广大村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二是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一项工程,纳入村内事务村民要知道、要做主、要参与、要监督、要满意的“五要”工程加以实施,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为主导,“五要”工程为载体,全体村民广泛参与的新机制,保证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质量效果和村民的主动意识。

三、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保护生态资源

大北村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教育村民依法办事。营造一种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山地是大北村村强民富的最大资源优势,这些年来,村支部和村委会在牢牢把握好中央、省、市、县有关林业政策的同时,引导和动员群众加大对山林资源的管护力度,制定村规民约,村庄周围等区域,实施封山育林,辅以人工造林,村里成立20名队员组成的森林防、扑火应急分队;加强森林病虫害预防,特别强化对松材线虫、毛竹害虫的预防工作,重视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肥,维护生态平衡。

四、实施耕作革新,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农业的影响,种田不懂科学施肥,养殖人畜混舍等成为习惯。

五、狠抓环境整治,改变村庄面貌

为了彻底改变脏乱差的旧村貌,村“两委”对旧村改造进行了认真规划,制定了整改方案,分三个阶段来开展工作:·· 1、加强绿化建设。村庄内合理规划绿化建设,着力扩大绿化面积。配合乡政府,在道路、河道两旁种植苗木、花草等,美化环境。禁止乱砍乱伐现象,以确保不造成水土流失。

2、开展卫生整治活动。一是制定《大北村环境卫生管理公约》、《大北村环境卫生监督制度》,成立了大北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对本村环境卫生的整治进行监督。二是开展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发动村民进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三是兴建1个垃圾收集点,并配备1名专职环卫人员定点及时清理和管理村庄中的垃圾。四是对村中的简易厕所、猪圈进行改造动员,推广家禽家畜圈养。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做好村内道路建设、老道路改造拓宽工程和水毁路段修正工程。申请了大量资金,进行滩下组、石荣祖、石潭组的道路修正;二是抓好农村饮水工程设施建设。已开始进行石潭组“一事一议”村民饮水工程,计划让石潭组村民引用到放心水,改善饮水质量。三是推广宣传农户使用沼气。以县农委沼气项目为载体,以农户为建设单位,以沼气为纽带,综合利用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重点推广牲畜粪便沼化处理技术,综合利用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改变脏、乱和蚊蝇滋生的面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实施村庄“路灯亮化”工程。按照“实用、节俭、美观”的原则,完成石荣组“一事一议“工程,提高了石荣祖亮化水平;结合村委会,建成农家书屋和活动室,提供给村民一个文化、休闲的娱乐场所。

六、推动中心村建设,打造质量生活

大北村一贯按生态村标准建设,实行宅基地统一整理、统一规划,按照省建设厅等部门提供的民宅设计样本开展民宅建设规划,在建筑形式上力求实用性、“徽派化“。目前,村委会大力配合乡政府”改徽“工程建设工作。前期,道路沿线徽派墙建设已基本完工。

七、发展生态产业

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效整合生态、资源、环境等优势生产要素,构筑布局合理、相互促进的农业经济群,我村茶叶、林业、食用菌种植业、根雕也已经成为中药经济支柱。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素质

大北村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依托,充分做好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工作。通过一系列创建活动,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新风尚;开展创建 “文明户”、“平安家庭“活动,制定《大北村村规民约》,积极引导村民树立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弘扬尊老爱幼之风,每年妇女节、建党节,对村内困难群众和老党员、老干部进行慰问;村里投入15万元修建了新村委会办公楼,重新开设农家书屋,为我村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智力支持,真正实现使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搞好大北村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造福人类的大计所在。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必须提高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使广大村民认识到发展生产必须有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增加收入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作代价。其次,要建立一套符合大北村实际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调动起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长期坚持,锲而不舍。再次,要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走好保护、发展、利用的路子。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入手,坚持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组织生产,发展经济,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最后,还要有党和政府的政策作支撑,需要上级各部门对我们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有了这些条件,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明天的大北村,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空气会更清新,村民会更富裕,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