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职业教育企业调查方案范文(10篇)

admin
导读 8、毕业要求,主要指毕业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等标志指标描述。[4] 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2]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

职业教育企业调查方案范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以就业岗位调查为依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情、校情、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专业培养目标灵活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活动;并以有关专业为依托阐述了主要教学环节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具体方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发展比较协调。“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之路”能够有效地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等主要瓶颈问题,这一规律性的认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

1开展就业岗位调查,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建立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专家的意见,整理归纳确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职责;根据就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课程开发。建立课程群;同时有针对性地设置学生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专项培训;最终形成专业培养计划。

例如,作为我校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的焊接专业,试点方案的制订借鉴上述教育思想,组成专业调研小组,集中走访了华北、中原、辽河、胜利等油田的2O多家用人单位,与200多名焊接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座谈,了解他们的工作岗位、具体任务、知识技能要求等各方面情况;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经过总结,将焊接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归纳为:焊接工艺员、施工技术员、焊接检验员、产品营销员、复合型工艺员等几大方面。所谓复合型工艺员,就是负责某一车间或分厂的热加工和机械加工等多工种的工艺技术工作,甚至包括行政管理工作。要求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尤其要具有一定的生产岗位组织管理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还要求毕业生具有生产中使用的较先进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能力。另外,突出强调与人相处、与人合作、踏实肯干、不断学习、心理承受等能力的培养。

在前期调研、总结的基础上,成立了由企业专家和焊接学科组成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讨论制订了焊接专业培养方案。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调查归纳确定的14项毕业生岗位职责,103个工作任务;

2)课程模块(课程群)设置;

3)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室建设、教材等教学资料建设等规划;

4)焊接专业教学计划。

2根据培养目标,探索实施适合专业特点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2.1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

赋予“教”与“学”关系以新的含义。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学生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如何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向教师和学生灌输这一教育思想,改变学习内容一切由教师包办的传统教育方法,学生不再由教师领着走或推着走,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学习计划。

2.2形成产学研结合教育的长效机制

成立产学研结合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与企业建立“双向介入,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教育、预先签约、岗前培训、科技攻关等多种形式培养急需人才;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及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形成“计划、培养、使用、质量反馈、计划改进”的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2.3制订适合“学分制”、“导师制”的教学计划

建立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产学合作教育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中心”设置课程模块,灵活设课;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进度,打破千人一面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与导师制相配合,实行“自助式”学习,实现“分方向”培养。

2.4建立稳定的校内外产学研结合教育基地

发挥产学研结合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为学生技能训练、工学结合、毕业设计、专业社会实践和参与生产管理等创造条件;校企合作以基地为平台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基地建设是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保证。

2.5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业务好、素质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计划的关键,也是工作的难点,主要措施有:

1)培养与引进并重,激励与约束结合,提高师资的学历水平,稳定队伍的结构。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技开发。树立“大科研”意识,设立不同层次的激励政策,利用课外研究小组、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等各种条件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整体学术水平。

3)规定教师参加生产实践。要求教师下实验室或训练室,到产学合作单位实践锻炼,即可培养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双师”素质,也可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4)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是产学研结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引导作用是教学中的宝贵财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行政兼职、退休专家教授、校外兼职教师等是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6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

学制有限,不可能多次安排大块时间让学生去顶岗训练。但又要求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还要有一定工程实践的经历。为了较好的协调理论、实践、素质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实验(训练)室随时为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下实验(训练)室,自行设计并完成综合性实验;接待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学生开展科技制作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条件。

2)专业实习与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社会实践是为了使学生尽早熟悉社会、熟悉专业,培养工程意识而设置的必修环节,学生在校期间每年一次。教学计划将专业实习安排在暑假前,使其与暑期专业社会实践连续,延长学生顶岗锻炼时间,增强实践效果。

3)学生可自行选定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训练,是学生就业上岗前的一次演习。校内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单位或签约单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样做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取证型训练项目。将学生未来工作所必需的职业技能训练与技能证书考核结合起来,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取证训练。训练结束后,考核合格即可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企业调查方案范文 第2篇

职业教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_会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市_会副主任尚玉金带领教科文卫委员会部分成员于6月份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市政府专题工作汇报,研究了市劳动局、市财政局的书面汇报,深入到市区及阿城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召开了有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县(市)及部分企业及职业教育负责人的座谈会,发出并收回覆盖八区十一县(市)的调查问卷60份,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一)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基本情况。

目前,在哈中高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有227所,其中中职类204所,分别为职业高中47所(其中城市25所、农村22所),中专119所,技工学校44所,在哈高职院校23所。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城市200所,农村27所。从办学主体看,属于政府兴办的47所,行业兴办的146所,企业兴办的27所,社会力量兴办的7所。我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培养培训机构设置的专业共有116个,其中中等专业90个;高等专业26个。

(二)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

几年来,市政府认真执行《职业教育法》、《省职业教育条例》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相继出台了春秋季招生、注册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新的招生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20xx年—20xx年市本级共投入职业教育资金27414万元,20xx年市本级专项资金由以前的每年80万元增加到780万元,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区的职业高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道里区在20xx年新建第十二职高后,今年又将第十三职高列入改造规划,拟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道外区第一职高20xx年建设一座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后,今年又进行了新的规划,并制定了全区职教资源整合方案,拟定下半年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动力区依托第十五职高成立了“蓝领学院”;南岗区第二职高去年新建的3万5千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成为教学环境一流、教学设置优良的示范性学校;香坊区将郊区学校151中并入该区职教中心,建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这一切都为全市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的_做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府从20xx年初开始组织力量,对我市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振兴我市经济发展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组织有关人员赴沈阳、大连、长春进行实地考察,摸清了我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今年4月20日,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哈尔滨市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即将出台。总的看,我市职业教育正面临大发展的.趋势。

二、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调查表明,有的人认为,由于当前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特别是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首先要使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充分认识到,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小康,抓职教就是抓素质,抓职教就是抓效益,抓职教就是抓社会稳定。要向社会宣传我市乃至全国人才市场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情况,要宣传我市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急需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情况,宣传职教毕业生就业有路、致富有方、升学有望、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抓住每年高中升学高峰特别是在每年中考、高考前的机遇,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的引导,使他们了解职业教育并产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青年走向成功的高速路,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光明大道。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是推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是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教育。从而使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切实加强领导,把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我市已经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等工作正在进行中。建议政府趁热打铁,继续加大统筹力度,尽快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实在在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的具体问题。应明确职业教育方向,以坚持为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办学方向为根本,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提高教育质量,使毕业生有抢手出路为关键,以加大统筹力度并用改革的思路去解决职教资源和基本保障条件问题,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略。真正统筹解决办什么学校和怎么办的问题,解决职教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对社会职业教育需求变化信息不畅问题。建议市教育行政部门真正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实际问题进行统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预测规划,特别是要切实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管作用,责任落实到人,按目标考核奖惩。应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解决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知识老化问题,充分发挥我市地缘优势,采取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比例等办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职教“双师型”师资,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真正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和增加教学设备设施,企业按照《_职业教育法》规定,按职工总额的足额提取教育经费,对于不按照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政府要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深化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切实落实劳动准入制度。各级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劳动者就业或上岗前必须接受职业培训制度。劳动部门应监督企业用工情况,要求用人企业必须按规定接纳职业学校毕业生。农村乡镇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必须经过职业学校的培训,建议政府支持教育和劳动部门试办一个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劳务市场,吸引企业招聘专业技术合格人员,以提高社会各行业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在城市举办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综合高中的数量,并积极推进城市、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探索跨地区、跨国度合作办学路子。

(三)从实际出发,把加快农村职教发展摆上重要位置。

《_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从实际情况看,我市一方面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大市,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有500多万,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大市。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为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服务,发展城市职业教育方面,政府已经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政府在抓好城市职业教育同时也要把快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摆上日程。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每年培训农村劳动人员20万人次以上,重点培训农村乡(镇)、村基层干部,培养具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技术骨干和新农村经纪人、信息员、营销员。每年培训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人。在农村中学加大推进“绿色证书”教育,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搞好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县职业中心学校的联合与协作,乡(镇)政府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办好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中学,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一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以县乡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幅射点,以村和农户为幅射面,以信息网络服务站为纽带,在县、乡、村、户之间构建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网络体系。在农村中学从初一或初二起就增设职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辍学生返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相互促进,使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增加为“三农”服务的生机和活力,加快全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职业教育企业调查方案范文 第3篇

文秘网,为您提供专业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和范文参考服务,如需帮助请联系网页客服或联系我们的全国免费电话:4000-12-1855,企业QQ同号哦

【篇一】

按照《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xx—xx)》和《xxxx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xx旗教育局认真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科学设置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实训楼、增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争创xx级中职示范学校。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是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xx年9月,投资x万元,建设总面积x平方米,集教学科研、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楼。建筑主体分为三层,设有40余个实验实训室,配套价值x余万元的仪器设备。xx年以来,累计接收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x万元,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招投标,用于提高学校职业教育基础建设、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目前已支付x万元,余额为x万元。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全面负责培养对象选拔、培训项目安排、培训经费落实和考核评估等工作。组织学校分管职业教育领导和职业教育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等各类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赴北京、秦皇岛和大连等地职业教育先进的学校考察学习。xx年,举办全旗第一届职业教育教学能手比赛,评选出6名职业教育教学能手。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专业教师队伍的50%以上。

三是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结合我旗就业局的指导意见和当前劳务市场人才需求现状,xx年在原有蒙牧医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机电一体化、汽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三是推进校企合作,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条腿”。职业院校要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办学局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打破原来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要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只有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职业教育企业调查方案范文 第4篇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对策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科学有效地衔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今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与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让人满意的目标模式,对于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问题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如:文化基础课相互脱节;专业课和实训课重复设置;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适应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等。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现就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实现人才系统化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为重点,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加快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贯通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产学合作原则。深化“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中高职院校要携手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2.有效衔接原则 统筹规划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职教集团为依托,由高职院校牵头,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中高职分段贯通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明确中高职各段的教学重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要加大课程的整合与重构,构建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3.职业切合原则 在对相关的行业标准、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任职条件和职业资格标准等进行深入了解、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规格,科学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实际需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任务

1.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相衔接。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科学界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类型、规格及目标定位,明确中职和高职贯通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保证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相衔接。聘请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依据就业岗位需要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各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推进中高职课程内容相衔接。中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按照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岗位实际,明确各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建立既层次分明,又衔接贯通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体系。

4.推进中高职教学过程相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方式,广泛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团队学习等教学模式,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5.推进中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相衔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要求,结合各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四、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1、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含高职专业、贯通对应中职专业、接续本科专业;

2、就业方向与职业岗位分析,含就业方向、职业岗位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3、专业定位,含学制与招生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

4、贯通培养思路,根据专业特色,科学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贯通培养思路,中职段与高职段人才培养侧重点等。

5、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含课程设置、衔接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点说明;

6、教学进程与学时安排,含教学进程表、课程教学安排;

7、教学方法与成绩考核评价,含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成绩考核评价;

8、毕业要求,主要指毕业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等标志指标描述。

五、组织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由试点高职院校牵头负责,要在相关职教集团内成立贯通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统筹本集团内中高职衔接工作,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指导。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经教育厅专家组审核批准后实施。

(二)坚持科研先导

针对中高职贯通培养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鼓励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中高职衔接的协同探索,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加强过程管理

统筹做好贯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仪器配备标准和衔接教材开发工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供条件。加强中高职贯通合作院校人才培养的沟通交流,加强实施过程监督管理,保证贯通培养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架设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相互衔接的立交桥即中职院校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结束职业学校以前的这种终结教育局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互通,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企业调查方案范文 第5篇

职业教育工作的调查报告模板

根据市_会XX年工作要点安排,市_会副主任尚玉金带领教科文卫委员会部分成员于6月份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市政府专题工作汇报,研究了市劳动局、市财政局的书面汇报,深入到市区及阿城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召开了有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县(市)及部分企业及职业教育负责人的座谈会,发出并收回覆盖八区十一县(市)的调查问卷60份,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基本情况(一)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基本情况。 目前,在哈中高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有227所,其中中职类204所,分别为职业高中47所(其中城市25所、农村22所),中专119所,技工学校44所,在哈高职院校23所。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城市200所,农村27所。从办学主体看,属于政府兴办的47所,行业兴办的146所,企业兴办的27所,社会力量兴办的7所。我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培养培训机构设置的专业共有116个,其中中等专业90个;高等专业26个。

(二)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

几年来,市政府认真执行《职业教育法》、《省职业教育条例》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相继出台了春秋季招生、注册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新的招生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XX年—XX年市本级共投入职业教育资金27414万元,XX年市本级专项资金由以前的每年80万元增加到780万元,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区的职业高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道里区在XX年新建第十二职高后,今年又将第十三职高列入改造规划,拟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道外区第一职高XX年建设一座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后,今年又进行了新的规划,并制定了全区职教资源整合方案,拟定下半年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动力区依托第十五职高成立了“蓝领学院”;南岗区第二职高去年新建的3万5千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成为教学环境一流、教学设置优良的示范性学校;香坊区将郊区学校151中并入该区职教中心,建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这一切都为全市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的xx大做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府从XX年初开始组织力量,对我市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振兴我市经济发展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组织有关人员赴沈阳、大连、长春进行实地考察,摸清了我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今年4月20日,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哈尔滨市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即将出台。总的看,我市职业教育正面临大发展的趋势。

二、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调查表明,有的人认为,由于当前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特别是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从而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一些单位用人标准的唯学历倾向以及不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担心培训后技术工人“跳槽”、“雁南飞”、“为人做嫁衣裳”的顾虑,致使一些企业不愿意在培训技术工人上花钱。另外,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也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是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当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从管理主体看,存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和其他20多个行业管理部门。从管理层级看,主管职业教育的既有市、县(县、市)级部门,也有省级部门。由于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牟全市一盘棋。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未能发挥最大办学效益。

三是职教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XX年,《xx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完成“普九”任务的地区,教育费附加的20%应当用于职业教育,按此规定,我市尚有较大差距。《_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应当承担职业教育经费”有明确规定,按此规定,以XX年为例,全市企业用于职教的支出经费应该是1,824亿元,而实际支出是7900万元,尚有1个多亿的教育经费没有落实。在调查中,有些单位反映,职业学校学费收入的15%被截留用于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违背了《省职业技术教育条例》的规定,由于投入不足,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条件落后。职业高中大多数没有象样的实训基地。中专、技工学校虽有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也十分陈旧落后,75%的实验实习设备是企业淘汰的,多是六七十年代的设备。

四是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些职业教育机构不能做到学校围绕市场转,按需培训,而是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模式陈旧,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比重过高。以XX年为例,我市中职学校招生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为1:5;社会培训机构培训1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为1:20;高职院校招生万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招生比为1:。近百个专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仅有18个,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有限的毕业生中,还有一部分不能取得就业岗位。这就表明,我市培养的职业技术类人才在数量、类别和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五是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匮乏。职业教育教师有50%以上都是从原普教岗位上转移过来的,绝大多数教师缺少专业技术知识。由于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不景气,学校没有能力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加之一些优秀人才被经济发达地区“挖”走,导致职教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六是农村职业教育薄弱。调查显示,有92%的人士认为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与农村义务

教育相结合,互相促进方面大有文章可作。

三、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我市职业教育面对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振兴迫切需要而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其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首先要使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充分认识到,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小康,抓职教就是抓素质,抓职教就是抓效益,抓职教就是抓社会稳定。要向社会宣传我市乃至全国人才市场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情况,要宣传我市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急需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情况,宣传职教毕业生就业有路、致富有方、升学有望、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抓住每年高中升学高峰特别是在每年中考、高考前的机遇,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的引导,使他们了解职业教育并产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青年走向成功的高速路,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光明大道。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是推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是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教育。从而使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加强领导,把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我市已经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等工作正在进行中。建议政府趁热打铁,继续加大统筹力度,尽快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实在在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的具体问题。应明确职业教育方向,以坚持为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办学方向为根本,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提高教育质量,使毕业生有抢手出路为关键,以加大统筹力度并用改革的思路去解决职教资源和基本保障条件问题,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略。真正统筹解决办什么学校和怎么办的问题,解决职教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对社会职业教育需求变化信息不畅问题。

建议市教育行政部门真正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实际问题进行统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预测规划,特别是要切实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管作用,责任落实到人,按目标考核奖惩。应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解决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知识老化问题,充分发挥我市地缘优势,采取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比例等办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职教“双师型”师资,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真正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和增加教学设备设施,企业按照《_职业教育法》规定,按职工总额的足额提取教育经费,对于不按照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政府要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深化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切实落实劳动准入制度。各级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劳动者就业或上岗前必须接受职业培训制度。劳动部门应监督企业用工情况,要求用人企业必须按规定接纳职业学校毕业生。农村乡镇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必须经过职业学校的培训,建议政府支持教育和劳动部门试办一个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劳务市场,吸引企业招聘专业技术合格人员,以提高社会各行业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在城市举办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综合高中的数量,并积极推进城市、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探索跨地区、跨国度合作办学路子。

(三)从实际出发,把加快农村职教发展摆上重要位置。

《xx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从实际情况看,我市一方面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大市,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有500多万,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大市。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为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服务,发展城市职业教育方面,政府已经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政府在抓好城市职业教育同时也要把快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摆上日程。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每年培训农村劳动人员20万人次以上,重点培训农村乡(镇)、村基层干部,培养具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技术骨干和新农村经纪人、信息员、营销员。每年培训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人。

在农村中学加大推进“绿色证书”教育,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搞好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县职业中心学校的联合与协作,乡(镇)政府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办好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中学,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一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以县乡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幅射点,以村和农户为幅射面,以信息网络服务站为纽带,在县、乡、村、户之间构建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网络体系。

在农村中学从初一或初二起就增设职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辍学生返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相互促进,使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增加为“三农”服务的生机和活力,加快全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职业教育企业调查方案范文 第6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85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中高等教育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性和执行性的文件,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各专业都需针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学业背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方向,通过中高职衔接可以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教育面向的是中职学校毕业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有意愿在学历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进一步深造,通过教育部门统一的招生考试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高职学校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应该制定出有别于高中毕业起点高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重点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核心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前制定好,在每一届学生的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使用,原则上不允许在实施的过程中修改和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科学、严谨,经得住社会、行业和教学的检验。为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

专业市场调研与分析

专业市场调研包括对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调研。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首先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如物流行业有多种物流业态;其次选择出各种物流业态中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且在行业内规模较大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调研重点是各企业安排中高职衔接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的技术技能、文化知识、职业素养。

对毕业生的调研

毕业生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检验者和实践者。当他们离开学校、走进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和岗位的工作,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当前工作要求并在职业上升通道中有一定帮助。

对兄弟院校的调研

兄弟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我们的同行者,因此也需对开设同一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调研,重点是进行个性化切入,了解他们的特色和亮点。

生源结构调研与分析

生源结构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生源结构调研包括对生源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态度的调研与分析。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初中毕业后就读中职学校或高中毕业后就读自考中专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积极等。

无领导研讨

无领导研讨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在无领导即无权威情境下的一种畅所欲言的研讨方法。研讨的内容重点是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技术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

形成基本内容框架

在上述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框架。基本内容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素质教育与人力课程、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2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21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跟进

中高职衔接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行业、各企业也在这种变换中兴衰交替,因此作为承载职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要尽力做到三个“适应”。

适应学生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和广大的群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方法习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95后”,有的有高中学习经历,有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他们的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程度不同,在物流相关课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与高职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教学的深浅程度也可以有所区别。另外,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与高职学生也有差别,因此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并可增加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比例,也可以实训实习课程和理论课程穿行,让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现代仓储管理”课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实训可以到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2~4周。

适应社会需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考虑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对社会有贡献,在职业素养上利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在社会公德方面展现良好面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适应服务面向

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其实质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要体现产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突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四个板块的特点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制定要突出系统设计的理念,并整体构建出素质教育板块、基础学习板块、专业能力板块和就业创业板块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的特点分别如下。

素质教育板块

素质教育板块要“实”。素质教育板块由十门左右课程组成,占总学时20%左右为宜。

基础学习板块

基础学习板块要“够”。基础学习板块一般十门左右课程,占总学时15%~20%。

专业能力板块

专业能力板块要“强”。专业能力板块最能体现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一般20门左右课程与专业实训,占总学时57%~64%。

就业创业板块

就业创业板块要“真”。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此部分的教育在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仅占总学时1%~3%。

完善保障条件和机制建设,突出实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执行需要保障条件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软件、硬件和机制建设。

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属软件建设,但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教师要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非常熟悉,并且要有在物流企业工作、顶岗或调研的经历,熟悉物流企业里具体岗位对中高职学生的要求;最后,中高职衔接教师要熟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注重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和提高。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理论课程的学习无须过多的增强,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应该加强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中职学校中的实训主要是对物流设备的操作实训,而几乎涉及不到流程方面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因此应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运行机制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不同,为了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物流学院需要在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协调。

重视实施成效检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科学、实施效果如何均需经过检验,以此来保障成效。其成效检验可通过“遵循”“理解”“评判”“反复”四个方面来进行。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忠实于最初的设计,不可随意调整和改变,如确需调整和改变的,也不宜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容,可以在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行微调。

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团队对总方案和每门课程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因此整个教学团队要解读具体任务与目标,形成共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达成目标。

科学评判人才培养方案

评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系统科学,不仅要检验实施的结果,还要检验实施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保障,使人才培养方案沿既定方向有效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

人的理解和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受时代背景等大环境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脱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背景,往往局限于当时的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

3结论

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过程要科学严谨,重点和突出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最终目标是使人才培养方案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教育的成功保驾护航,并且能够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2]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

职业教育企业调查方案范文 第7篇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培养层次。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培养目标。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师资队伍。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职业教育企业调查方案范文 第8篇

根据常委会20**工作要点和委员会年初工作安排,6月7日,委员会成员在常委会副主任杨彦颖的带领下,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一)高职院校。至20**年年末全市共有高等职业院校2所,分别是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以举办高职教育为主,同时开展中职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高职教育现开设57个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918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万人,中职在校生1000余人,电大、成教在册生5000余人,年均社会培训2万多人。

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属民办非企业单位,学院开设高职专业27个。现有在校生1828人,教职工274人。

(二)中职学校。至20**年年末,全市具有中职学历教育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8所,围绕我市煤电、煤化工、机械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和信息电子、生物制药等新兴战略产业,开设专业主要有:机电、电工电子、计算机、数控技术、服装、汽修、医护、农业技术、学前教育等。目前共有教职工1209人,其中专任教师数为807人。在校学生18058人,当年招生5374人,当年毕业学生7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

二、我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基本做法

(一)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全国辖区的地级市中率先成立正县级的淮北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规划、指导管理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出台《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对体系建设基本内容、重点工作等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出台《淮北市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市级统筹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统筹管理。出台《淮北市职业培训市级统筹实施办法》,把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政府岗位目标考核,在“三不变”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安排,各计其功”原则,对全市各部门、各行业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实行统筹管理。淮北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举措被教育部写入《全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期(中职)评估报告。

(二)加快职教资源整合,规模效应日益显现。一是职教园区一期工程如期建成投入使用,彻底扭转了以往我市职业教育办学空间狭小、过于分散,办学基础能力薄弱的状况。二是推动中职资源深度整合。打破隶属关系、行业、区域和所有制不同等体制性障碍,成立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三是园区二期工程扎实推进。成功申报上亿元项目资金,解决了园区建设融资问题。四是加快构建大培训工作格局。一方面通过年检等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有效整合,一方面积极引导职业院校转变办学观念,发挥职业院校职业培训的主力军作用。20**年,全市职业院校所承接的各级各类培训达73000多人次,是省教育厅下达25800名年度培训任务的近三倍,培训质量显著提升。

(三)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主攻方向更加明确。加强中高职衔接,推动属地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结对联合;推进区域内的校校、校企深度合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一是推进“双证融通”专业试点。20**年,启动了“相城金蓝领万人行动计划”,组队参加《中国大能手》(第三季)节目启动暨技工院校联盟签约仪式,与大能手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订共建专业协议。“双证融通”专业试点工作渐次铺开。二是推进职普横向融通。组织有升学意愿的孩子参加“技能+素质”对口高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才的路径选择。濉溪县职教中心、烈山职高等对口高考本科达线率逐年升高。三是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发展”的方针,着力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积极助推淮北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自2012年以来,连续五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营造了“时时能学,处处能学,人人可学”的终身学习氛围。

(四)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产教融合逐步深化。据统计,目前我市开展校企合作的规上企业有29家,与我市职业院校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市内外知名企业有35家,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启动“现代学徒制”和“工学一体”试点工作。2015年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濉溪县职教中心、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同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并入选安徽省中职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库。二是实行“订单”、“冠名”式培养。淮北煤电技师学院、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淮北卫校先后与相邦科技复合材料、华润金蟾药业、淮北辉克药业、淮北静安养亲苑、长治电子、京信电子等签订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市职教办先后组织382名职业院校学生到安徽京信电子“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既满足了院校自身办学需要,又及时解决了企业季节性招工难用工荒的难题。三是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先后将安徽金龙机电、苏州颐高电子商务、苏州明特佳电子等企业生产线引进校园,探索出校企共建“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四是主动服务淮北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淮北籍中职毕业生本土就业率高达,就业质量持续向好,职业院校生已成为支撑我市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

(五)抓住关键环节,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加强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20**年,指导职业院校实施管理机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教育教学四项改革,焕发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了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校企共建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推动杨杰、方国胜等一批技工大师工作室进驻校园。三是优化专业设置。围绕“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引导职业院校增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战略产业急需的专业,减少或取消人才饱和、就业率低的专业。四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先后与北京商鲲教育集团、武汉视野教育集团、上海曙光集团先后联合开办高铁乘务、淘宝商务等专业。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北京中航天使教育集团、天路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空中乘务、机场地勤、无人机驾驶等专业。烈山职教中心和扬州生活科技学校联合开办“中式面点”和烹饪专业。朔里职高与广东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以“专业+行业+企业”的模式达成专业联合办学协议。开启中外合作。20**年4月,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采用“2+2+2”模式,与美中商学院达成合作办学协议,秋季即可招生。

(六)以“三赛”为抓手,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展信息化校本培训,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提升。2015年,淮北工业学校跻身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行列,全省仅有2所中职学校入选。参加全省、全国信息化教学比赛,连续多年披金摘银。20**年,我市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决赛,荣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14个,获奖率位居全省各市首位。抓职业技能竞赛,建立完善市、县(区)、校三级竞赛制度,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成功入选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竞赛点,并连续两年成功承办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目前正全力争创全国职业院校大赛基地。

三、存在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

(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情况依然较为普遍,一些用人单位还存在以学历为门槛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现象,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待提高,尚没有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目前,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突出表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结构、层次类型不够合理,个别专业存在重复建设、学生获得“双证书”的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县区职教中心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县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未达到国家办学基本标准。目前,相山区职教中心“有名无实”,空留一块牌子;杜集区和烈山区职教中心在校生人数不足300人,办学定位不够清晰,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编制管理、收入分配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流动仍有障碍,“双师型”教师总量不足、素质不高、激励政策不够。一是一些学校存在着结构性“缺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行政人员、文化课教师等比例偏大、专业课教师严重短缺等结构性矛盾。二是管理人员匮乏:目前市职教办党组尚未成立,工业学校中层班子已近四年没有调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整合后市编办定位为全额拨款的职业单位,但财政一直没有兑现,一校之中人员存在着几种不同性质的编制,不仅加大了学校运行困难,而且不利于学校发展稳定。

(五)生源减少,中职招生困难。根据安徽省人口普查资料,未来几年全省适龄人口将迅速减少,职业教育生源将受到直接影响。20**年淮北市教育事业统计初中毕业生20763人,实际参加中考报名17314人,流失3449人,流失率。按照省教育厅规定要求,应以实际参加中考人数进行分配职普比指标。但实际上,今年普通高中计划总数为13983人,剩余3331人,形势异常严峻。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招生、就业政策时,应严格执行省教育厅有关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要求,促进生源向职业院校的流动,为职业教育争取发展空间。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质量兴国”、“质量强市”的重要基础,大批优质职高技能人才,是转型发展的重要人力支撑。必须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引导,形成合力,使我市职业教育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企业及广大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择业观,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强化市级统筹,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构建全市统筹、分级办学、专业错位设置、差异发展、资源共享的“大职教”格局。完善行业指导制度,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部门的联动机制。依托农业、加工制造、电子信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政府部门、校企间的多边合作。支持县区按照“一县(区)一特色”的原则,依托县级职教中心,整合县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做大做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三)稳定中职招生规模。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统筹高中阶段招生,严格执行省政府岗位目标考核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要求。

(四)强化质量保障。加快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推动职业院校构建校内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实施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全市各职业院校发布年度质量报告。

(五)强化经费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达标。落实市、县(区)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生均拨款制度,不断提高财政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水平。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职业教育企业调查方案范文 第9篇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_、_历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习**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20xx年年底,夏宝龙书记在宣讲十八大精神时强调,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劳动者收入,是实现省委提出“四个翻一番”目标的必由之路。

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和省市先后就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市_会把职业教育调研列入20**年调研计划,组织专题调研小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听取了市教育局、人力社保局、经信局有关情况汇报,召开了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和部分用工企业负责人座谈会,视察了部分中职学校。期间,还组织教育、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负责人和中职学校校长赴先进地区考察职业教育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中职教育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每年都能够为高等院校和我市生产一线输送约20xx名左右的合格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现已成为我市实现“开放融合,创新实干,奋力实现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大跨越”的奋斗目标,和打造“科技智慧临安、生态宜居临安、文化活力临安、和谐幸福临安”的一支生力军。

总体来看,我市职业教育主要以打造区域特色为主,实行错位发展,服务当地。到目前为止,我市现有公办职业学校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昌化职高、交口职高、教师进修学校职高部、电视中专(20**年停止招收新的全日制学生)。民办职业学校1所:金盾职高。部门办职业学校2所:技工学校和卫生进修学校。其中中职技校和昌化职高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是省一级重点技校。共有省级示范专业3个,分别是中职技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昌化职高的机电应用专业。杭州市示范专业4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市级实训基地3个,市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3个。在专业设置上,全市中职学校开设了机电、汽修、数控、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烹饪、旅游、财会、电子商务、美术、学前教育、保安服务、护理、计算机、文秘等近20个专业。其中机电机械类专业学生占最大比重。

至20xx年底,临安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408人,其中专任教师386人,专业课教师17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28人,占专业课教师的。近年来,普职招生比例保持大体相当,中职教育共有在校学生5084人,我市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达到99%。

二、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比我市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青山湖科技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新型业态积极涌现等,职业教育仍是我市教育工作的薄弱领域,整体水平与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质量、办学规模、结构布局、办学效益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体来讲,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统筹发展力度还不够大。近几年,受传统思想观念、大学扩招和从众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上还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轻职重普、重学轻术的意识,政府统筹管理明显不足,职教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表现在:一是在组织领导上,我市尚未成立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和协调小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快速便捷的工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在发展规划和政策扶持上,扶持中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到位。三是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如:教育局管理电大、职业高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及有关职业培训、社区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技工学校、技能鉴定和有关职业培训,科协(农培办)又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卫生局管理卫校等等,没有形成大职教的管理体系。由于缺乏政府统筹和宏观管理,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职教经费的统筹安排、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落实等等一些重大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决策和协调。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目前我市中职学校数量过多,办学规模偏小,教育资源分散,专业设置重复,已经成为制约我市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已迫在眉睫。

2.校企合作机制还未建立。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技术培训与经济、社会发展最贴近,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受市场制约并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密切相关。但从整体上看,我市中职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还不够紧密及时,中职教育的市场针对性还不强,服务能力和培训提升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学校、企业还未建立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仍然停留在学校通过自身资源去寻找企业、企业无奈去学校被动的短时合作模式。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信息、人才、技术、物资交流平台还没有建立,双向交流不通畅,导致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相脱节。同时,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因资金短缺建设滞后,实训设备落后,严重制约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难以胜任新技术条件下的现代企业需求,无法输送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要求的人才。校企合作办学“学校热、企业冷”。尽管《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加上有的企业用工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及技术工市场无序竞争,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市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没有专门的实习实训场地和经费,不太愿意将先进的设施设备供学生培训之用,所以就出现学校需建符合新技术标准的实训基地,但缺乏资金,而企业需要符合新技术标准的熟练工,但又不愿意拿出场地设备和提供适当的资金扶持,导致“两需两难”的尴尬局面。

3.队伍建设还相对比较滞后。目前,我市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我市职高有专任教师379人,其中文化课教师209人,专业课教师170人,专业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左右,低于杭州市提出的60%的要求,而技能型专业教师又恰恰是职业教育最迫切需要的。二是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不高。大多专业教师是从文化课教师转型和近年对外招聘而来,“双师型”教师特别是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相对特殊的中职教育发展,事业编制身份的限制和年龄上的要求,使得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技工无法由企业向学校流动。另外,由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本身就不足,一旦离岗培训就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计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培训,专业水平难以有明显的提高。

三、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当前,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我们要牢牢抓住机遇,依托现有基础,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1.国家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承担着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调,

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浙江省制定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们提出新要求:到20**年,建立基本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质量、规模、结构、效益比较协调,达到基本现代化标准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2.临安经济转型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临安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为建设“四区”,加快实现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大跨越提供强大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全面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计划,集中扶持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工业“3+1”产业,做强科技服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软件与信息六大服务业产业,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腾笼换鸟,改造提升绿色照明、电线电缆、复合装饰材料、精密元器件、坚果食品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实施新一轮农业产业发展六大工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等。这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性人才。当前,我市技能人才总量缺口还比较大、结构不合理,“技工荒”已成为产业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可以说,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

3.群众自身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依赖不断提高。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样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支持。未来几年是我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速,新农村建设也将全面扎实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失业人员、外来进城务工农民,这些都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来提升技能水平。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也需要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即便是从事务农的农民也需要通过培训来掌握先进的机械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种养技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任务很重,发展空间很大。

四、意见和建议

临安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为建设“四区”,加快实现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大跨越提供强大动力。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增强抓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统筹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和就业需求预测来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措施,为我市中职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成立临安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教育管理办公室,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形成教育、人力社保、经信、财政等多部门联席例会制度。要统筹管理中职学历教育、成人技术培训,打破现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管理格局,建立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实行“职前、职后教育两轮驱动”的一体化管理,为中职教育发展创造体制优势。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和中职教育在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的作用意义,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大力表彰奖励优秀技工人才和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是要进一步优化职教布局。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走集团化办学之路是职教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目前我市职业教育条块分割、规模偏小、专业重复、多头培训的状况,进一步调整我市职业教育的学校布局,精简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以临安中职技校和昌化职高为基础整合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理由如下:

1.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全省以设区市为单位,到20**年基本完成中职教育专业结构阶段性调整任务,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中职教育专业发展新格局。到20**年,全省中职学校数量调整至350所左右,校均规模达到20xx人以上,逐步形成设区市市本级以专门化学校为主体、县(市、区)综合性学校与专门化学校相结合的格局。临安周边县市的职业教育都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如富阳整合成2所职业学校,淳安整合成1所职教中心,桐庐整合成2所职校,余杭临平职高和技工学校合并等。适时减少我市职业学校数量,优化组合职教资源,有利于促进我市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2.临安生源数量不断下降:我市现有户籍人口53万余人,初中毕业生数已降至每年4000人左右,且逐年减少;按照普高招生比例约占55%,再加上每年近300人的外流生源计算,我市职高的生源每年大约只有1300人左右。如果职高数量过多,会导致每所职高都出现招生困难,更谈不上职业学校上规模上档次,且教学资源严重浪费。

3.临安狭长的地理区域特征:我市东西横跨100余公里,区域跨度大,经济发展各具特点。根据区域经济特点,保留2所职高,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既能满足百姓和学生就近入学的愿望,也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促使我市职业学校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

方案一:保持昌化职高的现有规模;做大中职技校,把交口职高、技工学校、电大中专部等整体并入中职技校,过渡时期暂时设立全日制教学部和培训部。

方案二:保持昌化职高的现有规模;建设职教中心,把中职技校、交口职高、技工学校、电大中专部等整体并入职教中心。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要调整公共财政的教育投入结构,提高教育经费支出中职业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为职教发展提供经费保障。要多渠道筹措职教经费,督促各类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费用,专项用于职工培训;调整农业、科技、扶贫经费和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统筹用于职工技能培训和其它各类职业培训。要落实中职学校创建项目配套经费。以创建促发展是目前国家、省市各级部门推进中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调动各校创建积极性,为临安中职教育快速发展搭建平台,对创建省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级实训基地、省级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等上级部门有建设经费和配套要求的项目,市财政应按照相应比例予以经费配套,实行专款专用。要统筹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管理,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模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实训基地,不断满足我市中职学校学生实训和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的需要。另外,要及时化解职业学校的债务负担,助推职教事业在挖潜提质上取得更大成效。

四是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继续完善我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专业结构调整根据“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和“做特、做精、做强”的要求,强化主体专业建设,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坚持“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做大做强中职技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工艺美术专业;昌化职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国石雕刻专业;交口职高烹饪专业等骨干和特色专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力度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中职教育专业发展新格局。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现有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和学生管理能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改进和完善专业课教师培训机制丰富教师培训模式,推进与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师徒结对、外出进修等途径培训的开展,增强培训的自主选择性。构建校企人力资源交流共享机制。通过政府引导、部门配合、行业支持、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和企业优秀技术人员进课堂支教的工作机制,打造一支致力于培养企业适用人才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拓宽职校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健全社会“能工巧匠”和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机制,切实解决中职学校技能型教师短缺瓶颈问题。

职业教育企业调查方案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动态优化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是各高职院校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内容,提出关于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师队伍的要求及组织教学活动等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它同时也是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平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没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缺少适时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样无法培养出适合时代与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合理构建与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仍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题。

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构建

基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建设思路应是通过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人什么”以及“怎样培养人”三个方面展开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具体来讲应是:一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二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即培养人什么;三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创设实践教学情境等,即怎样培养人。笔者从人才方案构建的基本要素出发,结合近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从目标与规格、体系与标准、方法与资源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科学路径。

(一)调研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重点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三个层面的调研:一是行业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对专业对应行业的政策法规、发展现状、未来专门化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与分析,从而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以确定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方向性;二是对用人单位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实地考察 、座谈 、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面向职业岗位(群)以及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层次与类型的人才;三是岗位层面具体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明确某专业、高职层次职业教育所面向的主要工作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详细准确地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调研结果,科学总结,严谨论证,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最终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要求。

(二)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与标准

在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对课程建设在具体设置的课程模块以及结构的组合的原则与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逻辑起点以及将工作过程转化到学习教学过程的组织原则都存在些许差异,但是课程构建的路径基本趋于一致――采取研讨式任务分析法(头脑风暴)或是现场工作观察记录法等方式对岗位对应的工作领域及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分析描述每项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即职业能力分析。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轴心进行整合或者分化,序化课程结构,并依据职业能力分析提出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三)基于认知规律,确定教学模式与资源

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从课程视角转向教学视角,基于职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配套教学资源。高职生“往往对符号是排斥的,他们更善于用直观的、具象的事物来传递知识,传授技能,通过有形的实践获得职业能力的建构,这就需要行动来践行,在实践中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因此多数研究者提出建立“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理念。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总结:(1)教学目标上强调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要求:“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四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2)教学设计上强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阐述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中来。(3)教学组织上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与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4)教学评价上强调依据学生完成工作项目、任务的质量及学习态度,采取多方评价。(5)教学资源上除了双师型教师要求之外,重点强调职业情境的创设,实现“实训室的建设按照生产的要求和职业实践的过程来设计,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在真实程度高的情境中学习”。

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

高职专业建设处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必须持续改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的循环过程,才能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是通过上述路径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更需要厘清变革的影响因素,科学有据地实行动态优化,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适时有效。

(一)动态优化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层面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方式。如:(1)基于市场层面 “每年根据市场调研和合作企业的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2)基于学生层面,“依据学生的培养过程,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动态的信息采集,涵括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与调整;(3)基于组织实施的过程控制,通过“制定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调整。笔者试图以学校为主体,将人才培养优化的驱动因素可以划分为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其中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行业和岗位发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由于行业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岗位,(2)由于行业的发展或者科技的进步产生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对职业素质的新要求。学校内部的因素往往比较复杂,涉及到多维度,多层面,为了更好地厘清学校内部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可以从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来说就是师资、生源、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实训环境等等,而这些正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实施对象以及实施条件。相对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来讲,内部因素如何组合与运行以及运行的结果才是促使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主要作用力。

(二)动态优化的方式

正是由于外部的变化和内部运行的问题,才需要适时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动态优化的方式使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更适应岗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近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本市相关教育专家访谈与兄弟院校调研,笔者获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每实施1年后需要进行微调,实施3-5年后需要重新依据专业才培养方案构建的路径实施全面的调整。而优化改革的方式则是学院进行顶层设计,专业部系主导具体实施,多个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具体优化方案则应结合内外部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手段来实施。

1.全面调研,整体调整

一般来说,针对外部变化可能会涉及较大变动,多在三年即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轮后进行全面调研、整体调整。针对上述外部因素的两方面原因,势必要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收集行业与岗位的相关信息。根据诸多示范高职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委员会议收集身处一线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关于行业与岗位变化发展的相关信息;第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岗位发展的相关文件、新闻等信息――了解行业、岗位的最新动态,包含反映职业素养的最新资讯等等;第三,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访谈――设置问卷与访谈提纲,细致了解初入职者岗位工作与课堂教学内容对接的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等。并在三年之后根据信息做好相关行业、用人单位以及岗位调研的准备,切实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调整。基于以上三个角度,本研究设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各专业的行业岗位发展信息网络互动平台,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咨询问题让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和毕业生,都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中来,通过网络及时反映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搜寻到最新的关于行业与岗位相关资讯,方便专业了解到第一手的资料,而这个平台即相当于专业发展信息资源库一样,随时搜集最新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向专业建设者开放,也可以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部分权限,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以及岗位发展的最新信息。

在学院授课的行业兼职教师以及学院的毕业生是人才培养方案有着直接联系的重要角色,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两个资源,势必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尤其是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了解到许多具有较远建校历史的高职示范院校都很好地利用了优秀毕业生这一资源,这些毕业生后来成为行业专家,同样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做出了贡献。

2.发现问题,内部微调

对于内部的因素,多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一年后,发现实施过程中问题,进行相应地微调。一年后根据生源、师资、课堂教学及督导、座谈等收集的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这种微调基本上不会对本专业该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模式、专业建设的思路进行全方位的调整,而主要是教学进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及学习情境的设置或实训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优化。进行内部微调的前提则是具有良好的质量管理机制,这取决于部系与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互通机制。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迅速反馈,及时改进”的质量反馈与反应系统。一方面对学生评教、调查座谈、问卷、督导听课等渠道获得的教学信息及时反馈于专业部系,另一方面快速反应,即专业实行自我调控的质量诊断与预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时给出诊断,提出建议,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在现行的学院组织机构结构的状态下,职能处室与部系,职能处室之间要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反馈,而部系也需要有专人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进行研讨,及时解决问题,此外还应对问题进行反思,形成人才培养年度总结报告,并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更好地建设与实施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

三、结语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绝对不是一个职能部门或是单一专业部系的任务,而是需要集学校整理的力量去设计、实施以及不断完善这个蓝图,通过科学的制度与合理的组织形成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也绝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有切实依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共同发挥影响作用,人才培养方案需随之进行改革与优化。因此,每一年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微调不仅仅只依据内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要关注本年度行业与岗位中的重要变化。总之,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构建与改革活动研究的不断深入,希望能够在未来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2000-1-17.

[2] 杨正俊.构建以行动为导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0(3).

[3]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5] 黄瑞.高职院校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