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第1篇
当前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重心,过多地放在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教育上,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中的创新思维研究。因此,我们应当从想象、情感、视觉、声音、美感、态势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培养,以确保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广播电视新闻教学工作,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人士的广泛关注。但这些关注并未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把教育的重心过多地放在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而创新思维又是现代社会抑或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生命线,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研究,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为社会输送此类合格人才的方法之一。
一、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作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造性的想象,按照莎克蒂·高文的话来说,“就是运用你的想象来创造你想要的东西。”[1](P15)我们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将来以后都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就此而言,无论是编导、播音还是从事管理工作,都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本身动态多变的`性质所致。因此,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新闻要求而创造性地创设新闻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要想创设符合目的要求的新闻情境,编、导、播者就必须具有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创造性想象的基本前提是放松,也就是想象者可以找到一处安静的地方,然后全身心地放松,从里到外,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要充分放松。在此基础上开始想象,开始可以是想象一个简单的事情,也就是容易实现的事情,如此反复进行,对锻炼创造性想象有重要意义。如果选择早晚进行训练,效果会更好,因为早上往往人的精力充沛,思绪容易集中;晚上经过一天的工作或学习,人已经基本放松,这时进行想象很有好处。当然,为了配合创造性想象训练,受训者如能经常性地进行一些诸如瑜伽功、冥想、身心舒缓等的训练,那效果就会更好。
想象的训练因人而异,既可以是故事式、描述式的,还可以是视觉式、画面式的,还可以是听觉音乐动感式的,这个要看受训者本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总体而言,创造性的想象教育一般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步骤:第一是确定目标,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思维层面上创造出你所需要的人、物或事件,从而实现你的想象;第二是形成一个明确的想法或画面,由粗到细,对此还可以借助有关图画等工具进行,也就是经常在大脑当中复常全神贯注于某一目标,这样久而久之,你所想象的目标就会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线条到具体化;第四是个人积极地投入,也就是对你所全神贯注的目标要报以积极的态度,要坚定信念,经常鼓励自己,不实现目标誓不休,而且对想象过程中缺少的基本条件和材料进行及时补充,如此才能真正起到锻炼创造性想象的作用。当然,对创造性想象的东西,想象者光有愿望和信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接受,这样,创造性想象才真正有价值。
二、丰富情感思维
所谓情感思维,一般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己在以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智性的或理性的情感反作用于认识对象的思维形式”,社会文化论文《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中的创新思维研究》。[2]由此可知,这里所谈的情感,绝不是指人的情感世界中那种低级的、非理智性或纯感性(直觉)的情感,而是指理智性的或理性的高级情感,是一种包含思维、意识、思想的高级情感。而且,人们的这种情感思维,又是与人的立场、观点、经历、修养等紧密相连的。无论人们之间的这种情感思维的状态如何不同,它都必然会在人们的活动中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80后、90后的教育对象,这个对象群其中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相对而言,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他们的教育环境相当宽松,他们受到的社会宠爱、溺爱更多。因而,他们从小面对的是“纵容”式的教育环境,这就使得他们的情感本身表现出极其复杂的因素和诸多缺陷。因此,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情商培养、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三、调动视觉思维
儿童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第2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现代形势下的观念
从目前了解的资料看,很多专家对幼儿音乐方面的教育有着独到的研究和见解。婴幼儿专家施文勤女士指出,从小培养孩子的乐感,应想方设法地为孩子们找到音乐的源泉,培养孩子们乐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幼儿最喜欢的形式中进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晋援提出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陈淑琴教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她提出了音乐教育活动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应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从专家的这些研究中,我们发现,专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感受到音乐教育的观念。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它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往往通过声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直接、生动、形象地表现某种事物、情感和思想,然而又凝聚着深刻的、微妙的、难以言表的概括与抽象。同时,音乐
又是一门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艺术,音乐的创作与表现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巧,音乐作品的欣赏则同样要有一定的常识和感知能力。可以说,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那就是游戏。
三、研究目标
(1)让音乐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
(2)使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都更加接近儿童的本性。
(3) 转化自觉行动为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学习方式。
四、研究内容
(一)游戏性音乐教育活动的特点
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内容中的游戏性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五种传统分类内容中,音乐游戏一直与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器研究、音乐欣赏等其他四种内容占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与小学及其以上年龄段的音乐教育有很大差别的。它要求每个小的音乐活动都有各种音乐素质能力训练的小游戏,简单而且易使用。活动的内容设计情节化、趣味化、使幼儿对每个音乐活动的角色感兴趣,不自觉地吸收其中,得到训练。还有发声练习也可以做到游戏化,每个音乐教育活动歌唱之前可以用各种小游戏活动简短的模式发声,或者由老师即兴用歌声问幼儿,幼儿发挥想象即兴创编歌词回答,也可以让幼儿模仿各种车辆或小动物的声音。
2.形式中的游戏性
游戏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游戏参与者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能体验到自主性和自由性。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形式中的游戏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音乐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自由性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活动组织形式是一种集体的音乐活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活动形式,针对同一个教育内容,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灵活而多样的。譬如,歌唱活动的形式既可以是集体的齐唱,也可以是个别的独唱、小组的接唱或同伴的对唱等等,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交替出现多样的形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作为活动主题的儿童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活动空间选择合作的同伴,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小组等等。另外,打击乐器能吸引幼儿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能对发出声响的玩具好奇,他们有探究意愿,渴望弄响它,并以此获得满足。逐渐的让儿童尝试、探索声音的范围不断扩大。他们会不约而同的从玩会发声响的物品,如:锅、碗、盖、盆等等,以此来探索声音的长短、高低、轻响、音色、这正是儿童以后较正规的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序曲”。
(2)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
教师和幼儿可以互换角色,让幼儿在放松热闹愉快的环境中感受音乐,参与活动。幼儿在这样多样的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了音乐,幼儿一直高兴的在用心地听、看、并情不自禁地跟着学
唱,自觉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这种热闹愉快的环境中,产生了热爱音乐以及对音乐中角色的情感,这就是音乐所富有的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艺术特征。将音乐学习与幼儿活动融为一体,使幼儿能自觉地去听、去唱、去动,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而且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具有培养高层次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长时效应。
3.方法中的游戏性
方法中的游戏性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更是体现十分广泛。这也是幼儿音乐教育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使幼儿能够在玩中学,这样边学边玩,玩的高兴的同时对音乐内容也记得特别清楚。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讲解、反馈、鼓励等,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因为添加了游戏的成分,而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充满了快乐。
(1)在玩中学
在小班音乐游戏《袋鼠》中,幼儿在玩中学会了音乐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玩的高兴,对游戏规则记得特别劳。
因为在玩中学,主要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一个的规则,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对游戏规则进行探究。
(2)灵活,正确地使用示范方法
幼儿有好的模仿的天性和本能,因为在音乐教学中提供正确、熟练、富有表情、能正确体现作品音乐形象的示范,供幼儿模仿,在音
乐教学中是一个和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不能只让幼儿单纯机械的模仿,排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每一个幼儿都是具有与众不同的才能,都有创造的需求,更不能排除幼儿对主体元素的能动发现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创造能力。
(二)游戏性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发途径
1.游戏内容的开发
儿童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第3篇
课 题 研 究 方案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对于低年级学生,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对节奏的创作意识和创造才能,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是美好的,但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它有一定的“约束”──节奏。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课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型节奏器音色丰富、简便易学又易于寻找代用品,是音乐课堂常用的教学工具,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唱、奏、演、听、创等音乐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是培养儿童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但是许多低年级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不能操作简单的打击乐,更不能准确地表达音乐的节奏,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我做了节奏教学要融入丰富生动的音乐内容、要符合音乐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创编、教师如何布臵任务与提出要求等方面的探索,尝试着摸索和运用新的节奏训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寻求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节奏学习方式,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提升音乐表现力的小学音乐教学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次我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低年级节奏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重要性,准确的把握好节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音乐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节奏训练,是节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在律动中感知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2、在音乐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3、在歌唱欣赏活动中贯穿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4、让节奏与生活紧密结合,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二)、针对低年级音乐教学构建低年级音乐课堂节奏教学资源组件库。
儿童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第4篇
一、行动研究实施的背景。
(一)目前的形势:目前的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尽管高中语文新课程全面推开已多年,由于受习惯特别是高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大行其道。具体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媒体、训练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教材及其相关资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虽然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课堂搞得丰富多彩,诸如多媒体的运用、提问、讨论等等,但学生作为受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及知识的灌输对象之本质并未真正得到改变,只不过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手段、方法有所变化而已。因此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还未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新课程的期待: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全面推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那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到底是什么呢?高中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教学中就要尽力给学生施予积极影响,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努力激发其学习动机,从而引起其求知的欲望。不过要特别注意,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机会并提供参与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关注掌握知识结论并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因而我们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活动性,特别是活动互动性,尤其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因为生生互动中,不受任何拘束,完全放得开,更能体现其真实的思想行为过程。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特别期待着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
那么,当前应如何实施由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向高中语文新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呢?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积极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传承文化仅仅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对于教育而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创新。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很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学生实践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自主研究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也就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为这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强烈的自我意识驱动下,积极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对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予以分析、判断、思考加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是一种难得的收获;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这是一种更重要的收获。
显然,创新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毫无疑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创新,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创新
强调研究性学习是当今国际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因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不竭的创造能力,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所以研究性学习自然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大势所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求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标准》中的“探究”就是探索、研究的意思。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是《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标准》要求学生,“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任务(问题)去主动探求,以研究的方式,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去阅读、欣赏,去获取知识,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会产生阅读与写作的冲动与激情,其智慧火花将被点燃,其主动探索的精神将被激发。
显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创新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二)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适应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同,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创设一种近似科研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一种启人心智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其立足点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适应这一要求。
首先,要转变观念与行为,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师生的角色地位的转变。
为适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成为关键,包括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都要予以更新。《标准》强调,“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实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改变由围绕教师照本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依赖权威的唯书唯上的方式,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开发,不唯书不唯上,大胆质疑,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交流,和谐互动,共同探索,共同发展,。
为适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导致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师生角色地位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式学习的被动者向主动探究式学习的主动者转变,教师角色由传授知识给学生的传授者向指导学生探究式的指导者转变,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在课堂教学上的中心地位。师生角色的转变势必要打破传统的课堂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亦必将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这一狭小的时空延伸至课堂之外的时空,从而形成真正的大语文教学;过去单一呆板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传统语文教学形式亦将被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而悟道、探究、创新。
其次,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既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而且还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就提出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好,学生也罢,必须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及时更新已有的知识,不能局限于课堂及课本,要驰骋于课堂内外及课本内外的广阔时空,否则想面对并要真正做到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但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不知所措,而且学生也难以适应,感觉茫然。
只有教师做到了游刃有余,才能针对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有学生做到了努力学习,掌握了较丰富的知识信息,勤于思考,才能在教师指导下去自主探索、独立研究。
由此可知,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带来无限广阔的天地,为我们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都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舞台。只要善于把握机会,勇敢地迎接挑战,有为者将会脱颖而出。
总之,要适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要淡化教师讲授,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体验、感悟。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启迪与引导,通过设置情境氛围,]启迪学生心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我们的思想观念适应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做到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师生角色地位的根本性转变,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通过具体的研究过程实现既定的目标。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首先,要培养正确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感兴趣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需要发现并提出一个什么样问题呢?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好高鹜远,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必须做到力所能及,要针对具体的感兴趣的小问题进行研究,切忌大而空的问题。对大问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一个个具体的小的问题的研究之上。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做到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只要选题新颖,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是会所收获的。可见,学会发现问题、善于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是高中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想培养正确的问题意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做有心人,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之中处处有问题,语文学习过程中会时时有问题。《标准》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学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入思考问题,开展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这要求我们围绕发现的并确定为深入研究的问题,进一步去深入广泛的阅读,去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做到充分的占有资料;并对搜集而来的材料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惟有广泛阅读方可深入研究。《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
度。”为了不因袭别人的成见,避免空泛不着边际的议论甚至是东扯西拉,使我们的研究有所创新,具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大胆思维的勇气,更需要我们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惟其如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方才可以达到,此亦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所在。
第三,要树立过程即结果的意识,即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达到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的实现。
并非每个学生对于所研究的问题都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做出象样的研究成果。但是,这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是否做到了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么做。要树立过程即结果的意识,任何事物都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姚明的篮球是打出来的,刘翔的成绩是跑出来的。同样,学生经过几年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做研究工作,甚至或多或少能弄出一些成果来。因此,高中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务必要突出这一过程,而不要一味刻意追求获取研究成果。也就是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结果就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过程本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特别是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
这就够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行动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几份耕耘几份收获,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我深刻的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在此基础上,我更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特别强调并关注动态的过程,而远远超过关注静态的结果(结论),这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之处。新课程教学模式即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比如,首先可以由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一个具体目标——目标当然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进行各种探索与尝试——教师应时刻关注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不过教师可能对探索的方向有相当大的影响,因为期间,教师先还是应该有所为,做一些指导,诸如启发引导、做些示范、反馈信息等等;但是教师务必要懂得适可而止,千万不可包办到底,所以老师接着就要逐渐走向无为——逐步增加问题的探索性,逐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这种教师的不作为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有所为,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探索的方向及选择的问题,寻找切合实际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思考与判断,通过这样的探索,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去探索,逐步认识、理解并掌握相应知识的发生过程及其知识的内在联系。
显然,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自主和创新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前提,没有自主当然就谈不上创新;然而,没有创新就谈不上自主的展现。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其创造潜能是完全可以发掘和培养出来的,这当然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思想意识及其自主行为过程才能做到。为此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这种宽松而和谐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思维也处于极其活跃状态,这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很容易挖掘出来。因此,只有做到了自主和创新的和谐统一,才能充分展现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