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13篇)

admin
导读 根据《教学大纲》为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 从印度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的今昔对比中,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5、从印度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看,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1篇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位置、范围和首都

(1)位于我国的西南面,属于南亚,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濒临水域;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3)主要邻国:东北部:中国、尼泊尔、不丹;东部:缅甸和孟加拉国;西北部:巴基斯坦;南部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4)历史和文化:世界文明古国,18世纪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著名建筑:泰姬陵

(5)人种:主要为白色和黑色人种

(6)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快,有人预测印度在本世纪中叶将会超过中国,称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7)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8)首都:新德里

2、自然环境:

1、主要地形区: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间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2、主要地形及地形特点:平原、高原,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3、主要河流:恒河,从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被印度人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

二、水旱灾害频繁

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雨季为6月至9月,旱季为10月到次年5月)为主,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2、绿色革命:由于人口增长太快,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印度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60年代后,实行了绿色革命,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印度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4、水稻、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平原和半岛两侧沿海平原,降水丰沛的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降水较少的高原山区。

5、主要经济作物:黄麻、棉花和茶叶等。

三、发展中的工业

1、主要矿产资源:煤、铁、锰

2、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工业中心的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3、主要城市及特点:新德里:首都;加尔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最大的城市;孟买: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最大的港口;班加罗尔:印度软件工业中心。

4、工业特点——发展中的工业

独立后在原有纺织工业和采矿业的基础上,发展起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高新技术产业如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备注:读图掌握印度主要濒临水域,邻国、地形区、河流和城市。

课后练习

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印度的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美国,其次是欧洲发达国家

B.印度是世界第二软件大国

C.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之一是英语普及

D.印度每年承包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近2/3的业务

解析: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软件大国,其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美国,其次是欧洲发达国家。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是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印度每年承包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近1/2的业务,其中承接的软件外包产业约占全球软件外包的2/3。

答案:D

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是( )。

A.加尔各答 B.孟买 C.新德里 D.班加罗尔

解析:加尔各答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印度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班加罗尔是印度新兴的工业中心。

答案:B

印度容易发生水旱灾害,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的影响

B.东北季风的影响

C.西南季风的影响

D.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解析: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其降水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到来的时间和强弱程度不一,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答案:C

印度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都掌握了呢?预祝大家以更好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2篇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章南亚的第二节课文。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亚8个国家中,要求学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国家,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个国家之一。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总论之后,继第一册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而且本节课文为了避免与前一节南亚概述内容重复,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从而为后面学习国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为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印度是当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通过对印度历史发展的简介,使学生树立反对殖民主义、强权主义的观念。

b、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农业物种类丰富,粮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给,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人口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压力很大,因此把农业发展和人口压力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存在于教学重点之中的自然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只有通过讲解不同农作物的习性和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步步启发,层层突破,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

4、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1)世界文明古国:(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除文字外,还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两处“读一读”和一处读图练习。

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略讲,主要通过看人文景观图和有关录相以及自读课文,了解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

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及难点所在,所以要详讲,主要通过读图析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当然在讲述“人口压力”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课文较简单,还须补充材料,列举事实,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第一:中学地理是一门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地理对象的广阔性,地理空间的遥远性与学生视野、见闻的局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学习地理必须经常借助地图,以小见大。

第二:中学生初中阶段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机械记忆,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记硬背的办法业进行机械记忆。

因此: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采用以上两种主要教法的同时,针对本节课有较多的提问而采取小级竞赛的方法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之目的,也使得课堂活动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亚地形挂图,有关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及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的电脑课件,印度舞蹈录相片(约2分钟),若干景观图。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

地图和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地图和地理是“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在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记住,并引起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而且阅读地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问,启发学生运用相地理知识、地理图表来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经过推理解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先盾一段录相,看完后请回答,说出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板书课题:第二节印度)

这样导入新课,比较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世界文明古国(板书)

学生自学“世界文明古国”课文,并看“读一读”材料,“泰姬陵”彩图等。

思考并讨论:

(1)为什么说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

(2)简述印度从文明古国→殖民地→独立的历史。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8亿多,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统一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18世纪,印度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板书)

让学生根据第一节南亚概述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2、看地图册第一页《南亚地形图》对照高度表,读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什么气候?

4、读课本P7印度降水量分布图,思考:(1)印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约为多少毫业?(2)从西南到东北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5、从印度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看,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作出必要的纠正和补充,然后总结归纳如下:

有利条件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

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不利条件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板书)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板书)

读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结合印度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地形图,讨论:

1、印度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它们各分布在哪里?

2、这些农作物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教师巡回辅导,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利用有关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和印度降水量分布图的电脑课件来归纳总结,如下表:

小结:从上表可以看出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板书)

由于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因此,补充介绍印度从60年化开始为发展农业和产而推行的三大战略,即“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_具体内容略)。然后再介绍印度的人口增长状况以及人口与土地、粮食形成的尖锐矛盾,来说明人口增长一定要经济增长的相适应的道理。

过去印度与中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经过近50年的发展,印度与中国又存在着哪些差异?(看下表)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印度虽然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也比中国好,而且人口也比中国少,但是印度的粮食总产量比中国少得多,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也比中国少许多。我们中国能够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充分说明了解放后,特别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部分内容课本是没有的,但可以利用这个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总结新课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众多、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富饶,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有明显的影响,60年代以后,印度农业发展较快,但人口急剧增长,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3篇

印度地理教案

(总结板书)

一、世界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民族与宗教

(引申提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除了印度外,还有哪几个?大家知道这四个国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课外知识―紧邻大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总结)农业―生活―交通

(承转)印度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提问,出示印度农业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板书)二、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

1、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引入)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加之它的矿产资源丰富,印度具有发展经济的有力条件,但由于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资源被大量掠夺,经济落后。只有在印度独立后,不仅农业得到了发展,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板书)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提问)一个国家的工业建设对哪种自然条件要求较高?(矿产资源)

(展示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

(提问)印度有哪些矿产?

这些矿产主要分布在哪里?

目前,印度都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总结:英国殖民者统治期间,印度经济发展畸形,只有采矿业、纺织业比较发达。独立后,印度重视培养科技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民族工业。其中电力、钢铁、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核能、电子、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印度正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

(提问)印度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展示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图)

(引导学生思考)印度的棉纺织工业和麻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归纳(农矿产品与工业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用表格表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引入)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外,另外三个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也可提问学生)。这四大古国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明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

(提问)印度从位置看,位于南亚次大陆上,与我们相邻,那么大家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国家了解多少呢?

(学生联系实际回答)

(教师总结)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但是在18世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遭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宣布独立,1950年才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国。印度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它的饮食和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展示)世界文明古国

(承转)在印度有一种动物受到特别优厚的待遇,大家知道是哪种动物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牛―印度教)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唐玄奘到西天取经,目的地是印度,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今天在印度第一大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

(简要介绍印度是一个宗教复杂、民族众多的国家)

(展示)印度地形图、印度气候类型图

(承转)一个国家要想社会安定及不断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农业生产作为保障,而农业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从地形及气候两方面看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

(展示)(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位于热带,光热充足)

(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

(展示印度农业分布图及降水量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承转)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

(展示)印度粮食人口对比表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

(教师总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印度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探究活动

利用课下时间收集资料,在课上任选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收集印度有关的资料,介绍印度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内容,办一个知识竞赛或表演。

2、讨论:人口对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是什么?

3、上网收集印度与巴基斯坦有关克什米尔地区的争议的原因,关注二者之间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和中国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4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知道印度地形和气候的发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印度的主要农产品以及粮食生产发展状况;知道印度的工业及其发布;知道印度的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及首都和主要城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印度的历史资料展示和气候直观讲解,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懂得“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通过对印度的历史与文化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印度的自然地理、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对印度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教具准备

印度课件,世界地理图册,世界地理填充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板书〕东方文明古国--------印度

〔引入新课〕

唐僧取经是到哪个国家?当时是学习哪种宗教呢?

图片上的荷花就是印度的国花,在许多有关佛教的场所我们能够看到,今天印度的佛教已经不再盛行,大多数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这些也导致印度的政治版图的变化。

〔学生活动〕

恒河沐浴。

〔归纳小结〕

印度同我国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由于开发较早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印度的人口也很多。

〔板书〕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人口问题严重。

〔学生活动〕

提供参考网址:印度的人口,阅读印度人口、民族和语言。

欣赏印度的沙丽和泰姬陵印度世界建筑奇迹泰姬陵。

〔板书〕二、农业生产大国

〔学生活动〕

在“印度”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恒河、德干高原、印度洋。

〔板书〕1.亚洲耕地最多的国家。

恒河三角洲世界最大,灌溉和航运价值高。由于降水丰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主要种植水稻。是世界最大的黄麻产区。

〔板书〕2.印度河和恒河

〔学生活动〕

为什么恒河没有印度河长,但流量远远超过印度河?

〔板书〕3.热带季风气候

〔学生活动〕

观看影片:热带季风气候。

绝大多数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其次是小麦。

〔板书〕4.“绿色革命”

主要通过培育和引进高产的稻麦新品种为中心提高粮食产量,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的局面。

〔学生活动〕

看图分析印度的“绿色革命”前后粮食产量的变化。

〔板书〕5.经济作物

棉花种植面积最大,但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黄麻种植发展迅速,茶树自我国引种,现茶叶产量巨世界第一位。

分析印度农业主要分布地区及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的关系。

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水稻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水热条件好.沿海地带平原为主.

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

恒河上游地区地处德干高原背风坡,地面起伏平缓、降水较少、日照充足,土壤肥沃。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中部

茶东北部雨水充足,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黄麻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阅读观看印度的牛。

〔板书〕6.印度的牛

是世界养牛最多的国家。

〔板书〕三、发展中的科学技术

〔板书〕1.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纺织工业基础最好,机械、化工发展快,原子能和电子等新兴工业有一定发展,空间技术、核能利用、电脑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板书〕2.加尔各答和孟买两大工业中心

加尔各答是世界最大的黄麻加工工业,孟买是著名的棉纺织城,两地分别是重要的海港,并为全国第一和第二大城市。

3.发达的电脑软件业

〔学生活动〕

提供网址:印度的软件业。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

板书设计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世界农业大国之一

1.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

2.亚洲耕地最多的国家

3.“绿色革命”

4.经济作物

5.经济作物

6.印度的牛

三、发展中的科学技术

1.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2.加尔各答和孟买两大工业中心

3.发达的电脑软件业

教后感

这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熟悉的印度的古代文明作为导入,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上我又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气候部分的知识采取观看教学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印度的气候,并且客观分析降水对印度的影响,理解降水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将一节课的知识点精心组合,层层深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了解印度的位置特点。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特点,理解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的地形特点

2.教学难点

人口过快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学生准备

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在学习印度时,主要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到印度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凸显个性发展;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发现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可以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体验,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中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突出启发、引领作用,适时运用评价手段调控课堂,形成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合作。

采用读图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前面我们学习亚洲分区,学生考虑亚洲分几个区?学生答。接着请同学看图片,发现什么问题呢?学生答:人多。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国家,寻找正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可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印度不仅是文明古国,也是现代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对印度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承转过渡:印度是南亚大国,与中国山水相连,我们首先从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来了解。

任务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特点,知道印度是南亚大国。

(1)找一找,读一读:

①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10°N、北回归线和30°N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说说印度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印度所邻的国家,说说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对位置特点。

②读一读教材上“南亚大国──印度”的阅读材料,说说印度的面积有什么特点?

(2)算一算:阅读“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计算说出:20xx年印度人口已达到多少亿?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目前印度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几位?为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采取了哪些人口政策?效果如何?

(4)议一议:根据教材32页活动材料,思考分析:印度众多的人口给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地理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关键,是影响区域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以地理位置为突破口,去认识、了解印度,便于学生形成空间位置概念。通过找位置、读一读、计算人口增长等活动,让学生得出印度是南亚大国的'结论。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群体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点拨。

(1)展示课件,强调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为后面的自然环境、粮食作物分布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找出印度的邻国,通过读图观察和出示数据强调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特点,以及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及成效。让学生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南亚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4)图片释疑,了解印度人口压力以及印度政府为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的人口政策。

(5)释疑解惑:印度众多的人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印度人口众多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活动内容的前提下,教师点拨释疑。

(6)总结归纳:印度是南亚大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约占南亚总面积、总人口的19/25,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居南亚首位,但过度增长的人口压力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承转过渡: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大自然馈赠给了印度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印度人民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任务2

从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认识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

(1)找一找:

①找地形: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②找河流:在“南亚地形图”上找一找印度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河?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完善补充。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总结和点拨。

(2)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三大地形区的分布。

(3)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恒河的相关知识,出示小资料让学生了解恒河及其对印度的影响。

(4)反思总结、构建体系

1.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得失,尝试构建知识结构,教师选派1至2名学生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展示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2.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归纳成果,并加以整合,出示知识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域:A.印度洋,B.阿拉伯海;国家:②巴基斯坦,⑤斯里兰卡。城市:⑥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课后小结

本节课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人口大国三个问题。人口问题和我国相似,易于理解。本节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关键是树立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想。

七、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增强合作,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我也深深体会到,初中地理教学应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积极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乐学、易学。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要紧凑有序,利于调控,不要为了活动而搞活动,应该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手段,把教学内容融入活动之中。

理一理第二人口大国海陆位置位置纬度位置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地形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第二人口大国人口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6篇

(1)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中地理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注意题目分值,高中地理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高中地理答题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3)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流名称。

(4)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5)高中地理答题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容易使阅卷教师找得分点。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7篇

位置境域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10月)与旱季(3~5月)以及凉季(11~次年2月),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亿吨,铝土亿吨,铬铁矿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亿吨,天然气697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复盖率为。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8篇

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多数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_教、佛教、__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语,少数人说乌尔都语。主要以务农为业。

泰卢固族(TELUGU)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又称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_教和__。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欢喝茶。

孟加拉族(BENGAL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等,操孟加拉语,大多数人信印度教。主要从事农业。

马拉地族(MARAT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马拉地人喜欢摔跤,还善于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语,多数人信仰印度教,少数人信_教和耆那教。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较发达。

加拿达族 (KANNADA)

占印人口, 说加拿达语,分布在卡纳塔卡邦。

马拉亚拉姆族 (MALAYALAM)

占印人口,说马拉亚拉姆语,分布在喀拉拉邦。

旁遮普族 (PUNJABI)

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语,少数操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信奉锡克教和印度教。多数人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阿萨姆族 (ASSAMESE)

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萨姆邦,操阿萨姆语。信奉湿婆神。多从事农业、畜牧业。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喝茶。

奥里萨族 (ORISSAI)

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奥里萨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奥里萨一向被誉为印度教之乡,素有印度教圣地之称。奥里萨人以米饭为主食,衣着简单朴素。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9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3.课件展示:图“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4.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5.课件展示:图“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6.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8.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9.课件展示:图“亚洲的气候”和图“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10.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11.课件展示:图“南亚1月风向”和图“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12.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10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3、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过程

幻灯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_、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

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

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读图7。34“印度地形”,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2、读图7。35“印度人口增长”,计算:从1951年到2000年,印度每隔10年,人口增长了多少?50年间人口增长了多少?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读图6。10“亚洲气候分布”和图7。38“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绘出北回归线──了解其三面环海、大部分处于热带的地理位置。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了解印度的地形特点。

1、读资料“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印度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长”,小组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社会经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压力大,会给我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应当如何解决?

2、看图片印度的洪灾与旱灾,分组讨论: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何治理?我国东部也是季风区,我国的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在水资源的利用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抗灾减灾?

展开讨论,明确: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适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查找印度主要气候类型,结合气温和降水图,讨论其气候特征。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

(1)如果自己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2)如果自己身处在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做才能最好地保护自己?

课后小结

1、教师画一幅印度空白轮廓图。

2、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板书,形成重点鲜明的提纲。

课后习题

1、对印度的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是()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

2、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印度每年分为旱季和雨季,1—6月为旱季,7—12月为雨季

B、印度西北部是全国降水最多的地区

C、目前印度已出口一些粮食

D、目前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已大大减缓

3、关于印度正确的是()

A、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水稻、棉花、茶叶

B、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C、西部沿海城市孟买是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D、首都新德里是全国最大的“硅谷”

4、印度的农产品产量很大,但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

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量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

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不合格

5、印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A、森林草原广阔

B、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煤铁资源丰富

D、甜菜、棉花、黄麻原料丰富

6、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A、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30°之间,多属于热带

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C、年降水量变化大

D、人口众多

《印度》反思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成功之处,课间利用风光片和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异域风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选取日本地震海啸自然灾害照片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灾害无情人有情,自然产生预测灾害,战胜灾害的决心和迫切学习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度———印度的热情;

活动一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印度相关信息主动到台前展示完成对印度的初步了解;

活动二自主学习:找一找“印度位置、范围及地形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及利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学案指令读图查找、描图和填图,课上我利用多媒体辅助由学生上台指图、填图等验收自学成果的形式完成,任务型教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活动三合作探究与思考: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填表及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活动四:算一算的预测题和图片让学生更清楚直观的认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本节课是在我对新课程改革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确立了以“学案导学”为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前置自主预习阶段和课堂合作探究阶段,通过“学案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读图用图能力,合作探究与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世界,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特别是合作探究训练的主要学习效果在于过程,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系列学法指导,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使学生精于语言表达,善于倾听并接纳别人的意见。

课后发现,本节课实施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内容设计较多,学生思考与练习时间显得有些紧张,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另外,我对新的多媒体设备功能了解不全面,使用不熟练也耽误了部分时间,在这两方面应不断完善。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尽早创建出丰润地理高效课堂模式。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11篇

1. 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印度洋;

2. 三大地形: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3. 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

4. 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泰姬陵(位于阿格拉附近)

世界文明古国

1.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2.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

3. 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有利:①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

②土壤肥沃;

③气候温暖湿润,热量、水资源充足;

④劳动力丰富;

⑤农业历史悠久。

不利:多水旱灾害。

4. 印度的农业主要面临水旱灾害频繁和粮食需求大两大问题。

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农业密切相关,影响印度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印度半岛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西南季风强的年份,雨季来得早,去得晚,雨水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水不足,容易造成旱灾。

为解决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在水源充足的北部(印度河、恒河流域),兴修水利灌溉系统,而在南部降水不足、水源缺乏的高原地区,则主要修建大量的贮水池等来缓解旱清。

印度的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生产的不足制约着农业结构和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粮食不足,印度政府在 20 世纪 60 年代实施了“绿色革命”,即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培育良种,并且增加兴修水利、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以增加粮食产量。近些年来,粮食己基本能够自给。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12篇

1、概况:位置――亚洲南部,三面临海,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人口超过十亿,居世界第二位。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印度人属于白色人种。

2、地形特点:自南向北明显的分为三部分: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3、气候特点: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10月-次年5月;雨季6-9月)。

4、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

5、农业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水旱灾害多发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

6、发展中的工业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

新德里:首教,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印度区域地理归纳总结 第13篇

地理课件《印度》

【知识目标】

1. 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邻国、首都;知道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大国。

2. 读图指出印度主要的地形种类和地形单元,知道主要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3. 根据阅读材料说出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以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4. 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区;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能力目标】

1. 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 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3. 通过分析印度工业发展与资源的密切联系,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从印度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的今昔对比中,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2. 通过对印度人口问题、水旱灾害的原因等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印度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工业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演示、讨论、归纳、图表分析为主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印度的自然风情、民间舞蹈和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泰姬陵等图片,提问:这些反映的是哪个国家呢?(印度)。教师简述介绍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指出与我国的可比性,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第三节 印度

一、位置和范围

〔新课教学〕

1、“印度在世界中”,“印度政区”,提问,学生描述:印度的海陆位置,主要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及方位,对比国家面积,读出印度首都。(学生回答略)。重点突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课件演示:图“印度的地形”,引导观察:印度的地形特点,找出主要的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3、学生读图,回答:主要河流是恒河(印度人心中的母亲河,圣水河),印度地形可以分成三大地区,西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广大的德干高原。

4、教师讲述:从地形来看,印度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德干高原,其次是恒河平原,山地面积较小,绝大部分领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起伏较小,由于开发历史悠久,(补充)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印度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返回主页)转承人口问题。

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5、“世界人口数前六位国家”,读出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数。截至3月1日零时,印度人口总数为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

6、课件演示:“印度人口的增长”,思考:印度的人口数,从1951年到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的增长速度,师生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课件演示人口压力的图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印度人口如果继续按照年均近1600万人的速度增长,这个南亚大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了避免人口的爆炸危机,印度政府正逐步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推广。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转承。

三、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8、因造成印度多水旱灾害呢?

9、引导学生从印度的纬度位置入手,结合前面学过的亚洲气候分布,课件演示图表“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印度主要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点。

10、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降水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月可以达到600毫米以上。

11、课件展示图“南亚1月、7月风向”,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风向和源地入手,简单分析出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并组织学生讨论: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的影响,并完成教材的填表练习。

12、提问:印度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采取的应对措施?(我们生活的成都市是否有相似之处。)学生看书了解印度针对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兴修许多水利工程,但还是不能满足抗灾的需要,还需努力。

〔课堂小结〕印度,这已拥有几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在今天是否还延续着昔日的辉煌?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复习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等,粮食需求压力大,因此印度十分重视粮食生产。我们这节课重点讨论印度的粮食问题,导入新课。

四、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新课教学〕

1、课件演示:图“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让学生快速抢答:刚才在图中你看到哪两种粮食作物?读书明确印度水稻和小麦均居世界前列,知道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

2、提问思考:印度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示从地形、气温和降水考虑)。学生讨论归纳:印度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好,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平缓,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3、引导学生读38页阅读材料“绿色革命”,思考: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并找出“绿色革命”重要措施。

4、学生发言,教师小结:通过“绿色革命”,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且有一定的余粮出口。

5、课件演示:对比图“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以及“印度的地形”,思考: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印度的年降水量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6、学生观察,对照分布图,分组讨论,归纳: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河沿海平原上;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河德干高原西北部。

7、教师点评,得出结论:印度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且不同的生产特点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8、学生朗读39页阅读材料“饮食习惯”,课件演示:传统的印度薄面饼恰巴提和传统的调味品图片,加深感受。转承印度的工业(返回主页)。

五、发展中的工业

9、指导学生读书39页,思考完成填表:

教师简述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取得较大的成绩,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10、课件演示:图“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读40页活动的相关资料,找出主要工业城市,分析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完成填表:

师生讨论分析,发现规律:工业中心接近原料产地。深入思考:就近的好处。

11、学生阅读:活动第2题的材料“印度的高新技术发展”,自由谈谈看法。

1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作引导。

〔课堂小结〕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统计它的人均GDP只有470美元。但印度注重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技术,印度政府已经选取信息产业以及软件也作为经济腾飞的龙头,在高科技领域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都给我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了解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吸取经验,避免走弯路。”

〔课外拓展〕

通过图书和网络收集印度的文化风情、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作品、宗教、民俗等资料,制作电子小报,相互交流,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组织的信息技术竞赛活动。 〔板书设计〕

一、位置和范围

1. 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首都,邻国

2. 地形特点

3. 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1.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 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三、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1. 热带季风气候及特征

2. 西南季风的影响

四、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1. 绿色革命

2. 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的分布

五、发展中的工业

1. 独立前后的工业变化

2. 主要工业中心和分布

3. 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