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人物临摹成绩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素描;教学;创造;线务
西方美术史上所有杰出的大师,无一不是从学习素描而走上艺术之路的,‘“素描是形成绘画的最重要的要素。素描的意义在绘画上不仅仅是表现轮廓,它同时可以表现质感、运动感和韵律节奏的动态、谐和安定的静态,更可以表现画家的个性。所以,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大师都把素描看作是艺术的灵魂,绘画的生命,素描练习甚至伴随他们一生的艺术创作。所有复杂深奥的学问都必须依靠最简略的训练方法,绘画所依靠的就是素描,素描是我们通向自然和心灵的最直接通道,也是我们探索已往艺术大师奥秘的钥匙。素描训练对画家的艺术能力成长的影响是全面的,它不仅训练画家的造型能力,同时也是画家智能训练、审美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素描基本功能的训练对提高画家的艺术素养,形成画家独特的艺术风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古典大师那里,素描主要是通过最简单的素描语言塑形以构成画面来体现画家的创作意图的。然而现今我们所因袭的素描教学模式中的素描训练已很难体现这种创作意图了。那种单调,表面、几乎是保守的训练方法体现在素描观念上是模仿,拷贝生活,它的特点是在.“全因素”的口号下孤立地强调明暗层次光影虚实的照片效果,追求表面的肖似、华丽和面面俱到。这种素描需要很长时间作业且不能离开模特儿,时间短了,无法完成,离开了模特儿,便画不下去。
应该说这是苏派教学模式的传统遗留,重写生能力而非创造能力,重模仿能力而非表现能力。后果是受其影响的画家往往只能以模特儿写生代替创作,他们的画从创作意图上看是含糊不清的,形象往往较之生活原形逊色而且雷同。目前,仍有人把这种模特儿型素描看作是唯一的素描方法,许多教师还用这种素描方法来训练学生,甚至对许多有创造性的学生的素描不加以鼓励和诱导,而是加以贬低。使学生失去了自信心,也就失去对艺术的兴趣,只会跟着教师去进行机械复制,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我们的素描训练最终失败,我们的素描也就失去了表现创作意图的作用。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艺术决不等于生活。艺术不应该是模仿,绘画更不应该是生活的模仿。绘画艺术的创新.要求建立相应的素描观念,以正确的素描造型观念去进行创作。我们提倡与模仿型素描不同的创造型素描。我们同样重视生活,但只是把它作为塑造艺术形象的依据,以形象构成的本质因素为基础,注入作画者的真情实感,追求形象的艺术感染力。素描没有特定的方法,每个人眼中都有可信的、有自己审美趣味的东西,能表现出作画者所感受到的现实对象生动的、和谐的、合规律的美:
当然,我们在强调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并不是就讲不要写实能力,而是在基本的训练中把写实能力和表现能力等同看待。在素描教学中技术与艺术应整体上同步发展,不要企图越过基本的造型能力先去追求表现与发挥,这也就要求教师不应该把艺术家和学生截然分开。教学生时,将他(她)看作学生,要教得透彻、耐心、毫不保留,但评价他的作品时要把他看成艺术家,严格要求,除了功力以外,要特别审视他的艺术观念、艺术个性的发展,重视从艺术素质上去培养,防止纯技术的观点。
首先谈谈素描中的比例。初学素描的学生应该先学比例,因为他必须考虑作品中各个部分之间或整体在大小、数量上的关系。但在学生的素描有创造性时,他就可能把物体画变了形。因为他这时想的最多的是美学上的比例,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确比例。早先的素描教学中有些老师对比例只求准确。以尺码的准确来束缚学生的手脚,使学生陷入苦恼的局部比较当中,忽略了最重要的整体感和认识上的自信心,以及必要的夸张和自觉处理,过多的强调了共性特征,把个性特点限制到了很小的范围内,画出来的形象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和艺术上的感染力,很容易千人一面,同时学生的艺术才能、创造性被轻易的扼杀了。
比例在艺术上应不完全是尺度上的准确,它有着更重要的自身规律,这就是整体上的谐调,比例谐调来自客观形象及画家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发现。要使学生认识到,眼前的物体,无论是一个人、一只凳子还是一根绳索,都只是意识的载体,不只是技_能的实在物,应该说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凡·高的素描作品《樵夫》中,画家没有受到传统严谨刻画表达方式的束缚,而是用略加夸张的造型、充满激情且呈长条放射状的笔触藉以寄托再现其对对象近乎狂热的内心感受。正因为这样,凡·高走上了艺术王国的颠峰。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抓住客观形象的启发,大胆地去创造鲜明的、属于自己的形象。比例的谐调,要求只在印象的舒适感及表现艺术对象的个性特征,不应该是简单的尺度上的准确。它在艺术上只是相对的,当然应是合理的。
素描人物临摹成绩总结 第2篇
(一)写实素描教学内容的拓展首先是其概念的拓展
写实素描概念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写实素描教学的走向。写实是有限度的,它只是相对的与客观对象接近。古人云“:画者,心印也”。意即每个人留在画面上的线条、色调等造型语言是因每个人的个性品质、审美取向而相异的。都是写实,但其留在纸上的“心印”却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刚好体现了写实素描的多样性以及其概念的宽泛性,也正是这种宽泛性,使写实素描概念拓展成为可能。“对写实程度的衡量,并没有规定标准,教学评价标准也不是按写实的程度来评判的,因感受而适度夸张、变形的具象造型也应属于写实的范畴。”“写实的概念也随时展和拓展,已从古典写实走向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写实,从狭义的写真向广义的具象发展。”①素描教学老是翻来覆去地画人、研究人,这自有它的理由,也无可厚非。我们对其内容的改革,并不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否定,而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巩固与拓展。老是画人会造成学生视觉感受的冷漠,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学生对描绘内容的新鲜感,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不常见的静物(如瓦楞纸箱、破木箱、塑料袋)及景物等。需要提出的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执守,并不就代表落伍。作为基础训练的素描,画什么都可以达到其“基础”的目的。把内容搞得过于庞杂或过分地追求所谓的时尚,都有可能减弱或偏离写实素描教学的目的,从而丧失素描作品的单纯特质。对于素描教学,“任何偏激的做法都将是错误的和不负责任的,是对美术这门学科和美术史的短见。”
(二)丰富写实素描的表现语言,拓展写实素描的材料空间
对材料的研究和利用不仅是当代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美术史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现今我国写实素描基本上还停留在炭笔、铅笔、素描纸这些最传统的素描材料上。素描材料的单一是造成素描样式单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通过对素描材料与素描艺术发展关系的考察,就会发现素描艺术的发展与素描材料的演变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材料的发展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素描材料的丰富与便捷,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肩的。一方面,对素描材料的研究可以促进素描艺术的发展和材料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素描材料的发展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素描艺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应在素描教学中开设素描材料的研究课程,在研究传统材料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新的素描材料,拓展写实素描的材料空间。
(三)规范教学范本,增设临摹课程
规范意味着标准的统一性,操作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范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照,是向老师、向大师学习的重要的学习资源。好的教学范本必须能充分说明教师的教学意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范本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即大师名作,教师范画和学生的优秀习作。通常来讲,三种范本都要同时进课堂。教师在选择教学范本时,必须根据该阶段课程内容的需要,严格认真地选择最具说服力的范本。这对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临摹是素描学习的一种最直观、最直接的方式与途径。其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教师也经常在课堂上讲起临摹的重要性,但就是很少有学校把临摹落到实处,因为很少有美术院校把临摹课写进素描教学的课程表中。十六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卡拉奇兄弟为波伦比亚美术学院拟定的“三阶段素描教学法”的第一阶段,就是必须对大师素描进行临摹。十七世纪以后,美术学院在法国蓬勃兴起“,学院的课程分为低级班和高级班。低级班即素描班,学生必须临摹教授的课徒画稿。而高级班则仅仅是或主要是画人体素描写生,……先临摹素描,再画石膏像,最后画真人写生,这样的顺序被看作是学院课程的基础。”③美术教育史告诉我们,千百年来中外绘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临摹。在自然与创造之间,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形象,大师的经典传世之作是最可仿效临摹的范本。临摹应作为课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穿行。
(四)注重写实素描中抽象因素的表达
写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存在绝对的写实。比方说苏里科夫不画背景的《男人体》,尽管人体是写实的,但留白的背景其实就是一种抽象的因素。在我们以往的写实素描教学中,只注重对表现对象的客观描绘,而往往忽略了这种抽象因素的表达。很多时候,写实因素在抽象因素的衬托下反而会显得更加写实,使写实的主题更加突出,给画面营造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气氛。把具象写实因素和抽象因素同时放在一个画面上经营,这样可以避免机械地描摹对象,使描绘主体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同时画面也不再是照相写实式的“一览无遗”,而给观者增添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使画面效果更加生动,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所以,打破以往单一的因写实而写实的模式,注重写实素描中抽象因素的表达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为了配合这一课程的开展,可以在写实素描课程中适当穿插一些现代艺术的课程,如对平面的,抽象的,符号化的造型规律的学习,并把这些因素恰到好处的运用到写实素描里边,形成一种新的写实素描样式。
二、写实素描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变革
科学、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计划性,促进素描教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素描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现行素描教学的评价均以分数(百分制)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即量化评价),并且都是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评价模式较为单一。常见的评价方式有:
(一)总结性评价
指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总结性评定,其主要依据是学生在该课程学习期间完成的习作。总结性评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个教师记分,一种是多个教师记分最后取平均分(即平均分制)。
(二)综合性评价
指在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再按一定比例把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出勤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也作为最终分数进行折算。总结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都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评价方式。这两种评价方式就关注评价对象的程度而言,后者较前者具有更大的关注性。两者都有可取的一面,但都存在明显的弊端。总结性评价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结果本身就代表了过程或者说是过程的体现,但相同的结果所代表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同样是80分的两位同学,同学A在入校时是65分,同学B在入校时是75分。在经过相同的课程学习之后,同学A提高了15分,而同学B只提高了5分。那么同学A和同学B在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最终两个人却获取了同样的成绩。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机制,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系统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和教师互动评价的多主体评价体系。只有这样的评价体系才是完整的而非片面的,它能够系统地促进教与学的规范。以往的教育评价往往是评价者(教师)对被评价者(学生)的单向刺激反应,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缺少互动的过程。评价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自评和互评。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会了解自己及他人是非常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基础。现行的评价体系则刚好忽略了这一点。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出现的问题应在评价过程中体现出来,并给予及时指导。可通过课堂阐述、撰写课堂小结或学习心得,对作品以自评和他评等方式,让学生融入教学之中,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最大可能地体现评价的价值。实行多主体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主体评价的目的是使评价的各个主体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各主体更加明确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使下阶段的教与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2)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同的。
素描人物临摹成绩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高中 素描教学 经验
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素描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美术是表现事物的一种手段。美术的基础是造型,艺术造型是人按照自然方式进行的复杂劳动,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艺术造型不只是塑造孤立静止的物体形态,更重要的是表现物体中各种形式的有机关系。掌握艺术造型的方法,需要恢复人的自然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需要研究自然物体的形式特点和认识它的变化规律及条件。素描是解决这些造型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在艺术造型的实践中得到了完全证明,因此,素描被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素描通常意味着可于平面留下痕迹的方法,如蜡笔,炭笔,钢笔,铅笔,画笔,墨水,及纸张,其它还包括在湿濡的陶土,沾了墨水的布条,金属,石器,容器或布的表面所造成的磨损。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是研究的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轮廓和线条是素描的一般称谓。素描具备了自然律动感,观者从欣赏过程中可感受这一点。不同的笔触营造出不同的线条及横切关系,并包括节奏,主动与被动的周围环境、平面、体积、色调及质感。
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 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
在哲学上“看”,有当“看见”和“看做”的不同含义。传统的中国画家对世界的看法是“看做”;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则指“看见”,看见,讲求“真实”,但真实是相对的。因为“看”不仅来自物理的反应,还有心灵的映射,也就是说,在看的过程中,总是把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把“看见”与“看做”融为一体。为什么几位画家面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画出来的作品不完全一样?就是因为除了表现技法的区别外,还有各人意识、观念、文化、修养的参与和心灵映射的差异,为什么有人会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美,有人却对明摆着的美,视而不见、失之交臂?也是这个差别的必然。
观看对象,总是首先接触对象的表面现象,获得总体印象和局部特征,然后通过形体、动态、光影、调子等外在因素,因此及彼、由表到里的有机联系,去寻找内在规律,抓住本质特征,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之目的。作为美术教育者,在看这个问题上应当注意的重点和要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1.看,总得有一个选择、取舍的问题,不可能把看到的一切,全部搬到画面上来,而只能是根据对象的反馈,经过思考、理解、取舍、提炼的结果,犹如淘金,通过筛选,去其杂质,把纯金提炼出来;有了这个过程和结果,才有“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可贵。
2.对象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人物、静物、景物,都因时间推移和光线变化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模特儿休息后再摆的姿势,也不可能与原来完全一样,所以“看”,不是孤立地、静止地观看,而是动态的体验,体验对象的性质特征和生命活力。
3.通过观看,从中了解自然和艺术的规律,理解“艺”与“道”的关系:“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神情,“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理解此中道理,有助于认识艺术精神和境界。
4.饱览自然风光,饶看艺术作品,多体验日常生活,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启示想象和联想;意外的、偶然的发现,往往来自观看;马蒂斯把“看”当作一种创造性的视觉能力,即观照真理,领悟事物本质的直觉能力。
5.绘画大师张大千说:“看物,不能一览而过,从表面看看了事,而要深入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并蕴藏胸中,呼之欲出,才能笔放心闲,心手相应,随心所欲,涉笔成趣”。
6.普通人的眼睛不会在那些与他实用目的无关的事物中发现什么,而对于画家来说,他就必须能够洞见火红的枫叶与阳光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必须能够看出使苹果呈现出柔和的、圆球状的光影层次,还必须能够把自然之光演化为艺术之光。
7.叔本华认为:意境乃须臾即变的存在,唯有诗人能记载它,使之永恒,主张以诗人之眼观物,化须臾为永恒。
8.曼尔德洛维兹指出:画素描必须学会一种全新的、入木三分的方式去看,不仅使用眼睛还要用所有的感官,即不只用“肉眼看”还要用“心眼看”。
9.中国美术学院在素描教学改革中提出:“现象学式的看”,即以更主观的姿态和纯视觉的形式去“视其所是”:“把素描训练无数次观看的目光,在交替着的意识中,唤起多样的联想和对素描以外形而上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从而必将牵动在追问过程中引发的自身主体精神的向往,也牵动素描技术手段掌握过程中引发诸多文化的关怀”。
10.中国画也很讲究“看”,画家王伯敏,从山水画的角度,提出“七观法”,即:步步看,面面看,推远看,拉近看,专一看,取移看,合六远;“合六远”指的是运用郭熙的高远、深远、平远和韩拙的阔远、幽远、迷远,在同一画幅上,综合不同视点透视,把高低、起伏、远近、大小巧妙地处理成统一体,去表现千山万水的无限景色;这是中国画家独创的、别开蹊径的、极其自由的一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