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作文含有冬天词语积累(合集5篇)

admin
导读 2、冬天,西湖好像一个冰雪天地,粉妆玉砌。西湖还像一件白色的毛皮大衣,给冬爷爷当做生日礼物;[2]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古典诗词、名言警句大多文字洗练,意蕴丰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如果恰当引用或化用,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又可以

作文含有冬天词语积累 第1篇

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常言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多读书,才能写文章,会读书,才能写好文章。写作以阅读为基础,古今学者均有精辟论述。唐代散文家韩愈曾要求他的学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于百家之篇”。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基础,其意在此。”在新课程改革中,也突出强调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博的阅读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时间历练的文学名著、名家佳作更是中学生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宝库。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那么,怎样才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呢?这里,就名家佳作中的语言艺术试作归纳,试图在遣词造句方面给中学生写作以有益的启迪。

一、巧用修辞

修辞的目的在于修饰和调整语言,它是语言的“魔杖”,点到哪里,哪里的语言就亮起来。每一种修辞格均各具妙处,恰当的运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如刘文波的《童年的雪》片断:

雪花能够填充整个冬天的心事。人要穿一冬的棉袄棉裤,而经冬不化的雪似乎也是村子山野的棉袄棉裤,也要穿一冬的,只有来年冬尽花开才脱下。茅屋戴了雪帽,显得矮了一截,如冬日里在角落里晒太阳的老汉,抖抖地袖着手,跺着脚,哈着大团大团的白气,笑着咳着。

本段文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冬天厚厚的雪比作棉袄棉裤,而把罩了雪的茅屋比拟作晒太阳的老汉,这就让寒冷的冬天充满了暖意和人情味。

二、善引佳句

古典诗词、名言警句大多文字洗练,意蕴丰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如果恰当引用或化用,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又可以增强语言的辞采。此外,引用一些精美的歌词、俗语和歇后语等也可使语言灵动鲜活,富有韵味。如韩维的《遥望宋朝》片断:

谁在叹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谁在呢喃:“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又是谁在低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宋朝吧?多情的宋朝哦!

三、细腻刻画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人物性格或事物本质特征的细微描写,它不仅包括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和心理等的细腻描绘,还包括对生活中与人物有密切联系的小事和有特征性环境的精细刻画。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和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片断:

一只山路上的蚂蚁,衔着一具比它大数倍的蚜虫尸体,正欢快地朝家走去。它似乎未费太多的力气,从不放下猎物休息。在我粗暴地半路打动时,它并不惊慌逃走。它四下寻着它的猎物,两只触角不懈地探测。它放过了土块,放过了石子和瓦砾,当它触及那只蚜虫时,便再次衔起。仿佛什么事情也未发生,它继续去完成自己庄重的使命。

作文含有冬天词语积累 第2篇

描写冬天西湖的句子:

1、冬天下着蒙蒙的雪,此时的你应该去断桥残雪。从远处看,这桥铺上了一层轻纱好像一座断桥,走近一看,才看清楚不是断桥。冬天,小孩子会去西湖边堆雪人。把胡萝卜粘在脸上当鼻子,把水桶放在头上当帽子,多可爱啊!西湖边,最壮观的要数冬泳了,那么冷的天还在河里游泳;

2、冬天,西湖好像一个冰雪天地,粉妆玉砌。西湖还像一件白色的毛皮大衣,给冬爷爷当做生日礼物;

作文含有冬天词语积累 第3篇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经典;中学语文教育

所谓文学经典,主要是从文学阅读的结果来说的,而不是从作品创作的层面来谈的。无论作家如何强调作品的精彩,没有读者的大量持续地阅读和赞赏,很快便会被时间淘洗掉,那么经典是难以形成的。可以说,文学经典的定义主要是产生于各级各类文学教育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教材这样一种建立在阅读共识基础上的作品选本,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识读。可以说,能够入选文学教材,尤其是持续入选各种教材,超越编选者视野的局限被不同教材选本选择的作品,自然堪称经典。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作品应该是代表。民国以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他的作品都是国文或语文教材里的常客,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堪称上乘。尤其是在众多作品中,有能够超越时空的价值限定,始终被推荐给学生诵读的名篇,《济南的冬天》即为代表。那么,《济南的冬天》何以能成为公认的经典呢?情与景的和谐融通,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老舍是写城市的圣手,济南之外,伦敦、北平、青岛、武汉,都曾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但囿于时代的残酷格局,这些城市的底色大多是晦暗和凄苦的,在价值取向上,不适合青少年读者。唯独对于济南,老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1930~1934年间,老舍曾经将妻携子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这四年,不但是他创作上的丰收年,更是他家庭生活比较惬意的时光,这对于一生颠沛流离的老舍来说,有着梦一样的留恋,“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吊济南》)情之所至,他甚至尝试写了长篇《大明湖》来重塑这座心中的城市。“在千佛山上北望济南全城,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他此类难以抑制的情感笔触,还洋溢到了关于描述济南四季的系列散文里。以恣肆的笔法,写济南秋天的景色、市井的见闻、街谈巷语,甚至连日常食用的大葱都不放过。可以说,感情之充沛,情意之真挚,在城与人的和谐关系上,感人至深。《济南的冬天》作为写济南城市篇章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首先用不同城市风格对比的方式,拿北平冬天的风和伦敦冬天的雾与济南冬天的静谧和响晴来作比较,并因之而有“理想的境界”,用“可爱”“摇篮”等童话格调来为这座城市的山构图。

描画这里的水呢,则是“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如此温情的笔法、拟人卡通式的语言,将温暖慈爱一如母亲看护婴儿的舐犊之情呈现于纸上。寄情于景,寓情于景,这对以实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自然是理想的文本。作为写景大家,老舍写作《济南的冬天》时,已经有了独立的风格、深刻的思想、老辣的文笔,并得到了众多写景大家的赞誉。朱自清说:“写景是老舍先生的拿手戏,差不多都好。”[1]()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说,《济南的冬天》很完美地体现了老舍用现代汉语写景的卓越之处,温婉、细腻、幽默、风致,易于体会和经验,富于画面感,不一而足。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审美的层面,显然还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良木。无论是“扩大识字量”“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还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都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提出各种条件的严格要求,以适应接受对象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文本的语言工具性要求优先于对审美性的需求。这应该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文本语词的使用上应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一步说,所选文本要能在结合现实表达需要的过程中,为汉语的现代化做出典范性表率。其次,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在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地单纯、单一,主题指向性要明确,不能出现如诗一样的层叠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经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文含有冬天词语积累 第4篇

【关键词】文本;修辞;情感

一、词语修辞之美――动词、形容词、副词

二、句式修辞之美――倒装、判断、商量

三、修辞手法之美――比喻、拟人、对比

修辞学是一门古老的语言艺术,“修辞是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是载意、求效的行为过程”。我们研习《济南的冬天》这篇优秀的景抒情散文的修辞艺术,绝对不能局限于修辞格这一狭小的园地,把文本景物的描写和创作主体的语言运用结合起来,从而拓展文本研习的全新空间。

【参考文献】

[1]《修辞学讲义》.崔应贤.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作文含有冬天词语积累 第5篇

关键词:《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教学略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为“多彩的童年生活”专题,精选了名家名篇,体裁有诗歌也有小说。“童年生活”是每个人难以忘怀的,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正处在童年时代,如果教师能够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记录童年生活的兴趣,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好习惯,那么这组文章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冬阳・童年・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分别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对永远回不去的童年的默默忧伤,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最终留在记忆深处,曾经鲜活的人们随着自己的长大消失在时间的尽头,一路走来,只剩下老去的自己默默怀念。《祖父的园子》是小说《呼兰河传》中少有的温情篇章,在“祖父的园子”里发生的趣事,是作家滴着泪的怀念,是萧红痛苦一生中难得一见的快乐章节。

《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有这样一处文字值得教师注意: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父女俩讨论驼铃的用处,父亲的想法是成人化的,当然也是对的。文中的“我”则从孩子的角度展开联想,结合着骆驼实际的生活场景阐述了一套“更美”的看法。“我”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多彩童年”的“一抹亮色”,让学生从中体悟“我”的童真童趣,通过朗读感悟人物性格,扮演人物解说“更美”看法产生的依据,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创设一种新的“驼铃用处解说词”,比一比谁的想法更有趣。这样的设计,不仅将课堂教学更深入了,这一情节本身不也是学生成年后回忆美好童年“多彩的一笔”吗?

文本的最后也大有讲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