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1篇
关于以生为本,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在校园的建设和发展中,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本文简要列举学校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缺失的表现,分析以生为本教学管理的内涵,重点分析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建设,营造和谐共进的校风。
【关键词】以生为本 教学管理 和谐校园
随着我国初中学校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开始涌现出各种教学管理模式,初中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在初中学校发展中,没有把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教学管理模式的运行受到限制。本文主要分析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
一、以生为本理念缺失的表现
当前,初中学校缺乏以生为本管理理念,表现在很多方面。受到高考制度的限制,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会受到分数的限制,不少学生表示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个别学生甚至放弃学业。在学习进程方面,我国大多数的初中学校都是在学生入学时安排好课程,学生自己控制不了,学生课外时间非常少,课外活动很多情况下是空谈。
二、以生为本教学管理的内涵
以生为本就是教育人性化,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充分尊重和关切学生,这是初中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需求。初中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本着培养人才的要求,宏观调控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断优化和重组教学信息资源,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需求的能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当前,我国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的不足,通常采用行政手段来进行教学管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管理理念方面相对比较落后,发展目标与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无法调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采用高强度集中管理,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非常狭窄,大部分初中学校对教学管理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
三、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措施
我国初中学校教学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和校园的长期发展,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更是一种预防式管理模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
1.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学生是学校的根本,若是缺乏学生,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初中学校必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初中学校的吸引力,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倡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等。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绝大多数初中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外在的制度管理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外在的制度管理主要包括学校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处罚条例等,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直存在的,具有强制性。以生为本的管理则是采用心理沟通等方式,管理方面更加具有人性化,以生为本的管理机制要求管理者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知识才能等。现阶段,绝大部分的学校的硬性管理制度已经基本完善,以生为本管理则存在很大的欠缺,急需要完善。管理的对象是初中学生,文化程度不高,对友情的需求比较高,希望被尊重、被理解,因此在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需要常见和谐的工作氛围,消除掉学生存在的戒备心理及逆反心理。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在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建设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需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关心学生,采用亲切的态度适当鼓励学生,转变学生的心境,实现用心交流和沟通,达到事半功半的效果。使学生产生非常浓厚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需要尽量让学生全部参与到班级的决策中,优化学生管理工作。
3.加强学生主体性教育
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校教育者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保证学生以积极地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思想觉悟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中,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发展现状,有效结合制度管理和以生为本管理。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2篇
突出关键环节促进全面发展论文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对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展;环节;问题;合作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呢?我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以下三点:
1突出问题引发,开启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教授《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先出示如火柴盒、课本、保健箱、水泥楼板等实物的投影,学生通过观察并在头脑中初步建立了长方体的表象。然后问这些形状的物体,我们可以叫它什么?学生答:长方体。再师问:这些大小不同物体的形状我们都叫它长方体,说明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么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它的特征呢?把进一步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时学生通过观察纷纷提出长方体的面、棱(也有学生说是“边”)、顶点(也有学生说是“角”)各有什么特征,并以此作为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去做提问题的主人,这比被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更有效。只有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浓厚,学习的责任感也才会增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去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突出合作学习,善用发展的催化剂
在教授《长方体的认识》中,学生对于顶点是不是角产生争论。这时教师应指着长方体的顶点深入引导:有的同学说这应该叫角,有的同学说这不应该叫角(教材中是直接告知叫顶点)。这时可以采用多人合作的方法,你能用什么理由来阐述它是角还是顶点?就会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有的干脆大声争论,有的'利用手中的工具进行演示。有的开始举手发言:“角可以度量,而它(顶点)不可以度量”。有的拿着三支笔,边说边演示:“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而这个所谓的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三条边(棱)组成的,所以它不应该叫做角。”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无不是在这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这正是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富有创新的体现和展示。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视听工具”,很少让学生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小沙龙。
3突出联系生活实际,通畅发展的源头活水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但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普遍缺乏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现象。因此数学教学就凭借生活因素,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乐于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观察生活,认识数学: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重新给我们的教室涂漆,如何计算出涂漆部分的面积?这时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得出:只要算出四周及顶部的面积,然后去掉门窗及黑板的面积。这时又有一个学生提出还要考虑屋顶大梁的面积和墙砖部分的面积等等。他们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体验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的道理。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融入生活,运用数学: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通过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若干条小金鱼,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如何来测量其中一条金鱼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得出:把这些小金鱼放入鱼缸中,水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这些小金鱼的总体积,再用这个体积去除以小金鱼的条数,就是每条小金鱼的体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真正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合作探索问题,在生活中学会解决问题。才能促进他们生全面发展,为今后的深造奠定良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3篇
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探究论文
1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1)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生管理队伍在意识中要强化这一理念。学生工作管理队伍要以维护和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成才为管理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根本利益服务,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在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体贴,并切实为高校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高校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使学生从管理的被动状态转变成为主动状态,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高校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并且提高高校学生道德判断力和创造力,使高校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设计需要从学生出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依赖一整套规章制度来实施,规章制度一旦实施就具有刚性。学生管理工作要以生为本,就必须在规章制度设置上以生为本,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热爱学生为切入点,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不能压抑学生个性,而是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执行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多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修订。
(4)以生为本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是一种理念。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设计必须要把握教育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体现系统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突出人才培养的引导性目标。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学生住宿有四人住新公寓也有八人住老式宿舍,可是学生入校却没有选择新公寓或老宿舍的权利,他们要根据校方从住宿管理方便出发,被动安排住到哪里,如果被安排的都是一样的条件也行,可是现在有的条件好的学生想住新公寓却被安排到老宿舍,而家里条件差的学生想节约住宿费住老宿舍却被安排到新公寓。如果在宿舍管理上不单是从管理方便出发,还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使学生入住自己意愿的宿舍,那么更能体现学校管理的.以生为本理念。
2以生为本管理理念在工作中的运用效果
(1)新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引进新理念,可是效果不明显。“以生为本”管理理念的口号已经喊出十多年,很多学校也纷纷践行这一理念,尤其是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辅导员,他们在年龄上跟大学生差不了几岁,在行为上还没来得及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角色转换,在思想上很活跃很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这个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很容易做到以生为本,他们是践行这一理念的主体。他们将“以生为本”理念放在学生工作中,跟学生处于平等关系,相处和谐融洽,可是在老同事看来,这个老师缺乏权威,没有老师的威严,在学生眼里,这个辅导员是个好老师,他可以让学生没有丝毫压力,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可以让学生很“放肆”地“为所欲为”,学生在面对这等“好”辅导员的时候可以全身心放松,可是在面对其他用传统理念对待学生的老师的时候,他们又备受压抑,一天的心境在放松与压抑中反复。而用先进理念管理学生的辅导员在学生面对自己和其他老师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时候,感觉失落,认为学生对其他老师的尊敬之情胜于自己,而且自己“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管理中还给自己带来了不便,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不怕”导致学生对自己下达的指示不重视,而不能及时高效地完成下达的任务。因为他们不怕这个老师,他们就算不执行辅导员的指示也不会有什么惩罚,或被批评,或被处罚。老师的平等对待和人本关怀达到了让学生放松的目的,却不能达到自己的管理目的。
(2)新老辅导员之间管理理念存在矛盾。新辅导员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老辅导员看来就是经验不足,他们在心里面认为,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老师跟学生不能平等,老师跟学生打成一片就不叫老师,学生在老师面前俨然没有学生的样子,他们认为这样不能把学生管理好。老辅导员的老的管理理念在高校依然占据主流,他们的管理成效更容易得到校方认可。而新辅导员的新的管理理念虽然得到提倡,但是管理效果不明显,因为这种管理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他们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校虽然提倡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但是更看重管理效果,而新辅导员运用以生为本理念的管理效果不明显,所以新辅导员不能得到校方的认可。新的理念在运用过程中如果不能产生作用,甚至有时候让辅导员更加头疼,那么新辅导员在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后定会有所改变,甚至会在工作中启用老的工作思路,这将会影响以生为本理念在工作中的执行进度。
3结语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4篇
素质教育下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论文
面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沿用过去的老思想、老办法已经难以解决传授知识和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实际矛盾冲突。实施素质教育即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学生整体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本质规律的体现,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努力营造适合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从物质环境来讲,学校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学校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物质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催人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中去。
二、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
以往的“应试教育”扭曲了课堂教学的初衷,引导学生为分数而拼搏,使学生成为读书的机器,加大了学生心理负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改革教学方法,减轻作业负担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教师新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主动、愉快地完成必要的作业。逐步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课本、作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地成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教师应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三、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四、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关系,构建新的评价标准
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发展就不一。因此,全面发展是特长发现的基础,学校在努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注意观察发现有特长的学生,并加以指导和培养。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展现自我的空间,让其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下接受教育,增强自信。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和开拓精神。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建立个人评价、班级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评价的形式,让全体教师、学生、家长都来参加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要从平时进行考察,从而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把对学生的考查分散到临时的课堂教学,语言和作业等常规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会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挖掘自身潜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鼓励性评语”。从德智体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促进发展的功能。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公平竞争的观念、自我教育的意识、组织活动的能力,为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5篇
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
摘 要: 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安排经典诵读、阳光体育和第二课堂等活动内容,为学生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满足了孩子们的表现欲和成就感。
关键词: 社团建设 阳光体育 经典诵读 第二课堂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实现学校特色办学、学生多元化成长、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建设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我校开展了以“学生社团建设”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社团活动的开展逐渐成为我校素质教育的亮丽窗口。
一、阳光体育,有声有色
我校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意识,注重体育育人功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设置和开展体育活动,重视活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大课间的活动内容。
坚持师生全员参与,建立领导巡查、体育教师指导、班主任组织实施、年级组检查评比等机制,保证阳光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确保课程计划安排的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的正常教学。坚持每天4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和“两操”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锻炼。坚持每年开展夏秋季运动会。夏季运动会安排在五月底,时间为两天,冬季趣味运动会安排在十月,为期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趣味运动会中,组委会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校平时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设置参赛项目,项目设置充分考虑学生全员参与的原则。事实证明,夏秋季运动会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生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的落实,真正让阳光体育充满阳光,为学生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搭建广阔的平台,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和成就感。
二、诵读经典,奠基人生
(一)四统一即统一篇目、统一时间、统一要求、统一进度。
1.统一篇目指的是统一诵读内容。主要内容是《弟子规》、《大学》、《论语》、《中庸》、《笠翁对韵》、《黄帝四经》、《德道经》。
2.统一诵读时间指的是每天晨诵20分钟,下午第一节课前10分钟,就寝前,一日三餐前诵读。一至六年级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二开辟两节阅读课,中高年级每个学生有一本读书笔记,主要摘录名言警句、好词好段,高年级学生每周写一篇读后感。
3.统一要求指的是任课教师把每周经典诵读课写在黑板的固定位置上。
4.统一进度指的是具体时段诵读的内容。我们不强行规定学生必须读到什么程度,理解到什么程度。只要坚持诵读,自然而然学生就可以朗读成诵。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为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学校印制学士卡、硕士卡和博士卡,根据读书卡使用办法,由班主任、语言语文教研组长和学校校长检测发放,这一办法使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
(二)四结合即与礼仪教育相结合、与感恩教育相结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与各科课程相结合。
1.与礼仪教育相结合。礼仪是做人的规范。从低年级坐姿、站姿、走姿、课堂礼仪到高年级家庭礼仪、公共礼仪等进行具体说明、规范。利用升旗仪式、班会等时机进行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把学到的礼仪应用到实践中。
2.与感恩教育相结合。感恩是做人的根本。我们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以感恩教育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我们从孝心教育开始,把感恩内涵由父母扩大到老师、同学,扩大到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把受教育对象扩大到各个年级,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3.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如利用传统节日、班队会形式进行孝心教育。要求学生给家长洗头、洗脚与家长交流,为邻居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等。引导学生以小事养德,使德育工作化虚为实。活动的开展让很多家长深有感触。
4.与各科课程相结合。我们把经典诵读和各学科有效进行整合,语文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国学教育内容,美术课教学对学生进行作品赏析,音乐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古典音乐欣赏,体育课教学把传统活动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
三、第二课堂,成效显著
(一)特长班设置。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可塑性强等生理和心理特征,结合实际,立足校情,我校第二课堂成立了童声合唱团、舞蹈班、电子琴班、书法班、绘画班、剪纸班、手工制作班等十五个特长班。
各特长班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按时开展活动。各班级都有一两项特色项目;师生共同参与,实现了“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建立起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水平较高的.辅导员队伍。在充分挖掘本校教师特长的基础上,我们还聘请了有一定知名度的社会志愿者担任兼职辅导员。第二课堂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的特长,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活动时间与地点。
1.第二课堂各活动小组,在新学期第一周开始组建,第二周开始正常活动,每周星期三下午、星期四课外活动集中进行,活动时间160分钟。
2.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项目在各功能教室或指定地点进行。
3.结合传统节假日,开展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我们扎实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结合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和“元旦”,进行成果展示。各类活动要求人人参与班班发动,在以班级为单位展示活动的基础上选拔优秀节目参加学校汇演,对教育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班级,进行表彰奖励,为创建特色学校奠定基础。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健康活泼地发展。
用欣赏的眼光待学生,尊重的态度待老师。学生的每个闪光点都有成功的喜悦。学校从文明礼仪、课堂学习、学生习惯、帮助别人、团结同学等方面制定了成功卡发放办法。本卡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成功起航卡,成功扬帆卡,成功超越卡。此卡的颁发激发了学生好学上进、勇于创新的动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6篇
关注个体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
我所教的学生几乎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这些孩子天真无邪,善良淳朴。班级中有的孩子生活在高半山区,如:维城、雅都、黑虎的孩子都是说羌语。学习上困难重重,发音吐字不清楚,学习普通话更是走调,朗读课文结结巴巴,写话语句不通顺。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只有耐心教导,细心讲解,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直到孩子听懂为止。
此外,班上有一部分孩子是寄住在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的.家里。而爷爷奶奶年龄较大,没有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唯一能给孩子的就是吃饱、穿暖,不被冻着、冷着。没有父母的管教,有的孩子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一塌糊涂。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垃圾、不洗澡、不剪指甲,整天坐在地上玩耍、交上来的作业本脏兮兮的、在书上乱写乱画等。针对这部分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辅导,一边教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边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只有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自信心,他们的学习才会进步。
另外,在班上培养一批“班级小能手”,让他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一帮一”,带动这部分孩子共同进步。
例如,要相信班上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王××就是班上成绩倒数的男孩子,但是他却是班上爱劳动的孩子。有一次星期五大扫除,王××来得最早。看到其他班的同学在扫地,他赶紧放下书包,拿起毛巾擦起玻璃。擦了一下,见玻璃上还有污垢,他向玻璃吹了一口气,再拿起毛巾擦,直到擦干净为止。看到这个孩子做事的认真,我不禁有些触动。上课了,我走进教室拿出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红五星,说:“老师今天要给一位同学发奖,请大家猜猜他是谁?”孩子们东猜猜、西猜猜,谁也没有猜到王××。“今天,我要表扬的是我们班的王××。”孩子们向他投来惊奇的目光,“不会吧?”我很肯定地说:“对呀,没错。他是一个劳动积极的孩子,大家都还没到校,他就主动拿起毛巾擦玻璃,把玻璃擦得亮堂堂的。难道不应该表扬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看到同学们为自己鼓掌,王××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从那以后,王××来得更早了,每一次扫地都很认真,而且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爱发言、爱动脑筋,作业认真完成,不懂就问。在期末考试时,他已经从倒数上升到了班上二十几名。他的性格也变得外向了,和他一起玩耍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他已成为班上的“故事大王”。看到他的转变,我感到很欣慰。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还未定型的小树,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正确地引导,适当地培养,才会令他们茁壮成长。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努力塑造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7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论文
当今,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的形势下,语文老师都把着力点放在构建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上,从而让学生在自动积累、自主实践、自我感悟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但是,一部分语文老师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说一说意见,探一探疑点,弄得整堂课充满说话声、笑声和掌声。实际上,这是老师本人对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充当什么角色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老师应充当“朗诵诗人”、“导游”、“参谋”、“水手”等角色,才能更好地发挥老师应有的作用。
一、激情抑扬的导语,扮演“朗诵诗人”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充满情感的思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小溪,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就是充满诗意的教学。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尤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通常会设计一段生动优美、富有激情的导语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高度热情的状态下进入课文。
二、在自主阅读中充当“导游”角色
三、在合作学习中扮演“参谋”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难的问题”。这其实就明确了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强调学生之间要合作,而且强调师生之间也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哪些问题要合作讨论的,又怎样合作讨论,讨论的`进程如何,这就需要老师从中协调。我看此时的老师就要充当“参谋”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的“参谋”,不仅要对整堂课作总体安排,也要善于确定小组长,要求他们组织小组成员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合作式的讨论,同时还要与各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求真理。
四、在探究学习中扮演“水手”的角色
大海航行靠水手。一名出色的水手,往往会带领全船人克服种种困难,乘风破浪,安全到达彼岸。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可以充当“水手”的角色,引领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学习任务。我想老师可以在学生探究学习这一环节中充当“水手”角色。面对学生众多的探究内容,老师要指出有探究意义的一些内容;面对学生似是而非的探究结果,老师不是搪塞敷衍过去,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面对不够全面或者不够准确的探究结论,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不能简单否定,而要引导分析其不够全面或者不够准确的原因所在,得出全面而正确的结论倡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理解,发展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力尽所能做好“水手”角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8篇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班级论文
[摘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以人为本,热爱学生,真情实感地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使班级拥有无穷的凝聚力,真正成为宽松、和谐、融洽的乐园。本文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和谐班集体进行阐述。
[关键词]班主任,和谐,班级管理
构建和谐班级,是落实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班级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单位,班级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体成长,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而班级和谐又是校园和谐甚至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构建和谐班级,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班级管理中具体做到以下"四化"。
一、目标具体化
目标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方向,是学生行动的依据,前进的动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学生有追求优越的天性,每个学生都不甘心止步不前,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之所以看起来没有上进心,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或者说一时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因此,要改变学生,首先应从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具体目标做起,帮助学生找到心中的那个目标。在学生定目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首先帮助他们确定低要求,容易达到的近期目标,使他们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压力,使自己能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把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作为实现大目标的基础,使之有"奔头",有信心。
在操作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符合实际,避免空洞,要使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它,切实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有用,无论学生在那一科,那一方面,有一点成绩或提高,都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因素。
二、管理民主化
在班级管理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走班级管理民主化的道路。强调班级民主管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自主权力,引导他们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班主任需要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要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环境,必须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将一碗水端平,以平等的姿态真诚面对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使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通过开展"小主人"活动,多让学生走上台来,讲讲自己的经历、爱好、理想,提出对班集体建设的希望,打算为班集体做好那些贡献等,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集体建设融为一体,让学生明确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在班级中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班级管理只有实现民主化,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才能实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育情理化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交融塑灵魂,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不应该板起面孔,精神上应朝气蓬勃,学识上应富有创造性和广泛性的知识,以发展的眼光,从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的一切,即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朋友,作为班主任,只有关心、热爱学生,学生才会"敬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必须加大情感投资力度,做到以情育情,以情感人。
有一个学生上楼梯时,一步跨三个台阶,一下子摔了跤,我扶起他,引导他明白做事要依照规律,循序渐进,指出他平时学习不努力,指望到考试前几天的复习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时时以摔跤的事提醒他,使他改掉懒惰、耍小聪明的毛病。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所以,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说起,在班级工作中,爱事业,爱学生,是师德之魂,是教育之根,班主任始终以一种饱满的热情和质朴的真情对待学生,以全身心投入的态度处理班内发生的每一件事,要积极地去创造条件,促进教育时机的到来,比如,师生关系紧张时,教师就应主动亲近学生,消除隔阂,使师生关系融洽,心理相容,形成宽松、和谐的班集体。
四、批评艺术化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批评,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批评是使学生改正错误的一种有效而又不可缺少的方法,班主任只有正确地运用这种教育艺术,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如果批评的方式、方法不当,不仅不利于受批评者认识错误,而且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引发逆反心理和敌对意识,给以后的教育工作留下隐患,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以宽容为怀,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弄清事实的真相,了解学生犯错误的态度,就事论事地进行批评,还要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学生想一想,在遭到批评后,他会怎样想?这种批评方式适合他吗?他是否心服口服等,力求做到入情、入理、入心,即批评应具有情感性,以情感入心,批评应该讲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还要注意师生间心理的协调,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时,要先给他们一段认真反思的时间,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时,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每个班主任在工作中,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育好班集体这块宽松、和谐的土壤,使学生的天性在这里得以舒展,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9篇
新课堂:学生为本 促进发展
“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教师成了教材和教案的奴隶,‘死’的教材牵制着‘活’的学生和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是传统教学历程中愈来愈糟糕的局面反映。作为英语教师,已经不能满足于教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应培养学生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因此,必须从生命层次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以学生主动学习、开发潜力和多方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的目标,重新构建全新的英语课堂教学观念体系。
一、关爱生命――给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乌申斯基指出:“如果只把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将类似于‘驯兽’。”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前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最大弊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而信心是支撑起生命力量的风帆,因此让各种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启动器,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有学习困难时,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哪怕是一丁点的思想星光,也是给予大力地褒扬和赞许。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尊重、信任和自我激励来提高学生自觉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当学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时,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现思考障碍时,切莫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的精神脉搏与教师一起跳动。
二、开辟时空――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新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的人。“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有1/2到2/3的时间独立学习,让学生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时间上的要求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突破口。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直线单向状态,形成师生间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就是师生间人格上的平等和探究式的教学过程的交往。此时,师生间、生生间在课堂上主要成为学习伙伴的关系。
“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强调:要创建新型的学习组织,不断发展人们的潜能,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活动的空间,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精神活力。具体形式有:个人学习、同桌协作、四人小组活动、大组竞赛、小老师执教等。如教学小学英语译林版第一册Unit4Hello“Lesson12”第四部分“Read and act”时,笔者先让学生听录音读、跟老师读来读通对话,接着分角色朗读,然后由笔者本人扮演“Miss Gao”,和学生一起表演对话,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表演,并且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呈现结构――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拐杖”
美国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专家布鲁姆主张要学会用结构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导
[1] [2]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10篇
以校园足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
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水平已经连续十多年呈现下降趋势。自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后,此下降趋势有所缓和,但是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足球是较受欢迎且功能多元的体育项目之一。校园足球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改变教育理念,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更加全面的探索。
一、足球运动是受少年儿童欢迎的运动
足球作为最受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其魅力是不容置疑的。以足球项目为突破口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运动,扭转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偏少的局面,是丰富青少年业余活动,增加青少年运动时间的重要手段。
二、足球运动是青少年保持长期兴趣的健身方式
教育界有一个公认的理念,叫做兴趣引导。对于青少年来说,兴趣往往是其是否喜爱一项运动的第一要素,有了兴趣,就能形成长久的习惯。相对于跑步、课间操等枯燥和单调的项目来说,青少年对娱乐性和对抗性更强的足球运动的兴趣会更持久。因此,开展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健身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足球运动对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具有很好的效果,还能促进青少年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
三、足球运动是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
作为集体对抗性运动项目,足球运动对参与者的身体锻炼效果是全方位的。足球运动能使青少年在速度、力量、柔韧性、灵敏度、爆发力、身体协调性和耐力等方面都会有全面的提高。足球运动可以强化参与者的多项身体指标,一举多得,这是其他运动项目很难做到的。
四、足球运动是法制教育的輔助手段
由于足球运动的对抗性较高,又是世界第一运动,因此足球比赛规则也是目前世界上所有体育项目中规则最完善的。足球比赛规则是指导足球运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任何人参与足球运动,首先要对足球规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展现个人能力。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法规,从本质上来说,不外乎是更高一级的规则。但是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很难有一个直观和明确的载体,教育效果并不明显。比如最基本的过马路不闯红灯,现在的成年人在学校阶段应该都接受过此类法规教育,但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在于,虽然大家接受了规则教育,但由于缺乏切身体验,其终究不能成为人们的自觉习惯。而足球运动规则的约束是立竿见影的,只要犯规,就会立即受到处罚,严重犯规甚至可以被当场罚下,直接影响到球队的比赛成绩,造成的损失显而易见。青少年对违反规则造成的后果体验深刻,因而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意识会明显提高。如果足球运动能够在校园里普及,人人参与,结合足球规则开展法制、法规教育,那么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足球运动是培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载体
足球运动是集体项目,既能充分体现运动员的个人能力,又能展示团队的力量。因此,足球活动对青少年团队精神的培养具有更加直观的效果。而团队精神的养成,间接地培养了运动员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对运动员爱国主义观念的形成又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重要比赛的升国旗、奏国歌仪式,更能加深运动员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六、足球运动是生存教育和挫折教育的重要途径
有合作,就有竞争。足球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时刻面临着竞争和合作。由于其对抗性强、训练艰苦,足球运动给青少年带来了更多的考验。这项运动既能增强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能让运动员在不断输球中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迎难而上并不断取得成功。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不仅要结合,更要全面融合。教育界应尽快改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多种教育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足球运动,青少年的体质必将全面大幅度提升。同时,优秀的青少年选手也会不断脱颖而出,到那时,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11篇
如何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浙江省瓯海区梧田一中 王建燕
【摘 要】在科学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行因材施教,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各展所长,获得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个性差异;全面发展
“个性差异”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个体之间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其表现方式是多方面的,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表现,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评价等,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一、了解学生,建立学生个性特征档案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的差异,建立学生个性档案。教师可据此掌握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发展的过程、速度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有选择地制定和设计最优教学方案,从而较科学地控制教学进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可以采取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自然实验法、测验法等多种手段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填写学生个性特点卡,建立学生个性特点档案,以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二、根据个性互补原则,合理编排学习合作小组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八项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学说认为,对于不同个体而言,不存在统一的智能衡量标准,因为各种智能之间不存在可比性,人与人的智能差异是相对的,甲的强项可能是乙的弱项,乙的强项可能是甲的弱项。根据个性类型的不同特征,既然各有长处和短处,就应该注意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在编排学生学习合作小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互补原则,发扬个性,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逐渐走向全面发展。
三、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
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否定差异就否定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认识学生的差异,并以“学生差异”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把教师、教学环境、教材等与学生差异融为一体,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
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来组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些认知差异,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从而促进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课堂教学时,实施差异性目标,把容易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偏下的学生,当回答正确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回答错了也不加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再找答案,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学习方法;把稍难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多教给他们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的方法;对于那些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逻辑推理能力强的学生,以指导他们自学为主,多进行学法指导,重点向他们讲解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以及实验和创新意识。
四、依据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实施个性化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依据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也是永恒的。教育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可以横向对比也可以纵向比较。教学评价应该既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又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因此,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出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在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
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在评价中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因此,改变以往那种只是在作业本上划勾、划叉,然后干巴巴的写个日期,缺乏人文关怀的作业批改,而是把作业批改当作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交流的活动。根据学生在作业上反馈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批注。如赞扬式的:“有求异思维,思考能力强。”鼓励式的:“祝贺你,老师为你取得进步而感到高兴”“回答的很不错”、“最近,你的书写有很大进步”。启发式的:“要注意挖掘隐含条件,冲出题目设置的陷阱”、“仔细审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写上批注,这不仅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而且融洽了师生感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科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地掌握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发展的过程、速度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制定和设计最优教学方案,从而较科学地控制教学进程,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以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促进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12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达成的共识。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学校教育的重心应当放在哪里?有专家指出,学校教育如果以学科为重心,必然是利用学校教育为学科发展服务,培养学科的专门人才和后备力量;如果以教育为重心,则应该是利用学科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传统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而把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价值成为附属,变得可有可无。这种教学结果是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也许有时一无所获,但却是儿童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特别强调,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应当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功能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评估来实现的。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写中,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比如,数学课程标准中“生活中的数据”一节,突出了在数学学习中渗透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教育,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让学生经历搜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再比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课程功能的改变是根本的改变,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学习把握好新课程,深刻理解课程功能的变革至关重要。
[1]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作文 第13篇
“以生为本”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魏 红
李楼镇白莲小学,湖北 老河口 441800
从教十几年来,经历多次教育改革,每次改革,我都在想,到底哪种教育方法最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现在,“以生为本、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主流,也成了广大师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学习”也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做呢?
一、师生集体备课
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和谐高效,就必须时时做到心中有学生,以生为本。教学前教师要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比如:哪些是易错字,哪些是难理解的词,哪些句段学生难以把握,哪些资料需要收集、哪些疑问需要解决等等。为了掌握这些情况,每次在预习一篇新课文时,我都会给学生发放“预习情况一览表”,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并且邀请一个小组与老师一起备课,共同探讨,了解学情。能够与老师坐在一起研课,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准备充分、跃跃欲试,此环节的设计也为后面的小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教师再去创造性使用教材,去收集处理信息,去钻研教法与学法。有的放矢地设计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程序。
二、搭建展示的舞台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讲台似乎就成了教师的舞台,教师在台上居高临下,滔滔不绝,学生就该俯首帖耳、凝神静气。我们现在要摒弃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做到以生为本,教学民主,师生平等,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个三尺舞台,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要相信他们在有些事情上会比老师做的更好,更有效果。比如,课前三分钟可由学生介绍导入;课前要学习的字词,可让学生去书写;课文内容的板书先由四人小组探讨,精选出最优化板书,并推荐代表上台书写,教师要做的就是提示学生怎样适当运用彩笔、箭头、简画、括号及字的大小等,强化重点。这种学生主体性板书打破了教师一手包办、全盘授予的局面,让学生也成为板书的主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文字书写与表达能力,但这种板书的使用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三、合作探究求实效
教师不只是单纯的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教学管理论文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探究点,先扶后放,让学生在读读、说说、演演中自主探究,取得收获,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快感,增加自信心,张扬个性。那么,什么样的小组合作最有实效呢?首先,我在人员分配上下功夫,一般来说一个小组四人为宜,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适当调配,优差互补。且每个小组内一定要有语言表达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领袖”。分工要明确,有组长、记录员、纪律管理员等,每人一个编号。为了加强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为小组起名、拟定口号,在情绪松懈时,为自己加油打气。其次,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建议,这是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高效手段;教师可提出备选的思考题目,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由学生根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自行探讨。此种教学方式真正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四、学生出卷见真功
学生出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锻炼出题人的知识整合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一举三得。每单元结束时,我都会邀请一个小组,由组长牵头,几人围在一起讨论题目框架,按学生实际情况细化分工,并给每道题量化分数,卷子出完后,若无大的问题,我一般会尊重出题学生,不做大的改动。测试完成之后,再由出题小组负责批阅。对于出题质量比较高的学生和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此举大受学生欢迎,也让学生着实体验了一回当老师的滋味。
五、课后作业要灵活
教学多年来,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上课认真积极,爱回答问题,课后却不爱写作业,或完成质量低下。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对于没有挑战性、没有趣味性的的作业不感兴趣。经过反复试验研究,我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学生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练习的方式,如画一画、编一编、诵一诵等;选择书写的数量与遍数,然后由小组长抽样检查,不合格者自愿接受“惩罚”。另外,教师应当与家长取得联系,不要让家长充当“伴写”的角色,学生有了错误不要马上指出,而是让学生自己先检查,确保无误后,再由家长检查,让学生把“帮我学”变为“我要学”。并持之以恒,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
总之,在教学时,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敢于采用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一反“一灌到底,一问到底”的做法,从包办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