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两岁的孩子有时会表现出愤怒,有些孩子会敏感地开始生气。 两岁的孩子有很多不好对付的行为,比如打人、咀嚼、生气、哭喊、扔东西等。 也有即使到了3、4岁,也会用手打人和咀嚼,故意摔东西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总喜欢用手打人,是什么心理或原因导致的?
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行为心理。 孩子打人会被骂,会被温柔,以前不怎么解读,现在重视科学育儿,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们想理解? 那孩子打人到底是什么心理?
在01、孩子打人是在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孩子不需要教就生气、害怕、高兴。 这些感情自然表露出来,是人类遗传的一部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能地关注自己的需要,不能在意别人的感受,这种表现非常自私。 所以,有人让孩子感到不愉快的时候,想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02、孩子喜欢用手打人跟其自身发育有关。孩子不高兴了为什么不骂就打? 你为什么喜欢用手打人,而不是用脚踢? 这其实和孩子的发育分不开。 孩子的发育都是自上而下,先从头开始,最后到脚。 孩子两岁的语言能力还不够强,有的孩子还刚开始说话。 说得好,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2岁孩子主要发育特征:
动作发达,能跑、跳、踢、爬,行走姿势接近成年人,身体控制也更好,反之,能行走、大转弯。 孩子此时的注意时间很短,所以你想和他玩游戏的时候,马上开始另一个游戏。 这个年龄的孩子似乎一刻也静不下来。
手和手指能力发达的两岁孩子,手非常灵活,可以很容易地摆弄细小的东西,翻书,用六块积木搭建高塔,脱鞋,拉下粗拉链。 孩子的手腕、手指、手掌协调能力也很成熟。 你可以转动门把手,一只手拿杯子喝水,也可以打开糖果包装纸。
语言发育2岁的孩子,已经能表达50多个词汇。 你、我、他等代词也开始使用。 但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差异很明显,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发达,有的孩子语言理解、表达障碍,甚至发育迟缓等。 大人说什么都听不懂的,和其他孩子相比有点差距,孩子表现不出来的时候,只能打。 当然不是提问者的孩子语言发展不好,这只是针对个人差异。
如果孩子经常用手打人,我们要如何正确引导或纠正?
当孩子第一次出现打人时,就要制止。怎么阻止? 可以把孩子打人的行为作为一种游戏来纠正引导。 比如,孩子打过来,你也打得痛,再打过来,再打过来,孩子痛了就自己阻止的游戏。 今后打人的行为会得到改善。当孩子频繁出现打人时,我们要及时提醒:打人是不对的。当孩子有打人的行为时,孩子可能习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们很快就能表达孩子的感情。 例如,弟弟的苹果被姐姐咬的时候,弟弟很生气,举手打姐姐。 如果我们马上注意,或者在孩子有感情之前帮助孩子表达感情,比如说:“姐姐吃了苹果会伤心吗? ”。 如果有人理解感情,孩子就会停止攻击。 这样可以减少孩子打人的次数。 假装和孩子一起玩,引导孩子积极养成好习惯。 两岁的孩子认知发展不够快,在这个阶段特别喜欢化妆游戏。 大人用这个游戏引导孩子,对孩子胡说八道,谁也不想和我们玩,也不想交朋友。 孩子们听说没有人和他一起玩会紧张,就会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 很多人说孩子打人不敏感,但现在孩子太小了,分不清。 其实现在的孩子都很精明,在孩子还没分辨出来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醒了,正在育儿。 是2岁宝宝的母亲,持续共享着0-6岁的相关育儿知识。 记得育儿养育自己,关注自己@花叫醒育儿,在育儿的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这是正常的,是孩子成长的必要阶段。
2岁左右的宝宝一般容易哭,容易吵闹,性格上有特征性的倾向。
宝宝喜欢打人,特别是2岁左右比较突出,但也有孩子不是。 主要原因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2岁左右的孩子,意识和认知都很强,但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的发展。 所以,你会喜欢用最直接的方法发泄。
朋友的孩子想要食物,妈妈等下拿走就哭着打妈妈。 而且,她看到我家孩子有很多事情自己做的时候,自己收拾,非常吃惊。 后来观察发现,这位妈妈平时太溺爱孩子,什么都积极满足孩子,一不舒服耽误了,孩子就闹。 平时她妈妈认为她的所作所为是理所当然的,不用感谢妈妈!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喜欢打人,喜欢摔东西,父母一定要反省自己。 多少也和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关。
父母要对孩子温柔可靠,不要让父母的不确定性或感情化影响孩子。 如果父母能随心所欲地对待孩子,没有原则,孩子就会多次尝试父母,哭着想改变父母的行为。
不要加强孩子的行为。 孩子打人或摔东西时,父母告诉孩子这是坏事,试着用语言来表达。 而且,父母说了之后,不要多次唠叨,必须用行动来表现
来,让孩子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妈妈要坚持一下,让孩子意识到,并且鼓励孩子以后改正。如果习惯下去,会影响孩子后面的性格,会很任性。亲,这是正常的。这是孩子的必经阶段。之前我对孩子打人这个事情很苦恼。
我家宝宝两岁半,也会有打人的情况,也叛逆,每次打我,我都会问他,打妈妈对不对,他会认真的摇头,说不对。
首先他会发出打人的行为,是他的观点得不到认同,他认为他的东西被占有,他不想分享,因此他条件反射发出攻击。
总是提醒他这样是不好的,他慢慢就会知道一些,而且会改正一些,现在他一般会打他爸,但是不会打我,高兴的时候会和我聊天,和我说“妈妈,打人是不对的,对不对,好吃的要分享”。其实他并不理解这句话,但是他在努力。
我家两岁半,特别叛逆,你让他东,他就西,之前不高兴也会摔东西,但是改了一段时间也好了。只要我们家长端正态度,不溺爱,他就会向好的一面发展,放心!
父母碰到宝宝第一次打人,心里肯定很惊讶,特别是孩子无缘无故的打人,也许还会觉得不可理解,特别是打的还是妈妈的时候,妈妈心里还会特别委屈,或者愤怒,觉得孩子‘不孝顺’。
如果自己的孩子在1-3岁这个阶段出现打人的情况呢,父母们先不要着急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先观察观察,他打人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打人是有多种原因的。
1、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够
有的小朋友呢,遇到喜欢的小伙伴,但是呢不会表达,可能就会动小手打人家一下,以表达喜欢。有的时候是在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触犯了游戏规则,他又不知道如何说,也可能会动手打人。
这样的情况下呢,父母们就要侧重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多给孩子讲故事,多聊天,提高他的表达能力。
2、孩子缺乏安全感
有的小朋友到了陌生的地方,有很多人,他保护自己的本能方式就是——先出手
有的小朋友是曾经受到过别的小朋友的攻击,得到了不好的示范,这样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也会攻击其他的小朋友
这个时候呢,父母们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多跟孩子强调朋友之间的友爱,什么是正确的友好的表达方式。
3、父母在孩子面前打架,有肢体上的冲撞,或者父母经常打孩子,那么孩子自然也学会了武力表达。
这种情况呢,就需要父母调整彼此之间的沟通方式,给孩子做个好的榜样。
总之呢,孩子出现打人的情况,家长先不要着急训斥孩子,先了解是哪方面原因引起的,在这些方面慢慢改善就可以。
另外对于孩子摔东西也是一样的,先观察原因,孩子是觉得好奇,还是就是单纯的发脾气。如果是好奇,那么家长做一下正确的引导;如果是发脾气就要弄清楚发脾气的原因,再进行解决。
另外,我平时喜欢读一些育儿书籍,给大家分享这方面的读书笔记,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哦
广州儿童心理咨询导语: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
蛋蛋妈妈:宝宝2岁3个月,只要大人不能及时满足他的要求就大哭大闹,还爱打人。兴奋了打人,生气了打人,有时候甚至毫无来由地也打人。不仅在家这样,在外面也这样,弄得家长成天给人家道歉。孩子9月份就要上幼儿园了,到时候还这个样子怎么办呢?真是愁死人。
聪聪妈妈:他第一次打人大概是在一岁半的时候,有一晚上家里来了熟人,正在聊天。他突然又去玩饮水机的水,老公就去拉开他,他调皮的跑开了。我就笑着说起上次他玩水被他爸打的事情,没想到他突然就冲到我面前,一巴掌打在我的胳膊上,力量不重,但是却使我印象深刻。我惊奇地问他:‘你打妈妈呀?’他毫不犹豫地打了第二下。当时有朋友在,老公及时把他拉开,我就口头上淡淡地说了句‘不能打妈妈’,心里其实很生气。当时,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挑衅的宝宝,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孩子打人的这件事。但是,我发现他打完人反而更大胆了,现在他2岁了,要是说他一下,他就立马打过来。
广州儿童心理咨询解析:
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打人只是一种表达感情、情绪的方式。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婴儿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瓶……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两三岁的宝宝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
但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勇敢、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孩子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孩子是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对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随着年龄增长,攻击性行为也会发生变化,身体攻击越来越少,会逐渐改为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语言攻击方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2、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3、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4、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5、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6、父母娇惯。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形成了习惯。
7、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8、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打人的行为就比较频繁。
9、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阻止孩子打人行为出现的最好方法应该是防患于未然。父母应该仔细观察是什么促使孩子产生了打人的欲望,然后抢先有所行动。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打人。
打人事件发生时,父母不要有过分强烈的反应。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这些反应,对打人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变相鼓励。父母过于强烈的反应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击是解决冲突和引起注意的一个非常恰当的方法。
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避免过长的训导和讲道理,因为这会使孩子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了。
强制性地让孩子表示道歉并不可取。换一种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且表示你的关心,效果就会很好,因为你的行为给孩子做出了一个典范。
另外,父母的态度要坚决,并前后一致。比如说,当孩子打人的时候,父母不能这次还无所谓呢,下次就生气了。
父母平时也要经常注意表扬孩子好的行为,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不许打人,我不是告诉过你吗?”
“你要是再打人,我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
家有爱打人的孩子应该不会对这些话陌生。
孩子打人背后的原因
打人几乎发生在所有10个月以上的宝宝身上。所以不要焦虑,你的宝宝会打人绝非特例。打的动作就跟孩子喜欢抠、捏、扔、抓是一样的,是婴幼儿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出现的行为,代表着他们智力的飞跃,即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同时也表明了他们心理的需求。通常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也许有如下原因:
一、表明孩子手部发展的敏感期到了,你需要给他的手提供更多的运动。比如抓、握、扔、抠、捏、拍、敲各种材质和形状的东西,软的,硬的,方的,圆的,有孔的,实心的。
凡是能让孩子用手去探索的,都可以拿来用,只要保证他的安全即可。不要怕脏,不要怕破坏,因为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所以认识都是在破坏中构建的。
二、打人是一种情绪表达。
2岁以前的打人行为,因为孩子还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地能力,动手是他可以采用的最快方法,以此来告诉爸爸妈妈“宝宝高兴呀、生气呀、着急呀、你不理解我呀”。
会说话了,如果还打人,那就属于问题应对方式的不对了。我们作为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所以他们只能用打人或者发脾气的方式,让我们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解决他们的困难。
三、通过打人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
身在职场,我们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照看孩子的时间很少。其实除了陪伴的时间,陪伴的质量更加重要。几分钟高质量互动可能比几小时的手机或电视不离眼、偶尔回应、各自玩耍更能让孩子感到亲密的依恋和内心的安全。
研究表明,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没有跟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通过破坏行为,就是想让爸爸妈妈多说几句话或者陪着玩玩。
四、错误的养育方式让孩子打人成了一种习惯。
最初孩子有怕打动作的时候,常常是拍养育者的脸。那时候孩子只是觉得好玩,因为他一拍,全家人就会笑或者做其他的表情。要知道,任何突然变换的表情都会让孩子高兴半天。
对于老人来说,常常觉得没关系,甚至想:看我大孙子/外孙多厉害。实际上,无意中给孩子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
五、跟着动画片里的光头强和灰太狼学的。
上班时曾经接触到这么一个小孩,大概3岁多,来做检查。我给他装机器,他一直在狂吼,哭闹,非常搅,说,放开我!我要杀了你!那时候我听到这个完全不知所措,但是记忆犹新。
询问家长原因,妈妈告诉我他电视看多了,天天在家里看熊大熊二,一来二去就学会了。我的大外甥和小外甥也是,超级迷电脑、电视、手机。大的会的游戏教会小的,只要在一起就一起玩电脑手机,真是头大。
对于孩子打人可以采用以下几点
1,转移注意力
出去玩,时刻盯着孩子,孩子有伸手的趋势就马上抓住她的手,轻轻告诉她:不可以哦。
告诉她不可以,而不要说不可以打人。如果你告诉孩子“不可以打人”,他更容易听到最后两个字“打人”而效仿。同时拉着她去干点别的,做点手部游戏,转移她的注意力。
在女儿小时候,我经常就是指着周围各种花草树木小鸟等一切可能转移她注意力的东西,用很夸张的语气告诉她,你看那有只好漂亮的小鸟在飞呀!
如果她要是打人家,我一定会拉着她的手一起去道歉,先让她自己说对不起,如果她实在不肯说,我就替她说。让她从小就明白,不可以伤害别人,这是妈妈的原则和底线。而且伤害了别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2、如果孩子打人了,也不要刻意躲开人群。
孩子如果打了人,更应该锻炼孩子让她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会让她有更好的寄托。但在这之前,就要跟孩子商量好,如果打小朋友了就不玩了,妈妈马上带你回家。如果没有打人,妈妈会给你点个大大的赞。我女儿从小就很喜欢我们给她点赞,以至于我们一说给她点赞,她就赶紧竖起双手的拇指,竖得笔直,嘴里还喃喃自语:给你点个大大的赞!
3,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多数孩子做出“叛逆”的打人或扔东西的动作,并不能排除是出于希望引起父母的关注。所以,父母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
父母手里拿着手机陪在孩子身边,这不是陪伴只是“陪着”。真正的陪伴,是与孩子产生互动并让孩子感觉到愉悦!
4,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树立榜样示范
身教大于言传,虽然是一句老话,但是在攻击性行为这件事情上是说一百遍都不为过的真理。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发生激烈的冲突,尤其当着孩子面时,即使有矛盾,也不要互相攻击、指责,更不要动手。
同时,要杜绝“绝对权威型父母”和“棍棒出孝子”的教养方式。
关于“打人”这件事,如果孩子确实已经出现了习惯性的攻击性行为,父母除了要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借用一位美国儿童咨询师的话“最需要爱的孩子,往往会用最不可爱的方式来讨要爱”。给父母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多向孩子表达爱,多付出一些时间用于亲子陪伴,这会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最核心的本质。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涵妮妈妈育儿经 ,了解更多关于儿童成长教育知识,让我们学习科学育儿,一起做不吼不叫育儿有道妈妈。这是孩子必经得一个过程,或许是他喜欢这个人才打,或许是讨厌这个人才打,或许是他心里不舒服想发泄等。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一概而论。
记得我儿子是一岁半左右,见谁打谁,周边的小朋友都不敢和他玩,有时候他手里拿东西,就直接过去打人,有的家长说:“你家孩子有暴力倾向”有的家长说“怎么是这样的孩子,咋打人呢”还有的说:“是不是爷爷奶奶溺爱的了,你管不住他打人呀”当时我也很烦躁,我自己带的孩子,没有爷爷奶奶的溺爱,我们两个也不是很宠他,没有事事都以他。为什么才一岁多就这么“玩劣”我当时就是这样想的,有一次他打了来店里的小弟弟,我当时就问他,为什么打人,然后批评可一番,可第二次还是犯。有一次他手里拿了苍蝇拍打了邻居的小妹妹,我顺手就打了他的小手,他哭得很伤心,我没有安慰他,哭了很久,等他哭完了,我才和他说话,然后问他我打他疼不,他点头,我在问他你打小朋友,小朋友也和你一样会疼,所以你还能打人不?他摇摇头。我紧接着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一个周,我发现他打人时会有犹豫,然后看到他准备打人时,我会及时喊停,就这样,一个月后我发现他不再打人了,而且遇到打人的小朋友会说:“打人是不对的,你不能打人”。现在儿子两岁多了,即使很生气也不会动手打人,人人都说懂事,乖巧。其实孩子动手打人也是有原因的,家长要细心观察,然后教育他改正。
在这里我建议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这个绘本,它富有趣味而且也具有教育意义。
2岁宝宝喜欢动手打人扔东西,这是很正常的。
育儿界有个概念叫"Terrible Two",翻译过来是"糟糕的两岁""可怕的两岁",说的就是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出现的一个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萌发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想成为独立的个体,想要证明自己。他们喜欢打人扔东西,只是因为他们既想要维护自己的自尊,证明自己的能力,又苦于无法正确表达出来和用自己的行为能力表现出来,只能通过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动手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家孩子也是这样,从两岁开始忽然就拽了起来,一言不合就耍脾气,一耍脾气就大哭大闹,一闹起来就要动手打人扔东西,真真把我气坏了。
很快,我发现他打人扔东西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他闹脾气也不外乎这几种情况:
要么是他困了,心情本就糟糕,稍有刺激便会爆发;要么是他想做某件事却做不好,比如想把玩具车摆成一条龙但总有一两辆车偏离轨道;要么是他想要某样东西却被拒绝或别人的东西还没摸索过瘾就被要回,比如别人把玩具借给他玩两分钟就要回,而他还在兴头上;要么是不经他同意擅自处理他的东西,比如打乱他摆放玩具的顺序,掰断他的馒头,吃掉他的饼干。
摸清了孩子发脾气的缘由,我们便不难找出对策了。孩子打人扔东西只是因为他不懂表达,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就教会孩子学用其他方式来发泄自己,教会孩子用“说”代替“打”“扔”“摔”,慢慢地,孩子就不会那么爱动手了。
若孩子生气打人,不管是打亲人还是小朋友,都要及时阻止他,并强调打人是不对的。然后跟孩子共情,说明我们理解他的情绪,明白他是为了什么才想打人,但打人是不对的,建议他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脾气。
比如,别人不经他同意就玩他的玩具,他一发现就立马去抢回来,并且动手打对方。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家长,应该立马伸手挡在自己孩子的面前,尽量不让他的手成功打到别人,然后立即把他抱起来边走边说:“宝贝很生气对不对?那个小朋友不经你同意就拿走你的玩具,你就很生气,就想打他对不对?”接着再把打人的后果跟他说清楚:“但打人是不对的,打伤流血了就会好痛好痛的,就要去医院的,别人打你你痛不痛?而且你打别的小朋友,别的小朋友就不跟你做朋友了,以后有酷炫的车车(拿出孩子最爱的玩具来说事儿)也不跟你一起玩了,你还要打人吗?”最后,建议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别的小朋友不经你同意就拿你的玩具,你可以大声地跟他说‘你不要抢嘛!要玩我的玩具先问我呀!我同意了就借给你玩呀!你别抢嘛!’”
若孩子生气扔东西,在他扔的东西对别人不造成任何伤害威胁的情况下可以先让他发泄一番,然后再根据他发脾气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跟他沟通,最后,建议他用别的方式进行发泄,如“宝贝,这种时候你可以大声地说‘我很生气!我生气了!’”
只要孩子能把自己的不满说出来,一般就不会以动手为上策了。
当然,循循善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能指望两三次就能让孩子改变。但坚持下去,相信孩子终有一天会明白打人扔东西是不对的,也会懂得更好地表达自己。
宝爸宝妈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宝宝两岁多的时候会变得很有攻击性,不仅打别的小朋友,而且连自己的爸爸妈妈都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宝爸宝妈干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之类的话,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会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从而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有攻击行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之类的话,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
如果宝宝攻击了别的宝宝,这个时候宝爸宝妈要做的不是给他贴上“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的标签,不要强化他打人这件事,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打了这件事,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慬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 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亳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如果宝宝喜欢对自己的亲人动手,那么宝爸宝妈们要耐心温柔的教导,帮宝宝提高表达能力,让他尽量能自己说出来。当宝宝发脾气摔东西的时候,妈妈可不能惯着宝宝,不如耐心指出来宝宝的错误,然后耐心示范正确做法。了解宝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帮助宝宝解决问题。
二岁的宝宝总是用手打人,这是孩子手脚的敏感期。这时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赶不上快速发展的思维能力,有些事想好了却不会用语言来说,于是他们就用手来表达,语言表达不了自己的不喜欢、不如意,于是就用手去扔去摔。
这时要和孩子多交流。用简单的儿童语言和他交流,交流多了孩子就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当孩子不高兴时,或者想发脾气的时候,大人马上用语言表达孩子的想法,问他是否是这样,如果这样去做行吗?孩子只要是感觉大人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就认同父母的想法,于是他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样孩子就不会扔东西了,同时孩子跟着大人学会了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扔东西其实也是锻炼他的手脚反应能力,不要强烈的责备、制止孩子这种行为,任其发展,只要是在他面前放一些摔不坏的东西,任由孩子扔、摔。等孩子过了这个敏感期,孩子自然就不会去扔东西摔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