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事与愿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所做之事总是事与愿违

admin
导读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明明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比如,你所谓懂得的“道理”,实际上不一定是对的。懂得道理只是理论,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懂得的道理,有没有真正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一件事情因果的逻辑关系,是不是真的已经掌握了,自己清楚吗?举个例子:水能灭火,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明明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


比如,


你所谓懂得的“道理”,实际上不一定是对的。


懂得道理只是理论,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


懂得的道理,有没有真正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一件事情因果的逻辑关系,是不是真的已经掌握了,自己清楚吗?


举个例子:


水能灭火,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不能一提起灭火就要用水,因为像汽油、电器、油漆起火,是不能用水灭的,如果这些东西起火时,一用水浇会造成更大的火势和更为严重的后果。


有些行为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学经》说:



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疾以致病,子欲讳之,必促张之。故屋梁将倾,子欲扶之,反促崩之;纸衣腐食,子欲兴之,必促弃之。

一个人身体受伤,你只想快速好起来,反而会使病情恶化。生了大病,越是心有忌讳,不愿承认,病情一定会恶化。房梁倾斜,房屋要倒,你想去扶,反而使房子倒的更快。纸糊的衣服和腐败的食物,你想使它们兴盛,反而促使它们被抛弃。

这是为什么?

“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与花一辈子都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不同的命运。”

看不透事物的本质,没有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你的行为就很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一、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



伤病之人,养重于生焉,求生而不知养,其死也不久焉。

常言道:伤筋动骨一百天。身体受伤重要的是休养,如果只想快速好起来而不懂得休养,那么,很可能在伤口还没有愈合或骨头还没有长好而再次受到创伤,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二、疾以致病,子欲讳之,必促张之。



君之讳病,则世间无疾有生,非天下无疾,皆以“小恙”相称也,病入骨髓,亦为“偶感风寒”,君之将死,世间无良方可医焉。

人们忌讳说生病,就好像天下人都不生病一样,其实并不是天下人不生病,而是人们把生病称作身体有点不舒服,甚至病情比较严重了,依然称是得了感冒。等到快要病死了才想起医治时,已经晚了,医生也无可奈何了。

这叫什么?

自欺欺人,人亦欺之。

关于这一点,我们接触过韩非的散文《扁鹊见蔡桓公》,讲的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

蔡桓公总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意思是: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看病,把看好的病算作是自己的功劳。

扁鹊三次请求为蔡桓公治病,都被其拒绝了,当蔡桓公病入膏肓,神医扁鹊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三、故屋梁将倾,子欲扶之,反促崩之。



屋梁将倾,其势使然,非人力所使然,子欲扶之,不若让之。不强生不恶死,知势而不违,以留其位以离其害,顺德而为,以泽他物,此为和美之德行焉。

房屋将要倒塌,并不是人为所能达到,而是房屋倒塌之势导致的,所以,你想去扶房屋倒不如让开,顺其自然让其倒塌。我们不要凭意气用事,要不强制生长,不厌恶死亡,看清趋势就不要逆趋势而为,远离有危害的位置和因素,顺应规律做事,这样能抽出精力用在更好的地方,这是和美的德行。

四、纸衣腐食,子欲兴之,必促弃之。



纸衣者,假名而借势之物也,碰一下就纸破了,无有长久;腐食者,昔可食今为庙堂“牺牲”之物也,观之高贵,无以为食。纸衣者,复用则为破矣,腐食者,复食则为死矣。

纸衣烧给死人聊以慰藉活着的人,这是一种心里寄托,但对于活着的人,纸衣并没有其实际价值,不能遮风挡雨,点着了就破了,不能长久。

庙堂上供养的食物,开始的时候是能吃的,食物虽然也在高高的位置供奉着,但时间长了就会腐坏,那时候也就不能吃了,失去了其食用的价值。

纸糊的衣服再次用就已经是破的了,腐坏的食物再吃就会中毒而亡。

道理是这个道理,这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民智为开,则纸衣腐食皆为弃也。是故,欲生者,先得德行之养;欲养者,是有言行不欺;欲生者,不违自然之势;欲久者,不兴纸衣腐食。

人们有了智慧,纸衣腐食都可以扔掉,所以,想要健康先要按照规律去保养身体。想要好好活着,就要在言行上不自欺,也不欺人。想要生存,就要顺应自然的趋势。想要长久,就要抵制纸衣腐食这些虚假的价值名号,重视实际的作用。


总之,我们应该提升智慧,心有和美,按照规律做事,言行如一,懂得去保养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强生、不恶死,生生不息。

为什么我们所做之事,常常会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