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admin
导读 你知道端午节名字的由来吗? 端午节是每天的农历五月初五日,被称为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文化圈的重大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蒿的习俗,2008年被国家定为法定节假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来历。端

你知道端午节名字的由来吗?

   端午节是每天的农历五月初五日,被称为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文化圈的重大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蒿的习俗,2008年被国家定为法定节假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的节日。由于屈原极立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同盟没有成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过上了流放生活,楚襄王即位后,仍不受重用,公元前278年,秦国攻被楚国,楚国百姓流离失所,屈原不忍看到百姓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有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于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奋笔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吊唁屈原,渔夫的划起船只,在汨罗江上来回搭捞屈原的尸体,有的拿着准备好了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说是让龙虾吃饱,就不会吃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汨罗江中,说是灌醉蛟龙水兽,以免伤及屈大夫,后来饭团怕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叶包饭,外缠五彩线,发展成了粽子,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


  字解:午就是中正的意思,端午就是说端正。“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屈原个人简介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也就是今湖北秭归。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屈原的诗作,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作品中的很多香草,也成为湖南很多地方的命名。屈原同时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以身殉国,激起楚国人民的悲愤,于是当地人民划起木舟在汨罗江寻找和打捞屈原的尸体,这就是后来延续2千多年划龙舟的开始;人们担心沉入江中的屈原尸体被鱼虫咬啮,于是向水中抛洒粽子引开鱼群;人们还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用来驱赶鬼神。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表达对屈原的尊崇与敬仰。当然,端午节作为中国最传统古老的节日,其缘起也有其他的说法,但众说纷纭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深入人心,并占据主流地位,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

驱五毒

  东亚地区有一俗谚:“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该地人们自古将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一说为蜘蛛)等称为五毒。)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避害病。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吃粽子

  粽子是大中华地区、日本关西至北陆地区、越南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亲友之间还互相馈赠。端午吃粽子习俗源自中国东汉,当时,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后世也象征包粽=包中(谐音),意味着考试金榜题名的好兆头。

划龙舟

  在大中华地区、日本、琉球,端午节会划龙舟。划龙舟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其实东亚地区的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如姑苏就以龙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习俗。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习俗了。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悬香草(菖蒲、艾草等)

菖蒲是各地端午节皆使用的香草,常与其他植物束成菖蒲束挂起以辟邪驱瘟。

以菖蒲沐浴

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也有些地区因应当地出产的植物而有所变化,有些地方是悬挂桃枝、兰花、芙蓉叶等,而台湾就流行榕树枝、香茅、抹草,或将香草煎药、榨汁服用。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头、洗脸,例如有的地方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称为洗百病,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

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虎形,称为艾人、艾虎,以僻邪驱瘴。又可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又有佩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雄黄酒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华人一般在端午节饮用,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古老的《白娘子传》传说,端午节时白素贞不慎喝下雄黄酒,现出白蛇原形吓死许仙的故事。

佩香囊

传统上女性会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缠五彩丝线

有些地区端午节时会把五彩丝线缠在手腕或挂在身上,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在朝鲜半岛古代,大臣还会在丝线上串上由君主所赐的急救药玉枢丹。

立蛋

将鸡蛋手扶在平面久立后,尝试松手后让蛋不倒。

斗石

双方阵营互丢石头的竞赛,类似于斗殴,流行于青少年之间。

俗语

关于端午节的俗语有“吃掉端午粽,还有三日冻”、“未食五月粽,寒衣唔入栊”、“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 "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