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古称宛陵,古县名,汉初置,隋才改名为宣城。一般的宣城人把“宛陵”读成“宛(wǎn晚)陵”,这种读法到底对不对,有必要对“宛”字的字音作一番探讨。
中国的汉字往往多音、多义,也就是说,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就有不同的用法;就是一个字,同样的读音,也有不同的用法。“宛”是这样一个多音、多义字,也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它的读音有这样三种情况。
第一,读成“宛”(wǎn晚),它可以作形容词、 动词、 副词和名词用,有着不同的词性。
宛,如果作形容词用,它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可当“屈曲”讲,如《汉书•扬雄传下》:“如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宛舌,舌头卷曲,说不出话来。二是可当“委婉、婉转”讲,如《水浒传》:“一面收拾礼物,径往东京,投宿省院诸官,令其于天子之前,善言启奏,别作宛转。”三是当“四边低、中央隆高”讲,如《尔雅•释丘》中有“宛中,宛丘”。四是可当“小貌”讲,如《诗•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宛,小的样子。鸠,鸟名,似山鹊而小。翰飞,高飞。意为:那小小的斑鸠呀,奋力高飞有时也能接近天上的云彩啊!
宛,如果作动词用,也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可当“弯曲相盖”讲,因为这个字本来是形声字,从宀(mián绵),夗(yuàn怨)声,像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说文》说:“屈草自覆也。”二是可当“晃荡、摇动”讲,如《白居易•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晴野霞飞绮,春郊柳宛丝。”三是当“释散”讲,如《庄子》“纷乎宛乎”,成玄英疏:“纷纶宛转,并释散之貌也。”
宛,如果作副词用,主要有四种含义。一是可当“好像、仿佛”讲,如,《聊斋志异•促织》:“如宛然尚在”。二是可当“真像、非常像”讲,如《汉书•李广苏建传》:“封识宛然。”意谓原来封好的记号仍然是那样。三是当“圆场、圆成”讲,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主人折了五两银子,没处取讨,索性做个宛转。”四是可当“辗转”讲,如《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路宛转石间。”,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用法。
宛,如果作名词用,一般用于姓氏。中国古代有一个人叫“宛春”,他是春秋时的郑国人,卫国大夫。
第二种读法是读成“宛”(yù玉),通“郁”,当“浓烈”讲,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寒温气宛,与苑郁通。”这是个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古人作文或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就造出一个字,或用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渐渐人们认可了,就成了通假字。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了,便“合法”了。
第三种读法是读成“宛”(yuān冤),这时的“宛”(yuān冤)字专用于地名或人名。宣城,古称宛陵,不读成“宛(wǎn晚)陵”,应读成“宛(yuān冤)陵”。在古代用“宛”字作地名的不只是宣城,还有河南省的南阳。后来,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时至今日,“南阳市”和“宛城区”均以“宛”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
另外,各地的方言读法不一,粤语,客家话,台湾四县腔,潮州话都有不同的读音。
对“宛”字,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有一段注释曰:“宛,屈艸自覆也。上文曰奥,宛也,宛之引申义也。此曰屈艸自覆者,宛之本义也。引申为宛曲,宛转。如《尔雅》宛中宛丘,《周礼》琬圭,皆宛曲之义也。凡状貌可见者皆曰宛然。如魏风传曰宛辟貌,唐风传曰宛死貌,《考工记》注“惌,小孔貌”皆是。“宛”与“薀'声义皆通。故《方言》曰宛蓄也,《礼记》曰兔为宛脾,《春秋露》曰鹤无宛气皆是。从宀,夗声。夗,转卧也。亦形声包会意。于阮切。”段玉裁的这段文字,除讲了宛字结构,它上头是“宝盖头”,下文是奥,是一个上下结构,还讲了它本义与引申义,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并列举古代文献中的许多例子。最后特别强调它的读法,虽从“宀(mián绵)”,但读“夗”夗(yuàn怨)声,是形声加会意。
那么,古代的“宛(yuān冤)陵”,现在我们大多宣城人为什么读成“宛(wǎn晚)陵”了呢?我想,产生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种。
第一,这个古地名的形成,离现在几千年了,这种读法,现在的宣城人知道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一些研究宣城历史的专家学者知道,所以成不了气候。
第二,宛陵这个名字的来由与宣城的地理形势有关。宛,四方低中央高;陵,大土山。宣城的地理形势与河南省南阳的地理形势差不多,既然读“wǎn晚”有低平的盆地之意,所以读成“宛(wǎn晚)陵”,也似乎在理了。
第三,这“宛(yuān冤)字从语音学上是撮口呼,而读成“宛(wǎn晚)”是开口呼,声音比较响亮,容易传播,人们起名往往求名字响亮。从音节的组成来看,“宛(yuān冤)整体认读音节,短音,而“宛(wǎn晚)”有声母与韵母,两拼音节,长音,停留时间比较长。
第四,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有约定俗成性,即使错了,大家认可了也就这么读了。例如,“叶公好龙”这个成语的“叶”,应该读作“shè舍”,后来大家都读成“叶(yè页)”,如果再有人读成“叶(shè舍)公好龙”,反而觉得不对了。
然而,话又说回来,并不是有错不能纠,但对于语言这东西,随着时代、人群的变化,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就行了,最后由大家来认可,况且由“宛陵”延伸出的“宛陵电影院”“宛陵大酒店”“宛陵湖”“宛陵路”,它是另一种事物了,你要人们再读成“宛(yuān冤)陵”,是不大可能的。当然,作为专家学者,特别是研究宣城历史的人一定要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昏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