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直观形象导入
平时我们教学中的图片、插图. 大部分离学生比较遥远或者比较陌生。如果偶尔碰到学生身边的材料,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学习积极性会大增。因而我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一课时,先出示我们学校的大花坛图,学生一看是自己的学校,感到特别好奇,于是我趁机提出问题:我们的学校的大花坛中间是一个圆形. 它的半径为3米,中问雕塑的底面是边长为1. 2米的正方形,看看我们班谁最能干?能用算式表示这花坛的实际种花面积?这样一来,学生热情高涨,马上凭自己的经验列出算式。然而我紧接着问:这个算式有哪几种运算?应怎样计算??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学习方式等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不仅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形式上有所变通,更要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很多,“导人有法,导无定法”,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导人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的、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为教学目的达成创造有利条件。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实际需要导入
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有很多。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助他们找出建水电站的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三个点A、B、C,如何求作一点P使PA=PB=PC?这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
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PAB、△PAC、△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实例导入,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课堂导入方法一
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思起于疑,疑能引思,思则生趣",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造成学生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从而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以一个趣味语音小短片引入,短片内容:三个臭皮匠和诸葛亮比试解题,诸葛亮独自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臭皮匠老大、老二、老三独自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三个臭皮匠和诸葛亮谁胜的可能性大?请同学们帮忙做一回裁判。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今天要学的知识,这样顺势导入新课,妙趣横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教师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思索。教师在课堂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经验性导入
所谓经验性导入,即是通过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来启发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理解.经验性导入的方式可以是回忆、设问、谈话等多种方式.下面是笔者在工作中的教学实例.
实例3,在学习高中数学中集合这一部分时,笔者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导入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们理解. 上课后教师对学生们说:“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与它有关.”教师一边说话一边拿出一个哨子,然后教师幽默地说:“大家不会告诉我你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吧.”这时学生们十分活跃,都知道这是哨子.接下来教师说:“哨子是你们体育课上常见的器材,你们知道它与数学知识有什么关系吗?”随后学生们便众说纷纭,这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体育课上,你们正在自由活动,体育老师吹响哨子,代表什么?”有学生回答:“集合.”教师引入重点:“对了,是集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集合.”然后教师继续发问:“当你们听到集合哨后,咱们班的同学都来集合,别的班的学生也来咱们的队伍里集合吗?”学生们回答:“不来.”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有关集合的知识:“我们班的学生们就是一个集合,班里的每一名学生们都属于这个集合,而别的班的学生则构成了另一个集合……”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经验性导入可以将数学知识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们很容易理解知识点,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印象.
课堂导入方法二
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数学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环节的时候,可以尝试着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来导入新课,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直角三角形之前就给学生先提了几个问题:大家想知道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吗,有没有什么方法不上楼也能够测出它的高度呢?在我们的学校后面有一条河流,我们能不能不过河就能够侧出河流的宽度呢?大家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那么它的高度是怎样侧量出来的呢?难道是一步步登上山去进行实地测量的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们不用登山也能得出珠穆朗玛峰准确的高度呢?就这样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就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通过生活实例来进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神奇,这样自然容易引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动手实践导入新课
很多时候,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正因大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边讲解边动手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新课导入。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同时也可以将原本抽象化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上到多边形的内角和时,首先拿出了一个三角形纸片,然后问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接着我再把其中的一个角折起,使之成为四边形,然后问学生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接着再折起一个角,使之变成五角形,然后再问学生五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就这样一步步引出今天的问题:求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样的导入方式相较于单纯的语言表达要显得更加直观、生动,不但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的讲授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堂导入方法三
演示导入法
教师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来直观呈现,导入新课。例如在进行“椭圆”的教学时,教师于课前事先准备一个细绳,在细绳两端各系一个图钉,然后将图钉固定于纸板之上,用一支笔将细绳紧绷并绕两点做圆周运动。最后,教师通过对作图过程的详细分析,引出“椭圆的定义”的相关数学概念。这种导入方法直观、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例探求法
利用发生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揭示事物的本质,是探求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课堂导入的一种常见手段。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细胞分裂的实例进行导入,第一次分裂为2个,第二次分裂为4个,以此类推,当分裂第N次时,细胞数Y与N之间存在的关系,即Y=2N,而这个函数就是即将所讲的指数函数。这种导入法比较形象和直观,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深入的知识探求,同时又实现了学科交叉教学(生物与数学)之间的取长补短。
新旧类比法
在课堂导入时,新旧类比法能够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在掌握理论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进行“对数的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在等式XY=N中,若是已知X和Y,求N,这属于乘方运算;所示已知Y和N,求X,则属于开放运算;所示已知X和N,求Y,那么又将如何计算,这就是本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引史讲故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发展史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的事件、人物以及成果,初步把握数学的发展脉络,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态度、严谨的数学思维以及可贵的探索精神。例如在进行“二项式定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杨辉三角进行介绍,告知学生其艰难的探索历程,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