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为什么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

admin
导读 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为什么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这里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看影视资料得知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是什么原因让山东人背离家乡开辟新疆土呢?操作方法 01

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为什么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这里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看影视资料得知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是什么原因让山东人背离家乡开辟新疆土呢?

操作方法

01

2009年,一部名叫《闯关东》的电视剧热播,许多东北人在家里看得不亦乐乎。 有孩子问老爸,这部戏到底哪里精彩? 老爸说,这演的都是咱得祖先,从山东河北来到东北的事。 坦率地说,我对这部电视剧没有丝毫兴趣,包含酸甜苦辣的闯关东被扭曲的方式文艺起来,并且夹杂什么爱国主义之类的说教,显得做作和夸张。 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从中原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清朝以后又开始了闯关东。 清朝初期,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朝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或“祖居圣地”,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实行封禁政策,“永行禁止”流民入境,以备满洲贵族末路时退往关东。 山海关,界定着关外和中原。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河北山东人闯关东。中国有长城,东北有柳条边。柳条边是在封禁地的边界上挖沟垒土修筑一条边墙,高宽各为3尺,墙上植柳树,边墙之外又挖掘边壕,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俨然是长城的缩小版。 柳条边以东的部分称为“边里”,是皇家禁地。柳条边以西为“边外”,属于蒙古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王公的领地,当时德惠为“边外”,大部分是荒原草场游牧之地。 长城上有关口,比如张家口、居庸关、山海关,柳条边上设有“边门”和“边台”,作为管理机构。“边台”采用编号的办法,依次叫做头台、二台、三台……德惠境内的“五台”地名即由此而来。每一个“边台”设台丁150至200人。 当时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关内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战乱和灾荒不断,农民生活艰困,关外广袤肥沃的土地自然是极大的诱惑,于是不断突破清朝的禁令和柳条边,也有“泛海自天津、登州来者”。 清政府也有几次以朝廷名义组织人员前往东北。清初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采取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加上为防备太平军进犯京畿时农民群起响应,咸丰十年(1860年)放弃了执行200余年的“封禁政策”,鼓励农民出关谋生,出现了一次向关东移民的高潮。 穿关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值得关注。 《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没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同样在清朝末年,山东地区赋税极其严重,官府腐败透顶。 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山东莱阳遭遇寒霜,乡间断粮绝炊的农户“十居其九”,当地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却借机增设种种苛捐杂税。年逾花甲的曲诗文联合各村群众上万人抗捐抗税,“拜盟立会”,发誓“反对‘新政’,抗不纳捐”,提出清算积谷、废除苛捐、严惩贪官污吏的要求。山东巡抚孙宝琦下令严拿曲诗文,沿户搜查,无恶不作。曲诗文传令集众,正式宣布武装起义。当时,参加起义的数十万群众,都自备食物,驻扎于沿河岸边,誓与官军决一死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 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捐抗税运动,因与湖南长沙发生的抢米风潮齐名,被统称为宣统二年震惊清廷的两大事变,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引发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山东许多地方民众也因苛捐杂税太重,而决心投往东北。哪怕东北气温低至零下40多度,哪怕东北深山密林里虎狼出没,但是“苛政猛于虎”的现实让他们毅然决然地奔向陌生,却是自由的天地东北。 1840年全国人口达四亿多,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时候,总人口三千万。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 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这就是闯关东。他们用行李和柳条编织的花筐,装着简单的行装和生活用品,一路上携家拖口,身背肩挑。饿了啃窝头,渴了喝凉水,困了钻山洞睡破庙,干粮吃完了就给人打短工,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来到东北,这还不算完,跨过黑龙江来到外兴安岭一带。曾有德惠王氏族人描述闯关东的艰苦情景:“鲁南塞北非等闲,背井而去举步艰。雄关阻断望乡路,迷茫难知何时还。” 莽莽荒原一望无际,弯腰抓起一把黑土,甚至用秤来量土的轻重以确定肥沃或瘠薄,当看到肥肥的油水从指间流出,闯关东者流下激动的泪水,决定就在这安家落户了。“跑马占荒”,就是农民骑马跑过所圈占的土地都归其所有。于是借来家伙什,搭窝棚,开荒地,打下粮食。泡子里的鱼,林子里的狍子,还有天上飞的野鸡,打不完也吃不完。几年之后,听到消息的老家人领来了媳妇和更多的穷乡亲,接二连

02

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1、经济因素?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关内地区的生产力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同时由于地少人稠的黄河中下游灾害频发,特别是受灾严重的山东,大量农民处于极度贫困,生活得不到保障。而东北地区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又盛产人参、鹿茸、貂皮、黄金、珍珠等贵重物品,则对关内的农民产生极大吸引力。因此清初,关内人口向关外迁移的现象已出现。乾隆时期,关内人口不断膨胀,耕地与人口的矛盾不断尖锐,促使山东等地的汉族饥民成为闯关东的主流人群。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2、政府政策因素?(1)清初,满族统治者将山东“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触犯刑律的“流人”发配到“极边寒苦”的关东。在资源丰富的关东,大量山东“流人”使处于饥寒交迫缺少土地的山东贫民对关东有了了解,产生了闯关东的想法。特别满族统治者的恣意圈地、逼民投充、督捕逃人等措施,加剧对山东社会经济的破坏,更加强了山东贫民闯关东的倾向。?(2)1644至1667年,清政府《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在这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1861至1911年,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清政府解除东北禁封令,掀起山东贫民闯关东的高潮。?3、地理位置因素?关东与山东仅隔海相望,山东人闯关东有两条路:一条浮海,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之间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频繁,胶东一带的农民闯关东大多是浮海北上。一条陆行,从山东陆路到关东,需环绕渤海经过山海关,再借道“辽西走廊”,鲁西、鲁南、鲁北的难民大多走此道。清末民初,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天津至山东峄县段、“京奉铁路”等路段的开通,从山东可以直接乘火车到沈阳,更为山东人民闯关东提供方便。

03

1、是内地经过长期的人口增殖,使人口达到饱和,不可能人人有土地种。

于是山东、河北一带的农民为了谋生计,便到地广人稀的满人的“龙兴之地”去淘金、种地;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