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总结(优选8篇)

admin
导读 [2]王阿楠.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长江大学2014[6]金玺铎,任英.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6(07)[1]刘庆青.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探微[J].艺术教育,2004(3).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总结 第1篇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变化举世共睹,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问题成为国家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特别是高等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这种大势之下,全国各大艺术与设计院校亦愈来愈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同时,正是在新的变化之中,人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变得落后而不合时宜,不能够满足新时展的需要,于是教学改革的呼声逐渐出现,且愈演愈烈,同时亦开始大规模地付诸行动。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在200 3年进行了重组,继而在教学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新的教育观念,致力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参考国外顶尖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学方式,结合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现状,重新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与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几年来,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在新任院长靳埭强的带领之下,艺术与设计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改革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

以美术系为例,改革后的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将以往的装饰艺术专业调整为公共艺术专业,更进一步以新建专业出发,将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改。经过几年的摸索,特别是从2006年至2008年,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和问题,调整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的有效性,逐渐完善专业建设,配套的教学理念及手段已经构建成型,具有了国际国内相应的水平和自身不可替代的专业特色。

在改革初期,我们发现以往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艺术的观念性不够,很多课程仅仅注重技法层面上的练习,思维面比较窄。其现象是学生的眼界狭窄,条条框框太多,思想放不开;其结果是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无法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素描课就是人物写生,完全延续了学生从高中入大学时的“考学模式”,只重视技法上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发挥其创造力、无法激发其灵感;并且,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原始创造力也被不同程度地削弱。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认为改革是必然的,不能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建构新的课程体系?怎样使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建构公共艺术观念方面的总体框架、同时建构起自身的艺术创作体系?这些都成为专业建设方面最受关注的问题。

我们的构想,是将所有的课程构建成为一个网络,这个网络有其纵向亦有其横向;某个课程不再被视为独立的课程,而是前后左右相互关联的。学生在研习某个课程的时候,必须回顾以往研习过的课程、环视同时进行的其他课程、关注未来所有的课程,并且引导学生清晰地了解课程设置的终极目的。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真正的系统,是谓“课程体系”。

顺应学院的改革,首先将基础课程设置由两年改为一年。进入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以后,所有的学生首先要经过一年的共同基础课;从第二年开始,学生即进入各个不同的专业,开始全方位的专业学习与创作。按照专业的发展,我们将公共艺术专业大致规划为三种课程:其一为“观念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现代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其二为“实践课程”,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三为“建构课程”,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综合培养,目的在于建构公共艺术专业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概括地说,学生首先要有艺术观念,也要有实践能力,亦要有整体把握的能力;并且除了形成整个公共艺术专业大的整体“建构”,每个学生也要形成自己小的整体“建构”。

在学生刚刚进入专业学习的阶段,我们首先设置了两门重要的观念课程,即“现代造型语言”和“公共观念与艺术观念”。“现代造型语言”是公共艺术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的特色课程之一。这个课程首先引导学生形成现代造型观念,培养现代造型能力,并且为掌握现代造型语言之间相互融合的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下一门观念课程“公共观念与艺术观念”作出一个有效的铺垫。“公共观念与艺术观念”课程亦是我院公共艺术专业的另一特色课程,可以说是“现代造型语言”的延伸,有一定的独创性。本课程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公共艺术的概念;避免学生将眼光局限于一般认为的公共艺术范畴,比如城市雕塑、环境装饰、景观、园林等等。在“公共观念与艺术观念”课程中所包含的公共艺术概念范围更为宽泛,比如影像、装置、行为、现代戏剧等等都可以成为本课程所探讨的内容。本课程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公共与艺术在西方形成的历史原因及过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所以也相应地介入对于西方哲学、文学以及某些新兴学说的了解;亦结合对于西方各个艺术流派、各种艺术语言等方面发展的认知,意在引导学生形成真正的当代公共艺术观念。

观念课程对于实践课程有一定指导性的意义,同时观念课程当中也有一定量的实践机会。

在比较集中的公共艺术观念课程探讨以后,实践表达在接下来的探讨当中成为一个重点。这一阶段,以动手为主的实践课程比较集中。比如“综合绘画工作坊”,通过课程实践我们发现,前面的观念课程在接下来的实践课程中已经凸显其有效作用。同学们的想法相当出色,其思维活跃、大胆,想法奇特,尝试的材料丰富。在“综合绘画工作坊”这样一个冠有“绘画”标题的实践课程中,并未陷入传统的“绘画”观念中去,而是对于绘画有了一个新的观念认识。由于前面观念课程的引导,加之综合绘画任课教师的梳理,同学们所理解的“绘画”已经远远超出了画布、画纸,由平面的二维向三维空间甚至四维空间延伸。有的利用树根在铁板上“画中国画”;有的利用电脑主板表现现代城市发展的问题;亦有的利用四维方式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课程中的作品表现虽有各种维度空间的倾向,但是总体的概念是围绕着“绘画”的。与“综合绘画工作坊”相呼应,以探讨三维空间概念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综合(雕塑)造型”,这个课程意在于三维空间中探讨综合造型与材料结合的可能性。造型的多样性是课程最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同时尝试各种丰富的媒介特色,比如陶瓷、木材、金属等主流材料,亦鼓励同学们更多去尝试非主流材料,比如橡胶、布、麻绳、海绵、纸浆、废 料、水……让同学们了解最为丰富的材料的可能性以及材料的属性。虽然这是一门实践课程,但是我们同时强调观念的重要性,随时注重自我观念的表达。以材料为媒介、造型为手段,最终还是表现同学们的观念。

经过观念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训练,课程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但是要形成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完整的规划,建构课程是不可或缺的。所谓的建构课程,就是要建构一个专业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注重专业的整体性。比如“世界造型发展史”这个课程,乍听上去是一般的艺术史论课,但是这个课程恰恰是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一个重要的建构课程。传统的艺术史课程,通常都是采用将整个人类的艺术历史以流水的方式进行讲授,在基础课阶段作为艺术教学的入门基础是可行的;但是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以后,与专业课程并行、有选择地结合专业课程的艺术史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尝试很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实践课”,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学“史”。分专题、分流派、分人物的艺术史讲解是课程的一部分,同时引导同学们对于艺术史中大师级的作品进行模仿、创造性模仿、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

其他的建构课程还有,“材料与结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公共艺术项目操作与控制”等等。我们认为,所有这些课程,在我院的公共艺术专业中并非单纯为了学生学习某种课程、某种知识而设立,而是为了建构学生的总体知识完整性而设立。通过建构课程的研习,亦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合作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独立品格。

按照国内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传统,课程一般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必修课程,其二是选修课程。前面所涉及的都是公共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与之相呼应的还有选修课程。对于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来说,选修课与必修课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全方位的知识构成方面,选修课更有着必修课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同学在每个学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求选择几门选修课,一方面可以完成自己所修的学分,另一方面更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选修课当中,有以强调实践为主的课程,如“传统造型工作坊……软性材料工作坊”等等;也有以理论、观念为主的课程,如“中国造型传统研讨…当代艺术发展研讨”等等;亦有涉及到综合知识内容的课程,如“科学与当代艺术……戏剧学与现代艺术”等等。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总结 第2篇

一、我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公共艺术教育地位不高,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通过调研发现,贵州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缓慢,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艺术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相当薄弱,仍然处于一个附属的位置,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指导机构,没有从事公共艺术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研室,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人们对公共艺术教育认识不够,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学科门类不全面。目前,贵州省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数量参差不齐,学科门类不全面,杂乱无章,形式大都是全校任意选修课,上课时间均在晚上或周末,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3. 缺乏必要的教学条件。由于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很好地进行归口管理,日常运作经费短缺,加上学校对必要的教学设备投入不够,一些学校连起码的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室都没有。教学设施资源的严重不足导致了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开展时断时续,朝不保夕。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无法提高。面对现实我们应充分看到,贵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艺术教育系统全面研究,许多高校忽略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师资队伍建设与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发生脱节的状况日趋严重。师资队伍的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自身文化修养差,文化底蕴不足,科研能力不强,敬业精神与教学能力欠佳,势必影响到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我省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1.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艺术教育的制度建设。就普通高校教育而言,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着眼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和促进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创新思维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人格,服从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总体教育目标。高校首先应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给高校艺术教育一定的地位。

2.调整教学计划, 增设艺术类课程, 加强艺术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是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而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是搞好艺术教育的前提。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立一到两门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程纳入教学必修课,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相应的教学评估标准。如:《大学美育》、《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

3.加大硬件投入,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投入经费,大力建设兼容性多媒体教室,以满足开设艺术必修和选修课的要求,逐步做到公共艺术教育设施和器材设备基本配套,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选修课方面尽量配备适合学生的教材,同时组织教师队伍,加强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努力开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我省公共艺术教育的步伐。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既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又区别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当务之急,是组建一支精干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保障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不断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和艺术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整体水平,以达到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只有这样,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事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5.加快艺术团的建设,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校园艺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学校应该大力扶持艺术团,积极为学生提供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经费和场所。加强学生文化艺术社团的建设,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培养高雅气质,提高文化素质,巩固第一课堂的艺术教育成果。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总结 第3篇

1涵义:简单的来说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在德育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根据大学生的身心情况及平时的校园各项活动,探究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情况,以此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艺术水平,培养艺术概念,并且在教育中不断的结合公共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来促进高校大学生的综合全面的发展。通过在德育教育中展开公共艺术教育的应用,可以直接的美化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的见刊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修养,并且还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基本内容:对于高校来说,德育教育中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单单是实施德育的一种方式,其实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教育新形式,所以说在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审美能力,还可以不断的增加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道德精神,更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实践活动来提高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总之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在结合后会产生出一种沟通高校大学生内心的桥梁,使得德育教育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来产生德育教育,也可以通过德育教育来反补公共艺术教育,总之两者的结合对现代教育来说是一次新的开始。

二、发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因此来说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有效的打开德育教育的局面,并且使得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同时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因此,发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1.首先就是认识到德育工作并非只有单一课堂教学的方式,需要增加实践课程,运用丰富的公共艺术教育等形式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德育的基础是美德伦理,没有美德的熏陶,德育只有只是一味的灌输式的教育,是机械僵化的,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他们天生具有的美好情感的葬送。

2.我们要应用艺术课程和艺术社团互相輔助、相互促进的办法,来使艺术教育能够真正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能够让大学生真正融人艺术的殿堂中来,不断发挥艺术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和交叉学科中所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能够让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科学知识齐头并进、互为补充,不断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让大学生在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上不断获得发展和进步。

3.高校在执行公共艺术教育的时候多是以实践为主,这种以实践为主的活动可以直接发货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在艺术欣赏课中教师不断的增加学生的艺术知识量,以此来打开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错误认知,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的形成,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多去参加艺术活动以此获得更多的生活实践,并且在这中间来提高学生的对于公共艺术与思想品德的养成。

4.对于高校来说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学生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程度,这样也是从另一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同时在跨学科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强调公共艺术教育所需要表达内涵与意义,另外在德育教育既要保持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实践的活动。在实践的德育教学中需要把公共艺术教育渗透其中,并且让大量的学生明白所实践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说既要保持学生的德育教育还需要增加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价值

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价值主要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产生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在教育中既要考虑到德育教育同时还需要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渗透,这样可以综合两种教育形式对高校大学生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其中公共艺术教育是主要的渗透内容,并且把这种教育形式在德育教育中普及开来,以此来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综合性的全面的发展发展素质,并且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虽然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多用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中,但还需要根据专业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教育特点,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应时代要求,应社会需求,引进适合本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法措施。构建高等院校教育专业的人文结合教育模式,促进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高度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并在不断摸索实践中培养德育意识、提升艺术综合修养。

参考文献:

[1]宁家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2]王阿楠.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长江大学2014

[3]张娅婧.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

[4]徐箔.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

[5]李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6

[6]金玺铎,任英.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6(07)

[7]杨岚.大学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问题研究[J].艺术教育.2006(07)

[8]孙媛,严新平.从多元智能理论看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J].艺术教育.2006(03)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总结 第4篇

公共艺术教育是在公共艺术专业学科与综合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种公共艺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分别的研究与学习,其中涵盖公共艺术的艺术形式、本体形态、创作形式与观念、创作技巧与方法以及审美意识等内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定位于向学生讲述公共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与鉴赏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与评判各种艺术门类,不单单是艺术知识的积累和艺术技能的训练,通过综合学习,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创造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美学教育的重要的、有效的途径。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能单单强调理论的深度,而更多要注重形式的广度。只有不同角度、多个层面结合起来,课程涵盖理论赏析技巧的多个层面,做到既宏观调控又微观把握,才能在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人格陶冶等不同层面上充分发挥作用。然而,从笔者多年来的美术鉴赏相关教学情况及与兄弟院校艺术教师交流的情况来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结构不均衡。现在不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主要依托本校艺术类专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公共艺术教师队伍结构往往比较单一。讲授课程的大都是青年教师,缺少学科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在专业技能上可能各有所长,但综合文化功底稍逊,因此讲授课程时往往只侧重自己擅长或关注的领域,不能同时兼顾其他层面,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或者有一定局限性。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乏“选而不学”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公共艺术课的学习持消极应付的态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认识能力也不能充分发挥。有些学生仅仅处在对艺术课程浅层认知的程度上,有些学生仅仅为获得学分,出现“选而不学”的怪象。

3.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教学态度、专业定位有偏差。一支富有责任感和较强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对于公共艺术教育来说尤为重要。然而现实却是部分教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投入精力不够;此外,部分教师站在个人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不愿从事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认为这样会让个人的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正因为有这样的顾虑,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方法、教学设计等教学技巧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去钻研,结果导致学生不满意、教学质量不高。有的教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不规范,用听音乐、放视频等形式来应付课时,久而久之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减,创造性学习的动力会受到打击。态度决定结果,这样做只会令教师和学生消极应付,让公共艺术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而无收获。

4.缺乏具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适用教材。对于如何选择公共艺术课教材,大多高校目前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笔者在与兄弟院校教师交流时得知,有些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材是艺术专业课程教师教案的缩略或提炼简化,大多没有合适的专门教材;有些院校的教材是由讲授公共艺术课程的院系负责,院系再分配给具体的任课教师负责,且灵活度和自由度很大。这缺乏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和科学性。

5.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制约着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所高校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学科建设的完善化及特色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建立特色化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会减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障碍。现阶段,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都没有从思想上达成高度一致的认识,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大多停留在各类艺术表演的成绩,或者是不同层次艺术竞赛的获奖名次等。不合理的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着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走出现实困境的探索

1.设立专门的教学机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最早从_年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_—2000年)》中关于艺术教育的宏观规划,到2002年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再从1996年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的总体指导意见,到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无论从宏观战略决策上,还是从制度建设上来看,上到教育部下到各省教育厅,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具体量化意见、工作规程、指导方案等日渐明晰。按照规定,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与在校学生的师生比应该在1:500~1:667,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一半。各高校应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应成立公共艺术教学部或者是公共艺术教研室。设立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机构增强了教师相互间的凝聚力,增加了教师的归属感,为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可见,一支健全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

2.教师要用“参与性、丰富性、创新性”激发学生热情,改观“选而不学”。开放性、参与性、丰富性、创新性及灵活性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教师在讲授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不定时开展文艺活动或举办画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这种热情不断影响、引导、鼓励学生。举办此类展览或活动的时候,既要注重传统,又要不乏时代感,既要有深厚基础,又要不乏创意视角,力争百花齐放。激发学生善于创造、敢于想象、追求新知识的创新思维,为其搭建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张力。教师要经常组织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参加积极健康的艺术审美活动来展示自我,进而增强自信,发掘自己潜在的能量和价值,将对艺术课程的间接兴趣逐渐发展转化为直接兴趣,从而改观“选而不学”的现象。

3.结合学生层次和专业特色,选取因地制宜的教材。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材选取,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若太过专业学生则望而却步,若太空泛学生则感觉了无生趣。有些高校根据地域特色编写校本教材,无疑走在了民族化的前列。据了解,湖南理工学院在编写校本教材方面就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其组织教师编写了《巴陵艺术风情》等校本教材,吸收作为湖湘文化组成部分的巴陵文化养分,把赛龙舟、巴陵戏等传统文化艺术写进了校本教材里,并在相关专家指导下,学校建立了“基础理论教材+自选教材+校本教材”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体系。编写的教材既考虑到了工科、理科学生的特点,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通俗又易于接受,既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又适合教学需要。公共艺术课程和专业建设,包括教材的选取都要综合考虑系统性、连续性和积累性。公共艺术课教材的选取不能仅仅依领导或任课教师的偏好做决定,而应既注重其内在价值,又能够弘扬传统,既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相关性,又适合学生的阶段心理特点,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4.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的“蝴蝶效应”,带动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氛围。作为高校“硬件建设”以外的重要部分,公共艺术教育受到的关注度在日益提升。大学生艺术团在各项重要艺术比赛活动中的精彩表现及取得的成绩排名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认可。大学生艺术团里大多是一些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文艺精英,他们关心时事,心系国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入社团时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希望在社团的帮助和活动锻炼下,能够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也希望能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进而成员间互相启迪、增进友谊。既然他们都怀着美好的憧憬加入社团,那么就应该为其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社团文化艺术活动提供大力支持,让大学生校园文化不断出新出彩。让大学生艺术团充分发挥“蝴蝶效应”,带动整个学校的艺术氛围,让年轻的心与时代脉搏共同律动。在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热情会被带动起来,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连锁效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走出困境就指日可待。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总结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教育 公选课 教学管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指高校中对全体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所进行的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_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艺术教育的文件。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印发了《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工作的通知》(陕教体〔2012〕17号)。从此陕西省包括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各高校相继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对全省第一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检查与评估工作,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在公共艺术教育评估取得良好等级。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之一,该院公共艺术教育也是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缩影。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使该院公共艺术教育从零起步到取得全省65所高校评估获得13所良好高校之一、3所良好高职院校之一,成功经验值得交流推广。下面把学院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探索中的经验进行总结,该院具体做法是:

第一,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积极弘扬“修德、砺志、笃学、善业”的校训,以优良的校风和浓厚学风积极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公共艺术教育正式以“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纳入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同时,通过“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项目”等形式加强第二课堂的公共艺术教育,使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第二,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加强组织管理。该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计划与发展规划,审定相关建设与整改工作方案,监督、协调教育教学工作落实情况,评估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自主考核总结。同时,学院成立“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在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研究、拟定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建设、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开办艺术系列讲座及艺术展演活动,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建设、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的研究制订、教学改革及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

第三,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选修、必修两手抓。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2012年秋季开学前,公共艺术教研室成员经过讨论后认为,在全院范围里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把这门课分为六个部分:学院公共艺术概论、美术鉴赏、书法欣赏、音乐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每周按两课时安排,根据内容的多少把一学期课时分配给不同的部分,最后由六位教师按内容的先后依次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

一学期下来,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普遍反映,这样教学虽然大家把各门艺术的鉴赏都了解了,但仅仅知道皮毛,学得不是很深入。有的学生只对这几门里面的一两门感兴趣,其他的根本就不感兴趣。

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公共艺术教研室的全体成员又在一起研究改革方案。原来是把课程分几个部分,学生都上一样的课。换了一个角度之后,在分完课程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一门课程,最后让选同一课程的学生一起上课,而且这一学期都学这门课程,这样就解决了学生无法深入学习这一难题。学院为保证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经充分调研,以“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明确指出:“非艺类学生须修读至少1学期公共艺术类课程”,并要求修满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所有课程,考试合格方能毕业。在确保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还适时组织素质拓展系列讲座与课外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第四,积极开展校外课外艺术活动,延伸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为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延伸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学院在校团委组织领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目前共有书法社团、美术社团、摄影协会、舞蹈社团、合唱团等艺术类学生社团,注册社员达1000余人。这些社团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和相互学习的场所,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社团多次举办或参与、参演校内外各项艺术类竞赛和文体活动,获得一致好评。近三年来,该院共计100余名非艺术专业学生参加各级艺术类比赛并获奖。同时,该院还充分利用艺术教师工作室、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室、艺术类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

第五,保障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学院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每年根据艺术展演、艺术社团的等级、规模划拨专项经费,确保艺术社团活动顺利开展,并建立艺术教师培训专用经费和科研经费。积极鼓励艺术类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音乐表演、创作、音乐鉴赏、音乐理论研究,促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期待和关注,各校都在致力于艺术素养教育的改革。充分认识艺术对人的发展价值,重视艺术教育,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客观地查找高校艺术教育深入开展的制约因素,结合实际,找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对策措施,积极改革,才能切实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

(注:本文为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重点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008)

参考文献:

[1]刘庆青.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探微[J].艺术教育,2004(3).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特色课程群建设;食品校园文化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知等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不断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院是以食品冠名的国内唯一高职院校,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以“诚信+良心”为核心内容的食品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食品文化艺术,将“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技艺与素质并行,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学与体验共举”的素质教育思想。通过创新建设思路、优化课程结构、开发特色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开展艺术体验等建设措施,构建了食品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人文理念,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提炼食品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指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我们学院作为以大食品类专业为主体的工科高职院校,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构建,在努力建设食品类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同时,从学生需求出发,也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具有食品特色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1.创新思路,优化结构。公共艺术课程本身就是由多种艺术学科交叉、多种艺术门类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同时也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目的地开设内容广泛、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较强的选修课程。近年来,我们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在各专业课程体系原有五大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开发了覆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类的公共艺术课程120余门。如“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茶艺、普通话、形体、音乐欣赏、插花艺术等艺术类课程;“文秘”专业开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形体训练、职业装束与化妆、美学概论、书法等课程。各专业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与公共艺术选修课相得益彰,优化了专业课程结构,完善了课程体系课程模块的构建,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更为合理,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合作意识、知识应用能力和人文艺术素养等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共同支撑起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半壁江山。

2.提炼食品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学校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是专业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品味,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环节。学院作为以“食品”冠名的全国唯一的高职院校,食品大类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60%,食品大类专业在校生占全校学生总数,食品大类专业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形成了食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优势。我们利用学院的“食品”教学资源,设计开发了食品制作工艺、食品养生与保健、饮食文化、食品艺术、淮安当地食品饮食习俗研究等五个课程群,设置了整套课程建设流程。依靠具有食品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立,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使非“食品”专业学生分享食品特色课程,使食品大类专业的学生互享食品特色课程。

二、构建公共艺术课程群,彰显食品特色

通过几年的建设,食品特色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每年呈递增趋势,由2011年的12门次增至2013年的41门次;全院选课人次平均每学年达2000以上人,占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选课人数的三分之一(见图1)。

五类食品特色课程建设分属不同的二级学院,在建设中也各有交叉,已呈显著成效,已建有食品加工制作工艺类的5门课程(面塑欣赏与制作、日本饮食文化、葡萄酒品尝与鉴赏等),食品营养与保健的8门课程(中华传统养生等),食品安全的7门课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讲座等),饮食文化与习俗的12门课程(饮食文学欣赏、茶文化赏析、酒与酒文化、中外饮食文化趣谈、旅游美食、西洋酒知识等)和淮安当地食品饮食2门课程(淮安名人与美食、淮扬菜鉴赏)。每学期,公共选修课程安排表中开设包括食品技术、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艺术、食品赏鉴、食品文化、餐饮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学等“食品特色群类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选课踊跃。食品类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群建设,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内涵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多元化模式的开发,培养学生具有食品行业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的需要。通过食品特色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建设,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程的类别,凸显了我院食品特色,实现了全院学生共享食品教学资源,每位毕业生都打上了“食品”的烙印。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总结 第7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 质量 保障体系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力求实现理念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将使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教学管理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有效化方向发展。

一、课程内容形式体系

该体系一是要构建融艺术理论学习、艺术作品鉴赏和艺术实践活动于一体的立体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普及艺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二是要形成以《艺术导论》等8门限定性选修课为核心,以提高型和个性化任意性选修课(含校本课程)为重要补充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体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限选课程有艺术导论、戏剧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艺术教育的新观念强调,“艺术教育课程要多样化……以人的发展为本,把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目标……”。高校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发展等进行选择,这样的课程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如清华大学就设立了艺术自选课,主要包含理论型的欣赏课和实践型的技巧课两方面,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接触一些艺术门类。三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平台,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建立好艺术教育网络。由于艺术教育不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它还包含了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一定的艺术技能方面的教育,因此,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显性课程,理所当然地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将艺术教育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领域,建立艺术教育网络,扩大艺术教育功能。这要求教育者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实施艺术实践、课外指导、专题报告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其中由于艺术实践有其丰富性、多样审美性、体验性等特点,它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举办校、院(系)际的主题鲜明的大型艺术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等;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学生文艺团体的指导与管理,鼓励大学生在各种类型的文艺社团活动中丰富文化生活,提升艺术素养。

二、教学操作规范体系

该体系是教师教学的起点。规范化的严格的教学要求是保证公共艺术教育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的关键环节。和高校的其他教学一样,公共艺术教学应列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对公共艺术整个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做出符合课程特点的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一是富有特色的课程设计。艺术教学的实践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来完成的。公共艺术课教师要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将艺术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机结合,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设计,激起学生对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浓厚兴趣。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特别重视教学内容的个体经验性。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最感染学生的往往不是教科书上图文并茂的文字解说,最震撼学生的也不是艺术大师们所具有的非凡的创造力,而是教师凭借自身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和感悟、以自身独特而真诚的思考,引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冲动,并帮助学生实现精神探索的历程。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过程。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永恒的主体。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示范者、欣赏者和协助者。新奇而轻松、自由而快乐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艺术兴趣,充分调动广大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以实践为主要形式。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表明,学生是体验者,还是旁观者,是动态的操作,还是静态的观看,效果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有人把操作性也列为艺术教育中培养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的一条重要实施原则。三是形式多样的教学总结,形成完整的公共艺术课教学档案等。课堂教学总结是在公共艺术课结束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课堂用到的关于公共艺术的知识点、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的总结。好的总结能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学习过的内容,并对学习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归纳作用,通过建立完整的公共艺术课教学档案,不断提高公共艺术课教育教学质量。

公共艺术媒介调研总结 第8篇

关键词:互动形式设计原则理念互动

众多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还依旧停留在雕塑、墙绘、艺术装饰等一些传统形式。实际上,当今的公共艺术早已飞速发展,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已经展现出来无限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科技发达的如今,公共艺术与其结合,迸发出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装饰空间环境,更多的是表现所在空间的文化及服务受众的思想内涵,对于公共艺术品来说,艺术性只是其形式,公共性则是其灵魂。优秀的公共艺术品可以增强人们对自己城市和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除了形式,它需要迎合公众,顺应城市精神,顺应时代特征,引领发展潮流,从而展现出一个城市的前瞻性和进取性。

一、城市公共艺术现状分析

(一)何为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从字面意思来解读就是“公共”与“艺术”二词所结合的一个复合词。“公共”一词,就可显现出其公共性,而这公共的意义不仅仅是空间形式上的公共,更深层次的还是人、空间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公共”是“艺术”的限定和修饰词,由此可见公共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其核心属性、是公共性。任何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无法脱离其公共的性质,它们都处于公共空间之中,在这公开的状态下为其于公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条件。一件艺术品放置于私人空间,它将变成一件私有的艺术品,如果将其放置于公共空间中,那么它就是一件公共艺术品,但也有私有艺术品成为公共艺术品的,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总而言之,公共艺术无法脱离与公众的互动这一环节。

(二)城市公共艺术互动性的意义

在现代生活中,公共艺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见到公共艺术的身影。人们已经习惯了公共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公共艺术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在现代交互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展示方式由静态向动态转换,由室内向室外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环境的互动性在逐步增强。从互动的角度研究公共艺术,互动是公共艺术存在的根本,也是其重要意义所在。从公共艺术互动性的内涵来看,其本质是艺术品与其空间环境、地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如果选择独树一帜,就一定要与空间环境以及地域文化保持相对的融合,这是公共艺术互动性理论合理存在的根据。总而言之,公共艺术互动性的灵魂是参与,即可以是与公众参与到公共艺术品中,也可以是其本身传播一定的先进思想,目的都是实现公众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沟通。在公共艺术的互动形式中,肢体互动和情感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式,而理念互动是深层次的互动,而且并不是会发生在每个受众身上,这也是公共艺术得到魅力所在。总之,在形态上符合基本审美要求,在功能上注重迎合公众日常需求。

(三)城市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

1.信息传达不到位

目前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存在信息传达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理念的传播,文化的传播。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是否能够发挥其作用根本看其信息传达的效果。其中关键的是作品本身所表达的观念。在我们城市墙体中常有的一些墙绘,简单的绘画加上一些标语,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其所传达的社会主义思想,那一些其他看似复杂的作品是否比这些直白的作品所传达的理念效率高呢?公共艺术的成功与否也是显而易见的,只需看公众对其的评价。例如央视的“裤衩楼”,这个荣获了“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的央视大楼到了公众口中却是如此不堪,可见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并没有很好传达,这就是所说的信息传递的不到位。

2.表现手法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