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合集11篇)

admin
导读 [8][10][11][12]袁行霈《**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45、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第1篇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于豪放派诗词的优选【一】份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第2篇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浅谈苏轼诗词的豪放派风格。

一,其风格的诗词中形象

一般而言,诗词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形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

再来看下篇周瑜的具体形象。苏轼也特欣赏其少年功名,英气逼人。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正是最完美的**。“小乔初嫁“一句刚中有柔,与首篇“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特写周喻的战绩,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只是为了更加突出其风采与才能。而苏轼自己是有宝刀已老功名未就的感愧。壮丽河山,英雄业绩,激起了苏轼的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从总的方面来看,这首诗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有着宏大的境界。

二,豪放的表现手法

在诗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扬后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最突出的豪放风格就是虚实结合。

这里的虚是指已消失的境象。诗词首先写的是现实中的真实景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最真实的景物,给人最宽阔的视觉效果,让人感觉是身临其境,感觉那片广博精深。可是,这一切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也曾经是历史上的重要地界。诗词人运用那豪迈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片广阔的时空和天空中。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尽烟灭”这里写的才是虚景,不是发生在眼前的景象。它所描写刻画的是周瑜那淡定自如的容貌,那指挥锋利的形态,成为历史的主角。那“雄姿英发”是对周瑜的形容与赞美,而上文提到的那三句便是对其的肖像仪态上的直接描绘。在诗词人的笔下,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是一介书生,相貌堂堂,也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让人后赞不绝口。

接下来诗词人又运用实写的手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诗词人的心绪也从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之中,猛然回到现实中来,他才突然发觉自民怀的可笑。原来他是如此的多愁善感,以至于自己不知不觉中就生出了白发。想象中的周瑜的英雄事业与雄姿英发和自己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感觉自己虽然有周郎的才干,可现在却是在这片不能实现抱国之志的地方,那种郁愤与苍凉顿时油兢而生。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第3篇

1、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2、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6、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9、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

10、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11、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1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1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1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1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

1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18、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20、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2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苏轼豪放派诗词(精选1篇)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第4篇

1.《鹧鸪天·杖屦寻春苦未迟》

杖屦寻春苦未迟。洛城樱笋正当时。三千界外归初到,***前事总知。

吹玉笛,渡清伊。相逢休问姓名谁。小车处士深衣叟,曾是天津共赋诗。

2.《书愤》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3.《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第5篇

文学史上素有“诗庄词媚”的传统,人们在填词时,总免不了要考虑什么样的生活、思想、感情才能够用词这一文学形式来表现。及至苏轼,采取“以诗为词”的手法,将别人以诗的形式来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写入词中,于是“东坡词颇似老杜诗,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1],放映了以前词人所没有放映过的广阔内容。而苏轼对词体革新的根本,正是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本文拟从苏轼的词学观,来探讨其词体革新中的几个问题。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味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词须是“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破“柳七郎风味”则是其词体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苏轼的词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就必然给词带来意境和风格上的创新。在写出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后不久,苏轼就在第一篇关于词体革新的文章《与鲜于子骏书》中,明确提出了“破”的问题:“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2](P1650)歌词本是要“绣幌佳人”,“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欧阳炯《花间集序》)来歌唱的,而苏轼之词竟要东洲壮士“吹笛击鼓以为节”、“抵掌顿足而歌之”,并为其壮观而自鸣得意。显示了苏轼有意开阔新词境,以“破”风靡词坛的“柳七郎风味”,提倡一种具有阳刚之美词风的意愿。

在这里,苏轼对自己的词体革新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立”,“自是一家”;二是“破”,“无柳七郎风味”。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把“柳七郎风味”看成是“自是一家”词作的对立面,可见他对破“柳七郎风味”的重视程度。对于苏轼的这段话,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指出,苏轼“近却颇作小词”云云,“一似欲为耆卿之词而不能者。然坡尝讥秦少游《满庭芳》词学柳七句法,则意可知矣”[3](P108)。刘氏并未说明“意”之所指,不过,从以下三个方面,还是可以看出苏轼之“意”是什么。其一,从“柳七郎风味”提法本身看。宋人以行第相呼,多用于平辈或晚辈,一般不用于**和**,否则视为不尊敬。柳永是苏轼的前辈。苏赞许柳词时,称之为耆卿,字而不名;贬斥柳词时,则呼之为“柳七”。因此,“柳七郎风味”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说,只是对柳永词风的一般称呼,实际上是一种贬称。其二,众所周知,柳永词分雅词、俚词二类。苏轼曾经说:“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4](P35)《八声甘州》情景兼到,骨韵俱高,属于雅词。可见,苏轼对于柳永的雅词颇为推许,他所说的“柳七郎风味”只能是针对沿袭五代的*蘼浮艳风气的俚词词风而言。在宋俞文豹《吹剑续录》有一段文字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为之绝倒。”[5](P49)曾端伯《高斋诗话》载:“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6](P497)说明了柳永词富阴柔之美,而苏轼词富阳刚之美,也体现了苏轼对传统词风的突破和创新。其三,柳永的俚词,在思想内容方面往往显得庸俗,在语言方面则比较俚俗。从苏轼本人的作品看,《东坡乐府》中如《满庭芳》(“蜗角虚名”)、《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等,语言都相当俚俗。而且,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秦少游》记载,秦观有“唤起一声人悄”词,其中“觉健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等语,也颇为浅俗,而苏轼“爱其句”。这种情况显示,苏轼并不一味反对俚俗;他不满于柳永俚词的,自然又在于它的思想内容的庸俗。要之,苏轼所说“柳七郎风味”,是指主要表现在俚词中的柳词的庸俗、卑弱和浮艳词风。他以“柳七郎风味”相概括,表示了他的不屑和否定态度;他说自己“颇壮观”的“自是一家”的词“无柳七郎风味”,表明他要在它之外建立一种新词风,开创一条新道路。这就是苏轼“意”之所在。如果说,《与鲜于子骏书》表明,苏轼在词体革新一开始,就把“柳七郎风味”当作他的革新的对立面,并把破“柳七郎风味”当作革新的组成部分,那么,《高斋诗话》所载则表明,他在革新的后期也仍然如此。

苏轼的词学观表明,他无论是破“柳七郎风味”,还是立“自是一家”的词风,都是比较自觉的。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他的词体革新的基本内容。他所以把“柳七郎风味”当作对立面,除了它**庸俗、浮艳、卑弱的词风,从当时词坛实际看,还当与柳词“掩众制而尽其妙”,在当时影响最大有关。柳词的出现,标志着宋词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但是,它未能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滋长了浮艳词风。所以,与其说它**宋词的现在,不如说它**宋词的过去。在这种情况下,苏轼要进行词体革新,不可避免地就会与“柳七郎风味”发生冲突。从主观上讲,苏轼开始也许只是要破“柳七郎风味”本身,但由于柳词“掩众制而尽其妙”,所以在客观上,他对“柳七郎风味”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冲击到宋初以来的浮艳纤弱词风,因而具有更为广阔深远的意义。虽然,随着革新的深入和认识的发展,苏轼逐渐又把革新范围从“柳七郎风味”扩展到“小词”,但他对“柳七郎风味”的反对,却是始终不移的。

词史意义在古今学人关于苏词的评说中,“以诗为词”无疑是最为流行的一个命题。苏轼词出现不久,有人便很快敏锐地感到这些作品和前代及当时的词人作品有较大的差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评语,其中尤以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所说的“以诗为词”这四字最为精当。这个论点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苏轼的词在向传统诗歌趋进,词与传统诗歌的界线在初步泯灭。而他所以能“以诗为词”,又在于他在词与诗的关系方面,与词“别是一家”的传统和流行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微词宛转,盖诗之裔”[7](P1943)。他的识见高出于古人和同时代人,又坚持实践创新,从而为宋词开辟了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3][7]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苏轼文集》**:**书局,1986.

[4][5]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郭绍虞《宋词话辑佚》**:**书局,1980

[8][10][11][12]袁行霈《**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方智范《**词学批评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第6篇

宋后期书坛已出现严重的思维僵化倾向,此时的苏轼努力挣脱了唐人重法观念的束缚,提出了“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等书学观点,在书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的艺术理论和见解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宋前期因为书法凋零,**阶层一度大肆倡行古法。作为基本技巧的学习,临摹古法帖应该说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强调“摹古”过了头,为了“摹古”而去摹古,那么势必走向反面。苏轼的时代,书坛已出现严重的思想僵化倾向,过分强调古法已成为书法发展的障碍。苏轼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努力挣脱唐人重法观念的束缚,注重自我精神的体现和情感的宣泄,追求一种高度**的创作心态,开创了宋代“尚意”的新书风。

苏轼认为,要在氤氲笔墨中展示艺术家的个性,书家本人应该有**的思想和追求,不能亦步亦趋。“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评草书》)这段书论在书法史中有很大的影响。“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法初始时不要刻意求佳,应放松随意,自然能达到佳境。苏轼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这个观点,具有对偏执于古法的保守派的批判意义。后一句“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我的书法虽然不太好,然而能自出新意,不拘泥于古人,这是我最大的快乐。更表现了北宋文人在书法“尚意”理念上的一脉相承和推进发展。

欧阳修《笔说·夏日学书论》说书法“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这里的“自适”表达了创作的目的是为了给人带来无上的快乐。正如米芾所说的“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一样,所强调的是一种“纯然为个人愉快而创作”,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高尚情操。苏轼说:“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苏欧二人正好是“前者呼后者应”,可谓一唱一和。他们都倡导艺术家的主体精神,所不同的是,苏轼比他的前辈更明确地提出了书法倡扬主体精神的重要性——书法只有“无意于佳”并“自出新意”的时候,才能真正达到高妙境界;换言之,只有把古人古法等各种外在的考虑都抛开,书法才能臻于一种上乘美好之境,而创作也才能真正给人带来无上快乐。这是对欧阳修原始“尚意”理念的一种深化和发展,也可以说是北宋中期书法创作实践发展在书法理论上的反映。苏轼本人就是自己艺术理论的实践者。

东坡提倡创作的**精神,不愿受成法所拘,要求抒写胸臆,听笔所致,以尽意适兴为快。正如他称赞张旭的草书“颓然天放,略无点画处而意态自足。”(《书唐氏六家书法后》)他的好朋友黄庭坚在笔记中记载了他作书时的状态:“元祜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山谷题跋》卷五)”

现在看他的行书,论古法,钟王全不可见。但笔势翩翩,初看平淡,反复咀嚼品味,却觉气象峥嵘,可谓是平淡中寓绚烂。其实“无意于佳”与他所谓的“意造本无法”是一致的,他以为作书不必有意求工,宜一任自然流露,故不必墨守成规。

二、出新意于法度之内

苏轼一生倡行艺术的个性化,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强调创作**,这是他与世俗相对立的一面。但客观地审视苏轼的艺术理论,他对于传统、法度还是相当重视的。对于世俗的过于唯古唯法思想,苏轼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但对于一种艺术赖以生存的基本创作规律,苏轼还是尊重的。《题吴道子**变相跋》中指出:“道子,画圣也,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者耶。”

“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是苏轼艺术理论中对“法度”和“新意”关系的最准确精辟的论述。就书法艺术的法度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在长期的书法创作实践后积累起来的,对于后世的书法实践和创新带有规范或普遍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东西。在这句话中他指出,“新意”虽超出“法度”,但是并不违背“法度”,而是在“法度”基础上的“新意”。

而再看他的“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理论的提出则是在“堆墙败笔如山丘”的艰苦训练后获得的。他在《书唐氏六家书法后》中即对那些没有学会楷书就创作草书者作了批评:“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因而“无法”必须以“有法”为基础,“意造”也必须先取意与得意才可。其实他的“无法”和“信手”,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法度应为我所用,不可以法禁锢了天性,即“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而这里的“无意于佳乃佳”也不是真的无意,是在积学后的自然流露与挥洒;二是“无法”是在“有法”的基础上的一种**。

事实上,在与其弟论书诗中,“苟能通其意,尝谓不学可”(《次韵子由论书》)一句,已足以说明他对书法创作规律的态度。也就是说他并不是反对作书有法,而是要能在继承古人之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书史载,王安石为相期间,士人多仿其书。而王书的个性过于张狂,字字作斜势如飘风。苏轼曾对此提出了委婉的批评,他说:“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跋王荆公书》)充分体现了苏轼对古法学习的重视。

苏轼的艺术理论运用在书法实践中表现在他既能吸取诸家之长,又能发挥自己的个性,不拘于一法,达到“兼众妙”且“不失度”的境地。他早年取法“二王”,兼学徐浩,因而字方长俏美有逸气;中年以后专师颜真卿加上人生几番沉浮,故字有压扁、横势的特征并得古朴、醇厚又不失趣味(如《前赤壁赋》),却又余留几分韵致;晚年学李北海,故而有一种偏执之感,欹斜之势(如《太白仙诗卷》)这正是因为他懂得如何掌握“法度”与“新意”。足见苏轼的个性化、**精神是建立在对艺术基本规范的尊重基础之上的。因而今天看到的苏轼作品,是既不同于前人面目又富于书法神采之美的形式。能离古人而不离法度,真正“出新意于法度之内”,这应该是苏轼不同于庸庸书家的大匠风范杰出之处。

总之,苏轼的个性化、**精神是建立在对艺术基本规范的基础上的,是“兼众妙”且“不失度”,离古人而不离法度的。而“新意”虽超出“法度”,但是并不违背“法度”,而是在“法度”基础上的“新意”。因而他并不是反对作书有法,而是要能在继承古人之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正如“无法”必须以“有法”为基础,“意造”也必须先取意与得意才可。

——豪放派苏轼的诗词汇总3篇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第7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作之一。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第8篇

1.《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2.《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3.《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4.《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6.《梦江南·兰烬落》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第9篇

1.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上邪》

2.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3.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白头吟》

4.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长安古意》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10.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离思》

1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12.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

1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其二》

1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15.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1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

17.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清平调词》

1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柳永》

19.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

20.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更漏子》

2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

22.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西江月》

2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木兰花》

24.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千秋岁》

2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2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27.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2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2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相见欢》

30.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3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3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3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34.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

35.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3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37.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折桂令》

38.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花月痕》

39.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红豆词》

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第10篇

1、饮酒豪歌笔方停,枕衾被暖欲梦中。肠断秋亭悲鸦噪,睡惊春池苦蝉鸣。

2、凉风阵阵帱帘曳,热宝簌簌半窗明。旭日朝霞人未到,缱绻红颜望朦胧。

3、驾犬携鹰原上行,白云朵朵覆苍穹。千里驰骋阴山下,九霄飘飞牧歌声。

4、塞北欣逢羊似雪,江南怎知马若龙。见友终生书墨绿,愿随身边数流星。

5、飒飒秋风送天寒,痴情失落怨峰峦。坻沙野鹤梳翎羽,板岩神鹰望云眠。

6、远眺红颜千日重,低头手剩半枝莲。四顾无人绸缪泪,彳亍吟诗自解宽。

7、日落秋亭渐黄昏,听歌一曲漫黄昏。空厅寂寂梳博爱,满地莹莹写恋情。

8、今见博友抒往事,明瞧墨者怎言恩。香消玉殒口弦语,莫把春心付错人。

9、宴罢茶浓赏春游,柴扉未锁鸟枝啾。屏窗佳人瞧红妆,对镜梳云凤缠头。

10、迎客花容声燕语,送媚檀香目如钩。对坐评说千里外,江汉峰峦景致幽。

11、废墟殷都耸楼云,牡丹盛世晓星辰。挥鞭子牙周丞相,振翼雷公商战神。

12、古贤乘风山水秀,今人揽月网博欣。沈园红亭生细浪,结绶听琴又青春。

13、晚霞刚披小丘山,峰峦云幔水波湾。一只纤手刚摆过,两对情眸再约还。

14、告别甜言顷刻里,招手蜜语转别间。馥郁春梅思驿使,潇洒风流喜潘安

15、摇去窗纱看蝉啾,几声凄厉几声忧。秋天未来吟歌婉,夏日今夕唱曲幽。

16、眼下不思情谢幕,目前只得酒浇愁。邀月举杯千里觅,不如更上一城楼。

17、飞跃风波上客船,倾听阁内奏丝弦。痴男弹唱忠王事,怨女伴舞妙正欢。

18、对照亭中言知己,玲珑馆里望有缘。追忆秀成旧城处,于君何时再华年。

19、云雀欢歌引路开,毡房披彩掸尘埃。套杆马骏驰博演,人壮摔跤滚苍苔。

20、野地茸茸茸草绿,餐桌暖暖暖杯怀。只为大漠添佳景,带回一身奶香来。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第11篇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7、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8、天涯何处无芳草。

9、多情却被无情恼。

10、十年生死两茫茫。

1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3、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1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5、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此心安处是吾乡。

1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9、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0、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21、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22、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2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24、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25、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

2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7、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29、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0、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3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32、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33、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34、至言不繁。

3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36、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37、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38、夕阳无语燕归愁。

39、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40、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41、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4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43、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44、君子不重则不威。

45、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46、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

47、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48、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49、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50、治身莫先于孝,**莫先于公。

51、天下大治,千载一时。

52、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53、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4、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55、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5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7、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58、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59、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60、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1、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6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6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64、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65、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66、笔所未到气已吞。

67、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68、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