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热门20篇)

admin
导读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问题]:①蔺相如怎样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答: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1篇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

预习注意:

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

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

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3、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2篇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设想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四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3篇

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以何知之。以:凭借,何以知之的意思是凭借什么知道?何是介词以的宾语,所以这句话是宾语前置句。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节选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成语均出自本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4篇

A凭借: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 何以知之

③ 君何以知燕王

④ 以此知之

⑤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⑥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⑦夫以秦王之威

B用,拿: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③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④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⑤ 以空言求璧

⑥ 欲以击柱

⑦ 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⑩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⑾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⑿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C连词,表目的,来:

① 宁许以负秦曲

②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③ 以戏弄臣

④ 以绝秦望

⑤ 以相娱乐

⑥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D因为:

①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②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 以相如功大

④ 徒以吾两人在也

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① 以【之】为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5篇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6篇

一、作家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_七雄_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缪贤舍人(miào)西河渑池(miǎn)秦王不怿(y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去亲戚(内外亲属) 约束(信约,限制) 宣言曰(公开扬言) 请指示王(指出来,给人看)

从此以往(往那里) 因而厚遇(趁此) 前进缶(上前,进献) 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以示美人(妃嫔) 不过三十日(不超过)鄙贱之人(知识浅薄,地位低下)独畏廉将军哉( )

3、下面_请_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④璧有瑕,请指示王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②④⑤请允许我)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④/②⑤ D②④⑤/①③

三、课文分析。

(一)完璧归赵。

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答: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2、下面对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秦欲以城易赵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赵_予_璧与_勿予_璧。

C、说明_报秦者_肩负重任,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

D、这里的_计未定_,指的.是_求人可使报秦者_,未得。

3、蔺相如斗强秦,不仅有勇,而且有智。他料定秦王_无意偿赵王城邑_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三,请概述。

(1)_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_ (2)_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_

(3)_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_

4、这一部分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情节一波三折,表现他大智大勇。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蔺相如_奉璧_于秦王,见_秦王无意偿赵城_,设计夺回玉璧。

B、蔺相如复得璧之后,_怒发上冲冠_,数落秦王失信,并誓死与玉璧共存亡。

C、蔺相如_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_,设计完璧归赵。

D、蔺相如私下完璧归赵,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_请就汤镬_。

(二)渑池之会。

5、会前计议_三十里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_,表现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这一思想性格与下文的他与蔺相如争列,是否矛盾?请简析。

会前计议表现了廉颇对国家的忠诚及其胆识。这与下文与蔺相如争列并不矛盾,因这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和胸怀和气度。正是由于廉颇有这样的优点的弱点,这一人物更显得真实可信。

6、会上斗争,蔺相如与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_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_这句话——

①表面上说:五步之内,我能够拿我的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②实际上说:我要与大王拼命。

7、斗争结果,_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_。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开头并没有呼应) )

A、呼应_渑池之会_的开头,使故事完整。

B、点出廉颇在_渑池之会_中的活动,既详写相如,又兼顾廉颇。

C、指出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胜利的外在原因。

D、交待秦国不敢马上报复赵国的原因。

(三)廉蔺交欢。

8、这一部分可分作三个层次,请概括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每层概括不超过20个字)

(1)廉颇欲辱相如,蔺相如不与他争列。

(2)蔺相如不争列的原因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3)廉颇_肉袒负荆_向蔺相如谢罪,成_刎刭之交_。

9、文中写蔺相如与舍人的矛盾冲突,其作用是(C )

A借舍人之口写廉颇与蔺相如_争列_。

B借舍人之口表现舍人的愚昧无知。

C借舍人之口反衬蔺相如胸怀的宽大。

D借舍人之口衬托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7篇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2、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判断;

3、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

【重点】

实、虚词用法

【难点】句式特点及判断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

2、相如闻()不忍与()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赵走()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

(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贪,负()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

(6)胜负()未定。

7、请:请允许我、请你、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⑶、诸将请所之()

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8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学法引导

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归纳总结文中重要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3、欣赏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2、精讲与精练相结合,引导同学理解知识点后,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导入新课

简介作品及时代

(1)作品简介

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穷途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等多种体裁,其本纪世家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

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点拨](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及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1.查阅工具书,同学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9篇

A的:

① 赵之良将也

②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⑤ 而绝秦赵之欢

⑥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⑦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⑧ 五步之内

B取独:

① 即患秦兵之来

②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代词:

① 大破之(代指齐军)

② 秦昭王闻之(这件事)

③ 均之二策(这)

④ 传之美人(代指和氏璧)

⑤秦王度之(这件事)

⑤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件事)

⑦不如因而厚遇之(代指蔺相如)

⑧ 毕礼而归之(代指蔺相如)

⑨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指自己)

⑩而君畏匿之(代指廉颇)

D凑足音节:

①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10篇

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率军攻齐,取昔阳(今河北晋州西北),因功封为上卿。曾居功自傲,不服蔺相如位居其上,后感其顾全大局,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合力抗秦。三十九年十二月,攻取魏之畿(今大名东南),次年,又攻魏之防陵(今河南安阳西南)、安阳(今安阳西南)。五十四年,率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抗秦,虽初战失利,但很快摸清秦军弱点,转而采取坚壁避战的方针,欲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次年,赵王中秦离间计而以赵括取代为将,赵军随即因错误的作战指导而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受封尉文之地,号信平君,摄行相国职。同年,率军8万大败40万燕军于鄗(今河北高邑东南),杀其将栗腹,遂与赵将乐乘进围燕都,逼其割5城求和,后又助魏攻燕。二十一年(前245),攻取魏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赵悼襄王时,因不满乐乘取代其位而攻走乐乘,自己亦逃至魏都大梁(今开封),但不被重用,欲返赵效力。赵王困于秦之攻伐,欲复用廉颇,然其使者受权臣郭开贿赂而毁之。廉颇终不被赵复用。后又至楚为将,郁郁不得志,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廉颇蔺相如列传》摘抄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於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於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原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於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鲊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鲊,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鲊。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鲊。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鲊」。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於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今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於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於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於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清梠凛凛,壮气熊熊。各竭诚义,递为雌雄。和璧聘返,渑池好通。负荆知惧,屈节推工。安边定策,颇、牧之功。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11篇

讲一些重点词的意义时,一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篇目中的同一词的意义。例如,笔者曾教贾谊《论积贮疏》中“卒然边境有急”的“卒”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中“五万兵难卒合”的“卒”字的意义;讲“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一句中的“靡”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曹刿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字的意义;讲“蹶”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中“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的“蹶”字的意义。这样新旧联系,让学生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又掌握了一个词新出现的意义。

二、归纳辨析,系统记忆

一词多义,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现象,但在文言文中尤其突出,可以说一词多义是文言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笔者在讲授文言词意时,不是孤零零地一个个单独摆下,而是在出现了几个意义后就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去辨析。如学习了《信陵君窃符救赵》,就对“伐”字的意义进行归纳。(1)坎坎伐檀兮(砍伐);(2)命子封帅军二百乘以伐京(进攻);(3)口诛笔伐(声讨);(4)此五霸之伐也(功劳)。学习《阿房宫赋》后,就对“可怜”的词义进行归纳。(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爱);(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把学过的这些文言词义,归纳总结,让学生一一去辨析,使他们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并牢牢地印在脑子里。文言词语积累多了,日后读文言文时,就可以根据上下文对一个词的词义作出准确的判断,达到执一驭万的目的。

三、追根溯源,学习成语

我们阅读报刊、文章,常常遇到一些成语,它是人们经常引用的一种古语。有些从字面看不可理解,必须知道它的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这就是追根溯源。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对“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成语的原义和出处就了解了。学习《鸿门宴》,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劳苦功高”等成语的内涵也就清楚了。这些,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吸取古代语言的精华。还有一些成语的字义仍保持着古义,在讲解文言词义时就要加以联系。如学习《鸿门宴》中“亡去不义”的“去”字时,说明“去”就是“离开”的意思,今天有成语“何去何从”(离开哪里?走向哪里?),学习“持剑盾步走”的“走”字时是“跑”的意思,今天有成语“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这种联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一些文言词语的理解,又丰富了词汇积累,为他们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12篇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词类活用补充

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 (怀,怀揣着)

⑤蔺相如前曰 (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 (上,献上)

⑦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⑧ 臣语曰(语,告诉)

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⑤间至赵矣(间,表示_至_的方式,从小路)

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 (曲,理亏之责)

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13篇

[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

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 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教学设想]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1、超越常规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鉴《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步骤]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为耻辱的腐刑后,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二、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译文见补充资料)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落实文句翻译。(语法点见补充资料)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文中 共讲了几个故事?请简要概括内容:

廉蔺简介(1—2节)

完璧归赵(3—13节)

渑池相会(14—16节)

负荆请罪(17—21节)

三、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迫使他不得已“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四、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又有怎么样的反应?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结果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概括: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五、负荆请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①蔺相如怎样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

②这个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方法来描绘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14篇

A介词,在: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③ 设九宾于廷

④ 乃设九宾礼于庭

⑤会于西河外渑池

B介词,和,同,跟:

①故燕王欲结于君

C,引出施动者,表被动:

① 而君幸于赵王

② 使不辱于诸侯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固定句式:见于,表被动)

D介词,到:

①归璧于赵

E:介词,引入对象:

①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② 终不能加胜于赵

③ 况于将相乎

④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15篇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何以知之

5、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8、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9、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11、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2、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3、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4、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5、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16、拜送书于廷 介宾短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16篇

A表并列:

①夫赵强而燕弱

②秦强而赵弱

B表递进:

①而君幸于赵王

C反而:

①而束君归赵矣

D表转折: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而绝秦赵之欢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④而位居我上

⑤而君畏匿之

⑥而相如廷叱之

E表假设: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②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

F表承接:

①城入赵而璧留秦

②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

④毕礼而归之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G表修饰:

①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17篇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18篇

学习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把握故事情节。

【重、难点】《史记》的相关知识及故事情节。

【知识链接】

一、时代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一说前90年)。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秘籍,职司记载”。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腐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三、《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多字,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按帝王的世序和年代记叙政治上的重大事件。“表”是排比并列历代帝王和诸侯国间的各年(月)大事。“书”是经济、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专题论述。“世家”是记叙诸侯王国和辅汉大功臣的事迹。“列传”是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较知名的人士的传记。这五个部分互相补充配合,组成一个整体。《史记》的体例开辟了史籍的新面貌,为以后历代历史著作所取法。

《史记》的影响:

1、对后代小说的影响:从唐代的传奇到明、清的短篇小说以至长篇巨制,它们在人物塑造上、描写手法上、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史记》影响的痕迹。

2、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唐宋的古文大家以及明清的优秀古文家,莫不从《史记》里吸取宝贵的写作经验。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19篇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鄙卑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归纳 第20篇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甲类词临时用作了乙类词。这里强调一个“临时性”,不带有“永久性”。要想赢得备考的实效性和快捷性,笔者以为,同学们必须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和特点,这是备考的关键。

本文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活用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作些解说,希望有助于广大考生备考。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既不是使动,也不是意动,而是活用为一般动词。其规律如下:

1. 如果名词后紧挨着“之”、“我”等代词,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②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句①中的名词“名”后紧挨着代词“之”,则“名”活用为动词“命名、给……命名”。句②中的名词“履”后紧挨着代词“我”,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给……穿鞋”。

2.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乃丹书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② 交广市鲑珍。(《孔雀东南飞》)

③ 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

句①中“陈胜王”为主谓关系,“王”活用为动词“称王”。句②中“市鲑珍”为动宾关系,“市”活用为“购买”。句③中“军霸上”为动补关系,“军”活用为“驻扎”。

3. 如果同一个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请以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灭吴》)

②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答司马谏议书》)

句①中两个“女”字叠用,后一个“女”字活用为“做奴仆”。句②中两个“事”字叠用,前一个“事”字活用为“做”。

4. 如果名词后有介词短语,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句①中名词“质”后有介词短语“于齐”,“质”活用为动词“做人质”。句②中名词“舍”后有介词短语“于其址”,“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5. 如果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②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①中名词前有副词“弗”,则“福”活用为动词“保佑”。句②中名词前有助动词“欲”,则“刃”活用为动词“杀”。

6. 如果名词前有代词“所”字,或者名词后有代词“者”字,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句①中名词前有代词“所”字,“罾”活用为动词“用渔网捕到”。句②中名词后有代词“者”字,“侯”活用为动词“封侯”。

7. 名词依靠连词“而”跟动词连接在一起,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墓”依靠连词“而”跟动词“葬”连接在一起,“墓”活用为动词“修墓”。

8.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或小谓语)的中心语。如: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东”,方位名词做谓语中心语,活用为动词“向东进军”。

二、 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是指名词活用为副词作谓语中心语的状语(有些古汉语专家认为名词可直接作状语,不必活用,本文未持此观点)。它对谓语中心语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如:

①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史记・项羽本纪》)

“翼”,表示比喻,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②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隶”,表示待人态度,译为“像对待仆役一样”。

③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笼”,表示工具,译为“用笼子”。

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日”,表示时间,译为“每天”。

⑤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表示处所,译为“在朝堂上”。

⑥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表示方位,译为“向西”。

⑦ 沛公……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

“步”、“间”,是名词作状语的一般用法,分别译为“徒步”、“从小路”。

三、 使动用法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均有使动用法。凡活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意思的,就是使动用法。它带有客观性的特点。如:

①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这是把名词“王”放在宾语“之”前充当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可译作“使……为王”。

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这是把形容词“弱”放在及物动词的位置上,让它带上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作“使……削弱”。

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复杂,它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可分为两类: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如:

③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鸣”是不及物动词,本不带宾语,这里带上了宾语“之”(省略),就变成了使动用法,可译作“让……发出声响”。

④ 单于愈益欲降之。(《苏武传》)

“降”是及物动词,本可以带宾语,但句意并非说单于要投降苏武,而是要使苏武投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上下语境去判断。

四、 意动用法

名词和形容词有意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凡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意思的,就是意动用法。它带有主观性的特点。如:

①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这是把名词“侣”、“友”放在宾语前充当动词,它们把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可译作“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②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这是把形容词“奇”放在及物动词的位置上,让它带上宾语,表示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作“认为……奇特”。

五、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时均做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如:

①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至”,动词活用为名词,做主语中心语,译为“到的人”。

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观”,动词活用为名词,做宾语中心语,译为“景象”。

③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大”,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主语,分别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④ 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

“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宾语中心语,译为“俊杰”。

六、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种活用都是做谓语中心语。如:

① 大王必欲急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译作“逼迫”。

②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亲”、“远”,分别译作“亲近”、“疏远”。

七、 动词的为动用法

就是动词不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实行某一动作。其翻译格式为:“为……”、“对……”。如:

①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死”,可译作“为……而死”。

②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泣”,可译作“对……哭泣(流泪)”。

八、 数词的活用

(一) 数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对主语起说明作用,或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变化。如:

① 女也不爽,二三其德。(《氓》)

“二三”,可译作“使……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等。

②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可译作“统一”。

(二) 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副词。如:

①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一”,译作“全、都”,做状语。

②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