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合集17篇)

admin
导读 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1篇

一、了解秦朝的统一

背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结果:公元前2,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

太尉——负责全_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郡县制)

背景: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

过程: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直接管辖。 内容:郡的长官是郡守,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评价: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共性作用: 秦朝所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本课要旨: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2篇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

1、公元前20xx年,

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

1、公元前16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巩固奴隶制_)内容:

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授土、授民)

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

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

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

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③礼乐制度:西周的等级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3篇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_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_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4篇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背景)

1、社会条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政治上:出现局部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4)民心基础:人民渴望统一

2、主观因素:秦国实力雄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开创皇帝制度(权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质:专制(个人独裁)皇权独尊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建立较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巩固和加强皇权:减少失误大夫(监察)

皇帝丞相——百官之首太尉(虚设)

3、地方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_的直接有效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三、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秦朝国力日益增强,疆域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形成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秦朝二世而亡。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5篇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1)原因:

①根源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因此制订了“称霸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③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国共对峙,_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的侵华过程:

(1)局部战争:九一八事变、长城会战、华北事变等。

(2)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其原因是:敌强我弱;_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_路线;缺乏国际力量的支持等因素。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_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②经济:野蛮掠夺。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_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_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以及_领导下的抗联;_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等。

2、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中日_上升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平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

注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6篇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公元前256年结束)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一)背景:王室衰微

(二)目的:争夺土地和人口

(三)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

1.条件:(1)齐国富庶。(2)管仲改革。(3)尊王攘夷。

2.过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3.标志:葵丘会盟。

(四)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

1.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2.楚庄王称霸:公元前六世纪初。

(五)吴越争霸:吴(长江下游)王阖闾和越(钱塘江)王勾践

(六)评价

1.性质:非正义。

2.影响:进步性:有利于统一;便利地主阶级势力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一)战国局面形成

1.三家(韩赵魏)分晋。

2.田氏代(姜)齐。

(二)经过

1.魏齐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势力大为削弱。

2.秦国独霸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在也无力与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

1.民族:华夏族、北方:东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径: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

3.结果: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7篇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理解分封制基本内容: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_组织。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_务。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由朝廷(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行省制度:元朝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8篇

_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以下是_战争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_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_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_、虎门销烟(1839、6)

4、_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 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 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_: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_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 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 ;(破坏 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 革命任务:反侵略 反封建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9篇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演变的史实

1、汉:(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内外朝”: 加强皇权

(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的“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

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2)地方:设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地方:收兵权、钱财,文官政治,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1)中央:设中书省:元后期,相权扩大,皇权受到限制

(2)地方:行省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二、演变的特点

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

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3、始终存在两对矛盾的斗争

三、演变的趋势

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四、演变的影响

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消极影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认识

1、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反映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试和选官制度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10篇

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例如:楚王问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11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_;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如何高效的学习高中历史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12篇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和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劳资间阶级矛盾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2)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法英德工人运动——阶级基础

(4)马克思、_所作的努力——主观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标志:1848年《_宣言》的发表

(2)《_宣言》的主要内容:课本85页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二、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第二帝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建立,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巴黎人民起义

2、巴黎公社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4、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原因

(1)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乘胜追击,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2)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3)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是符合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巴黎公社具有偶然性)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_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13篇

第17课 解放战争

一、_胜利后_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_“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1945年8-10月)

(1)国共重庆谈判的原因:

_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二是_尚未完成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

_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2)重庆谈判结果:签订《双十协定》(主要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重庆谈判的意义:_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扩大了影响。_如果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就陷于被动地位。

3、政协会议的召开(1946年)和通过的决议:改组_、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_队、制定宪法

二、内战爆发和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_进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夏2、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展开运动战,先后粉碎_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决战

1、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

经过一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发起进攻的条件。

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2)意义:基本消灭了_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和谈

2、渡江战役与南京_的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

国际意义:

思想意义: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14篇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_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_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15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

A.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朝代 B.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C.实行了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 D.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

2.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不是( )

A.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B.阶级对立的产物

C.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D.历史的进步

3.山东省简称齐鲁,起源于( )

A.远古传说 B.西周分封 C.甲骨文记载 D.古代地名

4.下列关于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B.它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

D.确立于公元前12世纪

5.《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了 ( )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6.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7.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周王室衰微 B.生产力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的变化

8.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9.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A.改国王为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C.地方实行郡县制,防止割据 D.采用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

10.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的根源是( )

A.巩固皇权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地方割据混战 D.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13.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下列哪项最接近史实(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14.“生男慎勿举(举,生育),生女哺(喂养)用脯(干肉),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首民谣说明了

A. 秦朝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B.长城是秦徭役繁重的见证

C .秦朝兵役繁重法律严酷 D.大泽乡起义酝酿已久

15.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D.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6.公元前1,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

17.汉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突出措施是( )

A.不给武将实权 B.扩大尚书台权力 C.推行察举制 D.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18.宋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大,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B.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C.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D.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19.元朝时,中央军事管理机关是(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行省

20.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21.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 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22.清初,掌握军国机要的机构是( )

A.内阁 B.六部 C军机处 D.议政王大臣会议

23.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

A.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24.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A.秦朝实行郡县制 B.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北宋设文臣知州 D.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25.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①秦朝三公九卿制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三司使④元朝行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 第27题14分 第28题10分 第29题14分 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经过夏、商的演化,到西周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贵族的大宗和天下的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诸侯,诸侯对于周天于是小宗,而诸侯在自己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宗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依此类推,按血缘关系不断分封下去。由于周室规定同姓百年不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为兄弟,异姓多为甥舅,这样整个西周国家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材料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西周的史实,分析西周宗法制的实质。

(2)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

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_而无叛郡,泰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请回答: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谈谈你的分析。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三.问答题

28.秦朝的制度如此完备,为何二世就亡了呢?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教训?以此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29.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是清朝的兴盛时期(1662--1796),历称之为“康乾盛世”。试分析“康乾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与同一时期西欧相比,中国存在哪些潜在危机?最后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0。B 11。C 12。B 3。D 14。B 15。C 16。A 17。B 18。D 19。B 20。C 21。D 22。D 23。C 24。B 25。B

二.材料解析题

26.(1)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形成以王族为主体,联结许多旁系、支系贵族形成的政治制度。

(2)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

27.(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三。问答题

28.参考思路:制度并不是万能的。无论怎样好的政治制度,都不能保证政府在施政中不出问题。这是因为好的进步的制度,还要求正确地运用,还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来保证。没有这些,良好的国家制度也会做出不好的,乃至祸国殃民的事情。

29.原因:①清初统治者吸取明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②沿用明朝管制,增设军机处,加强政治控制,创造了稳定的社会_面。③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危机: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革命时期;中国仍出在封建的农业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②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初步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进一步强化。③西方对外加强侵略扩张掠夺;中国则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

后果:①封建制度更加腐朽没落。②清政府统治晚期,昏庸腐败。③中国国力下降,落伍与世界。④中国遭西方侵略,沦为半殖民地。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16篇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发展特点:A少数民族先后建立_,开发边疆;B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促进边疆发展。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加强对民族地区管辖;D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突厥人锻冶技术较高,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_: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败,_东西突厥。贞观初期,唐朝大败_,俘获颉利可汗,_灭亡。唐太宗实行开明政策,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西突厥:太宗时,唐朝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高宗时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的统一及接受唐朝封号:①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②_灭亡后,回纥逐渐南移,归附唐朝。③唐太宗任用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①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②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和亲。③这是以往和亲中少有的。④回纥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羊和骆驼,通过互市与中原进行贸易。⑤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逐步定居下来。

3.回鹘汗国瓦解及西迁:①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回鹘。②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有的西迁至新疆,是今天维吾尔的祖先;有的西迁至今甘肃,是裕固族的祖先;还有的西迁到中亚。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他们以渔猎和放牧为生,也经营原始农业。②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落强大起来。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①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②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渤海国与唐朝关系:①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②7世纪,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_,自立为王。③开元初,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

授忽汗州都督。④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并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四、南诏的崛起:

7世纪前期,在彝族、白族祖先生活的云南洱海一带,分布六诏,最南边的南诏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_。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其首领叫赞普。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为巩固统治,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农业、手工业、医药技术。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六、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及原因

1、主要方式: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2、原因:强有力的中央_控制和影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发展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基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氛围);民族交流融合,中外文化交往(吸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继承)。

历史必修一七单元总结 第17篇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四)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欧美)

自查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美国共和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标志?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确立的标志、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过程: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权利法案》: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国王受限

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_并对议会负责。

2美国共和政体

背景: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

包括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

②促进美国近代化的发展。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发展: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_的格局

3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背景:(艰难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4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五)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_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_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_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_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_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0月10日,武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