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名师评论河南高考作文范文(汇总3篇)

admin
导读 二、降低审题难度,或者说几乎没有审题难度,让同学们能快速找到角度,尽快进入构思阶段。材料中的三个人便是三个清晰的角度。每个角度都与“德”相关,并且让人想到当下的社会与个人发展。齐桓公代表治国者(管理者)角度。胸中有格局,胸怀宽广,有容人之量,能够听取建议,不计前嫌,把敌人变成朋友,开创不世之基业。如

名师评论河南高考作文范文 第1篇

不少人觉得,和其他几套试题的作文直接指向家国情怀青年担当相比,2020全国1卷好像并不能很好的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实则不然。不管是齐桓公还是管仲还是鲍叔在“人才”问题上都体现了“以国为重”的家国意识。即使齐桓公曾被管仲射中,但是依然以国为重重用人才;即使管仲本不属于齐桓公的部下,但是管仲依然能够以齐国为重,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即使鲍叔和管仲曾是敌对双方,尽管举荐管仲会影响到个人的私利,但是鲍叔还是坚决举荐管仲。他们都能放下个人恩怨个人利益去成就家国伟业,都能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家国命运中去,这不正是高考作文“以德树人”的体现吗?

名师评论河南高考作文范文 第2篇

题目不难,但写好不易,需要紧扣“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关键句来写,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来写,可以人物之间进行比较,但切不可三个人都赞扬,平均使用力量,体现不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的主题”。作文得高分要在发展等级上多挖掘。作文立意是否深刻,情感是否真挚感人,材料是否准确丰富,结构是否明晰,语言是否有文采,这些需要下一番真功夫,在确保审题准确的前提下,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在发展等级上至少占一条优势。

反押题 重能力 题型稳 审题易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尧建兴

纵观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全国Ⅰ卷显得最与众不同,也最难能可贵。与众不同是因为全国卷几乎避开了所有的热点话题,体现了高考“反押题”的一贯传统;难能可贵是因为全国卷体现了对语文素养的回归,引导学生真正关注自身的语文能力。整体来看,全国卷作文题型稳定,审题容易。

名师评论河南高考作文范文 第3篇

其实和这个作文题目相关的课内篇目有很多,《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晋灵公不君》等篇目都或多或少与这个话题有关。另外作文的思辨色彩,怎样通过材料提炼观点等能力都体现了高考作文对语文教学的引导。

总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看似出乎意料,其实都是考生常见的话题,常见的作文类型,要求考生在新的情景任务下,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思考与感悟。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解析

高锐,郑州一中语文教研组长,郑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标兵。

今年的作文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历史故事型”完整材料,既反套路又有章可循。与17年的“中国关键词”、18年的“时光瓶”、19年的“热爱劳动”都不同,从历史材料中探寻当下意义。并没与选择很多人都猜测的抗疫主题。

二、降低审题难度,或者说几乎没有审题难度,让同学们能快速找到角度,尽快进入构思阶段。

材料中的三个人便是三个清晰的角度。每个角度都与“德”相关,并且让人想到当下的社会与个人发展。

齐桓公代表治国者(管理者)角度。胸中有格局,胸怀宽广,有容人之量,能够听取建议,不计前嫌,把敌人变成朋友,开创不世之基业。如果因管仲曾经射过自己一箭就记恨在心,恐怕春秋霸主的地位就不会这么快获得。可以联系现实用人角度展开。

管仲代表辅助者(人才)角度。不管身处那个阵营,都能做到忠君为国,尽心竭力。自身有才能,但又不居功自傲,知形势,懂进退,终遇明君,成就伟业。如果因为曾经的恩怨不愿辅佐齐桓公,那么君臣皆有所失,但历史上可能还有齐桓公的雄霸天下,却不会有管仲的一世英名。可以联系现实人才角度展开。

鲍叔牙代表推荐者角度。心底无私,一心为国,善于知人又不妒贤嫉能,能够及时举荐人才又能甘居人后,无私无怨,成就一段佳话。可以联系现实知人荐才角度展开。

如果从辩证综合的角度写也是可以的。论述一项伟大的事业绝不是单方面努力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多方合力才能成就。

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读书会发言稿的情境设定很接地气。在当前提倡阅读的大背景下,考生大多数都实际接触过类似情境,甚至可能写过读书报告、读书心得、读书会发言稿之类文章。应该说,稍微注意一下,就能够体现出此种文体的特点。

2020高考语文全国

Ⅰ卷作文题目分析

李小娜,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年级、高三实验班语文教师,省骨干教师。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命题材料取材于历史、情境设置于当下,既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风云人物的嘉言懿行,又能让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秉笔直言,进而在个人品行修养上提高认识、在成人成事上有所思考,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命题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积极导向功能。

材料整体上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过精心剪裁的关于桓公、管仲、鲍叔牙的历史故事。整体上,故事中三人互相成就,共成大业。细节上,三人事迹各有侧重:在争位之战中,齐桓公差点被管仲伤害,但事后却能听取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任用管仲,终成霸业,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察纳雅言、容人善任的明主形象。管仲才能出众,不管辅佐谁都能忠人之事、助人成功。鲍叔善于知人、甘于让贤、一心为公。三人皆有值得学生思考敬佩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呈现了不同人对三人的评价。“后人”句体现了对齐桓公功业的高度认可。“孔子”句体现了孔子对管仲能力的褒扬。“司马迁”句则高度赞扬了鲍叔的知人之贤。这些评价可以对学生的思考方向加以引导,学生可由这些评价出发,或以史为鉴,含英咀华;或结合自身,见贤思齐,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品评人物。

命题在写作任务的设置上继续体现了情境化、反套路的特点。通过具体任务指令,实现对学生真实写作水平的科学考查。“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材料展开讨论”是具体的情境设置,“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是命题的核心主题。学生可从自身感受出发,上追历史、下接现实,从不同角度认真思考不同人物品质的闪光点及在成人成事上的作用及意义,在权衡思辨中做出选择,行文中要对选择依据有所体现,辨析清楚为什么感触“最”深。同时“班级读书会”的情境设置,要求学生要充分考虑面向“本班”同学的特殊性,在行文中要注意措辞、语气的把握,可以有效区分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