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admin
导读 古诗词赏析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景:这首词作于一二零五年,这时,作者己经六十五岁了,正在镇江任知府。原来辛弃疾已闲置了好多年,这时当政者是韩托(这个字打不出,用同音字代)胄,这人是一个招权纳贿者,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借北伐以树立其威信,起用了一贯坚持抗金的辛弃疾。辛弃疾尽管了解这种情况,为了有

古诗词赏析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背景:

这首词作于一二零五年,这时,作者己经六十五岁了,正在镇江任知府。原来辛弃疾已闲置了好多年,这时当政者是韩托(这个字打不出,用同音字代)胄,这人是一个招权纳贿者,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借北伐以树立其威信,起用了一贯坚持抗金的辛弃疾。辛弃疾尽管了解这种情况,为了有机会实施北伐抗战的主张,仍然担任了面临前线的镇江知府。因此而激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另一方面,对韩的敷衍行为,又抱着无穷的隐忧。不过,辛弃疾认为北伐前应该有充分的准备,才可能取得胜利,韩不吸纳他的主张,贸然进攻,故而大败而归。结果宋以杀韩为条件,向金求和。诗人也被解职。

诗人来到镇江,

古诗词赏析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登楼北望,无限感慨,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原词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语解析:

“觅”,寻找。“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主。他曾径在京口建立吴国的首都,在这里打退来自北方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吴国。

“舞榭歌台”,用于歌舞的台馆,是建于土台上的敞屋。“风流”,指繁华盛况与英雄业迹。“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是京口人,出身平民寂家庭。从京口起事,平定桓玄的判乱,公元四百二十年堆翻东晋,做了皇帝。

“金戈铁马”,兵马强壮。“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气吞万里”,形各容气势很大,足以一举吞灭敌人。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的儿子)的年号。“草草“,草率从事,没有充分的准备。公元四百五十年刘义隆出兵攻打北魏,惨败而归。“封“,在山上筑坛祭天,这里指纪念胜利之意。“狼居胥“,山名,在今内蒙古中部。西汉时,霍去病带兵攻打匈奴,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下,封山而归。后以“封狼居胥”作为击败入侵之敌的豪言壮语。“赢得”,这里指落得的意思。

“四十三年”,作者从一一六二年率部抗金渡江南归,到写这首词一二零五年已经有四十三年。“烽火”,古时有敌军入侵,点烽火以报警,这里借指战争。

“可堪”,那堪,不忍。“回首”,回顾,追忆。“佛狸”,北魏太武帝柘跋焘的小名,他在四百五十年打败刘义隆,引军追到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大会群臣,论功行赏。后来将行宫改为太祖庙,又称佛狸祠。“神鸦”,啄食残余食品的乌鸦。“社鼓”,祭社神时的鼓声。

“廉颇”,战国时赵国的良将,后遭谗离赵,居住在魏国。秦国屡次侵赵,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派使者到魏国看他是否还可以胜任。廉颇知道使者来意,见面时,特地吃了一斗米的饭和十斤肉,并披甲上马,以示自已尚能出战。但来使因受廉颇仇家郭开的贿赂,却向赵王回报说:廉将军老矣,饭量还好,可是一顿饭当中垃了三次屎。赵王因此没有再起用他。

浅译如下

千古长存的江山啊,

象孙权那样的英雄却找不到了

六朝繁华的英雄事业,

也经不住雨打风吹而消磨净尽。

斜阳照耀下的草树,

还有普通人居住的街巷,

曾经是寄奴居住的地方。

他当年兵强马壮,气概不可一世,

先后灭了南燕和后秦,

后来急于称帝,匆匆辙兵,

致使北伐前功尽弃。

元嘉年他草草出兵,

以致国事一厥不振。

还记得四十三年前,

扬州道上漫天烽火,南归的情景。

那时,我正年青,飒爽英姿,

满怀豪情壮志,一心为国立功

谁会想到,佛狸祠下,却是鸦声与鼓声响成一片,

竞然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回忆起来,心情十分沉重。

有谁来问我,“廉颇”老了,

还能吃饭吗

这首词是诗人来到镇江,当年的边防重地,登楼北望,抚今追昔,追述古人在战争中的胜败得失,主张出兵抗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取得抗金的胜利。回忆当年自己带兵抗敌的英雄气概。现在虽然年老但是仍然不忘报国之心。遥想当年廉颇虽老,还有人看他能不能吃饭。于是,发出深深地感概:可是有谁来问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