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在语文试卷里可谓是重中之重,自然做阅读也难倒了很多中学生。下面介绍一种方法,就是带着问题去做阅读题,这样可以让你更加有目的性,更加能够把握文章中心。
中学生做阅读题的方法
阅读中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作者为什么要写“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细细揣摩就能找到原因——句中“扎”“吱”“冒”等动词、象声词,描摹生动而富有余响,那个余响充斥在文中的任何一个地方。为什么汪曾祺的文章会带来这种奇妙的阅读感受呢?因为汪氏语言的特色,就在于能够轻而易举地把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呈现出来,与读者产生共鸣。
以上是正面的阅读典型,下面打开脑洞,看一个反例子的阅读个案。这是一个颇为流行的“爱”的故事:日本某户人家拆木板墙时,发现一只壁虎被困在那里,一根从外面钉进来的钉子钉住了壁虎的尾巴。主人仔细看钉子,居然是自己10年前盖房子时钉的。
同学们读到这里一定要想一想,这只一步也爬不动的壁虎,到底靠什么活过10年?原来,过不多久就会钻过来另一只壁虎,嘴里含着食物来喂它……为了救被困住的壁虎,另一只壁虎竟然在10年里一直不停地衔取食物喂它,这是多么伟大的“爱”!
一只壁虎正常的寿命有10年吗?即使有10年,一只健康的壁虎自己生存尚经常出现困难,还要十年如一日地养活另一只壁虎,而且那只壁虎光吃不动,一活就是10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壁虎是能自断尾巴的,这只壁虎的尾巴为什么没有断掉?
早些年的初中英语课本上写着:伦敦大英博物馆圆形阅览室内,由于马克思成年累月在座位上阅读、写作,竟在水泥地上磨出了两个清晰的脚印。大英博物馆已建馆260多年,至今保留着原来的大阅览室,但馆员并不知晓有马克思的脚印,并介绍马克思当年常在阅览室的L、M、N、O、P等几排座位就座,并没有只在一个固定的位子上读书、写作。
后来,一位同学阅读这篇课文后曾问家长:马克思坐着读书、写作,怎么跟小孩子一样蹭来蹭去?马克思当年穿的鞋竟然这么厉害?!
“脚印”一说,大概是出于对马克思勤思好学的崇敬而编造演绎出来的,却如同“从太空能看到长城”一样。“宇航员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说法,已被航天员杨利伟明确否定。宽度不足10米、狭窄且不规则的长城,在20公里外已难分辨。从太空上看到长城,相当于在3000米外能看到一根头发丝,这如何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