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实用24篇)

admin
导读 应是“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我沐浴在苏轼为爱痴狂的'精神国度里……穿越千古历史,我不禁为文人的精神追求所感动。不知我可否,再为你们赋一曲清歌?他以笔作剑,刺破这阴暗腐朽的社会;他冰魂雪魄,成为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星辰。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1篇

雨声细碎,宛如湮远岁月中古琴的清音。暮色将天空浸染成绝妙的水墨丹青,用色非浓亦非淡,一抹苍茫,渺远无际,渐渐加重,渐渐湮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千年以前,是否也曾有同样的夜晚,怅然对影的女子倚窗独坐,深秋的凄风冷雨摇落满地残菊?暮雨依旧,模糊了匆匆的时光,只是转瞬,却已相隔千年。

易安,我常常想,你该是怎样的女子?是否如江南女子般清丽柔婉,淡雅脱俗?你的眉目间,又该有着怎样含蓄而自然的书卷气息,如同东篱的菊花,清高自许,不染丝毫世间尘埃?你的内心,该是怎样细致而善感,才会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及“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婉约轻愁?然而,想你的性格中,定然也有着北方所赋予的迈,不然,不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样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却奔放激越,开阔的境界跃然纸上的词句。

灵性而非凡,易安,我想你必是这样的,一如你的名字,李清照。我曾将它解为清莲照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孤高寂寞,远离尘嚣。然而,在风雨飘摇的南宋,那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乱世,你的才华又有谁赏识?寻寻觅觅,却依然只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夜雨,如泣如诉,散落成一地忧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寥寥几笔,尽得神韵,用语浅淡,意境却含蓄深远。从你早期的词作中,我看到你的活泼与灵气。“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样简单的快乐,也许南渡后的你,读到这些词,是会不由自己地落泪的'。只有离别,才会令你忧伤,“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然而,这也只是儿女情长的离别之愁,怎能与南渡后那些弥漫着浓浓凄楚的词作相比?那些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悲愁,即使只是浅浅几笔,也已是无比沉重,令人伤怀。“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天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寒梅依旧,你却经历了情感的变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至于《永遇乐》、《声声慢》,更令人不忍卒读,乱世中,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遭际,怎一个愁字了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那些繁华绮靡中苟延残喘的统治者居然不及一个柔弱的女子,全然不顾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危亡?而又是为什么,易安,你虽为女子,却这样勇敢?

雨声潇潇依旧,我的思绪却已穿越千年。乱世中,易安在风雨飘零中黯然消逝,却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永恒。千年之后,暮雨潇潇中,倚窗思易安的我,看见夜雨中一朵不染的寂寞清莲。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2篇

刘禹锡公园位于京城路与310国道交叉口东南角,南邻大海寺,北邻象棋广场。走近刘禹锡西广场,向东望去,一座五跨六柱式的牌坊上面,赫然题刻着“诗豪园”三个大字。进了诗豪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禹锡的雕像。它重约120吨,高约9米,差不多有三层楼那么高,它是由一块浅黄色的巨石雕刻而成的。他仰望前方,表情凝重,右手握着毛笔,表现了一代诗豪的学者风范。他身上还刻着一首刘禹锡初次遇见白居易时写下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了仿唐代建筑的生活区就来到了十二牌坊。十二牌坊主要是以刘禹锡经历和生活过的地方命名的,从其出生地嘉兴到仕途经历重地长安、扬州,再到主要诗人创作地郎州、连州、和州、汝州等,最后到故乡荥阳。沿着小路走,每个牌坊上都刻有古人的诗句或今人的对联并附有相对应的石刻简介。再沿着小路往前走,就来到了刘禹锡墓,刘禹锡墓坐北向南,高约3米,周长约50米,是圆形的。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已是冬天,地上的草已经干枯了,但刘禹锡墓上的草还是青的。?

看完刘禹锡之墓,再往西走就来到了竹林,竹林里有一个小屋,那就是陋室,它是刘禹锡公园的主要景观之一,它环山傍水,形成了一道无与伦比的美丽风景线。陋室房顶是用很多稻草堆成的,房身是用一些竹子建成的,一走到这里就会让人感到心灵的宁静。陋室前边有一个人工湖,它从东到西贯穿整个公园,再往前边走能看见一个玻璃造型,玻璃是一层一层重叠起来的,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不由得让我想起“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的对联。湖中心的玻璃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非常好看。人工湖的水清澈见底,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阵微风吹过,波光粼粼,鱼儿嬉戏,鸟儿长鸣,头上白云过,脚下绿水流,不由得沁人心脾,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是到了江南水乡还是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就看见了有天鹅造型的小岛,一个个天鹅有的展翅高飞,有的刚刚落脚,岛的周围有一群羽毛雪白的小鸭,成为刘禹锡公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啊!刘禹锡公园真美啊!如果你有空一定要去细细游赏。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3篇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明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踏入那一方回忆,我轻轻地来到文人墨客的身旁,用一颗赤诚的心,去探索,去思考,他们的精神追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细品刘禹锡的《陋室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高雅与淡泊,使我深醉其中。像许多文人一样,他在仕途上坎坷多舛。被贬至安徽和州县从事小小通判的他,又被知县故意刁难,处境艰难,身居陋室。但那破败的“陋室”真的`“陋”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那乐观豁达的主人眼中,那陋室何尝不是雅的,又何尝不及那百亩豪宅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豁达乐观,高洁洒脱,正如他,刘禹锡,身居陋室仍笑看生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走进周敦颐的《爱莲说》,走近这位北宋哲学家——在追名逐利的闹市中,守着自己心爱的莲,守护自己心中的君子。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坚守自己的纯洁自然,不追名逐利,美名远扬。正如黄庭坚所说,“人品甚高,胸怀洒脱,如光风霁月。”

如莲之君子,正如他,周敦颐,如雨后明月,似人间清流。

千古文人凭借一陌纸钱,洋洋洒洒书写自己的精神追求,书写花一样的诗篇。

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再到“眼中无一个不好人”的赤子苏轼……

文人们墨客的精神追求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值得称颂。他们不追名逐利,不背信弃义,都如同一股浩然之风,坚守自己高洁的精神追求,令春暖花开,芳草显翠。

穿越千古历史,我不禁为文人的精神追求所感动。不知我可否,再为你们赋一曲清歌?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4篇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题记

年轻的你,立志高,抱负大,有“少年负志气”,“忧国不忧深”的气魄。你不甘心只当一个文人的角色,也不追求荣华富贵,而是希望能在改革国家政治和富国强民中作出贡献。于是,你积极投身与王叔文的革新事业。在终于有所作为时,却因为宦官和军阀的内外串通,不幸被贬朗州。沉重的打击,不仅一下子浇灭了你“矫世厉俗”的壮志,夺取了你在朝廷中发挥才干,刷新政治的机会,更让你受到了接踵不断的迫害。

心中有气,只有寄情于笔墨。你将散文、诗歌化为“见志”的工具,刻画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与你的对手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清商一来秋日小,羞尔微形饲丹鸟”你以蔑视愤怒的口吻揭露了它们凶狠和丑恶的嘴脸,并且坚信,只有时机一到,什么宦官、权宦之类的都要像飞蚊见到秋天一样,纷纷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逆境中的你,不是整日热泪双流,灰心丧气,而是乐观向上,不甘沉沦,不减壮志。“巴山出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你虽屡遭贬谪,但仍傲岸不屈,面对政治上的逆境,陶渊明说自己误落尘网,一旦挣脱,便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表现的是一种傲岸;李白也曾遭受“赐金放还”和“流放夜郎”的打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是他豪迈的个性,失意后的决绝,也是一种傲岸。而你不同,从“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你一贬就长达二十三年,但你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从未在逆境中向当权者屈服。

你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不畏“播迁”,唱出蒸汽凛凛的壮歌;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你傲岸不屈,逆境不衰,令人肃然起敬。

反观现代社会,当有些人自觉生不逢时,不思进取,平淡的日子将胸中伟大的理想淡化,青年时代的指点江山,飒爽英姿不复存在。面对刘禹锡,我们应该感到惭愧,应该检讨自己。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意志,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拼搏。有志者应奋勇前行,重新扬起扬帆远航的风帆,也将会拥有满天的彩霞。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5篇

我喜欢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刘禹锡的诗又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写下《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_三杰_,建立了三贤堂。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刘禹锡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答,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的领悟也深深影响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

就是他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目光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陋室铭》流芳千古,让人在世俗的喧嚣中感受到心灵的那份宁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他的诗句深深的吸引着我,让我感受到他的世界。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6篇

其实论起坦荡胸怀的豪阔人,江湖上人数众多。但诗人中有这种心襟的可不多,而今天,我最欣赏的诗人刘禹锡就有这样高尚情操与坦荡胸怀。

刘禹锡是唐朝诗人,字梦得,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世人称之为“诗豪”,而我很是同意这个“豪”字,他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壮阔胸怀着实让我佩服。从古至今,能潇洒笑一世的人有多少呢?能不汲汲于名利的人又有多少呢?

你不了解的刘禹锡曾写过一篇铭文,叫“陋室铭”,流传千古直至今日。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给人一种看淡名利与物质的大气魄,而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优雅淡致将人带进一场别致的风景中,而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则让人感到了他的满心自信与不辱于陋室。

刘禹锡因改革失败而被贬,他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却被阴险的小人所不屑,三次转居,却一次比一次简陋,但刘禹锡非但不去伤感于自己的.悲伤处境,而是在清贫中寻富,在苦难中寻乐,这乐观旷达的精神令人非常敬佩。

我赞扬刘禹锡,我更是敬佩他的乐观主义精神。一个人想要活得愉快,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眼界,就是只看好的一面,忘记不愉快的片段。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7篇

星期天下午,天气晴朗,我和几个好朋友怀着愉快的心情,乘车到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为主题建造的公园——禹锡园。

车刚停下,我们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冲了下去,欢笑着、奔跑着……来到禹锡园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刻着“诗豪门”的大拱门,一副对联简洁而气派。再往前走,一座高大的禹锡石像高高耸立,只见他一手握着毛笔,一手捋着胡须,眼睛眺望远方,好像在凝神思考,又像在构思一首新诗……门前的花坛里盛开的鲜花,奔放的喷泉为禹锡园增添了一首亮丽的风景。

沿着蜿蜒的小路,穿过茂密的`树丛,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人工湖。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波纹。四周绿树环绕,湖中心是一座绿色的小岛,岛上树木丛生,充满生机,小岛与水中的倒影相互交融,融为一体,看到此景,我不禁想起了刘禹锡的佳作《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一诗一画皆风景呀!再往前走,湖面变得宽阔了,湖水更静了。湖中心出现了一座用绿色玻璃堆砌而成的假山,形状像一座帆船,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那乘风破浪的“帆船”,不正体现了刘禹锡当年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信念吗?

穿过湖边的小木桥,我们又来到陋室旁,竹制的墙壁,茅草盖顶,十分简陋。相传这就是当年刘禹锡被贬时居住的地方,又有谁会相信,当年这位被称为“诗豪”的大诗人就是在这样的陋室里,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佳作《陋室铭》呢?旁边的竹林沙沙作响,那朗朗的吟诵仿佛又在耳畔响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公园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公园,它不仅以它的美丽吸引着人们,也以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每一个人。游完刘禹锡公园,我不禁发自内心地赞叹道:这儿真美呀!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8篇

古语言曰:“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

风华之年,谁知铩羽连连?被贬刺史,谁知小人竟趁火打劫?

他有风雨无阻的坚定态度。被迫一搬家,信步江岸,清风拂面,皓月当空,泛起涟漪的江面像泼了金油漆一般熠熠生光。他若有所思,目光紧锁在大江对面的一片朦胧上,他知道,人生的前方便是这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雾,他须继续上下而求索,且快乐而豁达地活着。于是他信笔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有震天撼地的远大抱负。被迫再搬家,杨柳拂面,风吹草动,他用随风摇摆的柳条作鞭,鞭策自己,他从未忘过力挽狂澜的使命。一小屋,在荒野,杨柳青青江水平,但他却是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有高洁傲岸的君子气节。被迫三搬家,筚门蓬户,陋室空堂,容不下一颗凌云的'爱国心!陋室有他不陋,因为“惟吾德馨”!门前大石刻字,如万仞山川之长风鼓荡林海,离离蔚蔚、浩浩荡荡地弥漫着一种刚毅美。这一则《陋室铭》刻在了石上,更刻在了他的心里。正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他以笔作剑,刺破这阴暗腐朽的社会;他冰魂雪魄,成为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星辰。

他是刘禹锡。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9篇

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唱着昏沉的歌曲,一个轻柔的声音还再持续不断地讲着:“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著作有《陋室铭》……”我的上下眼皮不断的打架,只感觉身体越来越往下陷,后来,眼前一片黑。

又不知何时,朦朦胧胧的日光再次照进了我的双眼,我赶紧揉了揉眼,却才发觉我正站立在一座小小的'破草屋面前。我低下头,身上早已换成了灰色的长袍。“这是在古代?”我不禁自语道。走到草屋前,有一个歪歪斜斜的门牌——和州刺史。“和州刺史……这不是刘禹锡吗!莫非我是他的仆人?”小门里突然传出了一个声音:“小童,打桶水回来。”说话的人正是刘禹锡,他的脸又瘦又长,弯弯的浓眉衬在这干黄的脸上又显得十分不搭。

到了夜晚,寒风嗖嗖地冲进了这间小得可怜的茅屋内,我被冻得不禁打了个寒战。但只见在一侧,刘禹锡正跪坐在一堆茅草上弹拨着一件深褐色的古琴。皎洁的月光洒在他那身灰白的长袍上,此时只有古琴发出清幽的长叹。曲罢,我忍不住上前问道:“大人,您不冷吗?这个县官也太欺人太甚了吧!怎么能这样对您呢?等明天,小仆我找几个身强力壮的朋友,一起替您去告他……”我生气地抱怨道。先生回答道:“你不要冲动!这里虽然屋子简陋一些,但——”他停顿了一下,同时目光望向皓月,“但比起那深不可测的官场可要好多喽。平日我既不用料理公务,附近又没有各种吵乱的乐器声,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十分惊讶——原来这就是先生向往的生活呀。他如此的不同常人,不喜欢那灯红酒绿的贵族生活,而独爱乡下田园的这份悠闲。但这个时代,又有谁不在为了物质生活而活呢?“小童,拿纸笔来。”我将其递上。先生饮了一口酒,摇了摇头,执笔书写。他口中念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不知什么东西扎了我一下,我抬起朦胧的睡眼,发现那扎我的东西原来是同桌的笔,而老师的身影正直立在我的面前。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10篇

必须得承认,现代生活存在很多压力。这从许多老气横秋的年轻人脸上便可以发现。是不是现代人的抗压能力降低了呢?然而,其实,压力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实在没必要那么在意。纵观社会,在长长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哪怕遭受厄运,却依然笑看风云,活出自己的味道。这样的例子数不枚举,比如被后人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他曾经被流放到偏远的“巴山楚水凄凉地”23年,可回归到京城时还依然乐观。作为一位少年成名的人物,在遭逢如此打击下,还能如此豁达,是很不容易的。刘禹锡21岁就进士及第,一直到他33岁那年,他可以说是过的顺风顺水。如果生命就此定格,他的一生可谓一帆风顺了。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让他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

作为一位有理想和抱负的时代好青年,刘禹锡坚定的站在了改革队伍那一边。代价就是被贬到了遥远的朗州做司马。十年后,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奉诏还京。即使这样,他依然心情平和,也许是为了庆祝,他为此还赋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思是这么多桃树,都是我走后才种的。但谁能想到呢?就是两句话,刘禹锡再一次被贬走了13年。

已经56岁的.刘禹锡并没有变得悲观,而是越苦越开心。当他在和州做通判时,知县对空降至此的刘禹锡很不喜欢,所以安排他去郊区住了。换别人肯定一百个不愿意。但刘禹锡一看郊外美丽的风景,便朗声念到:“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知县一看这架势,心想既然你这么满意,那我把你的房子面积缩小一半,从城南移到城北去吧!可他没料到,刘禹锡竟看着风景,挥笔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这次可真气坏了,小人阴暗的心理蠢蠢欲动,他让刘禹锡从城北迁到破烂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间茅草屋。可是那又如何呢?这次,刘禹锡摊开宣纸,就此,一篇千古名文《陋室铭》诞生了。哪怕被小人占了便宜,刘禹锡依然展现出了他乐观的一面。

透过现象看本质,仅仅是乐观使他无视生活中的不堪吗?是,却又不是。我认为,是他跳出了生活的樊篱,有着更高的人生格局。因为大家别忘了,除了诗人的身份以外,刘禹锡还是一位著名哲学家。在依然相信鬼神的唐朝,他已经在提倡唯物主义思想了。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正是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使他能够笑看生活中的困厄。

他甚至还提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刘禹锡深知人性的恶劣与贪婪,理解了他人的局限,就不会把他人的卑劣当回事,因此能够活得轻松自在。这才是刘禹锡能够活得自由自在的原因。

在刘禹锡的一生中,他从来就与悲观绝缘。所以我们从刘禹锡痛苦的一生中,只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满意,丝毫没有对生活的抱怨。而在后人的笔下,他的晚年生活,似乎只是终日与好友白居易作诗,饮酒,好不自在!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11篇

我本不是住这里的,因为读书方便,所以搬过来了。

淡蓝色的天,红暗红色的苏联式建筑,相映成趣。只是那古旧的苏式建筑里,流淌岁月的长河,房梁上残留着时间的浸渍。

我是向来不避讳别人提起我住在一个如此老旧的房屋内。“你看!”我总是欣然用于指着那排矮矮的红房子,“那儿棒极了!我就住那。”

我是摩登世界的逃兵。当我满身狼狈地从城市的喧嚣中逃离,我都不禁喘口气,满脸笑意走向这里。清晨,我是早起的鸟儿,在清晨微薄的光线里,我推开那红色的通往阳台的木门,它便伴着我“吱呀吱呀”地唱着歌,我深深地舒展着身体,这儿的空气丝毫没有匆忙收拾喧嚣后留下的痕迹,干净而透彻。感觉这里都是不紧不慢的,出门时,都能碰上几个晨练回来的老人,他们相互诉说着喜悦,踱着闲适的步伐,满脸笑意地问我:“上学去呀?”“嗯!”我蹦蹦跳跳地走过,试与他们比活力。

每当离开这我有多不舍。学校繁忙的课业,匆忙于各个实验室间,一埋头就是一整天。穿梭在这城市的热闹,呆望着见长的车队,没有绿树可供欣赏,只有蹬着高跟鞋的摩登女郎林立;没有那山野中星星点点,这一簇那一簇的山花烂漫,只有那花团锦簇,布局完违背自然的.造化的花坛充斥着视野。我感到厌倦了,我更渴望我的“陋室”了!

走近它,我便感到舒心。整个世界的步伐都因而放慢了。几只母鸡悠闲自得地从你眼前走过,这儿的母鸡向来都是不怕人的,它还原了它的骄傲,最自然地向你呈现。生活在这里的几只小猫也是的。它们从不会惊惶乱窜,反而是温柔地向你打招呼。偶尔嬉闹追逐的儿童的笑声,成为休息时间怡人的乐音;清晨隔家的豆浆机吹响新一天的号角。

这可爱的地方,收敛我的惶急和迷茫的地方。走进你就让我褪去城市灰色外壳;走进你,世界绽放出最自然的光彩,你不仅是间陋室,是沉淀我的心灵,最伊始的地方。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12篇

远望,三间古老的矮房出现在眼帘。破旧的房子,似乎已经过了好几千年的历史。

走进主室,哇!古雅别致,虽破,却特有风味。刘禹锡告诉我,房子虽陋,却也能遮风挡雨,对比起世间的红楼贵室,更有优雅的韵味。我附声答对。又随其进入偏室。哦,白墙黑瓦,简朴小巧,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扶疏,翠色扑人,中夹着几张木凳,完全于自然连在了一起。显然,更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趣。刘禹锡告诉我,这儿与闹市间隔,看不惯世间红尘,却可以跑这儿来偷闲乐。虽多次被贬,路途经过了千万的幸劳,但却更有不慕名利,襟怀高尚的志趣。在这儿,可以孤芳自赏,淡薄名利,另有一番趣味。在这儿,可以没有丝竹的声音来扰耳,还可以没有案件来劳身,悠闲自在。不去羡慕荣华,这儿有千万的'大自然的财富。不去见朝员君主,这儿有百千博学的儒家来往。平时喝点小酒,谈谈学问,交流心得,不也很好吗?我被其言所感,无语……

走出陋室,我仰天感叹:陋室虽陋,却不陋!!!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13篇

一提起刘禹锡,脑海中便再次浮现起儿时常背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妇孺皆知的《乌衣巷》,便是刘禹锡的经典佳作。

刘禹锡是我最欣赏的文学家。他有着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散文家细腻婉约的情怀。在二十多年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涯中,刘禹锡的诗作表现的并不是满腔的失意与惆怅,而是阳光般乐观的心态。即使是万物萧瑟的秋天,在刘禹锡眼中也有无限的积极意义:“自古逢秋倍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贬谪中的.刘禹锡不失落,不惆怅,萧条的秋天里却溢出春日蓬勃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呀。

这个乐观的刘禹锡同时还有着桀傲不驯的一面。贬谪后的他好不容易能回朝做官,但对于刘禹锡来说,朝中诸大臣都是一些新人,在他眼中只是一些毛孩子而已,他不愿与这些投机之徒同朝为官,便在回长安时写了一首诗,叫做《元和十一年,自郎州召回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来讽刺这些所谓的大人物:“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结果,由于得罪了当朝新贵,再次连贬,直到五十四岁时才得以回京。但是再次回朝的他,却又写了一首诗《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又重来。”刘禹锡这种执著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着实令人崇敬,他绝不是一个权势重压下轻易低头的弱者。

刘禹锡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14篇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人。

刘禹锡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十九岁便游学长安,上书朝廷。贞元九年考取进士,任监察御史等职。

由于他对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曾参与了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豁达的胸襟,身处逆境,心忧天下。

在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为人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情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斗室,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陋室铭》流芳千古,让人在世俗的喧嚣中感受到心灵的那份宁静。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同年,在贬居的日子里二人因为机缘而成了好友。白居易为刘禹锡的长期遭受贬谪抱不平,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在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的同时也为其不幸的命运而感叹(因刘禹锡的两度被贬一共是二十三年)。刘禹锡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答,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逢万木皆春。他的领悟也深深影响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15篇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时间如白驹过隙,不变的是中华几千年来沉积的文化底蕴,不变的是我对它们的热忱与享受,不变的是我始终沐浴在文人的精神国度里。那里有风花雪月,那里也有春华秋实,那里或喜或悲,或深邃或肤浅。“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寻觅?灯火阑珊,月光如水,更有烟火、笙笛、丽人成群。一位老人独身伫立,是谁?是辛弃疾。如此喧哗热闹的场面,如此令人思盼的元宵之夜,稼轩却一人寻觅。带着失意的心情,却能在繁华无尽面前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是否在寻觅一条人生之路呢?是该进还是该退?他是否在思忖着自己的未来?是该一身功名还是清高平淡?那是一种寂寞,是一种无奈,我所看到的,是一位文人在尘世中的默哀,更是有一种思盼。终得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沐浴在辛弃疾清高淡然的精神国度里……“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与爱妻相伴不过十年时间,命运就无情地将他们隔于天上、人间。自此之后,东坡凡在深夜读书,便有一种“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又是一个十年,一日夜晚苏轼梦见自己的亡妻,梦见那过往的缠绵,不禁泪流满面,知否?悲的可是那“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喜的可是那“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伤的可是那“夜来幽梦忽还乡”,醒,梦消散,空荡荡?

应是“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我沐浴在苏轼为爱痴狂的'精神国度里……

我真的醉了,沐浴到醉了。我沐浴的是屈原投身汨罗江前的一声高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愤感慨;我沐浴的是李易安思夫心切的一声低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无尽想念;我沐浴的是海子思盼期望的一声等待“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憧憬……

沐浴是幸福的享受,而我沐浴在文人的精神国度里,除了幸福,还有陶冶,更是一种“相顾而视,惟有泪千行”的感慨!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16篇

我耳边响着朗朗的读书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片文言文的旋律仿佛钻入了我的大脑,让我眼前浮现出了刘禹锡被贬的情形。突然,一只大手把我拉进了画面中……

我低头打量着自己:着一身文官服,戴一顶文官帽。这时,一个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策知县手下,还不快把搬家的信送回去!”我顿时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奔向得胜河边的小房子。一路上策知县的形象久久不能从大脑中抹去:怒火眼中烧,眉头久久不舒展。仰着下巴,轻蔑看人。

不多久,得胜河边的小房子就映入眼帘。我用手敲门,随着一声“请进”,我与刘禹锡第一次相遇了。他正坐在掉了漆的椅子上读书,边上摆着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我心中微微一震。这时刘禹锡已经起身,我双手递过信,他也微微弯身双手接过。只见他眼中闪着坚定,眉间透着公正与清廉。但身上的衣服却不尽人意——颜色暗淡,破旧不堪。

我回到策知县那里,这时他终于露出了令人厌恶的'微笑。不久后,他又命令我去陋室看刘禹锡的生活状况,我心里他捏一把汗。只见房子非常小而破旧,上面的漆已经基本掉落。窗子在风的力量下显得十分弱小,不断地发出噪音,让人害怕马上就会掉落。我轻轻敲门,只听“吱嘎”一声,门自己开了。屋中的刘禹锡正读着一本破旧的书,掉了色的封面上隐约可见“论语”二字。他的床头也是堆满了书卷,这让房间显得更加窄小。我弯身拜见刘禹锡,问道:“孟德先生,为何您志向远大,刻苦读书,却落到了如此地步?”这时他才从书海中抬起头,答道:“本来我应该住在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只可惜那策知县多方刁难我也!我保持乐观心态写对联,那趋炎附势的小人却更加胡作非为!”他手中拿起毛笔,愤然起身,写下“陋室铭”三字。我的心“怦怦”地跳动着。他看着房内仅有的一桌一床一椅感叹道:“诸葛草庐因圣贤之道而闻名。此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不俗,生活高雅,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随即挥舞笔墨,写下全篇。我不禁感叹:“孔子云:何陋之有!孟德先生,您的读书之劳苦、写诗之天分必会闻名千史!”刘禹锡此时又写下了孔子的话语。他立刻命令手下人把陋室铭全篇刻在器物上。我看见后感慨万千。

正在我意犹未尽的时候,那只大手又把我拉回了现实。虽然我眼前的画面消失了,但刘禹锡的性格特点却久久不能让我遗忘。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17篇

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他的诗歌依旧散发出夺目的艺术光彩,折射出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他就是刘禹锡。一个穷且志坚,满腔热血的“诗豪”,一个失败凄凉的中年“政客”,一个超脱世俗,闲居静室的老人。

乘着时光流淌,一夜梦回大唐。远望,一间陋室映入眼帘,越过青绿的台阶,听到博学之人的说笑,悦耳的琴声余音袅袅。走着走着,看见一位沧桑的.老人,带着那百年博学的儒家风范,徐徐向我走来,我坐下静静地听他诉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是他曾经的张扬,给人以叹惋和遗憾。“文之神妙,莫先于诗”这是对他没有屈服权贵,以文明志,刚正不阿的品格谱写的美丽乐章。“朝来入庭树,孤容最失闻”这是他羁旅之情的思归之心。但毫无疑问政治上他是个失败者,也曾失落过。他回想当年的“永贞革新”,再想想自己那时诸多讽刺权贵的诗篇。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他问心无愧,但无数次的打击使他放下了让权贵望而生畏的手。他在我面前长叹一声,又停下来思索,这是逃避,是隐归,还是不屈地与生命、历史斗争?他陷入了伤感。最终做出了决定,他不畏衰竭,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他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走近了他就走近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走近了他就走近了坚贞不屈的人格意志。一贬二十三年,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从未在逆境中向当权者屈服。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一个身处晚年的老人在我眼前慢慢消失,我走进映满绿帘的房间,看见了他留下的短文《陋室铭》,他虽离去,但他的豁达乐观,坚贞不屈,千秋常在。

陋室虽陋,但不陋……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18篇

推开心灵的窗户,遥望彩霞满天,来到盛唐两宋的时代,文人骚客,先贤圣哲们,纷纷传来人生的追求,犹如暗夜的明灯,应领着我前行。

刘禹锡在仕途失意后,被贬到安徽,但他毫不在意,寄情于山水,知县知道后,为了教训他,将其住房面积减半,但他看到新居那里依山傍水,岸柳婆娑,写下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副对联,知县看到后又将其迁到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中,但他依旧不改初心,身居陋室,却感“何陋之有”,写下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千古名句,他不做追名逐利的鸢,不做目光短浅的鼠,有着高尚的`情操。仁为先,德为首,这是他的追求。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的周敦颐身处世俗时,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清涟而不妖”,他不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身处世俗选择了做隐士,而是直面世俗,选择了仕途之路,在仕途之路上“中通外植,不蔓不枝”,以其洁身自好,报效国家。清廉正直,这是他的追求。

本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清照,却因国破家亡而“凄凄惨惨戚戚”;本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清照,却因奔波思念,而“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尽管她是“九万里风鹏正举”经天纬地之才,但终究还是“学诗谩有惊人句”;尽管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终究还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但是,她用一颗滚烫的追求的心直面困难,不畏颠沛流离,不惧千辛万苦,不怕苦难重重。心向光明,这是她的追求。

巴里摩尔曾言“要是一个人还有追求,他就没有老,直到后悔取代了梦想,一个人才算老。”刘禹锡的仁为首,德为先,周敦颐的清廉正直,李清照的心向光明,都经引领着我前行。我们不能少了心灵的耕耘,不能少了精神的追求,我们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携手追求,走向生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19篇

他的诗歌历经一千多年历史长河的淘法,依旧散发出夺目的艺术光彩,折射出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中的精髓部分,他就是——刘禹锡,一位穷且志坚,满腔豪情的杰出诗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文之神妙,莫先于诗。”这是白居易对他的高度评价。他没有屈服权贵,以文明志,刚正不阿的品格谱写了一篇美丽的乐章,焕发出七彩的光芒。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达官显贵已化为黄土灰飞烟灭,而刘禹锡的诗文光照历史,流传千古。

走近刘禹锡,他带给你的,不只是感动。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20篇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一个又一个,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踏入那段记忆,我轻轻来到文人的身边,带着一颗赤诚的心,探索、思考、追寻他们的精神。

山不高,仙出名。水不深,龙才是灵。精品刘禹锡的《陋室铭》,字里行间的淡雅淡泊,让我深深沉醉。像许多学者一样,他在仕途上有过许多起起落落。被贬安徽、县搞小通刑,被知县故意刁难,蜗居。但是破旧的窝棚真的很破旧吗?上面舞台上的青苔痕迹是绿色的,树荫下的'草色是绿色的。还有一个学者,没有丁白。在乐观豁达的主人眼里,简陋的房间并不优雅,也不如百亩大宅。

自古以来,每个秋天都会感到悲伤和孤独,我认为秋天比春天多。豁达乐观,高尚自由,就像他,刘禹锡,住在简陋的房间里还笑人生。

舍唯爱莲出淤泥而不染,廉无妖。走进周敦颐的《爱莲说》,我走近这位北宋哲学家,守护着他心爱的莲花,守护着他心中的君子。他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坚守自己的纯洁和本性,不追求名利,享有良好的声誉。就像黄庭坚说的,人品很高,胸怀洒脱。

像莲的君子,像他,周敦颐,像雨后明月,像清净人间。

古代文人用一张独特的纸钱,把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诗歌写得像花一样。

陶渊明,因缺乏合适的俗韵而爱丘山;去孤村不凭吊自己,上思是国家轮台的陆地游;那就去找苏轼吧,他眼里没有坏人

作家和作家的精神追求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值得赞美的。他们不追求名利,不食言,都像一股高贵的风,坚守着自己高尚的精神追求,让春暖花开,绿草如茵。

古往今来,我不禁被文人的精神追求所感动。不知道能不能再给你一首清歌。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21篇

悲秋,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常怀的情结。早在战国时期,宋玉笔下的《九辩》就曾以“悲秋”主题抒发自己对盛夏、对兴盛的楚国的回忆。自此,文人笔下的秋天,似乎早早地就被染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杜甫的“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曰,秋来为客情”,陆游的“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以及“残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凉醒更愁”……一到秋天,诗人们就变得格外多愁善感,竞相借着落叶纷飞、秋风萧瑟、斑驳一片的秋景,抒发自己的哀怨与愁绪。但是,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笔下,秋天这个自古以来让人感到哀伤忧愁的季节,却无时无刻不生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刘禹锡,盛唐时期的诗人、哲学家,字孟德,今河南洛阳人。他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文采飞扬如他,性格却十分倔强,有一种认准了理就不回头的精神,导致了他屡遭贬谪,《秋词》这首诗就是刘禹锡因为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写下的。

《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伤春的常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刘孟德的笔下,秋天是明朗的、热烈的,这样明丽的秋景蕴含的便是诗人豪迈的诗情,表现了诗人愈挫愈勇、坚忍不拔的精神。

的确,初读这首诗,你能够充分感受到诗歌在色调、画面、用语方面的敞亮、豪迈。然而,在反复咀嚼与寻味中,我却在这明丽的秋景下体味到了诗人的感伤与无奈。

所以,我认为《秋词》一诗,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深深的寂寞与无奈。

尽管如此,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百折不挠的刘禹锡——他迎难而上、乐观豁达,这就是刘禹锡。而他笔下的秋景,既有让人觉得明丽清朗、耳目一新的感受,又让我读出了诗人生活在那样的现实中的万般无奈与孤独惆怅。刘禹锡眼中、心里、笔下的秋天,不仅在唐诗中留下了独特的韵律,也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让我们回味久久。

这,正是刘禹锡笔下,独特的、在人心里留下深深印记的秋天。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22篇

刘禹锡被一贬再贬,整整被贬了二十三年,可是你始终没有被贬倒。真可以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你,不是最顶尖的歌王,却以豪气雄霸千古。你,以浪子之身被朝廷流放至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却依然高歌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时代最强音。你,以达天知命、笑看人生的不凡气度,展示自己的坚毅高洁、铮铮傲骨。你,以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难,走向未来。你,就是诗豪——刘禹锡。

你第一次被贬,是在唐顺宗那年,你与王叔文、柳宗元等有识之士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革新运动,可这场轰轰烈烈的政治革新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叔文被赐死,你与柳宗元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远州司马,行至江陵,再贬连州刺史,朝议贬得太轻,又加贬朗州司马。这一贬再贬,给了刘禹锡狠狠一击,可他并没被这些朝廷小人所打倒,而是在朗州的大地上,放声吟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秋词》,让人们看出了你内心里那颗,用钢铁筑成的坚强、愤懑不平的'内心世界。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正是这首《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让他被贬至播州,随后因与柳宗元相隔千里,在御史丞裴度的求情下,你被贬为连州刺史。可五年后,你又被贬至和州,住在了城南郊区。一般人会对此有所不满,可你这粒铜豌豆,在这郊区一看,高兴啊,风景如画,依山傍水,面对江边点点白帆,高声吟诵: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你的乐观,是他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部分……可策知县不乐意了,让你高兴,住茅草房去吧!虽然这茅草房让全家老小无可安置,但刘禹锡在地上铺张宣纸,挥笔即成《陋室铭》。是啊,毁了你人生中的一切,可最终毁不了的,是你内心中的乐观啊!小人没想到的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也能应证海明威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二十三年后,这粒铜豌豆归来了,用自己的文豪气概,挥笔又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个凄字,体现了被贬生活的艰辛,这固然让人伤感、惆怅,可你依旧用自己的坚强意志,乐观情绪表达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两年后,你再游玄都观,想起前次写诗被贬的经历,愤懑不平的火焰又被点燃,老顽童心性再一次大爆发,乐而题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豪不愧是诗豪,文坛上的巨星,待人处事之道,你都是最为特变的,愤懑不平、乐观至极的情感,是你一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好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23篇

今天我们来谈刘禹锡吧!提到刘禹锡这个人,就要从他的生平来说起,刘禹锡老先生他的祖先呢是贾夫人之子也就是汉帝的老婆,这个夫人呢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叫做刘胜,刘胜呢是在中山晋王当王的,所以呢也自称为中山晋王之后,刘禹锡有一个祖先,也就是第七代老祖先叫做刘亮,这个祖先可不得了,这个祖先可是在北魏担任一个州的刺史,这个州就叫做冀州,所以也叫冀州使,当然了,还有一个身份叫做散骑侍卫。

谈完了刘禹锡的祖先后,来讲讲他的老父亲,刘禹锡的父亲叫刘储,他呢为了躲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的老父亲大概呢出生在公元前772年左右的时间,他的父亲,也就是父亲的父亲,刘禹锡的爷爷和曾爷爷都是一个小官僚,刘禹锡的父亲曾经呢在江南这个地方当过官,所以这个刘禹锡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他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被他的父亲带着学习了儒家经典和写诗作附,因为刘禹锡比较聪明和勤奋努力好学,所以刘禹锡在作诗这一块,是得到了当时比较厉害的大诗人皎然和玲侧两个人的讲解和熏陶。

在公元前790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刘禹锡差不多十九岁的样子,他便开始游学咸阳、天京,在士林中获得了很高的赞赏和表演,来到了799年的时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高中进士,并且还是同一门科目的,三年后还继续向上登入理事部士科,封太子教书,在这里定居了下来,时间来到了公元803年,杜幼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思浩节度,推刘禹锡为大学书房里的掌书记,随后杜幼返回了扬州,在这期间刘禹锡代理的时间表扬颇多,数不胜数,来到了公元805年,刘禹锡调任京昭府渭南县主府,不久还迁任了监察御史,同时在任的人还有韩愈柳宗元一并在此,所以他们呢也成为了好朋友,三人结拜、交往颇多。

最后说一下刘禹锡的代表作:《陋室铭》《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望洞庭》等等代表作,这些作品呢都是刘禹锡这个大诗人大才子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值得我们后人反复的阅读和复习的,每一次复习和阅读都是能从其中获得到宝贵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现实生活都是有这极大的帮助的,至此,我要好好的感谢一下刘禹锡老先生,是你让我拥有了更高的文化底蕴,是你让我们后辈拥有更多的宝贵诗集,谢谢你,刘禹锡老先生!

总结古代作家的精神 第24篇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乐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唐代“诗豪”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也吟咏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都是描摹心中的理想居所,细细品味,陶渊明和刘禹锡在诗词中的寄托却不同。

陶渊明《桃花源记》重在讲归隐,重点是要脱离世俗的、混乱的现实生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想逃避现实生活,找到一个能躺平的地方。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对“陋室”的吟咏,托物言志,更像是一种宣誓。虽然自己投身的政治改革失败,从政治中心被贬黜到了和州,又被知县陷害,接二连三的搬家,越搬越小。但是在这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中仍然乐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他自比三国时在卧龙岗隐居的.诸葛亮、西汉的大文豪扬雄。他描写理想居室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更多的是描写自己身为君子碰到困难后的乐观。更为重要的是陋室中“惟吾德馨”,刘禹锡对自身“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相信自己一定能东山再起。

有人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田园生活,远离喧嚣不问世事;也有人爱“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逆流而上,心怀苍生永不言弃。千百年来,田园归隐的陶渊明和豪放乐观的刘禹锡都有他们的千万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