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承悦读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实用14篇)

admin
导读 古诗词的欣赏,对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2.《春夜洛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1篇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写出了笛声清晰、哀婉的特征,令听者黯然神伤,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深夜无眠之人的无限愁思。

B.“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唤”生动形象,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笛声仿佛在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C.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不待天明尽北飞”写出了大雁急切北飞的心情,流露出对大雁只需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的羡慕。

D.“此夜曲中闻折柳”,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古人送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赠,以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古诗中不乏其例。

2.《春夜洛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A

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李白诗中的“曲中闻折柳”,李益诗中的“吹笛唤春归”,“大雁尽北飞”都表达回乡的渴望。

不同点:李益诗比李白诗感情更复杂。对大雁北归的自由的羡慕。诗人想归而不得归的愁怨。希望得到朝廷的赦免,重回仕途的春天。诗人作为一名迁客,看到春到大地却不暖人间,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自然的春天一同到来,含有不尽的怨望,难言的惆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 “清晰”说法不正确,“暗”有断续、隐约之意,笛声不知从谁家飞出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两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李白的诗歌写“此夜曲中闻折柳”,“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借助“折柳”习俗表达思乡;尾联“何人不起故园情”则更是直抒胸臆。李益诗歌写“寒山吹笛”,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而“雁”的意象更体现思乡之浓,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借助大雁表达渴望回到家乡。

不同点:

李益诗比李白诗感情更复杂。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却与自己无关。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3-4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3.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诗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见蝉思己,想象故园荒草齐平,发出宦薄梗泛之叹,结尾烦蝉自警。全诗以蝉起,以蝉结,首尾圆合,章法紧密。

B.从内容安排看,李诗摹物与叙已并重,尾联已与物直接对话,人与物密合无间;贾诗以叙物为主,全诗虽未着力叙已,但已之情绪明显流露。

C.两诗颔联都着力刻画蝉之形象,李诗以碧树相衬,侧重刻画蝉之声孤;贾诗视听结合,突出蝉虽翼“拆”吟“酸”,但仍有“薄”“清”之坚守。

D.贾诗以“病蝉”为题,主要刻画蝉之病状,突出病蝉遭遇之惨烈。尾联“黄雀”“鸢鸟”也点明了“病”的缘由,突出病蝉树敌之广。

4.两首诗都托“蝉”以寄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所寄之意有何异同。

【答案】3.D

4.(1)同:①两首诗都借蝉寄寓怀才不遇之叹。李诗中蝉居高而难饱,喻自身才高而薄宦;贾诗虽腹凝露华,但现状却是飞不得,表怀才不遇之感。②两首诗都托蝉表达了坚守高洁之志的决心。李诗尾联直抒胸臆,借蝉自警,虽清贫不顺,但依然清高,坚守高洁之志;贾诗借病蝉的“拆翼”“酸吟”喻仕途的坎坷、生活的穷酸,尽管贫贱,仍能不以俗厚而自薄,不坠污浊而自清。

(2)异:①李诗借蝉侧重表达在险恶宦海、无情世道中自身官卑禄薄、梗泛飘泊的愤懑;②贾诗以病蝉自况,感喟自己才高命蹇,侧重表达被“黄雀”“鸢鸟”等险恶势力排挤的哀怨与苦闷。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手法、结构的能力。

D.“主要刻画蝉之病状,突出病蝉遭遇之惨烈……也点明了‘病’的缘由”错,《病蝉》全诗并未明确交代“病”的缘由,“黄雀并鸢鸟”只是“病蝉”所面临的重重危险。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不同诗歌思想感情异同的能力。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2篇

最后,如果时间来得及,想要稳扎稳打提升文学素养的小朋友,建议多读几本古诗词~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技巧都是纸老虎,结硬寨,打呆仗才是硬道理!

来来来,鉴于评论区总会有一些喜欢杠的,我就统一回答一下:国老师是前东家立的标杆,也是我个人非常非常敬佩的,是我们的老前辈,我们每一位后入职的教师,都会被要求去学习和借鉴,以及改进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当然不仅仅是国老师,其他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都是大家学习的对象。这个题本是很早之前答的,各位觉得有帮助看一看,没帮助关掉页面就是了,别杠了,谢谢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3篇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4篇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以下六种: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议论相结合(夹叙夹议):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升华,是深化主题。描写抒情相结合:描写是铺垫,抒情是目的,增强感染力。

使用黄金模板的第②步:这个第②步具体操作应该是:使用了xxx的表达技巧,xxx。第一个xxx就是让你写表达技巧的名,上面这些可能是全网最全的表达技巧的总结,很多同学让你分析表达技巧,甚至都不清楚表达技巧都有什么。第二个xxx,就是分析这个表达技巧的好处,上面大部分的表达技巧的好处我都举了栗子来分析。好,下面进入第③步!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5篇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6篇

古诗词鉴赏方法浅谈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我们祖先的喜怒哀乐、憧憬希望、挣扎痛苦、理想追求等种种复杂感情潜移默化,代代相传,铸造着我们民族的灵魂与性格。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有意识地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学会初步欣赏古诗词呢?这里,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种基本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联系背景了解生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此所谓“时势造英雄”。了解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整个时代的创作主流是阳刚之美,作家们是那么乐观与自信。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是时代的巨人站在最高点提起滚滚狂涛向大海里倾倒是才能找到的感觉,所以,他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连忧国忧民的杜甫也能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他对自己的未来是那么的自信。“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在唐代,我们听到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豁达。战争历来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可在唐代,人们却有意于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于是才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只是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于是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回光返照,有了《后庭花》这种亡国之音。

又如元代文学,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的时代,文人的地位极其低下,如果说六朝文人有庄园可隐、唐朝文人有终南山可隐,而元代文人只能隐于勾栏瓦舍,烟花柳巷,秦楼楚馆,于是有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斗士精神,有了以马致远为代表的浪子风度。了解这一点,对理解元曲作家及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二、找准诗眼把握基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词的语言含蓄、精练,往往一个词、一句诗包含丰富的内容。诗眼往往在结构或内容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去发现那些最能传神的诗眼,从而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意蕴。

例如,解读杜甫《石豪吏》,只要能抓住“苦”和“怒”,就不难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读李清照的《醉花阴》应抓住诗眼“愁”“凉”“瘦”,这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浓浓的思念和淡淡的忧伤,恰似“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读马致远的《秋思》应抓住曲眼“断肠人”三字,由景入情、层层深入地去感悟抒情主人的无奈和在困境中挣扎的痛苦。

一般地说,诗歌都有一种主导感情,即诗的基调。要把握诗的基调,须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仔细揣摩诗中景物的色彩、特点、及感情。有的沉痛,如《春望》《虞美人》;有的悲凉,如《潼关怀古》《秋思》;有的激昂,如《秋词》《观沧海》;有的旷达,如《江城子·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下面就以李叔同的《送别》为例,看看如何把握诗的基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读这首词应抓住词眼“别梦寒”,“寒”非温觉之寒,而是心理之寒,犹如李清照“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凉”和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之“寒”,而长亭古道,芳草萋萋,亦使人顿生寂寞之感,“柳”使人联想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笛声虽悠扬,着一“残”字,令人卒不忍闻。夕阳西下,倦鸟归巢,而人漂泊天涯,置身山外山之宏阔的背景中,又是那么的孤独与无助,这一切,足以让人感受出这首诗凄楚的基调。

三、比较联想以诗教诗

语感的形成需要语言材料的积累。当有了一定量的诗词积累之后,阅读时就有左右逢源的感觉。我们应调动以往的经验,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在比较中深入领会诗的意蕴。

诗歌情感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的运用移情手法,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等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将诗人主观感情赋予客观外物,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的运用反衬手法,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杨柳在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加倍显得愁苦;士兵回来时,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雨雪中赶路是苦的,用苦景来反衬愉快的心情。[注]又如王维的《渭城曲》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离别的忧伤;而高适的《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以悲景衬乐情,展现的是诗人的自信与乐观。

可以从表现的内容来比较,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有送别的深情厚谊与送别后的惆怅;夏完淳那“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有如李煜那“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夏完淳“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和_“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都体现了诗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

可以从风格来比较。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比较,二者同是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前者能入能出,多了一份理智与豁达,后者多了一份沉重与忧伤。

还可以从意境方面来比较,下面将谈到这一点。

四、立足意象领悟意境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7篇

使用黄金模板的第③步:这个第③步具体操作应该是:表达了xxx的思想感情。这个很简单,主要是分析情感,这时候可以联系第①步的意象,意象通常可以表达情感。上面这些也是总结了常见的感情,大家可以把这些感情的术语熟悉熟悉,有的同学知道是哪种感情,但表达不出来,或者净写大白话,这是很不好的。。。

上面这些模板,其实可以应付大部分的诗歌鉴赏题了,无论是让你分析感情还是分析技巧上面的这些已经很全面了,我当时就花了时间背诵这些,确实很管用,特别是对那些语文基础差的同学来说,最起码答题的时候有话说了,我是这么感觉的。诗歌鉴赏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分条答,6分的题怎么也得分3条作答,然后把字写的整洁一点,就基本没问题了。这是诗歌鉴赏的技巧,如果大家支持我的多的话,我可以把语文其他方面的也给大家分享!感谢支持,祝点赞的小伙伴考的倍棒!

在下 @思齐 ,一个持续分享高考干货的答主,感谢关注!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8篇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9篇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古诗词的欣赏,对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一、反复颂读,品出诗味

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体会意境中,学生就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萧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荒凉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风、疲惫不堪且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抓住“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领会。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古诗词的欣赏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鉴赏诗歌、培养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诗歌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这些,更好的方法有待于不断的积累和总结。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10篇

用两三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比如平实、清新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落脚于情感,解释使用了这种语言的好处。

语文科目中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是很多同学的“难题”,今...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

语文是高考最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语文成绩尤为重要,...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

要想学好语文就要把“基础”打好,语文的学习技巧,没...

高三复习要根据老师的进度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最好稍...

力争首次就做对。语文考场上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做过...

语文是三大主科之一,属于必考科目,满分150分,是...

说到文学常识,是高中语文必考的内容,同时也是同学们...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最好是分模块复习,也可以说是分题...

高三时分秒必争的一个时期,面对高三,我们要做好充足...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11篇

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和方法

在中学语文考试中,古诗词鉴赏往往会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软肋。那么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就有了新的课题:如何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把诗词中的意象。

第一,要体味语言的风格特色;

第二,要分析诗词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第三,品悟诗人或词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写景抒情类的,一般要品味意境,揣摩情感;托物寄兴类的,要辨物明志,把握主旨;忧国忧民类的,要知人论世,领悟情感;思乡怀人类的,要领悟意象,理解感情;怀古伤今类的,要联系背景,理解典故;阐发哲理类的,要理解现象,把握本质;送别友人类的,要分析情景,理解情感;边塞豪情类的,要揣摩语气,品味内容。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12篇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13篇

高中古诗词题型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鉴赏古诗高考技巧总结 第14篇

有关高考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特别讲究鉴赏的方法,下面是一些赏析方法的归纳总结,高考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方法。

1.联系内容进行赏析。

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和效果。

2.答题思路要清晰。

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同时,要注意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可以参照以下示例: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3.掌握常见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目的不在于辨识诗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对一些常见的技巧,我们平时就要归纳出它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就是对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的一个归纳总结。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词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